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王雅萍 Wang, Ya-Ping |
---|---|
論文名稱: |
高齡父母照顧中途致障子女之壓力調適歷程研究 A study on the Stress Coping Process of Aged Parents Caring for Adult Children with Acquired Disabilities |
指導教授: |
黃明月
Hwang, Ming-Yueh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社會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8 |
畢業學年度: | 10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4 |
中文關鍵詞: | 高齡父母 、中途致障 、壓力調適 |
英文關鍵詞: | aged parents, acquired disability, stress coping process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THE.NTNU.DACE.004.2018.F02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52 下載:27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隱身在社會的角落中,有一群高齡者除了需面對進入高齡期後生理、心理、社會的老化,也因子女無預期的生病致障,原本應該被子女扶持與照顧的晚年,卻得重啟父母的照顧角色—擔任子女的主要照顧者
。父母深情,子女永遠是父母放不下的牽掛!這群高齡者正面臨了老化與照顧子女的雙重壓力與挑戰,需要你我的關懷。
本研究旨在探究高齡父母照顧中途致障子女之壓力調適歷程,使用質性研究方法,選擇五位高齡父母進行半結構式深入訪談,首先了解高齡父母在面對中途致障子女時的生理、心理狀態及社會角色變化;其次探究高齡父母在照顧中途致障子女時的壓力;並歸納高齡父母照顧時的壓力調適策略與歷程。最後提供為人子女者、高齡照顧者、照顧相關社福單位、政府部門及未來研究相關建議。
本研究主要發現說明如下:
一、高齡父母面對中途致障子女的生理、心理及社會角色變化,生理變
化會影響到生活功能的運作、心理變化會影響生理變化及另尋高安全性活動代替原有社交活動。
二、高齡父母照顧中途致障子女時的壓力,包含面對照顧初期的壓力,
首重認識疾病與照顧知能;承接照顧責任的壓力,首要解決經濟負
荷;維持照顧責任的壓力,首要改善健康老化;壓力影響生活層面
擴及生理、心理、經濟、社交等層面,首重於親友的適度支持。
三、高齡父母照顧中途致障子女時的壓力調適策略,以因應問題解決導
向的調適為主,情緒導向的調適為輔。
關鍵字:高齡父母、中途致障、壓力調適
Due to unexpected illness, some aged parents play the role of caregivers for the adult children with acquired disabilitie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stress coping process of these aged parents. Five aged parents were the subjects for this study. Semi-structured in-depth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to collect data.
The main findings showed that:
1. The changes in the physical,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roles of aged parents while caring for their adult children with acquired disabilities. Physiological changes affected the living functions, psychological changes affected the physiological aging that the aged parents participated in more secure activities instead.
2. The stress that the aged parents perceived included: deficient in disease and caring, caring responsibilities, economic burden, psyc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aging, and disconnected social network.
3. The stress coping strategies that the aged parents caring for adult children with acquired disabilities used were mainly to problem-focused oriented, and emotion- focused supplemented.
key words:aged parents、acquired disability、stress
coping process
一、中文部分
王以仁、林淑玲、駱美芳(1997)。心理衛生與適應,台北:心理。
王俊凱(2008)。老人憂鬱之性別差異:盛行率與相關因素探討─石牌社區調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台北市。
王育瑜(2011)。「中途障礙」的概念內涵與障礙事件對個體及家庭之衝擊:南投縣服務提供者觀點的探究。台灣社會福利學刊,9(2),185-234。
中華民國殘障聯盟(2015)。國際身心障礙者日-融合的必要:人人適用的無障礙與賦權生活。檢索日期:2016年5月5日,取自http://disable.yam.org.tw/node/4457。
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2012)。照顧問答集-照顧者該如何自我調適呢?檢索日期:2016年6月20日,取自http://www.familycare.org.tw。
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2013)。照顧者服務交流網-102年照顧者專線來電十大困境。檢索日期:2016年6月20日,取自http://
familycare.mohw.gov.tw/fcweb/Annce/detail.aspx?pk_idx=29
。
行政院(2015)。高齡社會白皮書(核定本)。檢索日期: 2016年5月5日,取自http://www.ey.gov.tw/Upload/RelFile/26/730557/
9e48b36f-2c32-41c7-9273-ce1514985ffb.pdf。
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2016)。中途致障者心情俱樂部。檢索日期: 2016年5月5日,取自http://www.eden.org.tw
/contact_service_detail.php?team_id=4&service_id=16。
朱恒瑩(2012)。中途致障者重返職場之歷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台中市。
朱偉仁(2011)。孝道文化下照顧困境與出口-已入住機構老人的主要照顧者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實踐大學,台北市。
曲同光、彭美琪、白其怡(2015)。規劃長照保險重要基礎資料庫-國民長期照護需要調查。國土及公共治理季刊,3(1),108-114。
吳淑君(2015年10月25日)。人倫悲劇!父精障子燒炭自殺。聯合新聞網,檢索日期: 2016年5月10日取自http://www.udn.com/news/
story/2/1271026。
何金針(2006)。身心障礙兒的家庭壓力與心理調適。諮商與輔導,246,58-61。
何宜岡(2014)。中途致障者就業需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防大學,未出版,台北市。
吳老德(2010)。高齡社會-理論與策略。新北市:新文京。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原著作:M. Q. Patton)。台北:桂冠。(原著出版年:1990)。
吳素欣(2013)。社區老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生活滿意度與健康老化之相關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防大學,台北市。
呂筱薇(2015)。已婚男性以共同居住奉養老年父母之經驗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李心妤(2014)。羅素西弗氏症患者母親如何在照顧困境中發展復原力的探索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市。
李佩娟(2009)。永遠的父母-老年父母照顧成年身心障礙子女之心路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縣。
李雨庭(2013)。臺北市社區獨居老人健康狀況、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台北市。
李婉蔆(2009)。台灣中老年人自覺壓力、社會支持和憂鬱傾向之相關性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長榮大學,台南市。
李靜媚(2014)。中高齡照顧者照顧經驗與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余慧雯(2014)。居家重度依賴個案之照顧者壓力因應與生活品質之相關性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健康大學,台北市。
周月清譯(1994)。家庭壓力管理。(原作者:Pauline Boss)。台北市:桂冠。(原著出版年:1988)
周月清(2003)。家庭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台北市:五南。
周月清、彭淑芬、舒靜嫻、鄭芬芳(2004)。中途障礙社會模式介入與生活重建服務整合─伊甸、新事暨揚光服務方案為例。臺灣社會工作學刊,2,123-157。
周怜利(譯)(2000)。Erikson老年研究報告:人生八大階段(原作者:E. H. Erikson, J. M. Erikson, & H. Q. Kivnick)。台北市:張老師文化。(原著出版年:1997)
周智男(2013)。中途致障者社會支持與工作自我效能之關係研究-以屏東縣肢體障礙者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周麗端、黃郁婷、楊康臨、唐先梅(2010)。家庭危機與管理。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宋雅雯、金繼春(2012)。以家庭調整與適應反應模式照顧一個有疾病危機之核心家庭。嘉基護理,12(1),15-23。
林艾樺(2008)。植物人主要照顧者人格韌性、壓力及生活品質之相關性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美和技術學院,屏東縣。
林泳良(2013)。高齡者安養護機構之使用與其調適歷程之研究:以臺中市永和養護中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 ,台北市。
林昭吟(2004)。身心障礙者提前老化現象與健康照護需求之研究。台北:內政部委託研究。
林美志(2007)。社區老人健康行為、健康狀況、生活品質與醫療資源使用情形之探討—以高雄縣旗美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高雄市。
林萬億、陳美蘭、鄭如君(2012)。臺灣活力老化的推動:現況與議題。臺灣因應高齡社會來臨的政策研討會。臺灣大學公共政策與法律研究中心主辦。臺北: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
林萬億、劉燦宏(2014)。臺灣身心障礙者權益與福利。台北市:五南。
林麗惠(2011)。老年期的角色發展及其在社會參與的意涵。成人及終身教育月刊,37,15-26。
邱淑卿(2002)。探討壓力、社會支持、因應對乳癌返家婦女之健康狀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長庚大學,桃園縣。
邱滿艷(2010)。身心障礙需求分析、資源盤點與政策規劃。台北:內政部委託研究報告。
法務部(2015a)。全國法規資料庫-老人福利法。檢索日期:2016年5月5日,取自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Content.aspx?pcode=D0050037。
法務部(2015b)。全國法規資料庫-民法。檢索日期:2016年5月5日,取自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
B0000001。
邱天助(1993)。教育老年學。台北市:心理。
洪明月(譯)(2011)。老年社會工作:生理、心理及社會的評估與介入(原作者:K. McInnis-Dittrich)。台北市:五南。(原著出版年:2009)
洪金瓶(2011)。大學生對老人態度與服務老人意願研究-以臺中市某國立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開科技大學,南投縣。
洪湘婷(1998)。期待與現實之間-成年子女提供老年父母照顧的角色探究。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徐宗福、黃宣穎、陳聰堅(2015)。社區高齡者自覺健康、生活滿意及生命意義之探討。醫務管理期刊,16(3), 246-267。
高培鈞(2015)。以「高齡榮民健康狀況長期追蹤計畫-建構士林、北投社區榮民、榮眷與民眾憂鬱、自殺及失智篩選及服務模式」計畫資料庫進行高齡民眾健康狀況、口腔功能與憂鬱症狀之相關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台北市。
馮觀富(1992)。壓力失落的危機處理。台北:心理出版社。
凌美玲(2013)。屏東縣中途致障肢體障礙者福利服務使用狀況、滿意度與服務品質感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國家發展委員會(2014)。中華民國人口推計 103 年至 150 年,檢索日期:2016年5月5日,取自https://www.ndc.gov.tw/
Content_List.aspx?n=84223C65B6F94D72。
張武揚(2015)。以約伯記論中途致障礙者面對苦難的問題(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張郁如(2010)。中途致障者配偶壓力與因應之研究-雲林地區中高齡女性照顧者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市。
張宸甄(2014)。嘉義縣高齡父母與子女之代間連帶關係和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張慈津(2015)。中高齡者對晚年重要事務認知與安排意向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開科技大學,南投縣。
張碩文(2015)。母親照顧壓力歷程之研究-以「開心娃娃」之母親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花蓮縣。
張慧芝(譯)(2005)。人類發展—成人心理學。(原作者:D. E. Papalia, S. W. Olds, & R. D. Feldman)。臺北市,桂冠。(原著出版年:2001)
許婉玲(2011)。聽覺障礙大學生父母之心理調適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許淑美(2013)。高齡隔代教養祖父母生活壓力因應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許雅楓(2014)。老人依附傾向、依附對象、生命意義和憂鬱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連珮如(2016)。中途致障之肢體障礙者的工作價值觀敘說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教育部(2015)。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檢索日期:105年6月10日。取自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cbdic/gsweb.cgi?ccd=8khWj0&o=e0&sec=sec1&index=1。
陳以昌(2010)。運命就是按ㄟ!一位失業且獨居的中年中途肢體障礙者的生活調適(未出版之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陳向明(2009)。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宏梅(2010)。台灣境外肝臟移植病人之主要照顧家屬所面臨之照顧困境與所需協助(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台北市。
陳怡伶(2013)。台南市社區志工之老人心理健康素養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長榮大學,台南市。
陳秋麗(2005)。標籤理論與成人心智障礙者之照護歷程—母親的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未出版,高雄。
陳姿廷、吳慧菁(2015)。精神障礙者手足照顧經驗分享:父母照顧經驗與手足照顧經驗的比較。臺大社會工作學刊,31,55-103。
陳昱名(2004)。社會福利資源與需求的落差:以老年失智症病患家庭照顧者之照顧負荷、需求與困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醫學大學,台北市。
陳盈如(2004)。重大創傷事件在個人生命歷程中意義化的形成與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陳皎眉(2014)。心理學精簡版。台北市:雙葉。
陳雅美、陳品元、游曉微(2016)。創造三贏長照體系: 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社區發展季刊,153,254-256。
陳碧帆(2011)。中年子女對老年父母的照顧規劃:孝道觀念與代間情感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陳儀龍(2012)。莫拉克風災後原住民中老年人創傷後壓力疾患之盛行率與相關因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高雄市。
陳曉瑩(2006)。中途致殘者就業支持服務理念。工業安全衛生月刊,12,14-16。
陳嬿如(2011)。不同壓力源高齡者休閒調適策略對健康影響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嘉義縣。
陳嬿婷(2013)。中途重要器官喪失功能者之家庭復原力(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張郁如(2010)。中途致障者配偶壓力與因應之研究-雲林地區中高齡女性照顧者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市。
張春興(2010)。現代心理學-現代人研究自身問題的科學。台北市:東華。
張惠玲(2012)。中重度智能障礙者之主要照顧者壓力、生活品質相關因素研究-以屏東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美和健康科技大學,屏東縣。
麥漢倫(2014)。看見心視界:從生態系統理論探討中途致障之視覺障礙者就業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傅柏畯(2014)。阿茲海默症個案主要照顧者自我效能、社會支持與照顧負荷之相關性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未出版。
曾婉婷(2015)。社會參與對於社區老人生理健康狀況與其憂鬱症狀之中介效應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台北市。
游明珠(2013)。中年女性生涯轉變與學習歷程之敘事探究:生命重要事件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新北市衛生局(2016)。男性照顧者也需要被關懷 歡迎加入家庭照顧者互助團體。檢索日期:2016年5月5日,取自http://www.ntpc.gov.tw
。
黃莉惟(2010)。老人老化信念、角色調適與親子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黃富順(1995)。老人心理與行為模式。成人教育,28,11-17。
黃富順(2011)。高齡者心理老化現象與因應。成人及終身教育,34,2-8。
黃富順、楊國德(2011)。高齡學。台北市:五南。
黃富順(2016)。高齡社會發展下,對高齡服務產業及公共服務政策的展望。國土及公共治理季刊,4(1),21-32。
楊晶晶(2015)。身心障礙者在就業中的家庭支持(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台中市。
楊慧滿(2007)。男性脊髓損傷者的性需求及性滿足方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莊惠鈞(2009)。中途視障者家庭關係變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大學,南投縣。
葉宏玲(2015)。高齡者生命故事與自我認同歷程之研究–Erikson心理社會發展觀點之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廖王秀華(2104)。喪親高齡婦女悲傷反應調適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廖美玲(2004)。找尋生命出口-脊髓損傷者調適的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大學,南投縣。
廖謹筠(2012)。頭頸癌患者女性主要照顧者其正向照顧經驗、創傷後成長與壓力因應歷程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長庚大學,桃園縣。
劉葶萱(2013)。小腦萎縮症照顧者之家庭支持與照顧負荷(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樂國安、韓威、周靜(2010)。成人發展與老化。(原作者:K. W. Schaie & S. L. Willis)。台北市:五南。(原著出版年:2008)
賴鵬聖(2003)。家庭照顧者就業狀況與其照顧負荷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
歐凰如(2013)。從莫拉克風災看慢性病老年人災難衝擊與壓力因應-以三位屏東縣佳冬鄉老年人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歐陽文貞(2004)。九二一大地震倖存者老人重鬱症三年追蹤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台北市。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蔡文輝(2003)。老年社會學。臺北:五南。
蔡永欽(2008)。高齡者生活壓力及其因應方式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蔡孟芬(2006)。生命中的一個意外-罕見疾病患者之家庭壓力與因應策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蔡佩純(2010)。腦中風病患家庭照顧者急性加護期至出院後三個月的需求及其相關因素(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台北市。
蔡雅芬(2014)。乳癌患者術後三年內之因應方式與心理調適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衛生福利部(2016a)。全國自殺死亡資料統計。檢索日期:2017年1月12日,取自https://www.mohw.gov.tw/dl-40567-9a30a6f1-0e6f-4e7c-90b0-cf0503e89c58.html。
衛生福利部(2016b)。105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檢索日期:2017年1月12日,取自https://dep.mohw.gov.tw/DOS/np-1714-113.htm。
衛生福利部(2016c)。長照政策專區。檢索日期:2017年1月12日,取自http://www.mohw.gov.tw/cht/ltc/。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2006)。銀髮族十大健康危機。檢索日期:105年5月5日。取自http://www.nhi.gov.tw/webdata/webdata.aspx?menu=6&menu_id=168&webdata_id=1421。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2015)。身心障礙福利。檢索日期:2016年5月5日,取自http://www.sfaa.gov.tw/SFAA/Pages/List.aspx?nodeid=504。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09)。老人健康促進計畫。檢索日期:105年5月5日。取自http://www.hpa.gov.tw/BHPNet/Web/HealthTopic/
TopicArticle.aspx?No=200908250001&parentid=200802210001。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2014)。100年身心障礙者生活狀況及各項需求評估調查。檢索日期:105年5月5日。取自http://www.mohw.gov.tw/cht/
DOS/Statistic.aspx?f_list_no=312&fod_list_no=4703。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2015)。中華民國102年老人狀況調查。檢索日期:2016年5月5日,取自http://www.mohw.gov.tw/cht/DOS/
Statistic.aspx?f_list_no=312&fod_list_no=4695。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2017)。身心障礙者服務。檢索日期:2018年1月12日,取自 https://dep.mohw.gov.tw/DOS/lp-2976-113.html。
賴瓊雯(2008)。中途致障者與其家庭調適之探討。南港高工學報,26,111-122。
謝佩吟(2011)。老人照顧老年病患之生活經驗-從照顧髖部骨折病患之層面探討。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謝雅芳(2015)。社群網路與心理調適關係之研究--以中高齡白領失業者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台北市。
鍾宜諠(2008)。參與靈性學習課程高齡者對自我概念與生命意義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簡春安、鄒平儀(2004)。社會工作研究法。台北:巨流。
蘇天賜(2013)。新北市淡水區高齡者的社會支持、休閒調適策略與幸福感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聖約翰大學,新北市。
蘇雅琪(2006)。中途致殘者的宗教信仰與其障礙適應關係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蘇嫺敏(2009)。主要照顧者的照顧信念與照顧負荷相關研究-以台中市居家服務使用者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大學,南投縣。
蘇愛娟(2005)。重度以上成年身心障礙者之照顧供需現況-以臺北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大學,台北市。
二、英文部分
AARP(2011). 10 Way to Deal With Caregiver Stress. Retrieved May 5, 2016 from: http://www.aarp.org/relationships/caregiving/info-06-2010/crc-10-caregiver-stressmanagment-tips.html.
AARP(2015). 2015 Report : Cargiving in the U. S. . Retrieved May 5, 2016 from: http://www.caregiving.org/wp-content/uploads/2015/05/2015_CaregivingintheUS_Final-Report-June-4_WEB.pdf.
Adelman, R. D., Tmanova, L. L., Delgado, D., Dion, S., & Lachs, M. S. (2014). Caregiver burden: A clinical review. JAMA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311(10), 1052-1060.
Barker, E. T., Greenberg, J. S., Seltzer, M. M., & Almeida, D. M. (2012). Daily stress and cortisol patterns in parents of adult children with a serious mental Illness. Health Psychology, 31(1), 130-134.
Ducharme, F., Beaudet, L., Legault, A., Kergoat, M. J., Le´vesque, L., & Caron, C. (2009). Development of an intervention program for Alzheimer’s family caregivers following diagnostic disclosure. Clinical Nursing Research, 18(1), 44-67.
Ducharme, F., Le´vesque, L., Lachance, L., Kergoat M. J., & Coulombe, R. (2011). Challenge associated with t ransition to caregiver role following diagnostic disclosure of Alzheimer disease: A descriptive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 48(9), 1109-1119.Havighurst, R. J. (1972). Developmental tasks and education (3 rd). New York: David Mckay.
Jamieson, J. P., Mendes, W. B., & Nock, M. K. (2013). Improving Acute Stress Responses: The Power of Reappraisal. Current Directions in sychological Science, 22(1), 51–56.
Krause, N., & Hayward, R. D. (2012). Religion, meaning in life, and change inphysical functioning during late adulthood. Journal of Adult Development, 19(3), 158-169.
Longman, A. J., Atwood, J. R., Sherman, J. B., Benedict, J., & Shang, T. C. (1992). Care needs of home-based cancer patients and their caregivers.Cancer Nursing, 15(3), 182-189.
Li, L., & Moore, D. (1998). Accept of Disability and Its Correlates.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38(1), 13-25.
Lindstrom, C. M., Cann, A., Calhoun, L. G., & Tedeschi, R. G. (2013). The Relationship of Core Belief Challenge, Rumination, Disclosure, and Sociocultural Elements to Posttraumatic Growth. Psychological Trauma-Theory Research Practice and Policy, 5(1), 50-55.
Lu, L., Kao, S. F., & Hsieh, Y. H. (2010).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and well-being among Chinese community older adults. Journal of Applied Gerontology, 29, 622-639.
McCubbin, H. I., & Patterson, J. M. (1982). Family adaptation to crisis. In H. I. McCubbin, A. E. Cauble, & J. M. Patterson (Eds.), Family stress, coping, and social support. Springfield, IL: Charles C. Thomas.
Patterson, J. M. (1988). Families Experiencing Stress The Family Adjustment and Adaptation Response Model. Family System Medicine, 5, 202-237.
Patterson, J. M. (2002). Integratin family resilience and family stress theory. Journal of Marriage & Family, 64(2), p349-360.
Pratt, J. R. (2010). Long-term care managing across the continuum. London: Jones and Bartlett Publishers.
Perkins, E. A. & Haley, W. E. (2010). Compound caregiving: When lifelong caregivers undertake additional caregiving roles. Rehabilitation Psychology, 55(4), 409-417.
Resick, P. A. (2001). Stress and Trauma. UK: Psychology Press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