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郭豐榮
論文名稱: 高中公民領域教材中「國家認同」變遷之研究—1995年至2008年為主
A Study on the Changing of “National Identity” in Senior High School Civic Education Curriculums—Focusing from 1995 to 2008
指導教授: 陳延輝
Chen, Yen-Hu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政治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10
中文關鍵詞: 國家認同公民教育公民與社會普通高中課程綱要公民教材
英文關鍵詞: National Identity, Civic Education, Citizens and Society, Ordinary Senior High School Course Standards, Civic Education Curriculum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14下載:2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臺灣社會一直存在著國家認同的衝突,1987年解嚴之後,衝突不僅沒有隨著民主化趨緩,反而變本加厲成為臺灣社會不安的嚴重因素;影響所及,連教育現場都不免捲入其中。
    解嚴前,官方的中國意識融入公民領域教材,一直主導著臺灣國家認同教育的形塑力量;解嚴後,隨著民主化運動的開展,臺灣逐漸轉型、甚至鞏固成為憲政民主國家,公民教育也隨著這時代的脈動,與時俱進地調整教育功能,國家認同內涵亦從中國意識漸次走向臺灣意識。本論文選取自1983年、1995年以迄2005年,三套包括威權統治、民主轉型與民主鞏固等不同時期,修訂之課程標準(綱要)及教材,針對其內容的變遷,加以比較、分析,從而在研究過程中,歸納得到公民教材往民主公民教育邁進的時代趨勢;這趨勢的發展,同時也導引一個國家認同的新理念—以臺灣主體意識為價值的認同觀點,正在逐步肇建之中;九五暫綱整併後的公民與社會科,正是這肇建工程的礎石,順應著此般發展,期盼能統合出一套符合現況的、單一的新臺灣認同國家圖像與願景,並供將於2010年全面施行的高中新課綱,編纂公民與社會科教材時,參酌融入課程中,開創營造國家認同共識的新契機。
    教育力量的改造與內化,才是真正深入人心,化解國家認同衝突、凝聚國民國家共識的最佳途徑。

    The society of Taiwan has always had conflicts of national identity. After lifting the curfew in 1987, the conflict has not eased off with democratization, but worsened to become a serious factor to cause instability. The influence is that even educational field is unavoidably involved in among them.
    Before lifting the curfew, official China consciousness was incorporated in civic education curriculums, and had led the molding strength of national identity since then. After lifting the curfew, Taiwan consolidates the democratic state of constitutional government progressively with the democratizing movements. Civic education also adjusts its functions with this movements, and the inten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 in civic education also moves from China consciousness towards Taiwan consciousness gradually. The materials in the thesis were chosen since 1983, 1995, up to 2005, which includes three sets of course standards and curriculums that were revised in different periods of authoritarian, democracy transition, and democracy consolidation. The three sets a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and a conclusion which appears civic education orients forwards democracy education trend is found during the research process. The trend also leads a new concept of national identity out: a new subjective Taiwan identity is being built progressively. The subject “citizens and society”, which is combined with three courses, in the temporary standard in 2005 is just the foundation of the identity-building construction. Keeping this development, we expect to integrate a single imagining of new Taiwan identity that fit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o give a suggestion to the edition of the curriculums in the new ordinary senior high school course standards which will be implemented in 2010 to build a whole new Taiwan national identity
    The transformation and internalization of educational strength is the best way to root in hearts of the people. It dissolves the conflict and condenses new country’s common understanding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9 第四節 文獻回顧……………………………………………………15 第五節 「公民教育」與「國家認同」的意涵…………………21 第二章 公民領域教材「國家認同」內容分析………………39 第一節 1995年以前舊版三民主義科、公民科教材分析………39 第二節 1995年修訂「高級中學課程標準」之公民領域教材分析…63 第三節 2005年修訂「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暫行綱要」之公民與社會科教材分析………………………………………………90 第三章 「國家認同」概念的轉變與公民領域教育………115 第一節 國家認同的歷史發展與解嚴後歧異……………………115 第二節 國家認同變遷下三民主義科教育功能的式微…………134 第三節 國家認同變遷下公民科教育功能的調整………………144 第四章 建立公民教育中符合現況「國家認同」概念……155 第一節 公民教育形塑國家認同…………………………………155 第二節 中國認同V.S.臺灣認同…………………………………163 第三節 建構公民教育中客觀的單一國家認同意識……………17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91 第一節 研究結論…………………………………………………191 第二節 建議與展望………………………………………………199 參考書目………………………………………………………………203 壹、 中文部分……………………………………………………203 貳、 英文部分………………………………………………………209 參、 網路資源………………………………………………………209

    壹、中文部分
    1. 王家通主編(1997),《中等教育》,高雄:麗文。
    2. 王甫昌(2002),《當代臺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台大。
    3. 王曾才(1994)、〈中國的國家認同與現代化〉,收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認同與國家:近代中西歷史的比較》(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
    4. 方建中(2003),《臺灣國家認同爭議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5. 臺灣研究基金會(1995),《意識形態與臺灣教科書》,台北:前衛。
    6. 石之瑜(1995),《後現代的國家認同》,台北:世界。
    7. 史明(1980),《臺灣人四百年史》,SAN JOSE CA.:蓬島文化公司。
    8. 江宜樺(1998),《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台北:揚智。
    9. 朱浤源主編(2001),《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
    10. 李緒武(1998三版二刷),《社會科教材教法》,台北:五南。
    11. 李登輝(1999),《臺灣的主張》,台北:遠流。
    12. 李登輝、中鳩嶺雄著,駱文森、楊明珠譯(2000),《亞洲的智略》,台北:遠流。
    13. 李筱峰(1995),《臺灣,我的選擇!》,台北:玉山。
    14. 李震洲(2008)、〈廢除分區定額錄取與取消列考三民主義的歷史省思—從轉型正義角度加以觀察〉,《國家菁英季刊》,第2卷第4期,頁53-70。
    15. 吳文程(1996),《臺灣的民主轉型:從威權型的黨國體系到競爭性的政黨體系》,台北:時英。
    16. 吳乃德(1992)、〈國家認同和政黨支持—臺灣政黨競爭的社會基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74期(民國81年秋季),頁33-59。
    17. 吳乃德(1997)、〈國家認同和民主鞏固:衝突、共生與解決〉,收入游盈隆主編,《民主鞏固或崩潰》(台北:月旦,1997)。
    18. 吳乃德(2005)、〈麵包與愛情:初探臺灣民眾民族認同的變動〉,《臺灣政治學刊》,第9卷第2期,頁5-39。
    19. 邱榮舉(2002),《學術論文寫作研究》,台北:翰蘆。
    20. 呂亞力(1987a),《政治學》,台北:三民。
    21. 呂亞力(1987b),《政治學方法論》,台北:三民。
    22. 施政鋒(2000a),《臺灣人的民族認同》,台北:前衛。
    23. 施政鋒(2000b)、〈臺灣人的國家認同〉,收入臺灣歷史學會編,《國家認同論文集》(台北:稻香,2001)。
    24. 施政鋒(2002),〈臺灣民族主義與墾殖國家的政治民族塑造—漢人血緣、華人文化、及政治中國的挑戰〉,收入洪泉湖、謝政諭主編,《百年來兩岸民族主義的發展與反省》(台北:東大,2002)
    25. 施政鋒(2006),《臺灣族群政治與政策》,台中:新新臺灣文教基金會。
    26. 施政鋒(2007),《臺灣政治史》,台北:翰蘆。
    27. 施敏輝(1989)、〈注視島內一場「臺灣意識」的論戰〉,收入施敏輝編,《臺灣意識論戰選集》(台北:前衛,1989臺灣版第2刷)。
    28. 林勝義主編(2006修訂版),《高級中學現代社會上冊》,台南:南一。
    29. 林勝義主編(2007再版),《高級中學現代社會下冊》,台南:南一。
    30. 林姮妤(2003),《臺灣國家認同爭議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31. 周繼祥(1998),《憲法與公民教育》,台北:揚智。
    32. 胡佛(1984)、〈政治文化與青年的國家認同〉(訪問稿),《中國論壇》,第12卷第12期,頁16-19。
    33. 高格孚(2004),《風和日暖:臺灣外省人與國家認同轉變》,台北:允辰。
    34. 高亞偉(2002),《世界通史(中冊)》,台北:高亞偉。
    35. 孫中山(1979),《三民主義》,台北:黎明文化事業。
    36. 許慶雄(2001),《中華民國如何成為國家》,台北:前衛。
    37. 教育部(1983台初版),《高級中學課程標準》,台北:正中。
    38. 教育部(1996),《高級中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39. 教育部(2005),《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40. 教育部(2008),《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全文下載自教育部中等教育司網站,http://icerc.tnssh.tn.edu.tw/download/970129.pdf 【2008/12/25】
    41. 國立編譯館主編(1994六版),《高級中學公民教科書第二冊》,台北:臺灣書店。
    42. 國立編譯館主編(1995修訂三版),《高級中學三民主義課本上冊》,台北:幼獅、正中。
    43. 國立編譯館主編(1996a修訂三版),《高級中學三民主義課本下冊》,台北:幼獅、正中。
    44. 國立編譯館主編(1996b十二版),《高級中學公民教科書第三冊》,台北:臺灣書店。
    45. 國立編譯館主編(1998a),《高級中學世界文化史》,台北:國立編譯館。
    46. 國立編譯館主編(1998b十五版),《高級中學公民教科書第一冊》,台北:臺灣書店。
    47. 國立編譯館主編(1998c正式本初版),《國中國文第一冊》,台北:臺灣書店。
    48. 國立編譯館主編(2000十五版),《高級中學公民教科書第四冊》,台北:臺灣書店。
    49. 張秀雄主編(1998),《公民教育的理論與實施》,台北:師大書苑。
    50. 張秀雄(2004)、〈多元文化教育VS.公民教育〉,《公民訓育學報》,第15輯,頁37-59。
    51. 張秀雄(2006)、〈民主公民教育的內涵與發展〉,收入張秀雄、鄧毓浩主編,《多元文化與民主公民教育》(台北:公民與道德教育學會,2006)。
    52. 張茂桂(1993)、〈省籍問題與民族主義〉,收入張茂桂等編,《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1993)。
    53. 張茂桂(1997)、〈臺灣政治轉型與政治的「族群化」過程〉,收入臺灣教授論壇專刊,《族群政治與政策》(台北:前衛,1997)。
    54. 鄒文海(1989),《政治學》,台北:三民。
    55. 鄒文海先生獎學基金會(1991),《西洋政治思想史稿》,台北:三民。
    56. 郭正亮(1998)、〈李登輝現象:民主轉型與政治領導〉,收入殷海光基金會主編,《民主-轉型?臺灣現象》(台北:桂冠,1998)。
    57. 郭嘉惠(2004),《戰後臺灣高中公民教育之研究—析論公民科政治教材之變革與發展》,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58. 陳延輝(2001)、〈國小社會科教材編輯的探討〉,《三民主義學報》,第22期,頁1-38。
    59. 陳延輝(2003)、〈臺灣五十年來政治思想教育的檢討—以大學國父思想課程為例〉,收入施正鋒編,《從歐洲反思臺灣》(台北:前衛,2003初版第1刷)。
    60. 陳延輝(2008)、〈高中公民與社會課程綱要的發展性意義—以九八課綱有關政治修訂為主〉,收入《台北縣普通高級中學課程公民與社會學科中心教師研習手冊》(台北縣立安康高中主辦,未出版),頁4-22。
    61. 陳映真(1989)、〈向著更寬廣的歷史視野……〉,收入施敏輝編,《臺灣意識論戰選集》(台北:前衛,1989臺灣版第2刷)。
    62. 陳樹鴻(1989)、〈臺灣意識¬—黨外民主運動的基石〉,收入施敏輝編,《臺灣意識論戰選集》(台北:前衛,1989臺灣版第2刷)。
    63. 梁景峰(1989)、〈我的中國是臺灣!〉,收入施敏輝編,《臺灣意識論戰選集》(台北:前衛,1989臺灣版第2刷)。
    64. 莊富源(2006),《轉變中的臺灣公民社會與公民教育—有關學校公民教育問題面向及其發展趨勢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65. 黃城主編(2004修訂改版),《高級中學三民主義上冊》,台南:南一。
    66. 黃城主編(2005修訂改版),《高級中學三民主義下冊》,台南:南一。
    67. 黃人傑、鄧毓浩主編(2004a再版),《高級中學公民第1冊》,台南:南一。
    68. 黃人傑、鄧毓浩主編(2004b再版),《高級中學公民第3冊》,台南:南一。
    69. 黃人傑、鄧毓浩主編(2005a修訂版),《高級中學公民第2冊》,台南:南一。
    70. 黃人傑、鄧毓浩主編(2005b修訂版),《高級中學公民第4冊》,台南:南一。
    71. 黃光國(1987)、〈「臺灣結」與「中國結」:對抗與出路〉,《中國論壇》,第289期,頁1-19。
    72. 彭德富(2000)、〈民主鞏固與臺灣地區的憲政改革〉,《三民主義學報》,第21期,頁131-146。
    73. 曾俊瑋(2007),《現行高中公民與社會教科書國家認同內涵之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74. 葉至誠、葉立誠(2002),《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商鼎。
    75. 楊順富(2002)、〈我國三十年來政治教育課程目標之變革:以高中課程標準為例〉,《三民主義學報》,第24期,頁175-200。
    76. 廖添富、劉美慧、董秀蘭(1999)、〈自由主義與社群主義的公民教育觀〉,《公民訓育學報》,第8輯,頁1-13。
    77. 鄧毓浩主編(2007初版),《普通高級中學公民與社會3》,台南:南一。
    78. 鄧毓浩主編(2008a修訂試閱版),《普通高級中學公民與社會1》,台南:南一。
    79. 鄧毓浩主編(2008b初版),《普通高級中學公民與社會4》,台南:南一。
    80. 鄧毓浩主編(2008c初版),《普通高級中學選修公民與社會(上)》,台南:南一。
    81. 鄧毓浩主編(2008d試閱版),《普通高級中學選修公民與社會(下)》,台南:南一。
    82. 鄧毓浩主編(2009修訂版),《普通高級中學公民與社會2》,台南:南一。
    83. 劉慶瑞(1990),《中華民國憲法要義》,台北:三民。
    84. 劉阿榮、林麗菊(2000)、〈當前臺灣公民教育的三種典範述評〉,《公民訓育學報》,第9輯,頁103-127。
    85. 劉阿榮(2000)、〈公民教育與公民社會—以臺灣的威權轉型為指涉〉,收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學系編印,《二十一世紀公民與道德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學系,2000)
    86. 劉阿榮(2006)、〈多元文化與民主公民資質〉,收入張秀雄、鄧毓浩主編,《多元文化與民主公民教育》(台北:公民與道德教育學會,2006)。
    87. 蔡英文(1997),〈認同與政治—一種理論性之反省—〉,《政治科學論叢》,第8期,頁51-84。
    88. 蔡昀珍(2007),《我國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科書民主意涵之分析》,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89.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90. 蕭新煌(1999),《新臺灣人的心/國家認同的新圖像》,台北:月旦。
    91. 戴寶村(2000)、〈玉山地景與臺灣認同的發展〉,收入臺灣歷史學會編,《國家認同論文集》(台北:稻香,2001)。
    92. 薛化元(2007)、〈建構臺灣主體性與國家認同正常化〉,《新世紀智庫論壇》,第40期,頁70-74。
    93. 鍾雅蓬(2004),《政論雜誌與臺灣民主化:「自由中國」個案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94. 薩孟武(1988),《政治學》,台北:三民。
    95. 藍順德(1986),《公民教育的內涵》,彰化:復文。
    96. 羅俐雯(2003),《臺灣民主轉型(1980~2000年)之研究-以Samuel P. Huntington的理論作驗證》,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97. 顧忠華(2002),〈公民社會在臺灣的成形經驗〉,收入瞿海源、顧忠華、錢永祥主編,《法治、人權與公民社會:殷海光基金會自由、平等、社會正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台北:桂冠,2002)。
    貳、英文部分
    1. Ranney, Austin(1981),Governing:an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science(Third Edition),New York:CBS College。
    2. Smith, Anthony D.(1991),National Identity,London:Penguin Books。
    3. Anderson, Benedict(1999),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New York:Verso。
    4. Gellner, Ernest(1983),Nations and Nationalism,Oxford:Basil Blackwell Published limited。
    5. Hobsbawm, E. J.(1990),Nations and Nationalism Since 1780,New York:University of Cambridge。
    6. Sabine, George H.、Thorson, Thomas L.(1973),A History of Political Theory(Fourth Edition),台北:唐山出版社。
    7. Liow, Sheen(1997)、〈Human Rights, Democracy, and National Identity〉,《公民訓育學報》,第6輯。
    參、網路資源
    1. WIKIPEDIA網頁,http://en.wikipedia.org/wiki/Main_Page。
    2. Yahoo奇摩新聞網頁,http://ba.tchcvs.tc.edu.tw/98_99.pdf。
    3. Yahoo奇摩知識網頁,http://tw.knowledge.yahoo.com/index。
    4. Yam新聞網頁,http://n.yam.com/chinatimes/politics/200711/20071111941746.html。
    5. 中央選舉委員會網頁,http://210.69.23.140/vote3.asp?pass1=A2004A0000000000aaa。
    6. 公視新聞網,http://www.pts.org.tw/php/news/view_pda.php?TB=NEWS_V2&NEENO=80984。
    7.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http://etds.ncl.edu.tw/theabs/index.html。
    8. 自由時報新聞網,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3/new/feb/16/today-p2.htm。
    9. 李筱峰個人網站,http://www.jimlee.org.tw/index.jsp?menu_id=1。
    10. 南方快報網頁,http://w1.southnews.com.tw/snews/specil_coul/Chen/02/0390.htm。
    11. 財團法人大學入學中心網頁,http://www.ceec.edu.tw/。
    12. 創造力百科網站,http://ccaweb.creativity.edu.tw/creapedia/modules/myeoc/content.php?content_id=5234&PHPSESSID=f73f9f8d9531df9ffe5abb0a1eb049af。
    13. 教育部部史網站,http://history.moe.gov.tw/。
    14. 國立教育資料館網頁,http://www.nioerar.edu.tw/index.jsp?lang=big5。
    15. 遠見雜誌民調中心網站,http://www.gvm.com.tw/gvsrc/200809_GVSRC_otherissue_C.pdf。
    16. 維基百科網頁,http://zh.wikipedia.org/wiki/%E7%BB%B4%E5%9F%BA%E7%99%BE%E7%A7%91。
    17. 聯合新聞網,http://udn.com/SPECIAL_ISSUE/FOCUSNEWS/TWOSTATES/indexa.htm。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