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劉馨潔 |
---|---|
論文名稱: |
易傳陰陽思想之研究 |
指導教授: | 賴貴三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00 |
畢業學年度: | 8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5 |
中文關鍵詞: | 陰陽 、思想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40 下載:103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本論文以「《易傳》陰陽思想研究」為題,主旨在研究《易傳》「陰陽」思想的形成及範疇。全文分為六章,分別為「序論」、「《易傳》之形成」、「先秦陰陽觀念之發展」、「《易傳》陰陽涵義之呈現」、「《易傳》之陰陽思想」、「結論」。
第一章序論部分旨在提出問題並決定研究方法,同時由於《易傳》本身的成書年代眾說紛紜,參考各家說法之後,《易傳》各篇的成書年代或有晚至漢初,但大抵思想不出戰國時期,故於研究範圍的設定上,以思想研究為主,對於其他文獻中「陰陽」思想的探討,也以先秦時期為限。
第二章「《易傳》之形成」旨在說明《易傳》非成於一人一時,時代背景影響各篇的思想,並且簡略敘述《易傳》各篇之內容。第三章「先秦陰陽觀念之發展」旨在透過「陰陽」原始字義的探討,再從先秦典籍的使用中追溯「陰陽」概念在哲學層次上的淵源。第四章「《易傳》陰陽涵義之呈現」則通過對《易傳》的全面檢視,探討「陰陽」二字的使用、「陰陽」思想的逐步形成,說明「陰陽」在《易傳》思想中擴大、深化的情形。第五章「《易傳》之陰陽思想」則是在第四章的基礎上,以系統化的方式說明《易傳》陰陽思想體系,其體系是以「一陰一陽之謂道」為主軸,通過「陰陽變易」的作用,達到「陰陽合德」的境界。
第六章「結論」則是透過全文回顧,將本論文再審視一次,提出各章節的重點,並且說明本文的限制,由於本文以《易傳》的陰陽思想研究為主,並未深論《易傳》與其他文獻相互影響的關係以及陰陽思想的影響,可以作為將來研究的方向。
論文題目:《易傳》陰陽思想之研究
指導教授:賴貴三
學生姓名:劉馨潔
畢業年月:89年6月
參 考 書 目
一、書籍類
(一) 古籍
《周易正義》 王弼、韓康伯注 藝文印書館景印阮元審定清嘉慶二十年江西
孔穎達等正義 南昌府學開雕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
1985年12月十版印行
《尚書正義》 孔安國傳 藝文印書館景印阮元審定清嘉慶二十年江西
孔穎達等正義 南昌府學開雕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
1985年12月十版印行
《毛詩正義》 毛公傳、鄭元箋 藝文印書館景印阮元審定清嘉慶二十年江西
孔穎達等正義 南昌府學開雕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
1985年12月十版印行
《周禮注疏》 鄭元注 藝文印書館景印阮元審定清嘉慶二十年江西
賈公彥疏 南昌府學開雕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
1985年12月十版印行
《儀禮注疏》 鄭元注 藝文印書館景印阮元審定清嘉慶二十年江西
賈公彥疏 南昌府學開雕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
1985年12月十版印行
《禮記正義》 鄭元注 藝文印書館景印阮元審定清嘉慶二十年江西
孔穎達等正義 南昌府學開雕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
1985年12月十版印行
《春秋左傳正義》 杜預注 藝文印書館景印阮元審定清嘉慶二十年江西
孔穎達等正義 南昌府學開雕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
1985年12月十版印行
《春秋公羊傳注疏》 何休注 藝文印書館景印阮元審定清嘉慶二十年江西
徐彥疏 南昌府學開雕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
1985年12月十版印行
《春秋穀梁傳注疏》 范寧注 藝文印書館景印阮元審定清嘉慶二十年江西
楊士勛疏 南昌府學開雕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
1985年12月十版印行
《論語注疏》 何晏等注 藝文印書館景印阮元審定清嘉慶二十年江西
邢昺疏 南昌府學開雕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
1985年12月十版印行
《孟子注疏》 趙岐注 藝文印書館景印阮元審定清嘉慶二十年江西
孫奭疏 南昌府學開雕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
1985年12月十版印行
《說文解字注》 許慎撰 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據經韻樓藏版發行
段玉裁注 1985年9月增訂一版
《莊子集釋》 清郭慶藩編 臺北 群玉堂發行
王孝魚整理 1991年發行
《易緯‧乾坤鑿度》 鄭玄注撰 無求備齋易經集成
臺北 成文書局 1976年出版
(二)現代研究論著(依出版時間排列)
《談易》 戴君仁著 臺北 開明書局 1961年出版
《先秦兩漢之陰陽五行學說》李漢三著 臺北 鐘鼎文化出版公司 1967年出版
《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 唐君毅著 香港 新亞書院研究所 1968年2月出版
《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 唐君毅著 香港 新亞書院研究所 1973年5月出版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 錢穆 著 臺北 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980年1月再版
《中國哲學史史料學》 張岱年著 北京 三聯書局 1982年
《易經研究論集》 林尹等著 臺北 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82年10月再版
《易學新論》 嚴靈峰著 臺北 正中書局 1984年11月初版第五次印刷
《中國哲學史史料學》 編輯部 臺北 崧高書社股份有限公司 1985年6月出版
《儒家倫理學新論》 王開府著 臺北 學生書局 1986年3月初版
《學易淺論》 曹敏等著 臺北 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86年8月初版
《中國古代思想史論》 李澤厚著 臺北 風雲時代出版公司 1990年8月初版
《易學哲學史》 朱伯崑著 臺北 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1年9月初版
《周易的美學智慧》 王振復著 大陸 湖南出版社 1991年12月第一版
《先秦儒學史概論》 王志躍著 臺北 文津出版社 1994年10月初版
1992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論文
《中國哲學大綱》 張岱年著 臺北 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2年4月出版
《中國古代天道思想論》 李杜 著 臺北 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2年9月出版
《中國智慧與系統思維》 劉長林著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2年12月臺一版一刷
《先秦兩漢陰陽五行說的政治思想》孫廣德著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3年6月出版
《易學基礎教程》 朱伯崑主編 大陸 廣州出版社 1993年12月第一版
《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 徐復觀著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4年4月初版十一刷
《馬王堆帛書易經斠理》 嚴靈峰著 臺北 文史哲出版社 1994年7月初版
《新原道》 馮友蘭著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5年3月臺二版一刷
《氣》 張立文著 大陸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6年1月初版二刷
《理》 張立文著 大陸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6年1月初版二刷
《道》 張立文著 大陸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6年1月初版三刷
《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天道篇》張立文著 臺北 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1996年7月初版一刷
《周易讀本》 黃慶萱著 臺北 三民書局 1984年再版
《易傳與道家思想》 陳鼓應著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4年9月初版一刷
《周易集解》 李鼎祚著 臺北 商務印書館 1996年12月出版
《易傳之形成及其思想》 戴璉璋著 臺北 文津出版社 1997年2月初版二刷
《周易繫辭傳研究》 王新華著 臺北 文津出版社 1998年4月出版
《易學乾坤》 黃沛榮著 臺北 大安出版社 1998年8月出版一刷
《易經讀本》 郭建勳著 臺北 三民書局 1999年8月初版二刷
二、期刊論文(依出版時間排列)
〈《易傳》的哲學思想〉 馮友蘭 《哲學研究》1960年第7、8期
〈陰陽家思想的起原〉 周昌龍 《書目季刊》第10卷4期1977年
〈易__太極:動靜__「一陰一陽
謂之道」的「陰陽」之思考方式〉 張肇祺 《中華易學》第11卷4期1980年
〈易__太極:動靜__「一陰一陽
謂之道」的「道」之建立在
「生生」生命五個概念系統上〉 張肇祺 《中華易學》第11卷4期1980年
〈易傳的基本思想〉 傅佩榮 《中國文化月刊》1985年70期
〈陰陽的概念〉 鄺芷人 《中國文化月刊》1986年80期
〈中國的陰陽學說〉 王德有 《中國文化月刊》1989年120期
〈易傳繫辭中「一陰一陽之謂道」
的研究〉 周景勳 《哲學論集》第23期1989年
〈論易卦符號的陰陽寓意〉 曹福敏 《周易研究》1991年第4期
〈十翼成篇考〉 黃慶萱 《周易研究》1994年第4期
〈易學中的陰陽五行觀〉 鄭萬耕 《周易研究》1994年第4期
〈陰陽學說溯源〉 劉 正 《中華易學》第16卷10期1995年
〈陰陽智慧說和《周易》系統論〉 施炎平 《周易研究》1996年第3期
〈從《易經》到《易傳》〉 余敦康 《中國哲學》第7輯
〈陰陽五行思想和易傳思想〉 杜國庠 《周易研究論文集》第2輯
〈先秦陰陽五行說〉 楊 超 《周易研究論文集》第2輯
〈周易與陰陽五行思想〉 林金泉 《孔孟月刊》第20卷第1期
〈陰陽為宇宙存在的典型〉 蕭師毅 《哲學與文化》第12卷第12期
四、博碩士論文(依出版時間排列)
《易經之人生哲學研究》 朴正根 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1985年博士論文
《論易經乾坤之作用》 楊遠謀 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1987年碩士論文
《周易「變」的思想研究》 趙中偉 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1994年博士論文
《周易吉凶思想的研究》 尹任圭 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1990年碩士論文
《氣化宇宙論主體架構的形成及其開展》陳明恩 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1995年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