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邱妙津
Chiu Miao-chin
論文名稱: 稱代詞「人家」的語義及語用研究
A Semantic and Pragmatic Study of REN JIA in Mandarin Chinese
指導教授: 鄧守信
Teng, Shou-Hs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華語文教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論文出版年: 2000
畢業學年度: 8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8
中文關鍵詞: 人家照應指涉篇章標記含義連結性語境長距離照應語
英文關鍵詞: REN JIA, anaphoric, reference, discourse marker, implicature, cohesion, context, long distance anaphor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16下載:11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主要探討「人家」一詞在現代漢語中所扮演的多元角色。多數的詞典和語法書對於「人家」的各種用法均列舉得不夠完善,像是它的"J結構"(lexical structure)、"y義特性"(semantic features)、"|話含義"(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D指稱用法"(non-deictic use)以及"篇章連結"(discourse cohesion)…等問題常被忽略。本論文將結合詞法、語義、語用、篇章…等各個層面的考量,試圖勾勒出「人家」的完整面貌,以下是本文的主要內容︰
    第一章 介紹本論文之研究動機、目的及方法;
    第二章 檢視「人家」的相關研究文獻;
    第三章 從詞法層面分析「人家」的內部結構;
    第四章 從語音層面討論「家」字輕讀與否的問題;
    第五章 從語義層面探究「人家」的"漇H息"造成的"[義"
    (ambiguous)與"模糊"(vague)現象;
    第六章 從語用層面解析「人家」的各種言談功能以及所傳達的言外 之意;
    第七章 從篇章層面檢視「人家」對於篇章連結(cohesion)的特殊貢獻
    第八章 歸納說話者使用「人家」時的種種策略以及受話者解讀「人 家」的基本原則,藉以作為本論文的總結。

    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o investigate the various roles of
    'REN JIA' (人家) in Mandarin Chinese. 'REN JIA' will be interpreted and analyzed from phonetic, syntactic, semantic, pragmatic, discourse and rhetorical aspects. The research will explore related issues including the multiple and varied uses of 'REN JIA', the functions of which in written discourses, and circumstances that motivate their occurrence.

    目錄…………………………………………………………i 表目錄………………………………………………………iv 圖目錄………………………………………………………v 摘要..………………………………………………………vi 本文所用相關術語的中英對照表..…….…………………vii 第一章 導論…………………………………………………1 1.1 研究動機………………………………………………1 1.2 研究範圍、方法與限制………………………………2 1.3 研究目的及論文架構…………………………………4 第二章 相關文獻探討……………………………………6 2.1 關於"人稱代名詞"……………………………………….6 2.2 「人家」的相關研究…………………………………10 2.2.1 詞典中的「人家」…………………………………10 2.2.2 語法書中的「人家」………………………………13 2.2.2.1 王力………………………………………………13 2.2.2.2 金錫謨等…………………………………………14 2.2.2.3 呂叔湘……………………………………………15 2.2.2.4 劉月華等…………………………………………16 2.2.3 小結………………….………………………………17 第三章 「人家」的內部結構…………………………19 3.1 「人家」的內部組合方式……………………………19 3.1.1 一般名詞「人家」的內部結構……………………20 3.1.2稱代詞「人家」的內部結構…………………………24 3.2 語素"家”的詞綴特質………………………………….27 3.3 「人家」是「名.量結構」嗎?……………………32 3.4 小結…………………………………………………….41 第四章 「人家」的讀音問題…………………………42 4.1 “家”字的重讀與輕讀……………………………….42 4.2 北京與台北在讀音上的差異………………………….52 4.3 小結……………………………………………………54 第五章 語義層面的「人家」…………………………56 5.1 談談 “灰色信息”…………………………………….56 5.1.1 歧義…………………………………………………57 5.1.2 模糊…………………………………………………62 5.2 「人家」的“灰色信息”……………………………66 5.2.1 「人家」與"歧義"……………………………………66 5.2.2 「人家」與"模糊"……………………………………70 5.3 “灰色信息”的語用功能…………………………….73 5.4 「人家」的"灰色信息"所具有的正面意義…………76 第六章 語用層面的「人家」…………………………86 6.1 含義(implicature)……………………………………86 6.2 「人家」的深層意義…………………………………89 6.3 「人家」"會話含義"的理解過程…………………….90 6.4 「人家」的"性別問題"……………………………...108 6.5 非指稱用法的「人家」………………………………115 6.6 小結……………………………………………………120 第七章 篇章層面的「人家」…………………………121 7.1 "篇章"「人家」的理解………………………………122 7.2 「人家」對於"篇章連結”的貢獻…………………126 7.3 「人家」可以當作"篇章標記"嗎?…………………131 7.3.1 談談"篇章標記"…………………………………….131 7.3.2 「人家」與閩南話「人」(lang5)的比較…………….132 7.4 小結……………………………………………………145 第八章 結語……………………………………………148 8.1 總述……………………………………………………148 8.2 省思……………………………………………………153 參考書目…………………………………………………154

    中文部份
    王力.1970.《中國現代語法(下冊)》.香港︰中華書局.
    木村英樹.1990.〈漢語第三人稱代詞敬語制約現象的考察〉.於《中國語文》.第五期.344-354.
    朴庸鎮.1999.《現代漢語之詞法與句法的界面》.博士論文.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何自然.1987.《語用學概論》.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
    呂叔湘.1980.《現代漢語八百詞》.北京:商務印書館.
    呂叔湘.1985.《近代漢語指代詞》.上海:學林出版社.
    金錫謨.王松茂編.1983.《漢語代詞例解》.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吳國賢.1987.〈對標準華語發音之看法與探討(下)〉.於《華文世界》.第44期.27-34.
    胡裕樹.1992.《現代漢語》(增訂版)台北︰新文豐出版.
    胡盛侖.1988.〈代詞理解和稱代類型〉.於《語言教學與研究》.第三期.34-46.
    施玉惠.1984.〈從社會語言學觀點探討中文男女兩性語言的差異〉.於《教學與研究》.第六期.207-228.
    徐烈炯.1995.《語義學》.北京︰語文出版社.
    徐烈炯(主編).1999.《共性与個性 : 漢語語言學中的爭議》.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陳平.1987.〈話語分析說略〉.於《語言教學與研究》.第三期.4-19.
    陳平.1987.〈漢語零形回指的話語分析〉.於《中國語文》.第五期.363-378.
    陳忠.1998.〈灰色信息的語用分析〉.於《修辭學習》.第四期.10-11.
    馬鳴春.1992.《稱謂修辭學》.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
    師大國文系.1982.《國音學》.台北︰正中書局.
    孫宗贏.楊英魁.1994《Fuzzy控制:理論、實作與應用》.台北︰全華科技..
    張伯江.方梅.1996.《漢語功能語法研究》.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
    張孝裕.1977.《輕聲辨義舉例》.台北︰學海出版社.
    張洵如(主編).1956.《北京話輕聲詞彙》.北京︰中國語文雜誌社.
    張煉強.1982.〈人稱代詞的變換〉.於《中國語文》.第三期.182-185.
    張靜.1993.《漢語語法疑難探解》.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賈彥德.1992.《漢語語義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湯廷池.1988.《漢語詞法句法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湯廷池.1992.《漢語詞法句法三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湯廷池.1994〈如何研究華語詞彙的意義與用法-兼評國語日報辭典處理同義詞與近義詞的方式〉.於《第一屆世界華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37-47.
    黃宣範.1992.(中譯本)《漢語語法》. Li, Charles N. & Thompson, Sandra A.1982. (原著)《Mandarin Chinese: A Functional Reference Grammar》.台北︰文鶴.
    薛鳳生.戴浩一(主編).1994.《功能主義與漢語語法》.北京︰北京語言學院.
    廖秋忠.1987.〈篇章中的管界問題〉.於《中國語文》.第四期.250-261.
    廖秋忠.1986.〈現代漢語篇章中指同的表達〉.於《中國語文》第二期.88-96.
    趙元任.1968.《中國話的文法》(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香港︰中文大學出版.(丁邦新譯本1994.)
    鄧守信. 1997.〈指稱﹐照應﹐及漢語的指示詞〉.於《台灣學者漢語研究文集︰語法篇》(曹逢甫、西鎮光正編).453-471.天津人民出版社鄭良偉.1997.《台、華語的代詞、焦點與範圍》.台北:遠流出版社.
    鄭良偉.1997.《台、華語的接觸與同義語的互動》.台北:遠流出版社.
    劉月華.潘文娛.故韡.1996《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台北︰師大書苑.
    英文部份
    Chu, Chauncey C.1998. A Discourse Grammar of Mandarin Chinese. New York: Peter Lang.
    Fraser, Bruce. 1990. An Approach to Discourse Markers. Journal of
    Pragmatics14. 3:383-395.
    Givon. ed.1983. Topic Continuity in Discourse: A Quantitative Cross-Language Study. 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Grice, H.P. 1967. William James lectures: 'Logic and conversation', in Cole and Morgan(1975:41-58).
    Grundy, Peter.1995. Doing Pragmatics. London: Edward Arnold.
    Holmes, Janet.1992. 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 London.New York:
    Longman
    Kitagawa, Chisato and Adrienne Lehrer. 1990. Impersonal Uses of Personal
    Pronouns.Journal of Pragmatics 14. 5. 739-759.
    Leech, Geoffrey N. 1983.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London: Longman.
    Levinson, Stephen C.1983.Pragmatics. New York an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iu, Shu Ru.1994. Discourse functions of lang in spoken Taiwanese. MA. Thesis. Taipei: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yons, John. 1977. Semantics. Cambridge: Th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yons, John. 1995. Linguistics Semantics. Cambridge: Th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ey, Jacob L. 1993. Pragmatics. Oxford: Blackwell.
    Muhlhausler, Peter & Harre, Rom.1990.Pronouns and people : the linguistic
    construction of social and personal identity. USA : B. Blackwell
    O'Grady, William .1996. Contemporary Linguistic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Toronto: Copp Clark Ltd.
    Quirk, Randolph. et al. 1985, 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London &New York : Longman.
    Saeed. John I. 1997.Semantics. Cambridge, Mass.: Blackwell Publishers.
    Schiffrin, Deborah. 1987. Discourse Marker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工具書
    《國語日報詞典》.何容主編.1995.台北︰國語日報社.
    《國語活用辭典》(修訂三版).周何主編.1991.台北︰五南出版.
    《現代漢語詞典》.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1982.北京︰商務印書館.
    《倒序現代漢語詞典》.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1987.北京︰商務印書館.
    《逆序類聚古漢語詞典》.安德義主編.1994.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漢語語法修辭詞典》.胡裕樹等編.1988.安徽教育出版社.
    《新編漢語辭典》.李國炎等編.1988.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
    《現代漢語常用詞用法詞典》.李憶民主編.1995.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中央研究院平衡語料庫》. http://www.sinica.edu.tw/ftms-bin/kiwi.sh.
    白話小說語料庫
    金庸小說語料庫
    古龍小說語料庫
    王朔小說語料庫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