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龍慧真
Long Hui-Jen
論文名稱: 學生繪製V圖對國二理化實驗教學之影響
指導教授: 李田英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科學教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cience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2
畢業學年度: 9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2
中文關鍵詞: V圖實驗教學科學過程技能科學教育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17下載:3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探討國中學生進行理化實驗時,學生自己製作V圖對學生的科學過程技能、理化學科成績、連結概念與實驗及學生在實驗上的專注之影響。研究進行約兩個月,由三位教師以三種教學法教授七個班級的259位學生。實驗組(N=76)在實驗前必須做預習的工作,完成V圖中實驗目的、先備知識、實驗步驟、及要記錄的表格四部分,實驗中進行小組討論,實驗後完成完整的V圖作為實驗報告。控制A組(N=71)在實驗前也要做預習的工作,先完成實驗紀錄本前半部的內容,實驗中也進行小組討論,實驗後完成實驗紀錄本。控制B組(N=112)是照教師慣有的教法:實驗前不要求學生一定要預習實驗步驟,實驗中沒有小組討論,但實驗後學生要完成實驗紀錄本。三位教師中,甲、乙兩位教師各有三個班級參與,分別施以三種不同的教學法;丙教師則以傳統教學法教授一個班級。實驗教學前所有學生均進行科學過程技能測驗(TIPSⅡ)及邏輯思考能力測驗(GALT)並收集第一次理化段考成績;其間收集學生在實驗教室實驗操作、討論、秩序的表現及學生所繪製的V圖及實驗紀錄本;教學後進行科學過程技能後測及實驗測驗並收集第三次理化段考成績。另外訪談教師施行V圖教學的感受並用開放性問題的問卷詢問學生對V圖的感受。測驗結果經變異數分析及卡方考驗得知:1)教學前、後科學過程技能無顯著差異,但在製作表格及繪製關係圖的能力上有顯著差異(P<.05);2)使用V圖的班級比另兩班在段考的表現好;3)三組學生在提取實驗相關概念上接近顯著差異(P=.06),而下結論的能力則未達顯著差異。問卷及訪談教師的結果可知:1)V圖能夠幫助學生瞭解實驗內容及實驗步驟;2)甲教師及實驗組中53%的學生願意繼續使用V圖,乙教師則選用控制A組的改良式實驗紀錄本;3)使用V圖後78%的學生可以默背出V圖所包含的五部分內容且學生認為『V圖對自己的學習有幫助,可以增進對實驗的瞭解,比實驗紀錄本更有趣、活用、有發揮的空間』。

    This study explored the effects of students using V diagram in junior high school physical science laboratory to stimulate their science process skills, achievement, connecting related science concepts, laboratory activities and focusing on laboratory tasks.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 was adapte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required to accomplish pre-laboratory homework in V diagrams; the control group A was required to complete conventional pre-laboratory homework; and the control group B did not do any pre-laboratory exercises. The major findings were as follows: (1) The three groups didn't find any significant differentiation of TIPS II , but constructing lists and diagrams (P<.05); (2)the experimental group performed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s in the achievement; (3)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in connecting related science concepts and laboratory activities among three groups. Teachers’ interviews and students’ questionnaire revealed that: (1) the use of V diagram could help students understand laboratory steps; (2) more than a half students wanted to use V diagram continually;(3) students believed that V diagram was a effective technique to help them understand laboratory activities.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2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四節 名詞解釋 6 第五節 研究假說 9 第貳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實驗教學 10 第二節 科學過程技能 13 第三節 V圖的內容及功效 18 第參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設計 30 第二節 研究樣本 34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5 第四節 資料收集 38 第五節 資料分析 39 第肆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各變因的分佈 42 第二節 變數間的相關 48 第三節 科學過程技能、邏輯思考能力及理化學科成績之考驗 49 第四節 實驗測驗卷之分析 52 第五節 實驗室的表現 54 第六節 實驗組與控制A組之作業比較 60 第七節 學生及教師對V圖之感受 68 第八節 研究發現 75 第伍章 總結、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總結 79 第二節 結論與討論 81 第三節 建議 82 參考文獻 85 附錄 附錄一 V圖內容及評分標準 90 附錄二 實驗記錄本評分的標準 91 附錄三 實驗測驗卷 92 附錄四 實驗測驗卷評分標準 94 附錄五 實驗測驗卷及實驗測驗評分標準專家審查表 95 附錄六 實驗檢核單 97 附錄七 學生自我檢核單 98 附錄八 學生對V圖教學法的感受問卷 99 附錄九 V圖感受問卷專家審查表 100 附錄十 學生繪製的V圖 101 附錄十一學生回答V圖與以前學習方式不同之處 110 附錄十二V圖對學生的影響 111 附錄十三 教師乙的訪談資料 112 圖次 圖一 本研究的V圖 6 圖二 Gowin的知識V圖 20 圖三 黃雲淨(1994)設計的V圖 22 圖四 本研究的V圖 23 表次 表 1本研究V圖與GowinV圖的對照表 25 表 2 實驗組與對照組的差異比較表 30 表 3三次實驗的實驗內容 32 表 4三位教師的資料 34 表 5三個班級的教學安排 34 表 6實驗測驗卷及評分標準之專家效度 37 表 7 三組學生的人數及百分比 43 表 8各組在科學過程技能測驗前測之平均值及標準差 44 表 9各組在邏輯思考能力測驗得分及認知階段人數表 44 表 10各組第一次理化段考成績之平均值級標準差 45 表 11各組在科學過程技能測驗後測之平均值及標準差 45 表 12各組理化學科成績之平均值及標準差 46 表 13各組在連結概念與實驗的得分情形 46 表 14各組在製作表格能力的情形 47 表 15各組在繪關係圖能力的情形 47 表 16 變數之間相關係數資料表 48 表 17三組學生第三次段考成績變異數分析 50 表 18三組學生兩次段考差值變異數分析 51 表 19三組學生兩次段考差值事後考驗 51 表 20各組在連結實驗與概念之變異數分析 52 表 21各組在提取實驗相關概念之事後分析 52 表 22各組在製作表及繪製關係圖的Pearson卡方考驗 53 表 23教師與學生勾選驗檢核單題的差異 54 表 24甲教師三組學生在三次實驗中對實驗步驟了解的情形 55 表 25乙教師三組學生在三次實驗中對實驗步驟了解的情形 56 表 26甲教師三組學生在三次實驗中討論的情形 57 表 27乙教師三組學生在三次實驗中討論的情形 58 表 28甲教師三組學生在三次實驗中秩序表現的情形 59 表 29乙教師三組學生在三次實驗中秩序表現的情形 60 表 30 六次實驗V圖及實驗記錄本未繳交人數 61 表 31實驗組與控制A組在實驗目的的得分情形 61 表 32實驗組與控制A組在學過知識的得分情形 62 表 33實驗組與控制A組在實驗步驟的得分情形 63 表 34實驗組與控制A組在記錄與表的得分情形 64 表 35實驗組與控制A組在繪圖的得分情形 65 表 36實驗組與控制A組在下結論的得分情形 65 表 37實驗組與控制A組在總分的得分情形 66 表 38 實驗組兩個班級認為V圖最困難的部分之人數統計表 68 表 39 V圖與以前學習方式相異處之類型 69 表 40 V圖對學生影響的類型 70 表 41 實驗組兩個班級希望繼續使用V圖之人數統計表 70 表 42 實驗組兩個班級選擇V圖或實驗記錄本之人數統計表 71 表 43 實驗組兩個班級寫出V圖內容之人數統計表 72

    毛松霖(1990):我國中小學生資料處理與解釋資料能力之工具發展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報告,NSC-76-0111-S-003-032。
    王以德(1992):我國國中學生邏輯思考與科學過程技能的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武雄(1997):國民中學化學科教師教學困難及問題之調查研究(二)。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報告NSC-75-0111-S-018-06。
    江武雄(2000):我國學生科學過程技能學習成就水準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報告NSC-77-0111-S-018-05-C。
    何寶珠(1989):心理學與哲學在科學教育上的應用—概念圖與V圖的理論、製作與應用。科學教育,120期,16-24。
    余其俊(2000): 運用V-Map式教學策略於國中理化科之行動研究。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慧珍(1990):探討學生透過網際網路進行合作學習對其科學過程技能的影響。臺灣師大地科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學榮(1987):科學過程技能與邏輯思考能力相關性分析研究。臺灣師大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秀蓁(1994):一位國中理化教師實驗室之教學與經營。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俊華(1986):國中生科學過程技能學習成就之調查研究。臺灣師範大學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振霖(1991):國中資賦優異學生的邏輯思考與科學過程技能的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學報,2,335-379。
    林振霖和鄭碧雲(1991):國中資賦優異學生科學過程技能與其預測因素。彰化師範大學學報,2,335-379。
    林陳涌(1995):從經驗證據和科學理論之間的關係來探討自然科實驗教學的意義。科學教育,184,2-16。
    林陳涌和童麗珠(2000):生物實驗教學能力重要性評估比較研究。師大學報科學教育類,21-48。
    祁明輝(1998):理化演示教學。科學教育,212期,16-18。
    洪志明(1992):蒸餾實驗技能之概念學習模式。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洪志明(1996):職前國中化學教師實驗技能評量。師大學報,41期,505-524。
    范毓娟和郭重吉(1994):在國中理化課程中試行建構主義教學之個案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范麗玉(1998):國中物理建構式教學策略之行動研究。高雄師範大學物理學系碩士論文。
    唐偉成和江新合(1999):開發科學創造力之教學策略研究—應用於國小自然科,科學與教育學報,3,53-77。
    唐國詩(1995):探究式教學法與講述式教學法在國中地球科學「星象」單元中學生。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碩士論文。
    連坤德和許榮富(1990):我國學生科學過程技能學習成就水準之研究—國中物理科測量及儀器使用(Ⅱ)。國科會報告NSC-78-0111-S017-08-C。
    許良榮(1998):國小自然科過程技能教學的潛在問題。國教輔導,38(1),19-22。
    許書琅(1989):高工化工群學生蒸餾概念V形圖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榮富(1989):科學過程技能影響因子主效應之分析研究:(一)中、小學生預測、推論技能學習層次變化(成長)及其與邏輯推理能力之相關性分析研究。國科會報告NSC-77-0111-S003-044。
    許榮富和趙金祁(1987):科學實驗教學目標之確認及客觀性評量分析研究。國科會報告NSC-76-0111-S003-23。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網站:http://teach.eje.edu.tw/
    張惠博(1988):科學實驗教學的省思。國語日報。
    張惠博(1993): 邁向科學探究的實驗教學。教師天地,62期,12-20。
    張鳳琴(1995):探討式科學實驗教學活動。菁莪季刊,7(3),13-22。
    教育部(1994):國民中學課程標準。北市。
    郭文禎和張文華(2000): 六年級學生投入實驗活動的方式。科學教育,226期,2-14。
    郭重吉(1992):國中學生熱與溫度的另有架構。科學教育,2(2),57-66。
    郭鴻銘(1992):科學教育指標研究:物理學習進展指標(二)。國科會報告NSC-81-0111-S003-30。
    陳素真(1994):「實驗設計」技能之教材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報告,NSC-83-0111-S-003-024.
    陳章正(1999):運用V-Map式教學策略於國小低年級實驗課之行動研究。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義勳(1993)譯:國民小學自然科學實驗教學之舉隅。市師科學教育季利,18,
    陳瓊森(1985):國民中學學生科學方法過程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曾一平(1999):理化實習教師教學計畫的認知與其思考歷程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文吟和張惠博(1994): 職前物理教師對於實驗教學認知的研究。科學教育,5,185-207。
    黃台珠(1985):如何用心理學及哲學理論來改進我們的實驗教學。科學教育,76,30-37。
    黃雲淨(1994):Vee圖在國中生物實驗教學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寶鈿和劉靄雯(1993): 化學師資基本能力及條件之初步研究。師大學報,38,203-222。
    楊文金和許榮富(1987):物理教育中實驗的角色。科學月利,18(2),103-105。
    楊永華和邱文純(1994): 實習教師與資深教師在實驗教學上的異同。教育研究資訊,2(5),99-110。
    楊秀霞(2000):實驗教學教案設計之研究-以「生活中的塑膠」為例。師大化學所碩士論文。
    熊召弟(1996):臺北公立高中(高一)學生科學過程技能和邏輯思考能力之探討研究。臺北師院學報,9,545-578。
    蔡佩穎和張文華(1998): 國中生物教師實驗教學成效之個案研究。教育學術研究會論文集:數理教育組,87學年度,919-962。
    蔡佩穎和張文華(1999): 國一學生參與生物實驗活動之過程分析與成效探討。科學教育,9,108-126。
    謝秀月(1995):師院非數理系學生熱與溫度概念架構之探討。臺南師院學報,28,479-505。
    魏明通(1997):科學教育。五南,台北市。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1970). Science Aprocess Approach Commentary for Teachers.
    Brown, R. E. (1992). Education in a biology classroom: a coherent approach to teaching, curriculum, learning, and governance (concept learning). Cornell University.
    Buchweitz, B. (1981). An epistemological analysis of curriculum and an assessment of concept learning in physics laboratory. Cornell University.
    Dillashaw, F. G. & Okey, J. R.(1980). Test of the integrated science process skills for secondary science students. Science Education, 64, 601-608。
    Edwards, M., Luft, J. A. & Roehrig, G. (2001). Versatile Vee maps. Science Teacher, 68(1), 28-31.
    Germann, P. J. (1989). Directed-Inquiry Approach to Learning Science Process Skills:Treatment Effects and Aptitude-Treatment Interaction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V26(3), 237-250.
    Germann,P.J.(1991):Developing Science Process Skills trough Directed Inquiry。American Biology Teacher, V53(4), 243-247.
    Gurley, L. I. (1982). USE of gowin'sVvee and concept mapping strategies to teach students responsibility for learning in high school biological sciences. Cornell University.
    Laine, G. D. (1992). Gowin’s vee-linking the lecture and the laboratory. The Science Teacher, 59(3), 50-57.
    Lebowitz, S. J. (1998.). Use of Vee Maps in a College Science Laboratory . Reports-Research, 143.
    Lehman, J. D. & others (1985). Concept Mapping, Vee Mapping, and Achievement: Resurts of a field Study with Black High School Student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2(7), 663-673。
    Levandowski, C. (1981). Epistemology of a physics laboratory on electricity and magnetism. Cornell University.
    Mintzes, J. J., Novak, J. D., Wandersee, J. H. (Eds.) (2000). Assessing science understanding : A human constructivist view. San Diego : Academic Press.
    Nakhleh, M. B. (1994). Chemical Education Research in the Laboratory Environment: How Can Research Uncover What Students Are Learning?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 , 71(3), 201-205。
    Narode, R.& others (1987). Teaching Thinking Skills:Science. 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Washington, D.C.
    Nelson, B. L. (1982). Field test of a conceptually structured curriculum on adult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marriage for high school students. Cornell University.
    Novak, J. D. & Gowin, D. B. (1984). Learning how to learn. Cambridge, Englan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ovak,J.D. & others (1983). The Use of Concept Mapping and Knowledge Vee
    Mapping with Junior High School Science Students。Science Education, 67(5), 625-645。
    Novak, J. D. (1993). How Do We Learn Our Lesson? Science Teacher, 60(3), 50-55。
    Novak, J. D. (1998). Learning, Creating, and Using Knowledge: Concept Mapping as
    Facilitative Tools in Schools and Corporations.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s, Inc., 10 Industrial Avenue, Mahwah, NJ07430。
    Qin, Yi. (1997). An investigation of effectiveness of the Vee heuristic for student pre-laboratory preparations in chemistry. The University of Iowa, Iowa City, Iowa.
    Padalla, M. J., Okey, J. R.,& Garrard, K. (1984). The effects of instruction on integrated science process achievement. Journal of Science Teaching, 21,277-287.
    Robert, H. M., (1980). Thinking visually-a strategey manual for problem solving. Canada:Dale Seymour.
    Roth, W. M. & Roychoudhury, A. (1993). Using Vee and Concept Maps in Collaborative Settings: Elementary Education Majors Construct Meaning in Physical Science Courses. School Sciences and Mathmatics, 93(5), 237-244。
    Roth, W .M. & Bowen, M. (1993). Maps for More Meaningful Learning. Science Scope, 16(4), 24-25。
    Roth, W. M. (1990). Map Your Way to a Better Lab. Science Teacher, 57(4), 30-34。
    Roth, W. M. (1992). Dymaic Evaluation . Science Scope, 15(6), 37-40。
    Rumer, S. H. (1990). A case study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concept mapping and Vee diagramming in middle school science education.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Buffalo.
    Showalter, V. M. (1974). Scientific Literacy PrismII, 2(3), 37-40。Center for Unified Science Education.
    Tiskus, P. J. (1992). Secondary students' conceptual understanding in the chemistry laboratory. Indiana University.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