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蔡璿
Nelly Shyuan Tsai
論文名稱: 溫哥華台灣移民青少年的自我身分認同 與生活空間形塑研究
The formation of self-identity and daily space of Taiwanese Teenagers in Vancouver
指導教授: 蘇淑娟
Su, Shew-Jiua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9
中文關鍵詞: 地方認同生活空間青少年溫哥華
英文關鍵詞: self-identity, place identity, teenagers, space of daily life, Vancouver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62下載:3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許多台灣人移民到溫哥華,是為了讓孩子能夠受到西方的教育並且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質,因此而移民到溫哥華。過去許多研究大多以成年人的移民作為研究對象,來討論移民者的工作、適應能力、選擇居住地點等問題。
    本研究將研究對象的年齡,設在「青少年」的階段,來探討台灣的青少年在溫哥華,是如同認同自己與瞭解自己生活空間。在研究的抽樣上,採用了滾雪球的方式,選擇了30位移民到加拿大最少五年以上的台灣移民青少年作為訪談對象,他們的年齡設定在15到25歲之間。透過深度訪談以及參與觀察的方式,來探討溫哥華的台灣青少年對自我的認同問題與生活空間是如何建構與形塑。在研究過程中,使用「結構化理論」,並且加上「時間地理學」等幾項觀點,去進一步分析青少年在溫哥華的生活空間,以及靠著那些因素去影響他們的自我認同。
    研究發現,台灣青少年在溫哥華對於他們個人身分認主要是來自於他們的校園生活、課後的活動、周末出遊選擇的地方、其他常與朋友聚會的場所,以及家庭。父母在保留傳統台灣文化灌輸的力量、平時要求與期待,是影響他們自我認同的重要因素。另外,台灣青少年在溫哥華的生活空間像是校園或是其他他們偏好喜愛的公共以及私人場所,在特定的空間與人產生情感時,也成為影響他們對身分認同的主要來源。因此台灣移民到加拿大的青少年在生活中塑造出的認同分來自於個人生活與社會關係以及個人生活空間形塑。

    Many Taiwanese people wanted their life more focused on quality and living condition; or they wanted their children accept western style of education, therefore immigrating to Vancouver starting from the 1990’s has had become a trend of fashion in Taiwan. Many studies about Taiwanese immigration in Vancouver in the past are mostly focused on adult immigrants and their ability of skills and adaptations while moving into a new land. Therefore, in order to find a study that is fresh and creative, Taiwanese teenagers in Vancouver have become this research’s main focus group, while investigate their self-identity and their daily life spatial. In this case of study, there was thirty Taiwanese teenagers sample of interviews that are from the age of fifteen to twenty five and they have to be immigrated to Vancouver at least 5 years. Chatting and observing Taiwanese teenagers about how they identify themselves living in Canada, and how their daily life spatial is created moreover, to also find out the influential. In the process of this study, structuration theory and time geography have become the two main theories to support the thesis of this study. This study concludes with the fact that, Taiwanese teenager’s school life, afterschool activities, hanging out during the weekends, and the places they choose to go in a daily life basis is the main influence that decides their self-identity.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文獻回顧..................................................3 第三節 研究流程與方法............................................7 第四節 研究區概況...............................................10 第五節 研究對象的選擇...........................................13 第二章 研究觀點與架構 第一節 研究觀點.................................................14 第二節 研究架構.................................................16 第三章 加拿大溫哥華做為台灣移民的溫床 第一節 台灣移民風潮方興未艾.....................................18 第二節 台灣社會的推力與加拿大溫哥華的拉力.......................21 第三節 加拿大移民歷史與政策.....................................24 第四節 加拿大溫哥華近年來的移民者特徵...........................27 第四章 台灣青少年在溫哥華的自我認同、個人生活與社會空間 第一節 自我認同與家庭影響力.....................................32 第二節 人際關係中的自我認同.....................................40 第三節 與台灣的關係與親戚的聯繫.................................48 第四節 小結.....................................................51 第五章 台灣青少年在溫哥華的生活空間、個人生活空間型塑 第一節 成長過程中的私人生活與空間...............................55 第二節 成長過程中的社會生活與空間...............................57 第三節 生活空間、社會關係與認同建構............................ 67 第四節 小結.....................................................69 第六章 結論 第一節 研究發現.................................................70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後續發展.......................................72 參考資料......................................................... 73 附錄.......................................................76

    蕭新煌(1994),《臺灣地區移民及其在美國的調適過程與回流轉向:以洛杉
    磯及紐約為例》 僑務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
    徐崇榮(2008) ,《跨國的移置與鑲嵌──談加拿大臺灣僑民的移民動機與居住地選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 39(2):39-78 頁。
    廖珮君(2005),《澳洲回流臺灣年輕移民在臺、澳社會間的適應與自我認同》,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姜蘭虹、宋郁玲(2001),《移民就業類型與適應以澳洲臺灣移民為例》地理學報,
    29:1-26。
    姜蘭虹、徐榮崇(2003),《澳洲臺灣僑民現況之研究》臺北:僑務委員會。
    姜蘭虹、楊智翔、廖珮君(2005),《澳洲臺灣移民相關議題之研究》,環境與世界,11:33-64。
    徐榮崇(2002),《澳洲台灣移民居住地的選擇與決策過程-以雪梨、布里斯本
    和墨爾本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徐榮崇、齊力(2004),《2004年加拿大臺灣僑民現況之研究》,僑務委員會委託之研究。
    徐榮崇、陳麗如(2005),《美國、澳洲、加拿大三國臺灣僑民比較研究》,僑務委員會委託之研究,台北市: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
    張許家(2004),《澳洲臺灣年輕回流移民就業動機及就業適應之研究》,台北市立師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
    謝美華(2001),《台南市安南區聚落發展演變與民生活空間調查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靜瑜(1980-2000),《美國台灣移民的社會、結構、適應與認同析探》
    陳靜珮(1992),《 高雄都會區外圍聚落生活空間變遷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君臨(2002),《族群、認同與地方~以台灣原住民青少年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謝高橋(1987),《我國人民外移問題的現況與政策》,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專題研究報告。
    楊智翔(2006),《澳洲台灣年輕移民生活適應與身分認同過程之探討-以墨爾本為 例》,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碩士論文。
    廖珮君、姜蘭虹、徐榮崇(2005) 近期澳洲台灣移民之生活現況分析及僑務政策的涵義,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36(2): 1-18。
    廖珮君、姜蘭虹、徐榮崇(2005),年輕移民在台灣、澳洲兩地之間的流動原因、適應與自我認同,中國地理學會會刊,35:59-87。
    張春興 (1999) 教育心理學,台北: 東華書局。
    郭為籓(1996) 自我心理學,台北: 師大書苑。
    黃德祥(2002) 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吳寧(2007) 日常生活批判----列婓伏爾哲學思想研究,北京: 人民出版社。
    吳劍雄 (1993) 海外移民與華人社會,台北: 允晨文化出版。
    Peter Steoett (2005),加拿大人權與多元文化政策之實務經驗分享,台灣國際研究 季刊,1:131-140 。

    Gregory D.(2009),Ccommunity. Editied in the Dictionary of Human Geography(5th). Gregory, Johnston, J. Wolch and M.Dear.(eds)
    Cohen .Ira J (1989) Structuration Theroy. Theoretical Tradition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Anthony Giddens and the Constitution of Social Life.
    Keith ,Michael and Steve Pile (1993) Place And The Politics Of Identity.
    Radu Cinpoes(2008) National Identity And European Identity, Journal of Identity and Migration Studies, 2(1): 3-13.
    Kawakami Atsuko (2009),” From an “Internationalist Woman” to “Just another Asian Immigrant”: Transformation of Japanese Women’s Self-Image before and after Permanent Settlement in a Western Country”, Journal of Identity and Migration Studies, 3(2): 22-39.

    Zhou Yu and Lan-Hung Nora Chiang (2009) “Assimilation and Rising Taiwanese Identity: Taiwan-born Immigra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1990-2000”, 人口學刊,
    38: 150-178.
    Ip, D. (2001) ”A Decade of Taiwanese Migrant Settlement in Australia: Comparisons with Mailand Chinese and Hong Kong Settlers”, Journal of Population Studies, 23: 113-145.
    Jones, G (1998)“Australian Identity,”Racism and Recent Responses to Asian Immigration to Australia”, In: Laquian E., and McGee T. (eds) The Silent Debate: Asisan& Immigration Racism in Canada, Vancouver: Institute of Asia Studies,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