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許靜瑜 Hsu, Ching-Yu |
---|---|
論文名稱: |
歐陽脩古文情韻之美的形成 |
指導教授: | 鍾宗憲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7 |
畢業學年度: | 10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0 |
中文關鍵詞: | 歐陽脩 、古文 、情韻之美 、正聲 |
DOI URL: |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2372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9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由歷代文人、學者對歐文的評論中,可以看到歐陽脩於古文中展現出來的情感總是吸引了歷代讀者的目光,或評其「情韻之美,歐公獨擅千古」、「言有窮而情不可終,此是廬陵獨步」,或稱其「宋諸家唯歐公有其情韻不匱處」,然此種情韻美感的形成緣由為何?此為歷代讀者評論裡皆未清楚闡釋的問題。因而本論文嘗試就歐陽脩的性格、思想內涵與其所處之時代背景、生命經歷等角度作切入,探查其人與其文之間的關聯,期望由此進一步了解歐文情韻美感的形成緣由。
在北宋歷史環境因素的影響下,因政治與科舉制度的改變以及宋廷右文政策的施行,造就了宋人自覺精神的出現;而士大夫們想要藉著儒學救世的意圖再加上宋代印刷術的發展等優勢條件,即造就了宋代經學、古文運動、道學等方面的發展與成果。因此,歐陽脩身為這其中的一分子,所以他疑經、改經,撰著史書、參與政治改革運動,提倡古文運動,可以說儒家思想之所以成為他的主體思想來源,除了與他個人的性情契合之外,更是受到當代歷史環境的影響所致。
而由歐陽脩期待以儒學救世的意圖配合其自身對儒家學說的理解,這使得中庸之道、人情之說、簡易之理成為他思想裡的核心價值,形成他所謂的「道」;「道」是他所認為的為文之根本,「文」則因作者個人性情、才性而有「可變動性」,而言語文章除了來自於道以外,亦來自於各人之「性」,亦可說文章乃道與才性結合的成果。當他將思想內涵裡的「道」與個人修養、才性達到一個完整的和諧而呈現於「文」的表現上時,這除了符合他個人要求的為文之「自然」,同時亦使歐文中產生了蘊蓄吞吐、一唱三嘆、含蓄言情、紆餘委備的文章特色,形成多情感繚繞、曲折特色的「逸筆」。
並且因這樣的作者呈現能符合中國式的審美趣味,所以歐文中的「情」得到歷代讀者的肯定,而有「情韻之美」的美譽。就整體而言,可以說北宋的歷史環境、歐陽脩的個人性情、修養與思想內涵都是影響情韻美感形成的原因;而經由對歐陽脩其人與其文之間關係的釐清,亦可由此理解歐文中那份獨特的情韻美感之形成緣由。
一、歐陽脩著作
宋.歐陽脩著,李逸安點校,《歐陽脩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宋.歐陽脩、宋祁撰,《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2月初版,2003年重印。
宋.歐陽脩撰,徐無黨註,《新五代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12月初版,2007年12月重印。
宋.歐陽脩,《詩本義》,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年《四部叢刊三編》本。
宋.歐陽脩著,洪本健校箋,《歐陽脩詩文集校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8月。
宋.歐陽脩著,李之亮箋注,《歐陽脩集編年箋注》,成都:巴蜀書社,2007年8月。
宋.歐陽脩著,《歐陽文忠公文集》,四部叢刊正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二、古代典籍
漢.司馬遷著,唐.張守節正義,唐.司馬貞索隱,宋.裴駟集解,《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廖名春、劉佑平整理,錢遜審定,《孟子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龔抗雲整理,王文錦審定,《禮記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趙伯雄整理,王文錦審定,《周禮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
魏.王弼注,唐.孔穎達疏,盧光明、李申整理,呂紹綱審定,《周義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
梁.劉勰,《文心雕龍》,上海:新文化書社,1933年。
唐.李翱著,《李文公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唐.李隆基注,宋.刑昺疏,鄧洪波整理,錢遜審定,《孝經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台北:大安出版社,2013年。
宋.蘇軾著,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3月初版,2016年1月重印。
宋.蘇轍著,陳宏天、高秀芳點校,《蘇轍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8月,2004年重印。
宋.曾鞏著,陳杏珍,晁繼周點校,《曾鞏集》,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11月,2004年11月重印。
宋.司馬光撰,鄧廣銘、張希清點校,《涑水記聞》,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9月初版,2012年3月重印。
宋.司馬光著,《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收於《四部叢刊初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宋.李燾撰,上海師大古籍所,華東師大古籍所點校,《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版,2008年重印。
宋.文瑩撰,鄭世剛、楊立揚點校,《湘山野錄》,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7月初版,2007年8月重印。
宋.陸游,《避暑漫抄》,《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邵伯溫撰,李劍雄、劉德權點校,《邵氏見聞錄》,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8月初版,2012年9月重印。
宋.江少虞,《宋朝事實類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宋.李攸,《宋朝事實》,收於趙鐵寒主編《宋史資料萃編.第一輯》,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
元.脫脫等撰,《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11月初版,2007年重印。
清.皮錫瑞,《經學歷史》,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版,2014年重印。
清.王夫之著,舒士彥點校,《宋論》,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4月,2012年9月重印。
清.趙翼著,《廿二史劄記》,北京:中國書店,1987年4月。
清.徐松輯,苗書梅等點校,王雲海審訂,《宋會要輯稿.崇儒》,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
三、近人論著
王國維,《人間詞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5月初版,2009年重印。
王國維,《靜安文集續編》,上海:上海書店,1983年。
方介,《韓柳新論》,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
王水照、崔銘,《歐陽脩傳:達者在紛爭中的堅持》,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
王基倫,《唐宋古文論集》,台北:里仁書局,2001年10月。
朱剛,《唐宋四大家的道論與文學》,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
朱世英、郭景春,《唐宋八大家散文技法》,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1989年3月。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74年再版,2009年再版。
牟宗三著,《牟宗三先生全集》,台北: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2003年,第十冊《政道與治道》。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北京:三聯書店,2004年,上冊。
余敏輝,《歐陽脩文獻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
吳雁南等主編,《中國經學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
吳晗著,北京市歷史學會主編,《吳晗史學論著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
李澤厚、劉綱紀,《中國美學史:先秦兩漢編》,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年5月。
李澤厚,《說文化心理》,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2年6月。
李澤厚,《美的歷程》,台北:三民書局,2015年。
李澤厚,《華夏美學》,台北:三民書局,1996年。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台北:三民書局,2012年。
何寄澎,《唐宋古文新探》,台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
林岩,《北宋科舉考試與文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周楚漢,《唐宋八大家文化文章學》,成都:巴蜀書社,2004年12月。
祝尚書,《北宋古文運動發展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2月。
洪本健,《歐陽脩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姚永樸,《文學研究法》,台北:廣文書局,1962年。
范文瀾、蔡美彪等著,《中國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祝尚書,《北宋古文運動發展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2月。
胡經之、王岳川主編,《文藝學美學方法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
陳寅恪,《金明館叢稿初編》,北京:三聯書店,2001年。
陳寅恪,《金明館叢稿二編》,北京:三聯書店,2001年。
陳寅恪,《寒柳堂集》,北京:三聯書店,2001年。
陳曉芬,《傳統與個性-唐宋六大家與儒佛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陳湘琳,《歐陽脩的文學與情感世界》,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
陳鳴樹,《文藝學方法概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
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2007年。
孫欽善、曾棗莊、安平秋、倪其心、劉琳主編,《國際宋代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1991年。
張其昀,《中華五千年史》,別名《孔學今義》,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社,1982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2010年,第一冊。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2007年,第三冊上。
馮書耕、金仞千,《古文通論》,台北:國立編譯館,1979年。
黃一權,《歐陽脩散文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
黃進德,《歐陽脩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黃黎星,《易學與中國傳統文藝觀》,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8年2月。
葉嘉瑩,《迦陵說詞講稿》,台北:桂冠圖書公司,2000年,下冊。
鄧廣銘,《宋史十講》,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鄭騫,《景午叢編》,台北:中華書局,1972年。
劉子健,《歐陽脩的治學與從政》,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63年5月初版,1984年10月補正再版。
劉若愚,《歐陽脩研究》,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9年5月初版。
劉德清,《歐陽脩論稿》,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年。
劉德清,《歐陽脩紀年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劉固盛,《宋元老學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
劉少雄,《詞學文體與史觀新論》,台北:里仁書局,2010年。
劉靜貞,《皇帝和他們的權力:北宋前期》,台北:稻鄉出版社,1996年。
劉越峰,《慶曆學術與歐陽脩散文》,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
劉介民,《比較文學方法論》,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0年。
蔡世明,《歐陽脩的生平與學術》,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9年5月初版。
閻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錢穆,《國史大綱》,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6月修訂,2011年9月印。
錢穆著,《錢賓四先生全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98年,十六冊,《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兩宋學術》。
錢存訓,《中國紙和印刷文化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繆鉞、葉嘉瑩,《靈谿詞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鍾志偉,《明清「唐宋八大家」選本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08年。
顧永新,《斯文有傳,學者有師:歐陽脩的文學與學術成就》,鄭州:大象出版社,2000年。
〔日〕內藤湖南著,夏應元等譯《中國史通論》,上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
〔日〕吉川幸次郎著,高橋和已編,章培恒等譯,《中國詩史》,安徽:安徽文藝出版社,1986年。
〔日〕東英壽,王振宇、李莉等譯,《復古與創新-歐陽脩散文與古文復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美〕A.H.馬斯洛著,許金聲、翟朝翔譯,《動機與人格》,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年。
〔美〕宇文所安著,鄭學勤譯,《追憶: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台北:聯經出版社,2006年。
四、學位論文
江正誠,《歐陽脩的生平及其文學》,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1978年。
李慕如,《歐陽脩古文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國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王基倫,《韓歐古文比較》,台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
林素芬,《北宋儒學道論研究:以范仲淹、歐陽脩、卲雍、王安石為探討對象》,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04年。
五、期刊論文
劉德清,〈歐陽脩的創「新」與辟「怪」〉,《吉安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第19卷第3期(1998年9月)。
王水照,〈歐陽脩散文創作的發展道路〉,《社會科學戰線》1991年第1期。
羅義俊,〈錢賓四先生傳略〉,收於《錢穆紀念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洪本健,〈略論「六一風神」〉,《文學遺產》1996年01期。
黃一權,〈「六一風神」稱謂的來源及其闡釋〉,《中國文學研究》1998年04期。
嚴杰,〈歐陽脩詩歌創作階段論〉,《文學遺產》1998年第04期。
周明,〈論「六一風神」-歐陽脩散文的審美特質〉,《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5卷第3期(1999年7月)。
陳曉芬,〈宋六家「人情」觀念及其散文走向〉,《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6卷第2期(2004年3月)。
馬茂軍,〈廬陵學與六一風神〉,《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6卷第4期(2004年7月)。
柳立言在〈何謂「唐宋變革」?〉,收於《中華文史論叢》2006年第1期。
王基倫,〈「《春秋》筆法」的詮釋與接受〉,《師大國文學報》第39期(2006年6月)。
蔡根祥,〈歐陽「修」?抑或歐陽「脩」?〉,《中國學術年刊》第29期(春季號)(2007年3月)。
張高評,〈印刷傳媒之崛起與宋詩特色之形成〉,《成大中文學報》第18期(2007年10月)。
張高評,〈印刷傳媒與宋詩之學唐變唐-博觀約取與宋刊唐詩選集〉,《成大中文學報》第16期(2007年4月)。
王基倫,〈歐陽脩古文的創作階段及風格嬗變〉收於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主編,《紀念歐陽脩一千年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2009年。
劉德清,〈歐陽脩的「人情說」與平易文風〉,《江西社會科學》2010年11期(2010年11月)。
杜維明,〈文化多元、文化間對話與和諧:一種儒家視角〉,《中外法學》,2010年,第3期。
劉德清,〈歐陽脩「人情說」與執政理念〉,《社會科學戰線》2011年01期(2011年1月)。
劉寧,〈敘事與「六一風神」-由茅坤「風神」觀切入〉,《文學遺產》2011年02期。
程剛,〈歐陽脩的《易》學研究與古文文風轉變〉,《文藝理論研究》2012年06期(2012年12月)。
丁功誼,〈人情與禮制的衝突-濮議中的歐陽脩〉,《寧夏社會科學》2013年03期(2013年5月)。
羅書華,〈論「六一風神」的八個維度〉,《中國文學研究》2013年01期。
洪本健,〈歐陽脩的「和氣」與「六一風神」〉,《國學學刊》2014年第2期。
梁丹丹,〈論歐陽脩以「人情」解《詩》對諷喻詮釋傳統的突破〉,《中國比較文學》第99期(2015年第2期)。
張振謙,〈歐陽脩「簡而有法」說探析〉,《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2卷第2期(2015年3月)。
〔日〕內藤虎次郎著,黃約瑟譯〈概括的唐宋時代觀〉,收於《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第一卷。
〔日〕宮崎市定著,黃約瑟譯,〈東洋的近世〉,收於《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第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