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洪廉萁 |
---|---|
論文名稱: |
儒家型意義治療學--以王陽明「心學」為核心的開展 |
指導教授: |
林安梧
Lin, An-Wu 朱湘鈺 Zhu, Xiang-Yu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畢業學年度: | 10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7 |
中文關鍵詞: | 儒家 、傅朗克 、意義治療學 、存有 、異化 、王陽明 、心學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03 下載:19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儒家自孔孟以來所樹立的「心學」傳統,以「道德良知」點醒人類生命存在之意義與價值根源,由對於人人皆有道德良知的普遍性肯定彰顯了人之為人的可貴本質,提撕了現代生活中的人們治療生命存在意義失落的根源性動能。傅朗克的「意義治療學」是根源於西方歷史社會文化發展的脈絡下,發展出來的聚焦於人們存在之空虛與無意義感的心靈治療法;如今我們亦可以將中國儒學與傅朗克義意治療學做一番比較與融通,通過將儒學的經典文本做意義治療學向度的重新詮釋與闡發,進而使儒家思想所涵蘊的精神慧命釋放於現代,轉化為一具有東方文化主體性特色的意義治療學。而陽明的「心學」體系實象徵著儒家「天人合一」思維發展的極致。在陽明的「心學」系統內,以「心」(即「良知」)的覺知動力聯繫了自我主體與外在萬物客體,他始終不將人視為離於世界而存在的孤立主體,亦未曾將外在物事與世界視為離於本心主體的存在去認識與把握,此乃指向對於人之活生生之存在處境的關注,其關心於自我主體與生活世界所展開的來往互動,著實是一植根於生活世界的「意義治療學」的展開。
本論文第一章緒論為研究動機與目的提出,以及包括文獻探討、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等內容。第二章論〈儒家思想所涵蘊的意義治療學思維〉,此章主要通過儒家思想與傅朗克意義治療學的融通與對比,進而掘發儒家思想的意義治療學思維,並顯現出儒家之意義治療學思維乃為一相異於西方傅朗克意義治療學的具有東方文化母土特色的「東方式意義治療法」。最後筆者乃指出儒家「心學」傳統之重視與肯定內在於人心之活生生的「道德良知」之感知與實踐力,是為意義治療學展開的根源性依據。第三章進入〈王陽明的「意義治療學」—環繞明代政治社會背景的開展〉,此章筆者首先將王陽明與傅朗克二者之實存生命歷程做一融通比較,最後指出陽明乃以「良知本心」的踐履貞定了生命存在的意義。另一方面,筆者將陽明「心學」思想內涵扣緊明代之政治社會背景進行分析與說明,主要包括陽明對於明代之儒學與人心異化的反省,以及儒學之義理系統內對於朱子學之理論的批判與轉出重建,而此亦即是其「意義治療」展開的歷程。第四章〈陽明「心學」所開啟的現代意義治療學向度〉,此章之重點主要在將陽明「心學」體系之思想與現代社會相互連結,通過現代性話語對陽明思想再度詮釋,以使陽明心學所涵之意義治療學思維釋放於現代,從而治療現代社會中之天人、物我、人己間之種種疏離與異化現象。
徵引書目
一、古籍著作(依著、編者朝代排列)
1.【宋】朱熹撰:《四書章句集註》(台北市:鵝湖出版社,2008年)。
2.【宋】朱熹著,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86年)。
3.【宋】陸九淵著:《陸象山全集》(台北市:世界書局,1959年)。
4.【明】王守仁撰:《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5.【清】黃宗羲著,沈芝盈點校:《明儒學案》(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6.【清】黃宗羲著:《明夷待訪錄》(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二、近人著作(依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一) 專書
1.布伯(Martin Buber)著,陳維剛譯:《我與你》(苗栗縣三灣鄉:桂冠圖書,2011年)。
2.弗蘭克著,趙可式、沈錦惠譯:《活出意義來:從集中營說到存在主義》(台北市:光啟文化,2010年)。
3.維克多‧法蘭可著,鄭納無譯:《意義的呼喚─意義治療大師法蘭可自傳》(台北市:心靈工坊,2010年)。
4.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台北市:臺灣學生書局,2009年。)
5.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中國哲學之簡述及其所涵蘊之問題》(台北市: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
6.牟宗三:《心體與性體》(台北市:正中書局,2009年)。
7.牟宗三:《王陽明致良知教》(台北市:中央文物,1980年)。
8.牟宗三:《生命的學問》(台北市:三民書局,2007年。)
9.牟宗三:《政道與治道》(台北市:臺灣學生書局,2010年。)
10.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台北市:臺灣學生書局,2000年)。
11.牟宗三:《圓善論》(台北市:臺灣學生書局,2010年)。
12.余英時:《中國文化與現代變遷》(台北市:三民書局,1995年)。
13.余英時:《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長春:吉林出版,2008年)。
14.余英時:《歷史與思想》(台北市:聯經出版,2012年。)
15.杜維明:《人性與自我修養》(台北市:聯經出版,1992年)。
16.杜維明:《儒家思想:以創造轉化為自我認同》(台北市:東大圖書,1997年)。
17.杜維明,范曾著:《天與人:儒學走向世界的前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18.松浪信三郎著,梁祥美譯:《存在主義》(台北市:志文出版社,1997年)。
19.林安梧:《王船山人性史哲學之研究》(台北市:東大圖書,1987年)。
20.林安梧:《中國宗教與意義治療》(台北市:明文書局,2001年)。
21.林安梧:《中國人文詮釋學》(台北市:臺灣學生書局,2009年。)
22.林安梧:《中國近現代思想觀念史論》(台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95年)。
23.林安梧:《存有、意識與實踐:熊十力體用哲學之詮釋與重建》(台北市:東大圖書,1993年)。
24.林安梧:《現代儒學論衡》(台北市:業強出版社,1987年)。
25.林安梧:《道的錯置:中國政治思想的根本困結》(台北市:臺灣學生書局,2003年)。
26.林安梧:《新道家與治療學—老子的智慧》(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
27.林安梧:《論語:走向生活世界的儒學》(台北市:文海基金會,1995年)。
28.林安梧:《儒學革命論:後新儒家哲學的問題向度》(台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98年)。
29.林安梧:《儒學與中國傳統社會之哲學省察:以「血緣性縱貫軸」為核心的理解與詮釋》(台北市:幼獅文化,1996年)。
30.林安梧:《儒學轉向:從「新儒學」到「後新儒學」的過渡》(台北市:臺灣學生書局,2006年)。
31.林安梧:《牟宗三前後:當代新儒家哲學思想史論》(台北市:臺灣學生書局,2011年)。
32.沈清松:《傳統的再生》(台北市:業強出版社,1992年)。
33.洪鐮德:《馬克思社會學說之析評》(台北市:揚智文化,1997年)。
34.洪鐮德:《馬克思與社會學》(台北市:遠景出版,1984年)。
35.侯外盧等主編:《宋明理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36.容肇祖:《中國歷代思想史‧明代卷》(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3年)。
37.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38.唐君毅:《人生之體驗續編》(台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
39.唐君毅:《心物與人生》(台北市: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
40.唐君毅:《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下),《唐君毅全集》卷廿四 (台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
41.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42.唐君毅:《病裏乾坤》,《唐君毅全集》卷三 (台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
43.袁保新:《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7年)。
44.海德格爾(Heidegger, M.)著,陳嘉映、王慶節譯:《存在與時間》(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2年)。
45.張立文:《心》(台北市:七略出版社,1996年)。
46.張光直:《考古學專題六講》(台北市:稻鄉出版社,1999年)。
47.陳來:《朱子哲學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48.陳來:《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
49.陳榮捷:《王陽明傳習錄集註集評》(台北市:學生書局,2006年)。
50.陳榮捷:《王陽明與禪》(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
51.陳榮華:《海德格存有與時間闡釋》(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2006年)。
52.陳鼓應:《存在主義》(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
53.陳曉林:《學術巨人與理性困境--韋伯、巴柏、哈伯瑪斯》(台北市:時報文化,1987年。)
54.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 (台北市:三民書局,2005年)。
55.曾昭旭:《存在感與歷史感:論儒學的實踐面相》(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3年)。
56.曾昭旭:《良心教與人文教:論儒學的宗教面相》(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3年)。
57.曾昭旭:《儒家重統與現代生活:論儒學的文化面相》(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3年)。
58.黃仁宇:《資本主義與廿一世紀》(台北市:聯經,2005年)。
59.黃仁宇:《萬曆十五年》(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年)。
60.費孝通:《鄉土中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61.楊祖漢:《中庸義理疏解》(台北市:鵝湖出版社,2007年)。
62.楊祖漢:《儒家的心學傳統》(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2年)。
63.楊國榮:《王學通論─從王陽明到熊十力》(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64.楊國榮:《心學之思:王陽明哲學的闡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
65.楊國榮:《成己成物:意義世界的生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66.楊國榮:《善的歷程--儒家價值體系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
67.傅偉勳:《西洋哲學史》(台北市:三民書局,2011年)。
68.傅偉勳:《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台北市:正中書局,2010年)。
69.傅偉勳:《批判的繼承與創造的發展》(台北市:東大圖書,1986年)。
70.傅偉勳:《從西方哲學到禪佛教》(台北市:東大圖書,1986年)。
71.雷登‧貝克等著,葉玄譯:《存在主義與心理分析》(台北市:巨流,1979年)。
72.蒙培元:《理學的演變--從朱熹到王夫之戴震》(北京:方志出版社,2007年)。
73.維克多‧弗蘭克著,游恆山譯:《生存的理由:與心靈對話的意義治療學》(台北市:遠流,1991年)。
74.熊十力:《十力語要》(台北市:明文書局,1989年)。
75.劉述先:《論儒家哲學的三個大時代》(香港中文大學:中文大學出版社,2008年)。
76.劉翔平:《尋找生命的意義:弗蘭克的意義治療學說》(台北市:貓頭鷹出版,2001年)。
77.歐文‧亞隆(Irvin D. Yalom)著,易之新譯:《存在心理治療》(上)(下) (台北市:張老師文化,2012年)。
78.蔡仁厚:《王陽明哲學》(台北市:三民書局,2007年)。
79.蔡仁厚:《儒家思想的現代意義》(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87年)。
80.蔡仁厚:《儒學的常與變》(台北市:東大圖書,1990年)。
81.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台北市:東大圖書,2008年)。
82.顧忠華譯:《理性化與官僚化--對韋伯之研究與詮釋》(台北市:聯經,1986年。)
83.顧忠華:《韋伯的《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導讀》(台北市:臺灣書店,1997年)。
84.顧忠華:《韋伯學說當代新詮》(台北市:開學文化,2013年)。
(二) 單篇論文
1.李瑞全:〈牟宗三先生的哲學取向與終極關懷〉,《鵝湖月刊》第20卷第11期 (總號第239),1995年5月,頁32-36。
2.李瑞全:〈唐、牟二先生之陽明學—兼論朱陸異同〉,《新亞學報》第28期,2010年3月,頁13-23。
3.李瑞全:〈從儒家之終極關懷論生命倫理學之方向〉,《應用倫理研究通訊》第37期,2006年2月,頁57-63。
4.余德慧:〈心學:中國本我心理學的開展〉,《本土心理學研究》第15期,2001年6月,頁271-303。
5.余德慧:〈倫理主體作為生活世界的療癒向度:華人臨床心理學本土化的一個可能途徑〉,《本土心理學研究》第24期,2005年12月,頁3-5。
6.余德慧:〈華人心性與倫理的複合式療法—華人文化心理治療的探原〉,《本土心理學研究》第24期,2005年12月,頁7-48。
7.袁保新:〈人的存在問題〉,《中國文化月刊》第81期,1986年7月,頁51-63。
8.袁保新:〈什麼是人?孟子心性論與海德格存有思維的對比研究—兼論當代孟子心性論詮釋的困境及其超克〉,《東海哲學研究集刊》第7期,2000年6月,頁23-54。
9.袁保新:〈秩序與創新—從文化治療學的角度省思道家哲學的現代義涵〉,《鵝湖月刊》第27卷第2期 (總號第314),頁11-23。
10.袁保新:〈當代儒學詮釋的分化及其省察〉,《宗教哲學》第53期,2010年9月,頁127-147。
11.袁保新:〈談當前人文教育的依歸及其落實之道〉,《鵝湖月刊》第13卷第5期 (總號第149),1987年11月,頁17-20。
12.林安梧:〈「心性之學」在教育上的運用—儒、道、佛義下的「生活世界」與其相關的「意義治療」〉,《新世紀宗教研究》第1卷第4期,2003年6月,頁27-61。
13.林安梧:〈「心性儒學」與「公民儒學」相關問題之檢討──從「新儒學」到「後新儒學」的哲學反思〉,《第十一屆儒佛會通暨文化哲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8年3月。
14.林安梧,〈中西哲學會通之「格義」與「逆格義」方法論的探討──以牟宗三先生的康德學與中國哲學研究為例〉,《淡江大學中文學報》第十五期,2006年12月,頁95-116。
15.林安梧,〈從「外王」到「內聖」:以「社會公義論」為核心的儒學〉《第二屆臺灣儒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市:成大中文系,1999年,頁591-610。
16.林安梧:〈開啟「意義治療」的當代新儒學大師—唐君毅先生〉,《鵝湖月刊》第20卷第7期 (總號235),1995年1月,頁2-5。
17.林安梧:〈再論「儒家型的意義治療學」--以唐君毅先生的《病裡乾坤》為例〉,《鵝湖月刊》第28卷第4期 (總號第328),2002年10月,頁7-16。
18.林安梧:〈「新道家」、「意義治療學」及其對現代性的反思〉,《宗教哲學》第42期,2007年12月,頁49-58。
19.林安梧:〈「繼別為宗」或「橫攝歸縱」:朱子哲學及其詮釋方法論辯疑〉,《嘉大中文學報》第1期,2009年3月,頁1-28。
20.陳德和:〈孔子的創造性人文主義—兼論教育的常道與典範〉,《鵝湖月刊》第25卷第3期 (總號第291),頁43-46。
21.陳德和:〈當弗朗克遇上老子—意義的治療與作用的保存〉,《鵝湖月刊》第32卷第12期 (總號第384),頁33-44。
22.陳佳銘:〈Frankl意義治療法的人生觀與王陽明的聖人觀〉,《應用倫理研究通訊》第11期,1999年7月,頁50-54。
23.陳佳銘:〈從孔、孟的命論談儒家意義治療學之建構〉,《生死學研究》第9期,2009年1月。
24.尉遲淦:〈論儒家意義治療的兩重意義〉,《應用倫理研究通訊》第7期,1998年7月,頁20-22。
25.翁開誠:〈當Carl Rogers遇上了王陽明:心學對人文心理與治療知行合一的啟發〉,《應用心理研究》第23期,2004年9月,頁157-200。
(三) 學位論文
1.柯瓔娥:《試論老子療癒思想及其現代意義》,嘉義縣:私立南華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2.高翊軒:《儒家型意義治療與「治道」關係之探析—以朱子「理」學為論述核心》,新北市: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3.陳瓊玫:《老子治療學義蘊之詮釋》,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4.黃立森:《孟子義理所蘊涵的身心治療學與傅朗克意義治療學之探討與會通》,新北市:私立華梵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5.蔡筱雨:《儒家型治療學-以孟子修養論為核心開展》,新北市:私立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