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蕙羽 Chang, Hui-Yu |
---|---|
論文名稱: |
清代臺灣渡口組織的運作:以新店溪流域為例 The Operation of Ferry Organizations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in Taiwan: A Case Study on Xindian River |
指導教授: |
陳志豪
Chen, Chih-Hao |
口試委員: |
戴寶村
Dai, Bao-Cun 林聖欽 Lin, Sheng-Chin 陳志豪 Chen, Chih-Hao |
口試日期: | 2022/07/13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臺灣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23 |
畢業學年度: | 11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1 |
中文關鍵詞: | 渡口 、渡稅 、官渡 、義渡 、民渡 、新莊慈祐宮 、大坪林斯馨祠 |
英文關鍵詞: | ferry, ferry tax, Guan-du, Yi-du, Min-du, Xinzhuang Ciyou Temple, Dapinglin Sihsin Temple |
研究方法: | 歷史研究法 、 社會網路分析 、 田野調查法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301140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57 下載:4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渡口為清代臺灣居民渡河時使用的交通建設,官方編寫地方志時,皆會列載該區域的渡口與橋樑,可知渡口為當時重要的地方交通建設。其中,臺灣北部淡水廳的方志中記載之橋渡數量為臺灣府之冠,且渡口比例高於橋樑。因此,本文首先以淡水廳的渡口為主題,探討清代臺灣渡口組織的運作。
本文以渡口的發起、建設、資金來源以及營運等紀錄,判斷官方介入的程度,觀察到淡水廳中,官方介入程度最高者為基隆河與雙溪河流域,最低者為新店溪流域。以「渡稅」作為理解渡口組織營運的切入點分析,發現在官方介入渡口組織程度較高的基隆河流域,未見以繳交「渡稅」營運渡口的案例;而渡口組織全為民間自行經營的新店溪流域,「渡稅」係由新莊慈祐宮所管理。
同時,本文也指出「渡稅」在臺灣南部是官方與民間合作經營的媒介,以支應地方政府的財政。但新店溪流域的「渡稅」卻為民間自行經營,實與官方無關,說明清代臺灣的渡口不論有無官方介入,皆可仿照官方管理渡口的模式——「渡稅」以建立其運作模式,渡口經營者用繳交「渡稅」來確立其經營權,或保障經營權的移轉。
新店溪流域渡口運作有賴地方自行維持,除了繳交「渡稅」給慈祐宮,個別渡口亦藉由立碑以文字確立其運作。本文以各個渡口向新莊慈祐宮繳交「渡稅」的情形搭配地圖史料,推知新店溪流域各處渡口的歷史脈絡,以及新店溪流域渡口組織的架構。其中,又以大坪林渡、渡口所發展出的大坪林街、與兩者息息相關的大坪林斯馨祠,說明區域內人群網絡緊密參與渡口運作的情形。
本文透過新店溪流域渡口的研究,指出清代臺灣由民間經營的渡口,化用原先渡稅充當香資的方式完成組織化,使渡口交通與民間信仰的連結更為強烈,是故渡口附近多有廟宇。藉由廟宇碑文與捐款名單,得以了解渡口經營權的移轉與運作,更顯示渡口作為清代臺灣社會交通熱點,具有活絡社會網絡與人群的特色。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in Taiwan, the ferry crossing served as a vital transportation facility for residents to traverse rivers. Gazetteers compiled by officials meticulously documented the ferries and bridges in each region, underscoring the significance of ferries in local transportation. Notably, Tamsui Ting(淡水廳)in northern Taiwan had the highest number of recorded ferries, with a greater proportion of ferries compared to bridges.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Tamsui Ting's ferries to explore the operations of ferry organizations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in Taiwan.
By analyzing historical records concerning the establishment, construction, funding, and operation of ferries, this study assesses the level of official involvement in ferry organizations. Findings reveal that the degree of official engagement was most prominent in the Keelung (基隆) and Xindian (新店) River basins, and least in the Xindian River basin. The "ferry tax" (渡税) system provides insights into the functioning of ferry organizations. Notably, in the Keelung River basin, where official involvement was high, ferries were not operated through the "ferry tax" system. Conversely, in the Xindian River basin, where the ferry organization was privately managed, the "ferry tax" was overseen by the Xinzhuang Ciyou Temple (新莊慈祐宮).
Furthermore, this study underscores that in southern Taiwan, the "ferry tax" served as a collaborative mechanism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private sector, supporting local government finances. In contrast, the "ferry tax" system in the Xindian River basin operated independently from government influence, relying on self-sustained efforts. Irrespective of official intervention, ferry operations in Taiwan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followed an official mode of management, with ferry operators using the "ferry tax" to establish or transfer their operating rights.
In the Xindian River basin, the functioning of ferry organizations relied on local self-maintenance. Beyond paying the "ferry tax" to the Xinzhuang Ciyou Temple, individual ferries established their operational rights by erecting monuments. Historical maps, in conjunction with "ferry tax" payments to the Xinzhuang Ciyou Temple, helped reconstruct the historical ferry network in the region. Notably, case studies of the Dapinglin (大坪林) Ferry, Street, and Temple highlight the active involvement of the local population in ferry operations.
Moreover, this research reveals that privately operated ferries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transformed the original "ferry tax" into religious offerings, strengthen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ferry transportation and folk beliefs. As a result, numerous temples were established near ferry locations. Through the examination of temple inscriptions and donation records, this study provides valuable insights into the transfer and operation of ferry rights, emphasizing the pivotal role of ferries as essential social hubs in Qing Dynasty Taiwan.
一、徵引史料
「慈祐宮聖母香燈碑記(甲)(乙)」1764
「重修慈祐宮碑記(甲)(乙)」1779
「重修慈祐宮碑記(甲)(乙)」1824
「重修慈祐宮碑記(丙)(丁)」1873
「添建艋舺大渡碑記」1780
「福德祠捐題碑記」(即「福德祠碑」)1780
「斯馨牌」1779
「臺灣番社圖」(年代不詳)。臺北:國立臺灣圖書館藏。
「(臺灣)兩萬分一堡圖」1904。臺北:國立臺灣圖書館藏。
「臺灣山海圖」1824-1835。法國:法國國家圖書。
「乾隆臺灣輿圖」1756-1759。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
「清乾隆中葉臺灣番界圖」1760。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館藏。
「大臺北古地圖」1654。荷蘭:海牙國家檔案館館藏。
不著撰人。2011〔1898〕《嘉義管內采訪冊》。臺北:文建會。
中和庄役場。1932《中和庄誌》。臺北:中和庄役場。
王必昌。2005〔1752〕《重修臺灣縣志》。臺北:文建會。
王瑛曾。2006〔1762〕。《重修鳳山縣志》。臺北:文建會。
王瑛曾。2006〔1764〕《重修鳳山縣志》。臺北:文建會。
王禮。2005〔1720〕《臺灣縣志》。臺北:文建會。
伊能嘉矩。2017〔1928〕。《臺灣文化志 中卷》。新北:大家出版。
何培夫編。1999《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臺北縣》。臺北:國立臺灣圖書館。
余文儀。2007〔1774〕《續修臺灣府志》。臺北:文建會、遠流。
李丕煜。2005〔1720〕《鳳山縣志》。臺北:文建會。
沈茂蔭。2006〔1894〕《苗栗縣志》。臺北:文建會。
周鍾瑄。2005〔1724〕《諸羅縣志》。臺北:文建會。
周璽。2006〔1836〕《彰化縣志》。臺北:文建會。
林占梅。1964〔1927〕《潛園琴餘草簡編》。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林百川、林露結。2011〔1898〕《樹杞林志》。臺北:文建會。
邱秀堂編。1986《臺灣北部碑文集成》。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胡傳。2006〔1895〕《臺東州采訪冊》。臺北:文建會。
倪贊元。2011〔1894-1895〕《雲林縣采訪冊》。臺北:文建會。
徐本、三泰等奉敕纂;劉統勳等續纂。1982〔1743〕《大清律例(乾隆朝)》,清乾隆間刊本。臺北:商務印書館。
屠繼善。2007〔1895〕《恒春縣志》。臺北:文建會。
淀川喜代治。1933《板橋街誌》。臺北:板橋街役場。
深坑廳。1907《深坑廳第二統計書》。不詳:深坑廳。
陳培元。2006〔1764〕《噶瑪蘭志略》。臺北:文建會。
陳培桂。2006〔1871〕《淡水廳志》。臺北:文建會。
陳淑均。2006〔1852〕《噶瑪蘭廳志》。臺北:文建會。
陳朝龍、鄭鵬雲。2011〔1895〕《新竹縣采訪冊》。臺北:文建會。
陳朝龍、鄭鵬雲。2011〔1897〕《新竹縣志初稿》。臺北:文建會。
陳壽祺。2007〔1871〕《道光福建通志臺灣府》。臺北:文建會。
黃叔璥。1879《臺海使槎錄》,謙德堂校刊本。畿輔叢書。
臺北廳。1919《臺北廳誌》。臺北:株式會社臺灣日日新報社。
臺北廳總務課。1903《臺北廳志》。不詳:臺北廳總務課。
臺灣慣習研究會。1901《臺灣慣習記事》。不詳:臺灣慣習研究會。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課。1899《臺北縣下農家經濟調查書明治三十二年》。臺北:日本物產會社活版部。
蔡振豐。2011〔1897〕《苑裏志》。臺北:文建會。
鄭用錫。2006〔1834〕《淡水廳志稿》。臺北:文建會。
盧德嘉。2006〔1894〕《鳳山縣采訪冊》。臺北:文建會。
謝金鑾、鄭兼才。2006〔1807〕《續修臺灣縣志》。臺北:文建會。
二、專書
中華綜合發展研究院應用史學研究所。1998《中和市志》。臺北:中和市中所。
王世慶。1996《淡水河流域河港水運史》。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吳密察、翁佳音、李文良、林欣宜(合著)。2005《臺灣史料集成提要(增訂本)》臺北:文建會、遠流。
吳盛沂、吳基瑞。1988《板橋市志》。臺北:板橋市公所。
李順仁。2004《碑情城市:新店地區石碑的歷史意義》。臺北:拳山堡文史工作室。
林文龍。2012《彰化書院與科舉》。臺中:晨星。
林玉茹。1997《清代臺灣港口的空間結構》。臺北:知書。
林美容。2008《祭祀圈與地方社會》。臺北:博揚文化。
翁佳音。1998《大臺北古地圖考釋》。臺北:北縣文化。
黃智偉。2011《省道台一線的故事》。臺北:如果出版社。
新莊市志編輯委員會。1998《新莊市志》。臺北:臺北縣新莊市公所。
詹素娟。1999《大臺北都會區原住民歷史專輯:凱達格蘭調查報告》。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1996〔1906〕《臺灣堡圖》。臺北:遠流出版。
蔡丁財。2002《新店人的歷史》。臺北:臺北縣新店市公所。
戴寶村、溫振華。1998《大臺北都會圈客家史》。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謝國興、陳宗仁主編。2018《地輿縱覽:法國國家圖書館所藏中文古地圖》。臺北:中研院臺史所。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1995《臺灣私法・附錄參考書第一卷・下》。臺北:南天書局。
三、論文
(一)期刊論文、合集
方豪。1978〈清代前期臺灣方志的編纂工作〉《臺灣人文》2:5-16。〈清代中期臺灣方志的編纂工作〉,《臺灣人文》3:4-16。〈清代後期臺灣方志的編纂工作〉,《臺灣人文》4:3-14。
王世慶。1958〈清代臺灣的米價〉,《臺灣文獻季刊》9(4):11-20。
何孝榮、肖奔。2018〈清代渡運管理模式的轉向:從「假手于役」到「假手于民」——以湖南益陽碧津渡為中心〉,《江西社會科學》10:152-160、256
吳密察。2006〈「歷史」的出現──臺灣史學史素描〉,《當代》224:32-94。
吳琦。2008〈清代湖北津渡及其運營管理〉,《江漢論壇》1:83-89。
李文良。2014〈清代臺灣的「港戶」及其水域權利──以臺江內海新灣二港為例〉,《臺大歷史學報》54:211-246。
高志彬。1990〈臺灣方志纂修概況與內容特質〉,《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15:36-43。
張艷芳。2009〈明清時期的橋渡田地〉,《歷史教學(高校版)》10:41-45。
陳志豪。2020〈紫線番界:清乾隆時期北臺灣番界清釐與地方行政的規劃〉,《臺大文史哲學報》94:1-34。
陳慧兒。1972〈清林爽文之變中的義民首證〉,《臺南文化》9(3),頁21-24。
單文經。1998〈一八九五年以前鹿港教育史初探〉,《教育研究集刊》40:113-142。
彭煥勝、吳正龍。2005〈清代彰化縣儒學的生員教育〉,《教育研究集刊》51(3):53-82。
詹孟桐。2018〈文化建構與歷史書寫:臺中石崗劉文進家族與義渡會的創建源流〉,《師大臺灣史學報》11:157-178。
蔡志展。2017〈清代鹿港功名人物拾遺〉,《臺灣文獻》68(3):127-162。
溫振華。1989〈清代後期臺北盆地士人階層的成長〉,《臺北文獻》90:1-31。
葉鴻灑。2003〈淡水鎮對岸--八里鄉興衰始末考〉,《淡江史學》14:3-10。
簡宏逸。2019〈臺北圭母子社和大浪泵社研究〉,《臺北文獻(直字)》,208:41–68。
(二)學位論文
田姝榛。2011〈客家非營利組織與地方互動關係之研究—以東勢義渡社會福利基金會為例〉。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吳淑慈。1997〈清代臺灣的義渡──以永濟義渡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吳佩璇。2022〈十九世紀〈臺灣山海全圖〉的繪製及其時代背景〉。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姚美齡。2015〈從永濟義渡碑論濁水福興宮、社寮紫南宮的地方經營〉。嘉義:國立中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定邦。2015〈臺灣清代地方志木雕版研究——以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所藏《淡水廳志》雕版為例〉。臺中: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碩士論文。
常建榮。2011〈明清海南的橋梁與津渡研究〉。廣州:暨南大學中國古代史碩士論文。
張俊。2004〈清代兩湖地區的橋梁與渡口〉。武漢:武漢大學專門史碩士論文。
許仟慈。2020〈跨政權下北臺灣義渡的整編與轉型(1796-1945)〉。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智偉。1999〈統治之道——清代臺灣的縱貫線〉。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溫振華。1977〈清代臺北盆地經濟社會的演變〉。臺北:國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育真。2014〈淡水河流域渡口空間研究〉。臺北: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竣元。2022〈清代臺灣「保」的空間劃分:以淡水廳芝蘭保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盈如。2021〈清代北臺灣公共事業的運作:以淡水同知婁雲的義渡建設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戴寶村。1988〈近代臺灣港口市鎮之發展:清末至日據時期〉。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
四、資料庫、網路資源
中央研究院地理資訊科學專題研究中心。「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網址: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whgis.aspx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文獻叢刊資料庫」,網址:http://tcss.ith.sinica.edu.tw/cgi-bin/gs32/gsweb.cgi/login?o=dwebmge&cache=1655301109062。「內閣大庫檔案資料庫」,網址:https://newarchive.ihp.sinica.edu.tw/mcttp/
府治天后宮官網。網址:https://gtainanmazu.org.tw/?act=menuinfo&ml_id=20211026007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臺灣古碑拓本」,網址:https://dl.lib.ntu.edu.tw/s/rt/page/home
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歷史數位圖書館(THDL)」,網址:http://thdl.ntu.edu.tw/index.html
國立臺灣圖書館。「日治時期圖書影像系統」,網址:http://stfb.ntl.edu.tw/cgi-bin/gs32/gsweb.cgi/login?o=dwebmge&cache=1655300743921。「日治時期期刊影像系統」,網址:http://stfj.ntl.edu.tw/cgi-bin/gs32/gsweb.cgi/login?o=dwebmge&cache=1655300772590
臺灣記憶。網址:https://tm.ncl.edu.tw/index?lang=chn
萌典(臺灣閩南語/臺灣客語)。網址:https://www.moedict.tw/%E8%90%8C
新店十四張斯馨祠官方Facebook帳號貼文。網址:https://reurl.cc/j190RM,原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1838901819660268/photos/%E4%B9%BE%E9%9A%8638%E5%B9%B4%E8%A5%BF%E5%85%831773%E5%A4%A7%E5%9D%AA%E6%9E%97%E4%BA%94%E5%BA%84%E4%BB%9D%E7%AB%8B%E8%A8%82%E6%B0%B4%E8%B7%AF%E8%BB%8A%E8%B7%AF%E5%90%88%E7%B4%84%E8%A8%98%E8%BC%89%E5%A4%A7%E5%9D%AA%E6%9E%97%E5%9C%B3%E4%BA%94%E5%BA%84%E9%96%8B%E9%91%BF%E5%A4%A7%E5%9D%AA%E6%9E%97%E5%9C%B3%E5%B7%A5%E7%A8%8B%E7%9A%84%E6%AD%B7%E5%8F%B2%E9%81%8E%E7%A8%8B%E5%A4%A7%E5%9D%AA%E6%9E%97%E4%BA%94%E5%BA%84%E5%A2%BE%E6%88%B6%E9%A6%96%E9%87%91%E5%90%88%E8%88%88%E5%8D%B3%E8%95%AD%E5%A6%99%E8%88%88%E8%82%A1%E5%A4%A5%E6%9C%B1%E8%88%89%E9%99%B3%E6%9C%9D%E8%AA%87%E5%90%B3%E5%BE%B7%E6%98%8C%E7%AD%89%E4%BA%BA%E5%85%B6%E4%B8%AD%E9%87%91%E5%90%88%E8%88%88%E8%95%AD%E5%A6%99/2574821886068254/?paipv=0&eav=AfYCi7e0-Ehrgb-Jw_XtI9km8DVbvo9avqM9hmBpfLGKadJ8q-KeO6AWnERKF8XbMpA&_rdr
新店十四張斯馨祠官網。網址:http://14.org.tw/Sixin_History.htm
臺北市客家遷徙紀錄片《城南客事》。網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iLlnwT7sO8&t=216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