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敬妤
Jing-Yu, Lin
論文名稱: 宜蘭市民參與宜蘭河環境保育之研究
A study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Yi-lan River
指導教授: 廖學誠
Liaw, Shyue-Cher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3
中文關鍵詞: 宜蘭河溪流廊道民眾參與環境保育環境識覺
英文關鍵詞: Yi-Lan River, stream corridors, public participa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ercept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92下載:6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以宜蘭市為主要研究區域,以問卷調查與統計分析進行主題研究,探討宜蘭市民對宜蘭河環境保育的看法。問卷內容設計是以質性研究的成果為基礎,包括:文獻分析、深度訪談、內容分析等方法,以瞭解宜蘭河溪流廊道整治及人河關係的歷史變遷、宜蘭河環境議題的多樣面向及其空間變化。
    研究結果顯示,宜蘭市民和宜蘭河互動特色為「參與頻率高、停留時間短」;市民認為宜蘭河濱地區經整治後成為都市綠廊,即應具備多重功能,尤其對「後續維護管理」十分重視;市民對宜蘭河水質是十分關心的,但受到認知與對人河關係定位的影響,在部份問項則顯得較為低落。透過因素分析,宜蘭市民對宜蘭河整治看法可歸納成三大因素組:民眾參與、環境保育、運動休憩等;宜蘭市民對宜蘭河水質關心程度則可歸納成二大因素組:水質污染與水源利用。在卡方檢定的結果顯示,女性受到傳統角色扮演的影響,休閒障礙較高、對運動休閒設施是否能夠滿足親子活動的需求較為在意,並且關心宜蘭河水質的問題,但在公共參與上則較男性顯得較為消極;老年人口與宜蘭河互動頻率與時間較高、青年人口認為宜蘭河整治應首重生態保育、中年人口對於公共事務的參與較為積極;濱河區的居民則受到距離的影響,與宜蘭河間的人地關係較為緊密,影響所及,對於宜蘭河的休憩運動機能較為看重,也強烈表達政府在河川整治應首要考慮在地居民的需求、並應在整治前盡到溝通說明的義務。

    This research, mainly focusing on Yi-lan City area, is conducted through questionnaire and statistic analysis as a theme research. It explores and probes into the viewpoints of the citizens in Yi-lan City on the issu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the Yi-lan River. The design of the questionnaire is based on the result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 including literature analysis, profound interview, content analysis and so forth, so as to figure out the improvement of the stream corridors of the Yi-lan River, the historical changes of the human-river relationship, and the various dimensions and its spatial changes of the current environmental issue on the Yi-lan River.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the chief characteristic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citizens in Yi-lan City and the Yi-lan River is “frequent involvement but short period of lingering time.” The residents suppose the strand of the Yi-lan River should be multi-functional after dredged as urban stream corridors. They lay more emphasis on the follow-up maintenance and management in particular. Besides, they are very concerned about the water quality of the Yi-lan River. However, some of the results in the questionnaire are relatively more negative because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perception of the human-river relationship. Through factor analysis, the opinions of the residents in Yi-lan City o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Yi-lan River can be generalized from three main factors: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sports and recreation etc.. In addition,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citizens in Yi-lan City care about the quality of the Yi-lan River can be concluded from two main factors: water pollution and water exploitation. In the aspect of Chi-square Test, on account of the traditional role in a family, women tend to have more leisure constrains and cares more about both whether the recreational facilities can meet the needs of a family and the quality of the Yi-lan River. However, compared to men, they are more negative in terms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Senior citizens spend more time around the Yi-lan River. As far as the young are concerned, the top priority of the improvement of the Yi-lan River should be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Moreover, the middle-aged people tend to be more active in public affair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sidents living on shore and the Yi-lan River is comparatively closer as a result of the distance; thus, they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sports and recreational function of the Yi-lan River and strongly recommend the government should take into account the needs of the local people when it comes to the improvement of the river; what’s more, the authorities concerned should fulfill their obligations to communicate and illustrate policies to the people before implementing any program.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文獻回顧 2 第四節 研究區域與研究方法 13 第二章 宜蘭河水利整治歷程之人河關係探究 第一節 水患頻繁的宜蘭河 22 第二節 農業防洪時期之人河關係 31 第三節 生態遊憩時期之人河關係 40 第四節 小結 45 第三節 民眾參與宜蘭河生態保育之研究 第一節 永續經營與民眾參與 48 第二節 宜蘭河環境議題報導分析:1999-2004年 50 第三節 民眾參與宜蘭河生態保育實例探討 58 第四節 小結 74 第四章 宜蘭市民對宜蘭河生態保育的看法 第一節 受訪者屬性資料分析 77 第二節 宜蘭市民的環境態度與環保行為 79 第三節 宜蘭市民對宜蘭河生態保育之因素分析 88 第四節 小結 92 第五節 宜蘭市民對宜蘭河生態保育看法之卡方檢定 第一節 人地互動關係之卡方檢定 94 第二節 宜蘭河整治看法之卡方檢定 100 第三節 水質關心程度之卡方檢定 109 第四節 小結 113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115 第二節 建議 117 引用文獻 119 附錄一 129 附錄二 131 附錄三 132

    一、中文部份
    水利局(1982),宜蘭河治理基本計劃(蘭陽溪水系),台灣省水利局。
    王水杉(2001),柴山開發保育公眾參與決策中專業角色與觀點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論。
    王秀娟(2001),民眾參與河濱綠地空間營造與維護管理之領域現象探討,環境與藝術學刊2,121-130。
    王衍(2003),永續發展與社區營造之探討,蘭陽學報,95-104頁。
    王聖文(2004),以永續觀點探討台南七股居民對溼地發展態度之分析,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論。
    丘昌泰、洪鴻智、陳金貴(2002),建立市民導向的社區參與制度-北市經驗之評析,行政暨政策學報35:6。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2000),耆老口述歷史-宜蘭縣鄉土史料,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朱益生(2001),社區進行保育工作之研究---以花蓮縣富源社區馬蘭鉤溪護溪巡守隊為例,國立東華大學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碩論。
    行政院環保署 (2004a),第二屆世界環境水質監測日活動-領隊教師培訓營課程講義,行政院環保署。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住宅及都市發展處(1996),台灣地區戶外遊憩政策之研究:10-150。
    李永展、陳錦賜(2001),永續發展之反思,建築與規劃學報2(1):43-57頁。
    李青松(2002),高齡者休閒參與之研究,中華家政學刊31:21-38。
    李友平(2003 ),宜蘭平原地層下陷區地下水情勢及淹水潛勢分析,第十四屆水利工程研討會(下),94-101頁。
    李素馨、侯錦雄、陳韻如(2000),民眾對都市河岸景觀設計的偏好,造園學報6(1/2):55-69。
    李素馨、楊勝博(2000),隔周休二日與距離因素對遊樂區旅遊參與型態之影響-以九族文化村、劍湖山世界遊樂區遊客為例,戶外遊憩研究13(2):1-22。
    李素馨、黃仕憲(2002),居民對水圳的環境價值認知與構築形式偏好之研究 ,中國園藝42(2):183-198。
    沈宜榛(2000),都市水圳環境改造與活化之研究--以塯公圳大安支線台大段為例 ,國立臺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碩論。
    汪靜明(2003),生態視窗-大屯溪的生態與工法,第三屆永續生態旅遊研究會論文集,1-2頁。
    呂文皓(2003),社區發展中非營利組織其角色與功能之研究-以船仔頭文教基金會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論。
    呂美玉、林英賢、林正芳(2001),宜蘭市志地理篇,宜蘭市公所。
    呂雅雯、黃錦堂、於幼華(1999),永續發展理念下的環境影響評估制度,環境工程會刊,104-117頁。
    呂嘉泓(2000),社區營造在永續發展中之角色-以嘉義縣山美社區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論。
    杜娟娟、陳金英、梁偉玲、陳秀美(2002):已婚婦女休閒特性之研究,中華家政學刊31:39-56。
    邱皓政(2004),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五南圖書,(2-15)頁。
    宜蘭縣政府(2003),宜蘭河生態工法博覽會成果報告,2-3頁。
    拓殖大學(2002),宜蘭與西鄉菊次郎,拓殖大學。
    林大元(2003),宜蘭河生態工程的回顧與展望,宜蘭河生態工法博覽會研討會論文集。
    林玉婷(2001),社區營造永續觀光評估模式之研究,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研究所碩論。
    林正芳(2002),續修頭城鎮志,宜蘭縣頭城鎮公所。
    林正芳(2003),宜蘭市志大事記(上),宜蘭市公所。
    林佳蓉(2002),台灣地區老人休閒參與和休閒阻礙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2(2):59-76。
    林英俊譯(1993),宜蘭廳管內埤圳調查書(下),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
    林茂耀(2004),花蓮地區四個環保團體發展歷程與推動環境教育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碩論。
    林華慶、陳寶忠、呂光洋(2003),濕地營造案例-台北市立動物園濕地生園,生態工法與生物多樣性研討會摘要論文集,7-10頁。
    林榮信、林育安(2003),宜蘭河流域人文及自然資源調查計劃報告書,宜蘭縣政
    府,361-386頁。
    林惠民(2002),生態系經營理念導入水庫集水區經營管理之研究—以明德水庫推動計畫為例,國立臺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碩論。
    林惠玲、陳正倉(2001),統計學(上),雙葉書廊公司,503頁。
    林碧珍(2000),在職教師數學專業發展方案的協同行動研究,新竹師院學報,13,115-148。
    林淑婷、陳章波(2004),生態旅遊與社區營造的參與式規劃:以高美海岸溼地為例,環境教育研究,2(1):85-108。
    林聖傑(2002),台灣河川之生態復育及應用概要,逢甲大學土木及水利工程所碩論,30頁。
    林鎮洋、李佩珍(1999),河川管理的另類思考-民眾參與,水資源管理季刊,2:30-37。
    林鎮洋、邱逸文(2003),生態工法概論,明文出版社。
    吳輝龍(2002),自然生態工法與災害防治,九十一年度創造台灣城鄉新風貌示範劃生態工法講習會,(5-5)頁。
    紀駿傑(1998),我們沒有共同的未來,西方主流「環保」關懷的政治經濟學,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1:143。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圖書公司,445頁。
    柯培元(1961),噶瑪蘭志略,台灣文獻叢刊1,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侯錦雄(2000),公園使用滿意度與其維護管理意願-以臺北市、臺中市、彰化市居民為例,中國園藝46(1):103-118。
    侯錦雄(2003),生態規劃設計之觀念與作法,九十一年度創造台灣城鄉新風貌示範計劃生態工法講習會,(8-2)頁。
    戚永年、許慧苓(2001),新環境典範在環境態度分析上之應用,臺灣林業27(4):47-53。
    陳秋楊、郭瓊瑩(2000),生態工法之教育推廣,生態工法講習班講義,176頁。
    陳雅芬(2002),地方民主與永續發展之研究-以台南縣濱南工業區開發案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論。
    陳淑均(1963),噶瑪蘭廳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陳鴻雁(2003),我國國民運動意識之調查研究國民參與休閒運動人口調查研究,行政院體委會委託專案研究報告。
    郭城孟(2000),一個生態學家心目中的生態工法,生態工法講習班講義,2頁。
    郭瓊瑩(2002),如何將生態規劃設計與「水與綠建設計畫」接軌生態工法講
    習會背景資料說明,九十一年度創造台灣城鄉新風貌示範計劃生態工法講習會,(I-3)-(I-4)頁。
    許美瑞(2003),環境價值的概念分析,環境教育研究1(1):51-81。
    黃三榮(2001),論環境影響評估法中之民眾參與,律師雜誌26:31-34頁。
    黃叔璥(1957),台海使槎錄,台灣文獻叢刊4,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黃裕星(1998),新林業-森林生態系經營理念,森林生態系經營中文文獻彙編,
    1-4頁。
    黃義俊、黃俊英(2001),態度、環境態度與生態責任之探討,企銀季刊24(3):113-148。
    黃雯娟(1998),宜蘭縣水利發展史,宜蘭縣政府。
    黃雯娟(2000),台灣地名辭書卷一宜蘭縣,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黃勝頂(2001),河川近自然工法之設計及其高水分析-以台中地區筏子溪為例,中原大學土木工程學系水利工程組碩論。
    黃財尉(2003),共同因素分析與主成份分析之比較,彰化師大輔導學報25: 63-85。
    黃鴻禧(2001),話說員山,員山鄉公所,157-176頁。
    崔玉霞(2002),農村居民對發展休閒農業態度之研究-以南投縣和興社區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論。
    華昌琳(2003),河濱工程,宜蘭河生態工法博覽會研討會論文集。
    梁世雄、張明雄(2003),生態工法之評鑑,生態工法與生物多樣性研討會論文集,中華民國溪流環境協會,82頁。
    彭國棟(1999),淺談環境正義,自然保育季刊28:6-13。
    張文義(2003),河道、港口與宜蘭歷史發展的關係-以烏石港為例,富春文化。
    張光達(1999),運動休閒滿意研究論文之比較分析,大專體育45:69-78。
    張哲銘(2004),921地震後大甲溪流域全方位治理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系碩論。
    張政亮(2003),游移於蘭陽平原上的蟠龍-從平原特性談宜蘭河河道的變遷,宜
    蘭河生命史討論會論文集,139-161頁。
    張智欽(2003a),宜蘭河水文環境之研究,宜蘭河生命史討論會論文集,23-49頁。
    張智欽(2003b),宜蘭河人文及自然資源調查計劃報告書,宜蘭縣政府。
    張豐年(2001),921「生態工法」整治崩塌地可行嗎? 生態中心季利10(6):18-21頁。
    張勤(1992a),重修台灣省通志卷四經濟志水利篇第一冊,台灣省文獻會。
    張勤(1992b),重修台灣省通志卷四經濟志水利篇第二冊,台灣省文獻會。
    曾晴賢(2002),河川情勢調查-動物篇,自然生態工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8頁。
    葉俊榮(1994),環境政策與法律,月旦出版社。
    詹欣華(2004),社區永續發展—以南投縣桃米社區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論。
    詹素娟(2003),宜蘭河與原住民-水系看噶瑪蘭人的村落與文化,宜蘭河生命史研討會,207-213頁。
    象設計集團(1997),宜蘭河流域景觀整體規劃,宜蘭縣政府。
    楊文慶(2003),宜蘭市志大事記(下),宜蘭市公所
    楊冠政(1997),環境教育,明文出版社,266頁。
    楊萬全(1993),水文學,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371-372頁。
    廖于瑋(2002),分權管理制度在保護區經營管理上之應用-以宜蘭縣無尾港水鳥保護區為例,東華大學環境政策研究所碩論。
    趙日新(2004):結合生態與休憩的都市河岸設計-走在波特蘭市的河濱公園,造園季刊50:5-12。
    甄曉蘭(1995),合作行動研究:進行教育研究的另一種方式,嘉義師院學報9:297-318。
    劉博文(1994),都市河岸親水空間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論。
    蔡欣茹、吳敏顯(2003),宜蘭河流域早期航運,宜蘭河流域人文與自然資源調查計劃報告書,78-87頁。
    蔡蕙安(1996),地方永續發展的基本架構與行動策略-經濟篇,空間雜誌88:49。
    蔡宏進、廖正宏(1993):人口學,巨流圖書公司,241-258頁。
    蔡勳雄、張隆盛、陳錦賜(2001),都市永續發展指標的建立,國政研究專題,178頁。
    鄧福麒(2003),生態旅遊規劃方案下之居民參與和願付價值關係的探討~黑面琵鷺保護區之檢視,國立臺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研究所碩論。
    盧道杰(2003),社區推動生態保育,生態工法與生物多樣性研討會論文集,130頁。
    謝金德(2002),自然生態河溪之治理規劃設計與施工,自然生態工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93-103頁。
    謝宏昌、鄧文慧(1999),論都市計劃過程中民眾利益組成與位置改變-由高雄市內惟埤文化園區特定區計劃剖析民眾參與的本質,成功大學學報34:61-83。
    謝淑芬(2003),性別、家庭生命週期、家庭休閒參與頻率與休閒阻礙之相關研究,旅遊管理研究3(1):1-21。
    蘇雅惠(1998),原住民農民主導的學習團體-一個實例剖析,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報15:25-53。
    譚鴻仁(2003),民眾參與與永續發展,師大地理研究報告38:55-64頁。
    譚鴻仁(2004),規劃制度的轉向-社區規劃師制度的探討,綠建築,72-77頁。
    羅秀華(2004),文山社區由充權到治理的發展歷程,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論。

    二、西文部份
    Asakawa, S., Yoshida, K. and Yabe, K.(2004): Perceptions of urban stream corridors within the greenway system of Sapporo, Japan ,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68:167–182
    Alexandris, K. and Carroll, B.(1997): An analysis of leisure constrains based on different recreational sport participation levels:resules from a study in Greece, Leisure Sciences,19:1-15.
    Bergen, S.D., S.M.Bolton and J.L.Fridley (2001): Design principles for ecological engineering, Ecological Engineering,18:201-210.
    Bischoff, A. (1995): Greenway as vehicles for expression,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33:317-315.
    Campbell, S. (1996): Green Cities,Growing Cities,Just Citie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62(3):296-312.
    Cunningham,J.V. (1972):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Public Affiars,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32:589-602.
    Dunlap, R. E. and K. D. Van Liere (1978): The new environmental paradigm: a proposed measuring instrument and preliminary results, Environmental Education,9:10-19.
    Fbos, J.G. (2004): Greenway planning in the United States:its origins and recent case studies,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68(2-3):321-342.
    Gardner, S. (2004): Participatory Action Research Helps Now, The Education Digest 70(3): 51-55.
    Gobster, P.H. (1995): Perception and use of a metropolitan greenway system or recreation,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33:401-413.
    House, M. A. (1996): Public perception and water quality management,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34(12):25-32.
    Hsu, H.-H. and Chen, C.-T. (2002): Observed and projected climate change in Taiwan, Meteorology and Atmospheric Physics,79(1-2):87-104.
    Lindsey, G. (1999): Use of urban greenways: insights from Indianapolis ,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45:145-157.
    Miller, J. R. and Hobbs N. T. (2000): Recreational trails, human activity, and nest predation in lowland riparian areas,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50:227-236.
    Mordock, K. and Krasny, M. E. (2001): Participatory Action Research: a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Framework for EE,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32(3): 15-20.
    Myattea, L. B. ,Scrimshaw, J. N. and Lester J.N.(2003): Public perceptions and attitudes towards a forthcoming managed realignment scheme:Freiston Shore, Lincolnshire, UK.
    Orams, M. B. (1995): Towards a more desirable form of ecotourism, Tourism management,16(1):3-8.
    Ragheb, M. (1980): Interrelationships among leisure participation,leisure satisfaction and leisure attitudes,Journaln of leisure Research,12,138-149
    Ryan, R.L (1998): Local perception and values for a Midwestern river corridor,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42:225-237.
    Searns, R. M. (1995): The evolution of greenways as an adaptive urban landscape form,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33:65-80.
    Steel, B. S. (1996):Thinking Globally and Acting Locally?Environmental Attitudes ,Behavior and Activism,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47:27-36.
    Thibault, P. A . (1997): Ground cover patterns near streams for urban land use categories,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39:37-45.
    Tran, K.C., Euan,E. and Isla, M.L. (2002): Public perception of development issue:impact of water pollution on a small coastal community, Ocean & Coastal Management,45:405-420.
    Vecchiarelli, S., Prelip, M., Slusser, W., Weightman, H. and Neumann C. (2005): Using Participatory Action Research to Develop a School-based Environmental Intervention to Support Healthy Eating and Physical Activity, 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Education, 36(1): 35-42.

    三、網路資料
    中國時報(1998),垃圾魚充斥捕魚郎氣惱不能吃又破壞魚網且繁殖力強宜蘭河川風雲變色,2004/12/15,http://vip.tol.com.tw。
    中國時報(1999),千人淨灘壯圍海景,2004/12/09/,http://vip.tol.com.tw/。
    中央氣象局(2004),民國92年宜蘭氣象站逐日雨量資料,2004/12/15,http://www.cwb.gov.tw/V4/index.htm。
    行政院農委會(2004),台灣地貌運動改造特展-新河川運動,2004/11/21,http://www.taiwanlandform.org/。
    行政院環保署(2004b),世界水質監測日,2004/12/13,http://www.epa.gov.tw/monitoring/wmd。
    行政院環保署(2004c),世界水質監測日-隊伍名單,2004/12/15,http://www.greenschool.org.tw/wwmd/report/wwmd_team_list.php。
    行政院環保署(2005),環保統計定義,2005/2/10,http://www.epa.gov.tw/b/b0100.sap?Ct_Code=03X0000129X0002328。
    江惠櫻(2003),地球公民-惠普,永續產業發展雙月刊12,2004/12/09,http://portal.nccp.org.tw/monthlymgz/vol12.htm。
    林美忠(2000),颱風侵襲 蘭陽對外交通中斷,2004/12/15,http://vip.tol.com.tw/CT_NS/CTSearchList.aspx。
    林美忠(2001a),河川淨化一斤十兩巨無霸鯽魚重現宜蘭河,中國時報,2004/12/15,http://vip.tol.com.tw/CT_NS/CTSearchList.aspx。
    林美忠(2001b),宜市七張橋下宛如垃圾場,中國時報,2004/12/15,http://vip.tol.com.tw/CT_NS/CTSearch.aspx 。
    宜蘭縣政府主計室(2005),http://bgacst.e-land.gov.tw/bgacst2/all.asp,2005/4/14。
    宜蘭市戶政事務所(2005),http://ilhhr.e-land.gov.tw/,2005/1/10。
    宜蘭縣環保局(2005),宜蘭河水質資料,2005/1/10,http://www.ilepb.gov.tw/index.sap。
    施勵行、林琨翔(2003),綠色供應鏈中企業的整合策略,永續產業發展雙月刊12,2004/12/09,http://portal.nccp.org.tw/monthlymgz/vol12.htm。
    高興宇(2002),梅洲抽水站 最快後年動工 營建署勘查預定地提出時間表,中國時報,2004/12/22,http://vip.tol.com.tw/CT_NS/CTSearch.aspx。
    許昌平(2001),中央砸銀子 將美化全台河川管理與維護 號召民間來認養,民生報,2004/12/15,http://udndata.com/。
    陳木隆(2001),員山五十溪氾濫 立委把脈,2004/12/10,http://vip.tol.com.tw/CT_NS/CTSearch.aspx。
    陳木隆(2002),宜蘭河髒臭徹查污染源,中國時報,2004/12/15,http://vip.tol.com.tw/CT_NS/CTSearch.aspx。
    陳木隆(2003),河畔遭倒垃圾 加強巡邏,中國時報,2004/12/15, http://vip.tol.com.tw/CT_NS/CTSearch.aspx。
    陳木隆(2004),蘭陽風強雨急 一死一失蹤,中國時報,2004/12/15,http://vip.tol.com.tw/CT_NS/CTSearch.aspx 。
    陳賡堯(2000),關懷水資源及河川指標座談會今日揭幕,河川污染、觀光資源列議題,中國時報,2001/12/15,http://vip.tol.com.tw/CT_NS/CTSearch.aspx。
    鄒品為(2004),水淹新南村農田滅頂,2004/21/15,http://vip.tol.com.tw/myfolder/CTfolders.aspx。
    廖洪勝(1999),抗議私設焚化爐 匏崙村民設路障,聯合報,2004/12/22, http://udndata.com/。
    廖洪勝(2003a),龜山跳望 東港土堤 應改水泥防層,聯合報,2004/12/22, http://udndata.com/。
    廖洪勝(2003b),壯圍報導壯圍海灘垃圾多 上游惹的禍,聯合報,2004/12/15,http://udndata.com/。
    廖洪勝(2003c),龜山眺望灌溉用水 宜設檢測器,聯合報,2004/12/15,http://udndata.com/。
    廖雅欣(2001),大礁溪遭汙染 水濁散異味,聯合報,2004/12/22, http://udndata.com/。
    廖雅欣(2003),封溪護魚 員山人走訪大同「取經」,聯合報,2004/12/22, http://udndata.com/。
    聯合報(2004),河堤傾倒廢棄建材,http://udndata.com/,2004/12/09。
    羅建旺(2000),捕鰻苗得在垃圾堆裡挑,聯合報,2004/12/15,http://udndata.com/。
    戴永華(1999),綠堤維護 經費不足盼社區認養記者,2004/12/15,http://udndata.com/。
    戴永華(2000),壯圍將建汙水廠回饋濕地公園,聯合報,2004/12/15,http://udndata.com/。
    戴永華(2000),宜蘭河綠美化首期工程 完工啟用,聯合報,2004/12/15,
    http://udndata.com/。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