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黎金剛
Li, Jin-Gang
論文名稱: 唐代詩歌與佛家思想(上)
指導教授: 歐陽鷙
Ouyang, Zhi
汪中
Wang, Zhong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畢業學年度: 6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624
中文關鍵詞: 唐代詩歌佛家思想古詩近體詩淨土宗華嚴宗禪宗中國文學文學
英文關鍵詞: YANG-DYNASTY, CHINESE-LITERATURE, LITERATURE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4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唐代詩歌與佛家思想 提要
    余在弱冠前,對佛家文獻和中國文學已微感興趣。一九六三學年度,畢業於越南國立
    西貢文科大學,越漢學系後,此種興趣益增濃厚,因而矢志出國求學。一九六九年秋
    季,獲得越南政府保送,來華深造;隨即被核准進入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碩士班。在碩士以及後來的博士班期間,曾先後上過歐陽師無畏的佛學研究課程;更
    使原初的興趣,達到最高峰。因此,余決定以「唐化詩歌與佛家思想」為博士畢業論
    文的題目。並承歐陽師無畏,汪師中指導,而有斯文。
    本論文旨在對「中國是佛教的第二祖國」有更進一步的了解及「詩歌在中國全部文學
    中的地位」如何,然後探討唐代詩歌中那一首詩受到佛家思想的影響,並加以論述,
    以見唐朝佛教與詩壇關係之一環。
    根據這個方向,並採用歸納的方法(從廣遠到近狹),所以本論文分為五章;
    第一章:詩是文章中的一部分,故首先要略述文學的意義。一切印刷品不盡為文學,
    例如曆書、新聞紙等等,因為時效一過,則變成廢紙,而文學則要具永久性。然而,
    永久性不是文學的唯一要件,□□□□□□□□□□□□□□□□數學、地質學、心
    理學、物理學等書,雖各具有其永久性,然不能稱之為文學。要合乎文學的標準,則
    其書之自身,須具有永久之興趣,使人百讀不厭;此永久興趣就是感情的魔力,也是
    文學的特質。因為,與時俱進是人類的思想,而非感情。若書之主旨,端在訴諸感情
    ,則為詩、詞等文學,反之,則為科學,而不是文學矣。要之,書之事實與真理能為
    他書所篡取,而失其價值者,必非文學,而書之自身必能永久,非暫載真理以待輸傳
    者,乃真為文學,其次是分類文體以確定詩歌在全部文學中的位置。再次是用思想、
    感情、韻律,以及篇章字句等要素以別詩與文。既知詩的意義、地位、性質,而詩是
    於何時產生及發展的路線如何,還未清楚,由此而要有「詩歌的起源及其發展」一節
    。此節敘述從口耳相傳的民謠形式,到具備形式的詩經、楚辭、古詩和南北朝時期之
    古近過度階段等,以便了解詩歌之形成及沿革的趨勢。
    第二章:略述佛教自傳入至隋代。在傳入問題則辯正傳入的年代,路線及初來弘法的
    外國僧。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佛教,是大約地介紹淨土宗(他力的信仰);成實宗(
    虛無論),此宗主張我(自我)、法(元素)皆空;和俱舍宗(實在論),該宗主張
    我空而法有。到隋代佛教則略述天台宗(現象論)和三論宗(否定論)。前者──天
    台宗──說明三諦(空、假、中),並主張一切法不離三諦,相互融攝在三諦之中,
    這就是三諦圓融。後者主張非有非空,它的中心學說有三:(一)破邪顯正、(二)真諦
    和俗諦的差別、(三)八不(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中
    道。此宗的目的是求達到絕對空即無所得空的中道教義。總之,漢代是移植時期,魏
    晉南北朝,是小乘盛行期,而隋代是大乘思想開始興起的時期。
    第三章:如前面已說過,南北朝為古近體詩過度的階段。古詩到了梁陳之際,雖仍流
    行,但已逐漸呈現衰退的面目。由此,民間的歌謠文學乘機而興盛起來,加上沉約的
    四聲八病之說出,因而促成唐代近體詩之萌芽。探討唐詩興盛的原因時,特別強調宗
    教,尤其佛教,是其中重要的一環。唐詩分期的問題,則依明初高□唐詩品彙的分法
    ,並加以辯論。因為,高氏這種分法,不但易見唐詩發展的脈絡,而且,能看出時代
    的特色,承襲的跡象,較之以派別和作風來分,清簡得多。在唐代詩壇四期中,則僅
    選擇其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與作品以論述之。
    、禪宗和真言宗,一一略述。
    總之,自第一到第四章,在詩歌方面,我們已從起源講到晚唐;在佛教方面,則自傳
    入談到唐代末葉。換言之,無論對詩歌的領域或佛家的全部系統思想,都已有一個相
    當脈絡的看法。因此,第五章的工作,不外乎把上面(第一至第五章)已找到的資料
    ,有條理地結合起來,並加以說明而已。竊使沒有第一和第二章的話,則怎麼能了解
    佛教的全部思想呢?而詩歌方面也不免流於狹淺之嫌!
    余曾再三遍讀全唐詩,並作有五千餘張卡片。後來又細讀、選擇、分類,發現唐詩中
    有關於佛教思想,大約僅有四種:無常的思想,苦的思想、因果的思想和佛性的觀念
    。余之所以只選一些唐詩含有這些思想,是因為,它們不僅明顯易解,而且有系統可
    循,故只要我們對唐詩和佛理有研究,便一讀即通;至於所謂含有「禪味」及「術語
    」之詩,則只附錄於第五章之末,以供欣賞和參考之用,而不加論評。由於禪味一詞
    甚為朦朧、廣泛,無從捉摸,完全隨屬個人的想象和臆斷而產生如此或如彼的結果。
    茲引例以證明如何才名為一首詩有佛家思想,如何叫做有禪味、有術語而無佛家思想
    的詩:
    1.有佛家思想的詩:
    「生前大愚痴,不為今日悟,今日如許貧,總是前生做,今生又不修,來生還如故,
    兩岸各無船,渺渺難濟渡。」(寒山)。
    2.有禪味的詩:
    「練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我來問道無餘說,雲在青霄水在瓶。」(李□
    ,贈藥山高僧惟儼)。
    3.有佛家術語的詩:
    「簷前朝暮兩添花,八十真僧飯一麻,入定幾時將出定,不知巢燕污袈裟。」(秦系
    ,題僧明惠房)。
    文中□,因原稿不清.

    無法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