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蘇麗月
Su, Li-yueh
論文名稱: 扯鈴運動教練專業能力之研究
A Research on the Professional Competency of Diabolo Athletic Coaches
指導教授: 吳慧卿
Wu, Hui-Ch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2
中文關鍵詞: 扯鈴運動運動教練專業能力
英文關鍵詞: diabolo movement, athletic coaches, professional competency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30下載:1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瞭解扯鈴運動教練在專業能力重要程度與具備程度的情形。以自編「扯鈴運動教練專業能力研究問卷」為研究工具。針對「98年全國體委盃民俗體育錦標賽」扯鈴項目及「2009年全國超級盃扯鈴大賽」花式組之參賽隊伍教練為研究對象。根據回收資料,以描述性統計、相依樣本t 檢定、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一、扯鈴運動教練之背景,以「男性」、「大學、學院」學歷、就讀「非運動相關科系」、在「國小」服務、職務為「校內非體育教師兼任教練」、年齡分布在「26-34」歲、工作年資「5年以下」、「未取得」教練證書、擔任選手層級以「非選手」經歷等,所佔人數居多。
    二、扯鈴運動教練在專業能力重要程度與具備程度之排序前三項均為「專業態度」、「扯鈴動作技術訓練能力」、「精神力訓練與實施能力」,而以「扯鈴運動訓練相關學理」居末。
    三、扯鈴運動教練對專業能力重要程度與具備程度間之差異,在專業能力七個構面(運動訓練相關學理、專業態度、比賽動作編配能力、心理訓練與指導能力、運動的起源與發展、精神力訓練與實施能力、動作技術訓練能力)之「重要程度」皆高於「具備程度」。
    四、扯鈴運動教練在專業能力之「動作技術訓練能力」重要程度與具備程度之七個構面均呈正相關。唯其間之相關程度,僅與「比賽動作編配能力」呈中度相關,其餘則呈低度相關。
    本研究發現,扯鈴運動教練在專業能力具備程度上,有18 個題項之專業能力是教練所較不具備的能力,因此,建議教練應積極參與各項教練講習課程與進修活動,運用各種管道充實並吸收新知,以提升本身之專業能力。另外,亦建議相關單位對於教練培訓的課程,可將訓練學理與技術訓練之專業能力加以整合,以提昇扯鈴運動教練在訓練上之學理知識。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diabolo athletic coaches’ condition about the importance level of professional competency & coaches’ degree of profession competency. The diabolo athletic coaches’ professional competency document analysis was used as well as questionnaire survey. The “98 National Physical Culture Commission Folk Custom Sports Championship Tournament” and “2009 the National Super Diabolo Game” of team training the floral formula group for the object of research. Data analysis was done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and Pearson’s correlation analysis. The conclusions of the research are as following:
    1. Most of the diabolo athletic coaches are male PE teachers with a bachelor’s degree, mostly goes study in “the non-movement related branch department”, most service in the primary school, most is “The non-gym instructor holds a concurrent post of the training in the school”. Their ages are among 26-34. Most of them have 1-5 year working experience. Most has “not obtained” the training certificate; Contestant level is majority by “non-contestant” experience.
    2. The diabolo athletic coaches’ condition about the importance level of professional competency to sort the first three items is “the specialized manner”, “diabolo movement technical training ability”, “the psychic force training and executive ability”, but by “diabolo movement training related scientific theory” to occupy end.
    3. The different of diabolo athletic coaches about have the degree to the professional competency important degree, on the professional competency seven construction surface (movement training related scientific theory, the specialized manner, the psychic force training and executive ability, the competition movement arranges ability, the psychological training and instruction ability, the movement origin and the development, movement technical training ability) “the important degree” is higher than “has the degree”
    4. The diabolo athletic coach’s professional competency “movement technical training ability” important degree and have the degree of the seven construction surface present related. During the relativity, only “arranges ability with the competition movement” to assume moderate related, other assume lowly related.
    This research discovery, diabolo athletic coaches in the professional competency have in the degree. There are 18 topic specialty ability is ability which the coaches do not have that. Therefore, suggested that coaches should participate in each item of coach lecturing and studying positively the curriculum and the further education activity, utilizes each kind of pipeline to enrich and to absorb the new knowledge in order to promotion itself the specialty ability. Moreover, also suggested that the coherent units regarding the training curriculum for coaches. It may combine the training scientific theory and the specialty ability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iabolo athletic coaches` scientific theory knowledge in the training.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iv 謝誌……………………………………………………………………………… vi 目次……………………………………………………………………………… vii 表次……………………………………………………………………………… x 圖次……………………………………………………………………………… xii 第壹章 緒 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1 第二節 研究目的………………………………………………………………5 第三節 研究問題………………………………………………………………5 第四節 研究範圍………………………………………………………………6 第五節 研究限制………………………………………………………………7 第六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7 第貳章 文獻探討…………………………………………………………………9 第一節 扯鈴運動之歷史背景與發展概況……………………………………9 第二節 運動教練專業能力相關研究…………………………………………24 第三節 本章總結………………………………………………………………56 第參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58 第一節 研究架構………………………………………………………………58 第二節 研究流程………………………………………………………………59 第三節 研究對象………………………………………………………………60 第四節 研究工具………………………………………………………………61 第五節 實施程序………………………………………………………………70 第六節 資料處理………………………………………………………………70 第肆章 結果與分析………………………………………………………………71 第一節 扯鈴運動教練特性分析………………………………………………71 第二節 扯鈴運動教練專業能力重要程度認知之分析………………………75 第三節 扯鈴運動教練專業能力自身具備程度之分析………………………79 第四節 扯鈴運動教練專業能力重要程度與具備程度之差異分析…………83 第五節 扯鈴教練專業能力重要程度與具備程度之相關分析………………84 第伍章 討論………………………………………………………………………87 第一節 扯鈴運動教練專業能力重要程度認知情形…………………………87 第二節 扯鈴運動教練專業能力自身具備程度情形…………………………90 第三節 扯鈴運動教練專業能力重要程度與具備程度之差異情形…………93 第四節 扯鈴教練專業能力重要程度與具備程度之相關情形………………94 第陸章 結論與建議………………………………………………………………96 第一節 結論……………………………………………………………………96 第二節 建議……………………………………………………………………98 引用文獻…………………………………………………………………………100 一 中文部分…………………………………………………………………100 二 外文部分…………………………………………………………………104 附 錄……………………………………………………………………………105 一 扯鈴運動教練專業能力調查預試問卷…………………………………105 二 扯鈴運動教練專業能力調查正式問卷…………………………………109 表 次 表2-1 扯鈴名稱分類表………………………………………………………11 表2-2 扯鈴個人賽比賽形式彙整表…………………………………………17 表2-3 扯鈴雙人賽比賽形式彙整表…………………………………………18 表2-4 扯鈴團體賽比賽形式彙整表…………………………………………19 表2-5 民俗體育運動教練資格標準彙整表…………………………………21 表2-6 運動教練角色論點彙整表……………………………………………28 表2-7 運動教練應具備的專業能力論點彙整表……………………………31 表2-8 運動教練專業能力構面彙整表………………………………………36 表2-9 運動教練專業能力對照表……………………………………………39 表2-10 運動教練專業能力重要程度研究結果排序分析表…………………41 表2-11 運動教練專業能力自身具備程度研究結果排序分析………………43 表2-12 運動教練專業能力相關研究之背景變項……………………………45 表2-13 運動教練專業能力相關研究結果……………………………………51 表3-1 問卷回收統計表………………………………………………………60 表3-2 問卷審閱委員名單……………………………………………………62 表3-3 「扯鈴運動教練專業能力量表」項目分析摘要表…………………64 表3-4 「扯鈴運動教練專業能力量表」KMO與Bartlett 檢定摘要表…66 表3-5 「扯鈴運動教練專業能力量表」因素名稱及因素負荷量表………67 表3-6 「扯鈴運動教練專業能力量表」信度分析…………………………69 表4-1 扯鈴運動教練特性分析表……………………………………………74 表4-2 扯鈴運動教練專業能力重要程度構面排序分析表…………………75 表4-3 扯鈴運動教練專業能力重要程度各構面題項排序分析表…………77 表4-4 扯鈴運動教練專業能力具備程度構面排序分析表…………………79 表4-5 扯鈴運動教練專業能力具備程度各構面題項排序分析表…………81 表4-6 扯鈴運動教練專業能力重要程度與具備程度之差異分析…………83 表4-7 扯鈴運動教練專業能力重要程度與具備程度之相關分析表………86 圖 次 圖3-1 研究架構圖……………………………………………………………58 圖3-2 研究流程圖……………………………………………………………59

    一、中文部份
    中華民國民俗體育運動協會(2002)。中華民國民俗體育運動比賽規則。基隆市:中華民國民俗體育運動協會。
    中華民國民俗體育運動協會(2002)。中華民國民俗體育運動協會教練講習會手冊。基隆市:中華民國民俗體育運動協會。
    王樹金(2005)。淺析教練員應具備的條件和素質。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 1,103-104。
    江界山(1997)。從國際級運動教練的養成談我國教練培訓制度的改進。國民體育季刊,26(4),45-51。
    杜心(2005)。論高校高水平運動隊教練員應具備的專業素質與能力。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3,56-61。
    杜傳喜、王春雷(2000)。優秀體操教練員應具備的素養。河北體育學
    院學報, 14(3),89-91。
    李坤展(2002)。扯鈴在臺灣的文化傳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余育蘋(2002)。排球運動教練專業能力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吳姿瑩(2006)。定向運動C 級教練專業能力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吳章明(2004)。運動教練的領導哲學。大專體育,72,72-75。
    吳萬福(1996)。我國精英運動選手的培訓理念與具體做法。國民體育季刊,25(4),25-29。
    吳萬福(1998)。體育教師與教練必備的心智訓練法。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
    吳燕妮(2008)。跆拳道運動教練專業能力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縣。
    周宏室(2002)。運動教練學。台北市:師大書院。
    林文郎(1999)。我國訓練問題之探討與分析。國際運動教練科學研討會報告書,48-58。
    林正常(2002)。運動科學與訓練-運動教練手冊。臺北市:銀禾。
    林華韋、廖主民、魏子閎(2003)。運動教練講習會教練培育過程之評析研究-以棒球項目為例。教練科學,2,239-248。
    林華駿(2005)。放空鐘~扯鈴。屏師體育,9,204-211。
    林菊(2000)。扯鈴起源。全民運動月刊,6,32。
    林敬民(2005)。學校棒球運動教練專業能力現況與需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縣。
    邱皓政(2002)。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 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臺北市:五南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邱煥芬(2002)。現代競技體育教練員應具備的素質。中國體育教練員,1,40-41。
    柯政良(2003)。臺北市運動指導員專業知能重要程度認知與需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縣。
    俞智贏(2006)。如何提升教練專業能力與形象。國民體育季刊,35(2),
    35-41。
    翁志成(1997)。運動教練與領導行為,國民體育季刊,26(4),52-57。
    涂志賢(2000)。學校專任運動教練組織承諾與專業承諾之研究。體育學報,29,35-45。
    涂國誠(2004)。運動教練的成功領導。成大體育,37(3),15-22。
    陳正國(2007)。水肺潛水教練對專業能力認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陳全壽(1997)。運動教練的養成及教練制度。國民體育季刊,26(4),4-17。
    陳彥君、劉志華(2003)。我國運動教練領導行為之探討。大專體育,69,44-48。
    陳秋梅(2005)。羽球運動教練專業能力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縣。
    許芳然、莊貴枝(2008)。提升國民小學扯鈴教學成效的策略。研習資訊 ,25(2),87-92
    郭懷謙(2007)。國小田徑選手知覺與喜愛教練領導行為及與成績表現滿意度之研究-以臺南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教育部(1998)。體育大辭典。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黃永昌、黃瑞瑾(2006)。探討團隊運動教練領導能力。大專體育,84,
    113-119。
    彭仁信(1994)。李考特式量表中選項問題之研究-以學生在疏離量表上的反應為研究案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程紹同(1996)。成功教練必備的管理能力。國民體育季刊,25(4),44-50。
    馮樹勇、李愛東(2002)。如何做好教練員工作。體育科學, 22(1),32-36。
    楊政宗、蔡景昌(2001)。扯鈴123。臺南市:翰林出版社。
    詹德基(1992)。大陸運動教練制度的探討。國民體育季刊,21(2),43~54。
    葉憲清(1997)。建立學校運動教練制度之芻議。國民體育季刊,26(4),36-44。
    廖達鵬(1995)。民俗體育-扯鈴。國民體育季刊,24(3)。
    廖燕燕(2006)。臺北市國小扯鈴運動代表隊選手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蔡政杰(2002)。扯鈴運動簡介。國民教育,42(6),88-95。
    鄭志富(1996)。體育運動管理人員專業能力之探討。中華體育,10(3),8-17。
    劉秋琴(2000)。我國學校運動教練專業能力分析與課程發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劉偉光、孫永平(2007)。關於我國教練員角色定位問題的研究。北京體育大學學報, 30(1),132-134。
    劉照金(1997)。我國運動教練指導人員證照制度之架構探討。國民體育季刊, 26(4),22~28。
    鄭健民(2008)。基層羽球運動教練專業能力現況與需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薛文煌(2004)。國小不同性別羽球教練訓練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薛慧玲、謝志君(2001)。論運動教練哲學之重要性。大專體育, 54,66-70。
    藍雪華(2008)。競技體操運動教練專業能力認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體育專業人力規劃研究小組(1991)。我國體育專業人力規劃—體育專業人力供給面之探討。國民體育季刊,20(4),20-29。
    龔榮堂、林華韋(2004)。國民小學棒球運動推展現況分析與建議。大專體育,75,80-83。
    二、外文部分
    Babbie, E. R. (1979). Survey research methods. Belmont, CA: Wadsworth.
    Brooks, B. (1999). How to be your own Olympic coach. In R. B. Sommer (Ed.) , the winning spirit— Achieving Olympic level performance in business and personal advancement (pp.28-35). Torrance, CA: Griffin Publishing.
    Chambers, D. (1997). Coaching: Winning strategies for every level of play. Buffalo, NY: A Firefly Books.
    Chelladurai, P., & Riemer, H. A. (1997). A classification of facets of athlete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Sport Management, 11, 133-159.
    Seaman, J. (1990). Occupation to profession continum-Status and future of HPERD.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nd Dance,16, 107-109.
    Seefeldt, V. (1987). Handbook for youth sports coaches. Teston,VA: AAHPERD.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