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吳雨璇 Wu, Yu-Hsuan |
---|---|
論文名稱: |
江戶時代詠櫻漢詩之文化意涵研究 A Study on the Cultural Meaning of the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about Sakura in Edo Period |
指導教授: |
金培懿
Chin, Pei-Yi |
口試委員: |
廖肇亨
Liao, Chao-Heng 徐國能 Hsu, Kuo-Neng 金培懿 Chin, Pei-Yi |
口試日期: | 2021/07/02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21 |
畢業學年度: | 10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00 |
中文關鍵詞: | 櫻花 、江戶時期 、日本漢詩 、國族意識 、本土化 |
研究方法: | 比較研究 、 敘事分析 、 內容分析法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101729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56 下載:39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櫻花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風土景物之一,早在王朝時代就已有可觀的詠櫻和歌,相較之下,詠櫻漢詩卻要到江戶時期(1603-1867)才大量出現。江戶時期是日本漢詩發展史上的黃金時期,不僅創作技巧成熟、優秀詩人輩出,更重要的是,此時期漢詩出現「本土化」傾向,不再以中國為唯一價值標準,是以本土風物、典故亦能入詩;另一方面,江戶時期的櫻花從「貴族之花」轉變為「庶民之花」,不僅成為新城市江戶的象徵,更進一步擴大為全日本的象徵,櫻花遂被賦予表彰日本獨特性之任務。在此背景下,詠櫻漢詩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實非偶然,其背後原因與櫻花意涵的轉變密不可分。筆者認為,江戶時期的詠櫻詩便是藉由書寫本土素材,嘗試抵抗中國美學價值,進而樹立自我文化認同的最佳例證,從中亦可見國族意識萌芽之跡象。本論文藉由主題式的歸納與觀察,嘗試陳述詠櫻詩背後的創作動機與文化意涵,並以中日比較視野觀照其發展歷程與脈絡,從中揭示江戶時代詠櫻漢詩中挺立的「和魂」。
一、傳統文獻
(一)中國
[戰國]列子:《列子.湯問》,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5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4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漢]司馬遷:《史記》,[日]瀧川資言考證、楊海崢整理:《史記會注考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漢]許慎:《說文解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
[漢]劉安編、高誘注:《淮南鴻烈解》,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4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晉]郭璞注:《爾雅》,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8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5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南朝宋]劉義慶編:《世說新語》,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94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南朝宋]劉義慶編、[南朝梁]劉孝標注、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等注:《六臣注文選》,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8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3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唐]孔穎達:《禮記注疏》,收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文化室編:《明版閩刻十三經注疏》第5冊,北京:東方出版社,2011年。
[唐]王建著,尹占華校注:《王建詩集校注》,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
[唐]王維著,[清]趙殿成箋注:《王右丞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唐]白居易:《白居易集》,臺北:漢京文化出版,1984年。
[唐]杜佑:《通典》,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0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唐]杜甫著,[清]楊倫箋注:《杜詩鏡銓》,臺北:華正書局,1981年。
[唐]谷神子:《博異記》,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4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唐]孟棨:《本事詩》,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
[唐]孟詵、張鼎撰,謝海洲等輯校:《食療本草》,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4年。
[唐]武平一撰、陶敏輯校:《景龍文館記 集賢注記》,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唐]張籍著,李建崑校注:《張籍詩集校注》,臺北:華泰書局,2001年。
[唐]歐陽詢、汪紹楹校:《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唐]獨孤及:《毘陵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4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唐]魏徵等撰:《隋書.東夷列傳》,見楊家駱主編:《新校本隋書附索引》第2冊,臺北:鼎文書局,1987年。
《全唐詩》,據清康熙揚州詩局本剪貼縮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全唐詩續拾》,收入陳尚君輯校:《全唐詩補編》,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御定全唐詩》,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3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
[五代]尉遲偓:《中朝故事》,收於《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五代]義楚:《釋氏六帖》,臺北:彌勒出版社,1982年。
[五代]劉昫:《舊唐書》,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6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王安石著,[宋]李壁箋注,高克勤點校:《王荊文公詩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宋]李昉:《太平御覽》,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宋]李昉:《太平廣記》,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4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唐慎微、寇宗奭:《圖經衍義本草》,收入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第21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年。
[宋]郭茂倩編:《樂府詩集》,臺北:里仁書局,1980年。
[宋]陳思:《海棠譜》,見於[宋]左圭輯:《百川學海》,收入《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第12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宋]陳景沂:《全芳備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宋]歐陽修等合撰:《新唐書.東夷列傳》,見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新唐書附索引》第8冊,臺北:鼎文書局,1989年。
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編:《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1991年。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7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張燮輯:《江令君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徐鑒刻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明]獨立性易著,徐興慶編:《天閒老人獨立性易全集》,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5年。
[明]高泉性潡著,道清、道發編:《高泉禪師詩偈輯要》,貞享2年林五郎兵衞刊行。
[明]木庵性瑫著,[日]平久保章編:《新纂校訂木菴全集》,京都:思文閣出版,1992年。
[明]即非如一著,[日]平久保章編:《新纂校訂即非全集》,京都:思文閣出版,1993年。
[清]何如璋著,吳振欽、吳裕賢編校:《何如璋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年。
[清]況周頤:《二雲詞》,收於潘琦主編:《況周頤集(桂學文庫.廣西歷代文獻集成)》第3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
[清]況周頤:《蕙風詞》,收於潘琦主編:《況周頤集(桂學文庫.廣西歷代文獻集成)》第4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
[清]況周頤:《蕙風詞話》,收於潘琦主編:《況周頤集(桂學文庫.廣西歷代文獻集成)》第4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
[清]況周頤:《餐櫻廡隨筆》,收於潘琦主編:《況周頤集(桂學文庫.廣西歷代文獻集成)》第4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
[清]俞樾:《曲園自述詩》,收入《春在堂全書》第8冊,臺北:中國文獻出版社,1968年。
[清]俞樾:《東瀛詩選》,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
[清]俞樾:《春在堂詩編》,收入《春在堂全書》第5冊,臺北:中國文獻出版社,1968年。
[清]陳夢雷輯:《欽定古今圖書集成》,臺北:中華書局,1923年。
[清]黃遵憲:《人境廬詩草》,收於王雲五主編:《萬有文庫(第二集七百種)》,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
[清]黃遵憲:《日本雜事詩》,上海:遊藝圖書社,1909年。
(二)日本
《懷風藻》,收於[日]與謝野寬、正宗敦夫、與謝野晶子等編:《日本古典全集》,東京:日本古典全集刊行會,1926年。
[日]良岑安世等編:《經國集》,收於[日]與謝野寬、正宗敦夫、與謝野晶子等編:《日本古典全集》,東京:日本古典全集刊行會,1926年。
[日]小野岑守等編:《凌雲集》,收於[日]與謝野寬、正宗敦夫、與謝野晶子等編:《日本古典全集》,東京:日本古典全集刊行會,1926年。
[日]大伴家持編:《萬葉集》,收入[日]佐竹昭廣、山田英雄、工藤力男、大谷雅夫、山崎福之校注:《新日本古典文學大系1》,東京:岩波書店,1999年。
[日]紀貫之等編:《古今和歌集》,收入[日]小島憲之、新井栄蔵校注:《新日本古典文學大系5》,東京:岩波書店,1989年。
[日]藤原俊成編,片野達郎、松野陽一校注:《千載和歌集》,東京:岩波書店,1993年。
[日]藤原定家編:《小倉百人一首》,東京:湯浅春江堂,1914年。
[日]舍人親王:《日本書紀》,熱田神宮編著:《熱田本 日本書紀》,東京:八木書店,2017年。
[日]藤原緒嗣:《日本後紀》,見[日]黑板勝美編:《新訂增補國史大系.日本後紀》,東京:吉川弘文館,1993年。
[日]藤原時平、菅原道真等:《三代實錄》,收於[日]黑板勝美編:《新訂增補國史大系.日本三代實錄》,東京:吉川弘文館,2005年。
[日]菅原道真著,川口久雄校注:《菅家文草》,收入《日本古典文學大系》第72冊,東京:岩波書店,1966年。
[日]島田忠臣著,中村璋八、島田伸一郎解釋:《田氏家集全釋》,東京:汲古書院,1993年。
[日]別源圓旨:《東歸集》,收入[日]上村觀光編:《五山文學全集》第1卷,東京:思文閣出版,1992年。
[日]義堂周信:《空華集》,收入[日]上村觀光編:《五山文學全集》第2卷,東京:思文閣出版,1992年。
[日]西胤俊承:《真愚稿》,收入[日]上村觀光編:《五山文學全集》第3卷,東京:思文閣出版,1992年。
[日]景徐周麟:《翰林葫蘆集》,收入[日]上村觀光編:《五山文學全集》第4卷,東京:思文閣出版,1992年。
[日]釋空海:《文鏡秘府論》,收入金程宇編:《和刻本中國古逸書叢刊》,南京:鳳凰出版社,2012年。
[日]遍照金剛撰、盧盛江校考:《文鏡秘府論彙校彙考》,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日]辻善之助編:《大乗院寺社雜事記》,東京:三教書院,1937年。
[日]山崎闇齋:《文會筆錄》,收入日本古典學會:《山崎闇齋全集》第1卷,東京:ぺりかん社,1978年。
[日]林春勝、林信篤編,浦廉一解說:《華夷變態》,收入《東洋文庫叢刊》第15冊,東京:東洋文庫,1958年。
[日]貝原益軒:《花譜》,收入[日]香山益彦編:《京都園芸倶楽部叢書》第5輯,京都:京都園芸倶楽部,1937年。
[日]貝原益軒:《大和本草》,寶永6年(1709年)永田調兵衛刊行。
[日]林羅山:《羅山林先生詩集》,收入京都史蹟会編:《羅山林先生詩集》第2卷,京都:平安考古学会,1921年。
[日]林鳳岡著,[日]德田武編:《鳳岡林先生全集》,東京:勉誠出版,2014年。
[日]石川丈山:《覆醬集》,收入[日]富士川英郎、松下忠、佐野正巳編:《詩集 日本漢詩》第1卷,東京:汲古書院,1987年。
[日]石川丈山:《新編覆醬集》,收入[日]富士川英郎、松下忠、佐野正巳編:《詩集 日本漢詩》第1卷,東京:汲古書院,1987年。
[日]石川丈山:《新編覆醬續集》,收入[日]富士川英郎、松下忠、佐野正巳編:《詩集 日本漢詩》第1卷,東京:汲古書院,1987年。
[日]服部南郭:《南郭先生文集》,收入[日]富士川英郎、松下忠、佐野正巳編:《詩集 日本漢詩》第4卷,東京:汲古書院,1986年。
[日]龍草廬:《草廬詩集》,收入[日]富士川英郎、松下忠、佐野正巳編:《詩集 日本漢詩》第6卷,東京:汲古書院,1986年。
[日]大窪詩佛:《詩聖堂詩集》,收入[日]富士川英郎、松下忠、佐野正巳編:《詩集 日本漢詩》第8卷,東京:汲古書院,1985年。
[日]菅茶山:《黃葉夕陽村舍詩後編》,收入[日]富士川英郎、松下忠、佐野正巳編:《詩集 日本漢詩》第9卷,東京:汲古書院,1985年。
[日]釋日謙:《聽松庵詩鈔》,收入[日]富士川英郎、松下忠、佐野正巳編:《詩集 日本漢詩》第9卷,東京:汲古書院,1985年。
[日]賴春水著、賴山陽編:《春水遺稿》,收入[日]富士川英郎、松下忠、佐野正巳等編:《詩集 日本漢詩》第10卷,東京:汲古書院,1986年。
[日]賴山陽:《山陽詩鈔》,收入[日]富士川英郎、松下忠、佐野正巳編:《詩集 日本漢詩》第10卷,東京:汲古書院,1986年。
[日]賴山陽:《山陽先生遺稿》,收入[日]富士川英郎、松下忠、佐野正巳編:《詩集 日本漢詩》第10卷,東京:汲古書院,1986年。
[日]賴杏坪:《春草堂詩鈔》,收入[日]富士川英郎、松下忠、佐野正巳編:《詩集 日本漢詩》第10卷,東京:汲古書院,1986年。
[日]小野湖山:《湖山樓十種》,收入[日]富士川英郎、松下忠、佐野正巳編:《詩集 日本漢詩》第16卷,東京:汲古書院,1990年。
[日]吉田松陰:《松陰詩集》,收入[日]富士川英郎、松下忠、佐野正巳編:《詩集 日本漢詩》第16卷,東京:汲古書院,1990年。
[日]藤井竹外:《竹外二十八字詩》,收入[日]富士川英郎、松下忠、佐野正巳編:《詩集 日本漢詩》第16卷,東京:汲古書院,1990年。
[日]大槻磐溪:《寧靜閣四集》,收入[日]富士川英郎、松下忠、佐野正巳編:《詩集 日本漢詩》第17卷,東京:汲古書院,1989年。
[日]大槻磐溪:《磐溪詩鈔二編》,收入[日]富士川英郎、松下忠、佐野正巳編:《詩集 日本漢詩》第17卷,東京:汲古書院,1989年。
[日]大沼枕山:《枕山詩鈔》,收入[日]富士川英郎、松下忠、佐野正巳編:《詩集 日本漢詩》第17卷,東京:汲古書院,1989年。
[日]齋藤竹堂:《竹堂詩鈔》,收入[日]富士川英郎、松下忠、佐野正巳編:《詩集 日本漢詩》第17卷,東京:汲古書院,1989年。
[日]林鵞峰編:《本朝一人一首》,收於[日)富士川英郎、松下忠、佐野正巳編:《詞華集 日本漢詩》第1卷,東京:汲古書院,1983年。
〔日〕伊藤君嶺:《日本咏物詩》,收於[日)富士川英郎、松下忠、佐野正巳編:《詞華集 日本漢詩》第9卷,東京:汲古書院,1983年。
[日]友野霞舟編:《熙朝詩薈》,收入[日)富士川英郎、松下忠、佐野正巳編:《詞華集 日本漢詩》第3卷,東京:汲古書院,1984年。
[日]大窪詩佛:《詩聖堂詩話》,收入《日本詩話叢書》第3卷,東京:鳳出版,1972年。
[日]小畑詩山:《詩山堂詩話》,收入《日本詩話叢書》第3卷,東京:鳳出版,1972年。
[日]廣瀨淡窗:《淡窗詩話》,收入《日本詩話叢書》第4卷,東京:鳳出版,1972年。
[日]松永尺五:《尺五堂先生全集》,收入[日]德田武編:《近世儒家文集集成》第11卷,東京:ぺりかん社,2000年。
[日]室鳩巢:《鳩巢先生文集》,收入[日]杉下元明編:《近世儒家文集集成》第13卷,東京:ぺりかん社,1991年。
[日]安積澹泊:《湖亭涉筆》,收入[日]關儀一郎編:《日本儒林叢書》第12卷,東京:鳳出版,1978年。
[日]竹內三圭:《日本名花百詠》,享保5年(1720年)刊行。
[日]中野煥:《櫻花百絕》,天明3年(1783年)刊行。
[日]村瀨栲亭:《栲亭初稿》,天明3年(1783年)刊行。
[日]原念齋:《先哲叢談》,文化13年(1816年)江戶慶元堂、擁萬堂刊行。
[日]井上淑蔭編:《櫻華帖》,安政6年(1859年)刊行。
[日]京極高朗:《琴峰詩鈔》,元治元年(1864年)刊行。
[日]松岡恕庵:《怡顏齋櫻品》,東京:文求堂,1891年。
[日]長三洲:《三洲居士集》,東京:西東書房,1909年。
[日]伊藤信:《梁川星巌翁.附紅蘭女史》,岐阜:梁川星巌翁遺徳顕彰会,1925年。
[日]徳川光圀編:《大日本史》,收入《日本漢文史籍叢刊 第一輯》總第2冊,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4年。
[日]賴山陽:《日本政記》,收入《日本漢文史籍叢刊 第二輯》總第56冊,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4年。
[日]賴山陽:《日本外史》,收入《日本漢文史籍叢刊 第三輯》總第85冊,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4年。
[日]山鹿素行:《中朝事實》,收入《日本漢文史籍叢刊 第三輯》第20冊,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4年。
[日]本居宣長:《古事記傳》,收於[日]大野晋編:《本居宣長全集》第10卷,東京:筑摩書房,1993年。
[日]本居宣長:《馭戎慨言》,收於[日]大野晋、大久保正編:《本居宣長全集》第8卷,東京:筑摩書房,1993年。
[日]本居宣長:《漢字三音考》,收於[日]大野晋、大久保正編:《本居宣長全集》第5卷,東京:筑摩書房,1993年。
[日]新井白石著、村岡典嗣校訂:《讀史餘論》,東京:岩波書店,1936年。
[日]石川鴻齋編:《芝山一笑》,收於王寶平主編:《晚清東遊日記匯編1:中日詩文交流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清]孫點編:《櫻雲臺讌集詩文》,收於王寶平主編:《晚清東遊日記匯編1:中日詩文交流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日]伊藤松:《鄰交徵書》,東京:國書刊行會,1975年。
二、近人論著
王小林:《從漢才到和魂──日本國學思想的形成與發展》,臺北:聯經出版,2013年。
王娟:《況周頤詞學文獻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15年。
石守謙、廖肇亨主編:《轉接與跨界:東亞文化意象之傳佈》,臺北:允晨文化,2015年。
朱秋而:《江戶後期漢詩論集:和と漢の響きあい》,臺北:尚昂文化國際出版,2013年。
朱秋而:《江戶後期漢詩論集:和と漢の響きあい》,臺北:尚昂文化國際出版,2013年。
吳雨平:《橘與枳:日本漢詩的文體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李永熾:《日本史》,臺北:水牛圖書出版,2009年。
李均洋、趙敏俐、[日]佐藤利行:《菅茶山‧賴山陽漢詩研究》,上海:商務印書館,2018年。
李杰玲:《富士山漢詩研究》,安徽:黃山書社,2020年。
李寒梅:《日本民族主義形態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年。
肖瑞峰:《中國古典詩歌在東瀛的衍生與流變研究》,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年。
邵毅平:《東亞漢詩文交流唱酬研究》,上海:中西書局,2015年。
馬歌東:《日本漢詩溯源比較研究》,上海:商務印書館,2011年。
婁承浩、薛順生:《消逝的上海老建築》,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2年。
張伯偉:《東亞漢籍研究論集》,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7年。
張潤靜:《唐代詠史懷古詩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9年。
張顯成編著:《李清照朱淑真詩詞合注》(成都:巴蜀書社,1999年)
郭穎:《漢詩與和習──從《東瀛詩選》到日本的詩歌自覺》,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3年。
陳秀武:《近代日本國家意識的形成》,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
陳祖恩:《上海的日本文化地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2010年。
游麗雲:《唐代仕女妝容文化探微》,新北:稻鄉出版社,2015年。
葉國良、陳明姿編:《日本漢學研究續探:文學篇》,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5年。
劉芳亮:《日本江戶漢詩對明代詩歌的接受研究》,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2013年。
劉懷榮、孫麗選編:《日本漢詩研究論文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年。
蔡毅:《日本漢詩論稿》(繁體版),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鄭清茂:《中國文學在日本》,臺北:純文學出版社,1968年。
蕭麗華:《東亞漢詩及佛教文化之傳播》,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14年。
韓東育:《從「脫儒」到「脫亞」──日本近世以來「去中心化」之思想過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9年。
嚴明:《東亞漢詩的詩學構架與時空景觀》,臺北:聖環圖書出版,2004年。
嚴明:《東亞漢詩研究》,臺北:華藝學術出版社,2014年。
嚴明:《花鳥風月的絕唱──日本漢詩中的四季歌咏》,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6年。
[日]伊藤喜良:《後醍醐天皇と建武政権》,東京:新日本出版社,1999年。
[日]河添房江著,汪勃、[日]山口早苗譯:《唐物的文化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年。
[日]吉野耕作:《文化ナショナリズム社会学──現代日本のアイデンティティの行方》,名古屋:名古屋大學出版會,2004年。另有中譯本《文化民族主義的社會學──現代日本自我認同意識的走向》,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日]宮家準:《役行者と修験道の歴史》,東京:吉川弘文館,2004年。
[日]荒野泰典:《近世日本と東アジア》,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89年。
[日]佐藤俊樹:《桜が創った「日本」―ソメイヨシノ 起源への旅》,東京:岩波書店,2005年。
[日]山田孝雄著:《櫻史》,東京:櫻書房,1941年。又,根據1941刊行版本重新校譯。[日]山田孝雄著、山田忠雄校譯:《櫻史》,東京:講談社学術文庫,1990年。
[日]山本博文:《赤穂事件と四十六士》,東京:吉川弘文館,2013年。
[日]子安宣邦著、徐興慶譯:《東亞儒學:批判與方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8年。
[日]子安宣邦著、丁國旗譯:《江戶思想史講義》,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7年。
[日]寺田透:《義堂周信.絕海中津》,東京:筑摩書房,1977年。
[日]勝木俊雄:《桜》,東京:岩波書店,2015年。
[日]小川和佑:《桜と日本人》,東京:新潮社,1993年。
[日]小川和佑:《桜の文学史》,東京:文藝春秋,2004年。
[日]小川和佑:《桜文化と日本人》,大阪:竹林館,2011年。
[日]小谷喜久江:《遊歴の漢詩人原采蘋の生涯と詩──孝と自我の狭間で──》,東京:笠間書院,2017年。
[日]小島憲之:《国風暗黒時代の文学.中(中)》,東京:塙書房,1979 年。
[日]松下忠:《江戸時代の詩風詩論──明・清の詩論とその摂取──》,東京:明治書院,1969年。該書亦有中譯本,見[日]松下忠著、范建明譯:《江戶時代的詩風詩論︰兼論明清三大詩論及其影響》,北京:學苑出版社,2008年。
[日]信夫清三郎著、周啓乾譯:《日本近代政治史》,臺北:桂冠圖書,1990年。
[日]杉下元明:《江戸漢詩:影響と変容の系譜》,東京:ぺりかん社,2004年。
[日]西山松之助:《日本の美と伝統》,東京:岩波書店,1989年。
[日]石崎又造:《支那俗語文學史》,東京:弘文堂書房,1940年。
[日]折口信夫:〈花の話〉,折口博士記念古代研究所編:《折口信夫全集》第2卷,東京:中央公論社,1972年。
[日]大貫惠美子:《ねじ曲げられた桜―美意識と軍国主義》,東京:岩波書店,2003年。亦有中譯本,[日]大貫惠美子著、堯嘉寧譯:《被扭曲的櫻花:美的意識與軍國主義》,臺北:聯經出版,2014年。
[日]大西克禮著,王向遠譯:《日本美學3:侘寂──素朴日常》,新北:不二家出版,2019年。
[日]池沢一郎:《江戸時代田園漢詩選》,東京:農山漁村文化協会,2002年。
[日]中村真一郎:《江戸漢詩》,東京:岩波書店,1985年。
[日]猪口篤志:《日本漢詩》,1972年。收入《新釈漢文大系45、46》,東京:明治書院,2008年。
[日]猪口篤志:《日本漢詩鑒賞辭典》,東京:角川書店,1980年。
[日]徳田武等編:《江戸漢詩選》,東京:岩波書店,1996年。
[日]白幡洋三郎:《花見と桜──〈日本的なるもの〉再考》,東京:八坂書房,2015年。
[日]尾形勇、鶴間和幸、上田信、葛劍雄、王勇、礪波護著,陳柏傑譯:《日本人眼中的中國:過去與現在》,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7年。
[日]福島理子注:《江戶漢詩選.女流》,東京:岩波書局,1995年。
[日]芳賀矢一:《國民性十論》,東京:富山房,1908年。
[日]門玲子:《江馬細香──化政期の女流詩人》,東京:藤原書店,2010年。
[日]柳田國男著:《定本 柳田國男集》,東京:筑摩書房,1985年。
[日]揖斐高:《江戸詩歌論》,東京:汲古書院,1998年。
[日]鈴木貞美:《日本の文化ナショナリズム》,東京:平凡社,2005年。另有中譯本《日本的文化民族主義》,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年。
[日]和歌森太郎:《花と日本人》,東京:角川書店,1982年。
[日]齋藤正二:《日本人とサクラ》,收入《齋藤正二著作選集5:日本人とサクラ・花の思想史》,東京:八坂書房,2002年。
三、專書論文
吳雨平:〈日本漢詩中的「和習」:從稚拙表現到本土化嘗試〉,劉懷榮、孫麗選編:《日本漢詩研究論文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年),頁307-316。
金培懿:〈「櫻花」須返「作樂花」──論近代日本漢文教科書之編纂趨勢與教育義務〉,收錄於《單周堯教授七秩華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香港:中華書局,2020年),頁1539-1557。
陳廣宏:〈明代文學東傳與江戶漢詩的唐宋之爭〉,《劉懷榮、孫麗選編:《日本漢詩研究論文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年),頁358-373。
廖肇亨:〈瓊浦曼陀羅──中國詩人在長崎〉,收入黃應貴、王璦玲主編:《空間與文化場域:空間移動之文化詮釋》(臺北:國家圖書館出版,2009年),頁293-318。
鄭清茂:〈他山之石:日本漢學對華人的意義〉,收入《日本漢學研究初探》(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4年),頁1-15。
鄭清茂:〈菅原道真的漢詩〉,收入《第二屆域外漢籍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1989年),頁549-579。
[日]日野龍夫:〈櫻と日本近世漢詩──和習について──〉,《日野龍夫著作集》(東京:ぺりかん社,2005年),頁442-469。
[日]藤井倫明:〈日本山崎闇齋學派的「中華」意識探析〉,收入張崑將編:《東亞視域中的「中華意識」》(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7年),頁177-207。
[日]亀田俊和:〈「建武の新政」は、反動的なのか、進歩的なのか〉,[日]吳座勇一編:《南朝研究の最前線:ここまでわかった「建武政権」から後南朝まで》(東京:朝日新聞出版,2020年),頁43-63。
四、學位論文
李建英:《古代日本人櫻花觀的變遷──以《二十一代集》為中心》,中國:湖南師範大學日語語文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凃美婷:《唐代牡丹文化與牡丹詩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胡睿慈:《『空華集』中的中國詩文受容──「夢」的表現》,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日本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20年。
張淘:《江戸後期の職業詩人研究──大窪詩仏を中心として──》,東京:早稻田大學博士論文,2014年。
張齡云:《由《文鏡秘府論》的聲律論探究日本漢詩的聲律發展》,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許家瑜:《杜甫詩歌在江戶時代的兩個側影-以松尾芭蕉、石川丈山為中心》,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9年。
郭雨穎:《後期水戶學的形成與開展──以「國體」論建構為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
趙曉琳:《觀花植物審美意識上的差異——關於《萬葉集》與《古今集》中觀花植物排名的不同》,中國:吉林大學日語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蕭惠文:《臺、日之間的多重複寫:日本漢詩人籾山衣洲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
[日]池澤一郎:《江戸文人論:大田南畝を中心に》,東京:早稻田大學博士論文,1998年。
五、期刊論文
[日]小野佐和子:〈江戸時代の花見における「境界性」について〉,《都市計画論文集》第22卷(1987年),頁49-54。
[日]小野良平:〈飛鳥山にみる名所づくりの思想〉,《造園雑誌》第51期第5號(1987年3月),頁13-18。
[日]山口道弘:〈南北朝正閏論争と官学アカデミズム史学の文化史的展開(1)〉,《法政研究》第87卷第4號(2021年3月),頁441-502。
[日]太田清史:〈香と日本文化〉,《におい・かおり環境学会誌》第39卷第3號(2008年),頁169-185。
[日]市川桃子撰、蔣寅譯:〈中唐詩在唐詩之流中的位置──由櫻桃描寫的方式來分析〉,《古典文學知識》第4期(1995年),頁115-122。
[日]児玉幸多:〈参勤交代制度の意義〉,《日本學士院紀要》第52卷第3號(1997年9月),頁211-226。
[日]谷口廣之:〈花見の都市──江戸・大阪の風土〉,《阪南論集 人文・自然科学編》第38卷第1號(2002年10月),頁13-30。
[日]牧角悅子:〈日本漢詩の特質─中国詩歌の受容と日本的抒情性について─〉,《日本漢文学研究》第8卷(2013年3月),頁97-122。
[日]前田勉:〈山鹿素行『中朝事実』における華夷観念〉,《愛知教育大学研究報告(人文・社会科学編)》第59卷(2010年3月),頁47-54。
[日]勝木俊雄:〈観賞用サクラの遺伝資源としての保全と利用〉,《農業および園芸》第93卷第11號(2018年11月),。
[日]渡瀬淳子:〈熱田の楊貴妃伝説:曽我物語巻二「玄宗皇帝の事」を端緒として〉,《日本文学》54卷12號(2005年12月),頁21-29。
[日]新稲法子:〈江湖詩社の桜花詠〉,《待兼山論叢.文学篇》第25號(1991年),頁19-32。
デシャテニコワ.クセニヤ(Deseatnicova Ksenia):〈幕府と江戸市民の新しい名所空間の形成と役割:八代将軍吉宗と飛鳥山の桜の群植を一例として〉,《国際日本学論叢》第13卷(2016年3月),頁122-144。
任穎:〈關於江戶期詠物詩集的比較研究(一)〉,《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第13期(2016年3月),頁82-88。
朱秋而:〈化政期以後の江戸詩壇──岡本花亭を中心に──〉,《比較日本学教育研究部門研究年報》第16號(2020年3月),頁37-44。
朱秋而:〈詩人の感性:松永尺五と木下順庵を中心に〉,《国語国文》第86卷(2017年5月),頁319-332。
宋美玉:〈論杜甫之收京三首〉,《東海中文學報》第2期(1981年4月),頁27-34。
李豐楙:〈六朝仙境傳說與道教意涵〉,《中外文學》第8卷第8期(1980年1月),頁168-188。
林呈蓉:〈從歷史風土探討日本「國家意識」的建構〉,《台灣國際研究季刊》第2卷第3期(2006年9月),頁1-26。
哈雪英:〈唐代政治文化視域下櫻桃詩歌書寫的演化〉,《咸陽師範學院學報》第35卷第3期(2020年5月),頁111-115。
胡火金、李兵兵:〈中國古代「薦新」禮的演變〉,《三峽論壇(三峽文學.理論版)》第4期(2020年7月),頁66-71、76。
郝時遠:〈中文「民族」一詞源流考辨〉,《民族研究》第6期(2004年),頁60-69、109。
高婧:〈唐代櫻桃文化〉,《農業考古》(2008年第1期),頁177-182。
高強:〈晚清文人的日本風景書寫〉,《書屋》第5期(2019年5月),頁53-55。
梁青:〈九世紀末の桜花詩 : 和歌との交渉をめぐって〉,《日本語・日本学研究》第8號(2018年),頁23-35。
許維德:〈何謂「國族」(nation)?語彙分析、構成元素式定義、以及過程化思考的嘗試〉,《國家發展研究》第12卷第2期(2013年6月),頁1-72。
陳秀武:〈論近代日本國家意識的形成〉,《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2005年4月),頁66-72。
陳東輝:〈俞樾與日本、韓國人士交往考略〉,《國際漢學論叢》第四輯(2014年4月),頁159-174。
喬玉鈺:〈論江戶時代女性漢詩對中國文學的因革──以江馬細香、梁川紅蘭為例〉,《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32卷第3期(2015年),頁16-23、32。
黃俊傑:〈中日文化交流史中「自我」與「他者」的互動:類型及其涵義〉,《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4卷第2期(2007年12月),頁85-105。
楊芬霞:〈論日本漢詩中梅和櫻的意象〉,《唐都學刊》第21卷第3期(2005年5月),頁31-35。
廖肇亨:〈木庵禪師詩歌中的日本圖像──以富士山與僧侶像贊為中心〉,《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4期(2004年3月),頁129-153。
廖肇亨:〈高泉與溫泉:從高泉性潡看晚明清初渡日華僧的異文化接觸〉,《法鼓佛學學報》20期(2017年3月),頁5-44。
廖肇亨:〈從西湖到富士山:明清之際黃檗宗僧獨立性易地景書寫之文化義蘊〉,《中國文化》44期(2016年11月),頁222-233。
廖肇亨:〈黃檗宗與江戶中期僧詩論析:以僧詩選集為進路的考察〉,《國文學報》第62期(2017年12月),頁33-57。
熊嘯:〈日本江戶時期美人詩的詩學淵源及其認識意義——對杉下元明《江戶漢詩》的補充商榷〉,《蘇州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7卷第3期(2020年5月),頁73-79。
趙桂芬、周明儀:〈試析白居易詠花詩中的情與志〉,《台南應用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刊》第10期(2011年1月),頁1-21。
劉金鵬:〈近年日本的日本漢詩研究〉,《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第14號(2017年3月),頁67-72。
劉家幸:〈峭壁空中湧聖泉:江戶禪林有馬湯山地景文學探析〉,《清華中文學報》第21期(2019年6月),頁129-174。
蔡雅芸:〈『華客答問録』から見る江戸時代の日中言語接触〉,《アジア文化交流研究》第4號(2009年3月),頁643-674。
蔡雅芸:〈江戸時代日本における中国語受容の一形態——「櫻桃花」をめぐって〉,《或問》第18號(2010年7月),頁127-138。
鄭南:〈歷史視野下的中國糖文化〉,《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第15卷第2期(2009年5月),頁4-11。
鄭清茂:〈海內文章落布衣:談日本江戶時代的文人〉,《東華人文學報》第1期(1999年7月),頁1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