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鄭佳真 |
---|---|
論文名稱: |
淡水線捷運的空間性詮釋 |
指導教授: | 潘朝陽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
論文出版年: | 2004 |
畢業學年度: | 9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85 |
中文關鍵詞: | 捷運 、空間性 、商品化空間 、符號化空間 、主體性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44 下載:82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各主要都市由於小汽車的廣泛使用,但又受制於都市空間的有限,造成嚴重的交通問題。台北市同樣在都市化、工業化的影響之下,吸引了大量的城鄉移民,導致都市交通陷入困頓、移動困難,於是有了捷運的興建。民國八十六年第一條重運量的淡水線全線通車營運後,捷運快速便利的特性,大大地改變了了人們的交通方式、生活空間,也悄悄地重塑了地表的景觀,在都市的紋理中形成了特殊的空間層次。因此,本文希望透過捷運淡水線空間性的解讀詮釋,探討捷運除了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外,在都市空間中是否有何特殊的意義,且這意義傳達了何種社會文化的象徵意涵。
因此,本文從「空間」的角度出發,透過文獻資料蒐集與實地調查的方法,除了文字之外,並特別著重在圖像方面的紀錄,透過各種現象的歸納、整理與分析,以辨識捷運的空間意義。從捷運作為新都市地景的形成過程,我們看到了捷運是在國家「需求導向」之下而產生的,除了肩負解決交通困境的重責外,還承載了對於現代化與國際化的想像。而在資本主義下的捷運空間,則透露出無限商機、符號消費與全球資本和地方資本相混的特性。
經由研究歸納出今日淡水線捷運之空間性的三項特點:
一、商品化空間。因為捷運每日進出站的人數眾多,商機無限,於是在資本主義的作用下成為其宣傳產品的重要地點與房地產廣告的最佳賣點,因而在捷運空間四處充斥著商品的廣告,不斷釋放訊息,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慾望。而資本主義之所以能在公共空間中暢行無阻,即得助於國家(公共權力)允許的合法性,使得今日捷運空間充滿著濃厚的商業氣息。
二、符號化的空間。包括國家與資本主義的作用:國家方面係指捷運實質空間的營造,我們看到由於對進步與科技的執迷,在理性心靈的運作之下,要求秩序的時空規範、要求效率,因而產生了制式化、流動的空間,甚至更進一步制定一套禁制系統與一個無所不被監視的環境,不允許任何失控的情況發生,以塑造捷運空間的現代化、國際化意象。而資本主義則是為了順遂其資本積累的目的,將現代消費轉化為種種流行、時尚、品味、身份的象徵,使得捷運成為一個充滿符號的符號化的空間。
三、空間使用者的參與改寫空間意義。在資本主義及國家技術官僚的運作邏輯之下,人們仍具有主體性,人們在日常生活的實踐中,依不同之生活經驗、想像而建構出屬於個別的認同,並將此認同印留在空間及人們對空間的體驗、想像和行動之中,因此不論是在捷運車站中,在附屬的線形公園中,或是在不同的捷運空間活動中,捷運空間都因為有人們的實踐而產生新的意義。
一、學位論文
陳朝全
1999,《夢田─台北市巨蛋球場空間之生產過程分析》,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裕健
1993,《都市空間文化形式之變遷:以日據時期台北為個案》,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
楊子葆
1989,《台灣都市交通政策的政治經濟學分析─台北都會區大眾捷運系統計畫之個案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意勳
1999,《捷運車站主要設施配置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交通運輸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兆立
1997,《淡水捷運車站整體環境重建案》,私立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家伶
2002,《公空間的阻隔、溝通、流動與停頓─台北市林蔭大道仁愛路》,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佳樺
2003,《當代台灣都會區誠品書店之人群與空間性詮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文芳
2001,《跨國娛樂資本的空間生產─以台北星巴克(Starbucks)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晃毅
1999,《從「人、作品、空間」之互動,探討公共藝術在台北捷運空間的角色─以淡水線與新中線為例》,私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碩士論文。
陳懿欣
2000,《不可見的城市--探尋西門町的精神性》,私立淡江大學建築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
二、專書
潘朝陽
2001,《出離與歸返:淨土空間論》,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李清志
1999,《建築散步:人體與建築的城市對話》,台北市:建築情報季刊。
包亞明、王宏圖、朱生堅
2002,《上海酒吧:空間、消費與想像》,高雄:宏文館。
張志榮
1999,《都市捷運:規劃與設計》,台北市:三民書局。
張志榮
1994,《都市捷運:發展與應用》,台北市:建築情報雜誌。
楊子葆
2002,《捷運公共藝術拼圖》,台北市:馬可悖羅文化。
楊子葆
2002,《迷戀捷運》,台北市:田園城市。
楊子葆
1998,《可移動的文化饗宴:72座城市的捷運風景》,台北市:元尊文化。
傅維新
1993,《布魯塞爾地鐵之藝術景觀》,台北市:藝術家。
李祥思
1987,《台北為什麼要興建捷運系統》,台北市:市府捷運工程局。
市府捷運工程局
1997 ,《台北十週年工程技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市府捷運工程局。
莊孟翰
1995,《捷運與房地產投資世界》,台北市:翰軒。
王志弘
1998,《流動、空間與社會》,台北市:田園城市。
孟樊
1990,《影像社會─訊息的解讀》,台北市:時報文化。
詹志宏
1996,《城市人─城市空間的感覺、符號和解釋》,台北市:麥田。
朱文一
1995,《空間‧符號‧城市:一種城市設計理論》,台北市:淑馨。
陳坤宏
1996,《消費文化理論》,台北市:揚智文化。
鄭乃銘
1997,《藝術家看公共藝術》,台北市:藝術家。
台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北區工程處
1999,《台北都會區捷運系統淡水線工程總報告》,台北市:北市捷運局。
台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
1997,《台北捷運十週年工程技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北市捷運局。
台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
2003,《2002年台北國際捷運研討會》,台北市:北市捷運局。
台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
1989,《捷運技術─Rapid-transit》,台北市:北市捷運局。
台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
1991,《捷運策略》,台北市:北市捷運局。
三、英文書/譯書
Harvey, D.
1985 The Urbanization of Capital, Oxford: Basil Blackwell.
Baudrillard,J.
1983 Simulations, trd. P. Foss,P. Patton and P. Beitchman, New York: Semiotext.
Featherstone, M.
1987 “Lifestyle and Consumer Culture” , Theory Culture and Society, 4(1).
Miller, D.
1987 Material Culture and Mass Consumption, Oxford: Basil Blackwell.
Henri Lefebvre
1991,Production of Space, translated by Donald Nicholson-Smith Oxford,OX,UK;Cambridge,Mass, Blackwell.
Francis D.K Ching
(楊明華譯,1979),《建築:造型、空間與秩序》,台北市:茂榮圖書。
Norberg-Schulz,Christian
《Genius Loci─Paesaggio Ambiente Architeturq》,(施植明譯,1995),《場所精神:邁向建築現象學》,台北市:田園城市文化。
Lynch,Kevin
《Image of city》,(宋伯欽譯,1999),《都市意象》,台北市:台隆。
Relph,Edward
《The Modern Urban Landscape》,(謝慶達譯,1989),《現代都市地景》,台北市:田園城市文化。
Roger Trancik
《Finding Lost Space Theories of Urban Design》,(謝慶達譯,1996),《找尋失落的空間─都市設計理論》,台北市:田園城市文化。
Aldo Rossi
《L’architecture de la ville》,(施植明譯,1992),《城市建築》,台北市:博遠。
Manuel Castells
(夏鑄九、王志弘等譯,2000),《網絡社會之崛起》,台北市:唐山。
Baudrillard,J.
1996,《The System of Object》,(林志明譯,1997),《物體系》,台北市:時報。
Anthony Giddens&Christopher Pierson
《Conversations with Anthony Giddens─Making Sense of Modernity》,(尹弘毅譯,2002),《現代性─紀登斯訪談錄》,台北市:聯經。
Robert Bocock
1993,《Consumption》,(張君玫&黃鵬仁譯,1996),《消費》,台北市:巨流圖書。
Calvino,Italo
1978,《Citta invisibili》,(王志弘譯,1993),《看不見的城市》,台北市:時報。
Yi-Fu Tuan(段義孚)
1977,《Space and Place:The Perspective of Experience》,(潘桂成譯,1998),《經驗透視中的空間與地方》,台北市:國立編譯館。
星野克美等
(黃恆正譯,1991),《符號社會的消費》,台北:遠流。
四、期刊/學報
施添福
1990,〈地理學中的空間觀點〉,《師大地理研究報告》,16:115-125。
王志弘
2002,〈流動地景與時空操演─臺北捷運系統與新都市經驗〉,《台大地理學報》,,31:83-115。
林鴻祐
1991,〈布希亞的擬像社會理論〉,《當代》,65:31-47。
郭恩慈
1998,〈空間、時間與節奏:列斐伏爾的空間理論分析〉,《城市與設計學報》,5/6:171-185。
戴伯芬
1998,〈“101真狗”的啟示〉,《城市與設計學報》5/6:195~197。
王增榮&王俊雄
1996,〈台北捷運木柵線、淡水線車站〉,《建築師》,04:61-85。
夏鑄九
1991,〈建築論述中空間概念之變遷─一個空間實踐的理論建構〉,《建築學報》,05:1-20。
郭肇立
1999,〈城市建築的現代性〉,《當代》,143:48-54。
鄭晃二&黃瑞茂
1997,〈環境設計方法的反思─1997樹林裏的熱帶魚〉,《建築師》,08:123-131。
台北捷運局
1999,《捷運年刊》,台北市:北市捷運局。
台北捷運局
2000,《捷運年刊》,台北市:北市捷運局。
台北捷運局
2001,《捷運年刊》,台北市:北市捷運局。
台北捷運局
2002,《捷運年刊》,台北市:北市捷運局。
五、網頁/報章
台北捷運全球資訊網,http://www.trtc.com.tw/
柏泓媒體,http://www.omniad.com.tw
台北市政府文化政策白皮書,http://www.culture.gov.tw/2003politice/index1.html
中央日報,73/8/14,第6版。
民生報,73/9/18,第3版。
經濟日報,73/9/23,第2版。
中央日報,74/2/11,第3版。
中國時報,85/3/13,第35版。
中國時報,85/3/14,第35版。
中國時報,85/3/25,第35版。
中國時報,85/3/26,第3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