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黃品欣 Huang, Pin-Hsin |
---|---|
論文名稱: |
清中期的駐防旗人家族:以西安哈達瓜爾佳氏家族經營為例 The Garrison Banner Family in the Mid-Qing Dynasty: Taking Hada Guwalgiya Family Business in Xi'an Garrison as an Example |
指導教授: |
賴惠敏
Lai, Hui-Min 葉高樹 Yeh, Kao-Shu |
口試委員: |
劉錚雲
Liu, Cheng-Yun 林士鉉 Lin, Shih-Hsuan 賴惠敏 Lai, Hui-Min 葉高樹 Yeh, Kao-Shu |
口試日期: | 2023/01/11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23 |
畢業學年度: | 11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5 |
中文關鍵詞: | 駐防旗人 、哈達瓜爾佳 、家族經營 、仕途發展 、吳達善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300306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6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以正紅旗滿洲哈達瓜爾佳氏家族為中心,透過分梳家族人口、入仕途徑、婚姻關係、人際網絡、家族成員的仕宦活動等面向,探討哈達瓜爾佳氏家族如何在清中期逐步向上流動,又採取何種經營策略來維繫家勢。
正紅旗滿洲哈達瓜爾佳氏是一駐防旗人家族,始祖尼雅濟布於關外時期投歸努爾哈齊,入關以後居住京師,第三代在三藩之亂時奉派移駐西安,是為家族駐防西安之始。家族前三代成員並無顯要事蹟,第四代額思圖積累不少財富,得以供給子弟讀書,開啟家族成員向上流動的契機。第五代成員考取科舉後踏入仕途,而長子阿炳安在乾隆初年遭到參劾的一起貪污案件帶來家中劇變,卻也透過此案,揭示出家族在西安駐防時期的經營之道。第五代中則以吳達善官至陝甘總督最為顯要,部分族人得以憑藉其故遷居京師,因此獲得更多仕宦機會。
哈達瓜爾佳氏家族成員經由科舉、繙譯科考、捐納等方式躋身仕途,任官者眾。第六代雅德、玉德與圖薩布,皆在乾隆、嘉慶年間任封疆大吏。第七代成員在時局動盪的道、咸年間,有宣力邊疆者,有任職中央者;怡良在鴉片戰爭、英法聯軍時皆擔負重任,桂良則在咸豐朝升至大學士,也涉入統治集團間的權力鬥爭。隨著族人仕宦成就提升,家族的婚姻圈也逐漸擴大,而姻親雖能在官場上互相幫襯,也有共同犯錯獲罪的風險。
哈達瓜爾佳氏家族的崛起,揭示了駐防旗人家族的能動性,呈現出由地方到中央的發展特色,而族人的仕宦表現,又與家族經濟能力息息相關。
一、檔案資料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譯編,《雍正朝滿文硃批奏摺全譯》,合肥:黃山書社,1998。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技術部攝製,《軍機處錄副奏摺.乾隆朝》,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1986。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乾隆朝懲辦貪污檔案選編》,北京:中華書局,1994。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乾隆朝上諭檔》,北京:檔案出版社,1991。。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乾隆朝滿文寄信檔譯編》,長沙:岳麓書社,2011。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嘉慶道光兩朝上諭檔》,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咸豐同治兩朝上諭檔》,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技術部攝製,《宮中硃批奏摺.財政類》,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1987。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明清史料.戊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4。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清代硃批奏摺財政類目錄》。
中國地震局、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明清宮藏地震檔案(上卷)》,北京:地震出版社,2005。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宮中檔雍正朝奏摺.滿文諭摺四》,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0。
趙爾巽等撰,楊家駱校,《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89。
《大清國史人物列傳及史館檔傳包傳稿》,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內閣大庫檔案》,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
《清代宮中檔及軍機處檔摺件》,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秦國經主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清代官員履歷檔案全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
二、官書典籍
《清實錄.滿洲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清太祖武皇帝實錄》,收入潘喆、李鴻彬、孫方明編,《清入關前史料選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4。
宋.范仲淹,《范文正公文集》,收入《正誼堂全書》,清康熙張伯行編同治左宗棠增刊本。
明.瞿九思,《萬曆武功錄》,北京:北京大學圖書館藏。
清.馬齊等修,《清實錄.聖祖仁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
清.允祿等監修,《大清會典(雍正朝)》,清雍正年間刻本。
清.允祿等奉敕編,《世宗憲皇帝上諭旗務議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6。
清.允祿等奉敕編,《世宗憲皇帝上諭八旗》,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1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鄂爾泰等修,《清實錄.世宗憲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清.卾爾泰等奉敕纂,《八旗滿洲氏族通譜》,收入《文津閣四庫全書》,第454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清.允裪等奉敕撰,《欽定大清會典則例(乾隆朝),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20-62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清高宗御製,清.董誥等奉敕編,《御製詩集.四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07-130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清高宗敕撰,《欽定皇朝文獻通考》,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32-63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
清.慶桂等奉敕修,《清實錄.高宗純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清.阿桂等奉敕撰,《欽定滿洲源流考》,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9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清.托津等奉敕修,《大清會典(嘉慶朝)》,清嘉慶年間刻本。
清.托津等奉敕修,《大清會典事例(嘉慶朝)》,清嘉慶年間刻本。
清.法式善,《存素堂詩初集錄存》,清嘉慶十二年王墉刻本,北京大學圖書館藏。
清.曹振鏞等奉敕修,《清實錄.仁宗睿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清.文慶等修,《清實錄.宣宗成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清.恩齡修,《正紅旗滿洲哈達瓜爾佳氏家譜》,劍橋: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藏。
清.賈禎等奉敕修,《清實錄.文宗顯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清.錫珍等撰,《欽定吏部銓選則例》,,收入張友漁、高潮主編,《中華律例集成.清卷》,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
清.于鰲圖,《滄來自記年譜》,清嘉慶間刻本,收入《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普叢刊》,117,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8。
清.那彥成撰,《那文毅公奏議》,清道光十四年刻本。
清.和瑛,《易簡齋詩鈔》,北京大學圖書館藏。
清.松筠著,〈新疆疆域總敘〉,收入清.汪廷珍等奉敕撰,《欽定新疆識略》,清道光辛巳〔元年〕內府朱絲欄寫本。
清.昭槤撰,何英芳點校,《嘯亭雜錄》,北京:中華書局,1980。
清.昭槤撰,何英芳點校,《嘯亭續錄》,北京:中華書局,1980。
清.沈垚,《落帆樓文集》,收入《叢書集成續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
清.房兆楹、杜連喆合編,《清朝進士題名碑錄》,出版者不詳,1941。
姚覲元,〈林文忠公手札拔〉。
清.丁丙編,《庚辛泣杭錄》,收入清.錢塘丁丙撰,《武林掌故叢編》,第九冊,第十八集,北京:京華書局,1967。
清.翁元圻修,黄本驥纂,《(嘉慶)湖南通志》,清嘉慶二十五年刊本,劍橋:哈佛燕京圖書館藏。
清.文慶等敕纂,《籌辦夷務始末》,清內府抄本。
清.札勒哈哩,《新修富察氏支譜》,清光緒三十三年木活字本,東京:國立國會圖書館藏。
清.段光清,《鏡湖自撰年譜》,北京:中華書局,1960。
清.徐世昌編,《晚晴簃詩匯》,北京大學圖書館藏。
清.秦瀛,《小峴山人續文集.補編》,收入《無錫文庫》第四輯《小峴山人詩文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
清.張集馨,《道咸宦海見聞錄》,北京:中華書局,1981。
清.梁廷枏著,邵循正校注,《夷氛聞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
清.梁章鉅、朱智撰,何英芳點校,《樞垣記略》,北京:中華書局,1984。
清.斌良,《抱沖齋詩集》,道光己酉年刊本,北京:北京大學圖書館藏。
清.斌良,《烏桓紀行錄》,清抄本。
清.賀長齡、魏源編,《皇朝經世文編》,清光緒十三年廣百宋齋校印本,劍橋:哈佛燕京圖書館藏。
清.寶鋆等奉敕修,《清實錄.穆宗毅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7。
清.萬有正修,丁惠深重刊,黃家鼎校補,《泉州府馬巷廳志》,臺北:臺北市福建省同安縣同鄉會,1986。
清.福格著,汪北平點校,《聽雨叢談》,北京:中華書局,1984。
清.方宗誠,《方宗誠柏堂集後編》,光緒七年本。
清.肇麟等纂修,《欽定回疆則例》,清道光十七年刊本。
清.趙士麟,《武林草附刻》,景印光緒八年清和武林丁氏刊印本,上海:上海書局,1994。
清.盧坤,《秦疆治略》,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
清.魏源,《海國圖志》,清光緒二年魏光燾平慶涇固道署刻本。
林則徐全集編輯委員會編,《林則徐全集》,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2002。
楊虎城、邵力子修,宋伯魯、吳廷錫纂,《續修陝西通志稿》,民國二十三年鉛印本。
楊國楨編,《林則徐書簡(增訂本)》,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
蔣廷黼編,《籌辦夷務始末補遺》,民國間抄本。
張凌霄,《倭仁集注》,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2。
顧廷龍主編,《清代硃卷集成》,臺北:成文出版社,1992。
三、專書著作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主編,《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第一編《鴉片戰爭與英法聯軍》,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史紅帥《明清時期西安城市地理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史景遷著,溫洽溢譯,《曹寅與康熙》,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2012。
任桂淳,《清朝八旗駐防興衰史》,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3。
伍躍,《中國的捐納制度與社會》,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3。
米華健(James A. Millward)著,賈建飛譯,《嘉峪關外:1759-1864年新疆的經濟、民族和清帝國》,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7。
艾永明,《清朝文官制度》,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佟明寬、李德進編著,《滿族佟氏史略》,撫順:撫順市新聞出版局,1999。。
李林,《滿族宗譜研究》,,瀋陽:遼瀋書社,1992。
李細珠,《晚清保守思想的原型——倭仁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李其霖,《見風轉舵——清代前期沿海的水師與戰船》,臺北:五南出版社,2014。
何炳棣著,徐泓譯注,《明清社會史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3。
杜祐寧,《清朝科舉考試與旗人的政治參與》,臺北:秀威資訊科技有限公司,2022。
林滿紅,《銀線:十九世紀的世界與中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
周志初,《晚清財政經濟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2。
定宜庄,《滿族的婦女生活與婚姻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定宜庄,《清代八旗駐防研究》,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2。,
邸永君,《清代滿蒙翰林群體研究》,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
柯嬌燕著,陳兆肆譯,董建中校,《孤軍:滿人一家三代與清帝國的終結》,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茅海建,《苦命天子——咸豐皇帝奕詝》,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茅海建,《近代的尺度:兩次鴉片戰爭軍事與外交》,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
茅海建,《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修訂版)》,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
唐瑞裕,《清代乾隆朝吏治之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1。
唐文基、羅慶泗,《乾隆傳》,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5。
宮崎市定著,宋宇航譯,《科舉》,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8。
徐立亭,《咸豐同治帝》,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秦國經主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清代官員履歷檔案全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
高翔,《康雍乾三帝統治思想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
常越男,《家國之間:清初滿洲人八「著姓」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9。
張偉仁輯,《清代法制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3。
張明富,《康乾豪門福康安世家》,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張小也,《清代私鹽問題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張仲禮著,費成康、王寅通譯,《中國紳士的收入——《中國紳士》續篇》,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
張杰,《清代科舉家族》,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梅爾清(Tobie Meyer-Fong)著,蕭琪、蔡松穎譯,《躁動的亡魂:太平天國戰爭的暴力、失序與死亡》,臺北:衛城出版社,2020。。
許大齡,《清代捐納制度》,收入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四十輯,399冊,臺北:文海出版社,1977。
許嘉猷,《社會階層化與社會流動》,臺北:三民書局,1986。
郭松義,《倫理與生活——清代的婚姻關係》,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陳其南,《家族與社會:臺灣和中國社會研究的基礎理念》,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
陳鋒,《清代的鹽政與鹽稅》,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
陳文石,《明清政治社會史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
雲妍、陳志武、林展,《官紳的荷包:清代精英家庭資產結構研究》,北京:中信出版社,2019。
馮元魁,《道光帝》,長春:及林文史出版社,2004。
賈小葉,《晚清大變局中督撫的歷史角色——以中東部若干督撫為中心的研究》,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8。
劉翠溶,《明清時期家族人口與社會經濟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1992。
劉小萌,《滿族從部落到國家的發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劉小萌,《清代北京旗人社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潘向明,《清代新疆和卓叛亂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潘洪鋼,《清代八旗駐防族群的社會變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蕭致治主編,許增紘、李少君、楊衛東著,《鴉片戰爭史:中國歷史發展中第三次社會大變革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
賴惠敏,《清代的皇權與世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賴惠敏,《乾隆皇帝的荷包》,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4。
濮德培(Peter C. Perdue)著,葉品岑、蔡偉傑、林文凱譯,《中國西征:大清征服中央歐亞與蒙古帝國的最後輓歌》,新北:衛城出版社、遠足文化事業公司,2021。
薛柏成,《葉赫那拉氏家族史研究》,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
瞿同祖著,范忠信等譯,《清代地方政府》,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魏秀梅,《清代之廻避制度》,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
魏美月,《清乾隆時期查抄案件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
羅威廉(William T. Rowe)著,陳乃宣、李興華、胡玲等譯,趙剛、孔祥文審校,《救世——陳宏謀與十八世紀中國的精英意識》,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羅威廉著,李仁淵、張遠譯,《中國最後的帝國:大清王朝》,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3。
關文發,《嘉慶帝》,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蘇發祥,《清代治藏政策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Pitirim Alexandrovich Sorokin, Social and Cultural Mobility.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59.
四、期刊論文
王鍾翰,〈清代八旗中的滿漢民族成分問題(上)〉,《民族研究》,1990:3,北京,1990.4。,頁36-46、頁65。
王鍾翰,〈內務府世家考〉,收入王鍾翰,《王鍾翰清史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冊4,頁2031-2047。
王鴻泰,〈明清的士人生活與文人文化〉,收入邱仲麟主編,《中國史新論——生活與文化分册》,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3,頁267-316。
付永正,〈清代吉黑地區滿洲旗人生存狀況研究——以《吉林他塔拉氏家譜》為中心〉,蘭州:西北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碩士論文,2007。
朱淡文,〈曹氏家族敗落原因新論〉,《紅樓夢學刊》,1986:4,北京,1986.12,頁263-286。
艾永明,〈清朝文官考績制度及其實施狀況〉,《法制與社會發展(雙月刊)》,2003:5,長春,2003.10,頁145-154。
吳海平,〈論鴉片戰爭時期的怡良〉,《內蒙古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3,內蒙古,1990.10,頁50-55。
吳志鏗,〈清初法令與滿洲本位政策互動關係之研究——以五大政令為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1993。
吳海波,〈從檔案史料看清代湖廣私鹽問題〉,《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5:2,自貢,2010.4,頁17-23。
吳海波,〈清中葉湖廣私鹽量化分析〉,《鹽業史研究》,2011:2,自貢,2011.6,頁11-22。
吳健,〈駐防旗人科舉考試的若干問題研究——以《清代硃卷集成》為中心〉,武漢:湖北省社會科學院碩士論文,2017。
呂一燃,〈浩罕與張格爾玉素普之亂〉,《新疆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3:2,烏魯木齊,1983.5,頁100-106。
李中清,〈中國歷史人口制度:清代人口行為及其意義〉,收入李中清、郭松義主編,《清代皇族人口行為和社會環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頁1-17。
李伯賢,〈康雍乾時期廣州駐防旗民關係初探〉,臺北:東吳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李仁淵,〈從史料到文本——族譜與明清地方社會研究〉,《中國史學》,25,東京,2015.10,頁85-97。
李雪冰,〈斌良及其《抱沖齋詩集》研究〉,長春: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20。
杜家驥,〈《他塔喇氏家譜》及其所反映的清代東北駐防旗人家族〉,《東北史地》,2006:3,長春,2006.6,頁29-34。
杜家驥,〈滿族家譜對女性的記載及其社會史史料價值〉,《中國社會歷史評論》,7,天津,2006.10,頁75-84。
杜家驥,〈清代滿族家譜的史料價值及其利用〉,《吉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5,四平,2016.9,頁1-14。
杜祐寧,〈同場一例:科舉制度與清朝旗人的仕途〉,收入旗人與國家制度工作坊編著,《「參漢酌金」的再思考:清朝旗人與國家制度》,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6,頁185-230。
定宜庄,〈清代北部邊疆八旗駐防概述〉,《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91:2,北京,1991.5,頁20-28。
定宜庄,〈內務府完顏世家考〉,收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編,《清史論叢》,瀋陽:遼寧古籍出版社,1995,頁133-146。
定宜庄,〈清代滿族的妾與妾制探析〉,《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臺北,1998.8,頁98-99。
定宜庄,〈滿族士大夫群體的產生與發展:以清代內務府完顏世家為例〉,收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編,《清史論叢:商鴻逵先生百年誕辰紀念專集》,北京:中華書局,2007,頁292-335。
林永匡,〈乾隆帝與官吏對鹽商額外盤剝剖析〉,《社會科學輯刊》,1984:3,瀋陽,1984.6,頁90-95。
林承誌〈分鎮巖疆.駐衛內裏——清朝駐防八旗問題研究〉,臺中: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林映汝,〈協餉與清廷的新疆治理〉,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20。
林柏安,〈一氣通下上:清乾隆年間甘肅的蠹捐與冒賑〉,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21。
邱源媛,〈清代旗人官修家譜檔案述論〉,《中華文史論叢》,2019:3,上海,2019.9,頁231-262、頁394-395。
邸永君,〈清代的拔貢〉,《清史研究》,1997:1,北京,1997.2,頁97-102。
金晙永,〈西安駐防旗人的宗族建設——以正紅旗滿洲哈達瓜爾佳氏為中心〉,《陝西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6:5,陝西,2018.10,頁49-55。
侯冬、葛倚帆,〈清代玉德家族詩文創作述略〉,《圖書與情報》,2019:3,蘭州,2019.6,頁140-144。
侯冬,〈玉德家族詩歌創作與清代中後期滿族詩壇〉,《蘭州學刊》,2020:3,蘭州,2020.3,頁41-55。
祈美琴,〈內務府高氏家族考〉,《清史研究》,2000:2,北京,2000.5,頁108-114。
胡曉真,〈離亂杭州——戰爭記憶與杭州記事文學〉,《中國文哲研究集刊》,36,臺北,2010.3,頁45-78。
韋慶遠,〈康、雍、乾時期高利貸的惡性發展〉,收入韋慶遠,《檔房論史文編》,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頁15-41。
韋慶遠,〈論清代人事迴避制度〉,《歷史檔案》,1989:2,北京,1989.7,頁79-88。
韋慶遠,〈論「八旗生計」〉,《社會科學輯刊》,1990:5,瀋陽,1990.10,頁85-90。
倪玉平,〈怡良與兩淮鹽政改革〉,《鹽業史研究》,2014:3,四川,2014.9,頁112-115。
倪玉平,〈困境與破局:咸豐時期兩淮「以鹽濟餉」研究〉,《思想戰線》,2016:4,昆明,2016.7,頁96-102。
孫明,〈清代東北滿洲旗人家譜的編纂〉,《歷史檔案》,2015:1,北京,2015.2,頁137-140。
孫明,〈清代東北滿洲旗人的遷徙及其影響——以家譜為中心的考察〉,《社會科學戰線》,2017:2,長春,2017.2,頁132-138。
孫菲菲,〈清代山東八旗駐防研究〉,瀋陽:遼寧大學碩士論文,2012。
徐梓,〈明清時期塾師的收入〉,《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6:2,廈門,2006.6,頁30-37。
馬建民,〈乾隆三年寧夏大地震後城鎮重建與阿炳安侵冒案述略〉,《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6,寧夏,2012.12,頁17-24。
高雅俏,〈清代蒙漢文學交融視域下的倭仁家族研究〉,內蒙古:內蒙古大學碩士論文,2022。
張瑞德,〈測量傳統中國社會流動問題方法的檢討〉,《食貨月刊》,5:9,臺北,1975,頁437-438。
張玉芬,〈論嘉慶初年的「咸與維新」〉,《清史研究》,1992:4,北京,1992.12,頁49-54。
張杰,〈清代八旗滿蒙科舉世家述論〉,《滿族研究》,1,瀋陽,2002.3,頁35-39+34。
張松濤,〈太平天國與清朝督撫權力的擴張〉,《經濟與社會發展》,2003:1,南寧,2003.1,頁150-153。
張世明、王旭,〈議罪銀新考〉,《清史研究》,2012:1,北京,2012.2,頁115-120。
莊吉發,〈參漢酌金——從家譜的纂修論清代滿族文化的變遷與適應〉,收入莊吉發,《清史論集(十五)》,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5,頁7-70。
許雪姬,〈由乾隆肅貪看柴大紀案〉,《故宮學術季刊》,19:1,臺北,2001.9,頁195-226。
許富翔,〈清代江寧滿城的研究〉,臺北:東吳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郭廷以,〈中國近代化的延悞——兼論早期中英關係的性質〉,收入郭廷以,《近代中國的變局》,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7,頁14-21。
郭成康,〈18世紀後期中國貪污問題研究〉,《清史研究》,1995:1,北京,1995.2,頁13-26。
徐泓,〈明代向上社會流動再探〉,《歷史人類學學刊》,15:1,香港,2017.4,頁53-82。
陳佳華,〈清代一部官僚士族的家譜——《正紅旗滿洲哈達瓜爾佳氏家譜》研究〉,《民族研究》,1983:5,北京,1983.5,頁39-45。
陳勝粦,〈關於林則徐研究的若干史實補正〉,《中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3,廣州,1985.6,頁1-14。
陳寶良,〈「富不教書」:明清塾師之生存狀態及其形象〉,《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4,福州,2010.4,頁64-70。
陳殷宜,〈嘉慶與道光兩朝《欽定回疆則例》刊刻版本之比較〉,《國立臺中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報》,5,臺中,2016.12,頁52。
陳聖爭,〈慧賢皇貴妃高氏生平與家世新考〉,《滿族研究》,2017:3,瀋陽,2017.9,頁41-51。
傅克東、陳佳華,〈清代前期的佐領〉,《社會科學戰線》,1982:1,長春,1982.3,頁164-173。
彭亭亭,〈清代西安駐防八旗研究〉,蘭州:蘭州大學碩士論文,2013。
馮智,〈清朝用兵駐兵西藏制度的形成、發展和影響〉,《西藏研究》,2005:2,拉薩,2005.5,頁7-16。
黃培,〈清初的滿洲貴族(1583-1795)——鈕祜祿族〉,收入許倬雲等著,《中國歷史論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頁629-664。
黃培,〈清初的滿洲貴族:婚姻與開國(一五八三——一六六一)〉,收入勞貞一先生八秩榮慶論文集編輯委員會主編,《勞貞一先生八秩榮慶論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頁601-619。
黃志堅,〈乾隆朝富勒渾案研究〉,廣州:暨南大學碩士論文,2004。
黃治國,〈清代綏遠城駐防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博士論文,2009。
黃麗君,〈一枝獨秀?——道光朝以後內務府完顏氏家族的當差與經濟狀況〉,《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90,臺北,2015.12,頁1-54。
溫振華,〈施堅雅(G. W. Skinner)的中國市鎮研究介紹〉,《教學與研究》,3,臺北,1981.5,頁174-175。
葉高樹,〈清雍乾時期的旗務問題:以雍正十三年滿、漢文「條陳奏摺」為中心〉,《臺灣師大歷史學報》,38,臺北,2007.12,頁69-151。
葉高樹,〈滿洲親貴與清初政治:都英額地方赫舍里家族的個案研究〉,《臺灣師大歷史學報》,43,臺北,2010.6,頁173-230。
葉高樹,〈滿洲軍事家族與清初政治:長白山鈕祜祿家族的個案研究〉,《臺灣師大歷史學報》,46,臺北,2011.12,頁169-229。
葉高樹,〈清朝的繙譯科考制度〉,《臺灣師大歷史學報》,49,臺北,2013.6,頁47-136。
葉高樹,〈繙譯考試與清朝旗人的入仕選擇〉,《臺灣師大歷史學報》,52,臺北,2014.12,頁95-132。
劉翠溶,〈清代老年人口與養老制度初探〉,收入郝延平、魏秀梅主編,《近世中國之傳統與蛻變:劉廣京院士七十五歲祝壽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8,頁259-281。
劉鳳雲,〈從康雍乾三帝對督撫的簡用談清代的專制皇權〉,《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44:3,開封,2004.5,頁60-63。
劉小萌,〈關於清代北京旗人譜書:概況與研究〉,《文獻》,2006:2,北京,2006.4,頁31-48。
劉小萌,〈清代京師的旗籍商人〉,《中國史研究》,2015:4,北京,2015.11,頁141-164。
劉增合,〈太平天國運動初期清廷的軍費籌濟〉,《歷史研究》,2014:2,北京,2014.4,頁55-72、頁189。
劉增合,〈糧臺紛爭與咸同戰時財政:以江南與江北糧臺為中心〉,《近代史研究所集刊》,89,臺北,2015.9,頁43-83。
劉世珣,〈清代的旗人督撫〉,《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46,臺北,2016.11,頁1-56。
劉惠,〈清代阿桂家族的婚姻關係考論〉,《滿族研究》,137,瀋陽,2019.12,頁29-35、頁42。
劉惠,〈八旗世家與科舉相關研究三題:以阿桂家族為例析〉,《滿族研究》,142,瀋陽,2021.3,頁51-58。
潘洪鋼,〈杭州駐防八旗與太平天國〉,《江漢論壇》,2013:12,武漢,2013.12,頁116-121。
潘洪鋼,〈從家譜看清代駐防八旗族群社會及其變遷〉,《滿族研究》,118,遼寧,2015.3,頁35-42、頁48。
潘洪鋼,〈從兩部家譜的比較看清代駐防旗人的通婚問題〉,《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11,福州,2018.7,頁96-104。
潘洪鋼、賈石,〈清代駐防旗人的婚姻圈——以硃卷履歷為中心〉,《吉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4,四平,2022.7,頁30-38。
鋒暉,〈乾隆朝新疆八旗駐防研究〉,四平:吉林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18。
盧正恒,〈雙面刃——清代施氏旗人家族與施氏漢人宗族研究〉,《歷史人類學學刊》,15:2,香港,2017.10,頁53-87。
賴惠敏,〈社會地位與人口成長的關係——以清代兩個滿洲家族為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1,臺北,1992.6,頁53-84。
賴惠敏,〈從高樸案看乾隆朝的內務府與商人〉,《新史學》,13:1,臺北,2002.3,頁71-133。
賴惠敏,〈從杭州滿城看清代的滿漢關係〉,《兩岸發展史研究》,5,桃園,2008.6,頁37-89。
賴惠敏,〈清代陝甘官茶引與地方財政〉,「2021中央研究院明清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明清研究推動委員會,2021年,12月15-17日。
聶紅萍,〈從甘肅總督到伊犁將軍:乾隆朝對新疆治理的探索〉,《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6:2,北京,2016.6,頁49-62。
魏秀梅,〈清代任官之籍貫廻避制度〉,《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8,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9.6,頁1-36。
關文發,〈清代中葉蔡牽海上武裝集團性質辨析〉,《中國史研究》,1994:1,北京,1994.2,頁93-100。
G. William Skinner, “Chinese Peasant and the Close Community: An Open and Short Case,” 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 13:2 (1971), pp. 270-281.
Lok Cheung Lawrence ZHANG(張樂翔), “Locating Meritocracy in Early Modern Asia: Qing China and Mughal India,”in Making Meritocracy: Lessons from China and India, from Antiquity to the Present, edited by Tarun Khanna and Michael Szonyi (Oxford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22), p. 8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