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福佬、客家二族群在台灣業已經歷三百餘年的接觸交流。由於台灣福佬族群在各方面的強勢地位,致使二族群在互動的過程中,呈現出一種不平衡的發展,亦即客家人受福佬人影響,改操閩南語者眾多,反之則否。自從林衡道(1971)以來,學界漸次關注「福佬客(福佬化了的客家人)」議題。不論社會語言學上對客語流失狀況的探討,或是客語福佬化的音韻、詞彙現象之描寫,都只在個別地區有較為詳細的成果。本文期望能針對「福佬客」在台灣的整體分佈作一全面性的考查和語言現況的釐清;若發現客語殘存現象將逐一報導。吾人將透過田野調查,重新確認前人文獻的正確性,並發掘新的研究對象,以求建立台灣客屬(包含福佬客與尚在使用客語者)分佈及客語使用情形的全面性資料網。這是本文第二章所期望達成的主要目標。
結合文獻的整理及田野的發現,我們在第二章裡驚訝的看到台灣任何一個縣市,不分清領、日據和現代,都有客家人的蹤跡,而且為數皆可觀。然而我們同時也看到,客家後裔於今已有相當人數不再說客語了。這就明白地顯現了福佬化的作用。
「福佬客」不單是個歷史議題,客家人被福佬化的過程為一個動態的、至今仍不斷進行的作用,因此,現今的台灣客家人,並不能被靜態的分劃為「會說」和「不會說」客語的二類而已,應是依據所受閩南語影響程度,從「最輕」排到「最重」。本文接下來的第三至五章,就是要按照聲母、韻母、詞彙各方面,來探究台灣客語內部所受到的閩南語影響之程度和項目。為找出這些項目,本文運用閩客方言研究文獻和筆者的語言調查,比對兩岸(尤其閩粵台)語料,以確認客語在台灣的演變以及受影響的項目、地點、和客家次方言的種類。從而看出次方言間以及區域間所受閩南語影響程度的差異。當我們瞭解到台灣各地客語習染閩南語之深、之廣後,便不會再訝異於客家人口數和實際使用客語人數相差的懸殊;因為台灣根本找不到完全未受閩南語詞習染的客方言點,只是被影響程度深淺之別罷了。於是,對那些受影響程度十分嚴重的次方言或區域,只殘餘少數詞彙(通常為地名、親屬稱謂等),甚且完全不會說的情況也就可以清楚理解。習染閩語的極致便是客語徹底流失,終至也改變了族群認同,自認為是福佬人;遂造成了台灣「客家後裔數量」和「還會說客語的人數」之間顯著的差距。
此外,我們在比對過程中發現,各地客語有一些自行發展的異變,特有的音韻或用詞未必都跟語言接觸有關。另有部份特點來自閩西、江西客語或贛語,而非閩南語和嘉應州徵性,亦很可注意。
本文呈現了全台福佬客乃至客語使用者的整體分佈狀況,打破過去福佬客研究陷於局部地區的局面;並且經由受閩南語影響程度的輕重,展現台灣客家語言的實況,回答了現今還會說客語的人數為何遠少於客家後裔數量的問題。同時,也顯示了受閩南語影響的音韻和詞彙內容。
想要掌握客方言不光是得瀏覽客語本身的材料;正如同人之照鏡,從對於他種方言(尤其閩南語)或語言的瞭解上,投射到對客方言的回顧,方可使這一切的努力,終究能一步步廓清客家語言的真貌。本文探討台灣閩客族群互動和語言接觸的實然,容或能為客語乃至台灣語言社會的研究,留下一個富於啟發性的見證。
參考書目
書籍、論文
丁邦新。1980. <台灣語言源流>。台北:學生。
王瑛曾。1764.<重修鳳山縣志>。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尹章義。1989.<台灣開發史研究>。台北:聯經出版。
台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1926.<台灣在籍漢民族鄉貫別調查>。 台北: 台灣總督府。
台灣總督府官房臨時國勢調查處。1935.<昭和10年國勢調查結果表>。台北:台灣總督府。
古秀如等。1998.<台北客家街路史:通化篇>。台北:台北市政府民政局。
北大中文系語言學教研室。1989.<漢語方音字匯>。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
北埔鄉公所。1994.<北埔鄉行政區域圖>。新竹:北埔鄉公所。
平和縣誌編委會。1993.<平和縣誌方言志>。福建:平和縣人民政府。
江俊龍。1996.<台中東勢客家方言詞彙研究>。碩士論文。嘉義:中正大學中文所。
江敏華。1998.<台中縣東勢客語音韻研究>。碩士論文。台北:台灣大學中文所。
池永歆。1997.<台灣傳統漢文化區域的構成與內涵:以嘉義沿山聚落「內埔仔十三庄頭」為例>。碩士論文。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地理所。
伊能嘉矩。1928.<台灣文化志>。東京:刀江書院。台北:南天重印。
伊能嘉矩。1909.<大日本地名辭書續篇第三:台灣>。東京:富山房。台北:南天重印。
呂嵩雁。1993.<台灣饒平方言>。碩士論文。台北: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
呂嵩雁。1997.<石門鄉志語言志>。台北:石門鄉公所。
汪明輝。1990. <阿里山鄒族傳統社會的空間組織>。碩士論文。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地理所。
吳新榮。1980.<震瀛採訪錄>。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李如龍、張雙慶。1992.<客贛方言調查報告>。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林連通。1993.<泉州市方言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林倫倫等。1996. <廣東閩方言研究>。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林衡道。1985.<鯤島探源>。台北:青年戰士報。
周長楫、林寶卿。1992.<永安方言>。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周學普。1956.(中譯本)<台灣島史>。Riess , Luolwig . 1897 . (原著)。於<台灣研究叢刊第34種,台灣經濟史三集>。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周振鶴、游汝杰。1986.<方言與中國文化>。台北:南天。
周鍾瑄。1716:1968.<諸羅縣志>。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周璽。1821:1969.<彰化縣誌>。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胡傳。1894.<台東州采訪冊>。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倪贊元。1894.<雲林縣採訪冊>。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洪惟仁。1992.<台灣方言之旅>。台北:前衛。
洪惟仁。1996.<高雄縣閩南語方言>。鳳山: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洪敏麟。1984.<台灣舊地名之沿革(一)、(二)>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南靖縣志編委會。1998.<南靖縣志方言志>。福建:南靖縣人民政府。
涂春景。1996.<苗栗卓蘭客家方言詞彙對照>。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獎助。台北:作者自印。
黃宣範。1993.<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北:文鶴。
黃順興。1990.<走不完的路>。台北:自立。
黃雪貞。1995.<梅縣方言詞典>。江蘇: 江蘇人民教育出版社。
張光宇。1996.<閩客方言史稿>。台北:南天。
張振興。1992.<漳平方言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張振岳。1994.<台灣後山風土誌>。台北:台原。
淡新檔案。1875.<同治十三年分淡屬各庄人丁戶口清冊稿>。中研院傅斯年圖書館藏微卷。
莊萬壽。1996.<台灣論>。台北:前衛。
陳文達。1720:1968.<台灣縣志>。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陳淑均。1852:1963.<噶瑪蘭廳志>。台灣文獻叢刊第160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陳紹馨、傅瑞德。1956.<台灣人口之姓氏分佈:社會變遷的基本指標>。台北:台灣大學法學院。
屠繼善。1894.<恆春縣志>。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許雪姬等。1992.<台中縣建築發展:民宅篇>。豐原:台中縣立文化中心。
彭秋武(口述者)。1994.<台中縣口述歷史第(三)輯>。豐原:台中縣立文化中心。
詹伯慧。1991.<現代漢語方言>。台北:新學識。
詹伯慧。1991.<漢語方言及方言調查>。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曾慶國。1993.<埔心鄉志>。彰化:埔心鄉公所。
曾慶國。1997.<彰化縣三山國王廟>。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
廖丑。1994.<張廖元子公族訊>。雲林:張廖宗親會。
劉還月。1998. <處處為客處處家:花東縱谷中的客家文化與歷史>。花蓮:鳳林鎮公所。
盛清沂。1960.<台灣省通志開闢志>。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潘英。1996.<台灣平埔族史>。台北:南天書局。
蕉嶺縣人民政府。1997.<蕉嶺交通旅遊圖>。廣東:蕉嶺縣人民政府。
賴和。1979.<賴和先生全集>。台北:明潭。
賴志彰。1997.<彰化民居>。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
藍鼎元。1723:1958a.<東征集>。台灣文獻叢刊第12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藍鼎元。1724:1958b.<平台記略>。台灣文獻叢刊第14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溫瑞政。1991.<蒼南方言志>。語文出版社。
鄭良偉。1997.<台語、華語之比較研究:語言接觸、同義語>。台北:遠流。
鄭旭宏。1994.<屏東縣佳冬鄉閩客文化的互動>。碩士論文。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地理所。
戴寶村、溫振華。1998.<大台北都會圈客家族群史>。台北:台北市文獻委員會。
鍾壬壽。1973.<六堆客家鄉土誌>。屏東:常青出版社。
謝英從。1991.<永靖:一個彰化平原的鄉鎮社區發展史>。碩士論文。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所。
羅肇錦。1989.<瑞金方言>。台北:學生。
羅肇錦。1990.<台灣的客家話>。台北:台原。
單篇文章
丁邦新。1981.<漢語方言區分的條件>。於<慶祝李方桂先生八十歲論文集>。台北。
石萬壽。1985.<乾隆以前台灣南部客家人的墾殖>。於<東海大學歷史學報第7期>。台中:東海大學歷史系。
吉川雅之。1996.<大埔縣客家話語音特點簡介>。於<第二屆客家方言研討會>。廣東增城。
呂嵩雁。1994. <台灣客家次方言語音探究>。於<客家文化研討會>。苗栗:苗栗縣立文化中心。
呂嵩雁。1995.<台灣永定客家方言>。<台灣客家語論文集>。台北:文鶴。
呂嵩雁。1996.<台灣客家次方言語音系統大綱>。於<「台灣客家語概論」講授資料彙編>。台北:台灣語文學會。
余伯禧。1994.<梅縣方言的文白異讀>。於<韶關大學學報,1994,1> 21-26.
吳中杰。1993.<宵裡:一個孤立的客家聚落>。於<台灣立報,1993.11.6. 第九版>。台北:台灣立報。
吳中杰。1995.<客語次方言與客語教學>。於<台灣客家語論文集>。台北:文鶴。
吳中杰。1996.<紙寮窩裡話饒平>。於<竹塹風,客家情>。台北:文化大學客家社。
吳中杰。1997a.<客語詔安話的歸屬及閩客語劃分標準的修訂>。(待刊)
吳中杰。1997b.<東勢客話與豐順客話>。於<大甲河風情—台中縣客家文化協會年刊>。台中:台中縣客家文化協會。
吳中杰。1998a.<從歷史和比較的觀點來看客語韻母的動向>。於<第十六屆全國聲韻學會議>。彰化:彰化師大。
吳中杰。1998b.<從比較觀點看台灣閩客語的互動:以聲母層次為例>。於<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台北:中研院民族所。
李壬癸。1995. <從李氏族譜看宜蘭縣民的遷移史和血統>。於<台灣史研究,第二卷第一期>。台北:中研院台史所籌備處。
李玉。1990.<平南閩南話的音韻特徵及聲母的古音痕跡>。於<語言研究>,25-36 。
李如龍。1991.<尤溪縣內的方言>。於<閩語研究>,304-340。
李存智。1994.<四縣客家話通宵方言的濁聲母「g」>。於<中國文學研究第8期>。23-38.
李坤錦。1998.<詔安客家人在台灣的開墾與分佈>。於<客家文化研究通訊創刊號>。桃園:中央大學客家文化研究中心籌備處。
李豐楙。1993.<台灣中部「客仔師」與當地社會>。於<客家文化研討會>。苗栗:苗栗縣立文化中心。
邱彥貴。1996.<宜蘭溪北地區的三山國王信仰>。於<「宜蘭研究」第二屆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宜蘭縣史館。
邱彥貴。1998.<試掘舊嘉義縣下客蹤>。於<客家文化研究通訊創刊號>。桃園:中央大學客家文化研究中心籌備處。
林衡道。1971.<員林附近的福佬客村落>。於<台灣文獻22.1>。153-58.
周日健。1987.<廣東省惠陽客家話音系>。於<方言>,232-237。
周長楫。1986.<福建境內閩南方言的分類>。於<語言研究2.>69-84.
洪惟仁。1997.<1997台灣公共場所使用語言調查>。於<台灣語言發展會議論文集>。新竹:新竹師範學院。
洪麗完。1988.<清代台灣中部地方福客關係初探:兼以清水平原三山國王廟之興衰為例>。於<台灣史研究論文集>。台北:台灣史蹟源流研究會。
施添福。1998.<從台灣歷史地理的研究經驗看客家研究>。於<客家文化研究通訊創刊號>。桃園:中央大學客家文化研究中心籌備處。
徐登志。1998.<東勢地區大埔話與台中地區的開發>。於<客家民俗文化研討會>。桃園:中央大學客家文化研究中心籌備處。
黃叔璥。1722:1957.<番俗六考>。於<台海使槎錄>。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黃雪貞。1983.<永定(下洋)方言詞彙>。於<方言>。148-160,220-240,297-304。
黃雪貞。1987.<客家話的分佈與內部異同>。於<方言,1987.第二期>。
黃家教、李新魁。1963.<潮安畬話概述>。於<中山大學學報,1.>。14-23.
孫楚華等。1998.<四畝田工作室通訊1-4>。高雄:四畝田工作室。
莊初升、嚴修鴻。1994.<漳屬四縣閩南話與客家話的雙方言區>。於<福建師範大學學報1994.3>。81-87,94.福州:福建師範大學。
莊華堂。1997.<白河地區的福佬客及客家人>。於<客家雜誌90期>。台北:客家雜誌社。
莊華堂。1998.<嘉義縣福佬客田調:後大埔的客家人>。於<客家雜誌100期>。台北:客家雜誌社。
張光宇。1985.<切韻純四等韻之主要元音及相關問題>。於<語言研究,9. >26-37.
張光宇。1994.<吳語在歷史上的擴散運動>。於<中國語文>。
張琨。1985.<論比較閩方言>。於<語言研究>,1985,第一期。
張盛裕。1981.<潮陽方言的語音系統>。於<方言>,27-39。
張屏生。1998.<東勢客家話的語音與詞彙>。於<第十六屆全國聲韻學會議>。彰化:彰化師大。
張振岳。1997.<東部的客家人>。於<客家雜誌90期>。台北:客家雜誌社。
陳章太。1991.<邵武市內的方言>。於<閩語研究>,341-391。
陳章太、李如龍。1982.<論閩方言的一致性>。於<中國語言學報,1.>。 25-81。
許嘉明。1975.<彰化平原福佬客的地域組織>。於<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6>。165-190.台北:中研院民族所。
曾少聰。1994.<客家話與閩南話的接觸:以平和縣九峰客話為例>。於<台灣與福建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一)>。台北:中研院民族所。
楊時逢。1971.<台灣美濃客家話>。於<史語所集刊,第四十二本三分>。台北:中研院史語所。
楊鏡汀。1995.<從母語教學的回顧談解嚴後的海陸客語教學>。於<台灣客家語論文集>。台北:文鶴。
鄧曉華。1988.<閩西客話韻母的音韻特點及其演變>。於<語言研究1988.第1期>。
鄧曉華。1996.<論客方音史研究中的幾個問題>。於<語言研究,1996.增刊>。
鄧曉華。1998.<論閩客族群的方言文化研究中的幾個問題>。於<華南農村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35-66.台北:中研院民族所。
鄭光策。1786.<上福節相論台事書>。於<台灣文獻叢刊第229種,清經世文編選錄>,頁17。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詹伯慧。1993.<廣東省饒平方言記略>。於<方言>,129-141.
董同龢。1948.<華陽涼水井客家話記音>。於<中研院史語所集刊,19>。81-201。台北:中研院史語所。
董同龢。1960.<四個閩南方言>。於<中研院史語所集刊,30>。729-1042. 台北:中研院史語所。
董忠司。1991.<台灣地區的閩南方言概述>。於<現代漢語方言(附錄)>。台北:新學識。
董忠司。1995.<東勢客家語音系統略述及其音標方案>。於<台灣客家語論文集>。台北:文鶴。
鍾榮富。1995.<美濃地區各客家次方言的音韻現象>。於<台灣客家語論文集>。台北:文鶴。
簡炯仁。1998.<屏東平原客家「六堆」聚落的形成及其社會變遷>。於<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台北:中研院民族所。
羅美珍。1980.<畬族所說的客家話>。於<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76-88。
羅肇錦。1998.<台灣漳州客家話的失落與四海話的重構>。於<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台北:中研院民族所。
Carr , Philip. 1993. Phonology. Saint Martin’s Press.
Norman, Jerry. 1982.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Shaowu Dialect. Taipei: Monumenta Serica, 53.543-583.
Norman , Jerry. 1988. Chinese. Cambridge: Cambridge UP.
Wu , Al. 1996. Retroflexives in Chinese Dialects. (Unpublished term paper.)
Yang, Paul Fu-mien. 1967. Elements of Hakka Dialectology. Taipei: Monumenta Serica, 26.305-351.
Yang , Ming-nuan. 1995. Language Shift among the Hakka in Janghua and Yuenlin. 於<台灣客家語論文集>。台北:文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