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品欣
Huang, Pin-Hsin
論文名稱: 清中期的駐防旗人家族:以西安哈達瓜爾佳氏家族經營為例
The Garrison Banner Family in the Mid-Qing Dynasty: Taking Hada Guwalgiya Family Business in Xi'an Garrison as an Example
指導教授: 賴惠敏
Lai, Hui-Min
葉高樹
Yeh, Kao-Shu
口試委員: 劉錚雲
Liu, Cheng-Yun
林士鉉
Lin, Shih-Hsuan
賴惠敏
Lai, Hui-Min
葉高樹
Yeh, Kao-Shu
口試日期: 2023/01/11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23
畢業學年度: 11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5
中文關鍵詞: 駐防旗人哈達瓜爾佳家族經營仕途發展吳達善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300306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6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以正紅旗滿洲哈達瓜爾佳氏家族為中心,透過分梳家族人口、入仕途徑、婚姻關係、人際網絡、家族成員的仕宦活動等面向,探討哈達瓜爾佳氏家族如何在清中期逐步向上流動,又採取何種經營策略來維繫家勢。
    正紅旗滿洲哈達瓜爾佳氏是一駐防旗人家族,始祖尼雅濟布於關外時期投歸努爾哈齊,入關以後居住京師,第三代在三藩之亂時奉派移駐西安,是為家族駐防西安之始。家族前三代成員並無顯要事蹟,第四代額思圖積累不少財富,得以供給子弟讀書,開啟家族成員向上流動的契機。第五代成員考取科舉後踏入仕途,而長子阿炳安在乾隆初年遭到參劾的一起貪污案件帶來家中劇變,卻也透過此案,揭示出家族在西安駐防時期的經營之道。第五代中則以吳達善官至陝甘總督最為顯要,部分族人得以憑藉其故遷居京師,因此獲得更多仕宦機會。
    哈達瓜爾佳氏家族成員經由科舉、繙譯科考、捐納等方式躋身仕途,任官者眾。第六代雅德、玉德與圖薩布,皆在乾隆、嘉慶年間任封疆大吏。第七代成員在時局動盪的道、咸年間,有宣力邊疆者,有任職中央者;怡良在鴉片戰爭、英法聯軍時皆擔負重任,桂良則在咸豐朝升至大學士,也涉入統治集團間的權力鬥爭。隨著族人仕宦成就提升,家族的婚姻圈也逐漸擴大,而姻親雖能在官場上互相幫襯,也有共同犯錯獲罪的風險。
    哈達瓜爾佳氏家族的崛起,揭示了駐防旗人家族的能動性,呈現出由地方到中央的發展特色,而族人的仕宦表現,又與家族經濟能力息息相關。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回顧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 13 第四節 章節架構 17 第二章 家族興起及其發展 19 第一節 駐防家族的人口盛衰 19 第二節 西安駐防與經濟活動 31 第三章 仕進之階與人際網絡 43 第一節 入仕途徑與仕途發展 43 第二節 婚姻關係與人際網絡 57 第四章 家族成員的仕宦活動 69 第一節 乾嘉時期的封疆治理 69 第二節 道咸時期的政治參與 87 第五章 結論 101 徵引書目 105

    一、檔案資料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譯編,《雍正朝滿文硃批奏摺全譯》,合肥:黃山書社,1998。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技術部攝製,《軍機處錄副奏摺.乾隆朝》,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1986。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乾隆朝懲辦貪污檔案選編》,北京:中華書局,1994。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乾隆朝上諭檔》,北京:檔案出版社,1991。。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乾隆朝滿文寄信檔譯編》,長沙:岳麓書社,2011。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嘉慶道光兩朝上諭檔》,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咸豐同治兩朝上諭檔》,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技術部攝製,《宮中硃批奏摺.財政類》,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1987。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明清史料.戊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4。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清代硃批奏摺財政類目錄》。
    中國地震局、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明清宮藏地震檔案(上卷)》,北京:地震出版社,2005。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宮中檔雍正朝奏摺.滿文諭摺四》,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0。
    趙爾巽等撰,楊家駱校,《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89。
    《大清國史人物列傳及史館檔傳包傳稿》,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內閣大庫檔案》,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
    《清代宮中檔及軍機處檔摺件》,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秦國經主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清代官員履歷檔案全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
    二、官書典籍
    《清實錄.滿洲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清太祖武皇帝實錄》,收入潘喆、李鴻彬、孫方明編,《清入關前史料選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4。
    宋.范仲淹,《范文正公文集》,收入《正誼堂全書》,清康熙張伯行編同治左宗棠增刊本。
    明.瞿九思,《萬曆武功錄》,北京:北京大學圖書館藏。
    清.馬齊等修,《清實錄.聖祖仁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
    清.允祿等監修,《大清會典(雍正朝)》,清雍正年間刻本。
    清.允祿等奉敕編,《世宗憲皇帝上諭旗務議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6。
    清.允祿等奉敕編,《世宗憲皇帝上諭八旗》,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1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鄂爾泰等修,《清實錄.世宗憲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清.卾爾泰等奉敕纂,《八旗滿洲氏族通譜》,收入《文津閣四庫全書》,第454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清.允裪等奉敕撰,《欽定大清會典則例(乾隆朝),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20-62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清高宗御製,清.董誥等奉敕編,《御製詩集.四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07-130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清高宗敕撰,《欽定皇朝文獻通考》,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32-63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
    清.慶桂等奉敕修,《清實錄.高宗純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清.阿桂等奉敕撰,《欽定滿洲源流考》,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9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清.托津等奉敕修,《大清會典(嘉慶朝)》,清嘉慶年間刻本。
    清.托津等奉敕修,《大清會典事例(嘉慶朝)》,清嘉慶年間刻本。
    清.法式善,《存素堂詩初集錄存》,清嘉慶十二年王墉刻本,北京大學圖書館藏。
    清.曹振鏞等奉敕修,《清實錄.仁宗睿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清.文慶等修,《清實錄.宣宗成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清.恩齡修,《正紅旗滿洲哈達瓜爾佳氏家譜》,劍橋: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藏。
    清.賈禎等奉敕修,《清實錄.文宗顯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清.錫珍等撰,《欽定吏部銓選則例》,,收入張友漁、高潮主編,《中華律例集成.清卷》,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
    清.于鰲圖,《滄來自記年譜》,清嘉慶間刻本,收入《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普叢刊》,117,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8。
    清.那彥成撰,《那文毅公奏議》,清道光十四年刻本。
    清.和瑛,《易簡齋詩鈔》,北京大學圖書館藏。
    清.松筠著,〈新疆疆域總敘〉,收入清.汪廷珍等奉敕撰,《欽定新疆識略》,清道光辛巳〔元年〕內府朱絲欄寫本。
    清.昭槤撰,何英芳點校,《嘯亭雜錄》,北京:中華書局,1980。
    清.昭槤撰,何英芳點校,《嘯亭續錄》,北京:中華書局,1980。
    清.沈垚,《落帆樓文集》,收入《叢書集成續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
    清.房兆楹、杜連喆合編,《清朝進士題名碑錄》,出版者不詳,1941。
    姚覲元,〈林文忠公手札拔〉。
    清.丁丙編,《庚辛泣杭錄》,收入清.錢塘丁丙撰,《武林掌故叢編》,第九冊,第十八集,北京:京華書局,1967。
    清.翁元圻修,黄本驥纂,《(嘉慶)湖南通志》,清嘉慶二十五年刊本,劍橋:哈佛燕京圖書館藏。
    清.文慶等敕纂,《籌辦夷務始末》,清內府抄本。
    清.札勒哈哩,《新修富察氏支譜》,清光緒三十三年木活字本,東京:國立國會圖書館藏。
    清.段光清,《鏡湖自撰年譜》,北京:中華書局,1960。
    清.徐世昌編,《晚晴簃詩匯》,北京大學圖書館藏。
    清.秦瀛,《小峴山人續文集.補編》,收入《無錫文庫》第四輯《小峴山人詩文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
    清.張集馨,《道咸宦海見聞錄》,北京:中華書局,1981。
    清.梁廷枏著,邵循正校注,《夷氛聞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
    清.梁章鉅、朱智撰,何英芳點校,《樞垣記略》,北京:中華書局,1984。
    清.斌良,《抱沖齋詩集》,道光己酉年刊本,北京:北京大學圖書館藏。
    清.斌良,《烏桓紀行錄》,清抄本。
    清.賀長齡、魏源編,《皇朝經世文編》,清光緒十三年廣百宋齋校印本,劍橋:哈佛燕京圖書館藏。
    清.寶鋆等奉敕修,《清實錄.穆宗毅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7。
    清.萬有正修,丁惠深重刊,黃家鼎校補,《泉州府馬巷廳志》,臺北:臺北市福建省同安縣同鄉會,1986。
    清.福格著,汪北平點校,《聽雨叢談》,北京:中華書局,1984。
    清.方宗誠,《方宗誠柏堂集後編》,光緒七年本。
    清.肇麟等纂修,《欽定回疆則例》,清道光十七年刊本。
    清.趙士麟,《武林草附刻》,景印光緒八年清和武林丁氏刊印本,上海:上海書局,1994。
    清.盧坤,《秦疆治略》,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
    清.魏源,《海國圖志》,清光緒二年魏光燾平慶涇固道署刻本。
    林則徐全集編輯委員會編,《林則徐全集》,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2002。
    楊虎城、邵力子修,宋伯魯、吳廷錫纂,《續修陝西通志稿》,民國二十三年鉛印本。
    楊國楨編,《林則徐書簡(增訂本)》,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
    蔣廷黼編,《籌辦夷務始末補遺》,民國間抄本。
    張凌霄,《倭仁集注》,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2。
    顧廷龍主編,《清代硃卷集成》,臺北:成文出版社,1992。
    三、專書著作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主編,《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第一編《鴉片戰爭與英法聯軍》,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史紅帥《明清時期西安城市地理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史景遷著,溫洽溢譯,《曹寅與康熙》,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2012。
    任桂淳,《清朝八旗駐防興衰史》,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3。
    伍躍,《中國的捐納制度與社會》,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3。
    米華健(James A. Millward)著,賈建飛譯,《嘉峪關外:1759-1864年新疆的經濟、民族和清帝國》,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7。
    艾永明,《清朝文官制度》,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佟明寬、李德進編著,《滿族佟氏史略》,撫順:撫順市新聞出版局,1999。。
    李林,《滿族宗譜研究》,,瀋陽:遼瀋書社,1992。
    李細珠,《晚清保守思想的原型——倭仁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李其霖,《見風轉舵——清代前期沿海的水師與戰船》,臺北:五南出版社,2014。
    何炳棣著,徐泓譯注,《明清社會史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3。
    杜祐寧,《清朝科舉考試與旗人的政治參與》,臺北:秀威資訊科技有限公司,2022。
    林滿紅,《銀線:十九世紀的世界與中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
    周志初,《晚清財政經濟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2。
    定宜庄,《滿族的婦女生活與婚姻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定宜庄,《清代八旗駐防研究》,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2。,
    邸永君,《清代滿蒙翰林群體研究》,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
    柯嬌燕著,陳兆肆譯,董建中校,《孤軍:滿人一家三代與清帝國的終結》,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茅海建,《苦命天子——咸豐皇帝奕詝》,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茅海建,《近代的尺度:兩次鴉片戰爭軍事與外交》,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
    茅海建,《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修訂版)》,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
    唐瑞裕,《清代乾隆朝吏治之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1。
    唐文基、羅慶泗,《乾隆傳》,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5。
    宮崎市定著,宋宇航譯,《科舉》,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8。
    徐立亭,《咸豐同治帝》,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秦國經主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清代官員履歷檔案全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
    高翔,《康雍乾三帝統治思想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
    常越男,《家國之間:清初滿洲人八「著姓」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9。
    張偉仁輯,《清代法制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3。
    張明富,《康乾豪門福康安世家》,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張小也,《清代私鹽問題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張仲禮著,費成康、王寅通譯,《中國紳士的收入——《中國紳士》續篇》,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
    張杰,《清代科舉家族》,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梅爾清(Tobie Meyer-Fong)著,蕭琪、蔡松穎譯,《躁動的亡魂:太平天國戰爭的暴力、失序與死亡》,臺北:衛城出版社,2020。。
    許大齡,《清代捐納制度》,收入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四十輯,399冊,臺北:文海出版社,1977。
    許嘉猷,《社會階層化與社會流動》,臺北:三民書局,1986。
    郭松義,《倫理與生活——清代的婚姻關係》,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陳其南,《家族與社會:臺灣和中國社會研究的基礎理念》,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
    陳鋒,《清代的鹽政與鹽稅》,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
    陳文石,《明清政治社會史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
    雲妍、陳志武、林展,《官紳的荷包:清代精英家庭資產結構研究》,北京:中信出版社,2019。
    馮元魁,《道光帝》,長春:及林文史出版社,2004。
    賈小葉,《晚清大變局中督撫的歷史角色——以中東部若干督撫為中心的研究》,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8。
    劉翠溶,《明清時期家族人口與社會經濟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1992。
    劉小萌,《滿族從部落到國家的發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劉小萌,《清代北京旗人社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潘向明,《清代新疆和卓叛亂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潘洪鋼,《清代八旗駐防族群的社會變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蕭致治主編,許增紘、李少君、楊衛東著,《鴉片戰爭史:中國歷史發展中第三次社會大變革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
    賴惠敏,《清代的皇權與世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賴惠敏,《乾隆皇帝的荷包》,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4。
    濮德培(Peter C. Perdue)著,葉品岑、蔡偉傑、林文凱譯,《中國西征:大清征服中央歐亞與蒙古帝國的最後輓歌》,新北:衛城出版社、遠足文化事業公司,2021。
    薛柏成,《葉赫那拉氏家族史研究》,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
    瞿同祖著,范忠信等譯,《清代地方政府》,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魏秀梅,《清代之廻避制度》,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
    魏美月,《清乾隆時期查抄案件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
    羅威廉(William T. Rowe)著,陳乃宣、李興華、胡玲等譯,趙剛、孔祥文審校,《救世——陳宏謀與十八世紀中國的精英意識》,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羅威廉著,李仁淵、張遠譯,《中國最後的帝國:大清王朝》,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3。
    關文發,《嘉慶帝》,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蘇發祥,《清代治藏政策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Pitirim Alexandrovich Sorokin, Social and Cultural Mobility.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59.
    四、期刊論文
    王鍾翰,〈清代八旗中的滿漢民族成分問題(上)〉,《民族研究》,1990:3,北京,1990.4。,頁36-46、頁65。
    王鍾翰,〈內務府世家考〉,收入王鍾翰,《王鍾翰清史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冊4,頁2031-2047。
    王鴻泰,〈明清的士人生活與文人文化〉,收入邱仲麟主編,《中國史新論——生活與文化分册》,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3,頁267-316。
    付永正,〈清代吉黑地區滿洲旗人生存狀況研究——以《吉林他塔拉氏家譜》為中心〉,蘭州:西北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碩士論文,2007。
    朱淡文,〈曹氏家族敗落原因新論〉,《紅樓夢學刊》,1986:4,北京,1986.12,頁263-286。
    艾永明,〈清朝文官考績制度及其實施狀況〉,《法制與社會發展(雙月刊)》,2003:5,長春,2003.10,頁145-154。
    吳海平,〈論鴉片戰爭時期的怡良〉,《內蒙古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3,內蒙古,1990.10,頁50-55。
    吳志鏗,〈清初法令與滿洲本位政策互動關係之研究——以五大政令為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1993。
    吳海波,〈從檔案史料看清代湖廣私鹽問題〉,《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5:2,自貢,2010.4,頁17-23。
    吳海波,〈清中葉湖廣私鹽量化分析〉,《鹽業史研究》,2011:2,自貢,2011.6,頁11-22。
    吳健,〈駐防旗人科舉考試的若干問題研究——以《清代硃卷集成》為中心〉,武漢:湖北省社會科學院碩士論文,2017。
    呂一燃,〈浩罕與張格爾玉素普之亂〉,《新疆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3:2,烏魯木齊,1983.5,頁100-106。
    李中清,〈中國歷史人口制度:清代人口行為及其意義〉,收入李中清、郭松義主編,《清代皇族人口行為和社會環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頁1-17。
    李伯賢,〈康雍乾時期廣州駐防旗民關係初探〉,臺北:東吳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李仁淵,〈從史料到文本——族譜與明清地方社會研究〉,《中國史學》,25,東京,2015.10,頁85-97。
    李雪冰,〈斌良及其《抱沖齋詩集》研究〉,長春: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20。
    杜家驥,〈《他塔喇氏家譜》及其所反映的清代東北駐防旗人家族〉,《東北史地》,2006:3,長春,2006.6,頁29-34。
    杜家驥,〈滿族家譜對女性的記載及其社會史史料價值〉,《中國社會歷史評論》,7,天津,2006.10,頁75-84。
    杜家驥,〈清代滿族家譜的史料價值及其利用〉,《吉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5,四平,2016.9,頁1-14。
    杜祐寧,〈同場一例:科舉制度與清朝旗人的仕途〉,收入旗人與國家制度工作坊編著,《「參漢酌金」的再思考:清朝旗人與國家制度》,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6,頁185-230。
    定宜庄,〈清代北部邊疆八旗駐防概述〉,《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91:2,北京,1991.5,頁20-28。
    定宜庄,〈內務府完顏世家考〉,收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編,《清史論叢》,瀋陽:遼寧古籍出版社,1995,頁133-146。
    定宜庄,〈清代滿族的妾與妾制探析〉,《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臺北,1998.8,頁98-99。
    定宜庄,〈滿族士大夫群體的產生與發展:以清代內務府完顏世家為例〉,收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編,《清史論叢:商鴻逵先生百年誕辰紀念專集》,北京:中華書局,2007,頁292-335。
    林永匡,〈乾隆帝與官吏對鹽商額外盤剝剖析〉,《社會科學輯刊》,1984:3,瀋陽,1984.6,頁90-95。
    林承誌〈分鎮巖疆.駐衛內裏——清朝駐防八旗問題研究〉,臺中: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林映汝,〈協餉與清廷的新疆治理〉,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20。
    林柏安,〈一氣通下上:清乾隆年間甘肅的蠹捐與冒賑〉,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21。
    邱源媛,〈清代旗人官修家譜檔案述論〉,《中華文史論叢》,2019:3,上海,2019.9,頁231-262、頁394-395。
    邸永君,〈清代的拔貢〉,《清史研究》,1997:1,北京,1997.2,頁97-102。
    金晙永,〈西安駐防旗人的宗族建設——以正紅旗滿洲哈達瓜爾佳氏為中心〉,《陝西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6:5,陝西,2018.10,頁49-55。
    侯冬、葛倚帆,〈清代玉德家族詩文創作述略〉,《圖書與情報》,2019:3,蘭州,2019.6,頁140-144。
    侯冬,〈玉德家族詩歌創作與清代中後期滿族詩壇〉,《蘭州學刊》,2020:3,蘭州,2020.3,頁41-55。
    祈美琴,〈內務府高氏家族考〉,《清史研究》,2000:2,北京,2000.5,頁108-114。
    胡曉真,〈離亂杭州——戰爭記憶與杭州記事文學〉,《中國文哲研究集刊》,36,臺北,2010.3,頁45-78。
    韋慶遠,〈康、雍、乾時期高利貸的惡性發展〉,收入韋慶遠,《檔房論史文編》,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頁15-41。
    韋慶遠,〈論清代人事迴避制度〉,《歷史檔案》,1989:2,北京,1989.7,頁79-88。
    韋慶遠,〈論「八旗生計」〉,《社會科學輯刊》,1990:5,瀋陽,1990.10,頁85-90。
    倪玉平,〈怡良與兩淮鹽政改革〉,《鹽業史研究》,2014:3,四川,2014.9,頁112-115。
    倪玉平,〈困境與破局:咸豐時期兩淮「以鹽濟餉」研究〉,《思想戰線》,2016:4,昆明,2016.7,頁96-102。
    孫明,〈清代東北滿洲旗人家譜的編纂〉,《歷史檔案》,2015:1,北京,2015.2,頁137-140。
    孫明,〈清代東北滿洲旗人的遷徙及其影響——以家譜為中心的考察〉,《社會科學戰線》,2017:2,長春,2017.2,頁132-138。
    孫菲菲,〈清代山東八旗駐防研究〉,瀋陽:遼寧大學碩士論文,2012。
    徐梓,〈明清時期塾師的收入〉,《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6:2,廈門,2006.6,頁30-37。
    馬建民,〈乾隆三年寧夏大地震後城鎮重建與阿炳安侵冒案述略〉,《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6,寧夏,2012.12,頁17-24。
    高雅俏,〈清代蒙漢文學交融視域下的倭仁家族研究〉,內蒙古:內蒙古大學碩士論文,2022。
    張瑞德,〈測量傳統中國社會流動問題方法的檢討〉,《食貨月刊》,5:9,臺北,1975,頁437-438。
    張玉芬,〈論嘉慶初年的「咸與維新」〉,《清史研究》,1992:4,北京,1992.12,頁49-54。
    張杰,〈清代八旗滿蒙科舉世家述論〉,《滿族研究》,1,瀋陽,2002.3,頁35-39+34。
    張松濤,〈太平天國與清朝督撫權力的擴張〉,《經濟與社會發展》,2003:1,南寧,2003.1,頁150-153。
    張世明、王旭,〈議罪銀新考〉,《清史研究》,2012:1,北京,2012.2,頁115-120。
    莊吉發,〈參漢酌金——從家譜的纂修論清代滿族文化的變遷與適應〉,收入莊吉發,《清史論集(十五)》,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5,頁7-70。
    許雪姬,〈由乾隆肅貪看柴大紀案〉,《故宮學術季刊》,19:1,臺北,2001.9,頁195-226。
    許富翔,〈清代江寧滿城的研究〉,臺北:東吳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郭廷以,〈中國近代化的延悞——兼論早期中英關係的性質〉,收入郭廷以,《近代中國的變局》,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7,頁14-21。
    郭成康,〈18世紀後期中國貪污問題研究〉,《清史研究》,1995:1,北京,1995.2,頁13-26。
    徐泓,〈明代向上社會流動再探〉,《歷史人類學學刊》,15:1,香港,2017.4,頁53-82。
    陳佳華,〈清代一部官僚士族的家譜——《正紅旗滿洲哈達瓜爾佳氏家譜》研究〉,《民族研究》,1983:5,北京,1983.5,頁39-45。
    陳勝粦,〈關於林則徐研究的若干史實補正〉,《中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3,廣州,1985.6,頁1-14。
    陳寶良,〈「富不教書」:明清塾師之生存狀態及其形象〉,《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4,福州,2010.4,頁64-70。
    陳殷宜,〈嘉慶與道光兩朝《欽定回疆則例》刊刻版本之比較〉,《國立臺中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報》,5,臺中,2016.12,頁52。
    陳聖爭,〈慧賢皇貴妃高氏生平與家世新考〉,《滿族研究》,2017:3,瀋陽,2017.9,頁41-51。
    傅克東、陳佳華,〈清代前期的佐領〉,《社會科學戰線》,1982:1,長春,1982.3,頁164-173。
    彭亭亭,〈清代西安駐防八旗研究〉,蘭州:蘭州大學碩士論文,2013。
    馮智,〈清朝用兵駐兵西藏制度的形成、發展和影響〉,《西藏研究》,2005:2,拉薩,2005.5,頁7-16。
    黃培,〈清初的滿洲貴族(1583-1795)——鈕祜祿族〉,收入許倬雲等著,《中國歷史論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頁629-664。
    黃培,〈清初的滿洲貴族:婚姻與開國(一五八三——一六六一)〉,收入勞貞一先生八秩榮慶論文集編輯委員會主編,《勞貞一先生八秩榮慶論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頁601-619。
    黃志堅,〈乾隆朝富勒渾案研究〉,廣州:暨南大學碩士論文,2004。
    黃治國,〈清代綏遠城駐防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博士論文,2009。
    黃麗君,〈一枝獨秀?——道光朝以後內務府完顏氏家族的當差與經濟狀況〉,《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90,臺北,2015.12,頁1-54。
    溫振華,〈施堅雅(G. W. Skinner)的中國市鎮研究介紹〉,《教學與研究》,3,臺北,1981.5,頁174-175。
    葉高樹,〈清雍乾時期的旗務問題:以雍正十三年滿、漢文「條陳奏摺」為中心〉,《臺灣師大歷史學報》,38,臺北,2007.12,頁69-151。
    葉高樹,〈滿洲親貴與清初政治:都英額地方赫舍里家族的個案研究〉,《臺灣師大歷史學報》,43,臺北,2010.6,頁173-230。
    葉高樹,〈滿洲軍事家族與清初政治:長白山鈕祜祿家族的個案研究〉,《臺灣師大歷史學報》,46,臺北,2011.12,頁169-229。
    葉高樹,〈清朝的繙譯科考制度〉,《臺灣師大歷史學報》,49,臺北,2013.6,頁47-136。
    葉高樹,〈繙譯考試與清朝旗人的入仕選擇〉,《臺灣師大歷史學報》,52,臺北,2014.12,頁95-132。
    劉翠溶,〈清代老年人口與養老制度初探〉,收入郝延平、魏秀梅主編,《近世中國之傳統與蛻變:劉廣京院士七十五歲祝壽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8,頁259-281。
    劉鳳雲,〈從康雍乾三帝對督撫的簡用談清代的專制皇權〉,《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44:3,開封,2004.5,頁60-63。
    劉小萌,〈關於清代北京旗人譜書:概況與研究〉,《文獻》,2006:2,北京,2006.4,頁31-48。
    劉小萌,〈清代京師的旗籍商人〉,《中國史研究》,2015:4,北京,2015.11,頁141-164。
    劉增合,〈太平天國運動初期清廷的軍費籌濟〉,《歷史研究》,2014:2,北京,2014.4,頁55-72、頁189。
    劉增合,〈糧臺紛爭與咸同戰時財政:以江南與江北糧臺為中心〉,《近代史研究所集刊》,89,臺北,2015.9,頁43-83。
    劉世珣,〈清代的旗人督撫〉,《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46,臺北,2016.11,頁1-56。
    劉惠,〈清代阿桂家族的婚姻關係考論〉,《滿族研究》,137,瀋陽,2019.12,頁29-35、頁42。
    劉惠,〈八旗世家與科舉相關研究三題:以阿桂家族為例析〉,《滿族研究》,142,瀋陽,2021.3,頁51-58。
    潘洪鋼,〈杭州駐防八旗與太平天國〉,《江漢論壇》,2013:12,武漢,2013.12,頁116-121。
    潘洪鋼,〈從家譜看清代駐防八旗族群社會及其變遷〉,《滿族研究》,118,遼寧,2015.3,頁35-42、頁48。
    潘洪鋼,〈從兩部家譜的比較看清代駐防旗人的通婚問題〉,《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11,福州,2018.7,頁96-104。
    潘洪鋼、賈石,〈清代駐防旗人的婚姻圈——以硃卷履歷為中心〉,《吉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4,四平,2022.7,頁30-38。
    鋒暉,〈乾隆朝新疆八旗駐防研究〉,四平:吉林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18。
    盧正恒,〈雙面刃——清代施氏旗人家族與施氏漢人宗族研究〉,《歷史人類學學刊》,15:2,香港,2017.10,頁53-87。
    賴惠敏,〈社會地位與人口成長的關係——以清代兩個滿洲家族為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1,臺北,1992.6,頁53-84。
    賴惠敏,〈從高樸案看乾隆朝的內務府與商人〉,《新史學》,13:1,臺北,2002.3,頁71-133。
    賴惠敏,〈從杭州滿城看清代的滿漢關係〉,《兩岸發展史研究》,5,桃園,2008.6,頁37-89。
    賴惠敏,〈清代陝甘官茶引與地方財政〉,「2021中央研究院明清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明清研究推動委員會,2021年,12月15-17日。
    聶紅萍,〈從甘肅總督到伊犁將軍:乾隆朝對新疆治理的探索〉,《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6:2,北京,2016.6,頁49-62。
    魏秀梅,〈清代任官之籍貫廻避制度〉,《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8,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9.6,頁1-36。
    關文發,〈清代中葉蔡牽海上武裝集團性質辨析〉,《中國史研究》,1994:1,北京,1994.2,頁93-100。
    G. William Skinner, “Chinese Peasant and the Close Community: An Open and Short Case,” 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 13:2 (1971), pp. 270-281.
    Lok Cheung Lawrence ZHANG(張樂翔), “Locating Meritocracy in Early Modern Asia: Qing China and Mughal India,”in Making Meritocracy: Lessons from China and India, from Antiquity to the Present, edited by Tarun Khanna and Michael Szonyi (Oxford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22), p. 85-117.

    無法下載圖示 電子全文延後公開
    2026/01/11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