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王筱筠 Wang, Hsiao-Yun |
---|---|
論文名稱: |
行旅.憶趣—王筱筠的繪畫創作研究 Joys in the Memories of Journeys: The Research of Wang Hsiao-Yun’s Artistic Painting |
指導教授: |
王瓊麗
Wang, Chiung-Li |
口試委員: |
王瓊麗
Wang, Chiung-Li 林兆藏 Lin, Jaw-Tsang 林偉民 Lin, Wei-Min |
口試日期: | 2024/11/25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美術學系美術創作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Fine Arts_Continuing Education Master's Program of Artistic Cre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25 |
畢業學年度: | 11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98 |
中文關鍵詞: | 行旅 、憶趣 、光影 、空間 |
英文關鍵詞: | journey, pleasure, minecraft, space |
研究方法: | 參與觀察法 、 自然觀察研究法 、 理論文獻研究法 、 作品實踐研究法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500027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創作研究以「行旅.憶趣」為主題,目的是想讓在旅行中剎那的片刻感動化為永恆的作品。對筆者而言,旅行不僅是筆者在工作之餘,抒發壓力的放鬆管道,在旅行當中看到的風光景色或難忘的時刻,與朋友之間相處的點點滴滴,歡樂的情形等等,這些旅行中的趣事,更成為筆者在繪畫作品創作上的靈感與題材。想藉由創作來記錄大自然的美景,同時能創作出令自己感動也能與欣賞者有共鳴的感覺。所以筆者遂以「行旅.憶趣」作為本論文的研究主題。本論文的探討如下:本論述共分為五章,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目的、方法、步驟與範圍。第二章文獻探討是關於風景畫從寫實到寫意之間的演變、空間詮釋和光影的運用描寫。第三章創作理念與分析談到受名家作品的影響與應用,包括莫內、畢沙羅和希斯里這三位印象主義畫家對筆者的啟發與影響,做一個深入的探討,還有創作理念、美感原理原則和形式與技法分析的說明。第四章為筆者自我作品的分析與詮釋,筆者的創作共分為三個系列,一、遊山系列,二、玩水系列和三、鄉愁系列。本章節會明示出筆者的創作靈感源頭及繪畫創作的技法,並完整地呈現出研究過程中的繪畫形式。最後第五章透過本研究,除了對自己的論述作一個回顧與反思,並展望未來研究中可能的發展方向。
This creative research revolves around the theme of "Journey. Memories. Joys", aiming to immortalize fleeting moments of travel as eternal memories. For the author, travel serves not only as a means to unwind and relieve stress but also as a wellspring of inspiration and subject matter for artistic creation, encompassing the scenic beauty witnessed during journeys and the cherished moments shared with friends. These experiences become the foundation for artistic expression in the author's paintings. The goal is to document the beauty of nature through art and evoke emotions that resonate with both the creator and the audience. Therefore, the author has chosen "Journey. Memories. Joys" as the main theme of this thesis. The discussion in this thesis is structured as follows:The thesis comprises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outlines the research motivation, objectives, scope, methodology, and procedures. The second chapter delves into a review of relevant literature, including exploration of landscape painting, interpretation of light and space, and application influenced by renowned artists such as Monet, Pisarro, and Hsüeh Shih. The third chapter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ceptual analysis and creative inspiration. The fourth chapter analyzes the author's own works, elucidating the sources of creative inspiration and the direction of artistic creation, while presenting the painting forms developed throughout the research process. Finally, the fifth chapter offers a summary of the thesis.
一、中文書目
王秀雄,《美術心理學》,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21。
王秀雄,《藝術批評的視野》,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11。
世界名畫欣賞全集編輯委員會,《世界名畫欣賞全集》第四冊,台北:華嚴出版社,1999。
朱光潛,《詩論》,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
何政廣,《世界名畫家全集 康斯坦伯Constable》,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9。
何政廣,《印象主義繪畫》,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1。
何政廣,《藝術欣賞階梯》,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0。
吳兆琦,《藝術概論賞析》,台北:高立圖書,2006。
邢福泉,《藝術概論與欣賞》,台北:台灣商務,1987/1996。
宗白華,《藝境》,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社,1987。
林金龍,《與山同行》,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16。
林語堂,《生活的藝術》,台北:遠景,2004。
施托姆(B. Storm),《西方美學家論美和美感》,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洪麟風著,《西洋繪畫導覽-莫內的魅力》,台北:藝術圖書公司,1995。
胡永芬,《100藝術大師》,台北:閣林文創股份有限公司,2008。
范夢,《寫實到印象》,台北:藝術圖書公司,1997。
風之寄,《風中情話-陳正雄的抽象藝術》,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18。
張心龍,《印象派之旅》,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9。
張心龍,《風景‧繪畫》,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
張心龍,《從名畫瞭解藝術史》,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
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收入俞崑《中國畫論類編》,台北:華正書局,1975。
許鐘榮,《巨匠美術週刊》,台北:錦繡出版社,1994。
陳秋瑾,《現代西洋繪畫的空間表現》,台北:藝風堂出版社,1989。
陳慧劍,《寒山子研究》,台北:東大圖書,1984年6月「入佛詩-表悟境」128。
陳瓊花,《藝術概論》,台北:三民書局,1995/2005。
湯皇珍,《尋找藝術》,台北:台灣書房,2009。
湯皇珍,《陽光印象楊三郎》,台北:雄獅圖書出版社,1994。
黃才郎主編,《西洋美術辭典》,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2。
黃光男,《畫境與化境》,台北:典藏藝術家庭,2007。
黃春秀,《希斯里.巨匠與世界名畫》,台北:國巨出版社,1993。
黃海雲,《從浪漫到新浪漫》,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1。
黑格爾,《美學第一卷》,台北:人文文學出版社,1958。
楊佳蓉,《藝術欣賞:絢彩西洋繪畫》,台北:萬卷樓圖書,2013。
楊怡祥,《名畫投資與品味》,台北:元神館出版社,2010。
葉朗,《美學原理》,台北:信實文化,2014。
虞君質,《藝術概論》,台北:大中國圖書公司,1981。
褚士瑩,《旅行魂》,台北:大田出版,2015。
趙雅博,《中外藝術創作心理學》,中央文物供應社,1983。
劉千美,《藝術與美感》,台北:台灣書店,2000。
劉天華,《旅遊美學》,台北:地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
劉思量,《中國美術思想新論》,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1。
劉思量,《藝術心理學—藝術與創造》,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8。
劉素貞,《繪畫中的東與西》,台北:蕙風堂,2011。
劉曉路,《東山魁夷論藝》,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1。
潘襎編著,《塞尚書簡全集》,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7。
蕭瓊瑞,《歡愉.抽象.陳正雄》,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22。
顏娟英,《風景心境-台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上冊,2001。
羅成典,《西洋現代藝術大師與美學理論》,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10。
二、中文譯本
E.H. Gombrich著,雨云譯,《藝術的故事》,台北:聯經出版社,1997三版。
Kenneth Clark著,廖新田譯,《風景入藝》,台北: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2013。
弗里德里希.席勒編著,謝宛真譯,《美育書簡》,台北:商周出版,2018。
安魯.路米斯著,陳琇玲譯,《阿爾弗烈德.希斯里》,台北:大排出版社,2016。
艾倫.狄波頓著,廖月娟譯,《旅行的藝術》,台北:先決出版社,2002。
艾爾斯(David E. Scherman)著,《心靈的透視》,紐約:Harper & Row出版社,1976。
西蒙·施特羅(Simon Schama)編著,《畫家的書信》,英國出版社,1990。
克萊夫貝爾(Clive Bell)著,「論法國印象派」收錄於佟景韓、易英編,《造型藝術美學》,台北:洪葉文化有限公司,1995。
東山魁夷,《東山魁夷自選 畫文集5自然への 讚歌》,東京:集英社,2002。
東山魁夷著,許金龍譯,《與風景對話》,石家庄:花山文藝出版社,2001。
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余敏玲譯,《藝術中的精神》,台北:高談文化出版社,2021。
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吳瑪琍譯,《藝術與藝術家論》,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8。
三、網路資料
〈光影的寓意和象徵?〉(《劇多》,2023年4月24日),網址:〈https://www.juduo.cc/club/7106267.html 〉。(2024年5月14日檢閱)。
陳慧劍,《寒山子研究》(台北:東大圖書,1984年6月)「入佛詩-表悟境」128,頁208。
戴瑞,〈中西方繪畫中光影的審美價值〉(台北:《藝術家》第7期,2023年11月22日),網址:〈https://m.fx361.com/news/2022/1122/11365812.html〉。(2024年5月14日檢閱)。
非池中藝術網https://artemperor.tw/knowledge/2937。
四、期刊論文
柯沛瀅,一期一會,東山魁夷風景畫的形成,東海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