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王柵穰 Wang, Shan-Rang |
---|---|
論文名稱: |
1960年代台語諜報片之敘事與符碼研究 |
指導教授: | 陳龍廷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臺灣語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 Culture,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17 |
畢業學年度: | 10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06 |
中文關鍵詞: | 台語電影 、台語諜報片 、敘事學 、符號學 |
英文關鍵詞: | Taiwanese film, Spy films, Semiotics, Narratology |
DOI URL: |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3085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71 下載: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的研究範疇主要是以現存於國家電影資料館中的台語諜報片為基準,以「敘事理論」解析台語諜報片中的敘事結構、內容、人物等,並以「符號學」相關的理論與概念為輔,探究其電影鏡頭中的意象與影象背後所指涉的文化符碼,例如電影中有特寫許多各種「服裝」、「造型」和「武器」鏡頭等,都有其表象意涵與深層意涵,而影片中男女性別關係(階級、愛情觀等)也是著重的焦點之一,藉由主客體的置換,詮釋出1960年代台語諜報片中的敘事策略與電影圖像中文化符碼的意涵。台語電影雖是代表台灣時代的另一種風情與轉變的社會紀錄,研究者認為可以擴大研究台語電影的深層意涵,讓時人透過此研究能更深入了解台語諜報片在台灣影壇中的重要性和獨特性,以豐富台語電影研究的深度與廣度,也希冀未來能夠廣泛引發更為深入的討論與探索。
This study applied narrative theory to analyze the narrative structure and content of Taiwanese-language spy films made during the 1960s by using existing copies archived by the Taiwan Film Institute. Supplementary analysis using semiotic theories and concepts was performed to decode the symbols in these films (e.g., camera shots, images, characters, facial expressions, slogans, and dialogue), understand their specific meanings in the films, and decipher the cultural codes embodied in the images. In addition, the critical film element of gender relationship (e.g., that in social class and views on relationship) was analyzed. Displacement of the subject and object was employed to identify the meanings of the cultural codes embedded in the film images. Although Taiwanese-language films were made to record the social lifestyles and conditions of earlier times, the insightful analysis of Taiwanese spy films in this study can increas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ir significance and uniqueness in the history of Taiwanese cinema.
參考文獻
專書
白庚勝,1997,《世界文學三百題》,台北市:建宏
賈放譯,2006,《故事形態學》,北京:中華書局
盧非易,1998,《台灣電影、政治、經濟、美學(1949-1994)》,台北:遠流。
黃仁、王唯,2004,《台灣電影百年史話(上冊)》,台北:視覺印象廣告
劉森堯譯,1996,《電影符號學導論》,台北:遠流。
廖金鳳,2001,《消逝的影像:台語片的電影再現與文化認同》,台北:遠流。
程予誠,2008,《電影敘事影像美學:剪接理論與實證》,台北市:五南圖出版,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敖軍譯,1998,《流行體系─符號學與服飾符碼》(SystemeDe La Mode ─ Clothing and dress-Terminology Fashion ),臺北市:桂冠。
布希亞(Baudrillard)著,Levin Charles 譯,1981,《符號的政治經濟學批判》
(For a Critiqueof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Sign),Telos 出版。
電影資料館口述電影史小組,1994,《台語片時代》,台北: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
黃新生2010,《電影理論》,台北:五南。。
黃仁,1994,《悲情台語片》,台北:萬象。
黃仁,2003,《白克導演紀念文集暨遺作選輯》,台北:亞太。
黃仁,2004,《台灣影評六十年:台灣影評史話》,台北:亞太。
黃仁,2005,《辛奇的傳奇》,台北:亞太。
黃仁,2006,《優秀臺語片評論精選集》,台北:亞太。
黃仁,2007,《開拓台語片女性先驅》,台北:禾田科技。
期刊論文
王葳葳譯,2000年8月,〈間諜小說的形式〉,《中外文學》,第29卷,第3期,頁41-60。
吳玲珠,2001年1月,〈從歷史的鏡頭走出──導演辛奇與台語片的黃金歲月〉,《光華》,第26卷第1期,頁86-93。
林芳玫,2010年6月〈台語電影中的女性角色:分析辛奇導演的《地獄新娘》〉,《台語文教學校刊》,第八期,頁6-11 。
陳儒修,1998年3月,〈從台語片看台北〉,《台北畫刊》,362期,頁26-27。
陳龍廷,2008年03月,〈臺語電影所呈現的臺灣意象與認同〉,《臺灣風物》的58卷,第1期,頁97-137
黃仁,2006,〈台語片25年流變與再生〉,《優秀台語片評論精選集》,台北:亞太,頁266-267。
葉龍彥,2000年12月,〈正宗台語片的腳本題材與留日導演〉,《台北文獻直字》,第134期,頁127-161。
葉龍彥,2000年3月,〈台語片與厦語片的大對決〉,《台北文獻》,頁105-137
葉龍彥,2002年6月,〈台灣電影史上的好萊塢勢力〉,《台北文獻直字》,140期,頁85-109。
蔡秀女,1987年9月,〈台語影片的類型〉,《民俗曲藝》,49期,頁30-36。
楊裕隆,2012年10月,〈符號理論與應用〉,《科學發展》,樹德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478期
陳平浩,2016年9月,〈戒嚴與冷戰,密室與南洋──台語片六〇週年重探台語片的政治敘事〉,《放映周報》:571期
學位論文
陳睿穎,2011,《家庭的情意結:台語片通俗劇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文所碩士論文。
林奎章,2008,《尋找台語片的類型與作者:從產業到文本》,國立台灣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幸棋,2003年,《台語電影明星演員研究──以四個明星演員為例》。台藝大戲劇系研究 所碩士論文,
黃秀如。《台語片的興衰起落》。台大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何凱凌,2004,《以名牌精品消費考察台灣消費社會》,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鄧敏宏,2003,《從羅藍巴特與布西亞看流行文化的未來發展趨勢》,佛光人文未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專書論文
Most,Glenn W.(1987). “The Hippocratic Smile:John le Carre and the Traditions of the Detective Novel” . pp.81-101 in Harold Bloom(ed.).John Le Carre’.New York:Chelsea House Publishers.
kozloff,Sarah Ruth(1987). “Narrative Theory and Televsion”pp.42-73 in Robert.C.Allen(ed.) Channels of Discourse.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網路資料
財團法人國電影中心http://www.ctfa.org.tw/filmmaker/content.php?id=690
中文電影資料庫http://www.dianying.com/ft/person/JinChaobai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item/%E6%99%AE%E6%B4%9B%E6%99%A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