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鐘碧蘭 Chung Pi-Lan |
---|---|
論文名稱: |
近代中國私塾教育改革之研究(1901~1949) A Studyof Reform of Ssu-shu in Modern China(1901~1949) |
指導教授: |
伍振鷟
Wu, Chen-Tsou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02 |
畢業學年度: | 9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9 |
中文關鍵詞: | 近代中國 、私塾 、私塾教育 、教育改革 |
英文關鍵詞: | Modern China, ssu-shu, elementary school, educational reform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10 下載:91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首先是在瞭解傳統私塾教育的內涵,繼之探討清末民初與國民政府時期私塾教育改革的背景、實況與結果,並分析影響私塾教育改革成效的原因,以及私塾在教育上的地位。
本研究係採歷史研究,主要是透過對史料的考證、分析與解釋,以求能對中國近代私塾教育改革有較全面的了解。
本研究所得結論如下:
一、私塾教育最早可追溯到漢代,發展至清代呈現更多元、豐富的樣貌,
在類型、課程、教材、管理等方面,均有更精緻的分化。
二、清末民初的私塾教育改革肇因於西學東漸的衝擊、學校系統的建立、
白話運動的提倡、私塾教育的偏差以及民間私塾的改革,是一種「由
下而上」的改革模式,由民間發動,促使政府改革。
三、國民政府時期的私塾教育改革是基於義務教育的推展與黨化教育的厲
行,是一種「由上而下」的改革模式,政府居於主導地位,要求地方
配合實施。
四、清末民初與國民政府時期兩階段的私塾教育改革成效不彰,是因為新
舊思想的衝突,新式學堂的流弊,教育經費的不足以及初等教育的缺
失。
五、在傳統教育時期,私塾是科舉制度的附庸;清末民初,新式學堂紛
立,私塾與其並存;至義務教育推展,私塾轉而成為輔助的角色。
私塾是中國舊日的基礎教育機構,數量多、影響大。發展至近代,為因應時代的需求,不斷的改革與轉型,在近代中國教育發展的過程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關鍵詞:近代中國、私塾、私塾教育、教育改革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comprehend the meanings of education with traditional ssu-she.(private elementary schools) Then, to explore the background, reality, and result of the educational reform with ssu-shu in the Modern China; and to analyze the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the outcome of the educational reform with ssu-shu.
This study undertakes a historical approach, by means of literature criticism, analysis, and explanation obtain a comprehensive cognition of the educational reform with ssu-shu in the Modern China.
The main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The ssu-shu was emerged from Han Dynasty. It displayed diverse and abundant patterns in category,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anagement.
2.The educational reform with ssu-shu in the late Chin Dynasty was resulted of the invation of the Western scholarship, the establishment of modern school system, the advocacy of the movement with vernacular Chinese, the defect of the ssu-shu education, and the reformation in non-governmental circles. It is the pattern of ”bottom to top”.
3.The educational reform with ssu-shu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was resulted of the promotion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hree People’s Principles. It is the pattern of ”top to bottom”.
4.The effects of the educational reform with ssu-shu were not obvious. Because of the conflict between new and old thoughts, the defect of the “New education”, the insufficient of the educational funds, and the disadvantage of primary education.
5.Ssu-shu was a dependency attached to the civil examination system; Ssu-shu and “New education ”were coexisted during the the period of modern China, and. Ssu-shu played a auxiliary role for compulsory education.
Keyword:Modern China, ssu-shu, elementary school, educational
reform
一、一般史料
人鏡畫報社(清):《人鏡畫報》,台北:中國研究資料中心,1967影印
本。
中川子信編:《清俗紀聞》,台北:大立出版社,1982。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三輯,南京:
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
元稹(唐):《元氏長慶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局,1986。
方師鐸主編:《點石齋畫報》,台北:天一出版社,1978。
王友善主修、陶景雲主編:《民權縣教育志》,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1997。
北京市檔案館編:《北京檔案史料》,北京:新華出版社,2000。
多賀秋五郎編:《近代中國教育史資料》民國篇(中),台北:文海,
1976。
多賀秋五郎編:《近代中國教育史資料》清末篇,台北:文海,1976。
朱有瓛、戚名琇、錢曼倩、霍益萍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教育
行政機構及教育團體》,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朱有瓛:《中國近代學制史料》第二輯上冊,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1988。
江山市教育委員會編:《浙江省江山市教育志》,北京:團結出版社,
1992。
江西省教育志編纂委員會編:《江西省教育志》,北京:方志出版社,
1996。
吳相湘、劉紹唐編:《第一次中國教育年鑑》第一冊,台北:傳記文學出
版社,1971。
吳雲(清):《得一錄》,同治八年得見齋刻本影印,台北:華文書局,
1967。
李國鈞主編:《中國教育大系—歷代教育制度考》,武漢:湖北教育出版
社,1994。
李清悚、顧岳中編:《帝國主義在上海的教育侵略活動資料簡編》,上
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32。
帕米爾書店編輯部:《新文學運動史料》,台北:帕米爾書店,1980。
河北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河北省志˙教育志》,北京:中華書局,
1995。
柳宗元(唐):《柳河東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局,1986。
胡澹菴、錢慎齋(清)輯:《繪圖解人頤》,台北:新文豐,1980。
唐彪(清):《父師善誘法》,台北:偉文圖書公司,1976。
索爾納等修(清):《欽定學政全書》,台北:文海,1968。
高天德主編:《常州市教育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國史館教育志編纂委員會編著:《中華民國史教育志(初稿)》,台北:
國史館,1990。
張之洞:《勸學篇》,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1967。
張潮編:《昭代叢書》卷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教育部編:《第一次中國教育年鑑》,台北:宗青,1981。
教育部編:《第二次中國教育年鑑》,台北:宗青,1981。
清史稿校註編纂小組編纂:《清史稿校註》,台北:國史館,1986。
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家範典》,台北:鼎文書局,1976。
陳學恂編:《中國近代教育文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舒新城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上)(中)(下),北京:人民教
育出版社,1961。
舒新城編:《近代中國教育史料補編》,北京:中華書局,1982。
貴州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貴州省志˙教育志》,貴陽:貴州人民出
版社,1991。
貴州省畢節地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畢節地區志˙教育志》,貴陽:
貴州人民出版社,1994。
貴陽市志編纂委員會編:《貴陽市志˙教育志》,貴陽:貴陽人民出版
社,1991。
黃季陸編:《革命文獻》第55輯,台北:中央文物,1973。
新安縣教育志編纂委員會編:《新安縣教育志》,鄭州:河南人民出版
社,1996。
楊家駱主編:《戊戌變法文獻彙編》第二冊、第三冊,台北:鼎文書局,
1973。
廣州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廣州近百年教育史料》,廣州:廣東人民
出版社,1983。
鄭登雲等編:《中國現代教育文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鄭燮(清):《鄭板橋集》,台北:漢京文化,1982。
遵義地區教育志編纂領導小組編:《遵義地區教育志》,貴陽:貴州人民
出版社,1993。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黔東南州志˙教育志》,
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4。
璩鑫圭、唐良炎編:《中國近代教育使資料匯編—普通教育》,上海:上
海教育出版社,1995。
蘇州教育局蘇州教育志編纂組編:《蘇州教育志》,上海:三聯書店,
1991。
蘭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蘭州市志˙教育志》,蘭州:蘭州大學出
版社,1997。
權德輿(唐):《權載之文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局,1986。
二、論著
毛禮銳、沈灌群主編:《中國教育通史》第二卷、第三卷,濟南:山東教
育出版社,1986。
毛禮銳、邵鶴亭、瞿菊農合著:《中國教育史》,台北:五南,1989。
王日根:《民營教育的歷史觀點》,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王亞南:《中國官僚政治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
王炳照主編,吳霓、胡艷編寫:《中國古代私學與近代私立學校研究》,
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7。
王炳照主編:《中國近代教育史》,台北:五南,1994。
池小芳:《中國古代小學教育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李守孔:《中國現代史》,台北:三民,1995。
周愚文:《中國教育史綱》,台北:正中,2001。
姜書閣編著:《中國近代教育制度》,上海:商務印書館,1993。
原春輝編:《中國近代教育方略》,出版項不詳,1963。
徐宗林、周愚文編著:《教育史》,台北:五南,1997。
張志公:《傳統語文教育教材論—暨蒙學書目和書影》,上海:上海教育
出版社,1992。
張倩儀:《另一種童年的告別》,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7。
張彬:《從浙江看中國教育近代化》,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6。
曹先捷編:《陶行知全集》第二卷,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梁啟超:《飲冰室文集》(一),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0。
梁紹壬:《兩般秋雨盦隨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陳三井、許雪姬:《林衡道先生訪問紀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
究所,1992。
陳東原:《中國教育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36。
陳學恂主編,周德昌分卷主編:《中國教育史研究‧明清分卷》,上海:
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
陳學恂編:《中國近代教育大事記》,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
喻本伐、熊賢君:《中國教育發展史》,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0。
費成康主編:《中國的家法家規》,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998。
雷國鼎:《中國近代教育行政制度史》,台北:教育文物出版社,1983。
熊秉真:《童年憶往—中國孩子的歷史》,台北:麥田,2000。
熊賢君:《千秋基業—中國近代義務教育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
版社,1998。
劉兆璸:《清代科舉》,台北:三民書局,1975。
魯迅:《魯迅全集˙吶喊》,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錢曼倩、金林祥編:《中國近代學制比較研究》,廣州:廣東教育出版
社,1996。
三、自傳、回憶錄
包天笑:《釧影樓回憶錄》,台北:龍文出版社,1990
老舍:《文牛—老舍生活自述》,香港:三聯書店,1986。
李宗仁口述、唐德剛撰寫:《李宗仁回憶錄》,台北:曉園,1989。
李璜:《學鈍室回憶錄》,台北:傳記文學,1973。
李濟:《舊感錄》,台北:傳記文學,1967。
沈從文:《沈從文自傳》,台北:谷風,不詳。
周作人:《知堂回憶錄》,台北:龍文出版社,1989。
徐有庠口述、王麗美著:《徐有庠回憶錄》,台北:徐旭東發行,1994。
袁同疇:《往事如煙八十年》,出版項不詳:1982。
馬敘倫:《我在六十歲以前》,台北,龍文出版社,1994。
梁實秋:《秋事雜憶》,台北:傳記文學,不詳。
陳壽民:《八十年浮生夢》,台北:文壇社,1974。
陳鶴琴:《我的半生》,台北:龍文出版社,1993。
曾寶蓀:《曾寶蓀回憶錄》,台北:龍文出版社,1989。
程天固:《程天固回憶錄》,台北:龍文出版社,1993。
舒新城:《我和教育》,台北:龍文出版社,1990。
馮友蘭:《三松堂自序》,台北:谷風,1987。
趙元任:《趙元任早年自傳》,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4。
劉大鵬:《退想齋日記》,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
蔣廷黼口述、謝鍾璉譯:《蔣廷黼回憶錄》,台北:傳記文學,1979。
蔡廷鍇:《蔡廷鍇自傳》,台北:龍文出版社,1989。
蕭乾:《未帶地圖的旅人—蕭乾回憶錄》,台北:時報,1994。
羅敦偉:《五十年來回憶錄》,台北:中國文化,1952。
四、論文期刊
丁曉先:〈小學校應一律改歸公立〉,《教育雜誌》第19卷第3號
(1927),頁29374-29376。
〈上元縣學校一覽表〉,《教育雜誌》第2卷第3期(1910),頁1528-
1529。
〈太倉官學之腐敗〉,《江蘇》第11期(1904),頁1-2。
丘學訓:〈中國農村教育的危機〉,《教育雜誌》第22卷第2號〈論評〉
(1930),頁1-16。
田梅村:〈蔡甸村的私塾學堂〉,《武漢文史資料》21輯(1985),頁
169-172。
江淑文:《清末民初小學教師專業化的研究-1903~1927》,私立東海大學
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1989。
呂小燕:《中國小學現代化之問題與研究》,私立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
士論文,未出版,1988。
李國鈞:〈明清蒙學評述〉,《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第一 期(1992),頁45-51。
李鋌:〈福州(閩侯)舊小學教育的一些情況〉,《福建文史資料》第20
輯(1988),頁154-169。
沈頤:〈論改良私塾〉,《教育雜誌》第2卷12期(1910),頁2297-
2304。
周志宏:《私人興學自由與私立學校法制之研究》,私立輔仁大學法律研
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1999。
林文寶:〈歷代「啟蒙教育」地位之研究〉,《臺東師專學報》第10期
(1982),頁1-79。
邱秀香:《清末新式教育的理想與實現:以新式小學堂興辦為中心的探
討》,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1998。
洪喜美:〈北伐前後私塾黨化教育探討〉,《近代中國》第126期
(1998),頁69-103。
洪喜美:〈近代私塾學校化--以江蘇為例的探討〉,《國史館館刊》復刊
第25期(1998),頁75-122。
〈浙江省政府黨化教育大綱〉,《教育雜誌》第19卷第8號(1927),頁
30063-30064。
孫慧敏:《西學東漸:近代中國「學校」觀的變遷》,國立台灣大學歷史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1997。
〈教部實施義教之初步計劃〉,《教育雜誌》第21卷第5號(1929),頁
33962-33966。
問天:〈述內地辦學情形〉,《教育雜誌》第1卷第7期(1909),頁68
張士心:〈清末民初的私塾〉,《山西文史資料》68輯(1990),頁120- 123。
張彬、秦玉清:〈近代浙江的私塾改良〉,《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
學版)》,第31卷第3期(2001),頁112-117。
莊俞:〈論小學教育〉,《教育雜誌》第1卷1期(1909),頁113-114。
郭惠瑞:〈從《教童子法》論王筠之童蒙教育〉,《興大中文學報》第10
期(1997),頁198-212。
黃炎培:〈抱一日記〉,《教育雜誌》第8卷第12期(1916),頁11349-
11360。
黃春木:《近代以來中國國民教育之發展(1904-1940)-「國家認同」的
建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1995。
黃秋月:《從程端禮「讀書分年日程」探究傳統書院學習計畫》,國立台
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2000。
葉聖陶:〈教師問題—希望於師範學校和師範生〉,《教育雜誌》第14卷
第7期(1922),頁20136-21038。
熊賢君:〈中華民國時期私塾的現代化改造〉,《華東師範大學學報》第
3期(1998),頁81-88。
蔣維喬:〈相省教育視察記〉,《教育雜誌》第8卷第6號(1916),頁
10497-10498。
蔡杏芬,《抗戰前十年中國的小學教育:魯青地區個案研究
(1928~1937)》,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1993。
韓凝春:〈明清塾師初探〉,《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第3期
(1997),頁15-23。
〈「黨化教育」之意義及其方案〉,《教育雜誌》第19卷第8號
(1927),頁30061-30063。
五、報紙
〈上海私塾概況〉,《申報》,1937年1月22日。
〈四中大令鄉小私塾添授黨化課程〉,《申報》,1928年1月13日。
〈市校聯會函請廓清私塾〉,《廣州民國日報》,1927年2月26日。
〈市教局定期檢定私塾塾師〉,《申報》,1930年8月9日。
〈市教育局佈告〉,《漢口民國日報》,1927年6月24日。
〈市教育局頒布改進私塾暫行辦法〉,《申報》,1929年2月18日。
〈本市塾師須受黨的訓育〉,《廣州民國日報》,1927年1月14日。
〈全國各省市私塾狀況〉,《申報》,1936年10月15日。
〈各省市私塾收費為改良之比較〉,《申報》,1936年11月10日。
〈各省市塾師學歷及其改良狀況〉,《申報》,1936年10月22日。
〈安徽調查私塾辦法〉,上海《民國日報》,1922年1月12日。
〈私塾塾師注意〉,《申報》1930年8月12日。
〈京市教育局已組私塾教育研究會〉,《申報》,1928年,4月12日。
〈取締私塾之再接再厲〉,《廣州民國日報》,1928年5月26日。
〈取締私塾標準〉,《廣州民國日報》,1927年1月17日。
〈法華鎮設立私塾改良會記略〉,《申報》,1905年7月28日。
〈社會局訓練私塾教員〉,《申報》,1937年6月2日。
〈南京市教育局檢定塾師之進行〉,《申報》,1927年12月15日。
〈南京市檢定塾師已揭曉〉,《申報》,1928年1月7日。
〈南京特別市教育局改進私塾計劃大綱〉,《申報》,1928年1月10日。
〈夏口教育之曙光˙積極計劃改良私塾〉,《漢口民國日報》,1927年6
月18日。
〈書局贊助私塾改良社〉,《申報》,1905年4月3日。
〈常昭設立私塾改良會設分會〉,《申報》,1906年7月16日。
〈推廣私塾改良社〉,《申報》,1905年1月23日。
〈教局嚴令解散無證私塾〉,《廣州民國日報》,1929年11月27日。
〈教育局取締冒稱學校之私塾〉,《廣州民國日報》,1928年5月23日。
〈教育局提議收容私塾學童辦法〉,《廣州民國日報》,1927年2月21
日。
〈教育局對私塾黨化教育之通令〉,《廣州民國日報》,1927年1月7日。
〈教育局厲行私塾黨化教育〉,《廣州民國日報》,1926年12月19日。
〈教育消息彙誌〉,《漢口民國日報》,1927年5月27日。
〈麻城教育局甄別塾師〉,《漢口民國日報》,1927年7月23日。
〈雲夢黨化教育初步〉,《漢口民國日報》,1927年1月18日。
〈黃渡南翔嘉定太倉劉河五處設立私塾改良會記略〉,《申報》,1905年
8月11日。
〈新虹橋設立私塾改良會記略〉,《申報》,1905年8月24日。
〈新堤取消私塾〉,《漢口民國日報》,1927年1月8日。
〈頒布新設私塾註冊章程〉,《漢口民國日報》,1927年1月7日。
〈滬市塾師登記〉,《申報》,1937年2月17日。
〈擁護黨化教育大運動宣傳大綱〉,《廣州民國日報》,1927年2月26
日。
〈擁護黨化教育運動大會宣言〉,《廣州民國日報》,1927年2月26日。
〈勸設私塾改良社〉,《天津大公報》,1905年5月8日。
〈勸學說〉,《天津大公報》,1908年4月6日。
〈蘇城私塾改良社初次發給獎品記略〉,《申報》,1905年7月11日。
〈蘇城私塾改良社第二次會考記〉,《申報》,1905年4月3日。
〈蘇城私塾改良社第三次會課記略〉,《申報》,1905年4月22日。
〈蘇義教期成會年會之提議案〉,《申報》,1926年8月14日。
〈蘇義教會請整頓小學改進私塾〉,《申報》,1925年9月21日。
《私塾註冊之規程》,《漢口民國日報》,1927年7月17日。
《湖北取締私塾條例》,《漢口民國日報》,1927年4月1日。
《蒲圻私塾條例》,《漢口民國日報》,1927年2月16日。
《蘇州市政處取締私塾辦法》,《申報》,1927年12月16日。
《蘇教育廳令發塾師登記檢定暫行辦法》,《申報》,1930年8月23日。
《蘇管理私塾暫行規程》,《申報》,1930年6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