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周孟瑩
論文名稱: 商人與明清戲曲之關係-以儒商族裔潘之恆為中心
指導教授: 蔡孟珍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9
中文關鍵詞: 明清戲曲徽商曲論潘之恆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80下載:1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從明代商人崛起,儒商的特殊性使其文化逐漸從四民中分化出來,置身於上層士夫文化與下層通俗文化之間,形成獨特的價值觀,而隨著時代輪替,商人的內在涵養也屢有變異。從明代儒商的獨特性至清代各地商人遍佈,商人的興起不只顯見於經濟上,社會文化也隨之更動。明代儒商的文人氣質相容於貴族社會的戲曲文化,故將其在經濟上的成就,錦上添花的使崑曲藝術更為蓬勃發展;清代商人則傾向於商業考量,地方戲飽含市民文學的生命力蘊含無限商機,故商人的轉向扶持,也成為清代雅部與花部消長的重要因素之一。
      徽商是最能體現儒商精神的最大商幫,而徽商族裔潘之恆又是明代戲曲活動的中堅人物。潘之恆戲曲理論的開展,不僅積澱著傳統的曲學基礎,更是明代戲曲表演藝術的結晶,其所寫下的隨筆札記,見解精闢深刻,而且具有突出的實踐性。明清時期曲論多圍繞在作家作品上,忽視了表演者的貢獻,潘之恆的出現,以畢生精力探究演劇過程論,記載了明季演員表演藝術的精華。然而這樣的成果並非偶然,就潘之恆的家世背景、人生際遇來觀看,皆有脈絡可尋。潘之恆在表演藝術上的啟發,對戲曲理論批評具有某種開拓的意義。潘之恆累積數十年觀劇經驗的獨到見解,不僅前有所承,也後有所繼。他不與世俯仰,隨世所好的投身於戲曲編劇批評的行列,而是能忠於自己所好,從表演的角度出發,對當時地位不高的表演者,進行獨到的評論與留下精采的小傳。並且還對演員的藝術秉賦與遴選培養作了許多精闢的闡述。潘之恆獨出機杼的審美眼光,為我們留下了許多豐富珍貴的史料。而再由潘之恆為儒商族裔的觀點出發,審視其對於戲曲的貢獻,用經濟力的角度看明清戲曲變革,在花雅消長的眾多複雜原因中,又有了不同的詮釋。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十六世紀以來儒商的文化活動……………1 第一節  「儒商」之義界……………………………………1       一、明代以前商人的地位及特徵………………2       二、明代「儒商」商幫的出……………………4 第二節  徽州市民群體的文化風尚…………………………5       一、徽商的風尚習………………………………6       二、徽族大姓中潘氏為…………………………8 第三節  明代戲曲美學的發展及潘之恆曲論..........10       一、明代曲學發展及其理論體系之概況………11       二、潘之恆對戲曲理論的開展…………………14 第二章  潘之恆生平及觀劇視角...................16 第一節  潘之恆之生平家世…………………………………17       一、儒商世家、亦儒亦賈………………………17      二、雅好交游、慷慨解囊………………………20      三、陽狂落魄、殮不掩脰………………………23 第二節  潘之恆之觀劇視角…………………………………26       一、幼年觀劇、記憶猶深………………………26      二、徵歌度曲、垂青伶優………………………27 第三節  獨標崑腔之品劇時潮………………………………32      一、明代曲壇、諸腔雜出………………………32      二、吳音微婉-曲之正宗………………………36 第三章  潘之恆之度曲品劇藝術……………………………41 第一節  字正腔圓之唱念榘矱與器樂相和之妙……………42      一、曲先正字……………………………………43       二、行腔技巧……………………………………44       三、器樂與唱腔相和之妙………………………46 第二節  演員之天賦、涵養與演技…………………………49 一、演員涵養-才慧致………………………49 二、高妙劇藝的評賞標準-度思步呼嘆……51 第三節  潘之恆在明代曲評家的特殊性……………………55       一、觀眾的內在涵養-以致觀劇………………56       二、對伶人讚頌的熱情-眾美悉具……………57       三、演員的培養與訓練-三際五美……………65 第四章  徽商崛起的時代風貌………………………………68 第一節  徽商崛起之外緣背景………………………………69      一、政經條件蘊生商機…………………………70      二、禮制解放的社會風尚………………………71       三、儒學式微影響民間價值……………………74 第二節  徽商崛起的內在因素………………………………75       一、吃苦耐勞,萬難不拔-徽人的刻苦精神…76       二、聚族而居,以眾幫眾-徽人的宗族力量…77       三、長袖善舞,鞏固利益-徽人的交際手腕…79 第三節  徽商「賈而好儒」的文化教養……………………82      一、徽州文風鼎盛………………………………83       二、徽人重視教育儒學…………………………84      三、徽人賈而好儒………………………………85 第四節  徽商族裔對戲曲文化的愛好………………………87     一、戲曲藝術愛好……………………………………88     二、對戲曲演出的推動………………………………90 第五章  商人品味及戲曲改革之殷鑑………………….…95 第一節  商人對崑曲的推動及影響…………………………96     一、商業搬演帶動崑曲普及…………………………96     二、商人對崑曲表演砌末行頭的講究………………99       三、崑曲演出的轉變及折子戲的興………….100 第二節  市民品味的戲曲內涵………………………………105       一、商路即戲路-戲曲傳播……………………106       二、商人對花部舞台美的提昇…………………108       三、商人對地方戲精緻化的影響………………110 第三節  明清戲曲中曲論的演變趨向………………………113       一、曲論重心-由「曲」到「劇」……………114       二、曲論焦點-由「劇作家」到「演員」……119 第四節  商人品味及戲曲藝術的再生……………………….121       一、商人影響的戲曲編演-創作主體改變………122       二、商人品味的戲曲改革-花雅爭勝……………124 第六章  結論……………………………………………………128       一、獨標崑腔的品劇時潮下潘之恆對戲曲理論的開展…129       二、明清儒商對崑曲保存的意義…………………………131       三、從經濟層面看明清戲曲花雅消長……………………134 參考書目………………………………………………………………..141 附錄 附錄一 徽州籍鹽商在揚州所建之何園 附錄二 揚州何園內湖心古戲台 附錄三 徽商鮑氏宗祠 附錄四 徽商鮑氏宗祠內部 附錄五 安徽市棠樾牌坊

    參考書目

    一、古籍文獻

    《文心雕龍讀本》    (南朝梁)劉勰著,王更生注譯,台北:文史哲,
    1999年。
    《太平廣記》       (宋)李昉等編,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
    《朱子語類》      (宋)黎靖德編,台北:文津,1986年。
    《紫山大全集》      (元)胡祇遹,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
                 1196冊。台北:台灣商務,1973年。
    《東維子集》       (元)楊維楨,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
    1221冊。台北:台灣商務,1983年。
    《青樓集》      (元)夏庭芝,收於《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二)》北京:中國戲劇,1959年。
    《亘史》         (明)潘之恆,國家圖書館微卷第8424號。
    《鸞嘯集》       (明)潘之恆,國家圖書館微卷第12645號。
    《潘之恆曲話》     (明)潘之恆原著,汪效倚輯注:北京:中國戲劇
                 ,1988年。
    《陶庵夢憶》      (明)張岱,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元曲選》       (明)臧懋循,台北:台灣中華,1968年。
    《睡庵稿》 (明)湯賓尹,收於《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63冊,明萬曆刻本,北京:北京,2000年。
    《弇州山人四部續稿》  (明)王世貞,台北縣:文海,1970年。
    《太函集》       (明)汪道昆,合肥:黃山書社,2004年。
    《大泌山房集》     (明)李維楨,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第151冊,台南縣:莊嚴文化,1997年。
    《解脫集》       (明)袁宏道,國圖微卷第12881號。
    《湯顯祖集》      (明)湯顯祖,台北:洪氏,1975年。
    《震川先生全集》    (明)歸有光,上海:商務,1936年。
    《客座贅語》      (明)顧起元,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識小錄》       (明)徐樹丕,台北:新興書局,1985年。
    《猥談》        (明)祝允明,明嘉靖間(1522-1566)陸氏刊本,國家圖書館微卷第15259-0005號。
    《南詞敘錄》      (明)徐 渭,收於《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三)》北京:中國戲劇,1959年。
    《曲論》         (明)何良俊,收於《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四)》北京:中國戲劇,1959年。
    《曲藻》         (明)王世貞,收於《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四)》北京:中國戲劇,1959年。
    《曲律》         (明)王驥德,收於《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四)》北京:中國戲劇,1959年
    《曲律》         (明)徐復祚,收於《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四)》北京:中國戲劇,1959年。
    《曲律》         (明)魏良輔,收於《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五)》北京:中國戲劇,1959年
    《度曲須知》       (明)沈寵綏,收於《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五)》北京:中國戲劇,1959年。
    《絃索辨訛》       (明)沈寵綏,收於《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五)》北京:中國戲劇,1959年。
    《曲品》        (明)呂天成,收於《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六)》北京:中國戲劇,1959年。
    《藍橋玉杵記》      (明)雲水道人,台北:天一,1983年。
    《水東日記》      (明)葉盛,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65年。
    《安徽省徽州府志》    (明)汪尚寧等纂修,台北:成文,1985年。
    《松窗夢語》      (明)張瀚,上海:上海古籍,1986年。
    《洪武聖政記》     (明)宋濂,國圖微卷第22250-21號。
    《從先維俗議》     (明)管志道,台北:新文豐,1989年。
    《四友齋叢說摘抄》   (明)何良俊,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萬曆野獲編》     (明)沈德符,北京:中華,1959年。
    《王文成公全書》    (明)王守仁,上海:上海商務,1919年。
    《重刻心齋王先生語錄二卷》(明)王艮,,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10冊。台南縣:莊嚴文化,1995年。
    《五雜俎》        (明)謝肇淛,上海:中央,1935年。
    《雲間據目抄》      (明)范濂,收錄於《筆記小說大觀》第22冊,台北:新興,1978年。
    《盛明雜劇》       (明)沈泰,北京:中國戲劇,1958年。
    《空同先生集》      (明)李夢陽,台北:偉文圖書,1976年。
    《列朝詩集小傳》     (清)錢謙益,台北:世界書局,1961年。
    《揚州畫舫錄》      (清)李斗,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戴震集》        (清)戴震,台北:里仁,1980年。
    《黃山志定本》      (清)閔麟嗣等,長沙:海南,2001年。
    《清涼布褐批評儒林外史》 (清)吳敬梓原著,陳美林評注,北京:新世界,2002年。
    《校本紅樓夢》     (清)曹雪芹著,俞平伯校,台北:華正書局,1985年。
    《因樹屋書影》     (清)周亮工,台北:世界書局,1963年。
    《江城名蹟》      (清)陳宏緒,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88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劇說》        (清)焦循,收於《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八)》北京:中國戲劇,1959年。
    《孔尚任全集輯校注評》 (清)孔尚任著,徐振貴主編,濟南:齊魯書社,
    2004年。
    《螾廬曲談》      (清)王季烈,台北:台灣商務,1971年。
    《閱微草堂筆記》    (清)紀昀,台北:文化圖書公司,1991年。
    《審音鑒古錄》     (清)琴隱翁,收錄於《善本戲曲叢刊》第5輯。台北:學生,1984年。
    《龔自珍全集》     (清)龔自珍,上海:上海人民,1975年。
    《新校本明史并附編六種》(清)張廷玉等撰,台北:鼎文,1975年。
    《江蘇省吳江縣志》   (清)陳□纕等修、倪師孟等纂,台北:成文,1975年。
    《清朝文獻通考》    (清)清高宗敕撰,台北:台灣商務,1987年。
    《寄園寄所寄》     (清)趙吉士,台北:廣文,1981年。
    《鹽法議略》      (清)王守基,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沙溪集略》      (清)凌應秋,上海:上海書店,1992年。
    《戴震集》       (清)戴震,台北:里仁書局,1980年。
    《王侍郎奏議》     (清)王茂蔭,合肥:黃山書社,1991年。
    《壯悔堂文集》     (清)侯方域,上海:中華書局,1936年。
    《金壼七墨》      (清)黃鈞宰,台北:廣文,1969年。
    《安徽省婺源縣志》   (清)黃應昀、朱元理等纂,台北:成文,1985年。
    《安徽省徽州府志》   (清)馬步蟾修、夏鑾纂,台北:成文,1975年。
    《遙集堂新編馬郎俠牟尼合記》(清)阮大鋮,台北:天一,1983年。
    《古柏堂戲曲集》    (清)唐英,上海:上海古籍,1987年。
    《花部農譚》      (清)焦循,收於《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八)》北京:中國戲劇,1959年。
    《蓴鄉贅筆》      (清)董含,台北:廣文,1980年。
    《巢林筆談》      (清)龔煒,北京:中華,1981年。
    《綴白裘》       (清)玩花主人,台北:台灣學生,1987年。
    《語新》        (清)錢學綸,收錄於《筆記小說大觀》第39冊,台北:新興,1978年。
    《湯陰縣志》      (清)楊世達,國圖微卷第17338號。
    《李漁全集》      (清)李漁,浙江:浙江古籍,1990年。
    《棲霞閣野乘》     (清)孫靜安,北京:北京古籍,1999年。
    《勸戒錄選》      (清)梁恭辰,收錄於《叢書集成續編》第218冊,台北:新文豐,1989年。
    《清稗類鈔》      (清)徐珂,北京:中華書局,1984-1986年。
    《檮杌閑評》      (清)不題撰人著,台北縣:雙笛國際,1996年。
    《列朝詩集小傳》    (清)錢謙益,台北:明文,1991年。
    《盛明雜劇》      (明)沈泰,北京:中國戲劇,1958年。
    《樂府傳聲》      (清)徐大椿,收於《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七)》北京:中國戲劇,1959年。
    《梨園原》       (清)黃旛綽,收於《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九)》北京:中國戲劇,1959年。
    《履園叢話》      (清)錢泳,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嘯亭雜錄》      (清)昭槤,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高宗純皇帝實錄》    收錄於《清實錄》第20冊。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燕蘭小譜》      (清)吳長元,收於張次溪編:《清代燕都梨園史料》北京:中國戲劇,1988年。
    《聽雨軒筆記》     (清)清涼道人,上海:商務,1981年。
    《閒情偶寄》      (清)李漁,上海:上海古籍,2000年。

    二、近、今人專著

    (一)徽商相關著作

    《士與中國文化》        余英時    上海:上海人民,1987年。
    《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 余英時    台北:聯經,1987年。
    《明清時代商人及商業資本》   傅衣凌    北京:人民,1956年。
    《儒商讀本》          李瑞華主編  昆明:雲南人民,1999年。
    《商人與中國近世社會》     唐力行    台北:台灣商務,1997年。
    《宋代商人和商業資本》     姜錫東    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中國文學中的商人世界》    邵毅平    上海:復旦大學,2005年。
    《徽州戲曲》          朱萬曙    合肥:安徽人民,2005年。
    《歙事閑譚》          許承堯    合肥:黃山書社,2001年。
    《儒商及文化與文學》      陳書錄    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商人與中國近世社會》     唐力行    台北:台灣商務,1997年。
    《明清徽州農村社會與佃僕制》  葉顯恩    安徽:人民,1983年。
    《明清以來徽州區域社會經濟研究》唐力行    合肥:安徽大學,2001年。
    《中國十大商幫》        張海鵬等主編 合肥:黃山書社,1993年。
    《徽州文化》          高壽仙    沈陽:遼寧教育,1993年。
    《徽州人文讀本》        吳浩,任羽中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6 年。
    《徽州古戲台》         陳琪、張小平、張望南 
                           沈陽:遼寧人民,2002年。
    《徽商研究》          張海鵬、王廷元主編 
                           合肥:安徽人民,1995年。
    《明清蘇州工商業碑刻集》    蘇州博物館,江蘇師範學院歷史系,南京大學明清史研究室合編  
                           南京:江蘇人民,1981年。
    《蘇州與徽州-16-20世紀兩地互動與社會變遷的比較研究》
                    唐力行等著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
    《江蘇省明清以來碑刻資料選集》 江蘇省博物館編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1959年。

    (二)曲學專著

    《戲曲十論》          孫崇濤    台北:國家,2005年。
    《戲曲美學論》         吳毓華    台北:國家,2005年。
    《戲曲與浙江》         洛地     杭州:浙江人民,1991年。
    《古典戲曲導演學論集》     高宇     北京:中國戲劇,1985年。
    《沈寵綏曲學探微》       蔡師孟珍   台北:五南,1999年。
    《曲論探勝》          齊森華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1985年。
    《漢上宧文存》         錢南揚    上海:上海文藝,1980年。
    《中國古典戲劇理論史》     譚帆、陸煒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5年。
    《中國雅俗文學思想論集》   譚帆 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曲體研究》          俞為民    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中國戲曲聲腔源流史》     廖奔     台北:貫雅文化,1992年。

    (三)通論、史論、考據類著作

    《明清家樂研究》        劉水雲    上海:上海古籍,2005年。
    《永樂大典戲文三種校注》    錢南揚校注  台北:華正,2003年。
    《中國戲曲發展史》       廖奔、劉彥君 太原:山西教育,2003年。
    《中國戲曲史長編》       周貽白    上海:上海書店,2004年。
    《崑劇演出史稿》        陸萼庭    台北市,國家,2002年。
    《清昇平署志略》        王芷章編   台北:新文豐,1937年。
    《中國戲劇學通論》       趙山林    合肥:安徽教育,1995年。
    《中國分類戲曲學史綱》     謝柏梁    台北:台灣商務,1994年。
    《優伶史》           譚帆     上海:上海文藝,1995年。
    《明史新編》          楊國楨、陳友平北京:人民,1993年。
    《中國古典劇論概要》      蔡鐘翔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1988年。
    《中國戲曲概論》        吳梅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4年。
    《明清農村社會經濟》      傳衣凌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61年。
    《中國明代經濟史》       林金樹、高壽仙、梁勇 
                           北京:人民,1994年。

    (四)其他

    《會館戲臺與戲劇》       王強     台北:文津,2000年。
    《梨園佳話》          王夢生    台北:學海,1972年。
    《中國家樂戲班》        張發穎    北京:學苑,2002年。
    《王國維戲曲論文集》      王國維    北京:中國戲劇,1984年。
    《五石脂》           陳去病    南京:江蘇古籍,1999年。
    《崑劇演出史稿》        陸萼庭    台北:國家,2002年。
    《清代戲曲與崑劇》       陸萼庭    台北:國家,2005年。
    《戲文概論》          錢南揚    台北:木鐸,1988年。
    《梨園佳話》          王夢生    台北:學海,1972年。
    《晚清優伶社會地位的變化》   么書儀    北京:文化藝術,2005年。
    《戲曲聲腔劇種研究》      余從     北京:人民音樂,1990年。
    《崑劇發展史》         胡忌、劉致中 北京:中國戲劇,1989年。
    《中國戲班史》         張發穎    北京:學苑,2003年。
    《宋明理學與戲曲》       季國平    北京:中國戲劇,2003年。
    《傳統文化與古典戲曲》 鄭傳寅 台北:揚智文化,1995年。

    三、期刊論文

    王季思:〈從《牡丹亭》的改編演出看崑劇的前途〉《戲曲研究》1982年6月。
    汪效倚:〈潘之恆生卒考〉《戲曲研究》第9輯,北京:文化藝術,1983年。
    宋漢里:〈《新安大族志》與中國士紳階層的發展(800-1600年)〉《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3年,第3期。
    朱穎輝:〈折子戲溯源-曲苑偶拾〉《戲曲研究》1984年第9期。
    劉志琴:〈晚明社會風尚初探〉《中國文化研究集刊》第1輯,上海:復旦大學,1984年。
    劉景亮:〈地方戲的興衰與觀眾心理〉《戲曲研究》1986年第1期。
    汪效倚:〈徽班與徽商〉《中國戲曲志通訊》第7期,1987年。
    黃在敏:〈戲曲表演的觀眾意識〉《中華戲曲》第5輯,山西:人民,1988年。
    杜 衛:〈論古典戲曲美學〉《戲曲研究》第30卷,1989年。
    俞為民:〈南曲正音-崑山腔〉《古典文學知識》1989年第4期,總25期。
    賈志剛:〈潘之恆文藝觀及表演理論探索〉《戲曲研究》第31輯,北京:文化藝術,1989年。
    徐扶明:〈折子戲簡論〉《戲曲藝術》1989年第2期,總第39期。
    武俊達:〈魏良輔與梁伯龍對崑曲唱腔的改革〉《中華戲曲》第11輯,太原:山西人民,1991年。
    李仁輝:〈戲曲表演藝術的主體思維〉《中國人民大學》1993年第3期。
    林皎宏:〈晚明徽州商人的文化活動-以徽商族裔潘之恆為中心〉《九州學刊》第6卷第3期,1994年。
    趙山林:〈潘之恆評傳〉《戲劇藝術》第4期,1996年。
    章尚正:〈徽商的生活情態與價值觀念-從明清小說看徽商存在〉《安徽大學學報》1997年第21卷第3期,總106期。
    郭英德:〈雅與俗的扭結-明清傳奇戲曲語言風格的變遷〉《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8年第7期。
    洛 地:〈「腔」「調」辨說(續)〉《中國音樂》1998年第1期。
    齊森華:〈試論明代家樂的勃興及其對戲劇發展的作用〉《社會科學戰線》第1期,2000年。
    鍾 年:〈粉墨生涯話優伶〉《文史知識》2000年第5期,總227期。
    張啟豐:〈潘之恆戲曲表演理論探微〉《藝術評論》第11期,2000年。
    葉顯恩:〈儒家傳統文化與徽州商人〉《'98國際徽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合肥:安徽大學,2000年。
    周致元:〈明代政治舞台上的徽州進士〉《'98國際徽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合肥:安徽大學,2000年。
    鄭志良:〈潘之恆生平考述〉《文獻季刊》,2000年7月,第3期。
    陳 聯:〈商人會館新論-以徽州商人會館為例〉《徽學》2000年。
    趙山林:〈明清徽州曲論平議〉《徽學》,合肥:安徽大學,2001年。
    李琳琦:〈「儒術」與「賈事」的會通-「儒術」對徽商商業發展的工具性作用剖析〉《學術月刊》2001年,第6期。
    李會欽:〈汲取儒家精華,塑造現代儒商〉《江西社會科學》2001年,第9期。
    汪 雷:〈明清時期徽商集團拓展壯大原因探析〉《學術月刊》2001年,第6期。
    王廷信:〈清代地方戲表演的藝術成就〉《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29卷第1期。
    朱為總:〈崑劇鑼鼓的歷史嬗變-從「崑戲京鑼」現象談起〉《舞台藝術》2002年第1期。
    朱萬曙:〈明清兩代徽州的演劇活動〉《徽學》第2卷,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
    章望南:〈徽州古戲台及其建築藝術〉《徽學》第2卷,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
    蘇子裕:〈海鹽腔源流考略〉《中華戲曲》第27輯,北京:文化藝術,2002年。
    李占鵬:〈胡文煥《群音類選》的戲劇蘊蓄與曲學傾向〉《中華戲曲》第28輯,北京:文化藝術,2003年。
    洛 地:〈魏良輔.湯顯祖.姜白石-「曲唱」與「曲牌」的關係〉《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03年3月,第1卷第1期。
    戴 健:〈晚明優人與戲劇之場上傳播〉《揚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9月,第8卷第5期。
    葛榮晉:〈儒學與儒商〉《河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5期。
    黃天驥、徐燕琳:〈鬧熱的《牡丹亭》-論明代傳奇的「俗」和「雅」〉《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4年第6期。
    吳兆民:〈從民間歌謠看徽州人的觀念世界〉《戲曲.民俗.徽文化論集》合肥:安徽大學,2004年。
    劉文峰:〈徽商與西商之比較及對戲曲的貢獻〉《戲曲.民俗.徽文化論集》合肥:安徽大學,2004年。。
    朱萬曙:〈明清兩代徽州的演劇活動及其與區域文化的互關係〉《戲曲.民俗.徽文化論集》合肥:安徽大學,2004年。
    王振忠:〈俞樾眼中的徽州風俗〉《戲曲.民俗.徽文化論集》合肥:安徽大學,2004年。
    河炅心:〈潘之恆表演論之特殊性〉《戲曲、民俗、徽文化論集》合肥:安徽大學,2004年。
    吳 戈:〈海鹽腔縱談〉《中華戲曲》第30輯,北京:文化藝術,2004年。
    朱為總:〈崑曲的傳承發展與人才培養〉《戲曲教育的回顧與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師大文學院,2007年。
    朱萬曙:〈歷史的商人與文學的商人-以徽商形象為例〉2007年1月發表於香港中文大學主辦「重讀經典-中國傳統小說與戲曲國際學術研討會」。
    周育德:〈植根傳統,求美求新-談戲曲程式的「因」與「革」〉2007年11月發表於國立台灣戲曲學院主辦「2007年戲曲國際學術研討會-戲曲在當代因應之道」。

    四、學位論文

    江婉華:《明中葉至清中葉商人與戲曲之關係》逢甲大學中文所碩士,1998年。
    張啟豐:《潘之恆及其品劇觀研究》國立藝術學院戲劇學系碩士班戲劇理論組碩士,2000年。
    洪綾鎂:《徽商族裔潘之恆及其戲曲表演藝術論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