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周資眾
Chou, Tz Chung
論文名稱: 德爾慧法應用於桌球運動員選才之研究
A study of Application of the Delphi Method of Identification for Table Tennis Talents
指導教授: 王金成
Wang, Jin-Cher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3
畢業學年度: 9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66
中文關鍵詞: 桌球運動員選才德爾慧法
英文關鍵詞: table tennis, sport talent identification, Delphi Method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46下載:1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當前運動員選才、訓練、管理及競賽成績的預測,仍停留在只憑經驗判別,往往容易造成失誤,帶來時間、人才和資源的浪費,而在不排除豐富經驗定性的基礎,輔以科學的定量分析,是有待開發和應用,將可發揮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如能在科學選才的定項、科學訓練的定量、科學管理的定級、競賽成績的預測等方面,配合採用德爾慧法(Delphi Method),以建立更客觀的評量標準,方能不斷提高實效性與準確性。本研究旨在探討桌球運動員選才方法;並編製一套挑選優秀桌球選手之量表,以供國內桌球教練選才與學界桌球訓練參考之用。本研究應用德爾慧法自編「台灣桌球運動員選才---桌球專家意見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受試對象選取目前國內深具發展潛力的莊智淵等五位桌球國手,進行調查研究。根據調查所得資料,運用簡單加權平均法(Simple Additive Weight Method)統計分析與討論後,獲得以下結論:
    一、本研究發現台灣桌球運動員選才宜以身體型態、身體素質、生理機能、運動技術、競技體能、遺傳、生長發育及心理特質等八項因素,作為挑選優秀桌球選手的評量指標。
    二、優秀運動員的選才、育才、成才,即選、訓、賽的整個歷程,均需要遵循運動科學的原則。
    三、經由科學選才的優秀桌球選手,應配合科學系統化訓練,運用生化指標監控訓練強度,攝取適量營養增補劑及身心疲勞快速恢復量化機制等運科技術,以提昇桌球運動員競技水準。
    四、台灣優秀桌球運動員的挑選方法尚未完全落實科學選才法則,致使國內整體桌球運動表現成效不如預期。
    關鍵詞:桌球、運動員選才、德爾慧法

    The appropriate methods of sports science should be used to identify, train and manage the sport talents and predict the results of competition, not only judge by previous experience. The Delphi method is an objective and scientific way for choosing table tennis talents, and can be adopted to achieve the goals of performance more efficiently and accurately.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investigate the method for table tennis talent identification; and set up an evaluation system for coach to select talent players and training. This study was designed to conduct the investigational questionnaire; Delphi Method was adopted to compile “ Investigation Questionnaire for Opinions of Selection Experts of Taiwan Table Tennis Players” as the tool of study. The five domestic highly potential players, included Chuan Chi-Yuan, were asked to participate in this study. By applying “Simple Additive Weight Method” into the questionnaire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were drawn after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1.The selection of table-tennis players in Taiwan should include the critical characters: physical type, quality, physiological function, sport skill, fitness for competition, genetic, development and growth, and mentality as evaluation indexes of the selection for talent table-tennis players.
    2.The sport talent selection, training and competition procedures should be based on sport science principles.
    3.After selection of table tennis talents, the scientific training methods should combine modern biochemistry techniques, proper nutrition supplements and physical and psychology recovery strategy to enhance the competition capability of the table tennis players.
    4.Since the selection of table tennis talents in Taiwan is not fully based on the scientific method, the performance of table tennis sport is not so good as expected.
    Key words:table-tennis, sport talent identification, Delphi method

    目次 中文摘要…...…………………………………………Ⅰ 英文摘要...……………………………………………………Ⅱ 誌謝…………………………………………………………...Ⅲ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1 第二節 研究目的………………………………………….3 第三節 研究範圍………………………………………….3 第四節 研究限制………………………………………….3 第五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4 第貳章 文獻探討...……………………………………………5 第一節 運動才能遺傳之探討………………….…………5 第二節 幼兒生長發育模式之探討…….…………………6 第三節 中國桌球運動員選才之文獻探討…………….…8 第四節 台灣桌球運動員選才之文獻探討…..……….…11 第五節 兩岸桌球運動員選才之文獻綜評與比較……...15 第六節 本章總結...………………………………………16 第參章 研究方法…………………………………………….17 第一節 研究架構………………………….……………..17 第二節 研究工具的編製………….……………………..18 第三節 資料收集...………………………………………20 第四節 資料處理………………………………………...21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24 第一節 桌球專家調查結果..….…………………………24 第二節 本研究綜合討論與分析………….……………..26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29 第一節 結論……………………………………………...29 第二節 建議……………………………………………...29 引用文獻……………………………………………………...30 附錄一 台灣桌球運動員選才研究(預試)問卷……………38 附錄二 台灣桌球運動員選才研究(正式)問卷……………50 附錄三 身體型態因素統計結果….………………………..59 附錄四 身體素質因素統計結果…………………………...60 附錄五 生理生化因素統計結果…………………………...61 附錄六 運動技術因素統計結果…………………………...62 附錄七 競技體能因素統計結果…………………………...63 附錄八 遺傳因素因素統計結果…………………………...64 附錄九 生長發育因素統計結果…………………………...65 附錄十 心理特質因素統計結果…………………………...66 表次 表2-1 優秀桌球選手基本條件因素指標…………………9 表2-2 桌球運動員選才測試指標………………..………10 表2-3 優秀桌球運動員競技能力的基本特徵…………..10 表2-4 海峽兩岸桌球運動員選才之文獻比較對照表……15 表3-1 專家組合表………………………………………..19 表3-2 受測桌球教練一覽表……………………………..20 表3-3 專家意見調查結果範例…………………………..22 表4-1 受測選手八項因素綜合評量統計表……………..26 圖次 圖2-1 不同年齡組織器官的成長發育曲線模式.………..6 圖2-2 胎兒至成人身體發育比例變化…………………...7 圖2-3 嬰兒至成人身體各部比例………………………...7 圖3-1 研究架構圖…………………………………….…17 圖4-1 臺灣優秀運動員的四級選才體系……………….27

    引用文獻
    一、中文部份
    方瑞民。(1982)。如何發掘富有潛能之優秀運動員。
    國民體育季刊52期。教育部體育司。3-14。
    方進隆。(1998)。自然科學研究法 。
    八十七年體育研究法研習會手冊。體育學會。19-25。
    王金成。(1992)。運動科學之我見。台灣體育雙月刊59期。1-2。
    王永盛。(1994)。現代運動訓練。北京體育學院。122-137
    田麥久。(1989)。體育科學研究的程序與方法。
    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09-111。
    田麥久。(1990)。項群訓練理論及其應用。體育科學6期 。
    中國體育科學學會 29-35
    田麥久。(1994)。運動員競技能力模型與選才標準。
    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3。
    田麥久。(1997)。運動員訓練計畫。台北:文化大學出版社。 81-82。
    丘鐘惠。(1983)。現代乒乓球技術的研究。
    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368-370。
    丘鐘惠。(1992)。我國乒乓球項目發展規律的總結及發展趨勢的探討。
    國家體委體育科學研究所論文選集。1-29。
    丘鐘惠。(1994)。教練訓練指南。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948-970。
    江界山。(1993)。運動訓練科學概說。82年運動科學儀器操作研習會報告書
    文化大學體育系。23-31。
    江界山。(1997)。簡易實用的運動訓練生化評量與控制。
    1997年國際運動教練研討會報告書。
    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88-105。
    江界山。(1998)。運動科學的現況與展望。台灣省學校體育46期 。
    教育部體育司。60-62。
    江界山。(1999)。運動員選才於教練訓練之應用。
    一九九九年國際大專教練科學研討會專題演講。
    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
    江界山。(2001)。台灣地區夏季熱適應訓練模型的探討與建構。
    2001年國際運動教練科學研討會大會手冊。147-154。
    林文弢。(1996)。運動負荷的生化評定。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林文郎。(2000)。運動訓練法。中華民國體育學會。89-102。
    威爾斯。(1972)。第一屆中德體育研討會報告書。高雄:國訓中心。
    林振彬。(1983)。體育之春。廣東體育科研第一期。46-47。
    紀 政。(1988)。厚植基礎塑成尖峰。中華田徑季刊38期。3-4。
    中華民國桌球協會(2002)。國際桌球規則。3-4
    邢文華。(1994)。體質研究與運動員選才。
    1994海峽兩岸學校體育學術研討會。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校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219-234。
    李誠志。(1992) 。教練訓練指南(大陸版)。北京 : 人民體育出版社。
    李珊秀。(1987)。德爾慧法在體育科學中的應用。山東體育學院學報二期。9-14。
    沈海琴。(1994)。骨齡學。北京體育大學。1-2。
    卓俊辰。(1986)。從生理學觀點談運動科學在發掘有潛能選手上的應用。
    國民體育季刊70期。教育部體育司。53-60
    易鎮華。(1983) 。如何進行選才。乒乓世界1期。36-37。
    吳忠芳。(1997)。運動訓練負荷的監控。中華體育,11卷,1期。71-79。
    吳萬福。(1983) 。發掘並培養天才。田徑裁制教練赴歐進修考察訪問團報告書。
    中華民國田徑協會 。29-32。
    吳德成。(1998)。技術報告書(桌球) 。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78-85。
    吳正一。(1984)。不同水準的桌球運動技能之分析。高雄:復文出版社。8-11。
    周文祥。(1993)。桌球運動員運動心理技能之探討。
    體育學報16輯。中華民國體育學會。487-500。
    周資眾。(1994)。桌球運動員選才的探討。國民體育季刊103期。
    教育部體育司。92-97。
    高俠魂。(1988)。蛻變中的世界泳壇。香港:奪標雜誌161期。68-70
    姚漢禱。(1986)。我國少年桌球技術成績表現和體格、體能相關之探討。
    體育學報8輯。中華民國體育學會。77-84。
    姚漢禱。(1985)。桌球與體能。中華民國體育學會通訊38期。9-11。
    馮煒權。(1995)。運動生物化學原理。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馮煒權。(1998)。運動訓練生物化學。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莊則棟。(1985)。闖與創。北京:中國展望出版社。4-8。
    陳定雄。(1988)。從體型看運動天才。國立台灣體育學院講義(未出版) 。
    陳全壽。(1995)。二十一世紀的身體運動及運動科學的研究。
    國民體育季刊107期。教育部體育司。4-12。
    陳全壽。(1997)。由性差別、地域差看兒童大肌肉活動能力、小肌肉活動能力、科學習能力的發達傾向及相關。
    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
    陳全壽。(1998)。科學如何為競技運動服務。大專體育39期。14-16。
    陳全壽。(1999a)。運動教練科學之現況及未來。
    一九九九國際大專運動教練科學研討會論文摘要集。
    國立體育學院。21-23。
    陳全壽。(1999b)。運動科學21世紀競技新挑戰。
    民生報。12月26日五版。
    陳全壽。(1999c)。競技運動的體力與技、戰術訓練。
    運動訓練法研討會報告書。19-31。文化大學。
    陳俊忠。(1992)。超越人類體能的巔峰。核能天地月刊九月號。
    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50-93。
    陳俊忠。(1995)。挑戰極限。台北:傳文出版社。15-23。
    陳俊忠。(1998)。運動員用藥問題。八十七年專任運動教練研習手冊。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70-81頁。
    陳文良。(1996)。技術報告書(田徑投擲項目) 。
    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178-188。
    陳五洲。(1998)。運動生物力學的研究與思考。台北:師大書苑。14-16。
    教育部體育司。(1989)。台閩地區各級學校學生身高體重胸圍測量報告書。1-5。
    教育部體育司。(1999)。培育原住民學生田徑人才選、訓、賽五年計畫。
    國家體委。(1983)。優秀青少年運動員科學選才研究論文匯編。
    許瑞峰。(1991)。如何選拔桌球運動員。
    台灣省學校體育5期。台灣省政府教育廳。30-34。
    馮煒權等。(1990)。血乳酸與運動訓練應用手冊。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湯重炫。(1988)。關於乒乓球運動員早期選才與訓練的探討。
    福建高校體育4期。47-49。
    董樹英。(1990)。乒乓球運動員的皮紋與選才研究。乒乓世界第一期。40-43
    曾凡輝。(1992)。運動員科學選才。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46。
    曾傳強。(1987)。乒乓球教學訓練大綱。中國:國家體育總局。
    曾 倩。(1989)。少年運動員科學選才。上海體育管理委員會。1-7。
    葉國治。(1992)。運動員科學選才指南。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18-22。
    張至滿。(1988)。運動科學研究。82年運動科學儀器操作研習報告書。
    文化大學體育系。33-38。
    趙麗雲。(1999)。中華民國體育白皮書。台北: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趙 斌。(1989)。運動員科學選才。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9-212。
    蔡欣延。(1990)。男子桌球運動員運動能力與成績表現的關係及體型分析研究。
    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俊五。(1985)。國外運動員選才標準的研究方法 。
    國家體委體育科學研究所論文選編第二輯。
    劉獻武。(1991)。運動選才學。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10。
    劉亞文。(1982)。大學男生桌球運動能力測驗項目之編製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
    劉維曾。(1981)。論選才的智力條件。乒乓世界1期。23-24。
    劉維曾。(1983)。乒乓球運動選才的特點和方法。
    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期。14-18。
    劉維曾。(1986)。對選才的幾點看法。乒乓世界3期。42-43。
    劉滌昭。(1988)。奧運三強的選手訓練法(上)。一月七日。民生報二版。
    劉滌昭。(1988)。奧運三強的選手訓練法(下)。一月八日。民生報二版。
    廖學勇。(1996)。桌球奇才-鄧亞萍之研究。
    國立體育學院論叢六卷二期。15-36。
    謝燕群。(1990)。運動選才學。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403-408。
    韓 生。(1993)。天才之發掘、挑選與要求。
    德國運動教練培育系統教材第24冊。全國體總。3-32。
    二、英文部份
    Anshel, M.H., Freedson, P., Hamill, J., Haywood, K., Orvat, M., (1991). Dictionary of the sport and exercise science.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Publishers.
    Astrand, P.O. and Rodahl, K. (1977) Textbook of work physiology.2nd ed. New York: mcgraw-hill publishing co.
    Bangsbo, J. (1994). Energy demands in competitive soccer. Journal of Sport Sciences, 12: 5-12.
    Bompa, T.O. (1999). Periodizatioin. US:Human Kinetics
    Baumgartner, T.A., & Jackson, A.S. (1991). Measurement for evalu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exercise science. Dubuque, IA: Wm. C. brown.
    Bordan. R.C. & Biklen. S. K.(1982). 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s. Boston: Allyn Bacon.
    Baron R. Petschnig R. Bachl N. Raberger G. Smekal G. Kastner P. (1992) DEPT sports Physiology, University of Vienna. Catecholamine excretion and heart rate as factors of psychophysical stress in table tenni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13(7):501-5.
    Carla, J. Johnson (1996). Cognitive components of picture naming. Psychological bullectin, 120, pp.113-139.
    Carter, J.E.L. (1994). Somatypes of Olympic athletes from 1948 to 1976 in Carter, physical structure of Olympic athletes part II: somatotype of Olympic athletes from 1948-1976. Sport Medicine, 18 pp.53-59.
    Carter, J.E.L. (1980). The Heath-Carter somatotype method. Published by author: San Diego state college, San Diego, and calfornia.
    Chrol, E. Plimpton (1996). Event-related brain potentials and attention during simultaneous performance of two tasks.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pp.651-657.
    Crews, D. J. & Landers, D. M. (1987)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aerobic fitness and reactivity to psychosocial stressors.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19 (5), pp.114-120.
    Docherty, D., (1982) a comparison of heart rate response in racquet games.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16: 96-100.
    Gay, L.R. (1996). Education research: competencies for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5th ed.) Englewood cliff. Nj: a Simon & schuster company.
    Hackney, AC., Fahrner, CL., and Stupnicki, R. (1997). Reproductive hormonal responses to maximal exercise in endurance-trained men with low resting testosterone levels. Experimental &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Diabetes, 105(5): 291-5.
    Hopkins, W.G. (1989). Quantification of training in competitive sports. Sports Medicine, 12(3): 161-183.
    Hodge.K. &Mckenzine.A.(1996).Peak performance profile, Auckland. NE. Reed. 106-132.
    Hay, J.G., & Raid, J.G. (1982). Anatomy mechanic and human motion.2nd printice
    Hwang, C.L.& Lin. M. J. (1987). Grop Decision Making under Multiple Criteria Methodsand Application, 169-174
    Hwang, Ching-Lai &Yoon, Kwangsun (1981). Multiple Attribute Decision Making Methods and Application, Springer-Verlag Berlin Heidelberg, New York pp.99-101
    Jenkines,G.G. ,Schacter,H.S.&Baure,W.W.(1966)these are your childern scott,foresman&co,chicago,338.
    Kovaleski, J.L.; Parr, R.B.; Hornak, J.E.; and Roitman, J.L. (1980) “Athletic profile of women college volleyball players.”Physican Sportsmed. 8. 112-118.
    Marteniuk, R.G. (1990). Functi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grasps and transport components in a pretension task. Human movement science, 9, pp.149-176.
    Pate, R.R. (1983). A new definition of youth fitness. Physician and Sports Medicine, 11 (4), pp.77-83.
    Parr, R.B.; Wilmore, J.H.; Hoover, R.; Bachman, D.; and Kerlan, R. (1978) ”professional basketball players: athletic profiles. “Physician Sportsmed. 6. 77-84.
    Pipes, T.V. (1976) “The racquetball pro: a physiological profile. “Physician Sportsmed. 7. 91-94.
    Ripoll H. (1989) Laboratoire de Neurosciences du Sport, Paris, France.Uncertainty and visual strategies in table tennis. Perceptual & Motor Skills.68 (2): 507-12
    Ripoll H. Latiri I. (1997) Faculte des Sciences du Sport, Universite de Poitiers, Paris, France. Effect of expertise on coincident-timing accuracy in a fast ball game.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15 (6): 573-80
    Scammon, R.E. (1927) the first seriatim study of human growth.pp 329-336
    Stratz, C.H. (1922) Der korper des kindes und seine pflege, stuttgart.enke.
    Safrit, M.J. (1990). Introduction to measurement i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exercise science (2nd ed), st. Louis, mo: times mirror mosey.
    Safrit, M.J. (1990). The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of fitness tests for children: a review. Pediatric Exercise Science, 2, pp.9-28.
    Safrit, M.J., & Wood, T.M. (1987). The test battery reliability of the 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test.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58, pp.160-167.
    Stine, G.; Ratliff, R.; Sherman, G.; and Grana, W.A. (1979)
    “Physical profile of the wrestlers at the 1977 NCAA championships. “Physician Sportsmen. 7. 98-105.
    Steinhaus, A.H. (1936) The science of educating the body.
    Selections international educating. 805-813
    Thomas Jerry R. & Nelson, Jack K. (1990).
    Research method in physical activity.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pp. 247-262.
    Taylor, A.W.; Brassard, L.; Protein, L.; and Robin, D. (1979)
    ”A physiological profile of Canadian Greco-roman wrestlers.”
    Can. J. Apple. Sport sic. 4. 131-134.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