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敏英
Li Min-Ying
論文名稱: 高職學生行為困擾問題與因應策略之研究
A Study of the Behavioral Disturbance Problems and the Coping Strategies of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指導教授: 沈六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論文出版年: 2003
畢業學年度: 9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5
中文關鍵詞: 高職學生行為困擾問題因應策略
英文關鍵詞: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Behavioral Disturbance Problems, Coping Strategie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77下載:1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職學生行為困擾問題與因應策略。首先探討高職學生主要的行為困擾問題,再探究高職學生面臨各類行為困擾問題時之因應策略,最後歸納調查研究結果,提出可行建議,以作為高職學生輔導工作之參考。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首先以文獻分析的方式探討與本研究有關之
    理論與相關研究,以作為本研究之理論基礎。而問卷調查法則用以蒐集實徵資料,所用的研究工具為自編之「行為困擾問題量表」及「因應策略量表」。本研究以台灣地區公私立高職之日間一、二、三年級男女學生為研究對象,以立意取樣來抽取學校,總計全國抽樣學校共64所,包含七類科(工科、商科、農科、家事、海事、護校、藝校),總計取得有效樣本1433份。本研究的資料處理採用描述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薛費法以及Kendall和諧係數等統計方法處理,並逐一討論各項研究結果。

    本研究所獲致之發現,臚陳如下:
    壹、高職學生整體行為困擾情形接近中等程度。
    貳、目前高職學生深感困擾的問題有「前途展望」、「自我認同」及「學校課業」,且以「前途展望困擾」最嚴重。
    參、不同背景變項之高職學生所面臨的行為困擾問題有顯著差異。
    一、高職男學生在「學校課業」、「同儕相處」、「家庭關係」、「感情問題」及「經濟問題」等五類的困擾程度大於女學生。
    二、高職一年級學生在「家庭關係」的困擾程度大於二年級。
    三、私立高職學生在「經濟問題」的困擾程度大於公立高職學生。
    四、因為分數因素入學的高職學生面臨之行為困擾問題顯著較多,尤其是「前途展望困擾」。
    肆、高職學生面臨各類行為困擾問題時,所採取之因應策略,其順序等級均是以「自己面對解決」為最優先的順位,第二順位為「尋求支持」,第三順位為「從事調劑類的活動」,第四順位為「情緒發洩」,最後順位為「逃避不管」。
    伍、不同背景變項之高職學生面臨「家庭關係」及「前途展望」此兩類行為困擾問題時,採取「尋求支持」的因應策略之順位,有所差異。
    一、高職女學生、高職一年級學生及基於自己興趣入學的高職學生面臨「家庭關係」困擾問題時,採取「尋求支持」的因應策略之順位大多延後至第四順位。
    二、因為其他因素入學的高職學生在面臨「家庭關係」困擾問題時,採取「尋求支持」的因應策略之順位大多延後至第五順位。
    三、高職女學生、高職一年級學生、公立高職學生、因為家人意見以及因為其他因素入學的高職學生,面臨「前途展望」困擾問題時,採取「尋求支持」的因應策略之順位大多提前至第一順位。
    陸、高職女學生面臨「感情困擾問題」時,採取「情緒發洩」的因應策略之順位大多提前至第二順位。

    根據上述結論,本研究提出下列建議:
    壹、在學校教育方面
    一、增強高職學生的自我認同
    二、健全學校的輔導機制
    三、增強技能檢定之訓練
    四、加強建教合作
    五、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貳、在親職教育方面
    一、提供子女和諧、溫暖的成長環境
    二、給予孩子適度的管教與期望
    三、父母本身應多充實親職教育知能
    四、減少子女的物質慾望
    五、加強培養子女「責任感」之觀念
    參、在未來的研究方面
    一、兼顧質與量之研究方法
    二、研究編製問卷之過程
    三、增加高職學生背景部分的相關研究變項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behavioral disturbance problems and the coping strategies of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To achieve this purpose, this study adopted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The information about the behavioral disturbance problems and the coping strategies of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was collected from literature analysis firstly. The instruments used in this study included “Behavioral Disturbance Problems Scale” and “Coping Strategies Scale”. The objects of this research were 64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Effective questionnaires collected totaled 1433.

    The data have been proceeded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 under the software SPSS for windows 8.0 and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one-way ANOVA, Scheffe method, Kendall’s Coefficient of Concordance.

    The major findings of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s:
    1. The behavioral disturbance problems of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are close to middle degree.
    2.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have more behavioral disturbance problems in “future development”, “self-identity”, and “school work”. 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problem is most serious.
    3.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behavioral disturbance problems of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1) Vocational high school boys have more problems than girls, especially in “school work disturbance” , “peer relationship disturbance” , “family life disturbance” , “love disturbance” and “economic disturbance”.
    (2) The first grade students of vocational high school have more problems than the second grade students, especially in “family life disturbance”.
    (3) Private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have more problems than public school students, especially in “economic disturbance”.
    (4) The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who admitted school because of grades have more problems than others, especially in “future development” problem.
    4. The coping strategies which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adopted are classified, in order of priority, into the five categories:“solving by themselves”, “seeking for support”, “taking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emotional discharge”, and “avoidance”.
    5.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seeking for support” strategy used in the “family life” and “future development” problems by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Based on above findings, this study provided some suggestions for vocational high school educators, school administration, parents, and future research.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I 目次…………………………………………………………………… V 表目次………………………………………………………………… VII 圖目次………………………………………………………………… IX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問題的性質與重要性………………………….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3 第三節 待答問題與研究假設………………………………. 6 第四節 名詞釋義……………………………………………. 8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9 第六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高職學生身心發展特徵…………………………….. 14 第二節 行為困擾問題之理論……………………………….. 22 第三節 因應策略之分類與內涵…………………………….. 29 第四節 高職學生行為困擾問題與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 38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3 第二節 研究對象…………………………………………….. 54 第三節 研究工具…………………………………………….. 56 第四節 實施程序…………………………………………….. 66 第五節 資料處理…………………………………………….. 68 第四章 研究結果之分析與討論 第一節 高職學生行為困擾問題…………………………….. 69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高職學生之行為困擾問題………….. 82 第三節 高職學生面臨各類行為困擾問題採取之因應策略.. 110 第四節 不同背景變項的高職學生面臨各類行為困擾問題採取之因應策略…………………………………… 11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142 第二節 建議………………………………………………….. 148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153 貳、英文部分…………………………………………………… 157 附錄一 正式問卷施測取樣學校、樣本數及協助教師一覽表……. 161 附錄二 內容效度諮詢教師名單…………………………………… 164 附錄三 問卷編製第一次意見調查………………………………… 165 附錄四 問卷編製第二次意見調查………………………………… 170 附錄五 高職學生行為困擾問題與因應策略之研究「預試問卷」… 182 附錄六 高職學生行為困擾問題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正式問卷」… 189

    壹、中文部分

    于文正(民79)。壓力知覺、因應策略與個人憂鬱程度的關係。國立
    臺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保進(民88)。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台北:心理。
    王瑋等譯(民77)。人類發展學~人生過程整體探討。台北:華杏。
    王煥琛、柯華葳(民88)。青少年心理學。台北:心理。
    王蓁蓁(民89)。台北縣國中生之壓力源、因應方式與生活適應之相
    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方裕雅(民92)。從薛凱莉事件看青少年的金錢價值觀。
    http://www.pu.edu.tw/~pu1570/paper31.htm
    古山卿(民84)。新時代任務~演什麼、像什麼!職教園地,6,14-17。
    李文仰(民85)。高職學生的壓力管理。職教園地,14,36-37。
    李惠加(民86)。青少年發展。台北:心理。
    李慧玟(民91年5月6日)。少年口也!為什麼不想活了。自由時報。
    第37版。
    吳武典(民74)。青少年問題與對策。台北:張老師。
    吳武典(民86)。國中偏差行為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探討。國立台灣
    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29,25-50。
    吳宜寧(民85)。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因應策略之探
    討~以高中職學生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少卿(民74)。我國國中、高中(職)、師專、大專學生煩惱之研究
    (三)。教育資料文摘,16(5),116-138。
    呂俊甫(民71)。發展心理與教育—全人發展與全人教育。台北:台
    灣商務印書館。

    沈溪南、楊豪森(民92)。高職存廢議題之探討與分析。技術及職業
    教育雙月刊,73,26-28。
    周 幸(民56)。高中學生行為困擾調查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
    周嘉明(民90)。邁入新世紀、迎接新挑戰~談私立高職經營策略。技
    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63,59-61。
    林水見(民92)。從高職學生身心特質談生活教育。學生輔導,84,
    22-29。
    林文達(民73)。教育經濟學。台北:三民。
    林玉慈(民88)。親子溝通品質與青少年生活適應、偏差行為之相關
    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正文(民71)。各類少年犯行為困擾與其父母教養態度之關係比較。
    臺南師專學報,15,79-143。
    林正文(民91)。青少年問題與輔導。台北:五南。
    林宏恩(民79)。高中高職學生不同問題解決能力與其生活適應之差
    異比較。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美蓉(民79)。高級護理職業學校學生行為困擾及其輔導策略。國
    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恭煌(民84)。高職學生的特質。職教園地,7,14-15。
    林崇德等(民84)。高中生心理學。台北:五南。
    卓秀冬(民83)。談高職學生升學與就業問題。教育研究雙月刊,35,
    12-15。
    胡海國編譯(民68),原著赫洛克。青少年心理學。台北:桂冠。
    國立台灣教育學院輔導學系研究小組(民72)。台灣省高級職業學校
    學生學習適應問題之探究。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陳秉璋(民79)。社會學理論。台北:三民。
    陳皎眉(民75)。少年十五、二十時~青少年的壓力與適應。台北:桂
    冠。
    陳皎眉(民79)。生活壓力、社會支持、因應策略、歸因方式與青少
    年犯罪。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
    陳淑娟(民89)。國中學生行為困擾、求助態度與求助偏好之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都 正(民84)。青少年自殺防治手冊。台北:金菠蘿。
    黃 帆(民70)。兒童行為困擾的分析。師友,165,31-32。
    黃必嶸(民84)。高職師生的互動關係。職教園地,6,40-42。
    黃政傑(民90)。職校招生不足問題及其因應之道。技術及職業教育
    雙月刊,62,12-17。
    黃盛蘭(民88)。高中學生行為困擾問題與求助態度之研究。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德祥(民89)。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莊慧秋(民89)。青春的心,苦澀?張老師月刊,268,91。
    莊懷義編著(民79)。青少年問題與輔導。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莊耀嘉編譯(民79)。馬斯洛:人本心理學之父。台北:桂冠。
    教育部(民91)。中華民國教育統計。台北:教育部。
    張天津(民72)。技術職業教育叢書序。載於楊啟棟,高科技與技職
    教育(第1頁)。台北:三民。
    張文雄、何信助、廖年淼(民89)。跨世紀台灣技職教育之挑戰與因
    應。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55,65-67。
    張春興(民72)。青年的認同與迷失。台北:東華。
    張春興(民80)。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景然譯(民80)。青少年犯罪的社會學理論(五之四)。諮商與輔導,
    71,43-46。
    楊國樞(民67)。中學生的問題行為及其學校影響因素。刊載於陳英
    豪主編,青少年行為與輔導:對學校道德教育與訓導工作的檢討
    (3-19頁)。台北:幼獅。

    楊馥綸(民74)。南區國中學生資賦優異學生與一般學生行為困擾影
    響因素之比較。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董媛卿(民83)。職業學校學生行為特質分析與建議。技術及職業教
    育雙月刊,23,29-31。
    廖淳婉(民75)。台北地區高職學生生活壓力與適應之研究。國立臺
    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管秋雄(民78)。高中學生日常生活適應型態與內外控之相關研究。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蓋浙生(民74)。教育經濟學。台北:三民。
    鄧 蘭(民84)。高職學生的雙趨衝突。職教園地,8,4-5。
    鄭照順(民88)。青少年生活壓力與輔導。台北:心理。
    蔡敏光(民74)。高中生行為適應問題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歐滄和(民78)。高中學生校園人際壓力因應風格及有關因素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歐慧敏(民85)。國小學生因應策略與行為困擾之相關研究。國立台
    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蔣桂嫚(民82)。高中學生生活壓力、因應方式與身心健康關係之研
    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永元(民77)。單親兒童與正常兒童人際關係、行為困擾及自我觀
    念之比較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中夫(民83)。高職不同類科學生學習態度與行為困擾之比較研究。
    壢商學報,2,1-24。
    劉安彥、陳英豪(民83)。青年心理學。台北:三民。
    賴保禎(民64)。行為問題者。刊載於郭為藩等著,特殊兒童心理與
    教育(123-172頁)。台北:中國行為科學社。
    賴保禎、周文欽、張鐸嚴、張德聰(民88)。青少年心理學。台北:
    國立空中大學。
    鍾思嘉(民85)。青少年身心調適問題及其輔導對策。刊載於中華民
    國八十四年全國青年輔導會議—跨世紀的青少年問題與對策專輯
    (49-59頁)。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謝重光等(民76)。高級中等學校訓導工作手冊。台北:教育部訓育
    委員會。
    謝琇玲(民89)。青少年心理學。台北:麗文文化。
    羅 碧(民91年9月18日)。青少年憂鬱 愁課業也愁錢 家庭給予支
    持度愈高 憂鬱程度愈低。自由時報。第43版。
    蘇建文(民76)。人格統整與道德發展。刊載於胡秉正等編,青年心
    理學(87-119頁)。台北:中國行為科學社。

    貳、英文部分

    Amirkhan,A.(1990).A factor analytically derived measure of coping: The
    coping strategy indicator.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9(5),1066-1074.

    Carver,C.S., Scheier,M.F., & Weintraub,J.K.(1989).Assessing coping as
    Strategies: A theoretically based approach.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56(2),267-283.

    Chang, E.(1996).Cultural differences in optimism ,pessimism ,and
    Coping : Predictors of subsequent adjustment in Asian American and
    Caucasian American college student.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43,113-123.

    Dewe.P.J.(1985).Coping with work stress: An investigation of teachers’
    actions. Research in Education,33,27-40.

    Falbo,T., & Peplau,L.A.(1980).Power strategies in intimate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8,618-628.

    Folkman ,S., & Lazarus, R.S.(1988).Coping as a mediator of emo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4(3) ,466-475.

    Frydenberg,E., & Lewis,A.R.(1991).Adolescent coping. The different
    ways in which boys and girls cope. Journal of
    Adolescence,14,119-133.

    Herman-Stahl,M., & Peterson,A.C.(1996).The protective role of coping
    and social resources for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young
    adolescents. Journal of Adolescence,25,733-753.

    Holahan,C.J.,Moos,R.H., & Schaefer,J.A.(1996).Coping,stress
    resistance,and growth: conceptualizing adaptive functioning. In
    Zeidner,M., & Endler,N.S.(Eds), Handbook of coping:
    theory,research,applications(pp.24-43). New York : John Wiley & Sons.

    Kyriacou,C.(1980).Coping actions and occupational stress among school
    teachers. Research in Education,24,553-561.

    Lazarus,R.S.(1976).Patterns of adjustment(3 rd ed.).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Lazarus , R. S., & Folkman,S.(1984). 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 New
    York: 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Lohman B.J., & Javis P.A.(2000).Adolescent stressor,coping strategies,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studied in the family context.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29(1),15-43.

    Long,B.C., & Schutz,R.W.(1995).Temporal stability and replicability of a
    workplace stress and coping model for managerial women: A
    multiwave panel study. Journal of Counseling sychology,42,266-278.

    Measor , Lynda & Sikes , Pat(1992). Gender and Schools. New York :
    Cassell.

    Moos,R.H., & Billings,A.G.(1982).Conceptualizing and measuring coping
    resources and processes. In L. Goldberger & S.Breznitz(Eds.),
    Handbook of stress: theoretical and clinical aspects
    (pp.212-230). New York: Free Press .

    Olah,A.(1995).Coping strategies among adolescents: a cross-cultural
    study. Journal of Adolescence,18(4),491-512.

    Patterson,J.M., &McCubbin,H.I.(1987).Adolescent coping style and
    behavior :conceptualization and measurement. Journal of
    Adolescence,10,163-186.

    Pearlin,L.I., & Schooler,C.(1978).The structure of coping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19(1),2-21.
    Phelps,S.B. & Jarvis,P.A.(1994).Coping in adolescence: empirical
    evidence for a theoretically based approach to assessing coping.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23(3),359-371.

    Pine,A., & Aronson,E.(1988).Career burnout causes and cures.New
    York: The Free Press.

    Plunkett S.W.,Radmacher K.A., & Moll-Phanara D.(2000).Adolescent life
    events,stress,and coping: a comparison of communities and
    genders. Professional school counseling,3(5),356-374.

    Rosen,S.(1983).Perceved inadequency and help-seeking.In
    Depaulo,B.M.,Nadler,A., &Fisher,J.D.(Eds),New directions in
    helping(vol.2):Help-seeking(pp.73-106).New York: Academic Press.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