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何曉薇 |
---|---|
論文名稱: |
高中歷史學科核心能力的理論與實踐--以「歷史解釋」為中心 |
指導教授: | 陳豐祥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12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21 |
中文關鍵詞: | 歷史教育 、歷史解釋 、征服王朝 、小組討論法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91 下載:38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台灣歷史教育近年來最大的變革,即是95課綱與100課綱所強調的「核心能力」,其內涵是重視時序觀念、歷史理解、歷史解釋與史料證據,目的是希望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本研究即是以「歷史解釋」為中心,進行相關的行動研究。
筆者以95課綱高中歷史第二冊「近世北方民族的爭勝」為單元進行教學實驗,透過多媒體教學法、講述教學法及小組討論法的教材設計,嘗試將「歷史解釋」的教學目標融入教學活動;同時藉由多元評量之方式,瞭解學生在「歷史解釋」方面的表現情形或遭遇的問題,以作為日後歷史教師或擬進行相關研究者之參考。
研究結果可發現:學生在「認知」、「理解」的部分較能達到教學目標,但涉及「解釋」的部分,因其歷史知識較為薄弱,歷史解釋較難周延;但小組討論法的教學方式,使學生收穫甚多,且提升其對歷史之興趣。隨著100課綱課程正式上路,核心能力仍維持不變的情形下,希望未來有更多高中教師更瞭解核心能力的重要性,也能真正在課堂中加以落實。
一、專書:
1.《高級中學歷史(二)》,台北:三民,民99。
2.《高級中學歷史(二)》,台南:南一,民99。
3.《高級中學歷史(二)》,台北:泰宇,民99。
4.《高級中學歷史(二)》,台北:康熹,民99。
5.《高級中學歷史(二)》,台北:翰林,民99。
6.《高級中學歷史(二)》,台北:龍騰,民99。
7.《高級中學歷史(二)教師手冊》,台北:三民,民99。
8.《高級中學歷史(二)教師手冊》,台北:南一,民99。
9.《高級中學歷史(二)教師手冊》,台北:泰宇,民99。
10.《高級中學歷史(二)教師手冊》,台北:康熹,民99。
11.《高級中學歷史(二)教師手冊》,台北:翰林,民99。
12.《高級中學歷史(二)教師手冊》,台北:龍騰,民99。
13.《高級中學歷史(上)》,台北:龍騰,民88。
14.《高級中學歷史(上)教師手冊》,台北:龍騰,民88。
15.《高中中學數學(二)》,台南:南一,民99。
16.《國民中學社會(三)》,台北:翰林,民99。
17.B.S. Bloom著,邱淵譯,《教學評量》,台北:五南出版社,民99。
18.Edward H. Carr,王任光譯,《歷史論集》,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5年。
19.R. G. Collingwood著,黃宣範譯,《歷史的理念》,台北:聯經出版社,1981年。
20.于友西著,《中學歷史教學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
21.王仲孚,《台灣中學歷史教育的大變動—歷史教育論集二編》,台北市:海峽學術出版社,2003年。
22.王明蓀,《宋遼金元史》,台北:眾文圖書,民83。
23.台灣歷史學會編,《歷史意識與歷史教科書論文集》,台北縣板橋市:稻鄉出版社,2003年。
24.吳翎君,《歷史教學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2004年。
25.李坤崇,《多元化教學評量》,台北:心理出版社,1999年。
26.李坤崇,《教學評量》,台北:心理出版社,2006年。
27.李緒武,《社會科教材教法》,台北:五南出版社,1990年。
28.杜維運,《史學方法論》,台北:三民書局,1983年。
29.沈翠蓮,《教學原理與設計》,台北:五南出版社,2001年。
30.周樑楷,《歷史學的思維》,台北:正中書局,1993年。
31.林進材,《教學理論與方法》,台北:五南出版社,1999年。
32.林慈淑,《歷史,要教什麼?--英、美歷史教育的爭議》,台北 : 臺灣學生,2010年。
33.林寶山,《教學論:理論與方法》,台北市:五南出版社,1990年。
34.竺沙雅章,《中國通史》,台北:稻鄉出版社,1992年。
35.姚從吾,《姚從吾先生全集》,臺北:正中書局,1971年。
36.徐照麗,《教學媒體—系統化的設計、製作與運用》,台北:五南出版社,民88年。
37.高廣孚,《教學原理》,台北:五南出版社,1988年。
38.張元、周樑楷主編,《方法論 : 歷史意識與歷史教科書的分析編寫國際學術硏討會論文集》,新竹市 : 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硏究所,1998年。
39.張玉燕,《教學媒體》,台北:五南出版社,1994年。
40.張豈之主編,《元明清史》,台北:五南圖書,2002年。
41.張添洲,《教材教法—發展與革新》,台北:五南出版社,2000年。
42.張霄亭,《視聽教育與教學媒體》,台北:五南出版社,1994年。
43.張霄亭、朱則剛、張鐸嚴、洪敏琬、胡怡謙、方郁琳、胡佩瑛,《教學原理》,台北:國立空中大學,2001年修訂再版。
44.教育部,《高級中學課程標準》,1971年。
45.教育部,《高級中學課程標準》,1996年。
46.郭生玉,《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精華書局,1989年。
47.郭實渝,《美國歷史科國家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1996年。
48.陳冠華,《追尋更有意義的歷史課—英國中學歷史教育改革》,台北:龍騰,2001年。
49.陳國彥、吳宗立,《社會領域教材教法》,高雄:麗文文化出版社,2002年。
50.陳捷先,〈從民族問題的處理看清朝政權的建立〉,《清史論集》,台北:東大書局,1997年。
51.陳捷先,《明清史》,台北:三民,2007年。
52.陳豐祥,《歷史教學評量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4年。
53.陶晉生,《女真史論》,台北:食貨出版社,民70年。
54.陶晉生,《中國近古史》,台北:東華書局,1979年。
55.喻蓉蓉,《喚起歷史的幽情:探索歷史教學新方向》,台北:歷史智庫,2001年。
56.費正清,《費正清論中國》,台北:正中,民83。
57.黃仁宇,《中國大歷史》,台北:聯經,1998年。
58.黃仁宇,《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台北:時報,民78。
59.黃光雄,《教學原理》,台北市:師大書苑出版發行,1988年。
60.黃光雄編譯,《教學目標與評鑑》,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87年。
61.黃俊傑,《歷史知識與歷史思考》,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3年。
62.黃俊傑,《歷史思維、歷史知識與社會變遷》,台北:時報出版社,2006年。
63.歐滄和,《教育測驗與評量》,台北:心理出版社,2002年。
64.鄭天挺等著,《清史》,台北:昭明書局,1999年。
65.蕭啟慶,《元朝史新論》,台北:允晨文化,1999年。
66.蕭啟慶,《元代的族群文化與科舉》,台北:聯經書局,2008年。
67.蕭啟慶,《蒙元史新研》,台北:允晨文化,民83年。
68.饒宗頤,《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卷六,臺北市:新文豐,2003年。
二、學位論文:
1.吳嘉娪,《國小六年級影視歷史思維能力測驗之編製與表現概況之探討》,國立臺南大學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2.李佳玲,《中學歷史教學設計與教學法的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2003年。
3.周建漳,《歷史及其理解和解釋》,廈門大學博士論文,2004年。
4.邱玉娟,〈合作學習在歷史科教學上的理論與實踐—以「同儕交互發問法」為中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教學碩士論文,2007年。
5.郭淑美,〈高中歷史教科書研究--以臺灣史教材為中心(1948~2006)〉,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2005年。
三、期刊論文
1.Selly Weintraub著、蕭憶梅譯,〈「這是什麼新把戲?舊把戲有甚麼問題嗎?--加州奧克蘭區(Oakland,California)的歷史教學改革」〉,《清華歷史教學》第14期,2003年。
2.沃爾夫岡˙胡格(Wolfgang Hug)著、胡凱譯、姚寶校訂,〈《我們的歷史》與歷史學習〉,《清華歷史教學》第9期,1999年。
3.宋佩芬,〈培養「帶得走的能力」--再思統整與學科知識〉,《教育研究雙月刊》,第115期,2003年。
4.宋佩芬,〈講述中的歷史思維教學:一些可能與問題〉,《師大學報:教育類》,53卷1期,2008年。
5.李稚勇,〈英國歷史科國家課程標準論析〉,《歷史教學》,第1期,2003年。
6.李稚勇,〈論美國社會科課程標準之修訂〉,《全球教育展望》,第1期,2009年。
7.李稚勇,〈論英國歷史科國家課程標準之發展—兼評2007年版歷史科國家課程標準〉,《外國中小學教育》,第4期,2008年。
8.汪秀霞,〈歷史解釋的方向〉,《光武學報》,第21期,1996年。
9.周孟玲,〈知識與實際:英國歷史教學改革的成果與問題淺析〉,《清華歷史教學》第5期,1996年。
10.周孟玲,〈英國近二十年中學歷史教育狀況及其研究成果〉,《歷史教學》第10期,1988年。
11.易君博,〈社會科學中的歷史解釋〉,收錄於杜維運、黃俊傑合編《史學方法論文選集》,台北:華世出版,1979年。
12.林慈淑,〈「學歷史」與「歷史學」之間—九年一貫「人與時間」領域規劃的商榷〉,《東吳歷史學報》第7期,2001年。
13.林慈淑,〈歷史要教甚麼「能力」?--試論香港、台灣、英國的三份課綱〉,《清華歷史教學》,第21期,2011年。
14.林慈淑,〈歷史教與學的鴻溝─英國兒童歷史認知的探究〉,《東吳歷史學報》第8期,2002年。
15.林慈淑,〈歷史與歷史教育的目的─試析倫敦大學兩位學者的爭議〉,《東吳歷史學報》第5期,1999年。
16.胡昌智,〈歷史教育目標的理論與實際〉,《史學評論》第11期,1986年。
17.張元,〈國中歷史「宋遼夏關係」的教學設計〉,《清華歷史教學》第8期,1997年。
18.張元,〈談談轉型中的歷史課堂教學〉,《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十一卷六期,2001年。
19.張元,〈歷史教學需要轉型〉,《清華歷史教學》,第7期,1996年。
20.許倬雲,〈什麼叫歷史?〉,《歷史月刊》,第一期,1988年。
21.陳冠華,〈歷史教學中的史料運用〉,《清華歷史教學》第9期,1999年。
22.陳冠華,〈歷史教學中的史料運用初論〉,《清華歷史教學》第16期,2005年。
23.陳豐祥,〈情意教學目標在歷史教學上的應用-理論與實際-〉,《高中歷史教學與研究第三輯》,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97年。
24. 陳豐祥,〈新修訂布魯姆認知領域目標的理論內涵及其在歷史教學上的應用〉,《歷史教育》,第15期,2009年12月。
25.黃綉媛,〈英國義務教育歷史科國家課程介紹〉,《菁莪》第八卷第2期,民國85年7月。
26.黃綉媛,〈培養歷史思考能力的教學策略〉,《中學教育學報》,第4期,1997年6月。
27.楊舒眉、胡喜云,〈中國學者對「歷史解釋」的認識〉,《前沿》,第3期(總第257期),2010年。
28.葉小兵〈論中學歷史教學中的歷史思維能力〉,《學科教育學研究》,第1期,1998年。
29.葉連祺、林淑萍,〈布魯姆認知領域目標分類修訂版之探討〉,《教育研究月刊》,第105期,2003年1月。
30.管東貴,〈滿族入關前的文化發展對他們後來漢化的影響〉,《中研院史語所集刊》,40本上冊,1968年。
31.劉怡芳,〈影視史學與歷史學科能力─簡介「文華高中影視史學課程」〉,《清華歷史教學》第18期,2007年5月。
四、網路資源:
1.中國科普博覽網站—風雲遼代,http://159.226.2.2:82/gate/big5/www.kepu.net.cn/gb/civilization/liao/zone/200203260059.html
2.王偲宇,〈從史博館的「大清盛世」展覽來看現今高中歷史教學〉, http://203.68.236.93/xoops2/modules/newbb/viewtopic.php?topic_id=381&forum=31
3.教育部歷史文化學習網(進階)http://culture.edu.tw/index/index_new.php
4.梭魯禾帖尼,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zh-hk/%E5%94%86%E9%B2%81%E7%A6%BE%E5%B8%96%E5%B0%BC
5.黃文珍,〈95課綱高中歷史第一至四冊各版教科書分析心得〉,大學入學考試中心選才電子報181期http://www.ceec.edu.tw/CeecMag/Articles/181/181-6.htm
6.葉煬彬,〈高中歷史核心能力的探索與實踐(上)〉,http://www.wretch.cc/blog/yeh3836man/15372
7.葉煬彬,〈高中歷史核心能力的探索與實踐(下)〉,http://www.wretch.cc/blog/yeh3836man/15374
8.葉煬彬,〈高中歷史教育的現況與展望〉,http://www.wretch.cc/blog/yeh3836man/14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