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靜雯
論文名稱: 辭章意象表現論----以古典詩詞為例做探討
指導教授: 陳滿銘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477
中文關鍵詞: 辭章意象表現詞彙修辭詩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03下載:2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從詞彙、修辭的角度尋繹辭章意象的呈現方式與表現手法,在陳師滿銘的辭章意象體系中,就形象思維的部份,論及意象在詞彙、修辭上的表現性。
    在理論基礎方面,我們以詞彙作為意象輸出的載體,表出的初始形式,這包含它的外殼,語音與語義兩部份。至於語法則歸諸文法的範疇,屬於邏輯思維的層次。詞彙是意義的集合名詞,以詞彙為零點,追求正確的表達,這就是同義手段的選擇,選擇的過程就具有表現性。詞彙與修辭的表現實例,在詞彙方面以準確性為前提,分語音與語義兩大方面來考察;而修辭則更進一步,在詞彙的基礎上,作積極的修飾。消極修辭即語病,排除在辭章美化的範圍之外。修辭方面,依黃師慶萱的分類,先概分為「表意方法的調整」、「優美形式的設計」兩大類,再觀察底下的修辭現象。在零度之上,修辭向正偏離進軍,這偏離的幅度,就是辭章意象表現的強弱。
    辭章意象所表現出來的美感效果,則是先由記憶聯想形塑表象,由審美直覺引起人們的審美注意、審美想像,造成主客協調的美感。辭章意象的表現性藉著詞彙為載體,以修辭手法作為主要的表現形式,適切扮演其作為辭章形象思維「表現」一環的角色。
    從意象的角度,探研作品的內容呈現方式,具有凸出個別意象展現詞彙與修辭技巧、鮮明藝術形象、與獲致審美享受等意義與價值,這對於辭章的鑑賞、創作、及教學等研究而言,更具有一定之助益,相信可以開拓出一條走進辭章世界的通路。

    辭章意象表現論――以古典詩詞為例做探討 目次 摘要..................................................6 第一章 緒論…………………………………………………………………7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7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13 第二章 意象表現之相關論述………………………………………………33 第一節 心理層…………………………………………………………33 一、主體與客體…………………………………………………33 二、同構…………………………………………………………40 三、觀察力與記憶力……………………………………………49 四、聯想力與想像力……………………………………………52 五、潛在意識……………………………………………………60 第二節 語言層…………………………………………………………68 一、符號學………………………………………………………68 二、意象學………………………………………………………78 三、詞彙學………………………………………………………89 四、修辭學………………………………………………………104 五、原型與變型…………………………………………………118 第三章 「意」在詞彙上的表現……………………………………………128 第一節 離情……………………………………………………………128 一、語音…………………………………………………………128 二、語義…………………………………………………………130 第二節 相思……………………………………………………………133 一、語音…………………………………………………………134 二、語義…………………………………………………………137 第三節 思鄉……………………………………………………………142 一、語音…………………………………………………………143 二、語義…………………………………………………………144 第四節 喜樂……………………………………………………………146 一、語音…………………………………………………………146 二、語義…………………………………………………………148 第五節 惜時……………………………………………………………151 一、語音…………………………………………………………152 二、語義…………………………………………………………155 第六節 出處……………………………………………………………157 一、語音…………………………………………………………160 二、語義…………………………………………………………161 第七節 修己……………………………………………………………166 一、語音…………………………………………………………166 二、語義…………………………………………………………169 第八節 治人……………………………………………………………170 一、語音…………………………………………………………171 二、語義…………………………………………………………177 第四章 「象」在詞彙上的表現……………………………………………180 第一節 自然物類………………………………………………………180 一、語音…………………………………………………………181 二、語義…………………………………………………………185 第二節 人文物類………………………………………………………195 一、語音…………………………………………………………196 二、語義…………………………………………………………200 第三節 歷史事材………………………………………………………204 一、語音…………………………………………………………205 二、語義…………………………………………………………206 第四節 現實事材………………………………………………………209 一、語音…………………………………………………………209 二、語義…………………………………………………………211 第五節 假設事材………………………………………………………217 一、語音…………………………………………………………217 二、語義…………………………………………………………218 第五章 「意象」在詞彙上的表現 ………………………………………221 第一節 一意多象 ……………………………………………………221 一、語音…………………………………………………………221 二、語義…………………………………………………………223 第二節 一象多意……………………………………………………230 一、語音…………………………………………………………230 二、語義…………………………………………………………230 第六章 「意」在修辭上的表現……………………………………………243 第一節 離情……………………………………………………………243 一、表意方法的調整……………………………………………243 二、優美形式的設計……………………………………………248 第二節 相思……………………………………………………………249 一、表意方法的調整……………………………………………249 二、優美形式的設計……………………………………………262 第三節 思鄉……………………………………………………………264 一、表意方法的調整……………………………………………264 二、優美形式的設計……………………………………………270 第四節 喜樂……………………………………………………………272 一、表意方法的調整……………………………………………272 二、優美形式的設計……………………………………………275 第五節 惜時……………………………………………………………276 一、表意方法的調整……………………………………………276 二、優美形式的設計……………………………………………281 第六節 出處……………………………………………………………283 一、表意方法的調整……………………………………………283 二、優美形式的設計……………………………………………291 第七節 修己……………………………………………………………293 一、表意方法的調整……………………………………………293 二、優美形式的設計……………………………………………295 第八節 治人……………………………………………………………295 一、表意方法的調整……………………………………………295 二、優美形式的設計……………………………………………299 第七章 「象」在修辭上的表現 …………………………………………300 第一節 自然物類………………………………………………………300 一、表意方法的調整……………………………………………300 二、優美形式的設計……………………………………………314 第二節 人文物類………………………………………………………317 一、表意方法的調整……………………………………………317 二、優美形式的設計……………………………………………325 第三節 歷史事材………………………………………………………327 一、表意方法的調整……………………………………………327 二、優美形式的設計……………………………………………334 第四節 現實事材………………………………………………………336 一、表意方法的調整……………………………………………336 二、優美形式的設計……………………………………………341 第五節 假設事材………………………………………………………343 一、表意方法的調整……………………………………………343 二、優美形式的設計……………………………………………349 第八章 「意象」在修辭上的表現………………………………………351 第一節 一意多象……………………………………………………351 一、表意方法的調整……………………………………………351 二、優美形式的設計……………………………………………359 第二節 一象多意………………………………………………………360 一、表意方法的調整……………………………………………360 二、優美形式的設計……………………………………………377 第九章 意象表現的美感效果………………………………………………379 第一節 意象在詞彙方面的表現………………………………………380 一、審美表象……………………………………………………380 二、審美直覺……………………………………………………388 第二節 意象在修辭方面的表現………………………………………395 一、審美注意……………………………………………………396 二、審美知覺……………………………………………………401 三、審美想像……………………………………………………406 四、審美距離……………………………………………………415 第三節 意象在共同方面的表現………………………………………423 一、秩序與變化…………………………………………………423 二、多樣與統一…………………………………………………430 三、調和與對比…………………………………………………439 第十章 結論…………………………………………………………………446 附錄 本書意象學術語說明…………………………………………………455 參考文獻………………………………………………………………………459

    參考文獻
    (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一、古籍
    周.左丘明《國語》,台北:九思出版社,1978。
    周.列禦寇《列子》,台北:藝文印書館,1958。
    宋.劉義慶、劉孝標注《世說新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梁.蕭統選輯、唐.李善注釋《文選》(影印本),台北:正中書局,1971。
    梁.劉勰《文心雕龍》,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36。
    梁.劉勰著、范文瀾註《文心雕龍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
    晉.鍾嶸《鍾嶸詩品講疏》,成都:成都古籍書店,1983。
    晉.陶潛《搜神後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
    晉.陶潛著、逯欽立校注《陶淵明集》,台北:里仁書局,1980。
    漢.王充《論衡》,台北:中華書局,1996。
    漢.王符《潛夫論》,北京:中華書局,1985。
    漢.王逸《楚辭章句》,台北,世界書局,1989。
    漢.孔安國《尚書孔傳》,台北:新興書局,1991。
    漢.班固《漢武帝內傳》,《叢書集成初編》,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
    漢.高誘撰、宋.姚宏補《戰國策》,台北:世界書局,1962。
    漢.桓檀《新論》,台北:中華書局,1965。
    漢.許慎《說文解字》,台北:書銘出版社,1994。
    唐.孔穎達《禮記正義》,台北:中華書局,1966。
    唐.孔穎達《周易正義》,北京:九州書局,2004。
    唐.白居易《白居易集》,台北:里仁書局,1980。
    唐.司空圖《二十四詩品》,台北:金楓出版社,1987。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台北:源流出版社,1982。
    唐.劉禹錫《劉夢得文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9。
    唐.韓愈《韓昌黎全集》,台北:中華書局,1996。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台北:逸群出版社,1980。
    宋.朱熹《四書集註》,台北:學海出版社,1991年。
    宋.朱熹《詩經集註》,台北:群玉堂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
    宋.李昉《太平御覽》,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2。
    宋.洪興祖《楚辭補注》,台北:漢京文化事業,1983。
    宋.高承撰,李果訂《事物紀原》,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
    宋.遍照金剛《文鏡秘府論》,台北:學海出版社,1986。
    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台北:里仁書局,1981。
    宋.楊齊賢注、元蕭士贇補注《李太白全集》,台北:世界書局,1997。
    宋.韓元吉《南澗甲乙稿》,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5。
    宋.魏慶之《詩人玉屑》,台北:世界書局,2005。
    宋.嚴羽《滄浪詩話校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
    宋.蘇東坡《蘇東坡集》,台北:商務印書館,1967。
    元.辛文房《唐才子傳》,北京:中華書局,2002。
    明.李東陽《麓堂詩話》,台北:弘道出版社,1971。
    明.周子文《藝藪談宗》,台北:廣文書局,1972。
    明.謝榛《四溟詩話》,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清.王文誥輯訂《蘇文忠公詩編註集成》,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
    清.王琦《李太白全集》,台北:華正書局,1979。
    清.王先謙《莊子集解》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
    清.汪灝等《廣群芳譜》,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0。
    清.沈德潛選《古詩源》,北京:中華書局,2000。
    清.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長編》,台北:世界書局,1962。
    清.孫詒讓《墨子閒詁》,台北:河洛出版社,1975。
    清.浦起龍《讀杜心解》,北京:中華書局,2000。
    清.曹寅等編《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96。
    清.章學誠著,倉修良編《文史通義.易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清.董誥奉敕編、清.陸心源補輯拾遺《影印重編全唐文及拾遺》,台北:大化書局,1987。
    清.董誥編《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清.聖祖御定《全唐詩》,台北:復興書局,1977。
    清.趙翼《甌北詩話》,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
    清.劉熙載《藝概》,台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88。
    清.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京都:中文出版社,1981。
    清.嚴可均輯《全漢文》,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清.嚴可均輯《全三國文》,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二、意象學類
    王立《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原型與流變》,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
    王立《心靈的圖景――文學意象的主題史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
    王長俊主編《詩歌意象學》,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00。
    王夢鷗《文學概論》台北:藝文印書館,2001。
    仇小屏《篇章意象論――以古典詩詞為考察範圍》,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
    李湘《詩經名物意象探析》,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9。
    汪裕雄《意象探源》,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
    吳曉《詩歌與人生:意象符號與情感空間》,台北:書林出版社,1995。
    胡雪岡《意象範疇的流變》,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2。
    凌欣欣《初唐詩歌中季節之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
    郎保東《文藝審美意象學》,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5。
    陳滿銘《意象學廣論》,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
    陳慶輝《中國詩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
    陳植鍔《詩歌意象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陳鵬翔《主題學研究論文集》,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3。
    陳鵬翔《主題學理論與實踐》,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1。
    趙山林《詩詞曲藝術論》,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歐麗娟《杜詩意象論》,台北:里仁書局,1997。
    蕭瑞峰《多情自古傷離別――古典文學別離主題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
    嚴雲受、劉鋒杰《文學象徵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嚴雲受《詩詞意象的魅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龐德著,黃晉凱、張秉貞、楊恒達譯《象徵主義.意象派》,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

    三、詞彙學類
    王寧、鄒曉麗《語法》,香港:海峰出版社,2000。
    方師鐸《國語詞匯學――構詞篇》,台北:益智書局,1976。
    申小龍《漢語與中國文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
    卡西勒著、于曉等譯《語言與神話》,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0。
    伍至學《人性與符號形式:卡西勒人論解讀》,台北:台灣書店,1998。
    池上嘉彥著,張曉雲譯《符號學入門》,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5。
    李名方、鍾玖英主編《王希杰和三一語言學》,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6。
    李晗蕾《零度偏離論》,北京:中國致公出版社,2002。
    李家樹、陳遠止、謝耀基《漢語綜述》,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1999。
    何秀煌《記號學導論》,台北:水牛圖書公司,1995。
    何新《藝術現象的符號文化學闡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
    汪麗炎《語文基礎》,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1。
    竺家寧《中國的語言和文字》,台北:臺灣書店,1998。
    竺家寧《漢語詞彙學》,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9。
    竺家寧《語言風格與文學韻律》,台北:五南圖書公司,2006。
    俞建章、葉舒憲《符號:語言與藝術》,台北:久大文化公司,1992。
    胡裕樹主編《現代漢語》(增訂本),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
    特倫斯.霍克斯著、瞿鐵鵬譯《結構主義和符號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
    高守綱《古代漢語詞義通論》,北京:語文出版社,1994。
    徐烈炯《語義學》,北京:語文出版社,1995。
    孫銀新《現代漢語詞素研究》,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3。
    許世瑛《中國文法講話》,台北:臺灣開明書店,1994。
    常敬宇《漢語詞彙與文化》,台北:文橋出版社,2000。
    曹煒《現代漢語詞匯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程祥徽、田小琳《現代漢語》,香港:三聯書店,2002。
    聶焱《三一語言學導論》,青海:寧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張志公《漢語知識》,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張志毅、張慶云《詞匯語義學》(修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莫里斯《指號‧語言和行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萊昂茲(John Lyons)著、國立編譯館主譯、劉福增譯《語意學新論》,台北:心理出版社,2000。
    郭錦桴《漢語與中國傳統文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
    葉國泉、羅康寧《語言變異藝術》,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2。
    劉興策《語言規範精要》,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
    劉蘭英、吳家珍、楊秀珍《漢語表達》,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1。
    語文出版社編輯組《詞匯學新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1996。
    潘文國、葉步青、韓洋《漢語的構詞法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93。
    黎良軍《漢語詞匯語義學論稿》,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
    黎運漢《漢語風格學》,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0。
    蔣紹愚《古漢語詞匯綱要》,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戴昭銘《文化語言學導論》,北京:語文出版社,1996。
    簡政珍《語言與文學空間》,台北:漢光文化事業,1991。
    韓陳其《漢語詞匯論稿》,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
    譚全基《古代漢語基礎》,台北:華正書局,1991。

    四、修辭學類
    中國修辭會編《修辭學論文集第二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
    中國修辭學會《修辭論叢》第四輯,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
    王希杰、季世昌編《修辭文薈》,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88。
    王希杰《修辭學新論》,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3。
    王希杰《修辭學通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
    王希杰《修辭學導論》,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王希杰《漢語修辭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王德春《妙語傳神――語用修辭技巧》,台北:商務印書館,1991。
    史塵封《漢語古今修辭格通編》,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
    史燦方《修辭理論與語言應用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
    古遠清、孫光萱《詩歌修辭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7。
    成偉鈞、唐仲揚、向宏業主編《修辭通鑑》,台北:建宏出版社,1996。
    李名方《跨世紀的中國修辭學》,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1999。
    李名方《得體修辭學研究》,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1999。
    何淑貞《古漢語語法與修辭研究》,台北:華正書局,1995。
    何偉棠主編《王希杰修辭學論集》,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沈謙《修辭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2000。
    沈謙《修辭方法析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
    宗廷虎《宗廷虎修辭論集》,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3。
    易蒲、李金苓《漢語修辭學史綱》,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
    周振甫《周振甫講修辭》,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吳士文《修辭格論析》,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
    吳禮權《中國現代修辭學通論》,台北:商務印書館,1998。
    吳禮權《修辭心理學》,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
    胡性初《中文實用修辭學教程》,香港:三聯書店,2001。
    唐松波、黃建霖主編《漢語修辭格大辭典》,台北:建宏出版社,1996。
    袁暉《比喻》,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2。
    袁暉《二十世紀的漢語修辭學》,太原:書海出版社,2000。
    馬惠玲《言意關係的修辭學闡釋――漢語「雙重意義修辭」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2007。
    徐芹庭《修辭學發微》,台北:中華書局,1974。
    復旦大學語言文學研究所編《語法修辭論――紀念陳望道先生誕辰100週年論文集》,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
    《黃海學術研究集粹》委員會編《中國修辭理論與批評》,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4。
    黃慶萱《修辭學》,台北:三民書局,1994。
    黃麗貞《實用修辭學》,台北:國家出版社,2000。
    楊樹達《中國修辭學》,台北:世界書局,1961。
    張乃立《修辭學研究》,北京:中國語文出版社,1987。
    張春榮《一把文學的梯子》,台北:爾雅出版社,1993。
    張春榮《修辭散步》增訂二版,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
    張春榮《一扇文學的新窗》,台北:爾雅出版社,1995。
    張春榮《修辭新思維》,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1。
    張春榮《修辭萬花筒》,台北:駱駝出版社,2002。
    陳之芥、鄭榮馨《修辭學新視野》,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5。
    陳正治《修辭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
    陳騤《文則》,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
    陳望道《修辭學發凡》,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
    董季棠《修辭析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
    黎運漢、張維耿《現代漢語修辭學》,台北:書林出版社,1997。
    黎運漢、肖沛雄《邁向21世紀的修辭學研究》,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2。
    黎運漢《修辭.語體.風格論文選》,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4。
    黎運漢、盛永生《漢語修辭學》,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6。
    滕慧群《語法修辭關係新論》,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6。
    劉煥輝《修辭學綱要》,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7。
    戴磊《修辭學探新》,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
    蔡宗陽《應用修辭學》,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
    蔡宗陽《修辭學探微》,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1。
    蔡謀芳《辭格比較概述》,台北:學生書局,2001。
    鍾玖英《修辭學:理論新探與現象分析》,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4。
    鍾敏《漢語修辭文化概論》,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6。
    聶焱《王希杰修辭思想研究》,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4。
    鄭頤壽《文藝修辭學》,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
    關紹箕《實用修辭學》,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3。
    譚學純、唐躍、朱玲《接受修辭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五、心理學、美學類
    中華書局編《中國美學史資料選編》,北京:中華書局,1981。
    木鐸出版社譯《西方美學名著引論》,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
    于君、閻景翰等主編《寫作藝術大辭典》,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2。
    王一川《審美體驗論》,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2。
    王先霈《文學心理學概論》,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88。
    王世德《美學辭典》,台北:木鐸出版社,1987。
    王旭曉《美學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王溢嘉《精神分析與文學》,台北:野鵝出版社,1996。
    丹納《藝術哲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丘永福《造型原理》,台北:藝風堂出版社,1987。
    布洛克著,滕守堯譯《美學新解》,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
    卡西爾《符號形式的哲學》,美國:耶魯大學出版社,1953。
    托馬斯.芒羅著、石天曙等譯《走向科學的美學》,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7。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69。
    朱光潛《朱光潛美學文集》,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
    朱光潛《悲劇心理學》,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
    朱狄《當代西方美學》,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朱寧《文學符號的審美文化闡釋》,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
    安德森著、楊清、張述祖等譯《認知心理學》,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
    列維.斯特勞斯著、李幼篜譯《野性的思維》,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
    克雷奇等《心理學綱要》,台北:文化教育出版社,1987。
    克萊夫.貝爾《藝術》,北京:中國文藝聯合出版公司,1984。
    李元洛《詩美學》,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
    李浩《唐詩的美學闡釋》,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
    李澤厚《美的歷程》,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李澤厚《李澤厚哲學美學文選》,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
    李澤厚《美學論集》(新訂版),台北:三民書局,1996。
    李澤厚《美學四講》,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
    波特萊爾《波特萊爾美學論文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
    宗白華《藝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
    宗白華《美學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施友忠《二度和諧及其他》,台北:聯經出版社,1976。
    亞里士多德等著《論形象思維》,台北:里仁書局,1985。
    亞里士多德《古典文藝理論論叢》,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5。
    吳功正《中國文學美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0。
    吳調公主編《文學美學卷》,徐州:江蘇美學學會,1990。
    修海林.羅小平《音樂美學通論》,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
    胡經之《文藝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阿恩海姆《走向藝術心理學》,鄭州:黃河出版社,1966。
    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
    阿恩海姆《視覺思維》,台北:光明日報出版社,1987。
    桑塔耶那《美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
    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增訂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孫立《詞的審美特性》,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
    孫紹振《文學創作論》,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7。
    邱明正《審美心理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3。
    童慶炳《中國古代心理詩學與美學》,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
    曾祖蔭《中國古代文藝美學範疇》,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
    彭聃齡《普通心理學》,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黃永武《詩與美》,台北:洪範書店,1997。
    黃茅《漫畫藝術講話》,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
    黑格爾著、朱光潛譯《美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張法《中西美學與文化精神》,台北:淑馨出版社,1998。
    張紅雨《寫作美學》,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
    張少康《古典文藝美學論稿》,台北:淑馨出版社,1989。
    張前、王次炤《音樂美學基礎》,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2。
    楊春時《藝術符號與解釋》,北京:新華書局,1989。
    楊清《現代西方心理學主要派別》,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
    楊思寰《審美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3。
    榮格著,馮川、蘇克編譯1990《心理學與文學》,台北:久大文化,1993。
    陳望道《陳望道修辭論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5。
    萊辛著、朱光潛譯《拉奧孔》,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
    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台北:滄浪出版社,1986。
    葉燮《原詩》,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
    陳望道《美學概論》,台北:文鏡文化事業,1984。
    陳望衡《中國古典美學史》,台北:華正書局,2001。
    陳銘《意與境――中國古典詩詞美學三昧》,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1。
    潘光旦《性心理學》,北京:三聯書店,1987。
    董小玉《文學創作與審美心理》,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2。
    滕守堯《審美心理描述》,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
    龍協濤《文學讀解與美的再創造》,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
    鮑列夫《美學》,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6。
    鮑姆嘉滕著、簡明、王旭曉譯《美學.詩的哲學默想錄》,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7。
    歐陽周、顧建華、宋凡聖《美學新編》,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1。
    駱小所《語言美學論稿》,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6。
    蒲震元《中國藝術意境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錢大昕《潛研堂詩文集》,台北:商務印書館,1940。
    錢谷融、魯樞元《文學心理學》,台北:新學識文教出版中心,1990。
    鍾文《詩美藝術》,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蔣孔陽、朱立元主編《西方美學通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
    韓林德《境生象外――華夏審美與藝術特徵考察》,北京:三聯書店,1996。
    羅蘭‧巴特著、董學文、王葵譯《符號學美學》,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2。
    蘇珊‧朗格《情感與形式》,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
    E. Cassirer著、張秀亞譯《論藝術》,台北:大地出版社,1983。

    六、詩詞類
    丁福保《歷代詩話續編》,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
    上彊村民重編,唐圭璋箋注《宋詩三百首》,香港:萬里書店,2001。
    王文濡《清詩評註》,台北:廣文書局,1994。
    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台北:華正書局,1991。
    王熙元、陳滿銘、陳弘治、黃麗貞、賴橋本《詞曲選注》,台北:學生書局,1994。王熙元《詩詞評析與教學》,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
    王國維《人間詞話》,台北:啟明書局,1958。
    王國瓔《中國山水詩研究》,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6。
    王偉勇《宋詞與唐詩之對應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3。
    王學初校注《李清照集校註》,台北:里仁書局,1982。
    毛正夫《中國古代詩學本體論闡釋》,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7。
    仇小屏《古典詩詞時空設計美學》,台北:文津出版社,2002。
    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編《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石聲淮、唐玲玲《東坡樂府編年箋注》,台北:華正書局,1993。
    布爾頓著、傅浩譯《詩歌解剖》,北京:三聯書店,1992。
    安旗、薛天緯等著《李白全集編年注釋》,成都:巴蜀書社,1990。
    安旗《李詩咀華》,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2。
    朱自清《中國歌謠》,台北:世界書局,1978。
    朱德才《辛棄疾選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
    朱德才、薛祥生、鄭紅梅《辛棄疾詞新釋輯評》(上下),北京:中國書店,2006。
    江錦玨《詩詞義旨透視鏡》,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1。
    汪中《新譯宋詞三百首》,台北:三民書局,2004。
    周嘯天《詩經鑑賞集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4。
    余培林《詩經正詁》(上下),台北:三民書局,1995。
    宋緒連、趙乃增、董維康《唐詩藝術技巧分類辭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
    李冰若《花間集評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
    李若鶯《唐宋詞鑑賞通論》,高雄:麗文圖書出版社,1996。
    李時銘《詩歌與音樂論稿》,台北:里仁書局,2004。
    辛農重編《唐詩三百首》(上中下),台北:地球出版社,1999。
    何文煥《歷代詩話》,台北:藝文印書館,1991。
    金性堯《宋詩三百首》,台北:書林出版社,1998。
    吳文治主編《宋詩話全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
    吳梅《詞學通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吳熊和《唐宋詞通論》,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
    吳惠娟《唐宋詞審美觀照》,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
    吳景旭《歷代詩話》,上海:中華書局,1981。
    吳則虞《辛棄疾詞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吳戰壘《中國詩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3。
    艾青《詩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
    艾治平《婉約詞派的流變》,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4。
    彼德.瓊斯編裘小龍譯《意象派詩選》,桂林:漓江出版社,1986。
    周振甫《詩詞例話》,台北:長安出版社,1987。
    周嘯天主編《詩經鑑賞集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4。
    林淑貞《中國詠物詩「託物言志」析論》,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
    俞陛雲《唐五代兩宋詞選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高涉瀛《唐宋詩舉要》,台北:學海出版社,1973。
    夏敬觀等著《李太白研究》,台北:里仁書局,1985。
    夏承燾校注《詞源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8。
    唐圭璋等《唐宋詞鑑賞集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1。
    唐圭璋《唐宋詞簡釋》,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唐玲玲《東坡樂府研究》,成都:巴蜀書社,1992。
    徐中玉《蘇東坡文集導讀》,成都:巴蜀書社,1990。
    邱少華編《歐陽修詞新釋輯評》,北京:中國書店,2001。
    許建平講析、陳邦炎主編《詞林觀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
    傅璇琮等編《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
    喻守真《唐詩三百首詳析》,台南:大行出版社,1993。
    黃文吉《黃文吉詞學論集》,台北:學生書局,2003。
    黃永武《中國詩學.設計篇》,台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1982。
    黃畬《歐陽脩詞箋注》,北京:中華書局,1986。
    黃節《漢魏樂府風箋》,台北:學海出版社,1990。
    馮國榮《中國當代詩歌發展走向窺探》,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86。
    彭定求等編《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2003。
    傅璇琮等編《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
    曾棗莊主編《蘇詞彙評》,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00。
    程毅中主編、王秀梅等編錄《宋人詩話外編》,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7。
    詹鍈主編《李白全集校注彙釋集評》,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6。
    張高評主編《宋代文學研究叢刊》,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
    張炎著、夏承燾校注《詞源注》,台北:木鐸出版社,1987。
    張春榮《詩學析論》,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7。
    張夢機《古典詩的形式結構》,台北:尚友出版社,1981。
    張璋.黃畬《全唐五代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張璋、職承讓、張驊、張博寧《歷代詞話》(上下),鄭州:大象出版社,2002。
    楊家駱主編《全唐五代詞》,台北:世界書局,1962。
    楊家駱主編《南唐二主詞》,台北:世界書局,1962。
    楊勇《陶淵明集校箋》,台北:正文書局,1987。
    聞一多《唐詩雜論――詩與批評》,北京:三聯書店,1999。
    趙乃增編著《宋詞三百首譯析》,吉林:文史出版社,1999。
    陶爾夫、楊慶辰《晏歐詞傳》,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陳正治《唐五代詞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85年。
    陳永正《晏殊、晏幾道詞選》,台北:遠流出版社,1994。
    陳弘治《詞學今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
    陳滿銘《增修詩詞新論》,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9。
    陳滿銘《詞林散步》,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
    陳滿銘《蘇辛詞論稿》,台北:文津出版社,2003。
    陳邇冬《蘇軾詞選》,香港:三聯書店,2000。
    陳新璋《詩詞鑒賞概論》,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1。
    葉嘉瑩《迦陵談詩》,台北:三民書局,1970。
    葉嘉瑩《迦陵談詞》,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70。
    葉嘉瑩《詞學新詮》,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0。
    葉嘉瑩《迦陵論詞叢稿》,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0。
    葉嘉瑩《唐宋詞十七講》(上下),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0。
    葉楚傖主編、朱建新編註、胡倫清校訂《樂府詩選》,台北:正中書局,1997。
    劉永濟《唐人絕句精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劉若愚著、杜國清譯《中國詩學》,台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9。
    劉紀華《張炎詞源箋訂》,台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74。
    劉瑜選析《莫道不銷魂――李清照作品賞析》,台北:開今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
    劉揚忠《晏殊詞新釋輯評》,北京:中國書店,2003。
    劉斯奮《辛棄疾詞選》,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
    劉坎龍《辛棄疾詞全集詳注》,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
    鄧廣銘《稼軒詞編年箋注》,台北:華正書局,2007。
    戴鴻森《薑齋詩話箋注》,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
    鄭紅梅《壯歲旌旗擁萬夫》,鄭州:河南文藝出版社,2003。
    鄭喬彬《唐宋詞美學》,濟南:齊魯書社,2004。
    鄭敏《英美詩歌戲劇研究》,北京:北京師大出版社,1982。
    鄭騫、方瑜等著《中國古典詩歌論集》,台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5。
    駱寒超《中國現代詩歌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4。
    鄒同慶、王宗堂《蘇軾詞編年校註》,北京,中華書局,2002。
    龍榆生《東坡樂府箋》,台北:華正書局,1978。
    瞿蛻園等校注《李白集校注》,台北:里仁書局,1981。
    韓學宏《宋詞鳥類圖鑑》,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04。
    薛瑞生《東坡詞編年箋證》,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
    薛祥生《稼軒詞選注》,台北:崧高書社股份有限公司,1985。
    顧龍振編《詩學指南》,台北:廣文書局,1998。
    蕭繼宗《花間集評點校注》,台北:學生書局,1977。
    蕭蕭《現代詩學》,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7。

    七、其他
    中華書局編《三曹資料匯編》,北京:中華書局,1980。
    王力《王力文集》,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6。
    王更生注譯《文心雕龍讀本》,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
    王夢鷗、許國衡譯《文學論》,台北:志文出版社,1992。
    王夢鷗《中國文學理論與實踐》,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
    仇小屏《篇章結構類型論》,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0。
    仇小屏《限制式寫作之理論與應用》,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
    卡西勒著、甘陽譯《人論》,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
    伍蟸甫等編《西方文論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
    竹添光鴻《左傳會箋》,台北:天工書局,1993。
    李百樂《北齊書》卷三十五,上海:中華書局,2003。
    李宗侗註譯《春秋左傳今註今譯》,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
    李漁《李漁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
    李瑞騰《古典文學》,台北:學生書局,1981。
    李豐楙導讀《山海經》,台北:金楓出版社,1986。
    利普斯《事物的起源》,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2。
    何寄澎編《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5散文批評卷》,台北:正中書局,1993。
    玻爾《原始物理學和人類認識》,台北:商務印書館,1964。
    周啟成等注釋《新譯昭明文選》,台北:三民書局,1997。
    吳應天《文章結構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
    侯外廬等《中國思想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夏承燾《夏承燾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
    胡經之《西方文藝理論名著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唐君毅《哲學概論》,台北:學生書局,2005。
    庫克《西洋名畫家繪畫技法》,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2。
    徐志銳《周易大傳新注》,濟南:齊魯書社,1986。
    涂光社《因動成勢》,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1。
    亞里士多德《古典文藝理論論叢》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5。
    梁啟超《辛稼軒先生年譜》,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60。
    湯因比著、曹未風譯《歷史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范寧校證《博物志校証》,北京:中華書局,1980。
    馮友蘭《馮友蘭選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1992。
    黃永武《字句鍛鍊法》,台北:洪範書局,1990。
    黃順基、蘇越、黃展驥主編《邏輯與知識創新》,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傅孝先《困學集.西洋文學散論》,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79。
    張仁青《駢文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
    張少康《中國古代文學創作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
    張春榮《作文教學風向球》,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8。
    楊棟《中國古代文學名篇選讀》,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1。
    楊金鼎等編《楚辭注釋》,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
    楊伯峻《列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79。
    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80。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舊唐書附索引》,台北:鼎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75。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漢書并附編二種》,台北:鼎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6。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後漢書并附編十三種》,台北:鼎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7。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新唐書附索引》,台北:鼎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9。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南史附索引》,台北:鼎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0。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晉書附編六種》,台北:鼎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0。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史記三家注并附編二種》,台北:鼎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0。
    葉太平《中國文學的精神世界》,台北:正中書局,1994。
    陳奇猷《呂氏春秋校釋》,台北:學林出版社,1984。
    陳良運《周易與中國文學》,南昌:百花洲文藝,1999。
    陳滿銘《章法學新裁》,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1。
    陳滿銘《章法學論粹》,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
    陳滿銘《章法學綜論》,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
    陳滿銘《辭章學十論》,台北:里仁書局,2006。
    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台北:商務印書館,1992。
    聞一多《聞一多選集》,北京:開明書局,1951。
    趙明主編《先秦大文學史》,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1993。
    榮震華等譯《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郭紹虞主編《中國歷代文論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郭紹虞《語文通論》,台北:華聯出版社,1976。
    郭慶藩《莊子集釋》,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
    赫兹利特 W.《十九世紀英國文論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
    廚川白村著、林文瑞譯《苦悶的象徵》,台北:志文出版社,1983。
    鞏本棟《辛棄疾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
    劉向著、張金嶺注釋《新譯列仙傳》,台北:三民書局,1997。
    劉學鍇、黃世中編《李商隱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01。
    歷代名家《筆記小說大觀》,台北:新興書局,1978。
    鄭頤壽《辭章學導論》,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
    盧弼《三國志集解》,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1。
    錢鍾書《管錐篇》,北京:中華書局,1979。
    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台北:正中書局,1950。
    謝雲飛《文學與音律》,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78。
    嚴靈峰《易經集成》,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
    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台北:宏業書局有限公司,1990。

    八、學位論文
    文鈴蘭《《詩經》中草木鳥獸意象表現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
    朱孟庭《《詩經》與音樂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
    朱瑞芬《東坡詞樂器意象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教學碩士論文,2007。
    余毓敏《溫庭筠詞閨情意象探析》,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教學碩士論文,2008。
    佘素紅《以物喻意:論圖象、意象、心象繪畫創作之關聯性》,臺灣師範大
    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李昊青《稼軒詞秋意象探析》,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教學碩士論文,2006。
    林承坏《辛稼軒詠物詞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
    侯鳳如《晏殊《珠玉詞》花鳥意象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教學碩士論文,2006。
    孫貴珠《唐代音樂詩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
    孫鐵吾《李白詩歌中植物意象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許銘全《杜甫詩追憶主題研究》,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許育喬《東坡詞酒意象探析》,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教學碩士論文,2008。
    程汶宣《李清照詞篇章意象析論》,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教學碩士論文,2006。
    張雯華《東坡詞色彩意象析論》,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教學碩士論文,2002。
    張雅惠《杜牧詩用典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教學碩士論文,2004。
    陳佳君《辭章意象形成論》,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
    陳秀娟《東坡詞用典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教學碩士論文,2002。
    陳鳳秋《阮籍詠懷詩鳥與草木意象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教學碩士論文,2007。
    黃千足《東坡送別詞意象探析》,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教學碩士論文,2008。
    黃玉秀《看不見的意象:心靈的象徵、符號與圖像》,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黃文琪《《詩經》自然意象之美學觀》,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黃惠暖《東坡詞草木意象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教學碩士論文,2003。
    黃琛雅《東坡詞月意象探析》,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教學碩士論文,2004。
    郭靜慧《辛稼軒山水田園詞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劉益州《《詩經》中「山」意象表現與運用》,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賴玫怡《修辭心理與美感之探析――以夸飾、譬喻為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盧姿吟《李白樂府修辭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教學碩士論文,2004。
    謝奇峰《稼軒詞口語風格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謝奇懿《五代詞中山的意象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鄧絜馨《《六一詞》花鳥意象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教學碩士論文,2007。
    蘇芳民《夢窗憶姬情詞意象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教學碩士論文,2006。

    九、期刊論文
    入矢義高〈白居易的口語表現(上)〉,《古典文學知識》(4:55):111-117,1994。
    入矢義高〈白居易的口語表現(下)〉,《古典文學知識》(5:56):110-114,1994。
    王立〈柳與中國文學――傳物文化物我關係一瞥〉,《煙台師範學院學報》(1):16-25,1987。
    王立〈中國古典文學中的流水意象〉,《中國古近、近代文學研究》(10):5-8,1994。
    王立〈古代傷悼文學中的黃昏意象〉,《古典文學知識》(6:93):35-42,2000。
    王光明〈詩歌意象論〉,《福建論壇》文史哲版(2):28-33,1993。
    王希杰〈語境的再分類〉,《國文天地》(24:1):81-89,2008。
    王茂恒〈〈馬說〉意象世界層的構成〉,《文史知識》(4):77-81,2003。
    王偉勇〈古典詞的主題與技巧――以唐宋詞為論述核心〉,《國文天地》(18:9):28-43,2003。
    王達津〈古典詩論中有關詩的形象思維表現的一些概念〉,《古代文學理論研究》(1:12):80-102,1979。
    仇小屏〈論意象的承繼與創新――從現代詩文中的譬喻修辭切入〉,《文與哲》(5):407-432,2004。
    尤雅姿〈文學世界中的空間創設〉,《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0:3):153-167,2000。
    白振奎〈陸游文學世界中的地理意象與空間想象〉,《文史知識》(12:318):104-110,2007。
    田玉琪〈吳文英詞詞彙風格分析〉,《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3):70-73,2003。田義勇〈中國古代詩學意象論芻議〉,《中國古典文學與文獻研究》(12:1):302-318,2001。
    朱少紅〈修辭格和話語銜接〉,《國文天地》(23:2):79-84,2007。
    朱泳焱〈試論博喻的結構與功能〉,《修辭學習》(3):27-28,1997。
    汪振軍〈中國古代文論中的「言意」和「言象」〉,《中國古典文學與文獻研究》(12:3):39-51,2004。
    李玉〈試談比喻的形似和神似〉,《修辭學論文集》(2):351,1984。
    李名方〈略論修辭的科學化――兼評王希杰修辭思想〉,《國文天地》(22:11):79-86,2007。
    李金坤〈意象聲律兩相美――杜甫「香稻啄餘鸚鵡粒」句賞論〉,《文史知識》(11:233):27-31,2000。
    李靜雯〈論辭章意象指代的原型與變型――從詞匯的觀點切入〉,《章法論叢》(1):282-332,2006。
    余恕誠〈李商隱詩歌的多義性及其對心靈世界的表現――兼談李詩研究的方法問題〉,《唐代文學研究》(7:10):678-690,1998。
    沈文凡〈李商隱詩歌題材取向與藝術表現〉,《中國詩學研究》(2:12):120-131,2003。
    沈堯〈再現、表現和戲曲的第三種〉,《中華戲曲》(5:8):38-67,1988。
    杜瑞華〈論情物關係與文學意象的生成〉,《中國美學研究》(2:3):127-135,2007。
    杜麗秋、許燕〈意象組合蒙太奇――論羅門詩歌意象組合的藝術〉,《海南師院學報》(9:34):80,1996。
    東紅〈論宋詞中的水意象〉,《黎明職業大學學報》(3:1):46,2006。
    周發祥〈意象統計――國外漢學研究方法評介〉,《文學遺產》(2):25,1982。
    周春林〈談談象徵及其美學功能〉,《修辭學習》(3):26-27,2000。
    吳云〈論對偶形式對意義空間的拓展〉,《修辭學習》,(5):22,2001。
    吳禮權〈論誇張的次範疇分類〉,《修辭學習》(6):9-12,1996。
    吳禮權〈論誇張〉,《第一屆中國修辭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6):434-435,1999。
    宗守雲〈文體學偏離理論與修辭學偏離理論〉,《國文天地》(22:12):65-73,2007。
    金民那〈《文心雕龍》書名所含有的文藝美學意義――文學的心靈及其藝術的表現〉,《文心雕龍研究》(2:9):360-373,1996。
    金昌慶〈論晚唐詠史詩的藝術表現形式――以杜牧、李商隱、溫庭筠為主〉,《中國詩學》(2:6):135-146,2002。
    林士敦〈詞的多義現象初探〉,《中一中學刊》:31-56,2004。
    林聆慈〈古典詩詞中的月意象〉,《國文天地》(17:10):56-61,2002。
    林繼中〈虛舟有超越――晉宋之際文學的意象化追求〉,《中華文史論叢》(78:10):112-145,2004。
    林鶴音〈從稼軒詞中人物意象之塑造探究其仕隱情懷〉,《東方人文學誌》(4):143-164,2005。
    林樂騰〈適度誇張的提法不科學〉,《修辭學習》,(3):24,1996。
    雨田〈試談李煜離愁詞的藝術表現手法〉,《文史知識》(8:158):84-86,1994。
    孟建安〈《王希杰修辭思想研究》的特點與價值〉,《國文天地》(22:9):66-71,2007。
    孟修祥〈《楚辭》「香草美人」原型意象論〉,《荊楚文化論叢》(10:1):1-14,2003。
    段友文〈論民歌的審美意象〉,《東方叢刊》(4:34):80-93,2000。
    晏小平〈淺析詩歌意象的運用手法〉,《文藝理論與批評》(3):54-57,1995。
    孫孟明〈淺談古詩中典化對偶〉,《修辭學習》(1):28,1994。
    高玉玲〈《詩經》植物意象與審美心理〉,《詩經研究叢刊》(11:7)117-130,2006。
    唐雪凝、丁建川〈典故詞語運用辨析〉,《國文天地》(22:9):72-76,2007。
    夏永源〈淺論中國詩歌的表現手法――興〉,《古代文學理論研究》(17:5):238-256,1995。
    徐永峰〈談蘇詞中的月光意象〉,《古典文學知識》(6:93):31-34,2000。
    徐有富〈詩的意象(上)〉,《古典文學知識》(3:126):63-73,2006。
    徐有富〈詩的意象(下)〉,《古典文學知識》(4:127):108-113,2006。
    閃名琴〈淺論中國古代詩詞中的柳意象〉,《安陽師範學院學報》(4):70-71,2006。
    游志誠〈談典故〉,《國文天地》(3:9):56-59,1998。
    章惠康、羅光輝〈《詩經.鄘風》言情詩的表現手法〉,《古典文學知識》(3:36):18-22,1990。
    章惠康、羅光輝〈《詩經.齊風》言情詩的表現方式〉,《古典文學知識》(1:28):25-29,1991。
    邱燮友〈中國古典詩歌中的主題轉變〉,《中國語文月刊社》(89:5):16-18,2001。
    梁德林〈古代詩歌中的「風」意象〉,《社會科學輯刊》(103:2),129,1996。
    商瑜容〈商禽詩作的意象表現〉,《台灣詩學學刊》(2):41-60,2003。
    梅祖麟〈文化與詩中的模稜〉,《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9:上):83-124,1969。
    馮永敏〈論散文鑑賞的方法〉,《北市師院語文學刊》(2):210,1995。
    馮淵〈從宋代詩詞裡的紅燭意象看詩莊詞媚〉,《古典文學知識》(1:118):115-122,2005。
    喬力〈論姜夔的創作心理與藝術表現〉,《詞學》(10:12):106-117,1992。
    黃文吉〈從詞的實用功能看宋代文人的生活〉,《國立編譯館館刊》(20:2):39,1991。
    黃文吉〈壽詞與宋人的生命理想〉,《宋代文學研究叢刊第二期》(9):411,1996。
    黃志浩〈談香草美人的表現手法――由厲鶚《論詞絕句》說起〉,《文史知識》(12:282):31-38,2004。
    黃淑貞〈論辭章之「象不盡意」――以稼軒詞為例〉,《師大學報(人文與社會類)》 (50:2):1-21,2005。
    彭增安、張少雲〈比喻創造的幾個原則〉,《修辭學習》(5):19-20,1999。
    疏志強、汪忠平〈移就的修辭心理淺析〉,《修辭學習》(5):31,1999。
    疏志強、陸生〈淺析誇張的心理機制〉,《修辭學習》(2):48,1999。
    傅到彬〈黃昏與中國文學的日暮情思〉,《中國文化》(7):116,1992。
    張瑞君〈李白詩歌的水意象〉,《唐代文學研究》(11:5):337-342,2006。
    齊藤茂〈李商隱詩歌表現考――以七律〈牡丹〉為中心〉,《中國詩學研究》(2:12):84-107,2003。
    楊芙蓉〈古典詩詞中「月」意象探幽〉,《廣東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58-61,1996。
    楊惠婷〈李清照〈一剪梅〉詞的意象表現〉,《國文天地》(23:11):30-35,2008。
    楊興華〈「雲雨」意象探源〉,《求索》(3):99-101,1996。
    楊鴻銘〈李白長干行等文象徵論〉,《孔孟月刊》(35:5):50-54,1996。
    陶文鵬〈以冷艷之色,造瑰奇之境――論李賀詩歌的色彩表現藝術〉,《唐代文學研究》(7:10):648-663,1998。
    陶型傳〈意象的意蘊場――兼論「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文藝理論研究》(2):33-41,2002。
    趙惠霞〈古典詩詞中的「水」「花」意象探析〉,《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33:2):60-63,2006。
    陳新〈漢語成語典故的語源本義與文化色彩與情感價值〉,《國文天地》(22:10):76-80,2007。
    陳思穎〈略論賦、比、興之意象運用〉,《國文天地》(24:7):77-82,2008。
    陳鵬翔〈先秦文學中的夢境描寫及其歷史地位初探〉,《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2):20-25,1987。
    陳滿銘〈談篇章的縱向結構〉,台灣師大《中國學術年刊》(22):259-300,2001。
    陳滿銘〈論章法「多、二、一(0)」的核心結構〉,《師大學報(人文與社會科學類)》(48:2):71-93,2003。
    陳滿銘〈辭章深究與章法結構〉,《南通紡織業技術學院學報》(3):12-19,2003。
    陳滿銘〈從意象看辭章之內容成分〉,《國文天地》(19:8),2004:
    陳滿銘〈論篇章辭章學〉,《國文學報》(35):35-68,2004。
    陳滿銘〈意象與辭章〉,第六屆中國修辭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修辭論叢》,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6):370-375,2004。
    陳滿銘〈辭章意象論〉,《師大學報(人文與社會類)》(50:1):6-10,2005。
    陳滿銘〈論意與象的連結――從格式塔「異質同構」說切入〉,《國文天地》(21:4):54-64,2005。
    陳滿銘〈論意象與聯想力、想象力之互動〉,《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社會學版)》(143:31):47-54,2006。
    陳滿銘〈論辭章意象之形成――據格式塔「異質同構」說加以推衍〉,《文與哲》(8):475-491,2007。
    陳滿銘〈意、象互動論――以「一意多象」與「一象多意」為考察範圍〉,《文與哲》(11):453-480,2007。
    陳滿銘〈論意象組織之基本類型――以「移位」與「轉位」切入作考察〉,《師大學報.人文與社會類》(53:2):1-26,2008。
    陳滿銘〈論意、象連結成「軌」之類型――試參酌格式塔「同形」說作引申探討〉,《國文學報》(44):125-154,2008。
    葉志衡〈《詩經》「女求士」詩的表現手法〉,《《詩經》研究叢刊》(8:1):179-192。
    郭姮姮〈試析吳藻詞中的梅花意象〉,《徽學》(4:8):245-254,2006。
    郭焰坤〈淺談對偶的基礎〉,《修辭學習》(5):17,1994。
    劉迪才〈〈古詩十九首〉的審美意象〉,《學術論壇》(5):58-63,1992。
    劉渼〈窺意象而運斤――試論《文心雕龍》意象說與形聲情文的表現〉,《中國學術年刊》(15):1994。
    鍾美玲〈蘇軾禪詩山水意象的表現〉,《高苑論文集:第二期人文社會類》(2:3):557-565,2001。
    鄭頤壽〈台灣辭章學研究述評〉,《國文天地》(17:10):99-107,2001。
    鄭頤壽〈中華文化的沃土,辭章學圃奇葩――讀陳滿銘的《章法學新裁》及其相關著作〉,《國文天地》(18:3):93-100,2002。
    蘇曉威〈論周邦彥詞作時空結構的表現及意義〉,《中國詩學》(10):120-130,2005。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