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安秀
Ann-Hsiu Chen
論文名稱: 雙因子理論對高職生職場實習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產學攜手合作計畫為例
The Study on the Students' Internship Performance Relation between Two Factor Theory: with Industrial-Academic Cooperation Plan
指導教授: 徐昊杲
Hsu, How-Gao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工業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50
中文關鍵詞: 產學攜手合作計畫雙因子理論高職生
英文關鍵詞: Industrial-Academic Cooperation Plan, two-factor theory, vocational high student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778下載:7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以參與產學攜手合作專班之高職三年級學生為對象,以 Federick Herzberg 所提出之雙因子理論為基礎,探討探討學生於職場實習時保健-激勵因子與職場學習成效的關係,以學生之個人背景變項為自變項,保健-激勵因子及職場學習成效為依變項,進一步分析不同背景的高職生在職場實習時,對保健-激勵因子與職場學習成效的差異情形,以及保健-激勵因子與職場學習成效之間的相關性。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為達研究目的,首先經由文獻探討所得之理論架構發展調查問卷,針對參與產學攜手合作專班之高職學校,約1,900名學生,按比例分層叢集抽樣抽取640名,受調查之有效樣本共計589 位,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4.5%,並輔以描述性統計、t 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等方法進行資料處理與分析。
    對於研究結果加以討論後,獲得12點結論,本研究另針對教育主管機關、學校單位以及實習單位提出8點建議,供相關人士參考,並針對研究對象、內容、方法、問卷回收及工具等方面歸納出4建議,以供後續研究參考。

    This research mainly takes the Federick Herzberg’s two-factor theory as the basis. The main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ocational high students’ hygiene-motivation factor and internship performance. The framework of this study takes personal background of the students in Industrial-Academic Cooperation Plan as independent variables, and the hygiene-motivation factor and internship performance as dependent variables, discussing if there exists any explicit difference between individual attributes to the identification degree of hygiene-motivation factor and internship performance, and if there exists any explici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m also.
    This study was proposed utilizing the questionnaire method. To achieve this study purpose was the collection of the relevant background with regard to the hygiene-motivation factor and internship performance. The literature gathered established the framework of the research. The population of the investigation was around 1,900 students in Industrial-Academic Cooperation Plan. 640, drawn by proportional stratified cluster sampling by the effective sample of the survey a total of 589, and the valid response rate was 94.5%. The data collected was analyzed using the statistics methods, including descriptive analysis, t-test, one-way ANOVA, and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The 12 conclusions drawn from statistic findings, based on the findings, 8 suggestions were provided for the authorities and the academia organizations as references. Finally, for those researchers who would be interested in this field, 4 recommendations in subjects, variables, methods, mailed survey and instruments were proposed for reference.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I 目次 V 表次 VII 圖次 X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1 第五節 名詞釋義 1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7 第一節 產學攜手合作計畫之內涵與推動概況 17 第二節 激勵的定義及其理論 39 第三節 雙因子理論之相關研究 55 第四節 學習成效 63 第五節 影響職場實習之學習成效因素 6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73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73 第二節 研究對象 79 第三節 研究工具與發展 87 第四節 資料處理 10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113 第一節 高職生參與產學攜手合作計畫專班職場實習之基本資料分析 113 第二節 高職生參與產學攜手合作計畫專班職場保健因子現況及不同背景變項對其差異性分析與討論 127 第三節 高職生在參與產學攜手合作計畫專班職場激勵因子現況及不同背景變項對其差異性分析與討論 149 第四節 高職生在參與產學攜手合作計畫專班職場實習學習成效現況及不同背景變項對其差異性分析與討論 173 第五節 高職生在職場保健-激勵因子各構面與職場實習學習成效相關分析195 第六節 研究結果與分析之小結 20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211 第一節 結論 211 第二節 建議 219 參考文獻 225 附錄1產學攜手合作計畫高職端學生在職場實習保健-激勵因子與學習成效關係之專家內容審查問卷 235 附錄2 產學攜手合作計畫高職端學生在職場實習保健-激勵因子與學習成效關係之調查預試問卷 243 附錄3 產學攜手合作計畫高職端學生在職場實習保健-激勵因子素與學習成效關係之正式問卷 247 附錄4 98學年度產學攜手合作計畫核定通過一覽表 251

    中文部分:

    王思堯(2004)。學習教材與認知風格對於學習績效與教材評量的影響。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王雅玲(2009)。高職餐飲管理科學生校外實習學習成效之影響因素探討。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田振榮(2001)。從就業問題看青年職業訓練走向,100年10月14日,取自:http://old.npf.org.tw/monthly/00204/theme-016.htm
    朱怡蓁 (2004)。應用灰關聯分析於醫學中心醫師激勵制度最佳化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縣。
    李隆旼(2002)。綜合高中教師效能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與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麗香(2004)。國小教師創意教學與學生自我概念、學習動機、學習策略及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巫佳靜(2008)。校外實習對高職餐飲科學生職涯規劃影響之研究─以臺北市高職學生為例。世新大學觀光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9)。經濟分析及對策。2009年7月15日,取自:http://www.cepd.gov.tw/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10)。國家建設計畫。2010年7月20日,取自:http://www.cepd.gov.tw/
    行政院主計處(2010)就業、失業統計分析。2011年6月2日,取自:
    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3/overview88.xls
    林方(譯)(1987)。A H. Maslow著,人性能達的境界。昆明市:雲南人民出版社。
    林勝義(1986)。激勵理論在社會福利行政上之應用-兩因素工作滿足理論調查研究,臺北市:楓城。
    林琴珠(2007)。高職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制度與改進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振祥(1997)。企業人員之人口統計變項、工作特性與激勵因素之相關研究-以中部地區企業為例。東海大學工業工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林志翰(2009)。ERG激勵理論在大學教師參與產學合作之應用研究。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林志成(2007)。高職餐飲科非輪調式校外實習現況及學習滿意度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文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澤鴻(2001)。臺灣地區高中體育教師激勵與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偵燕(2009)。激勵因素、工作滿足與留任意願關係之研究─以臺灣國際觀光旅館員工為例。國立高雄餐旅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宗賢(2007)。國小教師激勵因素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林姿利( 2006 )。技專校院校教師印象管理策時對學生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影響-以南臺科技大學英文課程為例。南臺科技大學授職教育與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卓靜怡(2004)。報社激勵制度滿意度與員工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以中國時報、自由時報、聯合報為例。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周思穎(2006)。餐旅業建教合作生實習滿意度與未來從事餐旅業意願之探討。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吳榮峯(2011)。高職輪調式建教合作實施現況與問題探討。國立高雄師範學工業科技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縣。
    吳政峰、陳美紀、李文清(2011)。技專院校經濟學課程經濟人概念教學成效之研究。技術及職業教育學報,4(2),45-72。
    吳天方,陳鎮潦,張訓臣(2003)。二十一世紀高職學生能力指標。技術與職業教育,76,40-43 。
    吳復新(1994)。應用「激勵保健」提高員工工作意願與績效之研究。空大行政學報,1,19-32。
    洪碧珠(2004)。激勵管理在學校行政應用上的理論與實務。學校行政雙月刊,29,137-149。
    唐意瑩(2006)。學校行政人員激勵-保健因素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以
    屏東 縣境之大學校院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范綱憲(2008)。技專院校學生參與校外實習之學習態度及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馮丹白、吳明振、陳瑞榮、周碩樑、吳明全(2002)。技專校院學生學習成效評量研究報告,臺北市:未出版。
    秦夢群(2005)。教育行政-理論部分。臺北市:五南。
    徐昊杲、鍾怡慧、林倫豪(2008)。大專院校辦理就業導向學程~談產學攜手與就業學程。就業安全,7(2),臺北市: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
    徐昊杲、鍾怡慧(2007)。「產」、「學」攜手,合作共創多贏新未來。高教技職簡訊,12。臺北市:教育部。
    徐昊杲、邱佳椿(2010)。技職教育研究教戰手冊-SPSS基礎篇(二版)。臺北市:師大書苑。
    教育部(2009a)。技職教育再造方案。2012年7月9日,取自:www.edu.tw/files/plannews_content/B0060/技職教育再造方案.pdf。
    教育部(2009b)。產學攜手合作計畫審查作業98學年度結案報告。臺北市:未出版。
    教部部(2010)高職學生升學率。2011年6月2日,取自:
    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3/105-7.xls
    教育部(2011a)。產學攜手合作計畫簡介。100年10月14日,取自:http://iacp.ie.ntnu.edu.tw/d.html
    教育部(2011b)。101學年度產學攜手合作計畫作業參考手冊。2010年11月20日,取自:http://iacp.ie.ntnu.edu.tw/Information/1/18.doc
    彭運石(2001)。走向生命的顛峰:馬斯洛的人本心理學。臺北市:貓頭鷹出版。
    陳瓊雲(2010)。臺北市國民小學整倂指標建構之研究-激勵保健學派的觀點。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立真(2008)。影響餐旅系學生校外實習學習適應與學習成效因素之分析研究-以澎湖科技大學餐旅系為例。高雄餐旅學報,10(1),41-64。
    陳李綢(1993)。教育測驗與評量,臺北市:五南。
    陳年興、謝盛文、陳怡如(2006)。探討新一代混成學習模式之學習成效。論文發表於花蓮教育大學主辦之「TANET 2006台灣網際網路研討會」,花蓮縣。
    許士軍(2005)。管理學。臺北市:東華。
    郭郁智(2000)。國民中學學生學習策略、批判思考能力與學業成就之相
    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葉慈章(2008)。產學攜手合作 高職技專企業三贏。100年11月21日,取自: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21946。
    黃怡瑾(2008)。彩繪生命的藍圖:生涯規畫(二版)。臺北市:華泰。
    黃英忠(2001)。現代管理學,臺北市:華泰。
    黃蘭鈺(2003)。激勵因素、激勵制度與工作滿足之研究-以中市某國際觀光旅館員工為例。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縣。
    黃雅惠(2008)。臺灣與大陸兩地員工對激勵與保健因子偏好之研究─以電子零組件業X企業為例。美和技術學院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黃英凡(2003)。激勵保健因素對高屏原住民地區國小教師專業承諾影響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黃建斌(2010)。高職輪調式建教合作班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以某校商業經營科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潤書(1990)。組織行為與管理技巧。臺北市:五南。
    張春興(2007)。教育心理學(二版)。臺北市:東華。
    張儷馨(2003)。高中職學校職員激勵認知與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張紹勳(2007)。研究方法(精華本)。臺北市:滄海。
    楊坤原、鄭湧涇 (1996)。.高一學生認知風格、認知策略與遺傳學學習成就的關係。科學教育學刊,4(2),135-159。
    楊朝祥(2007)。中美技職教育發展之比較與展望(中)。技術及職業教育,81,48-52。
    張晉昌、黃學堂(2008)。高職學生不同學習風格對數位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技術及職業教育學報,2(1),37-57。
    張簡毓蕙(2009)。探討「產學攜手合作計畫」技術生工作崗位訓練之實習成效-以餐旅群為例。高雄餐旅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張新仁(2003)。學習與教學新趨勢。臺北市:心理。
    經建會(2010)2010臺灣觀光產業表現亮眼。2010年10月28日,取自:http://www.cepd.gov.tw/m1.aspx?sNo=0014405。
    蔡欣蓓、林宜玄(2009)。我國大學校院學生校外實習制度之探討。商業職業教育,112,17-22。
    蔡明錕(2009)。內外在激勵因子、知識分享意圖與適應性績效關係之研究-以生技公司研發人員為例。長庚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蔡華華、張雅萍(2007)。學習動機對學習成效之影響-以領導行為為干擾變數。100年11月25日,取自:
    http://www.airitilibrary.com/searchdetail.aspxDocIDs=18184480-200712-8-4-1-17-a
    鄭明韋(1999)。國立空中大學嘉義地回學生學習方式、學習參與程度與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劉海鵬(2002)。臺南地區高中職學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臺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戴德勇(2003)。激勵措施對工作投入之影響-以臺商外派幹部至大陸為例。大葉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韓美齡(2007)。建教合作學生就讀因素、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就之關係—
    以一所私立高級職業學校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羅湘晴(2010)。 激勵理論應用的探討。實踐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未出版。
    譚亮(2002)。影響高職輪調式建教訓合作班技術生技能學習成效因素之
    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英文部分:

    Abraham H. Maslow (1987 ).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3rd Ed.).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Adams, J. (1963). Towards an understanding of inequity.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67(5), pp. 422-436.
    Berelson G.M. & Steiner G.A.(1964). Human Behavior.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 World.
    Dick, B. (2002). Action research: action and research [On line]. Available at
    http://www.scu.edu.au/schools/gcm/ar/arp/aandr.html.
    Davis, K.(1972). Human behavior at work: Organization behavior. New York: McGraw-Hill, 28.
    DeVellis R. F. (1998). Scale Development: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CA: Sage.
    Edwin A. L. (1968). Toward a Theory of Task Motivation and Incentive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 (3)2, pp. 157-189.
    Fullan, M. (with Stiegelbauer, S) (1991). The New Meaning of Educational Change(2nd ed.).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 OISE.
    Gibson, J. L., Ivancevich, J. M., & Donnelly, J. H. (1976). Organizations: Behavior, structure, and processes. Texas: Business Publications.
    Hammersley, M. (2002). Educational research, policymaking and practice. London: PaulChapman Publishing.
    Herzberg, F. (1964). The Motivation-Hygiene Concept and Problems of Manpower. Personnel Administration, 27(1), pp. 3-7.
    Herzberg, F. (1968). One more time: How do you motivate employee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pp. 53-62.
    Ivancevich, J.M. & Matteson, M.T. (2002).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Management (6th Ed.). Taipei, Taiwan: The Gau Lih Book.
    Kast, F. E,& Rosenzweig, J. E. (1985).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A systems and contingency approach. Taipei, Taiwan: The Tan Chiang Book.
    Kaiser, H. F. (1974) . An Index of Factorial Simplicity. Psychometrics. 39, pp. 31-36.
    Kolb, D. A. (1984). Experi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McVatta, R. (1981).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student affect, satisfaction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 Research extension at the community college.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203 962.
    Miller, M. L. (1979). Motivating the sales force, The Conference Board Information Bulletin, 64, pp. 20.
    Noffke,S.(1997). Professional, personal and political dimensions of action research. Review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 22, pp. 305-343.
    Porter, L., & Lawler, E. (1968). Managerial Attitudes and Performance. Homewood: Richard D. Irwin.
    Robbins, S. P. (1992). Organization Behavior, California: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 Inc.
    Rovai, A. P., & Barnum, K. T. (2003). On-line Course Effectiveness: An Analysis of Student Interactions and Perceptions of Learning.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18(1), pp. 57-73.
    Skinner, B. F. (1971). Beyond Freedom and Dignity. New York: Fred A. Knopf, Inc.
    Vroom, V. H. (1964). Work and Motivation. New York: Wiley.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