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李潛龍 Lee, Chien-Lung |
---|---|
論文名稱: |
臺灣登山教育發展之研究(2001-2024) The Study of Development of Mountain Climbing Education in Taiwan (2001-2024) |
指導教授: |
吳崇旗
Wu, Chung-Chi |
口試委員: |
吳崇旗
Wu, Chung-Chi 范春源 Fan, Chun-Yuan 林玫君 Lin, Mei-Chun 蔡居澤 Tsai, Ju-Tse 潘義祥 Pan, Yi-Hsiang |
口試日期: | 2024/06/21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系所名稱: |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
論文出版年: | 2024 |
畢業學年度: | 11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65 |
中文關鍵詞: | 登山教育 、山野教育 、戶外教育 、向山致敬 、12 年新課綱 |
英文關鍵詞: | Mountain Climbing Education, Mountain Education, Outdoor Education, Tribute to the Mountains, The 12-Year Curriculum Guidelines |
研究方法: | 文件分析法 、 半結構式訪談法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400891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70 下載:18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臺灣具有絕佳的天然山林環境,多數的國人對於登山活動興趣高。加上2019年行政院宣示山林開放政策,提出「開放」、「透明」、「服務」、「教育」、「責任」五大政策主軸,全面提升登山活動環境,登山活動逐漸走向蓬勃發展。本研究目的一、探討臺灣登山教育的政策發展。二、探討臺灣登山教育納入高中以下各級學校課程。三、探討臺灣各級學校登山教育的實施。本研究方法使用文獻分析法與訪談法。研究範圍以學校教育中實施的登山教育,時間從2001年~2024年。研究結果發現,臺灣登山教育在2001至2012年間並無具體政策,主要依賴社團和個人喜好。2013年教育部體育署開始推動山野教育,2014年教育部發布戶外教育宣言,為政府政策的開始。2019年行政院推動山林開放政策,登山教育納入2019年12年新課綱,2023年修訂國民教育法,高中及國民中小學校實施戶外教育原則以支持登山教育的推動。而大學是推動登山教育的火車頭,執行先於政策,之後推動登山教育政策,培育專業的師資。而教育部體育署山野教育計畫增能現職師資。各級學校推動登山教育,小學以辦理畢業成長營為主,國中重視高關懷學生,紓解壓力,高中則結合生命教育,各具特色。
Taiwan boasts an excellent natural mountain environment, and many of its citizens have a high interest in hiking activities. In addition, the Executive Yuan's 2019 policy declaration on forest access, which emphasizes "openness," "transparency," "service," "education," and "responsibility," has significantly enhanced the hiking environment, leading to the gradual and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hiking activities.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are: 1. To explore the policy development of mountain climbing education in Taiwan. 2. To investigate the inclusion of mountain climbing education in the curriculum of schools below the high school level in Taiwan. 3. To examine the implementation of mountain climbing education in various schools in Taiwan. This research adopts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interview methods. The study focuses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mountain climbing education within school education from 2001 to 2024. The findings reveal that there were no concrete policies for mountain climbing education in Taiwan between 2001 and 2012, relying mainly on clubs and personal interests. In 2013, the Sports Administration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began promoting mountain education, and in 2014,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issued the Outdoor Education Declaration, marking the beginning of government policy. In 2019, the Executive Yuan promoted the forest access policy, integrating mountain climbing education into the 2019 The 12-Year Curriculum Guidelines. The National Education Act was amended in 2023 to support the promotion of mountain climbing education in high schools and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through outdoor education principles. Universities act as the leaders in promoting mountain climbing education, often implementing initiatives ahead of policy, cultivating professional teaching staff. The Sports Administration's mountain education program enhances the capabilities of current teachers. Various schools promote mountain climbing education with primary schools focusing on graduation growth camps, junior high schools emphasizing high-care students to relieve stress, and high schools combining it with life education, each with its unique characteristics.
一、期刊論文
方秉中(2020)。登山有保佑 戶外活動安心行。消費者報導雜誌,(465),52-55。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P20180921002-202001-201912310013-201912310013-52-55
王育琳、莊佳樺、王聖涵、謝蕙如(2018)。我國登山活動參與者之消費特性分析。運動休閒管理研究,14(2),15-27。
朱育慧、陳嘉彌(2016)。幼兒家長對幼師採行登山之冒險教育活動其反應探究。體驗教育學報,(10),83-105。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a0000534-201612-201707250032-201707250032-83-105
吳崇旗(2018)。鍛鍊品格、體育加值:探索體育新政策。學校體育。4-5。
吳靖國(2022)。戶外教育與海洋教育整合發展的省思與作法。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1(5),192-197。
呂崇銘、呂適仲、許志宏(2010)。臺灣登山活動安全管理之研究,管理實務與理論研究,4(4),133-141。https://doi.org/10.29916/JMPP.201012.0008
呂紫瑩、李碧芳(2017)。臺灣登山者風險知識、技能與態度之研究。運動管理研究,12(3),25-43。
李素馨、蘇群超(1999)。大坑登山步道遊憩環境與選擇行為關係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2(4),21-42。https://doi.org/10.6130/JORS.1999.12(4)2
李翊柔、李瑞瑜(2020)。向山致敬啟動山林政策新思維,主計月刊第777期。40-43。
李萬吉(2013):築一個百岳的夢----康橋雙語學校登山活動經驗分享,臺北市2013全國大專登山研討會,P89-100。
李潛龍(2021)臺灣面山面海教育與救難機制論壇發展經緯(2011~2020) 。東師體育27期。47-62
李潛龍(2023)。登山教育在臺灣的高等教育發展之演變,體驗教育學報,89~100。
周智弘、鄭婉如、陳慶隆(2017)。臺灣登山運動員生涯發展之研究,體育學報,50(4),391-410。
林秀珍(2001)。教育即生活,抑生活即教育?--杜威觀點的詮釋,教育研究集刊47輯,1-16。
林宜龍(2020)。山林開放政策回顧與展望。2020全國登山研討會,25-44。
林玫君(2004)。日治時期臺灣女學生的登山活動―以攀登“新高山”為例,人文社會學報,(3),199-224。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18166628-200412-x-3-199-224-a
林玫君(2006)。健康、實學與教化-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登山活動的論述分析,人文社會學報,(5),69-91。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18166628-200612-x-5-69-91-a
林玫君、余智生(2007)。日治時期的“臺灣八景”與休閒登山,嶺東體育暨休閒學刊,(5),127-141。https://doi.org/10.29849/JPELLTU.200705.0013
林祖傑、陳慶隆、黃政傑(2017)。臺灣區登山教練對服務品質之看法。體育學報,50(3),293-309。
林喜雯、陳惠美、陸洛(2015)。山岳活動體驗價值之探索:登山與健行之比較。臺灣運動心理學報,15(1),1-31。https://doi.org/10.6497/BSEPT2015.1501.01
洪仁壽(2015)。登山導遊的知識結構與傳承:以臺灣南湖登山區為例。休閒與遊憩研究,8(1),27-41。
徐茂洲、郭茂景、潘寶石、閻立文(2013)。大津登山學校經營策略之研究。運動管理,(22),61-83。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18148972-201310-201503120020-201503120020-61-83
翁志航 潘義祥 (2020) 素養導向戶外探索教育之實踐-從華德福實驗學校視角談起,學校體育 ,179期(08),P34-51。
袁宏(2013)。登山教育源流探析。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9卷,五期。
張良漢(2007)。登山健行活動涉入量表信度與效度之建構。運動休閒管理學報,4(1),34-43。https://doi.org/10.6214/JSRM.200706_4(1).0003
張良漢、吳崇旗、王偉琴(2006)。登山健行經驗對活動參與之研究。大專體育學刊,8(4),37-49。https://doi.org/10.5297/ser.200612_8(4).0003
張宗昌、余智生、解德春(2007)。以“風險管理”觀點建構登山安全。嶺東體育暨休閒學刊,(5),54-65。https://doi.org/10.29849/JPELLTU.200705.0007
張晏如、趙鑫佩、林欣潔(2019)。登山環保知識、態度、行為與教育方案之研究。體育學報,52(1),77-92。
許秀貞、鍾志強(2011)。目的地意象、參與體驗、知覺價值與行為意圖關係之研究—以登山步道遊客為例。臺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11(3),233-253。https://doi.org/10.6547/tassm.2011.0011
陳永龍(2013)。山是一所學校山野教育推展成果初探,國民體育季刊,第195期,第四十七卷第三期,42-45。
陳永龍(2014)。由戶外教育政策展望山野教育的契機,2014全國登山研討會,177-192。
陳永龍(2020)。向山致敬的登山教育與政策永續,2020全國登山研討會,197-220。
陳志忠(2013)。論登山旅遊與生態文化保育的關係,旅遊學刊,29(2),55-69。
陳美莉(2000)。臺灣大學學生體育課興趣選項需求之評估研究,臺大體育,(37),1-24。
陳錫恩、吳佳蓉(2018)。以旅遊生態學觀點探討屏東縣泰山社區登山吳雅芳旅遊發展。觀光休閒暨資訊學刊,13(1),77-89。
黃一元(2012)。登山安全教育對臺灣山野活動的重要性,學校體育,(129),42-45。https://doi.org/10.29937/PES.201204.0006
黃立綸(2018)。論國家安全法山地管制合憲性-兼評臺中高分院107年度原上易字第16號刑事判決。法學論著軍法專刊65卷,3期,152-176。
黃立綸(2018)論國家安全法山地管制合憲性-兼評臺中高分院107年度原上易字第16號刑事判決。法學論著軍法專刊65卷,3期,152-176。
黃信富、鄭伊娟(2020)。向山致敬,因為山就在那裡—山林開放之政策省思、意涵及階段成果。臺灣林業。46卷1期,5-12。
黃茂在、曾鈺琪(2015)。臺灣戶外教育內涵與課程優質化初探,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脈動電子期刊,第4期,25-42。
楊文彬、高成達、王欣妤、曾淑芬(2020)。登山體驗對旅遊意願之影響:以雪山國家公園為例。運動休閒管理研究,16(2),53-65。
楊建夫、林大裕(2013)。登山活動本質之探討。康大學報,3(12),47-63。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22263748-201312-201412230009-201412230009-47-63
楊琬琪(2009)。大學生登山活動休閒效益衡量模式之研究。休閒暨觀光產業研究,4(1),91-100。https://doi.org/10.6158/JLTIR.200904_4(1).0007
詹惠雪(2005)。我國大學課程自主的的沿革與發展----以共同課程為例,課程與教學季刊,131-142。
廖英芳、林志純(2008)。臺灣登山教育資源整合的初探,第十二屆全國大專院院校登山運動研討會論文集。
潘振彰、張淑君、王佩渝、陳筱琪、吳佳芳、陳永杰(2012)。登山者參與動機及安全管理關係之研究。運動與遊憩研究,7(2),1-17。https://doi.org/10.29423/JSRR.201212_7(2).0001
蔡志宏、王啟宏(2018)。臺灣登山導遊專業知能研究,運動科學學報,20(1),47-65。
蔡俊傑、張瀚元(2018)。研究新趨勢--三角檢證法與混合研究法,體育學系學刊第 17 期,25-39。
賴素瑩、林祖傑、賴世宏(2015)。臺灣登山運動消費行為之研究,休閒與遊憩研究,8(1),1-14。
簡圭彣,(2010) 。「2010臺灣登山民意論壇」發言分類統整 ,全國登山研討會論文集,155-185。
藍晉豪、王建興(2016)。 從張博崴山難事件論山難搜救人員之面山信念,休閒運動期刊,15,61-74。
二、圖書
Bob Bridle(2019)。 Mountaineers。Dorling Kindersley Ltd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Royal Gergraphical Society and The Alpine Club
王宗吉(1992)。體育運動社會學。初版。銀禾文化。
呂忠翰(2020)。我在這裡、山在那邊。初版。麥浩斯。
李美涼、林乙華(2003)。南美攀登記。臺北市:大塊文化。
李圓恩(2012)。聆聽-一名山林解說員的驕傲與孤獨。初版。凱特文化。
沙力浪(趙聰義)(2019)。用頭帶揹起一座座山。初版。健行文化。
林乙華、林政翰、洪川(2012)。圖解臺灣登山小百科。晨星出版社
林克孝(2011)。找路。月光。沙韻。Klesan。初版五刷。遠流文化。
林玫君(2006)。從探險到休閒-日治時期灣登活動之歷史圖像,新北市,博揚文化。
林玫君(2008)。臺灣登山一百年。臺北市:玉山社。
林玫君(2012)。玉山史話。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解說課。
沼井鐵太郎( Tetsutaro Numai)(1997)。臺灣登山小史。( 吳永華譯)。晨星。
邱金松(1999)。體育社會學理論與方法。初版第六次印刷。正中書局。
張素玢(2013)臺灣登山史─ ─ 人物。內政部營建署。
許瓊丰、劉芳瑜(2013)臺灣登山史─ ─ 紀事。內政部營建署。
陳永龍(2013)。臺灣登山史─ ─ 總論。臺北市:內政部營建署。
陳永龍(2013)。臺灣登山史─ ─ 影像。內政部營建署。
登山協會(2012)。崔宏立、張簡如閔譯。登山聖經Mountaineering。商周出版。
黃芳溢(1992)。登山嚮導 。臺灣省教育廳。
黃魏慶(2016)。一個人的中央山脈。河畔出版社。
董威言(2021)。登一座人文的山。奇光出版。
詹素娟(2019)。典藏臺灣史(二)臺灣原住民史。 玉山社。
劉崇鳳(2016)。我願成為山的侍者。初版。果立文化。
潘文忠(2015)。「教育部戶外教育中長程計劃」暨「戶外教育實施指引研擬計畫結案報告」。國家教育研究院。
鄭安睎(2013)。臺灣登山史─ ─ 裝備。內政部營建署。
鄭安睎、陳永龍。(2013)臺灣登山史─ ─ 總論。內政部營建署。
羅伯特. 麥克法倫( Robert MacFarlane)(2019)心向群山。 人類如何從畏懼高山, 走到迷戀登山( Mountains of the Mind: A History of a Fascination) ( 林建興譯)。大家。
三、外文文獻
Barbara R.Johnston , Ted Edwards (1994)The commodification of mountaineering.
Benson,E.A. (2014).Mountaineering and American identity.Critical Studies in Media Communication,31(3),201-217.
Brouder,P.,Teixeira,R.,& Ioannides,D. (2015). Mountain tourism and sustainability: Lessons from the French experience.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3(6),887-907.
Bueler,T.(2016).Mountaineering and environmental ethics: The intersection of recreation and conservation in the contested landscape of North America's highest peak.Journal of Sport and Tourism,21(1), 53-69.
Chen,C.Y.,Oguchi,T., & Nakamura, S.(2016). Perceptions of Landscape Affecting the Affective Attachment of Hikers to Mount Fuji.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48(3), 209-223.
Drian-Coutigny,C., & Deceuninck.J. (2018). Dtural identity and mountain tourism in the French Alps.Mounta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38(2),181-193.
Galley, P.(2015).The Dture and history of mountaineering in the French Alps. Journal of Alpine Research,103(2), 1-13.
Holt Lee Wallace(2008)Mountains, mountaineering and modernity: a Dtural history of German and Austrian mountaineering,1900-1945.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Inaba,A.,& Nakamura,S.(2016).Japanese Dtural influences on the ecology and management of Mt. Fuji. Mt. Research Dev, 35, 6-13.
Malfait,V.(2014). The French mountain experience: A Dtural, historical and social exploration of mountaineering in the French Alp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4(1), 1-12.
Monz, C. A., Taff, B. D., & Mtapuri, O. (2016). Understanding the Dtural dimensions of wilderness experiences in the French and Swiss Alps. Leisure Sciences, 38(1), 23-42.
Pinkham, R. (2012). No summit out of sight: The true story of the youngest person to climb the seven summits.Penguin.
Rowe, J. S. (2013). Climbing Everest: A Dtural history.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Shimada, K. (2015). The Dture and history of hiking and mountaineering in Japan. Journal of Outdoor Recreation and Tourism. 10. 1-12.
Sugimoto, K., & Maruyama,N.(2015). The role of mountain tourism in creating a sustainable society in Japan.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12(4),766-773.
Umemoto,K. (2018). The Dture of mountain climbing and the spiritual aspects of Mt. Fuji.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76,1-12.
中村正雄(2009)。學校教育中的戶外活動和自然體驗活動的趨勢。田野教育研究。13卷,1期。https://doi.org/10.11317/joej.13.1_13
四、碩博士論文
Wang, S.M. (2006)。 臺北市登山健行活動參與者對於智慧型服飾功能需求之研究 [master's thesis,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airiti Library. 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1?DocID=U0021-0712200716101849
王偉琴(2010)。登山健行者早期戶外經驗、環境態度、活動涉入與環境行為之模式建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管理學院博士班。
甘又云(2008)。臺北市郊登山活動持續涉入與遊憩動機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08.10650
朱沛婕(2007)。貓空纜車對貓空地區之觀光經濟影響分析〔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1?DocID=U0004-2910200810320456
吳雅芳(2014)。應用心理距離觀點在消費者購買登山裝備意願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大葉大學管理學院博士班。
呂岡侃(2012)。冒險教育活動對中學生領導力影響之研究 - 以新北市某私立學校八年級學生攀登雪山活動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1?DocID=U0021-1610201315302648
李怡慧(2020)。長程健行活動對安置機構少年生活效能的影響〔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1?DocID=U0011-3108202014212200
周國瑋(2017)。登山經驗對中學生生活適應之影響─以某私立中學登山活動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3279
林乙華(2018)。從高山的學的教育時間實踐歷程中探究登山與社會的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
林玫君(2003)。日本帝國主義下的臺灣登山活動〔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1?DocID=U0021-2603200719140260
林祐偉(2021)。影響登山健行者從事無痕山林行為之研究-以嘉明湖國家步道為例。未知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
金珮(2007)。登山團體成員學習Leave No Trace之行動能力轉變歷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1?DocID=U0021-2910200810563420
洪振順(2007)。我國山地管制政策之探討〔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1?DocID=U0004-0903200910391613
洪維忼(2007)。臺灣地區登山活動指導員專業能力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1?DocID=U0021-2910200810543848
胡嫘娟(2020)。銀髮族登山動機之研究〔碩士論文,臺南應用科技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1?DocID=U0098-2807202008410800
張孝銘(2005)。登山冒險遊憩行為模式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體育院體育研究所。
張純菁(2009)。家庭休閒:登山健行動機、阻礙與行為關係〔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1?DocID=U0118-1511201215464178
曹昌林(2019)。臺中市登山活動管理系統變革之探析〔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1/fcu.M0516315
梁仲偉(2005)。登山攀岩在學校本位課程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1?DocID=U0021-2004200715122845
莊淑萍(2009)。登山嚮導員授證制度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1?DocID=U0021-1610201315174388
陳育偉(2012)臺灣山林政策之政經分析(1945-2012)。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
陳玥蓓(2021)。國民小學素養導向山野教育課程之個案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37/ncnu202100156
陳彥婷(2012)。臺灣外展教育發展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1?DocID=U0021-1610201315304349
陳渭璇(2012)。登山者的自然經驗〔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1?DocID=U0021-1610201315313227
曾文永(2020)。應用心理距離觀點在消費者購買登山裝備意願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
童雅蘭(2021)。山野教育融入課程對國中生自然連結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私立中華大學。
黃立綸(2018)。 論入出臺灣山地之管制—步入權之建構與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
劉冠佑(2015)。登山健行者遊憩涉入、專門化、場所依附及負責任環境行為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嶺東科技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23/LTU.2015.00040
劉曼儀(2005)。生態登山培訓課程之歷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1?DocID=U0021-2004200717172983
鄭國銘(2008)。日治時期臺灣社會體育組織及其運作的歷史考察〔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1?DocID=U0021-0804200910324907
薛雅云(2021)。我國登山活動管理制度之研究─政策論證觀點〔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5/NTNU202101725
羅浩桓(2022)。登山獨攀者經驗與效益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院體育研究所。
五、網路文章
中港高中 (2023年06月25日)。高中優質化 https://sapntnu.tw/UploadFiles/download/dfa48c75-7710-49c7-8547-755aebd33218.pdf
戶外教育平臺(2022年06月28日)。戶外教育起源。資料來源:https://outdoor.moe.edu.tw/home/about/index.php
戶外教育平臺(2022年06月29日)。戶外教育宣言。資料來源:https://outdoor.moe.edu.tw/home/about/index.php
戶外教育平臺(2022年06月29日)。戶外教育宣言2.0。資料來源:https://outdoor.moe.edu.tw/home/about/index.php
北門高中(2023年06月25日)。https://www.bmsh.tn.edu.tw/nss/p/b0417
朱怡如(2023年06月25日)。山林教育十年有成-東石高中生命教育活動https://www.k12ea.gov.tw/files/epaper_ext_id/72c7cc5d-e14b-49ac-b301-e36468b651d5/doc/%E3%80%8C%E5%B1%B1%E6%9E%97%E6%95%99%E8%82%B2%EF%BC%8C%E5%8D%81%E5%B9%B4%E6%9C%89%E6%88%90%E3%80%8D-%E6%9D%B1%E7%9F%B3%E9%AB%98%E4%B8%AD%E7%94%9F%E5%91%BD%E6%95%99%E8%82%B2%E6%B4%BB%E5%8B%95。pdf
百岳老查(2022年08月04日)。悼一位阿美族登山新手協作魂斷戒茂斯山域,公民新聞。https://www.peopo.org/news/594791
行政院(2019年10月21日)。行政院長蘇貞昌出席「向山致敬」記者會。https://www.ey.gov.tw/Page/AF73D471993DF350/9f67018f-8eba-4633-b92f-053c891694dd
行政院(2019年10月21日)。臺灣的山有夠讚蘇揆宣布山林解禁政策。https://www.ey.gov.tw/Page/9277F759E41CCD91/fdeb6f4e-59ed-4aeb-8099-68a46f23e6a9
何欣潔(2013)。首座公辦公營 樟湖「生態中小學」成立,五年需爬完五座臺灣百岳。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34889/
東吳大學登山社(2023年11月20日)。東吳大學登山社。https://extracur.wixsite。com/my-site-3/post/%E6%9D%B1%E5%90%B3%E5%A4%A7%E5%AD%B8%E7%99%BB%E5%B1%B1%E7%A4%BE
孫佳君、陳禹蓁(2022年7月28日)一國多制的登山條例、未達共識的定型化契約草案—安全登頂路還有多遠?
https://www.twreporter.org/a/climbing-security-policy-and-awareness
師大新聞(2015年5月27日)。體研中心推廣中小學山野教育,https://pr.ntnu.edu.tw/ntnunews/index.php?mode=data&id=15149
根植法律網(2023年11月18日)。戒嚴期間臺灣省區山地管制辦法,根植法律網, https://www.rootlaw.com.tw/LawArticle.aspx?LawID=A040060091000201-0760715
根植法律網(2023年11月18日)。臺中市登山活動管理自治條例,根植法律網。https://www.rootlaw.com.tw/LawArticle.aspx?LawID=B090200000003900-1051124
浦忠成、賴鼎銘(2023年11月28)調查報告。我國開放山林後山域事故頻傳案,1~23。https://www.cy.gov.tw/CyBsBoxContent.aspx?n=133&s=28510
乾眼人(2023年2月22日)獨自登山是不負責任的行為?內行人破除迷思:做好三點評估,獨攀比團體的安全。https://www.storm.mg/lifestyle/4295565?page=1
國立臺東大學111學年第1學期登山與露營教學大綱(2022)。擷取於2022年06月20日, https://infosys.nttu.edu.tw/n_CoursePublic/PublicCourseSchedule.aspx?a200id=40631
國立臺東大學體育系(2023)。擷取自2023年11月20日,取自臺東大學體育系網站。資料引自https://nwdpe.nttu.edu.tw/p/405-1034-100023,c11736.php
國立體育大學休閒產業經營學系教育目標與核心能力(2023)。擷取於2023年11月20日,休閒產業經營學系教育目標。國體大產經系網站資料引自碩士班教育目標與核心能力.ppt (live.com)
教育部(2018年6月30日)。高級中等學校辦理戶外教育實施原則。https://edu.law.moe.gov.tw/LawContentHistory.aspx?hid=204893&id=GL001739
教育部(2024年6月30日)。108課綱適興揚才迎向外來,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宣導行網站整合入口服務。https://shs.k12ea.gov.tw/public/12basic/108course/index.html
莊嘉仁(2021年10月8日)。登山課程授課計畫表。東吳大學。http://doc.sys.scu.edu.tw/teachplanHtml/1101/1101BPE31401.html
陳人瑜(2023年04月23日)。 能高安東軍縱走山難1死1失蹤 領隊影片出現「一片樹牆」想原路撤退卻喪命,上報。https://www.upmedia.mg/search.php?sh_keyword=%E4%B8%8A%E5%A0%B1%E5%BF%AB%E8%A8%8A%EF%BC%8F%E9%99%B3%E4%BA%BA%E7%91%9C
陳永龍(2023年04月27日)。自由廣場》戶外教育入法是落實國教素養的保障,自由評論。資料引自:https://talk.ltn.com.tw/article/paper/1579785
陳忠光(2019年10月24日)。行政院院會通過「國家賠償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配合開放山林政策,落實自主管理,責任承擔 。法務部新聞稿1~2。https://www.moj.gov.tw/media/9689/7091910241130b4af5.pdf?mediaDL=true
陳姵安(2020)。新科國中「登山教育課」師生登大霸尖山戶外運動融入學校教育課程 https://www.ourtrails.com.tw/news-hkjh-hsinke-cool-mountain-education/
陳莞欣(2021年5月16日)。從18歲延續到80歲的友情!臺大登山社:一起爬過山的伙伴,會成為一輩子的好朋友。https://www.fiftyplus.com。tw/articles/21384
陳筱琳(2022年12月29日)。2022年運動現況調查 逾六成愛健走。中時新聞網。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21229004824-260403?chdtv
傅志男(2018年5月21日)。 只練登山技術,不重人文生態?——臺灣戶外教育的反思鳴人堂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0124/3144576?from=udn-referralnews_ch1008artbottom
華岡登山社(2023年11月20日)。社團簡史,華岡登山社。https://a083.pccu.edu.tw/p/412-1067-7689.php?Lang=zh-tw
黃文博 (2017)。家齊高中與日本姊妹校 一起「邁向巔峰」之旅。https://tw.sports.yahoo.com/news/%E5%AE%B6%E9%BD%8A%E9%AB%98%E4%B8%AD%E8%88%87%E6%97%A5%E6%9C%AC%E5%A7%8A%E5%A6%B9%E6%A0%A1-%E8%B5%B7-%E9%82%81%E5%90%91%E5%B7%94%E5%B3%B0-%E4%B9%8B%E6%97%85-111513153。
黃臺中(2023)。教育部體育體育署推動戶外探索計劃,工商日報。https://www.ctee.com.tw/news/20231127700769-431204
溫特(2022年6月月16日)。新手看過來!7大類必備登山裝備推薦及攜帶清單檢查表。https://chenwinter.com/outdoor-gear/
葉金川(2012年11月17日)。臺灣的登山運動,葉金川部落格。資料引自https://blog.udn.com/yestaipei/7023646
董威言(2020年4月10日)。沒有配套的「山林解禁」,只是另一波亂象的起點,鳴人堂。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21433/4691404
董威言(2022年9月26日)。 開放山林三周年:列管臺灣商業登山團,觀光局責無旁貸,鳴人堂。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21433/6640297
臺大登山社(2023年11月20日)。登山社,臺大登山社。https://osa_activity.ntu.edu.tw/club/detail/sn/0175
臺師大公領系課程地圖(2023)。擷取於2023年11月20日,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班,臺師大課程地圖網頁。資料引自http://coursemap。itc。ntnu。edu。tw/course_map_all/class。php?code=EM07
劉婉君 (2018年5月20日)不一樣的成年禮! 臺南家齊高中29生攻頂玉山前峰。https://news。ltn。com。tw/news/Tainan/breakingnews/2431679
鄭惠仁(2020年1月3日)。家齊高中邁向巔峰登山課學生超有感。https://video.udn.com/news/1165785
簡明珠(2020年11月24日)。體育署戶外探索計劃277場活動跨領域學習,青年日報。https://www.ydn.com.tw/news/newsInsidePage?chapterID=1290920
羅智華 (2021年02月27日)。建築師攀頂峰 造山屋避難。人間福報。https://www.merit-times.com.tw/epaper.aspx?unid=613521
羅德水(2022年12月16日)。戶外教育很重要,但真有需要入法嗎?。獨立評論。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266/article/13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