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彭心儀 Peng Hsin Yi |
---|---|
論文名稱: |
多元性別教學方案融入國中綜合活動領域之行動研究 An Action Research of Intergrating the Multi-dimensional Gender Teaching Program into Integrative Activities for Junior High School |
指導教授: |
張樹倫
Chang, Shu-Lu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
論文出版年: | 2012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76 |
中文關鍵詞: | 性別平等教育 、性別刻板印象 、多元性別特質 、多元性別教學方案 |
英文關鍵詞: | Gender Equity Education, Gender stereotype, Multi-dimensional gender characteristic, Multi-dimensional Gender Teaching Program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406 下載:98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行動研究旨在探討多元性別教學方案融入國中綜合活動領域之教學歷程與實施成效,並了解多元性別教學方案對學生破除性別刻板印象之想法及建立尊重認同多元性別之態度。為達上述目的,本研究以山城國中(化名)九年級三個班級78名學生為課程實施對象,共進行十一堂「多元性別教學方案融入國中綜合活動領域」。
本行動研究的研究工具為課堂觀察記錄、教師教學省思日誌、學生非正式訪談記錄、活動課程學習單、學生回饋表等質性資料為主,並針對學生回饋表中閉鎖性題目進行基本量化統計分析。
根據資料分析結果,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實施「多元性別教學方案融入國中綜合活動領域」,讓學生對性別刻板印象觀感有所省思與改變。
二、實施「多元性別教學方案融入國中綜合活動領域」,對學生多元性別尊重與認同態度的養成具有正向影響。
三、實施「多元性別教學方案融入國中綜合活動領域」,凸顯校園性別平等教育議題的重要性。
四、實施「多元性別教學方案融入國中綜合活動領域」,影響學生性別平等教育學習成效。
五、學生普遍對「多元性別教學方案融入國中綜合活動領域」持正向積極的回饋。
根據上述研究發現,本研究擬提出以下建議:
一、課程實施方面:課程內容質重於量,同時應考慮潛在課程的重要性。
二、教師方面:教師可善用領域時間,與同領域教師共同研發教材,並培養開放、多元的性別價值觀。
三、未來研究方面:研擬「國中生多元性別態度與行為量表」,以測得較具客觀性的結果。
The purpose of this action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the feasibility of the integration of Multi-dimensional gender teaching program into “Integrative Activities” curriculum in junior high schools. Also, it was making efforts to eradicate students gender stereotype, and to establish multi-dimensional gender attitude.
The 11 Integrative Activities courses of gendering teaching were administered to 78 9th graders in Mountain Junior High School.
The researcher collected and analyzed the following qualitative data: classroom observation records, teacher’s self-examination records, students’ informal interview records, students’ feedback and worksheets. Besides, the statistical techniques were used to compute the quantitative data which was collected from the closed questions in students’ feedback sheet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the major findings included:
1.After administering the curriculum, most of the participants changed their opinions of gender stereotype.
2.After administering the curriculum, most of the participants have built positive attitudes to multi-dimensional gender issues.
3.After administering the curriculum, the importance of gender equity education issues was emphasized in the high school campus.
4.After the administering curriculum, great effects were found on the students’ gender equity education.
5.Most students responded positively and aggressively to the Multi-dimensional gender teaching program into “Integrative Activities” curriculum.
According to the above findings, the suggestions were made by the researcher:
1.Course Execution:teachers must focus on the content qualities, furthermore; teachers must pay attention to hidden curriculum.
2.Teacher:teachers can make good use of domain time to research and develop teaching materials with the teaching team. Moreover, teachers have to grow open-mind and multi- dimensional gender values.
3.For future research:researchers can develop “The Inventory of Multi- dimensional Gender Attitude and Behavior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o survey more objective result.
一、中文部分
王翊涵(2002)。女性特質國中男學生其校園人際處境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方德隆、游美惠(2009)。2008國中小性別平等教育課程與教學實施現況調查。台北:教育部。
成令方總校訂、王秀雲、游美惠、邱大昕、吳嘉苓(譯)(2008)。性別打結-拆除父
權違建。(原作者:Allan G.Johnson)台北:群學。(原著出版年:1997)
李美枝(1984)。女性心理學。台北:大洋。
李美枝、鍾秋玉(1996)。性別與性別角色析論。本土心理學研究,6,260-299。
李苹綺(譯)(1998)。多元文化教育概述。(原作者:Banks, J. A.)台北:心理。(原著出版年:1994)
宋踐(譯)(1993)。三個原始部落的性別與氣質(原作者:Margaret Mead)。台北:遠流。(原著出版年:1935)
何春蕤(1998)。性/別校園-新世代的性別教育。台北:元尊。
吳蘭若(2000)。幼兒性別角色認同發展與兩性平等教育。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0,
91-99。
吳翠珍(2004)。媒體的性別刻板印象。本文發表於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媒體素養研
究室所主辦的媒體素養暨教案徵選教師研習,2004年7月18日,台北:政治大學。
林昱吟(2005)。中學性別教育之課程協同行動研究:以解構男子氣概迷思為課程
焦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台北市。
林螢柔(2009)。玫瑰少年記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柯淑敏(2001)。兩性關係學。台北:揚智。
洪久賢(2000)。國中教師性別平等教育專業發展個案分析研究。師大學報,45(2),37-53。
洪久賢(2001a)。兩性教育議題融入九年一貫課程之有效教學策略。中等教育,52(3),4-18。
洪久賢(2001b)。九年一貫課程兩性教育議題之課程設計與教學策略。載於洪久賢、湯梅英(主編),兩性與人權教育(2-26)。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洪家榆(2005)。一位國中女性教師性別教育實踐之研究:以性別議題融入綜合活
動領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胡美鑾(2008)。男班長?女學藝?-國中班級幹部性別分工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畢恆達(1998)。性侵害與性別歧視。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43-50。
唐先梅(1999)。從家務工作的本質談雙薪家庭夫妻家事分工。應用心理研究,4,
131-173。
高嘉慧(2001)。國中學生性別角色、性別刻板印象與兩性互動關係之研究-以基
隆市國中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晏涵文(2002)。兩性關係與性教育。台北:空中大學。
徐西森(2003)。兩性關係與教育。台北:心理。
徐儷玲(2005)。重要他人與前期青少年性別角色認同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臺東教育大學,台東縣。
根秀欽(2008)。【BARU不是娘娘腔】-原住民幼兒教育現場性別刻板化的建構及
其超越。(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陳皎眉(1996)。性別認同與性別角色。載於陳皎眉、江漢聲、陳惠馨(合編),兩性關係(3-27)。台北:空中大學。
陳皎眉(2000)。性別角色與性別刻板印象。載於教育部主編:兩性平等教育工作
坊研習教材(33-42)。
陳皎眉(2005)。校園性別平等教育實施成效之研究。教育部委託專案。(編號:
PG9309-0257)台北:世新大學。
陳皎眉、胡悅倫、周育瑩(2009)。男性與女性的該與不該、可有與可無。教育與
心理研究,32(3),1-24。台北:國立政治大學。
陳金定(2004)。兩性關係與教育。台北:心理。
陳怡因(2004)。國中生性別刻板印象之研究-以性別平等課程之實踐為例。(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陳怡如(2007)。高雄地區國中性別角色特質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彥文(2007)。國中男學生男子氣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芝筠(2008)。性別平等教育如何在教育現場實施。研習資訊雙月刊,25(4),
99-103。
陳枝烈、陳美瑩、莊啟文、王派仁、陳薇如譯(2008)。多元文化教育-議題與觀點。(原作者:James A. Banks & Cherry A. McGee Banks)台北:心理。(原著出版年:2004)
教育部(2000)。89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92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5)。92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性別平等教育議題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8)。97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性別平等教育議題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郭麗安(2011年6月8日)。定義性霸凌 校園無欺凌。聯合報。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瑾瑜(1996)。國小學童職業性別刻板印象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張玨、王舒芸(1997)。兩性平等教育的挑戰與迷思。婦女與兩性通訊,43,1-3。
張君涵(2000)。國中性別教育課程之設計、實施與反思-研究者與教師之協同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張馨濤(譯)(2002)。校園中的女學生:探究年輕女孩自尊與自信的缺口(原作者:
Peggy Orenstein)。台北:女書。(原著出版年:1994)
張美麗(2004)。國中學生性別角色、同儕關係與性別教育需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張美鈴(2004)。國中性別平等教育教學設計對性別平等態度影響效果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張雅媚(2005)。案例教學法進行性別教育之行動研究~以國中綜合活動領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張晉芬、李奕慧(2007) 。「女人的家事」、「男人的家事」:家事分工性別化的持
續與解釋。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9(2),203-229。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黃文三(1990)。我國青少年性別刻板印象之比較研究。教育文粹,20,89-104。
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黃文三(1994)。青少年性別角色發展及其相關因素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文三(1998)。進三十年來我國青少年性別角色研究的回顧與分析。教育學刊,14,231-274。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黃政傑(1995)。多元社會課程取向。台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9)。課程改革。台北:漢文。
黃囇莉(1999)。跳脫性別框框。台北:女書。
黃囇莉校訂,簡皓瑜(譯)(2004)。性與性別(原作者:John Archer&Barbara Lloyd)。台北:巨流。(原著出版年:2002)
黃德祥(2000)。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黃湘君(2005)。國中視覺藝術教育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
範大學,彰化縣。
黃珮茹(2008)。以多元文化觀點取向來降低國中學生對陰柔特質男性偏見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
曾素秋(1997),性別角色的轉變與兩性關係。高市文教,59,4-8。
游恆山(譯)(2001)。發展心理學(原作者:Caro.K.Sigelman&David R.Shaffer)。台北:五南。(原著出版年:1995)
游美惠(2010)。性別教育與台灣社會。載於游美惠、楊幸真、楊巧玲(主編),性別教育(4-21)。台北:華都。
彭舜(譯)(2006)。精神分析引論(原作者:Sigmund Freud)。台北:左岸文化。(原著出版年:1916)
鈕文英(2007)。教育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雙葉。
曾敏慧(2009)。案例教學法應用在性別教育之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歐用生(1994)。兩性平等的道德課程設計,本文發表於中正大學成教中心所主辦
的兩性教育與教科書研討會,1994年5月19日,嘉義,中正大學。
楊嘉宏(2007)。國中「娘娘腔」學生的性別展演。(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莊明貞(1999)。「兩性教育」九年一貫國民教育課程綱要之規劃。教育研究資訊,
7(4),28-47。
莊明貞(2003)。性別與課程:理念、實踐。台北:高等教育
莊明貞、何怡君、李明姿、莊雅嵐(2005)。重大議題能力指標重點意涵與教學示例—性別平等教育議題。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委託專案。(編號:NEAR-93-06-A-06-02-234)。台北市:教育部。
葉明芬(2001)。國民中學兩性平等教育融入式教學實施研究--以家政科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劉淑雯(1996)。溶解刻板印象:兩性角色課程對國小學生性別角色刻板印象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台北市。
劉仲冬(1998)。從人猿到昆蟲-性學批判分析。載於劉仲冬(主編),女性醫療社
會學(223-252)。台北:女書。
劉仲冬(1999)。陰陽殊性、男女差異:性別差異的生物論述。載於王雅各(主編), 性屬關係(上):性別與社會、建構(27-55)。台北:心理。
劉秀娟(1999)。兩性教育。台北:揚智
劉泗翰(譯)(2004)。性/別:多元時代的性別角力(原作者:R.W.Connell)。台北:書林。(原著出版年:2002)
劉惠琴(2004)。情難掩,志篤切,行自在—行動研究的背後。應用心理研究,24,1-4。
董秀蘭(2008)。案例教學法在多元文化教育的應用。中等教育,59-2,6-21。
鄭雅鈴(2008)。青少年性別意識型態詮釋之研究-以動畫《花田少年史》為例。(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賴宏暉(2010)。運用女性主義教育學於性別平等教育課程實踐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謝小芩(1995)。教育:從父權的複製到女性的解放。載於劉毓秀編,台灣婦女處境白皮書。182-217。台北:時報文化。
謝小芩(1998)。性別與教育期望。婦女與兩性學刊,9,205-231。
謝臥龍、駱慧文(1992)。從性別平等的教育觀點來探討高雄地區國小課堂中師生
互動中的關係 。高雄:高雄醫學大學心理系。
謝臥龍(1997a)。促進兩性平等,教育應扮演的角色。學生輔導雙月刊,48,50-57。
謝臥龍(1997b)。從兩性平權教育的觀點探討教學互動歷程中的性別偏見。教育研究雙月刊,54,37-43。
謝臥龍(1998a)。兩性平等教育的意涵與反思。高市文教,64,38-43。
謝臥龍(1998b)。建構兩性平等教育環境與情境之策略。教育實習輔導季刊,16,
66-77。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蔡麗玲(2004)。性別中立?談科學裡的性別。婦研縱橫,70,23-27。
蔡麗玲、王秀雲、吳嘉苓(2007)。性別化的科學與科技。載於黃淑玲、游美惠(主
編),性別向度與台灣社會(201-224)。台北:巨流。
蔡嘉安(2003)。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之家庭社會化因素探討─以台北地區國中二年
級學生為樣本。(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蔡瑞真(2005)。資訊融入國中性別平等教育課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蔡文山(2006)。性別平等教育課程之內涵與相關研究探討。研習資訊雙月刊,23(4),87-95。
魏惠娟(1994)。國中國文教科書兩性形象與角色之分析。本文發表於中正大學成
教中心所主辦的兩性教育與教科書研討會,1994年5月19日,嘉義,中正大學。
魏惠娟(1998)。兩性平等教育的教材教法與情境策略。兩性平等教育季刊,3,15-23。
魏惠娟(2000)。兩性平等教育教學活動設計原則。載於謝臥龍主編,高中職教師
兩性平等工作坊研習教材。台北:教育部。
顏國樑、簡安茹(2006)。性別平等教育法的立法背景、過程、內涵及啟示。學校
行政雙月刊,46,279-299。
羅瑞玉(2003)。性別平等教育融入教學的課程設計與策略。載於連廷嘉、徐西森
(主編),兩性教育-方案設計與活動實務。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國立屏東高中。
羅燦煐、周麗玉、潘慧玲、謝小芩、蘇芊玲(2010)。性別平等教育白皮書。教育部國教司委託專案報告。台北:世新大學性別與傳播研究中心。
羅惠文(2011年11月3日)。玫瑰少年死在彩虹裡。自由時報電子報。
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nov/3/today-o8.htm
蘇芊玲、馬蕙蘭、吳嘉麗、彭婉如、張玨(1996)。落實兩性平等教育。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台北:行政院。
蘇芊玲(2002)。兩性平等教育的本土發展與實踐。台北:女書。
蘇芊玲、蕭昭君主編(2006)。擁抱玫瑰少年。台北:女書。
蘇建文總校閱、王雪貞、林翠湄、連廷嘉、黃俊豪(譯)(2002)。發展心理學(原作者:David R.Shaffer)。台北:學富。(原著出版年:1999)
教育部(2011年7月7日)。性別平等教育法修正條文。
取自http://www.gender.edu.tw/law/index_law.asp?page=4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1年7月8日)。性別平等教育法。
取自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80067
行政院主計處(2011年8月20日)。人力資源調查性別統計分析。
取自http://www.dgbas.gov.tw/ct.asp?xItem=670&ctNode=3245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性別工作平等資訊網(2011年11月4日)。性別工作平等宣導手冊(100年版)。
取自http://gee.cla.gov.tw/index.php?
台灣性別人權協會(2011年11月4日)。兩性工作平等法修正草案條文對照及修法說明。
取自http://gsrat.net/library/lib_post.php?pdata_id=107
二、英文部分
Ada,L.S.(2011). Utilizing International, Multicultural and Social Justice Perspectives in Developing Gender Equity Education Initiatives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Comparison and Development of Gender Equity Education. Nov24-25, Taipei: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Taiwan.
Bandura, A. (1977). Social learning theory.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
Basow, S. A. (1992). Gender stereotypes and roles(3rd ed.). Pacific Grove, CA :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Bem, S.A. (1974). The measurement of psychological androgyny.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42(2), 155-162.
Block. J. H. (1973). Conception of sex role:Some cross-cultural and longitudinal perspectices.American Psychologist,28,512-526.
Klein, S.S. (1985). Handbook for achieving sex equity through education. Baltimore and London: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Maccoby, E. E., & Jacklin, C. N (1974). The Psychology of Sex Differences.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Sadker, M. P. & Sadker, D. M. (1982). Sex equity handbook for school,NY:Longman.
Schaffer, D. F. (1980). Sex role issues in mental health.Reading,Mass:Adison-wesley.
Schaffer, D. R. (1996).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4th ed.). Pacific Grove, CA:Brooks/Cole.
SherylR. G. & Stiehl, S .(1999). Effects of sex,gender schema,and gender-related activities on mental rotation.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88,342-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