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藍婉心 Wan Hsin,Lan |
---|---|
論文名稱: |
高等教育評鑑對我國學術自由之影響-以95年度系所評鑑為例 A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Higher Education Evaluation on Academic |
指導教授: |
王如哲
Wang, Ru-Jer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畢業學年度: | 9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90 |
中文關鍵詞: | 學術自由 、高等教育 、評鑑 、系所評鑑 |
英文關鍵詞: | academic freedom, the higher education, evaluation, programme evaluation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91 下載:31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高等教育評鑑對我國學術自由之影響
-以九十五年度系所評鑑為例
摘要
本研究旨瞭解現行大學教師對於我國學術自由之看法,並探討高等教育評鑑對我國學術自由之影響以及現行高教評鑑運作之相關問題,研擬發展高教評鑑與維護學術自由兩者之平衡策略,並根據研究發現與結論,提出建議,以供相關機構及人員之參考。
本研究透過文獻探討,採取問卷調查法與訪談法進行研究,首先針對九十五年度實施系所評鑑的十七所受評學校,發放問卷,針對大學教師及系所主管進行調查,共發出558份問卷,回收問卷計307,剔除填答不全及無效問卷等9份,共計有效問卷為293份,問卷回收率達,本研究以SPSS for Windows10.0統計套裝軟體進行資料登錄與分析;其次,以自編之半結構訪談大綱,針對四位系所主管及兩位教師,共計六名進行訪談。
綜合文獻探討、調查研究與訪談研究發現,獲得以下之結論:
一、教師對我國學術自由意涵的看法,主要集中在三個層面:分別為教學自由、研究自由與機構自主。
二、評鑑的實施造成系所過度強調外部評鑑的重要性,而喪失評鑑的自我改善之功能。
三、面對95年度首度實施系所評鑑,各系所對前置作業的準備時間充足與否,與系所成立時間的長短有關,歷史悠久的系所,由於資料檔案龐雜,需花較多的時間準備。
四、對於新成立的系所而言,尚處於探索與發展階段,無法於短時間內即反應某種程度的辦學品質與績效。
五、對於欲以系所評鑑制完整反映出系所的辦學品質,系所主管持較為保留的態度。
六、評鑑制度的設計與規劃在執行時所可能面臨到的困境在於:過度強調國際化、移植國外經驗與以及未將師範校院面臨轉型發展的困境列入評鑑指標規劃時考量。
七、高等教育評鑑進行初期不宜貿然與進退場機制作結合。
八、資深的大學教師,就高等教育評鑑對教學活動、學術研究以及機構自主的正向影響皆給予高度肯定。
九、不同職務的教師之意見傾向在「評鑑促使教學活動朝向標準化教學模式進行」、「評鑑的結果促使教師頻於調整教學內容」與「評鑑實施促使教師偏重研究工作而非教學活動」皆達到顯著差異。
十、系所主管在面對高等教育評鑑制度時,其感受以及對於績效責任的壓力,較一般教師來得強烈。
根據本研究所獲致之結論,研究者針對高等教育機構、教育主管機關、規劃高教評鑑之專責單位,以及未來研究者提出相關建議,臚列如下:
一、高等教育機構在運作時應特別注意高等教育評鑑對於教學活動、學術 研究與機構自主所帶來的影響。
(一)在評鑑結果運用與經費補助之間,必須考慮評鑑結果不應成為經費 補助的唯一參考,以及評鑑結果不應該公布排名,以免造成大學的 惡性競爭。
(二)高等教育機構在援引企業管理模的同時,應注意避免過度的商業 化。此外,高等教育的產學合作必須有更明確的法源依據。再者, 引進商業行為的同時,也必須設有一套監督的機制。
二、對於教育主管機關之建議:
(一)國家有義務維持高教評鑑與學術自由兩者的平衡關係,在必要時予 以協助。
(二)適時的挹注高等教育經費,亦有助於提升高教品質與水準,強化整 體高等教育在面對國際競爭力時,能有更充足的資源與利基。
三、對於規劃高等教育評鑑之相關單位的建議
(一)發展建立本土性高等教育評鑑指標,並依據每個學門之個殊性適度 修正評鑑指標之內容。
(二)輔導系所進一步瞭解高等教育評鑑的意義,增強系所對於高教評鑑 的知能。進一步將評鑑內化於機構之中,鼓勵其自我完成改善之目 標。
(三)高等教育評鑑實施之初始階段,不宜貿然與進退場機制作結合。
四、對於後續研究之建議
(一)在研究內容方面
未來可更進一步滲入探討學術自由的各個層面,並逐一詳細分析與高教評鑑的關連性。
(二)在研究對象方面
可將研究對象擴充至一般公私立大學,或是九十六學年度的受評學校。以及針對大學教師評鑑再作進一步的研究與探討,以確認高教評鑑是否真能對教師產生影響,以及究竟產生何種影響。
A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Higher Education Evaluation on
Academic Freedom in Taiwan-Based on the program evaluation on 2006
Abstract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are finds out about the current academic's view on the academic freedom in Taiwan, exploring the influence of the evaluation of the evaluation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on the academic freedom in Taiwan, and understanding the practice problems in current higher education evaluation mechanism. Meanwhile, based on the finding and conclusion, this research will provid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to balance the higher education and protecting academic freedom, and the suggestion according ly to the relevant organizations and personnel's reference.
This research adopts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interview. and carries on research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First, Questionnaires were delivered to 17 universities, focus on teachers and department directors.
The statistics software tool used for the questionnaire analysis with SPSS for Windows10.0; Secondly, four department directors and two teachers were chosen to be interviewed in the way of semi-structure interview.
The conclusions derived from the literature review,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interviews are as follows:
1. Teacher's view on the of academic freedom of Taiwan, focus on three
aspects : freedom to teach ,freedom to research, and freedom to institution operation.
2. The evaluation cause departments overemphasize that the importance on
peer review, and lose the function of self-improvement of the self-evaluation.
3. Faced the first program evaluation, the prepare time for every department is
different. The prepare time is related to the time the department existed, and
the longer history a entire has, it needs more time since the materials file is
numerous and needs time to prepare.
4. For the new department, is it explore with developing stage, unable to react to run a school quality and performance a certain degree promptly in short time to at still.
5. If want to use the evaluation knows department quality of running a school, it is that the executive holds the attitude that is comparatively kept.
6. The design of the system and planning may face the difficult: excessive to emphasize internationalization, transplant external experience with is it make the transition normal school institute predicament of development inever consider while planning to list in to face.
7. Higher education evaluation system at first, be should not to combine the
education policy of exist mechanism.
8. Senior professor on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effects of Higher Education
evaluation on teaching activity, academic research and organization
independent to influence and all pay the high affirmation.
9. Different position teachers have different opinion on “evaluation promote
teaching activity towards Standardization”, “evaluation results push teacher
frequently on content of courses”, and” evaluation results teacher particular
stress on research work but not teach the activity to implement “.
10. Department directors suffer more pressurethan normal teachers when facing the evaluation of the evalu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Based on the discoveries mentioned above, the suggestions provided in this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1. For the highe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effects of the evaluation on teaching activity, academy while operating research and organization act on one's own on the influence brought.
2 .For education authorities
(1) The country has obligation to keep balance between thehigher education evaluation and academic freedom,and gives assistance in case of necessity.
(2) The funds for higher education should be added in adequately time, to improving 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and level, strengthening whole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face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3. For the Higher Education Evaluation & Accreditation Council in Taiwan should,
(1) Set up local standard in higher education evaluation indicator, and amendment the indicator based on speciality of each program.
(2) Provdinga guidance to the department understands to understand the purpose of higher education evaluation and to internal the evaluation system to a part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3) Higher education evaluation system at first, be should not to combine the
education policy of exist mechanism.
4. For the further study
(1)To broaden the study to each aspect in academic freedom , and more detail research between analysis and higher education evaluation to close of connecting with academic freedom.
(2)To broaden the study to other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than normal schools for making sure that the higher education evaluation may cause influence to teacher , and if any, what kind of influence may be caused.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大學法完成修法,國內大學邁入新的里程碑(2003)。2005年6月17日,取自
http://0rz.net/ce1L9
王小川(1998)。從電機資訊相關系所評鑑看我國的學門評鑑與大學系所發展。載於胡悅倫(主編)海峽兩岸大學教育評鑑之研究(頁169¬-188)。台北市:師大書苑。
王如哲(1995)。英國大學研究評鑑作業活動的緣起、現況及展望-兼論對我國高等教育研究發展的啟示。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教育評鑑(頁359-390)。台北市:師大書苑。
王如哲(1998)。台灣地區大學評鑑與經費補助機制的配合與應用。載於胡悅倫(主編)海峽兩岸大學教育評鑑之研究(頁155-168)。台北市:師大書苑。
王如哲(2003)。高等教育評鑑-英國1996年大學研究評鑑作業的回顧與啟示。教育資料集刊,29。309-326。
王如哲(2006)。從教學評鑑指標析論我國大學評鑑之改進。教育研究月刊,142。5-32。
王保進(1997a)。大學教育評鑑之內涵分析,載於陳漢強(主編),大學評鑑(161-218)。台北市,五南。
王保進(1997b)。大學評鑑模式(二)-品質保證制度,載於陳漢強(主編),大學評鑑(頁257-296)。台北市,五南。
王保進(2003)。規劃成立辦理大學評鑑事務之財團法人專責單位案。台北市:教育部。
王保進(譯)(2002)。H.R.Kells著。大學自我評鑑(Self-study processes : a guide for postsecondary and similar service-oriented institutions and programs)。台北縣:正中。
王保進、呂美嫺(2006,3月)。英國研究品質評鑑結果之實證分析。論文發表於淡江大學高等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舉辦之「大學分類、評比與品質保證」學術研討會,台北市。
王晴佳(1999)。大學之理念:洪堡德與傅斯年觀點之比較。載於載於黃俊傑(編),大學理念與校長遴選(頁51-66)。台北市: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
伍振鷟(1992)。大學法與大學評鑑。載於陳漢強(主編),大學評鑑(頁23-40)。台北市:五南。
朱啟華(2005年,11月)。論德國高等教育改革追求卓越的意義與啟示。載於國立中正大學、中華民國國立大學校院協會聯合舉辦之「高等教育改革的全球在地化:國際改革趨勢與台灣經驗的反省」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89-208),嘉義市。
牟宗燦(1999)。談學術自由與校園民主-兼論校園倫理與制度的建立。載於張鈿富(主編),校園民主與教授治校(頁5-13)。台北市:五南。
羊憶蓉(1994)。教育與國家發展:台灣經驗。台北:桂冠。
但昭偉(1994)。為什麼學者要有學術自由。載於歐陽教、黃政傑(主編),大學教育的理想(頁207-228)。台北市:師大書苑。
別敦榮、郭冬生(2002)。大學市場化矛盾解析。載於戴曉霞、莫家豪、謝安邦(主編),高等教育市場化:台、港、中趨勢之比較(頁238-248)。台北市:高等教育。
吳文月(2004)。英國「大學研究評鑑」(REA)制度之研究及其對台灣高等教育評鑑制度之啟示。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吳清山、林天佑(2004)。教育小辭書。台北市:五南。
吳清山、黃美芳、徐緯平(2002)。教育績效責任研究。台北市:高等教育。
吳慧子、林松柏、鄧進權(2006)。大學評鑑未來展望與國際趨勢,教育研究月刊,142。33-39。
李建良(1999)。憲法理論與實踐(一)。台北市,學林文化。
李建良(2001)。大學自治、受大學教育權與法律保留原則-「二一退學制度」合憲性之探討。台灣本土法學雜誌,29。33-47。
李恭蔚(1998)。學術自由與美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屏東師院學報,11。285-312。
李惠宗(2002)。從學術自由及大學自治行政權論大學退學制度之合憲性。台灣本土法學,32。27-42。
李惠宗(2002)。憲法要義。台北市:元照。
李惠宗(2004)。教育行政法要義。台北市:元照。
李曉康(2002)。管理主義、市場化與大學評鑑:香港的經驗。戴曉霞、莫家豪、謝安邦(主編),高等教育市場化:台、港、中趨勢之比較(頁156-177)。台北市:高等教育。
沈姍姍(2003)。國際比較教育學。台北市:正中。
周志宏(1989)。學術自由與大學法。台北市:蔚理法律。
周志宏(2002)。學術自由與高等教育法制。台北:高等教育。
周志宏(2005)。學術自由與大學法。載於陳伯璋、蓋浙生(主編),新世紀高等教育政策與行政(頁157-192)。台北市:高等教育。
周志宏(2006,3月)。兩岸公立大學法制之比較研究—以大學法最新修正有關大學治理部分為中心,論文發表於國立政治大學主辦之「2006兩岸高等教育法制與高等教育改革」學術研討會,台北市。
周志宏(譯)(2003)。Robert M. O’Neil著。學術自由-過去、現在及未來。載於陳舜芬等(譯),21世紀美國高等教育-社會、政治、經濟的挑戰(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頁103-124)。
周祝瑛(1999)。從世界各國高等教育的改革趨勢談我國高等教育改革方向。載於黃俊傑(編),大學理念與校長遴選(頁171-194)。台北市: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
岳修平(2003)。課程與教學評鑑之理念與應用。2006年4月10日,取自http://edtech.ntu.edu.tw/testepaper/921010/prof/prof_1.asp
林子儀(1992)。美國學術自由法制之研究。教育部委託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系研究。台北市:教育部高教司。
林文瑛(2001)。大學的理念、教育品質與大學評鑑制度。載於楊國樞、瞿海源、林文瑛(編),新世紀大學教育(頁285-310)。台北市:前衛。
林玉体(1994)。西洋大學的發展與回顧。載於歐陽教、黃政傑(主編),大學教育的理想(頁37-51)。台北市:師大書苑。
林玉体(譯)(2003)。F. Harcleroad著。美國高等教育三百年(十代)。載於陳舜芬等(譯),21世紀美國高等教育-社會、政治、經濟的挑戰(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頁45-79)。台北市:高等教育。
林清江(1997)。自由、自主與責任。載於黃政傑(主編),大學的自主與責任(頁1-7)。台北市:漢文。
林景銘(譯)(1999)Daniel Fallon著。大學理念的持續與變遷。載於黃俊傑(編),大學理念與校長遴選(頁35-49)。台北市: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
林燕妮(譯)(2004)。Joseph Murphy & Karen Seashore Louis(著)教育績效的新要求及內涵:新卓越紀元中對成效的努力,載於王如哲等譯,教育行政研究手冊(頁733-775)。台北市:心理。
林耀堂(2003,12月)。全球化對台灣高等教育政策與管理的衝擊及回應,論文發表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辦之「全球化、教育競爭力與高等教育改革」國際學術研討會,嘉義縣。
金耀基(2003)。大學之理念。台北市:時報文化。
侯永琪(2006)。二十一世紀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2006年4月15日,取自http://140.136.114.206/is/archives/000938.html
姜麗娟(2005)。論全球化與跨國高等教育對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新啟示。中正教育研究,4(1),67-97。
孫志麟(2005)。評鑑什麼?大學教學表現指標之建構。載於黃政傑(編),二十一世紀大學教育的新挑戰(頁159-193)。台北市:臺大出版中心。
徐明珠(2003)。全球化時代,台灣高等教育之改革與創新。2006年3月17日,取自 http://tinyurl.com/adl9m
秦夢群(1989)。學術自由的定義及其有關層面的探討。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民主法治與教育(頁427-450)。台北市:台灣書店。
秦夢群(1998a)。台灣大學評鑑制度的分析與檢討。載於胡悅倫(主編)海峽兩岸大學教育評鑑之研究(頁107-133)。台北市:師大書苑。
秦夢群(1998b)。教育行政:實務部分。台北市:五南。
翁福元(2002)。國家、市場與高等教育:市場化對國家與高等教育關係的影響。戴曉霞、莫家豪、謝安邦(主編),高等教育市場化:台、港、中趨勢之比較(頁90-114)。台北市:高等教育。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2006)。高等教育評鑑中心五年工作計畫,2006年5月20日,取自http://www.heeact.org.tw/
馬信行(1995)。論教育指標之選擇,載於伍振鷟 (主編),教育評鑑(頁39-56)。台北市:南宏。
張宗琦(2002)。學術自由對我國國立大學組織設計與財務制度的規範要求。國立台北大學法學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陳弘(2004)。大學自治之重新建構。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教育部(1998a)。「八十六學年度大學綜合評鑑試辦計畫」評鑑報告總說明。2005年4月4日,取自http://tinyurl.com/h2wje
教育部(1998b)。八十六學年度大學綜合評鑑試辦計畫評鑑手冊。2005年4月4日,取自http://tinyurl.com/g35bh
教育部(1999)。醫學院評鑑規劃報告書。2005年4月4日,取自 http://tinyurl.com/n4txk
教育部(2003)。「大學管理學門評鑑規劃與實施計畫」期末評鑑報告。2005年4月4日,取自http://tinyurl.com/lb543
教育部(2005)。成立「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規劃草案。2005年4月4日,取自http://tinyurl.com/jz4jo
教育部(2006)。大學系所評鑑計畫。2004年4月4日,取自http://tinyurl.com/jz4jo
莫家豪(2002)。中、港、台高等教育市場化:源起與理解。載於戴曉霞、莫家豪、謝安邦(主編),高等教育市場化:台、港、中趨勢之比較(頁42-64)。台北市:高等教育。
莫家豪、羅浩俊(2002)。市場化與大學治理的變遷:香港與台灣比較研究。載於戴曉霞、莫家豪、謝安邦(主編),高等教育市場化:台、港、中趨勢之比較(頁184-216)。台北市:高等教育。
許育典(2005)。教育憲法與教育改革。台北市:五南。
許宗力(1999)。法與國家權力。台北市:元照。
郭為藩(2004)。轉變中的大學:傳統、議題與前景。台北市:高等教育。
陳光興、錢永祥(2004年,9月)。新自由主義全球化之下的學術生產,論文發表於女性學學會、文化研究學會、比較文學學會、中華傳播學會、中國圖書館學會、中國政治學會、台灣哲學會、台灣歷史學會、台灣教育社會學學會、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社、思與言雜誌社、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清華大學亞太文化研究室、資訊社會研究學會聯合主辦之「反思台灣的(人文及社會)高教學術評鑑」研討會,台北市。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
陳伯璋(1999)。新世紀我國大學教育目標與課程改革方向。載於黃俊傑(編),大學理念與校長遴選(頁1-29)。台北市: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
陳伯璋(2005a)。臺灣高等教育的發展與改革。載於陳伯璋、蓋浙生(主編),新世紀高等教育政策與行政(頁1-37)。台北市:高等教育。
陳伯璋(2005b)。學術資本主義下台灣教育學門學術評鑑制度的省思。載於陳伯璋、蓋浙生(主編),新世紀高等教育政策與行政(頁559-588)。台北市:高等教育。
陳啟榮(2003)。以全面品質管理建構教育行政機關評鑑指標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善德(無日期)。建立教育品質系統的幾個關鍵思考。2006年4月10日,取自http://tinyurl.com/n3ze2
陳舜文(1993)。高等教育研究論文集。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漢強(1997)。大學評鑑之哲學省思。載於陳漢強(主編),大學評鑑(頁3-22)。台北市:五南。
陳維昭(2005a)。大學治理的新發展:內外在治理機制之探討。於黃政傑(編),二十一世紀大學教育的新挑戰(頁40-56)。台北市:臺大出版中心。
陳維昭(2005b)。當前我國大學的危機與轉機,載於黃政傑(編),二十一世紀大學教育的新挑戰(頁29-38)。台北市:臺大出版中心。
陳儀綸(2005)。我國大學評鑑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市:未出版。
陳樂群(1994)。美國大學企業經營取向簡介,美歐月刊,9(9)。117-131。
曾坤生(2002)。市場化:知識經濟時代大學發展的必然選擇。載於戴曉霞、莫家豪、謝安邦(主編),高等教育市場化:台、港、中趨勢之比較(頁298-312)。台北市:高等教育。
湯 堯(1990)。學校經營管理策略:大學經費分配、募款與行銷。台北市:五南。
湯 堯(2005)。大學學問大:改善高等教育的27計。台北市:遠見天下。
湯 堯(2005年,4月)。大學財務制度之變革與因應研究。論文發表於淡江大學高等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及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聯合舉辦之「大學評鑑、進退場機制與提昇國際競爭力」學術研討會,台北市。
湯德宗(2003)。行政程序法論。台北市:元照。
黃乃熒(2001)。論學術自由及理想的學術組織經營型態的建構。教育與社會研究,2。91-122。
黃炳煌(1997)。大學自主與大學評鑑。載於陳漢強(主編),大學評鑑(頁41-62)。台北市:五南。
黃耀輝(2002)。教學健檢:教師教學評鑑研究。台北市:問津堂。
楊 瑩(2003)。英國高等教育評鑑制度。教育資料集刊,29。437-491。
楊玉惠(2003,7月)。我國大學評鑑實施與制度規劃之探討,載於淡江大學舉辦之「大學校院品質指標建立之理論與實際」學術研討會(頁40-64)。台北市。
楊振富(譯)(2004a)。Donald Kennedy著。學術這一行(Academic duty)。台北市:天下遠見。
楊振富(譯)(2004b)。Derek Bok著。大學何價:高等教育商業化?(Universities in the marketplace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台北市:天下遠見。
楊國賜(2003)。我國大學自我評鑑機制與運作之探討,載於高雄醫學大學舉辦之「私校自我評鑑機制」研討會,高雄市。
楊國賜(2004)。提升大學學術研究水準的條件與策略。載於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及高等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共同主辦之「中日兩國高等教育改革」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縣。
楊國賜(2006)。新世紀高等教育的分類、定位與功能。載於淡江大學高等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舉辦之「大學分類、評比與品質保證」學術研討會,台北市:淡水。
溫明麗(2004,5月)。英國教育評鑑之後設分析。載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舉辦之「教育評鑑: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74-84),台北市。
董保城(1992)。德國學術自由之研究。教育部委託私立東吳大學法律學系研究。台北市:教育部高教司。
董保城(1997)。教育法與學術自由。台北市:月旦。
董保城(2005)。從「學者共和國」到「學術企業體」之兩難:論新版大學法草案,載於黃政傑(編),二十一世紀大學教育的新挑戰(頁299-312)。台北市:臺大出版中心。
董保城、法治斌、周志宏(1990)。大學運作與學術自由、大學自治之研究期末報告。教育部委託專案報告。台北市:教育部。
詹火生(1992)。英國學術自由之研究。教育部委託專案研究計畫報告。台北市:教育部高教司。
廖鴻裕(2001)。中英高等教育評鑑制度之比較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南投縣:未出版。
蓋浙生 (2004)。臺灣高等教育市場化政策導向之檢視。教育研究集刊,50(26)。
蓋浙生(2005)。學費政策與大學經營。載於陳伯璋、蓋浙生(主編),新世紀高等教育政策與行政(頁371-392)。台北市:高等教育。
趙婷婷(2002)。大學市場化趨勢與大學精神的傳承。載於戴曉霞、莫家豪、謝安邦(主編),高等教育市場化:台、港、中趨勢之比較(頁252-266)。台北市:高等教育。
劉維琪(2005)。美國大學評鑑認可制度的介紹。高教簡訊,166。
劉興漢(1994)。美國學術自由之探討。美國教育,9(9)。99-115。
歐用生(2001年,5月)。教育市場化政策-批判與啟示,論文發表於澳門大學、澳門政府教育暨青年局共同主辦之「多元化教育」學術研討會,澳門。
潘慧玲(2004,5月)。邁向下一代的教育評鑑:回顧與前瞻。載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舉辦之「教育評鑑: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1-23),台北市。
潘慧玲(2005,4月)。大學自我評鑑之蘊義與實施經驗:臺灣師大案例分析。論文發表於淡江大學高等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及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聯合舉辦之「大學評鑑、進退場機制與提昇國際競爭力」學術研討會,台北市。
潘慧玲(主編)(2003)。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台北市:高等教育。
鄭湧涇(1997)。大學自主與學術自由。載於黃政傑(主編),大學的自主與責任(頁39-55)。台北市:漢文。
盧緒增(1995)。教育評鑑的問題與趨向,載於伍振鷟(主編),教育評鑑(頁13-38)。台北市:南宏。
賴鼎銘(2004,9月)。量化指標並非學術評鑑的萬靈丹:以國外幾種代表性的學術評鑑為例,論文發表於女性學學會、文化研究學會、比較文學學會、中華傳播學會、中國圖書館學會、中國政治學會、台灣哲學會、台灣歷史學會、台灣教育社會學學會、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社、思與言雜誌社、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清華大學亞太文化研究室、資訊社會研究學會聯合主辦之「反思台灣的(人文及社會)高教學術評鑑」研討會,台北市。
戴曉霞(2000)。高等教育的大眾化與市場化。台北市:揚智。
戴曉霞(2002)。全球化及國家/市場關係之轉變:高等教育市場化之脈絡分析。載於戴曉霞、莫家豪、謝安邦(主編),高等教育市場化:台、港、中趨勢之比較(頁4-34)。台北市:高等教育。
戴曉霞(2005)。大學評鑑的興起、模式與問題。載於陳伯璋、蓋浙生(主編),新世紀高等教育政策與行政(頁545-558)。台北市:高等教育。
戴曉霞(譯)(2003)。F. Harcleroad著。看不見的手-外部團體及其影響。載於陳舜芬等(譯),21世紀美國高等教育-社會、政治、經濟的挑戰(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頁277-302)。台北市:高等教育。
謝安邦、劉莉莉(2002)。市場化:大學的選擇與超越。載於戴曉霞、莫家豪、謝安邦(主編),高等教育市場化:台、港、中趨勢之比較(頁73-85)。台北市:高等教育。
鍾蔚文(2004年,9月)學術評鑑的5W1H:學術評鑑的5W和1H:建立更人性化的評鑑制度。論文發表於女性學學會、文化研究學會、比較文學學會、中華傳播學會、中國圖書館學會、中國政治學會、台灣哲學會、台灣歷史學會、台灣教育社會學學會、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社、思與言雜誌社、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清華大學亞太文化研究室、資訊社會研究學會聯合主辦之「反思台灣的(人文及社會)高教學術評鑑」研討會,台北市。
顏若映(1997)。大學評鑑模式(一)-認可制度,載於陳漢強(主編),大學評鑑(頁219-256)。台北市:五南。
顏崑陽(2004年,9月)。再哀大學以及一些期待與建議-當前高教學術評鑑的病徵與解咒的可能,論文發表於女性學學會、文化研究學會、比較文學學會、中華傳播學會、中國圖書館學會、中國政治學會、台灣哲學會、台灣歷史學會、台灣教育社會學學會、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社、思與言雜誌社、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清華大學亞太文化研究室、資訊社會研究學會聯合主辦之「反思台灣的(人文及社會)高教學術評鑑」研討會,台北市。
蘇錦麗(1993)。台灣地區大學學門評鑑委託公正學術團體辦理之可行性分析(一)。現代教育,32。113-162。
蘇錦麗(1995)。大學學門評鑑試辦計畫成效評估之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蘇錦麗(1997)。高等教育評鑑:理論與實際。台北市:五南。
蘇錦麗(2004,5月)。高等教育評鑑的趨勢與展望。載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舉辦之「教育評鑑: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4-27),台北市。
蘇錦麗(譯)(2003)。F. Harcleroad著。自主與績效責任-誰控制學界?載於陳舜芬等(譯),21世紀美國高等教育-社會、政治、經濟的挑戰(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頁45-79)。台北市:高等教育。
蘇錦麗、詹惠雪(2006)。英國高等教育品質保證制度新發展:QAA機構審議的作法,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2(1),173-205。
顧忠華(2004)。大學評鑑的顯性與隱性功能-以社會學科為例。當代,203。28-37。
英文部分
AAUP(1940), 1940 Statement of Principles on Academic Freedom and Tenure .2006年3月1日,取自http://tinyurl.com/fcwsh
AAUP(1967), Student right and Freedom:Joint Statement on Rights and Freedoms of Students.2006年3月25日,取自http://tinyurl.com/mun2n
AAUP(1994), On the Relationship of Faculty Governance to Academic Freedom.2006年3月15日,取自http://tinyurl.com/ev9pp
Adler v. Board of Education of the city of New York, 342 U.S.(1952).2006年3月13日,取自http://tinyurl.com/oceu8
David L. Kirp(2003). Shakespeare , Einstein, and the bottom line:The marketing of higher education . Harvard University.
J. Fredericks marketolkwein & Stephen D. Grunig(2005).Resource and reput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In Achieving accountability in higher education(pp.246-274).San Francisco:Jossey-Bass.
J. Peter Byrne(1990). Academic freedom:A special concern of the first amendment. Yale L.J,99,pp251-340.
Joseph C. Burke(2005).The many faces of accountability .In Joseph C. Burke & associates(Ed.).In Achieving accountability in higher education:balancing public, academic, and market demands (pp.1-24).San Francisco : Jossey-Bass.
Karen De,Witt(1991).Ediucation chief urges colleges accrediting change. New York Time,16,7-10.
Keyishian v. Board of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the State of New York,385 U.S.(1967).2006年3月13日,取自http://tinyurl.com/zb3g8
Malcolm Frazer(1992).Quality assurance in higher education.In A. Craft(Ed.),Quality assurance in higher education(pp.9-29).London:The Falmer Press.
Marjorie Peace Lenn(1992).The US accreditation system. In A. Craft(Ed.),Quality assurance in higher education(pp.161-168).London:The Falmer Press.
McLaughlin, T. H(1994).Politics, Markets and schools: the central issues. David Bridges and Terence H McLaughlin (Eds).In Education and the Market Place.(pp.153-168).London: The Falmer Press.
Metzger, W. P.(1988). Two Definitions of Academic Freedom in America. Texas L.Rev,66,pp1265-1322.
Michael W. Apple(2001). Education the “right” way: markets, standards, and inequality. New York: RoutledgeFalmer.
Milliken.J & Colohan.G(2004).Quality or Control ? Manage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and Management,26 (3), 381-389.
Peter Williams(1992).The UK academic audit unit. In A. Craft(Ed.),Quality assurance in higher education(pp.141-159).London:The Falmer Press.
Philip G.A.(2001).The America academic model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In Philip G. A,Patricia J.G.& Johnstone D.B(Eds.),In defense of America higher education(pp11-37). Maryland: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QAA(2005), The Quality Assurance Agency for Higher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2006年4月2日,取自http://tinyurl.com/jgnus
Ralph A. Wolff(2005).Accoubtability and accreditation: Can reform match increasing demands? In Joseph C. Burke & associates(Ed.). Achieving accountability in higher education:balancing public, academic, and market demands (pp.78-103).San Francisco : Jossey-Bass.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v. Bakke, 438 U.S.(1978).2006年3月13日,取自http://tinyurl.com/z38tu
Richard T.De George(1997).Academic freedom and tenure:ethical issue. Boston:Rowman & Littlefield.
Risa L.Lieberwitz(2005).Globalization and education. Indiana Journal of Global Legal Studies,12,109-152.
Rohrs Hermann(1995).The classical German concept of the university and its influence on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New York : P. Lang.
Ronald L.Baker(2004). Keystones of regional accreditation:Intentions,outcomes,and sustainability. In Peter Hernon & Robert E. Dugan(Ed.), Outcomes assessment in higher education(pp.1-14). Westport, Conn.: Libraries Unlimited.
Stan Persky(2000).Academic freedom and its distractions. In Academic freedom and the inclusive university(pp.64-83).ancouver:UBC.
Stanley Coren(2000).Are course evaluations a threat to academic freedom? In Academic freedom and the inclusive university(pp.104-117), Vancouver:UBC.
Sweezy v. New Hampshire,354 U.S.(1957).2006年3月13日,取自http://tinyurl.com/kjdpr
Ton Vroeijenstijn(1992).External quality assessment, servant of two masters? The Nethrlands University perspective. In A. Craft(Ed.),Quality assurance in higher education(pp.109-131).London:The Falmer Press.
William F.Massy(2005).Academic audit for accountability and improvement. In Joseph C. Burke & associates(Eds.). Achieving accountability in higher education:balancing public, academic, and market demands (pp.173-197).San Francisco : Jossey-B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