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連森裕 |
---|---|
論文名稱: |
社區營造規劃之視覺形象設計研究-以竹南中港老街再造為例 The Study of the Visual Image Design of the Community Empowerment Planning -Take the Restor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Streets in Jhong Harbor,Jhunan for Example |
指導教授: | 吳千華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設計學系 Department of Design |
論文出版年: | 2004 |
畢業學年度: | 9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63 |
中文關鍵詞: | 社區營造 、中港 、金銀紙 、視覺形象 、CIS 、慈裕宮 |
英文關鍵詞: | community empowerment, Jhong Harbor, paper money, visual image, CIS(Corporate Identification System ), Cihyu Temple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31 下載:5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是依據行政院2002 年提出「挑戰2008 國家發展重點計畫」中的「新
故鄉社區營造計畫」,秉持規劃綠色矽島的基本理念,展現以人為本、永續發展
的核心價值,發揮國家有限資源最大的效益。
竹南鎮中港老街再造規劃案,老街舖面及立面的規劃與設計由苗栗縣社區規
劃師負責,研究者執行視覺形象的開發與導入,並預計成立「中港再造協會」,
期望能藉由視覺形象的導入建立並凝聚社區居民意識,使中港社區不但外在景觀
上能夠風華再現,精神上能建立社區意識,產業經由文化包裝後增加附加價值,
促使社區得到永續發展的能量。
研究者為竹南中港子弟,親身參與家鄉社區再造,除了希望能夠保存傳統文
化外,也希望當地產業能發揚光大,增加就業機會,促使本地青年人口能利用假
日回到家鄉從事副業,再創昔日中港風華。對於視覺形象的規劃除了堅守美感、
品味與格調的原則,試圖創造出一個真正代表中港社區形象的識別體系。
本研究的方法擬定為三大部分:一、文獻探討。二、實地調查與訪談。三、
創作研究。透過與地方人士的訪談與田野調查來勾勒出中港老街昔日風采,並從
中獲取創作元素、理念。
後續研究建議如下:
一、產業文化:成立金銀紙博物館,將以往製作金銀紙的過程或是工具
加以紀錄保存,對於金銀紙上版畫的吉祥圖案加以整理,發表。
二、地方活動:結合國家三級古蹟慈裕宮,辦理文化采風、為老房子寫
歷史、老街踩街等文化活動,提供年輕一代認識自己家鄉文化。
三、文化空間:利用人文、歷史資源,凸顯地方民俗活動,運用適當視
覺形象包裝,造成地方特色。
四、人文教育:利用中港公有空間,如:慈裕宮會議室、里民活動中心,
辦理各項藝術文化課程(活動)、培養地方解說員,落實社區精神。
五、休憩旅遊:結合地方具有觀光旅遊價值景點如:後厝龍鳳宮、塭仔
頭紅樹林、野鳥保護區、休閒森林、龍鳳漁港、崎頂海水浴場...
配合地方文史解說,提供休閒與深度之旅,吸引外客。
The study is based on “The Community Empowerment Project of the New
Hometown” in the “Challenge 2008 – National Development Plan”, put forward by
Executive Yuan in 2002. It’s written on the principle of adhering to the basic idea of
planning green silicon island, developing the key value of humanism and everlasting
development, and bringing out the greatest benefit of the country’s limited resources.
In the restoration project of the traditional streets in Jhong Harbor, Jhunan Chen, the
layout and design for the plane and vertical on the streets are in the charge of the Miaoli
County Community designer. The author performs the development and introduction of
visual image; moreover, he means to set up “Jhong Harbor Restoration Association”,
hoping to strengthen the residents’ awareness to make Jhong Harbor Community renewed
in appearance, the community awareness formed spiritually, extra values increased in
industries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with culture and the community endowed the energy
to develop forever.
The author was born and brought up in Jhong Harbor. He is participating in the
restoration of the community in his hometown. Besides expecting to preserve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he is also in hope of keeping the local traditional industries alive and
increasing the opportunities of employment to urge the native youngsters who moved to
other areas to make the days off to return to their hometown to work part time and restore
the past golden time of Jhong Harbor. As to the planning of visual image, the author
sticks to not only the sense of beauty, but also the principle of taste and style, He tries to
create a “distinguishing system” that really stands for the image of Jhong Harbor
Community.
The study is divided into 3 parts – the exploration of documents, on-the-spot surveys
and interviews, and the creative study. Through the interviews with the local people and field surveys, the author pictures the olden-day splendor of the traditional streets and
obtains the creative elements and ideas.
The suggestions in the follow-up study are as follows:
1. Industrial culture: establishing a museum for paper money, preserving and recording
the process or tools of manufacturing paper money, sorting and publicizing the prints
and auspicious patterns on the paper money.
2. Local activities: combining with national X-rated historic site Cihyu Temple and
holding cultural activities, writing history for traditional houses, tramping the
traditional streets etc. to offer the younger generations the chances to realize the
culture of their hometown.
3. Cultural space: making use of humanities, history resources to highlight local folk
activities and properly exercising the function of visual image to present the special
features of the community.
4. Humanities education: taking advantage of public places in Jhong Harbor, such as the
meeting rooms in Cihyu Temple and activity center for community residents, to offer
artistic and cultural courses, train local tour guides and fulfill the community spirit.
5. Recreation and traveling: combining with local popular scenic spots, such as
Longfeng Temple in Houcuo, mangroves in Wenzitou, protected areas for wild birds,
forest resorts, Longfeng fishing harbor, Ciding sea water bath field, matching with
local literature and history explanation to offer recreational and profound trips and
attract tourists from outside areas.
ANN FEREBEE 著吳玉成譯(1983),《現代設計史-概觀維多利亞時期
迄今的設計風格》,台北:胡氏圖書出版社。
小林重順(1991)
王志鴻(2001),《
王俊秀(1999),《全球變遷與變遷全球-環境社會學的視野》,台北:
巨流圖書公司。
王建柱(1990),《包浩斯-現代設計教育的根源》,台北:大陸書局。
王錦堂(1992),《
刷與設計雜誌社(1995),《台灣創意百科-形象設計年鑑》,台北:
設計家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印刷與設計雜誌社(1991),《商業設計年鑑》,台北:設計家文化出
版事業有限公司。
布魯諾.。莫拿利著曾堉、紅進丁譯(1991),《物生物-現代設計理念》,
台北:博遠出版有限公司。
加藤邦宏(1988),《CI 推進手冊》,台北:藝風堂。
竹南鎮志編輯委員會,(1993)《竹南鎮志》,竹南:竹南鎮公所。
呂清夫(1990),《造形原理》,台北:雄獅圖書。
呂嘉泓(1999),《我國鄉村社區發展之研究-以山美及蓮潭社區為例》,
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玉龍(1982),《近代設計史》,台北:六合出版社。
李松根(2002),《社區營造文化政策永續發展可能性之探討》,世新
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天來(1999),《IC 卡、磁卡設計》,台北:羲之堂文化出版事業有
限公司。
沈茂蔭(1993),《苗栗縣志》,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何耀宗(1994),《平面廣告設計》,台北:雄獅圖書。
於家榖(2002),《學校識別系統(SIS)規劃之設計-以桃園縣同德國
中視別系統規劃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佐口七郎(1991),《設計概論》,台北:藝風堂。
,《造形構成心理》,台北:藝風堂。
社區視覺形象設計之研究-以鶯歌陶瓷老街視覺形象
設計規劃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設計方法-人類前途的根源》,台北:徐氏基金會。
印林品章(1990),《基礎設計教育-造形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台北:藝
術家出版社。
林會承出版社。
林啟昌
林磐聳業識別系統/CIS》,台北:藝風堂。
高橋正,台北:藝風堂。
陳國良識別設計之研究-以鶯歌高職為例》,國立台灣
陳培桂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台北:美工圖
:美工圖書社
理委員會。
楊凱程話錄:針砭社區營造的組織運作與
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公司企業形
登泰設
司。
林品章(1994),《商業設計》,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1990),《傳統建築手冊》,台北:藝術家
林崇宏(1995),《造型基礎》,台北:藝風堂。
林榮觀(1991),《商業廣告設計》,台北:藝術圖書公司。
(1983),《廣告‧設計名詞辭典》,台北:五洲出版社。
林磐聳(1995),《林磐聳的設計世界》,屏東:屏東縣文化中心。
(1989),《企
高燦榮(1989),《燕尾馬背瓦鎮-台灣古厝屋頂的型態》,台北:南
天書局有限公司
高俊茂(1999),《CIS 規劃設計技法》,台北:星狐出版社。
人(1992),《視覺設計概論》
陳金田(1995),《金色中港》,苗栗:竹南鎮公所
(2001),《形象
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3),《淡水廳志》,
美工圖書社(1992),《彩色商標與企業識別PART4》,
書社
美工圖書社(1992),《彩色商標與企業識別》,台北
曾瓊瑤(2003),《民眾參與新竹市東門城護城河河岸空間規劃之研究》,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葉金(1980),《中港慈裕宮志》,竹南:中港慈裕宮管
鄭國裕、林磐聳(1987),《色彩計劃》,台北:藝風堂
(2002),《黃金時代先知對
社區實踐-以「都市改革組織」與「社區資源交流協會」為例》,
國立台灣大
歐管(1996),《地方自治》,台北:三民書局。
登泰設計顧問有限公司(1991),《東怡營造工程股份有限
象識別系統規範手冊》,台北:東怡營造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計顧問有限公司(1989),《台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企業形象識
別系統規範手冊》,台北:台灣糖業股份有限公苗栗縣政府(1996),《工商繁榮-竹南鎮》,苗栗:苗栗縣政府。
苗栗縣鄉土文化學會(2001),《農工並盛的中港溪》,苗栗:苗栗縣
:龍溪圖書。
公司。
局
研究)》,
蔡進宏區原理》,台北:三民書局。
書。
文化。
張懿仁栗:苗栗縣政府。
劉惠苓00),《重見家園-社區再造的故事與省思》,中和:企鵝圖
鍵和田
藝風堂藝風堂。
台北:藝風堂。
文化局。
鄧成連(1990),《最新包裝設計實務》,台北:星狐出版社。
朝倉直巳(1994),《藝術設計的平面構成》,台北
朝倉直巳(1993),《藝術設計的立體構成》,台北:北星圖書
蘇茂生(1971),《商業美術設計-海報設計的研究》,台北:愛樂書
蘇茂生(1999),《構成與實務》,台北:聯亞出版社。
蘇茂生(1974),《商業美術設計-視覺語言(幌子、標誌、商標之
台北:愛樂書局。
(1991),《社
廖嘉展(2000),《老鎮新生》,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理查荷里斯(1999),《平面設計發展史》,台北:龍溪圖
黃鼎松(1998),《苗栗的開拓與史蹟》,台北:常民
賴建都(2002),《台灣設計教育思潮與演進》,台北:龍溪國際圖書。
(1996),《金銀紙藝術》,苗
張豐榮(1989),《中國龍鳳吉祥圖》中和:龍和出版有限公司
虞舜華(1986),《廣告企劃與設計》,台北:雄獅圖書。
(20
書事業有限公司
雷社藝文協會,(1997)《流金歲月-竹南老照片展》,苗栗:苗栗縣政
府。
輔仁大學應用美術系,(2003)《苗栗縣竹南鎮中港老街再造規劃案》,
竹南:竹南鎮公所。
楊仁江(1996),《苗栗中港慈裕宮調查研究》,苗栗:苗栗縣政府。
務(1991),《設計史》,台北:藝風堂。
編輯部(1988),《標準字設計》,台北:
藝風堂編輯部(2001),《創意精選-標誌設計篇》,
藝風堂編輯部(2000),《創意精選-視覺識別設計篇》,台北:藝風堂。
中文期刊:
王啟宗〈社區營造與鄉土教學〉《北投社》第15 期P.9~11。
教育
發展季刊》
陳其南
期P.14~21。
7 卷
(2000.3)
陳其南(1998.6)〈台灣地區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經驗〉《各國社區
現況》P.111~126。
林振春(1996.2)〈社區總體營造與文化發展〉《中等教育》第47 卷1
期P.66~77。
吳郁萍、莊翰華(2000.6)〈社區總體營造之闡釋〉《社區
第90 期P.170~181。
、陳瑞樺(1998.1)〈台灣社區營造運動之回顧〉《研考報導》
第41 期P.21~37。
陳其南(1999.2)〈從社區營造談永續台灣〉《文化視窗》第8
曾秀雅(2002.1)〈新竹市社造沉潛還是沉淪〉《文化視窗》第3
P.64~67。
曾梓峰(1998.5)〈社區營造與地方文化〉《文化視窗》第2 期P.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