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李欣錫 |
---|---|
論文名稱: |
杜甫巴蜀詩「生活」題材研究 |
指導教授: |
陳文華
Chen, Wen-Hua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畢業學年度: | 8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74 |
中文關鍵詞: | 杜甫 、巴蜀 、生活 、成都 、夔州 、時空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55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國詩歌史上,杜詩位居「生活」題材形成的開創性與關鍵性地位。本論文經由文本分析,結合詩人生活所旁及之建築、藝術、書畫、樂舞,針對杜甫「巴蜀」詩中呈現的生活,作全面性之探索與瞭解。緒論結語之外,共分三章: 第二章討論杜甫在流寓生活中的家園環境。杜甫離開長安後,先後居住過秦州、同谷、成都、雲安、夔州等地;居住之處,包括浣花草堂、客居、客堂、西閣、瀼西草屋、東屯茅屋等,因此,本章先就杜甫在巴蜀時期之居處,作一簡略地呈現,選擇杜甫居住最久、經營最力的浣花草堂為論述對象;並由唐代宮殿園林與公園的發展、文人園林的佈置與文人造園的概念,瞭解杜甫浣花草堂之周遭環境與園林建設。 第三章討論杜甫在巴蜀的鄉居生活。以成都、夔州二個時期的生活為主線,呈現詩人在巴蜀十年間種藥、為農等活動,這類活動充實了詩人的生命情感與生活樂趣;其次,杜甫與親人、友朋、鄰居的相處情形及其在自然界景物中所獲得閒適的意趣,構成了詩人鄉居生活的基調,這也是詩人在其中俯仰自得、歡笑喧鬧之來源;此外,更論及詩人的飲食活動,瞭解其飲酒、饌食上的需求與喜好。 第四章討論杜甫游賞的生活型態。本章以詩人的時、空憂患為主,討論此人人皆必須面臨的時空概念,是以什麼樣的方式呈現在詩人身上,以什麼樣的細微觸覺令詩人感知;更重要的,杜甫如何藉由生活中「遊」、「觀」諸般活動進行「消解」,在此自然山水、書畫樂舞的沈潛下,詩人藉由抽象抑或具象的線條、形象、音聲,一方面獲得了充盈的大化之感;一方面則渲洩了苦悶、悲愴之情,由其中獲得了超越與解脫,在某一個境界來講,詩人達到了真正的「遊」。
參考書目(以作者姓名筆畫為序)一‧專著(一)古籍: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1983。王溥撰,楊家駱編:《唐會要》,臺北:世界書局,1989。王嗣奭撰:《杜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6。鍾嶸撰,王叔岷箋證:《鍾嶸詩品箋證稿》,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1992。王國維:《人間詞話》,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7。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台北巿:藝文印書館,1966。司馬光:《資治通鑑》,臺北:弘道書局,1970。杜甫著,仇兆鰲注:《杜詩詳注》,臺北:里仁書局,1980。杜甫著,楊倫箋:《杜詩鏡銓》,臺北:天工書局,1988。杜 佑:《通典》,清高宗敕纂景印摛藻堂欽定四庫全書薈要。何文煥輯:《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97。李 泰:《括地志》,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李 肇:《唐國史補》,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李吉甫撰,孫星衍校:《元和郡縣圖志》,北京:中華書局,1985。宋敏求:《唐大詔令集》,臺北:商務印書館。四庫全書珍本十二集。宋敏求:《長安志》,臺北:新文豐叢書。孫過庭撰,朱建新箋證:《書譜》,臺北:河洛出版社,1975。孟綮撰,李學穎標點:《本事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金聖嘆撰、張國光校點:《才子杜詩解》,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施鴻保:《讀杜詩說》,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6。浦起龍:《讀杜心解》,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8。徐 松:《登科記考》,北京:中華書局,1993。徐松撰,李健超增訂:《增訂唐兩京城坊考》,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郭樸撰,袁柯校注:《山海經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95。黃庭堅撰,任淵等注:《黃山谷詩集注》,臺北:世界書局,1996。唐 駢:《劇談錄》(北京:中華書局,1991)。清聖祖御製:《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96。常 璩:《華陽國志》,臺北:世界書局,1979。張九齡等撰,袁文興、潘寅生主編:《唐六典全譯》,甘肅:甘肅人民出版社,1997。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4朱景玄撰、溫肇桐注:《唐朝名畫錄》,四川:美術出版社,1985。賈思勰:《齊民要術》,江蘇: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景印四部叢刊抄本。劉克莊:《後村詩話》,臺北:廣文書局,1971。劉義慶撰,余嘉錫箋校:《世說新語箋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長孫無忌撰,劉俊文箋解:《唐律疏議箋解》,北京:中華書局,1996。劉勰撰,范文瀾註:《文心雕龍注》,臺北:開明書局1993。劉昫等撰:《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錢謙益:《杜詩錢注》,臺北:世界書局,1998。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臺北:新興書局,1972。《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98。程大昌:《雍錄》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陸游:《老學庵筆記》顧炎武:《歷代帝王京宅記》,臺北:商務印書館。(二)今人著作:丁成泉:《中國山水詩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中國文史資料編輯委員會:《中國美學史資料選編》,臺北:輔新書局,1984。方 瑜:《杜甫夔州詩析論》,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5。王恢編輯:《括地志新輯》,臺北:世界書局,1974。王忠林等編:《中國文學史初稿》,臺北:福記文化圖書有限公司,1985。王子輝、王明德合著:《中國古代飲食》,臺北:博遠出版公司,1989。王元軍:《唐人書法與文化》,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王國瓔:《中國山水詩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6。王仲犖:《隋唐五代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王文進:《仕隱與中國文學──六朝篇》,臺北:臺灣書店,1999。王 毅:《園林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王伯敏:《唐畫詩中看》,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王仁湘:《飲食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尤雅姿:《魏晉士人之思想與文化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毛漢光:《中國中古社會史論》,臺北:聯經出版社,1997。毛嘉陵:《茶飲保健顧問》,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96。史念海主編:《中國歷史地理論叢》,陝西:陝西師範大學暨西北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史念海:《中國古都和文化》,北京:中華書局,1998。吉川幸次郎著,鄭清茂譯:《宋詩概說》,臺北:聯經出版社,1977。吉川幸次郎著,劉向仁譯:《中國詩史》,臺北:明文書局,1983。朱東潤:《杜甫敘論》,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朱 偰:《杜少陵先生評傳》,臺北:東昇出版事業,1980。朱書萱、范宜如:《風雅淵源──文人生活的美學》臺北:臺灣書店,1998。安懷起、王志英合編:《中國園林藝術》,臺北:丹青圖書公司,1987。杜正勝主編:《吾土與吾民》,臺北:聯經出版社,1996。杜正勝主編:《中國文化史》,臺北:三民書局,1997。杜曉勤:《初盛唐詩歌的文化闡釋》,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李曰剛:《中國詩歌流變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李志慧:《唐代文苑風尚》,臺北:文津出版社,民1989。李辰冬:《杜甫作品繫年》,臺北:東大出版社,1990。李 栖:《題畫詩散論》,臺北:華正書局,1993。李錦繡:《唐代財政史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李來源、林木:《中國古代畫論發史實》,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7。李 浩:《大唐風度》,北京:華文出版社,1997。李 浩:《唐代園林別業考論》,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98。阮 璞:《中國畫史論辨》,西安: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汪師雨盦:《杜甫》,臺北:國家出版社,1986。呂正惠:《抒情傳統與政治現實》,臺北:大安出版社,1989。沈大德、吳廷嘉著:《中國傳統社會結構探析》,臺北:南天書局,1998。辛德勇:《隋唐兩京叢考》,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何恭上:《隋唐五代繪畫》,臺北:藝術圖書公司,1995。何志明、潘運告:《唐五代畫論》,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7。孟亞男:《中國園林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金啟華、胡問濤著:《杜甫評傳》,陝西:人民出版社,1984。金啟華:《杜甫詩論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周維權:《中國古典園林史》,臺北:明文書局,1991。周雲庵:《陝西園林史》,西安:三秦出版社,1997。林乃燊:《中國飲食文化》,臺北:南天書局,1992。吳釗、劉東昇編著:《中國音樂史略》,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6。吳廷嘉、沈大德合著:《中國傳統社會結構探析》,臺北:南天書局,1998。胡豈凡:《杜甫生及其詩學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塺,1978。胡曉明:《萬川之月──中國山水詩的心靈境界》,北京:三聯書店,1996。洪丕謨:《中國古代養生術》,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侯迺慧:《詩情與幽境──唐代文人的園林生活》,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侯迺慧:《唐宋時期的公園文化》,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前野直彬編,連秀華、何寄澎譯:《中國文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徐中舒:《論巴蜀文化》,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徐復觀:《中國文學論集續篇》,臺北:學生書局,1984。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學生書局,1992。徐琛、張朝暉:《中國繪畫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馬寶山:《書畫碑帖見聞錄》,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袁庭棟:《巴蜀文化》,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1995。高尚仁、管慶慧:《書法與認知》,臺北:東大出版社,1995。孫克寬:《杜詩欣賞》,臺北:學生書局,1974。孫繼南、周柱銓主編:《中國音樂通史簡編》,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5。翁俊雄:《唐朝鼎盛時期政區與人口》,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陳 偉:《杜甫詩學探微》,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陳師文華:《杜甫傳記唐宋資料考辨》,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陳伯海:《唐詩學引論》,上海:東方出版社,1988。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臺北:久大文化,1990。陳鼓應:《莊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臺北:里仁書局,1994。陳偉明:《唐宋飲食文化發展史》,臺北:學生書局,1995。陳尚君:《唐代文學叢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陳傳席:《中國山水畫史》,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98。崔榮昌:《四川方言與巴蜀文化》,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葉驍軍:《中國都城歷史圖錄》,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86。郭紹虞:《中國歷代文學論著精選》,臺北:華正書局,1991。郭永榕:《杜甫文學遊歷──杜少陵傳》,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郭繼生主編:《美感與造形》,臺北:聯經出版社,1997。莫礪鋒:《杜甫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莫礪鋒編:《神女之探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章尚正:《中國山水文學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陸侃如、馮沅君:《中國詩史》,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6。曾棗莊:《杜甫在四川》,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黃俊傑主編:《理想與現實》,臺北:聯經出版社,1996。黃新業:《消逝的太陽──唐代城市生活長卷》,長沙:湖南出版社,1996。黃美鈴:《歐、梅、蘇與宋詩的形成》,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黃奕珍:《宋代詩學中的晚唐觀》,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傅璇琮、李珍華撰:《河嶽英靈集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2。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傅璇琮:《唐詩論學叢稿》,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傅樂成:《漢唐史論集》,臺北:聯經出版社,1995。傅樂成主編:《隋唐五代史》,臺北:眾文圖書公司,1998。傅庚生:《杜甫詩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葛曉音:《詩國高潮與盛唐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張淑香:《抒情傳統的省思與探索》,臺北:大安出版社,1992。張澤咸:《唐代階級結構研究》,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張淑瓊:《杜甫》,臺北:地球出版社,1989。張以慰:《中國古代音樂舞蹈史話》,鄭州:大象出版社,1997。張懋鎔:《書畫與文人風尚》,臺北:文津出版社,1989。鄭毓瑜:《六朝情境美學綜論》,臺北:學生書局,1996。童教英:《中國繪畫簡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1。童教英:《中國古代繪畫簡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1。潘運告:《中晚唐五代書論》,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7。楊慧傑:《杜詩品評》,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楊仁愷主編:《中國書畫》,臺北:南天書局,1992。楊旼瑋:《唐代音樂文化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楊松年:《中國古典文學批評論集》,香港:三聯書店香港分店,1987。葉慶炳:《中國文學史》,臺北:學生書局,1994。葉驍軍:《中國都城歷史圖錄》,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86。葉嘉瑩:《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2。熊秉明:《中國書法理論體系》,新店:谷風出版社,1987。寧稼雨:《魏晉風度──中古文人生活行為的文化意蘊》,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趙 岡:《中國城市發展史論集》,臺北:聯經出版社,1995。臺靜農編:《百種詩話類編》,台北:藝文出版社,1974。蔡英俊主編:《抒情的境界》,臺北:聯經出版社,1989。蔡英俊:《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臺北:大安出版社,1995。蔡 瑜:《唐詩學探索》,臺北:里仁書局,1998。聞一多:《少陵先生年譜會箋》黎 虎:《漢唐飲食文化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歐麗娟:《杜詩意象論》,臺北:里仁書局,1997。劉伯驥:《中國醫學史》,臺北:華岡出版社,1974。劉敦楨:《中國古代建築史》,臺北:明文書局,1983。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1991。劉開揚:《杜甫》,臺北:萬卷樓圖書,1993。劉軍、莫福山、吳雅芝:《中國古代的酒與飲酒》,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蔣 勳:《美的沈思──中國藝術思想芻論》,臺北:雄獅美術1990。錢鍾書:《宋詩選註》,臺北:木鐸出版社,1984。錢鍾書:《談藝錄》,臺北:藍燈文化事業,1987。濮禾章:《杜甫草堂》,北京:中國建築工業,1991。霍有明:《論唐詩繁榮與清詩演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顏崑陽:《六朝文學觀念叢論》,臺北:正中書局,1993。蕭滌非:《杜甫研究》,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1957。蕭師麗華:《杜甫──古今詩史第一人》,臺北:幼獅文化公司,1988。蕭師麗華:《元詩之社會性與藝術性研究》,臺北:國家出版社,1998。蕭 馳:《中國抒情傳統》,臺北:允晨文化公司,1999。蕭 元:《初唐書論》,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7。蕭 元:《書法美學史》,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8。蘇紹興:《兩晉南朝的士族》,臺北:聯經出版社,1993。譚其驤編:《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地圖出版社,1985。嚴耕望:《唐代交通圖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6龔鵬程:《讀詩隅記》,臺北:華正書局,1987。龔鵬程:《詩史本色與妙悟》,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龔鵬程:《飲食男女生活美學》,臺北:立緒文化事業,1998。欒永平編輯:《成都坊坊考》,成都:巴蜀書社,1986。《中國繪畫美學史稿》,臺北:木鐸出版社,1986。《中國園林建築研究》,臺北:丹青圖書公司,1985。《全唐詩中的樂舞資料》,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6。《杜甫年譜》,臺北:學海出版社,1981《唐代文學研究‧第四輯》,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隋唐五代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隋唐史話》,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二‧論文(一)博碩士論文:呂正惠:《元和詩人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3。許應華:《杜甫夔州詩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研所碩士論文,1982。陳清俊:《盛唐詩時空意識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研所博士論文,1996。楊雅惠:《兩宋文人書畫美學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研所博士論文,1992。盧惠敏:《中國建築時空論》,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鄭月梅:《春秋戰國之巴蜀文化》,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鄭元準:《杜甫長安期之詩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林瑛瑛:《杜甫成都期詩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方秋停:《杜甫秦州詩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許應華:《杜甫夔州詩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朱伊雯:《杜甫晚期詩作之精神動向──以夔州詩為歸趨之探究》,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二)期刊論文:丁浩、劉笑平:〈杜甫草堂重建杜甫故居茅屋構想簡說〉,《杜甫研究學刊》1997。丁啟華:〈生命的悲歌──論杜甫詩中有關生命的悲劇主題〉,《杜甫研究學刊》,1996年,第2期。王定璋:〈唐代山水旅游詩歌折射的文化心態〉,《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王國瓔:〈陶詩中的隱居之樂〉,《臺大中文學報》,1995。方瑜:〈浣花溪畔草堂閒──論杜甫在四川的詩〉,《古典文學》第二集,1980。石婉祥:〈杜甫與酒漫談〉,《杜甫研究學刊》,1995年,第2期田守真:〈談杜甫題畫詩札記〉,《杜甫研究學刊》,1990年,第3期。江乾益:〈仕與隱──兼論儒者的生命情懷〉,《周氏獎學金第二十屆紀念論文集》。朱 舟:〈杜甫與音樂〉,《杜甫研究學刊》,1995年,第2期。朱碧蓮:〈形勝有餘風土惡,哀哀血 化詩篇〉,《草堂》,1985年,第1期。呂正惠:〈杜甫與日常生活〉,《唐詩論文選集》,臺北:大安出版社,1985。呂正惠:〈不斷成長的詩人──杜甫詩歌藝術的特徵〉,《隋唐五代文學研討會論文》,嘉義:中正大學中文系,1998。李 炎:〈杜甫生平喜好四題〉,《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何寄澎:〈悲秋──中國文學傳統中時空意識的一種典型〉,《臺大中文學報》,1995。祁和暉:〈杜甫與巴蜀文化〉(之一),《杜甫研究學刊》,成都:杜甫研究學會,1990。祁和暉:〈杜甫與巴蜀文化〉(之二),《杜甫研究學刊》,成都,杜甫研究學會,1990。祁和暉:〈杜甫為什麼要不斷漂泊?〉,《杜甫研究學刊》。祁和暉、譚繼和:〈杜甫攜家入蜀原因考察〉,《杜甫研究學刊》。吳明賢:〈稼穡分詩興,柴荊學土宜〉,《杜甫研究學刊》,1990年,第3期。林俊寬:〈竹在中國造園上運用之研究〉,《華岡農科學報》,臺北:文化大學,1981。林繼中:〈杜詩與宋人詩歌價值觀〉,《宋詩綜論叢編》,高雄:麗文出版社。金維諾:〈唐代在書畫理論上的繼承與發展〉,《唐研究》,1998。祝 崧:〈杜甫「浣花草堂」在那兒?〉,《社會科學戰線》,1997。莫礪鋒:〈論杜甫晚期今體詩的特點及其對宋人的影響〉,《宋詩綜論叢編》,高雄:麗文出版社。許同華:〈從杜詩中所見之工部草堂〉,《杜甫研究論文集》一輯,北京:中華書局,1962。陳 香:〈杜甫與竹〉(上)、(下),《中央日報》,1968。陳貽焮:〈夔藝雌黃〉,《草堂》,1984年,第2期。郭聲波:〈成都平原的南、北江〉,《中國歷史地理論叢》。庾光蓉:〈論杜甫的愛情詩〉,《杜甫研究學刊》,1995年,第4期。黃正建:〈韓愈日常生活研究──唐貞元長慶間文人型官員日常生活研 究之一〉,《唐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張夢機:〈杜詩〉,《國文天地》,臺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87。張志烈:〈濁醪有妙理──論杜甫與中國酒文化〉,《杜甫研究學刊》,1995年,第1期。張天健:〈思念夔州〉,《杜甫研究學刊》,1997年,第2期。曾棗莊:〈論宋人對杜詩的態度〉,《宋詩綜論叢編》,高雄:麗文出版社。曾棗莊:〈巫山巫峽氣蕭森──讀杜甫夔州山水詩〉,《草堂》,1985年,第1期。曾棗莊:〈論唐人對杜詩的態度〉,《杜甫研究學刊》程 杰:〈從陶杜詩的典範意義看宋詩的審美意識〉,《宋詩綜論叢編》, 高雄:麗文出版社。趙維融:〈讀杜甫的登高詩〉,《杜甫研究學刊》,1993年,第4期。鄭毓瑜:〈六朝書論中的審美觀念〉,《臺大中文學報》,1991。鄭毓瑜:〈知音與神思──六朝人周旋交錯的生命情識〉,《臺大中文學報》,1994。鄧小軍:〈從大自然汲取生機〉,《杜甫研究學刊》,1993年,第1期。劉君燦:〈中國的時間和空間〉,《國文天地》,1985年。劉長東:〈論杜甫的隱逸思想〉,《杜甫研究學刊》,1994年,第3期。鍾來茵:〈平生憩息地,必種數竿竹──杜甫近百首寫竹詩雜談〉,《杜甫研究學刊》,1993年,第2期。濮禾章:〈杜甫「卜居」詩中的主人指誰?〉,《四川師院學報》,1980。繆 鉞:〈杜甫夔州詩學術討論會開幕詞──綜述杜甫夔州詩〉,《草堂》,1984年,第2期。龔鵬程:〈從杜甫、韓愈到宋詩的形成〉,《宋代文學研究叢刊》,高 雄:麗文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