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翁凡哲
論文名稱: 時尚雜誌與政治明星-從《良友畫報》看蔣介石形象(1926~1945)
指導教授: 張瑞德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37
中文關鍵詞: 良友畫報蔣介石形象休閒名人時尚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11下載:12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良友畫報》是二十世紀初,中國城市文化的一大暢銷刊物,其發行的目的即在於商業考量,所以皆以休閒、時尚、旅遊、名人生活為報導取向,因而在當時的各大城市享有廣大讀者群。本文試圖藉由這樣一個不以政治色彩為賣點的刊物,來觀察俗民大眾所感興趣的蔣介石形象;以及編輯群們如何利用圖像、文字、編排技巧來塑造一個適合城市普羅大眾感興趣的政治人物。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動機與問題-4 第二節 研究回顧-15 第三節 論文架構與應用理論-21 第二章 北伐前後《良友畫報》中的蔣介石形象 第一節 蔣介石現身-29 第二節 <孫中山先生紀念特刊>中的蔣介石-35 第三節 寧漢分裂到二次北伐的蔣介石與南京政府-41 第四節 蔣宋聯姻-44 第三章 對日抗戰前《良友畫報》中的蔣介石形象 第一節 二次北伐到中原大戰-蔣介石與北伐夥伴的書寫差異-51 第二節 九一八事變-蔣介石與張學良的負面書寫-72 第三節 新生活運動-真實與虛構交錯的蔣介石形象-87   第四節 西安事變-從安內攘外的勦匪司令到抗日領袖-114 第四章 抗戰期間《良友畫報》中的蔣介石形象 第一節 宣揚政府政策與鞏固領導中心-123 第二節 「寬容」的領袖形象-127 第三節 分享戰勝的正面形象-129 第四節 成為弱勢團體的代言人-134 第五節 統合國民黨內部的異議勢力-138 第六節 對於蔣介石個人「抗戰形象」之報導-145 第五張 結論-158 附圖及附表-164 參考書目-256

    參考書目
    中文部份
    史料
    一, 檔案
    國史館印行,《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
    國史館藏,《蔣中正籌筆》。
    國史館藏,《蔣中正革命文獻》。

    二, 報紙、雜誌、期刊
    《良友畫報》,上海:良友圖書印刷有限公司,1926:1-1945:10。本文採用的版本為1990年由台灣商務印書館所影印出版。
    《大公報》(天津),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申報》,上海市:上海書店,,1982~1987。
    《新青年》,中研院近史所藏。

    三, 回憶錄、日記
    伍聯德,《良友.回憶.漫談》,香港:良友圖書出版社,1966。
    馬國亮,《良友憶舊:一家畫報與一個時代》,台北:正中書局,2002。
    陳潔如著,《陳潔如回憶錄》,台北:傳記文學,1992。
    馮玉祥,《我的生活》,上海:上海書局,1996。
    《宋慶齡選集》,北京市:人民出版社,1992。
    李志綏,《毛澤東私人醫生回憶錄》,台北:時代出版,1994。
    國史館藏,《陳布雷先生從政日記稿樣》。
    王安娜著,李良健、李希賢校譯,《中國—我的第二故鄉》,北京,三聯書店,1980。
    李志綏,《毛澤東私人醫生回憶錄》,台北:時代出版,1994。

    四,其他
    沈從文,《長河》,台南:金安出版社,1993。
    吳一舟編著,《蔣總統行誼》,台北:正中書局,1954年版。
    秦孝儀主編,《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4年版。
    《革命文獻》第六十八輯,台北:中國國民黨黨史委員會。
    陳獨秀,《獨秀文存》,上海:亞東圖書館,1922。
    賀衷寒,《新生活運動須知》,南京:新生活叢書社,1935。
    湯志鈞編,《康有為政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
    蔣介石,《新生活運動言論集》,台北:正中書局,出版年不詳。
    《領袖精神萬古常新-總統蔣公哀思錄》,台北:中央日報社,1975。
    《西安事變史料》上下冊,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中國國民黨黨史委員會編,《陳布雷先生文集》,台北市:中央文物供應社,1984。
    胡頌平編,《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台北:聯經出版,1984。

    工具書
    商務書局編譯所編,《上海指南》,上海:商務印書館,1922年9月(民11)。
    鄒依仁,《舊上海人口變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初版。
    陳布雷等編,《蔣介石先生年表》,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8。
    《革命人物誌》(第23集)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上海市戲曲學校中國服裝史研究組編,《中國歷代服飾》,上海市:學林出版社, 1984,第一版。
    高明編,《中華文化百科全書》,台北:黎明文化,1987。
    《中國名人年鑑-上海之部》,上海:中國名人年鑑社,民32年,中研院近史所影印本。
    周錫保,《中國古代服飾史》,台北:丹青,1986。

    專書
    呂芳上,《從學生運動到運動學生:民國八年至十八年》,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
    商務印書館編,《1897-1987 商務印書館九十年》,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
    商務印書館編,《1897-1992 商務印書館九十五年:我和商務印書館》,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
    商務印書館編,《商務印書館一百年1897-1997》,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4。
    徐駿華,《蔣介石成敗錄》,北京:團結出版社,2005。
    吳圳義,《清末上海租界社會》,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4月。
    熊月之、張敏,《上海通史第六卷:晚清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李金銓,《大眾傳播學:社會、媒介、人》,台北:三民書局,1987。
    John Fiske著,張錦華等譯,《傳播符號學理論》,台北:遠流出版,1995。
    Roland Barthes著,洪顯勝譯,《符號學要義》,台北:南方叢書出版,1988。
    理察‧威爾遜(Richard W. Wilson)著,朱雲漢、丁庭宇譯,《中國兒童眼中的政治》,台北:桂冠,1986三版。
    彼得‧柏克(Peter Burke)著,許綬南譯,《製作路易十四》,台北:麥田出版,城邦發行,1997。
    理察‧威爾遜(Richard W. Wilson)著,朱雲漢、丁庭宇譯,《中國兒童眼中的政治》,台北:桂冠,1986三版。
    史景遷,《婦人王氏之死》,台北:麥田出版,2001。
    艾愷(Guy Alitto),《西方史學論著中的蔣介石》,台北:谷風出版,出版年不詳。
    愛潑斯坦(Epstein, Israel)著,沈蘇儒譯,《宋慶齡傳(上卷):從孫中山到毛澤東的革命之路》,台北市:日臻出版,1994。
    李歐梵著,毛尖譯,《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0。
    艾愷著,《西方史學論著中的蔣介石》,台北:谷風出版,出版年不詳。
    李幼蒸著,《理論符號學導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1999。
    李敖,汪榮祖合著,《蔣介石評傳》,台北:商周出版,1995。
    黃仁宇,《從大歷史的角度讀蔣介石日記》,台北:時代出版,1994
    張玉法,《中國現代政治史論》,台北:東華書局,1988。
    王豐,《一個真實的宋美齡-美麗與哀愁系列》,北京:團結出版社,2003年10月。
    胡適,《胡適作品集》(第十八集),台北:遠流出版社,1986。
    任建樹,張統模編,《陳獨秀著作選》第一冊,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李松林,《蔣介石的台灣時代》,台北:風雲時代,1993。
    金介甫,《沈從文傳》,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0。
    胡兆才,《血戰》,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中央研究院近史所郭廷以圖書館影印本。
    劉家泉著,《宋慶齡傳》,北京市: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8。
    鄧元忠,《國民黨核心組織真相:力行社、復興社, 暨所謂「藍衣社」的演變與成長》,台北:聯經出版 ,2000。
    洪長泰,《新文化史與中國政治》,台北:一方出版社,2003。
    期刊論文
    張瑞德,<民國時期的農民階層(1912~1937)>,《思與言》/34:2 1996年6月(民85年)。
    張瑞德,<無聲的要角--侍從室的幕僚人員(1936-1945)>,《近代中國》,156,2004年3月(民93)。
    黃宇和,<英雄形象一百年--紀念孫中山先生倫敦蒙難一百週年>,《近代中國》,115,1996年10月(民85)。
    劉維開,<蔣中正的東北經驗與九一八事變的應變作為--兼論所謂「銑電」及「蔣張會面說」>,《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19期,2002年5月(民91)。
    王正華,<藝術史與文化史的交界:關於視覺文化研究>,《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第32期,2001年9月(民90)。
    王正華,〈傳統中國繪畫與政治權力:一個研究角度的思考〉,《新史學》8:3,1997。
    王正華,〈藝術史與文化史的交界:關於視覺文化研究〉,《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第32期,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1。
    高郁雅,〈從《良友畫報》封面女郎看近代上海的「摩登狗兒」(Modern Girl)〉《國史館館刊》,復刊第26期,1999。
    管中祥,<「國民黨國機器」操控媒介資訊形式的轉變(1924~1999)>,《傳播文化》,第九期,2002。
    喻國明,<當前中國傳媒的投資機會在哪里>,《傳媒觀察》,2002年第10期。
    趙曙光,<從新華日報看新時期黨報權威性的塑造>,《傳媒觀察》,2002年第10期。
    周慧玲,〈性別想像、視覺再現與中國現代性:二十世紀上半中國攝影圖像中的表演行為與性別論述初探〉,「近代中國的視覺表述與文化構圖,一六○○迄今」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2001。
    周慧玲,〈「性感野貓」之革命造型:創作、行銷、電影女演員與中國現代性的想像〉,《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九期,2001年8月(民90)。
    鄭建華,〈符號學理論研究與應用之初探〉,《設計研究》,第三期,2003年7月(民92)。
    鄭建華、黃雅玲,<索緒爾符號理論應用在視覺設計之研究-以台南印象設計為例>,《中華民國設計學會第八屆研討會》,2003。
    黃自進,<蔣中正先生在日本留學的一段歲月>,《近代中國》,第147期,2002年2月(民91)。
    胡震亞,<蔣介石早年性格特徵及形象重塑述評>,《民國檔案》,2002年4月。
    呂芳上,<北伐前學運的動態(1920~1927)>,《北伐統一六十周年學術討論會》,1988年10月(民77)。
    何淑宜,<評介Henrietta Harrison, The Making of the Republican Citizen: Political Ceremonies and Symbols in China, 1911~1929>,《近代中國》,147期,2002年2月(民91)。
    王克文,<西安事變的神話與歷史>,《明報月刊》,1997年7月號。

    碩博士論文
    王凌霄,《中國國民黨新聞研究之政策(1928-1945)》,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研究部碩士論文,1992。
    朱瑞月,《申報反映下的上海社會變遷1895~1927》,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余芳珍,《休閑閱讀習慣在近代中國:良友畫報出版體與圖畫想像空間之擴展》,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黃猷欽,《製作孫逸仙、蔣介石─台北市各級公立學校內偉人塑像設置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高郁雅,《北方報紙輿論對北伐之反應 : 以天津<<大公報>>、北京<<晨報>>為代表的探討》,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何臺明,《報紙內容與民意代表形象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
    胡淑裕,《大眾傳播媒介塑造政治人物形象之研究-孫運璿,林洋港,李登輝之個案分析》,台北: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
    陳先隆,《報紙對民選台北市長候選人的形象塑造》,台北: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陳美蓉,《應用符號學理論探討圖像符號的意義建構與解讀之特質》,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陳俊嘉,《從符號學角度探討設計物意義建及解讀之差異》,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倪心正,《政治控制與新聞媒體之關係-上海申報社論研究(1931-1949)》,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1993。
    鄭炯兒,《從「掃盪」到「和平」:《掃蕩報》1931~1950》,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0。

    網站資料
    吳曉東,<《長河》中的傳媒符碼—沈從文的國家想像和現代想像>,《文化研究》第十一期,轉引自文化研究網(http://www.culstudies.com))。  
    http://hk.geocities.com/leungsirclement/new_page_10.htm(中華民紀律部隊隊生活規範)
    陳俊升,<R.Collins教育與階層化歷史觀與其他階層化理論觀點之評析>,載於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37/37-14.htmCollins

    英文部分(按字母順序)

    專書
    Bodenhorn, Terry (Editor). Defining Modernity : Guomindang Rhetorics of a New China, 1920-1970. Ann Arbor :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2002.
    Chung, Dooeum. Elitist Fascism. Ashgate press. 2000.
    Fenby, Jonathan. Chiang Kai Shek: China's Generalissimo and the Nation He Lost. Carroll & Graf press, 2003.
    Herrietta Harrison. The making of the Republican Citizen: Political Ceremonies and Symbols in China, 1911-1929.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HUNG-YOK IP. Intellectuals In Revolutionary China: Leaders, Heroes And Sophisticates (Chinese Worlds). Routledge/Curzon press , 2005.
    Liang, Ellen Johnston. An Index to Reproductions of Paintings by Twentieth Century Chinese Artists. Eugene, Oregon : University of Oregon, 1984.
    Laughlin, Charles A. Chinese Reportage: The Aesthetics of Historical Experience.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2.
    Ting, Lee Hsu, Government Control of the Press in Modern China 1900-1949.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4.
    Liang, Ellen Johnston. Selling Happiness: Calendar Posters and Visual Culture in Early-Twentieth-Century Shanghai.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4.
    Reed, Christopher A. Gutenberg in Shanghai: Chinese Print Capitalism, 1876-1937.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Press, 2004.
    Lee, Leo Ou-fan. Shanghai Modern: The Flowering of a New Urban Culture in China, 1930-1945.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Lloyd E. Eastman, The Abortive Revolution: China under Nationalist Rule, 1927-1937.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4.
    Mittler , Barbara . A Newspaper for China? : Power, Identity, and Change in Shanghai's News Media, 1872-1912.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MacKinnon, Janice. Portraits of Chinese Women in Revolution, by Agnes Smedley. Old Westbury, N.Y.: Feminist Press, 1976.
    Thomson, James C. Jr. While China Faced West: American Reformers in Nationalist China, 1928-1937.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0.
    Ye, Xiaoqing. The Dianshizhai Pictorial : Shanghai Urban Life, 1884-1898. Ann Arbor :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2003.

    期刊論文
    Dirlik, Arif, “The Ideological Foundation of the New Life Movement: A Study in Counterrevolution”,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XXXIV: 4 (1975), 945-980.
    HUNG, Chang-tai. “Revolutionary History in Stone: The Making of a Chinese National Monument.” The China Quarterly 166 (June 2001): 457-473.
    Rawnsley, Gary D. “The 1996 Presidential Campaign in Taiwan”, The Harvar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ess/Politics 2 (2), 1997.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