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邱瓊瑩
論文名稱: 世變與家道-中港陳汝厚家族的發展(1746~1945)
指導教授: 蔡淵洯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7
中文關鍵詞: 家族中港陳汝厚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622下載:5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論文摘要
    清乾隆11年(1746),中港陳家開台祖陳朝合在情急之下帶著兩個兒子伯樹和伯林逃命到台灣,從白沙墩上岸,後至中港發展,成為中港地區不論是在社會、經濟或是教育等各方面都影響深遠的家族。
    陳家由開台祖朝合至台,面臨了遠赴他鄉身無分文、戴潮春事件和日本領台政權更迭之際,以及因為日趨現代化所帶來一連串經濟、社會、教育等方面的大轉型。這些重大的「世變」往往很容易讓一個家族因為肆應不良,或是決策錯誤而家道中落。本文旨在探討中港陳家面臨種種挑戰,採行怎樣的肆應手段,而能使其在這種種「世變」中繼續維持或提振家勢,仍為中港地區舉足輕重的家族。
    清領時期,台灣處於開發階段,容易取得資源,只要能抓住契機,就能成為地方上的富豪。來台的陳家最初辛苦開墾,意外致富後,成為富豪。其後陳家人員中,陳錫疇、陳緝熙、陳紹熙以及陳汝厚等又透過科舉、捐納與軍功等不同的方式獲得功名和榮銜,使陳家從富豪晉升為士紳階級。由於地位提升,加強了陳家參與地方事務的深度與廣度,同時也由於如此,使其家族社會地位更為提高。中港陳家在清朝時期,已為地方上之望族。
    日治時期,陳汝厚選擇與日人合作,台灣總督為了有效達成統治的目標,仍需藉助地方領導勢力的幫助。而陳家在清朝即奠定下來的經濟與社會基礎,成了總督府推動地方建設的首要人選,故而,陳家延續清朝時期的地方領導勢力,到了日治時期,仍與官府互動良好,成了殖民當局的統治幫手。也由於中港陳家在地方上的影響力,陳羹梅、陳調元也大力的發展地方上的經濟,像是「中港信用組合」、「中港帽蓆組合」、「中港漁業組合」等,不但使家族的事業與地位更為發達,同時對於地方上的經濟活絡與婦女的就業機會貢獻良多。
    中港陳家從清朝致富後,對於教育的提倡不遺餘力。日治時期面臨科舉廢除的「世變」之下,陳家很快地適應新式教育,並以之為維持或提升家族地位的憑藉,也由於重視教育,對於中港公學校亦或是傳統詩社的創立貢獻良多。
    綜觀中港陳家自遷台之後,歷經清領、日治時期的發展,陳家都不失為一個反應靈活的成功家族。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探討……………………………………………3 第三節 研究方法……………………………………………8 第四節 研究步驟……………………………………………8 第二章 中港陳汝厚家族的遷台 ……………………………………11 第一節 中港地區的自然與人文 …………………………11 第二節 陳家的淵源 ………………………………………24 第三節 陳朝合父子的遷台 ………………………………29 第三章 乾隆中葉陳家的崛起 ………………………………………35 第一節 僥倖致富 …………………………………………35 第二節 科舉功名和官職榮銜的獲致 ……………………47 第三節 地方事務的參與 …………………………………54 第四章 日治時期政治經濟變遷與陳家的肆應 ……………………71 第一節 政權更迭下的調適 ………………………………71 第二節 出任地方公職 ……………………………………82 第三節 新經濟活動的參與 …………………………… 102 第五章 日治時期社會文化轉型與陳家的肆應……………………115 第一節 人際網絡與社會參與……………………………115 第二節 新式教育的重視 ………………………………129 第六章 結論…………………………………………………………137 附錄一:台灣家族史研究概況表……………………………………141 附錄二:陳氏其他宗族宗支圖 …………………………………… 147 附錄三:中港陳氏九大房之人口繁衍圖 ……………………………155 參考文獻………………………………………………………………165

    參考文獻
    一、 檔案、史料
    《祭祀公業陳公(朝合祖)盛林派下族譜》,印刷本,1993。
    《陳氏族譜》,手抄本。
    大清德宗(光緒)皇帝實錄(五),卷366,台北:華文,1964。
    不撰著者,《光緒朝東華續錄選輯》,南投:台灣文獻委員會,1993。
    王必昌,《重修台灣縣志》,台灣文獻叢刊第113種,台北:台灣銀行經研室,1987。
    丘逢甲,《嶺雲海日樓詩鈔》,台灣文獻委員會,1994。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第二輯,《台灣府輿圖纂要》,南投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總督府檔案專題翻譯(六)郵政系列之一》,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2000。
    台灣霧峰林氏族譜,台銀台灣文獻叢刊第298,1971。
    朱景英,《海東札記》,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雅堂叢刊之一,1974。
    朱壽朋,《光緒朝東華錄選輯》,台灣文獻叢刊第277種,台北:台灣銀行經研室,1969。
    吳德功,〈台灣隨筆〉,《割台三記》 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吳德功,〈戴案記略〉,《吳德功先生全集》,南投市 :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
    吳德功,〈讓台記〉,《吳德功先生全集》,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
    林本源祭祀公業,板橋林本源家傳,1984。
    林廷輝,《竹南國小沿革史》,未發行。
    林獻堂,《台灣霧峰林氏族譜》,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姚瑩,《中復堂選集》,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思痛子,〈東方兵事紀略〉,《台海思慟錄》,南投:台灣文獻委員會,1993。
    洪棄生,《嬴海偕亡記》卷下,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郁永河,《裨海紀遊》,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台灣銀行台灣文獻叢刊第44種重印,1996。
    臺灣銀行經濟硏究室編,《台灣關係文獻集零》,臺北市 : 臺灣銀行,1972。
    臺灣銀行經濟硏究室編,台灣南部碑文集成,南部碑文一冊,臺北市 : 臺灣銀行,1966。
    劉璈著; 臺灣銀行經濟硏究室編,《巡台退思錄》(第一冊),臺北市 : 臺灣銀行,1958。
    蔡青筠,《戴案記略》,台北,台銀文叢第206種,1964。
    鄭鵬雲,《浯江鄭氏家乘》,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78
    藍鼎元,《平台紀略》,台北市:台灣銀行,(文叢14),1958。
    二、 方志
    《白沙屯誌》,苗栗縣通霄鎮,苗縣白西社區發展協會,2003。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台灣省通志稿》,台北市 :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0。
    竹南鎮公所編,《竹南鎮概況》,苗栗市 : 竹南鎮公所,1955。
    竹南鎮志編輯會,《竹南鎮志》,竹南鎮公所,1993。
    周鍾瑄,《諸羅縣志》,台灣文獻叢刊第12種,台北:台灣銀行經研室,1962。
    林豪,《東瀛紀事》,中國方志叢書,台北市,成文,1983。
    波越重之,《新竹廳志》,台北,成文,1985。
    連橫,《台灣通史》,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眾文圖書公司印行,1979。
    陳培桂,《淡水廳志》,中國方志叢書,成文出版社,1983。
    黃旺成,《新竹縣志(七)》,卷9,〈人物志〉,中國方志叢書,成文出版社。
    黃新亞、鍾建英,《苗栗縣志》卷4,〈經濟志建設篇〉臺北市 : 成文,1983。
    新竹市志編纂委員會,《新竹市志》,卷7人物志新竹市 : 新竹市政府,1996。
    楊家駱主編,《宋史》,卷89,志第42,地理5,鼎文書局。
    劉寧顏,《重修台灣省通志》,卷3,〈沿革篇〉臺中市 :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民1989-1998。

    三、專書
    王淑琤翻譯,Johanna Menzel Meskill著,《霧峰林家:台灣拓荒之家(1729~1895)》,台北,文鏡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6。
    台灣教育會編著,《台灣教育沿革誌》,台北,南天書局,1995
    安倍明義,《台灣地名研究》,臺北市 : 武陵,1990。
    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台北,正中,1992。
    林昭榮,《竹南中港慈裕宮日據時期植福》,慈裕宮發行,2007。
    林昭榮,《苗栗縣竹南鎮農會會誌》,苗栗縣竹南鎮農會,1997。
    林偉盛,〈清代台灣分類械鬥發生的原因〉,《台灣史論文精選(上)》,台北,玉山,1996。
    花松村,《台灣鄉土人物全書》,台北市:中一,1988。
    洪敏麟,《台灣縣大甲溪流域開發史》,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89。
    洪敏麟,《台灣舊地名之沿革 第二冊(上)》,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83。
    苗栗縣地名探源編輯委員會編,《苗栗縣地名探源》,苗栗縣:苗栗縣地名探源編輯委員會,1981。
    涂照彥著,李明俊譯,《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1992。
    張緒賢,《台灣區姓氏堂號考》,台北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
    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台北市:問學出版社,1977。
    莊英章,〈日治時期鄉紳家族的社會經濟生活:以北埔姜家為例〉收錄於《田野與書齋之間》,台北市:允晨文化,2004。
    許佩賢,《殖民地台灣的近代學校》,台北:遠流,2005。
    許雪姬,〈日治時期的板橋林家:一個家族與政治的關係〉,收錄於《台灣史論文精選(下)》,台北,玉山,1996。
    許葉金,《中港慈裕宮志》,苗栗:中港慈裕宮管理委員會,1979。
    許達然,〈清朝台灣社會動亂〉,《台灣歷史與文化(一)》,台北,稻鄉出版社,2000。
    陳小沖,《台灣民間信仰》,一章〈台灣民間信仰的歷史淵源〉,鷺江出版社,1993,頁1~12。
    陳金田,《竹南鎮先賢名鑑初稿》,竹南鎮志編輯委員會,1980。
    陳金田,《金色中港》,金色中港懷念會,1995。
    陳金田,《金色中港 續集》,金色中港懷念會,未記載出版年。
    陳金田,《流金歲月—竹南老照片展》,苗栗縣政府,未記載出版年。
    彭桂芳,《台灣姓氏之研究》,台北,聯亞,1981。
    黃卓權,《跨時代的台灣貨殖家黃南球先生年譜(1840~1919)》,台北縣中和:台灣分館,2004。
    黃卓權編,《苗栗內山開發之研究》,苗栗縣立文化中心,1990.5.20。
    黃富三,《霧峰林家的興起:從渡海拓荒到封疆大吏(1729~1864)》,台北,自立晚報,1987。
    黃朝進,《清代竹塹地區的家族與地域社會-以鄭林兩家為中心》,台北:國史館,1995。
    楊紹旦,《清代考選制度》,考選制度研究叢書,台北,友聯出版社,1991。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主辦,《苗栗縣鄉土史料》,台北,正中經銷,初版,1999。
    趙祐志,《日據時期台灣商工會的發展(1895-1937)》,台北:稻鄉出版社,1998。
    劉妮玲,《清代台灣民變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專刊,第九輯,台北:師大史研究所,1983。
    鄭喜夫,《林朝棟傳》,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
    戴炎輝,《清代台灣之鄉治》,台北:聯經,1992.5。
    四、論文
    (一)期刊論文
    卓克華,〈台灣寺廟對地方貢獻〉,《台北文獻》,直字38期,1976。
    林玉茹,〈清代台灣中港與後龍港港口市鎮之發展與比較〉,《台北文獻》,直字第111期,1995。
    林玉茹,〈清代台灣港口的互動與系統的形成〉,《台灣風物》,第44卷,第1期,1994。
    林寶安,〈日據時期台灣的信用組合與地方社會〉《台灣銀行季刊》,第44卷,第3期。
    盛清沂 ,〈新竹、桃園、苗栗三縣地區開闢史(下)〉,《台灣文獻》,第32卷,第1期,1981。
    盛清沂,〈新竹、桃園、苗栗三縣地區開闢史(上)〉,《台灣文獻》,第31卷,第4期,1980,頁154-176。
    莊英章、陳運棟,〈族群關係與清代中港溪流域內山開發〉,《中研院民族所「族群關係與區域發展」研討會論文》,台北,1989,9月。
    莊英章、陳運棟,〈清代頭份的宗族與社會發展史〉,《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集刊》,第8期,1982,8月。
    郭伶芬,〈清代台灣中部望族的對立與聯合—從戴潮春事件的觀察〉,《台灣人文生態研究》,第4卷,第1期,2002。
    陳榮富,〈台灣之信用合作事業〉,《台灣銀行季刊》,6(3),1954,3月
    陳漢光,〈台灣移民史略〉,《台灣風物》,第21卷,第1期。
    蔡玉蕙,〈日治台灣街庄行政(1920~1945)的編制與運作〉,《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第3
    卷,第2期,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6
    蔡淵洯,〈清代台灣社會上升流動的兩個個案〉,《台灣風物》,第30卷,第2期,1980。
    蔡淵洯,〈清代台灣社會領導階層性質之轉變〉,《史聯雜誌》,3期,1983。
    蔡淵洯,〈清代台灣社會領導層的組成〉,《史聯雜誌》,2期,1983。
    蔡淵洯,〈清代台灣基層政治體系中非正式結構之發展〉,《師大歷史學報》,11期,1983。
    戴寶村,〈日據時期台灣港口市鎮之發展與變遷〉,《台灣文獻》,第40卷,1989。
    瞿海源,〈追求高教育成就-清代及日據時期台灣教育制度與價值的分析〉,《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3卷2期,2003。
    (二)學位論文
    王志明,〈頭份-竹南商業活動之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教學碩士論文,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2003。
    王興安,〈殖民地統治與地方精英-以新竹、苗栗為中心(1895~1935)〉,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1999。
    吳奐儀,〈金銀紙業對苗栗中港地方空間的發展與影響〉,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1999。
    李秉璋,〈日據時期台灣總督府的鹽業政策〉,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李維修,〈日治時期新竹地區士紳的社會角色變遷〉,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4。
    林玉茹,〈清代竹塹地區的在地商人及其活動網路〉,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1996,頁199。
    施添福,〈清代在台漢人的祖籍分布與原鄉生活方式〉,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1987。
    許永河,〈光復前柳營劉家與地方發展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教學碩士論文,2003。
    郭慈欣,〈清代苗栗地區的開發與漢人社會的建立〉,暨南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南投,2003。
    陳怡瑾,〈中港溪流域民間信仰之空間性〉,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地理研究所教學碩士論文,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2003。
    黃美月,〈台南士紳黃欣之研究(1885~1947),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06。
    楊永彬,〈台灣紳商與早期日本殖民政權的關係-1895-1905年〉,台北: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楊婉伶,〈新竹湳雅吳家的女性(1755—2000)〉,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研究所論文,2003。
    劉慧真,〈清代苗栗地區之族群關係〉,台北,國立台灣師大歷史研究所碩論文,1994。
    蔡淵洯,〈清代台灣的社會領導階層〉,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1980。
    五、日文資料
    (一)總督府公文類纂
    〈一五:台北縣陳慶勛外二百七十名 紳章附與〉,《公文類纂》,明治30年,甲永,第6卷。
    「本縣參事御任命之義二付內申」,〈蔡國琳外數名台南縣新竹縣宜蘭廳參事二任用〉,《類纂》明治30年乙永進退追加,第3卷第14件。
    〈有限責任中港信用組合設立許可ノ件〉,《類纂》大正6年永久追加,第5卷第8門第6件。
    〈和解爭訟論新竹縣參事陳汝厚提出〉,《類纂》明治31年15年保存,第16門第25件。
    「紳章付與二關スル件」,〈紳章附與:鄭雅詩外十名〉,《類纂》大正4年永久保存,第36卷第5門第2件。
    「街庄社長職務規程」,〈訓令第59號〉,《類纂》明治30年甲種永久,第6卷第47件。
    新竹支廳機密報告,明治29年(1896)1月,乙類永久第12卷。
    「縣參事任用之義二付上申」,〈陳汝厚外一名台北縣參事ニ任用〉,《類纂》明治31年甲永進退追加,第2卷第2門第29件。
    (二)台灣史料稿本
    〈一月二十日以來地方巡視中/水野民政局長一行歸府 〉,《稿本》明治三十年二月二十日
    〈是月 地方行政ノ概況報告〉,《台灣史料稿本》明治二十九年一月。
    「街庄社長事務費取扱標準」,〈街庄社長事務費國庫支辦廢止ノ件二付訓令ス〉,《台灣史料稿本》明治三一年三月六日。

    (三)日文報紙
    台灣新報
    台灣日日新報
    台灣時報
    台北總督府府報
    (四)日文專書、論文
    不著撰人,〈街庄長事務調〉,《後藤新平文書》35,「衛生官制度に關すろ書類」。
    日向順諦編,《新竹州諸官公署.諸種團體.產業組合.銀行會社職員錄》台北,日向順帝,1939。
    台灣新民報社編,《台灣人士鑑》,台灣新民報社,昭和12年。
    台灣總督府,《台灣總督府民政事務成績提要》,明治30年。
    台灣總督府專賣局,《台灣鹽專賣誌》,台北市:台灣日日新報社,1925。
    伊藤憐之助,《台灣總督府職員錄》,台北,台灣總督府,明治35~昭和19年。
    林進發,《台灣人物評》,台北,赤陽社,昭和4年。
    林進發,《台灣官紳年鑑》,台北,成文出版社,1934。
    松下芳三郎所著,《台灣鹽專賣志》,台北,台灣總督府專賣局,1924。
    新竹縣總務課,《新竹廳志》,臺北市 : 新竹廳總務課, 明治40[1907]。
    新高新報社編,《台灣紳士名鑑》,新高新報社,昭和12年。
    鷹取田一郎,《台灣列紳傳》,台北,台灣總督府,1916。

    六、訪談口述
    2005、8、30口訪陳里鐘
    2006、2、7電訪陳里鐘
    2006、2、8電訪陳里鐘
    2006、1、3電訪陳里鐘
    2006、7、14口訪陳泮基
    2007、12、6電訪陳里鐘
    2008、6、30電訪陳里鐘。
    七、網路資料
    http://pc183.hy.ntu.edu.tw/results_and_apply/education_and_training/images/1/maioli_map.jpg
    臺灣堡圖影像檢索系統http://thcts.ascc.net/htwn_ch.htm
    教育部全球資訊網 http://www.edu.tw/populace.aspx?populace_sn=2
    竹南鎮公所http://www.chunan.gov.tw/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