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中謙
Chen, Chung-Chien
論文名稱: 綜合逮捕術─穿手攻擊與有無防禦動作之生物力學分析
Integrated Arrest Technique of the Police - 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Different Penetrating Attack with Defense
指導教授: 蔡虔祿
Tsai, Chien-L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78
中文關鍵詞: 綜合逮捕術原地穿手閃身穿手
英文關鍵詞: IATP, fixed-defense attack, dodge-defense attack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06下載: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綜合逮捕術」原地穿手與閃身穿手攻擊,進行有防禦及無防禦共四種穿手掌臉動作的生物力學特徵及差異,作為教練與學習者在保護自身安全或警察勤務的執行與訓練上的參考依據。本研究以八名熟悉綜合逮捕術且現為警察人員為受試對象,利用2塊 Kistler 測力板(9287, 9281, 1000Hz)、Dae do 電子護胸系統和10部Vicon-MX-13⁺高速攝影機 (200Hz) 同步蒐集受試者在不同穿手攻擊動作過程中的生物力學資料,計算反應時間、攻擊時間與打擊力量等數據,再以無母數弗里曼二因子等級變異數分析比較四種動作之差異,若達顯著差異時,再進行事後比較,顯著水準訂為α= .05。研究結果顯示四種不同穿手掌臉動作於反應時間及動作時間均無顯著差異;四種不同穿手掌臉動作之重心位移量、肘關節伸展角位移量、右腳的衝量、發力率及打擊力量達顯著差異。從結果得到以下的結論:「綜合逮捕術」四種不同穿手掌臉動作中,閃身有防禦穿手掌臉的右腳地面反作用力和衝量,均優於其他三種動作,且打擊力量明顯大於閃身不防禦及原地不防禦動作,故建議執法人員面對歹徒攻擊時與平常練習時,多做閃身有防禦穿手掌臉動作,這樣不會增加反應及動作時間,動作實施者在受攻擊時瞬間,做到防禦、閃身、打擊同步,還可以增加打擊力量,以達自衛與攻擊效果。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biomechanical variables among four actions in Integrated Arrest Techniques of the Police (IATP), namely “fixed-defense attack”, “fixed-nondefense attack”, “dodge-defense attack” and “dodge-nondefense attack”. There were eight professional police officers served as the participants to perform IATPs in this study. The experiment equipment includes two Kistler force plates (9287, 9281, 1000Hz), Dae-Do electronic chest protecting system and ten Vicon-MX-13⁺ high speed cameras (200Hz), they were synchronized to collect biomechanical data. The variables include reaction time, attacking time, COM displacement and angular variables in upper limbs, GRF, impulse, RFD and attack force. The nonparametric Friedman two-way variance analysis was used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among four actions and the post-hoc comparison was conducted while the results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05).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reaction time and moving time among four IATP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COM displacement, elbow angle displacement, impulse and RFD of right foot and attack forc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our PIAT performed the similar movement time variables. The attack force of dodge–defense attack was the greatest among the four IATPs. With the results, it can be suggested that while the policeman is in training or in facing attack from the criminal, the dodge–defense attack should be the best movement to protect the policeman himself.

    目 次 口試委員與系主任簽字之論文通過簽名表………….….……………………………………i 論文授權書…………….……………………………………….…..…………………………ii 中文摘要…………………………………..…………………….……………………………iii 英文摘要……………………………………………………………..………………………..iv 謝誌………………………………………………………………………….………………vi 目次………………………………………………………………….…………...…………vii 表次…………………………………………………………………………………..……x 圖次…………………………………………………………………................……….……xi 第壹章 緒論…...………………………………………………………………1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前言 1 第二節 研究背景 2 第三節 研究目的 2 第四節 研究範圍 3 第五節 研究限制 3 第六節 名詞解釋及操作性定義 4 第七節 研究重要性 8 第貳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綜合逮捕術對於執法人員之重要性 9 第二節 直線攻擊與腰部運作探討 11 第三節 刺激與反應時間探討 14 第四節 文獻總結 16 第参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17 第一節 研究對象 17 第二節 實驗時間與地點 18 第三節 實驗設計 18 第四節 實驗儀器與設備 19 第五節 實驗場地配置圖 25 第六節 實驗步驟與流程 26 第七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33 第肆章 結果 36 第一節 四種穿手攻擊動作各階段時間分析 37 第二節 四種穿手攻擊動作之重心及重心位移 40 第三節 攻擊手上肢各關節角度、角位移、角速度 44 第四節 攻擊時左、右腳動力學分析 50 第五節 攻擊力量分析 60 第六節 攻擊速度分析 61 第伍章 討論與結論 62 第一節 討論 62 第二節 結論 70 第陸章 建議 71 參考文獻 72 中文部份 72 外文部份 74 受試者同意書 75 受試者基本資料表 76 紀錄表 77

    中文部份
    內政部警政署(2003),九十二年警察常年訓練電化教學。臺北市:內政部警政署,1-4。
    王金成、王昭惠、吳佳蓉、陳文泰(2012)。刺激-反應相容性對反應時間影響之探討。屏東教大體育,15,230 – 239。
    吳三中、顏克典(2010)。拳擊運動專項體能訓練之探討。運動健康與休閒學刊,16,189-200。
    吳斯茜(2013)。從專精取向觀點探討警察在職訓練之架構。中央警察大學警察行政管理學報,9,127 - 140。
    侯崇文(2007)。警察工作態度之研究-以績效支持度為例。研究台灣,3,61 – 85。
    柯鳳梅(2002)。轉腰對空手道直線攻擊動作上肢力量的助益。大專體育第,52,63-67。
    柯鳳梅(2002)轉腰與空手道直線攻擊動作上肢速度之探討。中華體育第十六卷第一期,54-59頁。
    洪光平(2014)。我國警察常年訓練改善之研究。臺灣警察專科學校警專學報,5(7),51-82頁
    洪榮聰、毛彥明、謝文芳(2006)。跆拳道不同正拳攻擊型態之力量比較與應用。建國科大學報(人文類),35-44。
    洪慶昇(2015)。警察綜合逮捕術。桃園市:中央警察大學,2-3。
    相子元、陳俊忠(1995)。技擊運動上半身攻擊動作之反應及力量探討。中華民國體育協會體育學報,20,269-280。
    孫義雄、陳進吉(2014)。員警壓力及其因應策略。中央警察大學警察行政管理學報,10,103-126。
    張嘉芳、林耀豐(2009)。運動介入對反應時間的影響之探討。屏東教大體育,12,204 –216。
    莊榮仁(1996)。直擊型打擊動作在不同狀況下拳的速度探討。大專體育季刊,10(2),57-64。
    許君恆、陳安寶、蔡鏞申(2014)。影響優秀劍道選手攻擊時間之關鍵因素。體育學報,47(2),187-194。
    陳中興、戴偉謙、王榮錫(2007)。臺灣警察機關體技訓練之探討:以柔道運動為例。身體文化學報,5, 157-170。
    陳春希、高瑞新(2010)。工作壓力與工作適應:探討不同工作特性基層警察人員組織承諾的調節效果。人力資源管理學報,10(4),1-31。
    陳淑貞、邱文信、林文忠 (2005)。空手道前進中段追擊腰部動作之分析。大專體育學術專刊94年度, 570-576 。
    黃昊昀、寧玉麟、李佳達、呂東武(2010)。空手道選手逆擊動作 反應時間與動作時間之分析與探討。運動教練科學,20,83 - 92。
    曾中正、張清標(2008)。 基層員警之工作壓力、休閒參與、休閒滿意度與生活滿意度之探討-以台南地區為例。運動知識學報,5,293-304。
    劉妍秀(2004)。技擊反應動作時間訓練器之研發與應用。大專體育學刊,6(2),213-225。
    劉妍秀、王能治(2002)。空手道不同站立法對撞擊和逆擊打擊時間之影響研究。大專體育學刊,4(1),66-77。
    潘昭宏、高子傑、丘邦翰(2012)。 運用作業風險管理探討警察臨檢之危機管理。危機管理學刊,9(1),P85 – 92。
    盧文錦(1995)。警察應用搏擊術。臺北市:臺灣警察專科學校,35-36。
    蘇韋丞、林耀豐(2004)。運動項目差異下刺激與反應相容性及不同反應部位對反應時間之影響。屏師運動科學學刊創刊號,136 – 148。
    Asmussen, E. & Bonde-peterson, F. (1974).Storage of elasticenergy in skeletal muscle in man.Acta Physiologic Scand, 91, 385-392.
    Vieten, M., Scholz, M., Kilani, H. & Kohloeffel, M. (2007).Reaction time in Teakwood. Proceedings of ⅩⅩⅤ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Biomechanics in Sport s: Ouro Preto - Brazil, 293-296.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