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蔡依倩 |
---|---|
論文名稱: |
桃園地區有機蔬菜農場的經營型態 |
指導教授: | 潘朝陽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
論文出版年: | 2006 |
畢業學年度: | 9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4 |
中文關鍵詞: | 有機蔬菜 、有機農業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52 下載:38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農業活動深受自然環境及人文環境的影響而產生區域上多樣化的發展特色,但是在現代生產技術及交通運輸不斷地改善之下,自然環境對農業發展的制約力不斷地縮減。
然而在整體社會經濟環境變遷的影響之下,臺灣地區的農業活動面臨了農村勞力外流、人口老化所造成人力不足及地價上漲的問題,使農民們在經營過程中必須承受極大的壓力才能使其農業的經營能夠獲得僅能糊口的利潤。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為了迎合市場需求,追求更高的市場價格,勢必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及農產品的外觀品質,因此在栽種過程中便投入大量的農藥、化學肥料及生長激素,造成了害蟲抗藥性、土壤酸化、養分降低造成植株不健康的問題,農民為了解決眼前所見的問題,只好再加重農藥、化學肥料、生長激素的用量,最後在如此惡性循環之下,環境污染及生態系統遭受破壞的問題也產生了,農藥殘留的問題也層出不窮,更直接影響到全民的健康。
因此,民國八十年代起,臺灣的學界及農村開始有人倡導有機農業的觀念,在八十六年時第一批經由農業改良場驗證合格的有機蔬菜農場於桃園地區即有四戶,至今,桃園地區的有機蔬菜農場蓬勃發展,已有三十四戶之多,在全臺灣各縣市中占有最大的比例。因此本文以傳統農業地理學的概念作為基礎,以現代農業地理學「食物供應體系(food supply system)」中的「農業食物鏈(agro-food chain)」的概念作為研究主軸,以有機農業中佔有重有地位的有機蔬菜為研究對象,選擇有機蔬菜農場數量最多的桃園地區做為研究區域探討該地區有機蔬菜農場的經營型態。
經由研究之後,可以得到以下結果:
由於桃園地區大部分的土壤為紅土,氣候特徵和全臺灣一樣高溫多雨,所以土壤肥力及病蟲害問題是農民面臨最大的挑戰,但一般農戶皆採用化學藥劑來解決農作問題,桃園地區這四戶有機蔬菜農民皆會積極參與各地公部門、學術單位或民間組織所舉辦的有機相關課程或是研討會。其後,再不斷摸索,將自己的耕作經驗與專家學者所提供的知識相互融合,產生一套最適合自己土地的有機栽培方式。
在水平的產銷經營型態方面,有機蔬菜農場投入相當多的心血投入田間管理,因為不得使用農藥、化學肥料及生長激素,因此必須嚴守適地適種的原則,從整地翻土、育種、除草、病蟲害防治、灌溉、採收以至於產品的包裝及銷售管道的擴展皆需投入大量的人力。
在垂直的產銷經營型態方面,桃園地區有機蔬菜農場在與技術輔導單位、學術單位、驗證單位、種苗(子)行、農業機械廠商、有機肥料廠商、設施搭設廠商等已結合成一複雜的網絡,而且在交通便利、資訊流通、物流發達的時代,農場可因需求或成本的考量改變其合作的對象,而這些合作對象的分布也不再局限於鄰近地區,而是擴及全省甚至海外地區。
從桃園地區有機蔬菜農場的經營型態可看出此種耕作方式的特色是一種較為遵從自然、順應天理、與環境和諧共處,但又不拒絕科學、又可兼顧大眾健康的耕作方式。因此,有機農法無形之中可以提升農民的尊嚴,而且其在運銷過程中不易被剝削,是最值得推廣的栽培方式。雖然目前有機蔬菜農場在經營上仍有需要面對的困境所在,但只要農民之間屏棄自我本位,以其既有的競爭優勢透過與同業或與異業聯盟,藉由合作擴大經營規模,其困境是可以獲得解決的。
臺灣政府從2002年1月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至今,農村經濟受到不小的衝擊,加上臺灣的經濟發展一直以工商業為主力,使總產值僅占全國總產值微乎其微的農業被視為沒落的產業。事實上,農業與人類、社會、國家的相依程度或是重要性,是絕對無法用產值高低的大小來衡量,因此在工商業快速發展的今天,應該也要顧及農業的發展;同時農業本身亦應調整各項結構,就生產、數量、品質、規格、通路等來配合市場的需求及提升其在市場上的競爭力。然而,臺灣只有三萬六千餘平方公里的大小,環境不容許再繼續遭受破壞,比起一般農業,有機農業是一種對天、對地、對人最為尊重的耕作方式,可為臺灣未來農業發展模式所追求的目標。
一、中文部分
(一)專書
上旗文化編輯部著
2005《有機自然風》,台北:上旗文化。
行政院經濟設計委員會
1977《台灣地區綜合開發計畫》,台北:行政院經濟設計委員會都市計劃處。
行政院農委會編
2003《有機驗證 健康保證-許孩子一個自然純淨的地球》,行政院農委會。
杜政榮、吳天基、江漢全
2001《環保與生活》,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吳東傑
2006《台灣的有機農業》,台北:遠足文化。
吳美雲編
1997《自然農耕-有機報告貳》,台北:英文漢聲有限出版公司。
張尊禎編
2003《有機生活手冊》,台北:上旗文化。
陳正祥
1993《臺灣地誌下》,台北:南天書局。
陳尊賢、許正一
2005《台灣的土壤》,台北:遠足文化。
陳玉璽
1992《台灣的依附型發展》,台北:人間出版社。
陳煥堂、林世煜
2006《台灣蔬果生活曆》,台北,遠流出版社。
愛藍娜.摩爾著,曾紫玉、陳瀅譯
2002《揭開石器時代的農耕奧妙》,台北:琉璃光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劉進慶著,王宏仁等譯
1992《台灣戰後經濟分析》,人間臺灣政治經濟叢刊第二卷,台北:人間出版社。
(二)期刊論文
丁全孝
1998〈有機農業發展現況及未來展望〉,《花蓮區農業專訊》,26:10-12。
王鐘和
2005〈有機農業面面觀(二十四)正視有機質肥料品質對有機農業的影響〉,《農業世界雜誌》,258:71-73。
2003〈有機農業面面觀(六)有機液肥的功效〉,《農業世界雜誌》,238:38-39。
2003〈有機農業面面觀(八)影響輪作成敗的因素〉,《農業世界雜誌》,240:40-45。
2003〈有機農業面面觀(十二)有機栽培農場土壤的管理策略〉,《農業世界雜誌》,244:25-29。
王斐能、羅秋雄
2000〈有機農園土壤及灌溉水品質評估〉,《桃園區農業改良場研究彙報》,41:27-44。
王春熙
2002〈物流系統在農產運銷應用之研究〉,《農產運銷》,125:60-71。
王啟柱
1994〈從土壤有機質維護與保持性犁耕論持久性農業經營〉,《科學農業》,42(7,8):194-218。
2001〈傳統農業轉型到現代化有機農業的構想〉,《臺灣農業》,27(6):28-42。
向為民
2000〈農業用水與環境問題〉,《農業世界雜誌》,203:57-61。
呂德仁
2004〈物流系統在農產運銷應用之研究〉,《農產運銷》,149:12-14。
李宗儒、陳柏銘
2001〈電子商務環境下農產運銷配送模式之探討〉,《農產運銷》,119:22-35。
林傳琦
2003〈推動有機農業成果之展望〉,《農政與農情》,137:5-10。
林美瑄
2001〈台灣地區種苗業概況調查報告〉,《台灣之種苗》,58:4-14。
施添福
1990〈地理學中的空間觀點〉,《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報告》,16:115-129。
胡懋麟、許應哲
2002〈加入WTO後台灣農業的新願景〉,《嘉義大學農業推廣簡訊》,57:1-6。
黃義雄、廖乾華
1984〈鄰近工業區之農業環境氟化物空氣污染監測〉《桃園區農業改良場研究彙報》49:29-36。
黃璋如
2004〈有機農產品市場行銷〉,《2004有機農業論壇》:37-42。
張守敬
1994〈土壤污染〉,《科學農業》,42(7,8):182-193。
陳憲明
1981〈彰化地區蔬菜集貨圈的空間結構與生產者的空間行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報告》,7:115-128。
1994〈一九九○年台灣農業區域劃分〉,《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報告》,21:139-177。
陳麗春
1996〈現有農村地區實質環境問題與改善策略〉,《臺灣土地金融季刊》,33(2):1-17。
陳嘉吉
2002〈台灣種苗產業之演進及回顧〉,《台灣之種苗》,65:7-23。
陳世雄
2003〈推行有機農業之省思(上)-發展瓶頸〉,《鄉間小路》,29(1):20-23。
廖乾華
1997〈有機蔬菜之生長環境〉,《桃園區農業專訊》,19:16-18。
廖芳心、姜禮全、顏勝雄
2005〈台灣北部地區設施蔬菜發展現況〉,《桃園區農業專訊》,51:3-7。
董時叡
2003〈從全球觀點探討台灣有機農業之發展〉,《中華農學會報》,3(4):311-324。
2003〈台灣有機農業推廣之探討-公部門與非營利組織之比較〉,《農業推廣學報》,18:48-70。
謝順景
1994〈台灣之農業環境與永續農業之發展〉,《科學農業》,42(7,8):222-234。
劉榮
1996〈桃園會轄區灌溉用水污染情形與因應對策〉,《農田水利》,43(5):26-28。
謝森明
2005〈農業機械在設施蔬菜栽培上之應用〉,《桃園區農業專訊》,51:37-42。
鄭安秀、陳紹崇、吳雅芳、彭瑞菊
2005〈有機作物栽培之病害管理技術〉,《農政與農情》,167:78-83。
蔡永暭
2001〈如何穩定生產夏季有機蔬菜〉,《高雄區農業專訊》,35:18-19。
劉建哲
1984〈地區工業化與農村地區發展規劃之研究:桃園﹑嘉義之發展實證〉,《台灣銀行季刊》,35(3):161-201。
1987〈農業資源之規劃與農業發展-桃園縣個案〉,《台灣銀行季刊》,38(2):227-255。
1990〈臺灣農業結構改善策略之檢討〉,《土地經濟季刊 》,97-115。
1981〈農業生產空間分佈理論之探討〉,《農業經濟》,30:53-75。
(三)碩士論文
林美月
2001〈台灣有機蔬菜農場經營管理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崇武
2005〈桃園縣觀音與新屋地區的農業經營特色〉,台北: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教學碩士論文
莊惠如
2002〈台南東山和雲林崙背洋香瓜產銷活動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貴三
1975〈桃園地區氣候之研究-及與台北新竹二地氣候之比較〉,台北: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分
Atkins,P.T.
1988 〈Redefining agricultural geography as the geography of food〉,《Area》, 20(3):281-283
Bowler,I.R.
1992《The geography of agriculture in developed market economies》, New York:Longman
Bowler,I .R. and B. W. Ilbery.
1987〈Redefining agriculture geography〉, 《Area》, 19(4):327-332
Ilbery,B. W.,
1985〈agricultural geography ,a social and economic analysis〉,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ampkin, N.
1990《Organic Farming》, New York:Diamond Farm Enterprises
Zimmer,Gary F.
2000《The Biological Farmer》,Texas:Acres U.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