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古秀上 Ku,Hsiu-Shang |
---|---|
論文名稱: |
客語薪傳師團隊協同教學之建構與實踐─以客語魔法學院為例 The Development and Practice of Hakka Culture and Language Teaching Team─A Case of Hakka Magic Camp |
指導教授: |
李勤岸
Li, Khin-Huan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臺灣語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 Culture,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12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90 |
中文關鍵詞: | 客語 、母語教學 、客語薪傳師 、行動研究 、協同教學 |
英文關鍵詞: | Hakka, mother tongue teaching, Hakka culture and language teachers, action research, team teaching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48 下載:1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客語薪傳師乃綜合語言、文學、歌謠、戲劇等四類學有專長之客語教師,旨在增補現階段客語教師之人員與領域之不足。團隊協同教學之建構,其動機是要營造多面向的客語情境。希冀在客家語言文化的復興工作上,達成效率與效益的實踐指標。客語薪傳師制度的推動,在初始的實務歷程中,發現在推動上受環境背景因素影響,產生諸多問題,進而影響語言教學的效益。本研究期望在客語薪傳師團隊協同教學的省思淬煉過程中,建構一個學生樂意學;老師快樂教的客語教學模式與學習環境。本研究企圖以客語薪傳師為主要研究對象;以團隊協同教學為策略;以行動研究為實踐方法;以提升客語薪傳師的教學專業知能為目的。本研究依據上述為研究軸向提出分析、實證、省思、修正,並歸納結論,以作為日後推動各種客語補助教學活動之依據與參考。研究成果如下:
一、經由客語魔法學院的團隊建構,在協同教學的歷程中自然而然地使客語薪傳師學會了多元的教學技能,解決當前薪傳師制度所面臨的困境。
二、拓展客語薪傳師的全語言教學觀,並且在團隊協同教學中建立良好的教學分享機制,營造薪傳師間的互動學習。
三、建構薪傳師團隊協同的新教學思維觀,改變以往薪傳師獨自申請計畫與傳統教學的方式。提高薪傳師申請傳習班的意願。
四、經由行動研究實踐歷程中,培養薪傳師對問題的發現與解決能力,高單位提升客語薪傳師專業能力發展。
五、建構客語薪傳師團隊協同教學有效模式,做為爾後拓展薪傳師進階研習的培訓課程參考。
Hakka culture and language teachers whose specialties are Hakka ,culture, literature, folk songs and dramas, purpose to compensate the insufficiencies of Hakka culture and language teachers. To construct team teaching is the basis of creating a Hakka learning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language and culture. At the beginning in developing the system of Hakka culture and language teachers, the researcher has found some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problems which influence language learning. On the purpose of learning Hakka in a positive environment, the researcher tried to investigate Hakka culture and language teachers’ teaching for the sake of professional language teaching procedures. After analysis, proving, amending and reflection,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ing:
1. The teaching skill of Hakka culture and language teachers was enriched in Hakka Magic Camp, and it also provided some ideas for Hakka culture and language teachers to solve the problems they have met.
2. It not only did introduce whole language to Hakka culture and language teachers but also shared the teaching concepts.
3. It changed the teaching thought and encouraged Hakka culture and language teachers to apply for Hakka culture and language classes from the government.
4. It enriched the professional teaching abilities of the teachers by using practical action research.
5. Team teaching could become an even more useful way to be advanced Hakka culture and language teachers.
壹、中文部分
cai蔡清田 (2001)。《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市:五南。
cai蔡真宜 (2001)。《台灣母語教育政策之研究─以閩南語教育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chang鄭博真 (2002)。《協同教學─基本概念、實務和研究》。高雄:復文。
chang鄭惠觀 (2004)。《國語文多元智慧教學對國小學童語文創造力之影響》。明道管理學院教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chang鄭昭明 (2004)。《認知心理學》。台北:桂冠。
chang鄭良偉 (1990)。《演變中的台灣社會語文─多語社會及雙語教育》。台北:自立晚報出版社。
chin陳向明 (2002b)。《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台北市:洪葉。
chin陳惠邦 (1998)。《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chin陳浙雲、吳財順、潘文忠 (2003)。《邁向協同教學之路》。台北:遠流。
chin陳淑玲 (2008)。《國小教師多元文化素養與多元文化教學實踐之研究─以北台灣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專業發展數位學習研究所碩士論文。
chin陳炳男 (2005)。〈探討教育實務工作者的利器─教育行動研究之剖析〉。《學校行政》,38,174-191。
chin陳素年 (2010)。《台語融入國語文教學模式探究─以小一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chin陳美如 (1998)。《台灣語言教育政策之回顧與展望》。高雄:復文。
ciau柴松林 (2006)。〈推動品格教育,消解道德危機〉,載於《品格教育的蝴蝶效應》。台北市:財團法人千代文教基金會。
cia謝慧瑛 (2008)。《品格教育之敘事探究:一位小學教師的教學實踐》。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cia謝文華 (2002)。《客家母語運動的語藝歷程(1987-2001)》。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ci徐嘉華 (2002)。《〈親師協同教學之個案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ci徐愛婷等譯(2002)。Campbell,Dorothy M Harris,Linda S著《統整課程發展─協同合作取向》。台北市:心理。
ci徐正光等 (2002)。《台灣客家族群史,社會篇》,南投市:省文獻館。
ci徐瑜瀅 (2008)。《高高屏地區實施「客語生活學校」學生對客家歌謠態度調查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音樂系碩士班論文。
eu歐用生 (1995)。〈國小新課程標準的內涵與特色〉,收入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編《國民小學新課程標準的精神與特色》。1995.1,頁38。
eu歐用生 (1995)。〈鄉土教育的理念與設計〉。載於黃政傑、李隆盛主編《鄉土教育》。台北:漢文。
fan范安枝 (2007)。《苗栗縣國民小學客語生活學校計畫實施現況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教育行政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fan范文芳(1995)。〈客語教學的現狀與展望〉。載於曹逢甫、蔡美慧編《台灣客家語論文集》(307-324)。台北市:文鶴。
fong方德隆 (2001)。〈行動研究的行動研究:研究歷程的反思〉。《行動研究與課程教學革新》。台北市:揚智。
fung洪惟仁 (2002)。〈台灣的語言政策何去何從〉,收入施正鋒主編《各國語言政策:多元文化與族群平等》。台北:前衛。
fung洪櫻萍 (2008)。《全語文課程改革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gau教育部 (2002b)。《國民中小學教學支援工作人員進用辦法》。台北:教育部。
gen簡紅珠、蔡宗河 (2006)。〈從全球化的觀點省思教學效能的研究〉。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課程教學的本土化與全球化》。高雄:復文。
gog郭俊賢、陳淑惠譯 (1998)。L. Campbell, B. Campbell, D. Dickinson著《多元智慧的教與學》。台北:遠流。
gog郭珍宜 (2007)。《國民小學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師協同教學歷程之研究─以台北縣蘆洲國小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藝術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gog郭生玉 (1997)。《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市:精華書局。
gong江惠如 (2007)。《多元文化下台灣客語之保存與展現─以行政院客委會推廣之客語生活學校為例》。淡江大學未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gong江淑雯 (2009)。《運用全語言教學策略提升學生閱讀理解力之行動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go高博銓 (2007)。《教學論:理念與實施》。台北:五南。
gu古國順等 (2007)。《台灣客語概論》。台北市:五南。
ha夏林清等譯(1997)。Altrichter, Posch& Somekh著,《行動研究方法導論》。台北:遠流。
hiu邱盈嘉 (2008)。《客語生活學校教師運用客家音樂文化教學數位化之研究》。大葉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hi許智香 (2006)。〈政權更迭後的教育方針:台灣光復至九年國教〉,收入經典雜誌編著《台灣教育400年》。台北:經典雜誌。
ho賀彩利 (2006)。《任務基礎語言教學法對小學生英語識字與早期閱讀成就的影響》。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lai賴艷琴 (2004)。《台北市國民小學實施協同教學現況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liau廖學專 (2001)。《全民學校之團隊教學與團隊學習設計》。國立中央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lim林壽華 (1997)。《外語教學概論》。台北:書林。
lim林晉輝 (2005)。《台灣語言教育發展之研究─以日至時期為中心》。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lim林曼麗 (2000)。〈藝術與人文領域的課程整合初探〉。《翰林文教雜誌》,8頁37-40。台南市:翰林。
lim林瑞榮 (1998)。《國民小學鄉土教育理論與實踐》。台北:師大書苑。
lim林雅萍 (2004)。《語文領域協同教學之型態研究--以高雄縣實施為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liong梁雲霞譯 (2000)。Brandt 著。《多元智慧和學生成就》。台北:遠流出版。
liu劉焜輝等 (2003)。《學校輔導工作的多元面貌》。台北:天馬。
liu劉純芬 (2005)。《假戲真做,做中學》。台北:財團法人成長文教基金會。
li呂淑霞 (2010)。《戲劇教育策略融入閩南語課程之行動研究─以國小五年級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li李勤岸 (1996)。〈語言政策與台灣獨立〉轉載於教授論壇專刊3,施正鋒編《語言政治與政策》頁135-157。
li李新民 (2000)。《學校本位經營推動多元智慧教學的研究—以高雄市獅甲國小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li李瑞蘭 (2007)。 《國民小學客語教學評估之研究─以苗栗縣客語生活學校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與政策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li李筱峰 (2002)。《快讀台灣史》。台北:玉山。
li李連珠 (2006)。《全語言教育》。臺北市:心理。
li李雄揮 (2004)。〈台灣歷史各時期語言政策之分析比較〉,收入台東大學語文教育學系、台灣羅馬字協會《語言人權與語言復振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li李連珠(2006)。《全語言教育》。台北:心理。
mo毛宣晴 (2010)。《多元文化教學實踐之行動研究─以一位山區小學教師為例》。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mo毛年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 (2001)。《創造力研究》。台北:心理。
ng吳文賢 (2002)。《國小推動班群協同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台南市勝利國小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ng吳明隆 (2001)。《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
ng吳明隆 (2002)。《教育行動研究: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
ng吳碧霞 (2004)。《以協同教學模式進行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個案研究》。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ng吳碧霞 (2004)。《以協同教學模式進行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個案研究》。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ng吳雅惠 (2000)。《教師多元文化教學信念與其運作課程之個案研究》。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ong王千文(2005)。《公私協力的經驗性研究-以台北市社區規劃師制度為例》。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ong王文科、王志弘 (2007)。《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ong王新超譯 (2005)。F.David 著。《教師實用心理學(Psychology for Teachers)》。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pan潘世尊 (2003a)。《一個行動研究者的雙重追尋:改善教學與對行動研究的認識》。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pan潘世尊 (2006)。《教育行動研究:理論、實踐與反省》。台北市:心理。
rhong楊可玉 (2009)。《結合蒙特梭利及全語言教育概念之華裔幼兒華語夏令營課程設計》。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rhong楊嵐智 (2002)。《小學教師實施閩南語課程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rhong楊振裕 (1994)。〈推動母語教學〉。《師友》,328期,頁48-51。
rhonh楊鏡汀 (1995)。〈從母語教學的回顧談戒嚴後的海陸客語教學〉,收入曹逢甫、蔡美慧編《台灣客家語論文集》。台北:文鶴。
shin成虹飛 (1996)。〈以行動研究做為師資培育模式的策略與反省:一群師院生的例子〉。《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5-2745-H-134-001F6。
shi施正鋒 (2004)。《台灣客家族群政治與政策》,台北:財團法人新新台灣文化教育基金會。
shi施淑媛 (2007)。《北部國民小學班群協同教學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toi台灣教育會 (1995)。《台灣教育沿革誌》。台北:南天。
vong黃央林 (2005)。《國小五年級全語言寫作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vong黃宣範 (1994)。《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北:文鶴。
vong黃政傑 (1994)。《多元文化課程》。台北:師大書苑。
vong黃政傑、張嘉育 (1997)。〈多元文化教育的問題與展望〉。《當前語文學習問題研討會論文集》,頁1-16。台北:國立台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
vong黃瑞琴 (1999)。《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vu巫嘉翔 (2006)。〈從荷西時期以來的語言規畫試析台灣未來的語言規劃〉。《第七屆台灣語文教育研究生論文研討會》。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
zen曾長志 (2007)。《行動學習環境下任務導向式語言教學之成效》。國立清華大學資訊系統與應用研究所碩士論文。
zhiu周雅雯 (2005)。《台灣客語政策評估之研究─以桃園縣客語生活學校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zhong張博宇 (1974)。《台灣地區國語運動史料》。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zhong張又千 (2004)。《都會區客語生活學校之個案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zhong張哲榕 (2005)。《客語生活學校施行客家歌謠教學之個案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
zhong張哲豪 (2002)。《協同教學模式中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zhong張學謙 (2002)。〈結合社區與學校的母與統整教學〉。《第四屆台灣語言及其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03-222。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
zhong張屏生 (2001)。〈當前母語教育實施的困境〉。《國文天地》,17(7),頁22-27。
zhong張帶金 (2009)。《國民小學客語生活學校教育政策執行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zhong張德銳等 (2007)。《教學行動研究實務手冊與理論介紹》。台北:智勝。
zhong張德銳等 (2007)。《教師行動研究導論》。高雄市:復文。
zhong張春興 (2003)。《心理學原理》。台北:東華。
zhong張春興 (2004)。《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zhung鍾榮富 (2002)。〈台灣語言政策與實際語用的現況〉。轉載於《客家公共政策研討會》,頁4-9。
zhung鍾芳廉 (2008)。《客語生活學校實施現況與成效分析─以屏東縣內埔國小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zhu朱仲謀譯,Jean McNiff & Jack Whitehead著 (2004)。《行動研究原理與實作》。台北:五南。
zong莊淇銘 (2004)。《神奇的語言學習法》。台北:新自然主義。
客語薪傳師網站 http://master.hakka.gov.tw
哈客網路學院 http://elearning.hakka.gov.tw/news/newsitem.aspx?id=163
新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局 http://www.hakka-affairs.ntpc.gov.tw/
貳、英文部分
Bair, M. & Woodward, r. g. (1964). Team teaching in action. Boston: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Brandt, R.(1998). Powerful learning.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Buckley, F. J.(2000). Team teaching: What, why, and how?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INC.
Dewey,J.(1971). The child and the curriculu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Gardner,H.(1983).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New York:Harper Collins.
Gardner,H.(1999).The disciplined mind: What all students should understand.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Goodman,K.(1986). What’s whole in whole language?Portsmouth, NH:Heinemann.
Johnson, D., & Johnson, R.(1994). 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Cooperative,competitive, and individualistic learning (4th ed.).Boston: Allyn & Bacon.
Nunan, D (1989). Designing tasks for communicative classroom, Cambridge: Cambridge
Singer, I. J. (1965).What team teaching really is. In D.W. Beggs(Ed.), team teaching:Bold new venture(p.13-28). Bloomington,I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