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吳惠淳 Wu Hui-Chun |
---|---|
論文名稱: |
他者的凝視—吳惠淳水墨創作論述 Other’s Gaze—the Ink Painting Discussion of Wu Hui-Chun |
指導教授: |
莊連東
Chuang, Lien-Tu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
論文出版年: | 2014 |
畢業學年度: | 10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73 |
中文關鍵詞: | 他者 、凝視 、自我 、存在價值 、映照 |
英文關鍵詞: | the other, gaze, self, existence value, reflection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96 下載:73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從現代社會中人類普遍的自我認同感破碎、對自我存在價值有所質疑著手,探討在此種技術化社會所產生的人際疏離、自我價值感模糊、自身定位不明……等,人如何反抗此情境之壓力,並試圖覺知,重新建構自我的面貌,並肯定自我存在的價值。
透過學理根據釐清主體與他者之關係,藉由他者的第三者之眼光重構自我概念。而「他者的凝視」中的「他者」意指自我意識中的掌控機制,可以設想、思考自己的思想之機制,因此「他者」也是經由個體想像而產生的客體,藉由自我意識的內部分裂而造成的多重角色、扮演,(想像)站在不同的角度觀看、重審以及覺醒自我。
而在創作思維轉向藝術的表現手法,是以單一「狗」的圖像作為主體,經由對「狗」圖像的凝視與映照,而產生與筆者自身的背景、記憶、懷舊、潛意識、心境……等之對照,而對照的方式是以「鏡像」為實踐的手法。
以「鏡像」作為實際創作的方法,透過「形象的塑造—映照」與「絹本的圖層、蕾絲的穿梭」,實踐本計劃之「主體與分身的具象化」、「以虛見實的空間特性」及「鏡像的想像」的目的。
Though the broken self-identity of human being in modern society as well as the doubts about self-existance , the people under the state of alienation in society caused by technology to reconstruct the pressure of the situation and try to awareness, to reconstruct self-image, and to escertain the value of self-existence.
Based on the related theories, the author intends to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ubject and the Other,and to reconstruct the concept of the self through the eyes of the third party. The author uses the image of "dog" as the subject of it to explore her a gaze and imagination.
As for the painting techniques, through the "shaping the image - sreflection" and "the layers of silk a lace,the author tries to achieve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the subject and cloned figurative", "the realization of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imagination of mirror image ".
Darian Leader 著,龔卓軍 譯,《拉岡》,台北:立緒,1998。
王國芳、郭本禹 著,《拉岡Lacan》,台北:生智,1997。
朱剛 著,《20世紀西方文藝文化批評理論》,台北:揚智文化,2009。
江凌青,<過去終究都只是一種平行宇宙-當代藝術中的幾種「懷舊」可能>,《藝外ARTITUDE》,第52期,2014。
狄倫.伊凡斯 著,劉紀蕙、廖朝陽、黃宗慧、龔卓軍 譯,《拉岡精神分析詞彙》,台北市:巨流圖書,2004。
約翰.柏格 著,陳志悟 譯,《看的方法:繪畫與社會關係七講》,台北:明文書局,1989。
段德智 著,《主體生成論—對「主體死亡論」之超越》,北京:人民出版,2009。
(加)朗.伯內特 著,金元浦 主編,視覺文化—圖像、媒介與想象力,山東:山東文藝,2008。
紀金慶 著,《二元對立與陰陽 世界觀的衝突與調和》,台北市:台灣商務,2008。
陳鼓應,莊子哲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發行,1966。
陳懷恩 著,《圖像學 視覺藝術的意義與解釋》,台北市:大雁,2008。
黃作 著,《不思之說-拉康主體理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2005。
黃冠華 著,<觀看不見:凝視的概念>,《新聞學研究》,第87期,2006。
舒奎翰,<晚期傅柯的主體與權力觀:一個嚐試性的分析>,《文化研究月報》,第55期,2006。
馮民生,中西傳統繪畫空間表現比較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7。
張怡松,<主體性subjectivity>,《文化研究嶺南》,第21期,2010。
雷登.貝克等 著,葉玄 譯,《存在主義與心理分析》,台北市:巨流圖書,1970。
赫伯特.曼紐什 著,古城里 譯,《懷疑論美學》,台北市:商鼎文化,1992。
廖炳惠 著,《other & otherne 他者》,台北市:麥田,2003。
韓子善 著,《攝影─神奇的眼睛》,河北:河北教育出版,1997。
戴維斯.麥克羅伊 著,《存在的原始焦慮—存在主義的文學運用》,台北市:結構出版,1987。
羅蘭.巴特 著,劉森堯 譯,《羅蘭巴特論羅蘭巴特—鏡相自述》,台北市:桂冠圖書,2002。
龔卓軍 著,<懷新之舊—藝術中的當代問題>,《藝外ARTITUDE》,第52期,2014
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7%AA%E6%8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