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廖雅玟
Liao, Ya-Wen
論文名稱: 臺灣經濟作物相關地名之探討:以甘蔗、香蕉、鳳梨為例
Discussion on place-names related to Taiwan's economic crops: taking sugarcane, banana, and pineapple as examples
指導教授: 韋煙灶
Wei, Yen-Tsao
口試委員: 程俊源
Cheng, Chun-Yuan
林聖欽
Lin, Sheng-Chin
口試日期: 2021/06/08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論文出版年: 2021
畢業學年度: 10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8
中文關鍵詞: 地名學臺灣地名經濟作物地名轉喻時空間特性
英文關鍵詞: Toponymy, Taiwan' s Place-Names, Economic Crops, Metonymies for Place-Names, Temporal-Spatial Characteristics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100470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28下載:5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隨著教育部將地名納入108社會領域課綱,國中階段的地理學習內容即涵蓋了「臺灣的地名文化」的議題探究;其意味著具強烈人地互動色彩的臺灣鄉土地名文化越來越被重視。而在臺灣地名的研究上,尚未見到臺灣經濟作物所形塑的地名有系統性的調查,因此本文選擇在臺灣產量排名前三的經濟作物:甘蔗、香蕉與鳳梨,其形塑的地名作為標的,並藉以地理學的空間傳統觀點、以內政部建置的《地名資訊服務網》為主進行甘蔗、香蕉與鳳梨相關地名資料的蒐集、透過文獻分析法梳理地名、地名的語音與構詞的調查與分析、繪製地圖、以及田野調查等方法,希望能藉由臺灣經濟作物的地名調查與分析,而獲得有價值的成果。
    研究結果顯示:不論在語音與構詞、以現代化大型經濟作物加工廠為主所形塑的地名、或地名於地形、氣候與人文活動等的共時性探討與歷時性的變遷上,臺灣經濟作物相關地名皆展現出相當強烈的時與空間特性。在語音與構詞上,因應不同族群與音系社群的地名詞使用差異,而展現地名詞具強烈的空間分布特色;於地形上,不同經濟作物的相關地名,各有不同的分布偏好,且都是與該相關的經濟作物適宜栽種的地形為主;於氣候上甘蔗、香蕉與鳳梨相關地名的分布熱門區域,以北回歸線以南的熱帶氣候區為多,展現其亦同屬熱帶作物的「熱帶」意象。而地名的歷時性則反映出具變遷的地名,除了反映土地利用的變化,也是於空間脈絡的建構過程。
    透過此研究成果充分展現出:地名除了是人們對空間賦意的情感連結呈現,亦可讓人窺探出土地利用變遷的時序;因此在空間次序的建構上,地名實屬脈絡化的過程,同時也展現強烈的人地互動色彩。

    Following the MOE’s incorporation of place-names into the 2019 Curriculum Guidelines for Social Studies, the Social Studies for junior high schools covers topics as well as exploration of the ‘Culture of Taiwan’s Place-Names’ indicating that the culture of Taiwan’s local names has been attracting more attention because of its significant man-land interaction. Due to the fact that there is not yet any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 conducted upon places named after local economic crops regarding the research on Taiwan’s place-names, this study adopted the viewpoints of spatial tradition in geography, selected the places named after sugarcane, banana and pineapple, i.e. Taiwan’s top three economic crops, as the research target as well as collected related data via the ‘Geo-Names Information Service Network’ established by the Ministry of the Interior, and further employed a variety of research approaches, such as combing through massive investigations and analyses upon place-names as well as their phonetic and morphological features, map drawing, conducting field studies, etc., hoping to acquire significant finding and yield valuable results.
    The finding shows that in terms of the names coming from the modernized large-scale economic crops among place-names and landforms, climates, human activities and so on. And they all display, both phonetically and morphologically, significant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As far as phonetic and morphological features are concerned, characteristics bearing significant spatial distribution have been identified corresponding to how differently place-names have been used by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and phonological csynommunities. As far as landforms are concerned, place-names related to different economic crops not only display different distribution with different preferences, but also appear to be right landforms suitable for growing the crops in question. As far as climates are concerned, the most place-names related to sugarcane, banana and pineapple distributed within the tropical climate zone south of the Tropic of Cancer exhibiting the image of ‘Tropics’ as they are indeed crops of tropical regions. The diachrony in question reflects the place-names that have been changed showing not only the change of land use, but also the constructing process of spatial context.
    The result fully shows that in addition to presenting the emotional connection people establish with space marking, place-names also enable people to peek the temporal sequence of the change of land use. In light of that, as far as the establishment of spatial order is concerned, plece-names not only can be identified as the process of contextualization, but also can display significant man-land relationship.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2  第三節 研究觀點 10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限制 11  第五節 研究界定 14 第二章 臺灣經濟作物相關地名的語音與構詞分析 16  第一節 甘蔗相關地名的語音與構詞分析 17  第二節 香蕉與鳳梨相關地名的語音與構詞分析 26  第三節 臺灣經濟作物相關地名在族群 / 音系社群間之用詞差異分析 35  第四節 綜合分析與小結 46 第三章 甘蔗、香蕉、鳳梨相關地名分布的時、空間性探討 49  第一節 地形與經濟作物相關地名的關聯性探討 49  第二節 氣候與經濟作物相關地名的關聯性探討 53  第三節 經濟作物相關地名的歷時性變遷 57  第四節 綜合討論 59 第四章 現代化大型經濟作物加工廠形塑地名的個案探討 63  第一節 糖廠對周遭地名的形塑 63  第二節 鳳梨罐頭工廠對周遭地名的形塑 73  第三節 小結 76 第五章 結論 78 參考文獻 80 附錄 87  附錄表1 甘蔗相關地名之表格 87  附錄表2 香蕉相關地名之表格 103  附錄表3 鳳梨相關地名之表格 106

    一、專書
    王御風、黃于津(2019):《鳳梨罐頭的黃金年代》,高雄市: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尹章義總纂、洪健榮主編(1997):《五股志》,臺北縣:五股鄉公所。
    伊能嘉矩(1909):《大日本地名辭書續篇:第三台灣》,東京:富山房。
    安倍明義(1938):《台灣地名研究》,臺北市:蕃語研究會。
    亦玄(1996):《新編台語溯源續篇》,臺北市:時報文化。
    李明進(1998):《萬丹鄉采風錄》,屏東縣:屏東縣立文化中心。
    李如龍(2001):《漢語方言的比較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姚榮松(2021):《臺語漢字與詞彙研究論文集》,臺北市:萬卷樓。
    洪敏麟(1979a):《臺灣地名沿革》,臺中市:臺灣省新聞處。
    洪敏麟(1979b):《臺南市市區史蹟調查報告書》,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韋煙灶(2021):《鄉土教學及教學資源調查》,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
      系。
    陳國章(1995):《台灣地名學文集 增訂版》,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陳國章(2004):《台灣地名辭典 合訂版》,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陳國章(2006):《雲林縣地名辭典》,臺北縣:臺灣地理學會。
    陳國章(2019):《嘉義縣市地名辭典》,新竹市:臺灣地理學會。
    陳正祥(1959):《臺灣地名手冊》,臺北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陳正祥(1985):《中國文化地理》,臺北市:木鐸出版社。
    陳正祥(1993):《臺灣地名辭典》,臺北市:南天。
    陳國川編纂、林聖欽等人撰述(2013):《臺灣地名辭書‧卷十六‧臺北縣(上冊)》,
      南投市:臺灣文獻館。
    郭信厚(2011):《台灣經濟作物圖鑑》,臺北市:貓頭鷹出版。
    彭欽清、黃菊芳(2020):《百年客諺客英解讀》,臺北市:遠流。
    廖倫光(2006):《臺北縣汀州客尋蹤》,臺北縣:臺北縣文化局。
    蔡培慧、陳怡慧、陸傳傑(2018):《台灣地名事典 精裝典藏版》,新北市:遠足文  
      化。
    Relph, E.著、謝慶達譯(1998):現代都市地景(The modern urban landscape),臺北
      市:田園。(原著出版於1987)
    Peet, R.著、國立編譯館主譯、王志弘、張華蓀、宋郁玲、陳毅峰合譯
      (2005):《現代地理思想》(Modern Geographical thought),臺北市:群學。
      (原著出版年:1998)
    Cresswell, T.著、王志弘、徐苔玲譯(2006):《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
      (Place: a short introduction),臺北市:群學。(原著出版年:2004)
    Cresswell, T. (2011): Place Part I. In John Agnew and James S. Ducan (ed.), The
      wiley-blackwell companion to human geography. Hoboken, NJ: Wiley 
      Blackwell, pp.235-244.
    Haggett, P. (1975): A Modern Synthesis (2nd edition). NY: Harper & Row.
    Lynch, K. (1960): The Image of the City.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Lakoff, G. & Johnsen, M. (2003): Metaphors we live by.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Relph, E. (1976): Place and Placelessness. London: Pion.
    Tuan, Yi-Fu (1977): Space and place: The Perspective of Experience.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Tuan, Yi-Fu (1979): Space and place: humanistic perspective. In Gale, S. &
      Olsson, G. (eds.), Philosophy in Geography. Dordrecht: Springer, pp.387-427.
    Tuan, Yi-Fu (1980): Rootedness versus sense of place. Landscape, 24(1): 3-8.
    Gregory, D., Johnston, R., Pratt, G., Watts, M., J., & Sarah, W., (2009): The Dictionary
      of Human Geography (5th edition). Hobo-ken, NJ: Wiley.

    二、論文集
    范毅軍、廖泫銘、陳彥彤(2005),〈臺灣地區地名普查工作及地名資料庫建置現況與
      展望〉,《第一屆地名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A3-1-A3-12,臺北市:內政部。
    韋煙灶(2005),〈地名調查時界定「正式地名」的指標-新竹南寮地區調查的實
      例〉,《第一屆地名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A5-1-A5-27,臺北市:內政部。
    康培德(2008),〈尺度、空間與景觀–地名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臺灣地名研究成
      果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1-23,南投市:臺灣文獻館。
    廖昭治(2005),〈鹿港地、街名研究〉,《第一屆地名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
      B5-1-B5-15,臺北市:內政部。

    三、期刊論文
    古關喜之(2017):〈臺灣香蕉外銷自由化之後的銷日香蕉生產、外銷和日本市場〉, 
      《地理研究》,66:111-127。
    吳育臻(2015):〈從地名的變遷看不同政權的特質-以嘉義市區街路地名為例〉,
      《白沙歷史地理學報》,16:107-143。
    林聖欽(2009):〈清代淡水廳竹南一保街庄名的社會空間意涵:試論慈裕宮五十三庄
      宗教組織的形成〉,《地理研究》,50:21-46。
    施添福(1980a):〈地理學中的人地傳統及其主要的研究主題〉,《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地理學研究報告》,6:203-242。
    施添福(1980b):〈論地理學的結構〉,《思與言》,17(5):419-441。
    施添福(1990):〈地理學中的空間觀點〉,《師大地理研究報告》,16:115-136。
    韋煙灶(2004):〈閩南語之文白異讀、腔調、聲調差異與臺灣閩南語地名的關係〉,
      《環境與世界》,9:56-82。
    韋煙灶(2016):〈客、閩族群對河流通名之用法差異〉,《地理研究》,64:91-
      113。
    康培德(2018):〈荷蘭東印度公司在臺灣的紀念性地名〉,《成大歷史學報》,55:
      1-21。
    陳國章(1993):〈台灣閩、客語地名的比對〉,《地理教育》,19:1-15。
    陳國章(1996):〈臺灣地名中的「頭」與「尾」〉,《地理教育》,22:1-13。
    陳國川、洪偉豪(2020):〈臺灣地名意涵的探究〉,《臺灣學通訊》,115:30-31。
    許淑娟(1997):〈地名中的區域特色:以台南市東區為例〉,《環境與世界》,1:
      59-79。
    程俊源、韋煙灶(2020):〈水-分殊、界分江河:漢語東南方言水系通名使用之歷史
      層次與空間意涵〉,《全球客家研究》,14:1-36。
    黃雯娟(2014a):〈臺北市街道命名的空間政治〉,《地理學報》,73:79-105。
    黃雯娟(2014b):〈命名的規範:臺南市街路命名的文化政治〉,《臺灣史研究》,
      147-186。
    黃雯娟(2017):〈臺灣都市街道命名的文化政治:臺北、臺中、臺南的比較〉,《臺
      灣文獻》,68(1):172-216。
    溫振華(2019):〈主題式教學課程發展 以蔗糖產業為例〉,《臺灣學通訊》,112:
      30-31。
    葉韻翠(2013):〈批判地名學:國家與地方、族群的對話〉,《地理學報》,68:
      69-87。
    葉韻翠(2014):〈領袖名與紀念的空間政治:台灣的中山、中正地名之比較研究〉,
      《白沙歷史地理學報》,15:47-86。
    廖秋娥(2005):〈地名權的歷史地理面向-以台東市的街道名為例〉,《臺東文
      獻》,復刊11:84-97。
    廖忠俊(2007):〈從地名分類看臺灣傳統地名〉,《臺灣文獻》,58(3):175-
      222。
    董同龢(1959),〈四個閩南方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集刊,30:729-
      1042,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Cating, S. J. (1978): The child's spatial conception and geographic education.   
      Journal of Geography, 77(1): 24-28.
    Hay, R. (1998): Sense of Place In Developmental Context.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18: 5-29.
    Rose-Redwood, R., Alderman, D., & Azaryahu, M. (2010): Geographies of
      Toponymic Inscription: New Directions in Critical Place-Name Studies.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34(4): 453-470.
    Pattison, W. D. (1964): The Four Traditions of Geography. Journal of Geography,
      63(5): 211-216.

    四、研討會論文
    韋煙灶(2019/11/21)〈從閩粵到臺灣-地名用詞的移植與重整〉,高慶珍(主持
       人),《內政部地名資訊學術論壇》,臺北市:集思臺大會議中心。

    五、專題研究計畫
    黃雯娟(2013):〈臺灣街道命名的空間政治〉(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
      NSC 101-2410-h-259-074-),臺北市:中華民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六、學位論文
    吳育臻(2003):《臺灣糖業「米糖相剋」問題的空間差異(1895-1954)》,臺北
      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博士論文。
    黎淑珍(2015):《客庄地名詞的隱喻及轉喻體現—以新竹縣寶山鄉為例》,新竹市: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臺灣語言研究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慧雯(2007):《從語言學角度探討客語地名-以新埔關西芎林地區為例》,新竹
      市: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語文學系教師在職進修語文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
    蔡淑玲(2004):《台灣閩南語地名之語言研究-兼論其文化意涵與演變》,新竹市:
      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戴秀玉(2005):《竹東地區地名之研究》,新竹市:國立新竹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
      教師在職進修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戴筱薇(2017):《臺南地區地方區劃名稱變遷之探討(1662-1920年)》,臺北市: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七、地圖
    木谷佐一(1929),〈大日本職業別明細圖:屏東、鳳山、旗山、枋寮〉,臺北市:南
      天出版社。
    內政部國土測繪中心,《100年度五千分之一基本地形圖》(臺北市:國土測繪中心,
      2011)。
    內政部國土測繪中心,《103年度五千分之一基本地形圖》(臺北市:國土測繪中心,
      2014)。
    內政部國土測繪中心,《105年度五千分之一基本地形圖》(臺北市:國土測繪中心,
      2016)。
    內政部國土測繪中心,《108年度五千分之一基本地形圖》(臺北市:國土測繪中心,
      2019)。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原圖調製(1904),《臺灣堡圖(明治版)》(臺北
      市:遠流出版社復刻出版)。
    臺中市國教輔導團社會領域國小組,《臺灣的五大地形地圖》(臺中市:臺中市國教輔
      導團社會領域國小組)。

    八、報紙
    游永福(2009/7/19),〈廍-台灣糖業文化景觀〉,《中國時報》(臺北),5版。

    九、年報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2021/5/31):《109年臺閩地區農產品生產量值》,表號:
      2221-02-01,臺北市: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

    十、電子資料
    《Google Maps》(2021)
      https://www.google.com.tw/maps/@23.5472423,120.4487443,7.26z?hl=zh-
      TW。(2021/3/30瀏覽)
    《Google Earth Pro for desktop 7.3.3版》。(2021/4/7瀏覽)
    《中華郵政3+3郵遞區號查詢》(2013)
      https://www.post.gov.tw/post/internet/Postal/index.jsp?ID=208。
      (2020/10/13 瀏覽)
    《內政部地名資訊服務網》(2015/12/15)
      http://gn.moi.gov.tw/GeoNames/index.aspx。(2020/10/13瀏覽)
    《內政部門牌電子地圖查詢系統》https://addressrs.moi.gov.tw/address/。
      (2020/10/13瀏覽)
    教育部編(2011):《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https://twblg.dict.edu.tw/holodict_new/。(2021/2/24瀏覽)
    教育部編(2019):《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https://hakkadict.moe.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ul7auW/webmge?
      。(2021/4/18瀏覽)
    教育部編(2015):《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cbdic/gsweb.cgiccd=Iq3N7_&o=e0&se
      c=sec1&op=v&view=5-4。(2021/4/19瀏覽)
    〈專欄—說糖解惑—廍動、廍煞〉(2014/1),《台糖通訊》。
      https://www.taisugar.com.tw/Monthly/CPN.aspxms=1378&p=13384697&s=1
      3384720。(2021/4/10瀏覽)
    〈國情簡介-人民-族群〉(2020/3/2),《行政院全球資訊網》。
      https://www.ey.gov.tw/state/99B2E89521FC31E1/2820610c-e97f-4d33-aa1e-
      e7b15222e45a。(2021/3/7瀏覽)
    〈產業文化與歷史〉(2016/12/10),《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https://kmweb.coa.gov.tw/subject/subject.php?id=5995。(2020/8/24瀏覽)
    黃仁姿(2019/12/13):〈香蕉畢竟是彎曲的〉,《歷史學柑仔店》。
      https://kamatiam.org/%e9%a6%99%e8%95%89%e7%95%a2%e7%ab%9f%e
      6%98%af%e5%bd%8e%e6%9b%b2%e7%9a%84/。(2021/6/9瀏覽)
    楊孟軒、黃兆徽(2018/4/19):〈吃在地、趁當季:香蕉〉,《科技大觀園》。
      https://scitechvista.nat.gov.tw/c/sgcT.htm。(2020/8/24瀏覽)
    〈新興天后宮廟宇簡介〉(2021),《台灣好廟網》。 
      https://miao.temple01.com/about.php?tpl=e12c6d1。(2021/4/13瀏覽)
    賴進貴(2017/1/13):〈臺灣地名典故和趣味〉,《國家地理》。
      https://www.natgeomedia.com/environment/article/content-1102.html。
      (2021/4/29瀏覽)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