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楊懿純 Yi Chun Yang |
---|---|
論文名稱: |
繪本曼陀羅創造思考教學方案對幼兒創造力之影響 The Effects of the Picture Book with Mandala Course on Improving Kindergartner s’ Creativity |
指導教授: |
陳龍安
Chen, Lung-A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 Continuing Education Master's Program of Creativity Development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畢業學年度: | 9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72 |
中文關鍵詞: | 幼兒 、繪本 、曼陀羅 、創造力 、「愛的」創造思考教學 |
英文關鍵詞: | kindergarteners, picture book, mandala, creativity, ATDE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406 下載:216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繪本曼陀羅創造思考教學方案對幼兒創造力之影響
摘 要
本研究旨在以陳龍安(1989)「愛的」創造思考教學模式為架構編擬之適合幼兒發展的「繪本曼陀羅創造思考教學方案」,探討經過十二單元實驗教學後,此方案對提昇幼兒創造力的成效。
本研究採不等組前後測準實驗研究法,採立意取樣選取台北市某國小附設幼稚園五足歲幼兒為研究對象,選取實驗組和控制組各一班。實驗組三十名幼兒接受十二單元的活動教學,控制組廿七名幼兒則接受一般課程教學,未進行實驗處理。本研究之測驗工具為吳靜吉教授「新編創造思考測驗」,所得資料以單因子共變數分析進行假設考驗。
一、實驗組在「新編圖形創造思考測驗」之改變情形實驗組幼兒在「圖形流暢力」、
「圖形變通力」、「圖形獨創力」「圖形精進力」改變情形均顯著優於控制組。
二、「繪本曼陀羅創造思考教學方案」受到幼兒的接受與喜愛。
本研究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對幼教實務工作者、父母及未來的研究三方面提出建議,以供後續研究與教學的參考。
關鍵字:幼兒、繪本、曼陀羅、創造力、「愛的」創造思考教學
The Effects of the Picture Book with Mandala Course on Improving Kindergartner s’ Creativity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was to design a picture book with Mandala Course for kindergarteners based on L. A. Chen(1989) “ATDE” creative thinking teaching model, and to scrutinize the impacts of twelve experimental courses of creativity on young children.
A nonequivalent pretest-posttest experimental design was employed from a kindergarten in Taipei, and the subjects of this study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The experimental group consisted of 30 kindergarteners participating in twelve picture book with Mandala courses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consisted of 27 kindergarteners participating in general courses. The instrument was “The New Tests of Creative Thinking,”by Dr. Wu . The data were analyzed by using one-way ANCOVA.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were concluded as follows:
1. The figure assessment results of “The New Tests of Creative Thinking,”in fluency, flexibility, originality and elaboratio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performed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performanc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led group in figure fluency, flexibility, originality, and elaboration.
2. This teaching course is accepted and liked by kindergarteners.
Based on the results, the research proposed some suggestions to the workers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parents, and researchers as references in research or teaching in the future.
Keywords: kindergarteners, picture book, mandala,creativity, ATDE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份
大石勝男、關根正明、飯田稔(2000)。帶班級遇到挫折時。台北:國際村。
山田曉生(2005)。教師必讀250個重點。臺北市:新潮社。
今泉浩晃著(1989)。曼陀羅筆記學。臺北市 : 世茂 。
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2000)。創造力研究。台北:心理。
王文梅(2001)。主題教學中的幼兒創意表現。台北:光佑文化。
王保進(2006)。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台北:心理。
王淑娟(2003)。兒童圖畫書創造思考教學提升學童創造力之行動研究。國立台
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蕆真(譯)(2003)。Asian創造力(原著:Kwang, N. A.)。臺北:臺灣培生教
育。
王碧華、李坤珊、黃迺毓(1994)。童書非童書-給希望孩子看書的父母。台北:
宇宙光。
王鍾和(1997)。有效的管教。台北:信誼。
文麗芳(2005)。國小童詩寫作教學研究—以六年級體育班為例。國立臺北教育
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多湖輝(2001)。腦力激盪術。台北:成陽。
朱瑛、蔡其蓁譯(2004)。多元世界的教與學(原著:Patricia G .Ramsey)。
台北:心理
江美惠(2005)。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方案對資優學生創造力及問題解決能力
影響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江淑卿(2002)。探尋幼兒創意的活水—建構歷程取向的幼兒創造力教學之行
動研究。教育部顧問室:創造力教育計畫成果推展類。
江雪齡(2000)。掌握創造力-教室策略運用。師友月刊,第402 期,頁23-27。
江麗莉等編著(1999)。幼稚園教學資源手冊。台北:心理
岡田正章(1989)。幼稚園繪本-童話教學設計。台北:武陵。
谷瑞勉、林美華(1999e)。以行動研究探討一位資深幼兒教師的成長與啟示。論
文發表於1999行動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台東:台東師院。
谷瑞勉(2001b)。假如故事書就是課本—談以文學為基礎的課程。國教天地,145
期,頁30-36
吳巧瑜(2004)。教師對幼兒創造力知覺之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幼兒教育所碩
士論文(未出版)
吳美姝、陳英進(2000)。兒童發展與輔導。臺北:五南。
吳靜吉(1998)。新編創造思考測驗研究。教育部輔導工作六年計畫研究報告。
吳靜吉(2004)。華人學生創造力的發掘與培育。檢索日期:2006.04.08。取
自ttp://cteacher.creativity.edu.tw/articles/creativityresearch/jjwupaper.htm
吳靜吉等(2002)。國際創造力教育發展之趨勢。教育部:創造力政策白皮書。
呂金燮(2003):創造力教學的本質與陷阱。資優教育季刊,86,1-9。
呂美玲(1982)。學前幼兒創造力與智力之關係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
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珮琪(2004)。幼稚園親子共讀圖畫書研究。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
李錫津(1986)。創造思考教學對高職學生創造力發展之影響 。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培鈴(2001)。兒童圖畫書應用在幼稚園鄉土教學之行動研究。 國立台北師
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絢芬(2003)。舞蹈遊戲對學齡前兒童創造力之影響。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舞蹈
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梅齡(2003)。年齡、氣質、情緒調節、創作性戲劇教學與幼兒創造力之關係。
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杜明城譯(2004)。創造力(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著)。台北:時報
阮佳瑩(2004)。兒童創造性繪本教學模式之行動研究 。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
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敏宜()。圖畫書的欣賞與應用(初版)。台北:心理。林敏宜()。圖畫書的欣賞與應用(初版)。台北:心理。林敏宜()。圖畫書的欣賞與應用(初版)。台北:心理林真美(1999)。在繪本花園裡。台北:遠流。 林敏宜(2000)。圖畫書的新賞與應用(初版)。臺北:心理。
林廷華(1994)。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方案對幼兒創造力、問題解決能力之影響。
文化大學兒童福利學系碩士碩士論文。
林妹靜(2006)。圖畫書應用於幼兒藝術教學之研究─以色彩遊戲為例。國立臺
北教育大學藝術與藝術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林敏絲(2007)。圖形認知工具融入自然科教學激發學童科學創造力之行動研究。
國立花蓮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松居直(1995)。幸福的種子。台北:台英。
周宏室(2002)。幼兒運動遊戲教學之教師行為對幼兒創造力影響之研究。創造
力教育中程發展計畫—創意教師行動研究。臺北市:教育部
幸佳慧(1997)。兒童圖畫故事書的藝術探討。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
幸佳慧(2000)。兒童圖畫故事書的藝術風格介紹。美育,113期,頁19-30。
初正平(1973)。兒童創造能力之研究。台北:台北市立女子師範學院專科學校
兒童研究實驗中心。
洪盈慧編譯(1990)。卓越個人生涯設計(今泉浩晃著)。臺北市 : 世茂
施乃華(2002)。創造思考教學成效之後設分析。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
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毓孜(2004)。個人玩興與團隊玩興氣氛對團隊創造力績效之影響。國立中
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蘭譯(1999)。不同凡想。台北:遠流。
倪鳴香(1980)。幼兒創造力發展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文化大學家政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
徐素霞(2002)。台灣兒童圖畫書導賞。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徐塵亮、洪偉智譯(1997)。改變一生的曼陀羅MeMo技法(今泉浩晃著)。 台北:世茂
郝廣才(2006)。好繪本如何好-What & How。台北:格林。
高秀君(2001)。大班幼兒對繪本中友誼概念的詮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幼兒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高曰美(2005)。合作學習在創造性繪本教學應用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視覺
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芷靈(2004)。幼兒在主題教學中造形能力表現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
育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畢恆達(2006)。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台北:學富。
許素甘(2004)。展出你的創意:曼陀羅與心智繪圖的運用與教學。台北:心理。
郭有遹 (2001)。創造心理學(第三版)。台北:正中
郭妙芳(1996)。為孩子的圖書之旅掌舵--如何挑選幼兒讀物。蒙特梭利雙月刊,
4,頁26-30。
郭靜晃(2005)。創造性藝術教學對幼兒創造力表現之影響。屏東科技大學幼兒
保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靜緻(2006)。創造性藝術教學對幼兒創造力表現之影響。屏東科技大學幼兒
保育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梁坤茂(2005)。樂在工作─組織玩興研究。2007年5月26日檢索自:
http://www.hjjh.kh.edu.tw/%B1%D0%B0%C8%A5D%A5%F4/06/show.asp?repno=6&page=1
黃玉純(2004)。以圖畫書為本進行幼兒生命教育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
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麗娟(2006)。創造思考教學活動對高職學生生涯決策影響效果之研究。國立
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世彗(2003)。創造力-理論、技術/技法與培育。台北:五南。
張巧燕(2006)。團隊遊戲教學方案對幼兒創造力影響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
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玉成(1993)。思考技巧與教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張玉成(1993)。教師發問技巧。台北:心理。
張秀娟(2003)。圖畫書導賞教學對幼兒創造力影響之研究。私立朝陽科技大學
幼兒教育保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湘宜(2001)。創意媽媽百寶箱。台北:愛家文化基金會出版
張慶勳(2005)。論文寫作手冊(增訂三板)。台北:心理。
游乾桂(2003)。啟發孩子的創造力:在日常生活中發現、鼓勵。台北:遠流。
游琬娟譯(1998)。曼陀羅的創造天地。(蘇珊‧芬澈著)。台北:生命潛能。
曾敬梅(2002)。玩興、幽默、創意態度、創造氛圍與創造力的關係—以研究生
為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彭德中譯(1989)。個人生涯設計 : 曼陀羅思考訓練實用手冊(今泉浩晃著)。
臺北市 : 遠流
黃瑞琴(1997)。幼兒讀寫萌發課程。台北:五南。
黃世鈺(1999)。幼兒班級經營。臺北市:五南
黃兆申(2003)。黏土創意教學對於幼兒立體造形認知的影響。國立臺灣藝術大
學造形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作后(2000)。基本形狀的繪畫能力培養對幼兒創造思考能力的影響研究。台
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志成、王淑芬(2001):幼兒的發展與輔導。台北:揚智。
黃期璟(2003)。幼兒操作建構性玩具之創造力表現~以「樂高」為例。國立台
北護理學院嬰幼兒保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理淑(2006)。繪本運用在單元設計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
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秋月譯(1988)。Memo學入門 : 創造性思考工具/基礎運用方法。(今泉浩
晃著)。臺北市 : 遠流
陳文德(1999)。用心教孩子台北:遠流
陳昭儀(1990)。我國傑出發明家之人格特質、創造歷程及生涯發展之研究。國
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昭儀(1991)。二十位傑出發明家的生涯路。台北:心理。
陳淑鈺(2004)。寫實性圖畫書與想像性圖畫書對大班幼兒想像力的影響。南華
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諭蓁(2006)。曼陀羅創造性寫作教學方案對國小學生寫作表現、寫作態度與
創造力之影響。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龍安(2004)。幼稚園創造思考教學活動設計(一)(一版三刷)。台北:五南。
陳龍安(2006)。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第六版)。台北:心理。
陳龍安、朱湘吉(1999)。創造與生活。臺北:五南。
陳璐茜(2004)。想像力插畫教室。台北:雄獅。
陳璐茜(2004)。趣味繪本教室。台北:雄獅。
陳璐茜(2004)。繪本發想教室。台北:雄獅。
黃麗卿(1996)。創造性音樂遊戲與傳統音樂教學活動中幼兒創造行為表現之差
異比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葉玉珠(2000)。影響創意發展的個人特質、家庭及學校因素量表之發展。發表
於技術創造力研討會之論文。台北:國立政治大學。
葉佳容 (2004)。幼兒數學創造力教學引導策略之分析研究。屏東科技大學幼兒保
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董奇(1995)。兒童創造力發展心理。臺北市:五南。
詹日宜(2005)。圖畫書教學情境中幼兒分享概念發展之探究。國立新竹教育大
學人資處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詹志禹(2002)。創造力的定義與創造力的發展—兒童會創造嗎?。教育研究月
刊,第100 期,頁117-124。
楊舒百(2007)。語文概念構圖教學方案對國小學生創造力及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創造力發展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廖怡佳(2004)。幼兒創造力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幼兒教育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
廖素珍(1993)。創造思考教學方案對幼稚園幼兒創造思考能力之影響。私立中
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論文(未出版)
蔡淑娟(2003)。美國凱迪克金牌獎作家作品研究。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
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美娟(2005)。綜合活動教師實施創意教學之專業成長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未出版)
鄭青青(1993)。蒙特梭利實驗教學法與單元設計教學法對幼兒創造力發展影響
之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明進(1996)。探討台灣兒童畫30年來之繪畫主題表現。美育雙月刊,69,1-1
鄧美雲、周世宗(2004)。繪本教學DIY。台北:雄獅。
鄧美雲、周世宗(2004)。繪本創作DIY。台北:雄獅。
賴淑雅(2004)立體書設計與兒童創造力啟發之探討。中原大學商業設計學系碩
士學位論文(未出版)。
簡楚瑛、陳淑芳(2003)。創造力在幼兒階段的特質、實踐和傳遞歷程之跨文化
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計畫編號:
NSC91-2522-S-004-005-
簡楚瑛、陳淑芳、黃譯瑩(2001)。幼兒教育創造力教育政策規劃研究。「創造
力教育政策白皮書」計畫子計畫研究報告書,教育部顧問室。
簡楚瑛、陳淑芳、黃譯瑩(2002)。幼兒教育創造力。學生輔導雙月刊,79,18-31。
魏美惠(2005)。近代幼兒教育思潮台北:心理
羅美慧(2004)。圖畫書創意教學策略對兒童藝術創造力表現之影響 。國立新
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關根正明(2001)。怎樣包容孩子:要仔細聽孩子的意見。台北:國際村
關根正明(2001)。教師說話技巧:擅於傾聽與言談的學問。台北:國際村
饒見維(2005)。創造思考訓練─創造思考的心理策略與技巧。台北:五南。
貳、西文部份
Annarella, L. A.(2000)Making Creativity and Imagination Part of the
Curriculum.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44197)
Aer, J. M., Jr. (1988). Long-term effects of creativity training with middle
schoolstudents. 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ce, 8(2), 183-193.
Amabile, T, M.(1983).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 NY:Springer-Verlag.
Amabile, T.M. (1997). Entrepreneurial creativity through motivational
synergy. Journal of Creativity Behavior, 31(1), 18-26.
Basadur, M; Wakabayashi, M. & Takai, J. (1992). Training effects on the divergent thinking attitudes of Japanese manag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16, 329-345.
Chan, D. W. & Chan, L. K. (1999). Implicit Theories of Creativity:Teachers’Perception of Student Characteristics in Hong Kong.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Vol.12 No.3, pp.138-195.
Cheng,M.Y.V.(2001).Creativity in Teaching:Conceptualization,
assessment and resourc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of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Craft, A. (2000). Creativity across the primary curriculum: Framing and developing practice. London:Routledge.
Dacey,J.S.(1989).Peak periods of creativity growth across the lifespan.
The Journal of Creativity Behavior.23(4),p224-246.
Davis, J. (1997). The "u" and the wheel of "c": Development and devaluation of graphic symbolization and the cognitive approach at harvard project zero. In A. M. Kindler (Ed.), Child development in art (pp. 45-59). Reston, VA: NAEA
Ellen, J.(2006)。How To Choose A Picture Book. Retrieved Apr 16,2006,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preschoolrainbow.org/book-themes.htm
Gardner,H.(1993).Creating minds. New York:Basic.
Graham,M. J.(2000).A picture(book)Is Worth a Thousand Word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English
(90 th Milwaukee, Wr, Novemver 16-21, 2000)(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450343 )
Jennifer, M.; Diane, A.(2005). Creative Solutions Children'sVoice.Washington:Jul/Aug 2005.14, Iss.4;pg.24,6pgs. Retrieved Apr 16,2006,from the Pro-quest on-line database.
Kabanoff. B., & Bottger, P.(1991). Effectiveness of creativity training and its relation to selected personality factors.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2, 235-248.
Moran, James D.,(1988).Creativity in Young Children.(ERIC Clearinghouse
onElementary and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Urbana IL.)(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306008 )
Mark A Runco (2001). Modes of Thinking in Young Children . The Talented
Roeper Review; Bloomfield Hills; Apr 2001;
Runco, M. A. & Chand, I. (1995). Cognition and creativit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7(3), 243-267.
Runco & Johnson (2002). Parents’ and teachers’ implicit theories of children’s
creativity: 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Creative Research Journal, 14(3
and4), 427-438
Susan Canizares(2000). Experience the magic of picture books.
Scholastic Parent & Child.New York:Jun/Jul 2000.7,Iss.6;pg.43,5pgs. Retrieved
Apr 16,2006,from the Pro-quest on-line database.
Renner, V., & Renner, J. C. (1971). Effects of a creativity training program on
Scott(1999).Teachers’Biases Toward Creative Children.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Vil.12,No.4,321-328.
Starko, A. J.(2000). Creativity in the classroom: School in the curious delight. NJ: LEA.
Sternberg,R.J.(Ed.)(1988). The nature of creativity . Cambridge, Mas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125-147.
Stuart,M.( 1991). Picture books in the primary classroom. Chapman:London.
Sternberg, R.J.(2003).Creative Thinking in the Classroom.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Vol. 47, No. 3, 2003, PACE Center, Yale University,
Box 208358, New Haven, CT 06520–8358, USA
Susan Canizares(2000). Experience the magic of picture books.
Scholastic Parent & Child.New York:Jun/Jul 2000.7,Iss.6;pg.43,5pgs.
Retrieved Apr 16,2006,from the Pro-quest on-line database
Torrance,E.P.(1984). Are children becoming more creative? The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20,1-13.
Taylor, S. L. & Rogers, C. S., (200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layfulness and
creativity of Japanese preschool childre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rly
Childhood, 33 (1), 43-49.
Tan,Shsan(2001). Picture Books:Who Are They For?. Paper presented at the
Joint National Conference of teachers of English of Australian Association
forbthe Teaching of English and the Australian Literacy Eductors’ Association
(Hobart, Tasmania, Australia, July 12-15, 2001)(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458581)
Torrance, E.P. (1988). The Nature of creativity as manifest in its testing. In
R.J.Sternberg (Ed), (pp.43-75).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reffinger, D. J.(Ed.)(2004). Creativity and giftedness. California:Corwin Press
Trostle,S.L.&Yawkey,T.D.(1982). Creative thinking and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 : the fourth basic skil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rly Childhood,
14(2),67-71.
Wallach, M. A., & Kogan, N. (1965). Modes of thinking in young children.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Warash, B. G.; Markstrom, C. A.; McDonald, Sabrina (1999).
Issues in Education: The Relation between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Mothers' Attitudes on Play and Creativity. Education.Journal of
Early Education and Family Review, 6(5), p. 12-19.
Woodman,R.W., & Schoenfeldt, L.F. (1990). An Interactionist Model of
Creative Bihavior.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24(1), p.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