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秋萍
Lin, Chiu-Ping
論文名稱: 國小資優教育成效指標之建構
Construction of effectiveness indicators of gifted education in elementary school
指導教授: 陳昭儀
Chen, Chao-Yi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特殊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Speci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7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1
中文關鍵詞: 一般智能資優資源班成效指標指標建構資優教育資優教育教師
英文關鍵詞: effectiveness indicators, gifted class, gifted education, gifted education teacher, construct the indicators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2718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78下載:3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資優教育成效指標之建構,運用自編之「國小資優教育成效指標」問卷,以分層立意取樣方式,以臺灣北、中、南、東四區260位國民小學一般智能資優資源班教師與資優教育行政人員為研究對象,進行國小資優教育成效指標之建構。
    根據研究目的,本研究先採用文獻分析、專家德懷術,編製國小資優教育成效指標架構與內容;接著運用問卷調查及訪談,以蒐集現場教師意見,了解應用國小資優教育成效指標之困難與建議。
    本研究獲得以下結論:
    一、「國小資優教育成效指標」之架構為三層級,含六向度、二十項項目、七十二條效標,並採用CIPP模式,分為四個構面,每個構面含括不同的向度。背景構面含括「行政與支援」;投入構面含括「師資與專業發展」;歷程構面含括「鑑定、安置與輔導」、「課程、教學與評量」;成果構面含括「學生學習成果」與「班級特色」。
    二、不同性別、年齡、學歷、服務年資、專業背景、區域的資優教育教師與行政人員對「國小資優教育成效指標」整體的適切性與共識度無顯著差異,表示本成效指標之適切性與共識度頗高。
    三、應用國小資優教育成效指標之困難與建議如下:五點困難為師資不足變動大、教師協助業務過多、學生個別差異大、短期難以看出成效以及部份效標較不易觀察;四點建議為部份指標需做彈性調整、學生學習成果較適合個別學生檢核,可結合IGP或成績單、班級特色之質性描述能予以方向、檢核結果應在幫助教師。

    最後,依研究結果對國小資優教育行政與實務以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關鍵詞:一般智能資優資源班、成效指標、指標建構、資優教育、資優
    教育教師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construction of effectiveness indicators of gifted education in elementary school. Therefore, the self-developed questionnaire, “Gifted Education Effectiveness Indicators In Elementary School”, was administered to 260 subjects, including gifted education teachers and administrators in elementary schools from four areas around Taiwan.
    According to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Delphi technique were used to construct the effectiveness indicators of gifted education in elementary school, then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used to collect quantitative data, and interview method was adopted to gather teachers’ opinions to explain and expand the results of quantitative analysis.
    The major findings were as the following:
    1. The structure of gifted education effectiveness indicators was constituted by three levels, six dimensions, twenty projects, seventy-two indicators, which by using CIPP model were divided into four facets, each one containing different dimensions. The context facet includes "Administrative and Support"; the input facet includes "Teacher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e process facet includes "Identification, Placement and Guidance", "Curriculum, Teaching and Assessment"; the product facet includes "Student Achievement" and "Class Features".
    2.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appropriateness and consensus among the gifted teachers and the administrators of different backgrounds variables (gender, age, educational background, seniority, professional background, regions).
    3. The implementation of gifted education effectiveness indicators showed five areas of difficulty: lack of teachers, teachers' large amount of work and duties, divers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mong gifted students, effectiveness is hard to see in the short term, and some indicators are difficult to observe. Four suggestions demonstrate that some indicators need to be flexible for adjustment, student learning outcomes are more suitable for individual assessment, these indicators can be combined with IGP or transcripts, class features of the qualitative description can be guided, and the results of self-assessment should be to help teachers.
    Finally, based on the research findings, suggestions regarding the construction of effectiveness indicator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gifted education in elementary school are proposed.

    Keywords: construct the indicators, effectiveness
    indicators, gifted class, gifted education, gifted
    education teacher

    中文摘要 Ⅰ 英文摘要 Ⅲ 目錄 Ⅴ 圖目錄 Ⅶ 表目錄 Ⅷ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2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8 第三節 名詞釋義 10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教育評鑑的涵義及其指標建構 13 第二節 我國資優教育評鑑發展 24 第三節 資優教育成效指標建構之內涵與程序 3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5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7 第三節 研究工具 49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75 第五節 研究程序 79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85 第一節 國小資優教育成效指標建構與內容 85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國小資優教育教師與行政人員在國小 資優教育成效指標的差異情形 120 第三節 應用國小資優教育成效指標之困難與建議 13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45 第一節 結論 146 第二節 建議 154 參考文獻 157 附錄 169 附錄一德懷術之專家學者名單 169 附錄二統計分析結果 170 附錄三正式問卷 194

    王文科 (1999)。課程與教學論。臺北:五南。
    王保進 (1996)。教育指標基本概念之分析。教育研究資訊,4(3),
    1-17。
    王振德 (1991)。我國資優教育相關問題及教學狀況調查研究。特殊教
    育研究學刊,8,249-264。
    王振德 (1994)。我國資優教育的發展與回顧。載於臺灣師大特教系與
    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編印:開創資優教育新世紀,21-34。
    王振德 (2004)。我國特殊教育評鑑及相關研究,教育資料集刊,29,
    341-357。
    吳武典 (2003)。三十年來的臺灣資優教育。資優教育季刊,88,1-
    5。
    吳武典 (2006)。我國資優教育發展與展望。資優教育季刋,100,3-
    20。
    吳武典 (2013a)。臺灣資優教育四十年(一):回首前塵。資優教育
    季刊,126,1-11。
    吳武典 (2013b)。臺灣資優教育四十年(三):惑與解惑。資優教育
    季刊,128,7-14。
    吳玲君、陳昭儀(2008)。臺北市國小資優教育評鑑之研究。資優教育
    研究,8(2),23-50。
    吳玲君 (2006)。臺北市資優教育評鑑與特優學校辦理特色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吳清山 (1994)。美國教育改革焦點:評析「兩千年教育目標法案」之
    教育目標。教師天地,73,56-59。
    吳清山、黃美芳、徐緯平 (2002)。教育績效責任研究。臺北市:高等
    教育。
    吳清基 (2003)。序。載於吳武雄主編:臺北市九十一學年度資優教育
    評鑑報告。臺北市政府教育局,3-10。
    吳鐵雄 (1983)。資優教育評鑑後的深思。資優教育季刊,8,1。
    呂錘卿、林生傳 (2001)。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指標及現況之研究。
    教育學刊,17,45-64。
    李如鵬 (2009)。國民教育階段特殊教育評鑑指標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
    教育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李俐穎 (2008)。駐足的過客-國小代理教師社會化歷程之探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幸台 (1995)。資優學生需要特殊教育服務。資優教育季刊,56,1-
    3。
    林幸璇 (2004)。社區大學教師成人教學評鑑指標建構與應用之研究。國立中正大
    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林寶山 (1984)。資優教育的評鑑模式。資優教育季刊,13,20-26。
    邱皓政 (200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 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
    解析。臺北:五南。
    邱皓政 (2003)。結構方程模式—LISREL的理論、技術與應用。臺北
    :雙葉。
    胡永崇 (2001)。融合教育的爭議與檢討:以一個腦性麻痺學生的普通
    班教室安置為例。載於教育部特殊教育工作小組主編:融合教育
    學術論文集(頁61-82)。臺北市:國立臺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
    中心。
    南投縣政府 (2015)。104學年度資賦優異教育暨藝術才能班評鑑報告
    書。南投:南投縣政府教育局。
    孫志麟 (2000)。國民教育指標體系建構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
    報,13,P121-148。
    高振耀 (2008)。資賦優異教育評鑑後省思。資優教育季刊,106,1-
    7,17。
    徐超聖 (1999)。九年一貫課程品質管理機制—淺談「學力指標」之意
    義。教育資料與研究,26,33-39。
    秦夢群 (1997)。教育行政─理論部分;實務部分。臺北:五南。
    高雄市政府 (2014)。高雄市103學年度國民教育階段特殊教育評鑑實
    施計畫。高雄:高雄市政府教育局。
    張世彗 (1996)。我國一般能力資賦優異教育的回顧與前瞻。教育資料
    集刊,21,145-154。
    張佃富 (1999)。教育政策與行政---指標發展與應用。臺北:師大書
    苑。
    張芝萱 (2011)。資優教育教師專業認定類型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張昇鵬 (2003)。我國特殊教育指標在身心障礙教育實施成效之追蹤研究。
    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12,153∼176。
    張昇鵬 (2003)。我國特殊教育指標在資賦優異教育與身心障礙教育之
    比較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8,55-84。
    張春興 (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
    張郁珽 (2010)。臺北市國小普通班家長與資優班家長對資優教育的看
    法及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臺北。
    張煌熙 (1997)。國小資優教育評鑑模式發展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
    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執行單位:臺北市立師範學院
    初等教育學系(計畫編號:NSC 85-2511-S-133-008),未出
    版。
    教育部 (2008)。教育部資優教育白皮書。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 (2014)。特殊教育法。臺北:教育部。
    許明欽 (2006)。我國高級職業學校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
    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郭昭佑 (1999)。高等教育辦學取向政策之探究--集群分析在大學表現
    指標之應用。教育政策論壇,2(2),67-85。
    郭昭佑 (2001)。教育評鑑指標建構方法探究。國教學報,13,257-
    285。
    郭靜姿 (1985)。資源教室方案在資優教育中的運用。資優教育季刊,
    17,1-7。
    郭靜姿、張蘭畹、王曼娜、盧冠每 (1999)。多元智能特質觀察量表。
    臺北。
    郭靜姿 (2000)。資優學生的特殊適應問題與輔導。資優教育刊,75,
    1-6。
    郭靜姿 (2003)。三十年資優學生的追蹤研究:發現與啟示。資優教育
    季刊,87,1-17。
    郭靜姿 (2004)。學生異質、老師資優:克服學生能力殊異的教學法。
    資優教育方案的落實與推展研討會會議手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
    心。
    陳玉琨 (2004)。教育評鑑學。臺北:五南。
    陳長益譯 (1990)。美國資優教育方案設置標準。資優教育季刊,34,
    39-42。
    陳長益 (1996)。資優教育方案設計。教育資料集刊,21。55-77。
    陳長益 (2011)。潛能開發-談資優生適異性教學。教師天地,171,
    21-26。
    陳昭儀、林秋萍、李家兆、陳偉仁、馮理詮 (2014)。資優教育均衡發
    展之規劃及實踐。資優教育季刊,132,17-24。
    陳啟榮 (2003)。以全面品質管理建構教育行政機關評鑑指標之研究。國立高雄師
    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惠珠 (2005)。桃園縣資賦優異類特殊教育評鑑之調查研究。國立師範大學特殊
    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雍容 (2002)。國民小學身心障礙資源班行政支援需求之研究。國立
    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陳銘薰、王瀅婷(2006)。「訓練投入、訓練實施程序、訓練成效」評
    估模式之探討。人力資源管理學報,6(1),75-99。
    陳麗玉 (2007)。桃園縣國民中學英語資優教育實施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
    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游自達 (1999)。中小學教育指標建構之研究。國民教育研究集刊,8,
    33-59。
    游家政 (1996)。德懷術及其在課程研究上的應用。花蓮師院學報,
    6,1-24。
    游家政、曾祥榕 (2004)。教育評鑑的後設評鑑。教育資料集刊,29,
    53-94。
    黃光雄編譯 (1989)。教育評鑑的模式。臺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 (1993)。課程評鑑。臺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李隆盛等 (1998)。國民中小學教育評鑑之研究。臺北:國立
    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
    黃政傑、翁福元、方志華、張美蓮 (1998)。我國教育指標系統整合
    型研究計畫之規劃。科學發展月刊,26(6),671-81。
    黃國榮 (1984)。中學資優教育課程與評鑑。高雄:復文。
    楊秀菁 (2010)。台東縣資賦優異教育實施現況及其成效評估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
    楊振昇 (2000)。教育研究與教育評鑑之反省與展望。暨大學報,
    4(2),27-49。
    詹秀美 (2011)。資優教育課程與教學設計的發展方向。取自
    www.mdu.edu.tw/~ita/temp/20111214.pdf。
    詹德松 (1997)。經濟統計指標—兼述政府統計實務。臺北:華泰。
    嘉義縣政府 (2012)。嘉義縣101年度國民教育階段資優教育評鑑計
    畫。嘉義:嘉義縣政府教育局。
    彰化縣政府 (2013)。彰化縣102年度國民教育階段特殊教育【資賦優
    異類】評鑑實施計畫。彰化:彰化縣政府教育局。
    臺北市政府 (2003)。臺北市九十一年度資賦優異教育評鑑報告。臺
    北: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臺北市政府 (2010)。臺北市身心障礙白皮書。臺北:臺北市政府教育
    局。
    臺北市政府 (2012)。臺北市一百年度資賦優異教育評鑑報告。臺北: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臺北市政府 (2013)。臺北市一百零一年度資賦優異教育評鑑報告。臺
    北: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臺北市政府 (1999)。臺北市資賦優異教育白皮書。臺北:臺北市政府
    教育局。
    臺北市政府 (2011)。臺北市一百年度資賦優異教育評鑑報告。臺北: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臺北市政府 (2014)。臺北市公私立國民小學102-106學年度校務評鑑
    計畫。臺北: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臺北市資優教育資源中心 (2003)。資優教育評鑑。資優教育簡訊,21
    期。
    臺南市政府 (2012)。101學年度臺南市特殊教育評鑑計畫。臺南:臺
    南市政府教育局。
    趙志揚 (2002)。學校評鑑研究。載於張銀富主編:學校行政:理論與
    應用,325-361。臺北:五南。
    劉貞宜、王曼娜、陳冠華 (2003)。本學年度資優教育評鑑特色。載於
    吳武雄主編:臺北市九十一學年度資優教育評鑑報告。臺北市政
    府教育局,3-10。
    潘裕豐 (2006)。空談與盲動-找尋資優教育的新方向。國立台灣師範
    大學特殊教育中心資優教育課程研習,臺北。
    潘慧玲 (2002)。方案評鑑的緣起與概念。教師天地,117,26-31。
    潘慧玲、王麗雲、簡茂發、孫志麟、張素貞、張錫勳、陳順和(2004)
    。發展國民中小學教師教學專業能力指標之研究。教育部委託
    專案報告。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
    鄭崇趁 (2006)。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指標及實施方式研究。臺北:心
    理出版社。
    蔡惠瑜 (1999)。台灣地區體育場館指標之建立及其應用。輔仁大學應用統計所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盧增緒 (1997)。教育評鑑的問題與趨向。載於伍振鷟主編:教育評
    鑑。台北:高等教育。
    謝文全 (1987)。教育行政-理論與實際,臺北:文景。
    謝金青 (1997)。國民小學學校效能評鑑指標與權重體系之建構。政治大學教育研
    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謝建全 (1995)。高中數理資優教育成效評估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
    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謝建全 (2006)。由特殊教育的相關法規談資優教育政策—兼論設置資
    優班的迷思。雲嘉特教,3,1-13。
    謝顒丞 (2004)。大學校院藝術學門評鑑制度及工具之發展。藝術學
    報,75,173-195。
    簡茂發、劉湘川 (1993)。二分法記分測驗簡捷信度估計公式之改進及
    其應用。臺中師院學報,7,1~24。
    簡茂發、李琪明主編 (2001)。當代教育指標—國際比較之觀點。臺
    北:學富。
    蘇錦麗審訂 (2005)。評鑑模式:教育及人力服務的評鑑觀點(原編
    者:D. L. Stufflebeam, G. F. Madaus, & T. Kellaghan)。
    臺北:高等教育。
    饒達欽、曾淑惠 (1997)。技職學校校務行政績效評鑑之研究。技術學
    刊,12(2),202。
    Anderson, V. (1991). Alternative economic indicators. London, England : Routledge.
    Borland, J. H. (1997). Evaluating gifted programs, In N. Colangelo & G. A. Davis (Eds.). Handbook of gifted education (2nd ed.), 253-266, Boston: Allyn and Bacon.
    Bushnell, D. S. (1990). Input, process, output: A model for evaluation training. Journal of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42(3), 41-43.
    Carter, K. R. (1986). Evaluation design: Issues confronting evaluators of gifted programs, Gifted Child Quarterly,30 (2), 88-92.
    Clark, B.(1992).Growing up gifted(4th ed.).New York: Merrill.
    Croft, L. J. (2003). Teachers of the gifted: Gifted teachers. In N. Colangelo & G. Davis (Eds.). Handbook of gifted education (3rd ed., pp. 558-571). Boston, MA: Allyn and Bacon.
    Cuttance, P. (1990). Performance indicators and the management
    of quality in education.( EDS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33575.)
    Cuttance, P. (1994). Intergrating best practice and performance indicators to benchmark the performance indicators to benchmark the performance of a school system. 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 (ED384961)
    Gardner, H. (2003). Multiple Intelligences After Twenty Years.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Association, Chicago.
    Garvin, D. A. (1988). Managing Quality: The Strategic and Competitive Edge. New York: Free Press.
    Harvey, L., & Green, D. (1993). Defining quality. Assessment & 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18(1), 9-34. doi:10.1080/0260293930180102
    Johnstone, J. N. (1981). Indicators of education systems. London: Kogan Page Press.
    Kerlinger, F. N. (1986). Foundation of behavior research.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OECD (1992).Education at a glance: OECD indicators. Paris: Author
    Mayston, D. J. & Jesson, D. J. (1991). Educational performance assessment: A new framework of analysis. Policy and Politics,19, 99-108.
    Nuttall, D. L. (1990). The functions and limitations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ndicator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Boston.
    Nedwdk, B. P., & Neal, J. E. (1993). Performance indicators and rational management tools: A comparative assessment of projects in North America and Europe. (EDRS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60917.)
    Oakes, J. (1989). What educational indicators? The case for assessing schoolcontext. 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Policy Analysis, 11 (2), 181-99.
    Powell, C. (2003). The Delphi technique: Myths and realities.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41(4),376-382.
    Power, C. (1990). Higher education indicators: An exercise in interpretation. In N. Bottani, & I. Dalfau (Eds.). Indicators of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al systems: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353-361.
    Scheerens, J. (1992). Process indicators of school functioning. In OECD (Ed.). The OEC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ndicators: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Paris:OECD.
    Spee, A., & Bormans, R. (1992). Performance indicators in government institutional relations :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4(2), 139-155.
    Stern, J. D. (1988). The condition of education: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Washington, D. C.: National Center of Educational Statistics.
    Stufflebeam, D. L. (1971). The relevance of the CIPP model for educational account ability.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Education, 5(1), 19-25.
    Stufflebeam, D. L. (1983). The CIPP model for program evaluation. In G.F. Madaus, M. S. Scriven, & D. L. Stufflebeam (Eds). Evaluation models: Viewpoints on educational and human services evaluation. Boston: Kluwer-Nijhoff.
    Stufflebeam, D. L. (2000). The CIPP model for evaluation. In D. L. Stufflebeam, G. F. Madaus, & T. Kellaghan (Eds.). Evaluation models: Viewpoint on educational and human services evaluation (2nded.)(pp.279-317).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Stufflebeam, D. L. (2003). The CIPP model for evaluation.Retrieved from https://zh.scribd.com/document/58435354/The-Cipp-Model-for-Evaluation-by-Daniel-l-Stufflebeam
    Windham, D. M., & Chapman, D. W. (1990).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efficiency : Constraints, issues, and policies. London:JAI Press Inc.
    Young, K. (1983). Prologue: The changing scope of accreditation. In K.E. Young, C.M. Chambers, H.R. Kells, & Associates (Eds.). Understanding Accreditation. San Francisco, CA: Jessey-Bass.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