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颿駿
論文名稱: 台灣行動電視傳佈過程之阻礙因素分析
A Study on Diffusion Barriers of Mobile TV in Taiwan
指導教授: 劉立行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圖文傳播學系
Department of Graphic Arts and Communications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6
中文關鍵詞: 行動電視商業模式社會技術系統利害關係人個案分析
英文關鍵詞: Mobile TV, business model, sociotechnical system, stakeholder, case study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1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數位化的衝擊下,廣播電視、網路、電信逐漸往匯流(convergence)的方向邁進,而行動電視(Mobile TV)正是數位匯流下的產物。行動電視產業鍊(value chain)包括廣電業者、終端設備業者、電信業者、網路平台業者等,涵蓋範圍甚廣。繼日本、韓國、義大利、德國等國家率先進行行動電視試播後,中國、泰國、澳洲、美國、英國、挪威等國紛紛跟進,在2006年底,挪威已推出行動電視的廣告服務(廖慧美,2006)。
    在台灣方面,2006年8月4日,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公告台灣行動電視試播名單,名單包括中視、公視、華視、高通及中華聯網等五個團隊,陸續自2007年六月開始試播,預計在2008年六月結束。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隨即在2008年2月公布行動電視公開意見徵詢草案,初步規劃若採釋照,將發出二至三張全區執照,每張6MHz,至3月底廣徵各界意見,五個試播團隊表示將合作爭取執照,但截至2008年底,釋照的動作卻仍未展開,行動電視的發展也陷入停頓,其原因究竟為何?
    本研究使用次級資料分析法整理世界各國行動電視發展現況,再以社會技術理論、利害關係人的框架,透過個案分析法,探討韓國商業營運的現況,並以同樣的框架檢視台灣行動電視產業,而後參照分析結果,建立本研究所需之問卷,以深度訪談方式進行調查,統合產官學界之意見,分析台灣行動電視產業所遭遇之困難。
    經過分析整理,本研究將台灣行動電視的阻礙因素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市場
    從業者對於使用者行為的分析可看出,國外觀眾收看行動電視的喜好及時間點和台灣觀眾對於行動電視的期待具有相當的差異,依據台灣目前傳播產業的態勢來看,類似於日本及韓國的商業模式也難以在台灣實現。迥異於國外經驗的市場情形,考驗著行動電視在台灣的影響力,並從最根本的「體質」阻礙了行動電視的推廣。
    二、業者
    在韓國(SKT)、義大利(Mediaset)、美國(Qualcomn)的例子中,都可以找一家或數家在初期就展現出積極態度、希望佔據主導地位的業者,這些業者某種程度上讓該國行動電視迅速地從計劃、試播到正式營運,並在全球行動電視產業取得領先地位,而在台灣,從訪談過程中得知,還沒有出現這樣的一家業者。
    三、政府
    政府廣電政策規劃不清、和業者缺乏溝通,再加上NCC擁有的資源與魄力不足,導致台灣傳播產業缺乏整體性的規畫並延誤行動電視的釋照,使得行動電視陷入了目前的僵局。

    Because of the impact of digitization, broadcasting, internet and telecommunication have become convergent. Mobile TV is the development from digital convergence. The value chain of mobile TV includes broadcasters, handheld manufacturers, telecommunication operators, and content providers. After Japan, Korea, Italy, and Germany have started mobile TV trials, China, Thailand, Australia, the United States, the United Kingdom and Norway have come up. Furthermore, Norway has begun advertisement services in 2006.
    In Taiwan, NCC(Nation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announced the list of the mobile TV trial groups, which contains CTV, PTS, CTS, Qualcomm, and TW-Airnet. The trial groups have begun tests during June 2007 to June 2008. Besides, NCC announced the plan to gather opinions until March. If the final decision is to adopt the method of auction to release licenses, NCC is going to manage to release two or three licenses. The five trial groups claimed that they are going to apply for the licenses together. However, NCC has not started releasing licenses until September,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obile TV in Taiwan stop. What are the reasons?
    This research uses secondary data analysis to figure out the recent development of mobile TV around the world, and then apply the frame comprising sociotechnical theory and stakeholder theory to investigate Korea and Taiwan’s business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 through case study. Referring to the analysis, researcher builds a questionnaire to operate in-depth interviewing to conclude the diffusion barriers of mobile TV in Taiwan.
    According to analysis, the thesis summarizes some diffusion barriers to Taiwanese mobile TV development.
    1. Market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consumer behavior from industry,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preference of programs and watching time for foreign consumers is different from Taiwanese. In addition, based on Taiwanese current communication industry structure, the business models which are similar to Japanese and Korean are also difficult to implement in Taiwan. Different from foreign experience, the unique and unpredictable Taiwan market impacted the influence of mobile TV, and impeded the diffusion of mobile TV in Taiwan.
    2. Industry
    From the examples of SKT in Korea, Mediaset in Italy, and Qualcomn in the U.S., there are one or even more companies showing positive attitude to dominate the industry in the early stage. They have led their mobile TV industries from planning, trial to operation in their countries, letting their countries become leaders in the global mobile TV industry. On contrast, it has been found through the interviews that there is no company in Taiwan attempting to be the pioneer.
    3. Government
    In addition to the unclear communication policies, the lack of interaction between government and industry and NCC’s not enough resource and ambition resulted in the short-sighted plan for mobile TV and the postpone of license release. All of them cause the current deadlock of mobile TV in Taiwan.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 1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動機 2 第二節、研究目的與問題 5 第三節、研究流程 7 第四節、名詞定義 7 第二章、文獻探討 9 第一節、行動電視發展 9 一、雙向傳輸模式-第三代行動通訊技術概述 10 二、廣播網路規格及拓展概況 12 三、台灣行動電視發展概況 23 第二節、行動電視商業模式之分析 26 一、行動電視收入及成本分析 26 二、商業模式產業鍊角色的定義 28 三、行動電視商業模式 28 第三節、理論框架建構 39 一、社會技術系統(socio-technical systems) 39 二、利害關係人分析(stakeholder analysis) 41 三、分析框架 42 第三章、研究方法 45 第一節、研究架構 45 第二節、研究方法 46 一、個案分析 46 二、深度訪談 47 第三節、研究對象 49 一、個案分析對象 49 二、深度訪談之受訪對象 49 第四節、研究工具 50 一、訪談大綱 50 二、錄音筆 51 第五節、資料處理與分析 51 一、質化內容分析 51 二、質化研究的信度與效度 53 第四章、研究發現 55 第一節、個案分析 55 一、韓國 55 二、台灣 78 三、韓國及台灣行動電視產業發展之比較 98 第二節、深度訪談 99 一、質化內容分析 99 二、台灣行動電視產業發展現況及阻礙因素 102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 135 第一節、結論 135 一、市場面 136 二、業者面 136 三、政府 138 第二節、研究範圍與限制 140 一、文獻探討 140 二、分析框架 140 三、資料蒐集 140 第三節、未來研究方向建議 141 一、法規面的探討 141 二、行動電視節目製作方式的分析 141 三、WiMAX、LTE等技術的衝擊 141 參考文獻 142 附錄

    一、中文部分
    丁庭宇(1986)。《工業社會學》。台北:桂冠出版社。

    公共電視(2006)。《公共廣電與文化創意數位電視發展兩年計畫》。2009年
    1月2日取自公視網站:http://www.pts.org.tw/~web02/2years/plan1.htm

    中國NEC(2003)。〈日本地面數位電視廣播(ISDB-T)技術規範概要介紹〉。2009年1月2日取自:http://www.avs.org.cn/avsdoc/2003-7-30/%B6%C5%BE%FC.pdf

    中國電視股份有限公司(2006)。《中視團隊DVB-H試播計劃書》。

    王智弘(2008)。〈提升行動電視使用者經驗,半導體業者使出「看」家本
    領〉。《新電子2008年6月號267期》。﹝electronic version﹞。2009年1月2日取自新電子科技雜誌網站:http://www.mem.com.tw/marketanalysis_content.asp?sn=0806040012

    中華電視股份有限公司(2006)。《DVB-H行動電視創新服務科專計畫》。

    石木標(2007年12月6日)。從行動通訊營運商角度看行動電視服務及成功之關鍵因素﹝演講﹞。數位無限大:2007數位高畫質及行動電視國際研討會會議手冊〈頁20~35〉。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4)。《新十大建設》。2009年1月2日取自行
    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網站:
    http://www.cepd.gov.tw/m1.aspx?sNo=0001561&key=&ex=%20&ic=&cd=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8)。(新十大建設執行情形)。2009年1月2日
    取自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網站:
    http://www.cepd.gov.tw/m1.aspx?sNo=0000375&key=&ex=%20&ic=

    余麗姿(2008年2月7日)。〈行動電視全區執照擬發二~三張〉。《經濟日報》。﹝electronic version﹞。2009年1月2日取自:http://udn.com/NEWS/FINANCE/FIN2/4234938.shtml

    吳偉(2007)。《全球移動視頻業務發展研究》。北京郵電大學經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淑燕(2008)。〈韓國手機電視發展不樂觀,廣告收入不成氣候〉。2009年
    1月2日取自中國移動網站:http://labs.chinamobile.com/community/my_blog/46/2656

    李修瑩(2006)。(韓國搶攻DMB市場,S-DMB/T-DMB終端產品紛紛上市)。
    《新通訊2006年8月號66期》。﹝electronic version﹞。2009年1月2日取自新通訊元件雜誌網站:http://www.2cm.com.tw/zoomin_content.asp?sn=0701010865

    李曉雲、吳善同(2006)。(南韓無線寬頻產業政策分析-IT839與u-IT839)。
    2009年1月2日取自IT IS智網:
    http://www.itis.org.tw/rptDetailFree.screen?rptidno=4D3517520EE5EDA04825720D00401D37

    沈勤譽(2007年8月15日)。〈ISDB-T〉。2009年1月2日取自DIGITIMES網站:http://www.digitimes.com.tw/n/TermShow.asp?id=A00290

    沈勤譽(2007)。(Qualcomm:行動電視採免費模式對產業不健康)。2009
    年1月2日取自:http://huang-jan.blogspot.com/2007/08/qualcomm.html

    林苑晴(2007)。(由免費走向付費,日、韓行動電視有利可圖)。《新電子
    2007年7月號256期》。﹝electronic version﹞。2009年1月2日取自
    新電子科技雜誌網站:
    http://www.mem.com.tw/coverstory_content.asp?sn=0707050007

    林羿分(2007)。〈日本ISDB-T地面波行動電視服務發展現況〉。2009年1月2日取自資策會:http://www.itis.org.tw/rptDetailFree.screen?rptidno=8728B0A18BE871BA48257309002218B6

    林瑞生(2007)。《淺析3G移動視頻之發展》。北京郵電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碩士論文。

    侯俊宇(2008)。〈亞洲市場升格一級戰區,台灣行動電視發展慢半拍〉。
    ﹝electronic version﹞。2009年1月2日取自新通訊元件雜誌網站:
    http://www.2cm.com.tw/coverstory_content.asp?sn=0712200011

    施炳通(2005)。《行動電視產業價值鏈與台灣行動電視營運模式之研究》。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恒(2003)。《第三代無線通訊產品市場與未來發展之研究》。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長祐(2006年8月28日)。〈數位廣播技術與應用推展,探究T-DMB技術進展與佈建進程〉。2009年1月2日取自DIGITIMES網站:http://tech.digitimes.com.tw/print.aspx?zNotesDocId=568AC2E0AB90B137482571D4005BB803

    陳一德(2004)。《消費者對3G應用服務偏好之研究》。大同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書局。

    陳忠勝(2002)。《我國無線電視數位化之產業分析研究》。交通大學傳播研
    究所碩士論文。

    陳俊光(2005年11月15日)。〈行動電視試身手,手機三網見端倪〉。2009年1月2日取自:http://cpro.com.tw/channel/news/content/?news_id=9081

    陳姿伶、王穩淳(2003)。〈運用學習型組織觀點檢視農業訓練組織之個案研究〉。人文、科技、e 世代人力資源發展學術研討會。

    陳慶永、高誌陽(2004)。〈DVB-H發展現況與趨勢分析〉。《HOPENET科技月刊2004年12月號》。2009年1月2日取自DIGITIMES網站:http://www.digitimes.com.tw/n/article.asp?id=5AC29B462DEE77FC48256F70000C61BC

    黃建智(2007年9月3日)。〈行動電視標準多方角力非單靠技術分高下,如何讓產業供應鏈健全發展方為勝出關鍵〉。2009年1月2日取自DIGITIMES網站:http://www.digitimes.com.tw/search/display.asp

    黃建智(2007)。(行動電視發展現況與挑戰)。2009年1月2日取自
    DIGITIMES網站:http://www.digitimes.com.tw/PDF/DTR961018/1540-
    1630.pdf

    黃瑛如(2005)。〈商情報導-有料的訊息我們會盡全力整理讓您知道〉。《資訊銀行電子報》。﹝electronic version﹞。2009年1月2日取自:http://myftp.caston.com.tw/uj_lin/03/index20051201p_1.htm

    黃燦燦(2006)。(韓國手機電視營運分析與啟示)。2009年1月2日取自中國聯通網站:http://www.chinaunicom.com.cn/profile/xwdt/sczh/file632.html

    資策會FIND中心(2008)。〈2008年第二季我國行動上網觀測〉。2009年1月2日取自:http://www.find.org.tw/find/home.aspx?page=many&id=203

    楊振明(2008年12月10日)。DVB-H行動電視創新服務計劃與發展﹝演
    講﹞。行動電視發展技術服務創新研討會會議資料(頁1~14)。台灣新
    世代無線通訊產業研發聯盟。

    楊惠安(2006)。〈行動電視,掌握全球精采賽事〉。2009年1月2日取自: http://www.idc.com.tw/report/Column/column_061211.htm

    經濟部技術處(2008)。〈創新科技應用與服務計畫簡介〉。2009年1月2日
    取自經濟部網站:
    http://itas.tdp.org.tw/content/application/itas/generalb/guest-cnt-
    browse.php?cnt_id=250

    經濟部通訊產業發展小組(2005年11月25日)。〈淺談台灣行動電視產業未來發展〉。《經濟部工業合作電子報第11期》。﹝electronic version﹞。2009年1月2日取自:http://www.cica.com.tw/doc%5Cicpnews-11.pdf

    廖志慧(2006)。《手機電視初探》。華中科技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慧美(2006年12月21日)。〈挪威試播行動電視個人化廣告〉。2009年1月2日取自資策會FIND網站:http://www.find.org.tw/find/home.aspx?page=news&id=4615

    廖春發(2008)。(韓國開拓面向手機使用者的衛星移動多媒體服務)。2009
    年1月2日取自國家航天局網站:
    http://www.cnsa.gov.cn/n615708/n620172/n620646/n661309/152813.html

    賴文惠(2005)。〈IFA、IBC2005參訪報告〉。2009年1月2日取自公視岩花館網站:www.pts.org.tw/~rnd/p9/2005/IBC%209412.pdf

    謝進男(2007)。行動電視政策的定位與實踐(一):台灣經驗﹝演講﹞。2007數位高畫質及行動電視國際研討會會議手冊(頁99~124)。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蘇文彬(2008)。〈試播計劃結束,DVB-H手機電視前途茫茫〉。2009年1
    月2日取自IThome網站:
    http://www.ithome.com.tw/itadm/article.php?c=50771

    CNET編輯部(2005年7月20日)。〈研究:2009年手機銷售量達10億支〉。2009年1月2日取自CNET新聞網:http://taiwan.cnet.com/news/comms/0,2000062978,20100341,00.htm
    Denise(2007)。〈MediaFLO系統當紅,走出美國市場囉!〉。2009年1月2日取自STPI科技產業資訊室:http://cdnet.stpi.org.tw/techroom/market/eetelecomm_mobile/eetelecomm_mobile_138.htm

    Denise(2007)。〈Google的GPhone手機即將出爐〉。2009年1月2日取自STPI科技產業資訊室:http://cdnet.stpi.org.tw/techroom/market/eetelecomm_mobile/eetelecomm_mobile_159.htm

    Flick, U.(2007)。《質性研究導論》。〈李政賢、廖志恒、林靜如譯〉。台北:五南。〈原著出版年:2005〉。

    Heo, J.Y. (2006年11月21日)。Mobile TV broadcasting Development and Experience in Korea﹝演講﹞。行動電視暨廣播傳輸國際研討會會議手冊(頁23~38)。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IDC(2006)。〈先進國家–美國之行動視訊與電視服務市場發展現況〉。2009年1月2日取自:http://www.idc.com.tw/report/Column/column_060717.htm

    Ma, K.(2008年12月10日)。行動電視新視界﹝演講﹞。行動電視發展技術
    服務創新研討會會議資料(頁33~45)。台灣新世代無線通訊產業研發聯
    盟。

    Park, I. (2006年11月21日)。Mobile Content Production in Korea﹝演講﹞。行動電視暨廣播傳輸國際研討會會議手冊(頁1~17)。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iResearch(2007)。《2006年中國手機電視簡版報告》。2009年1月2日取自iResearch網站:
    http://www.iresearch.com.cn/Consulting/3G/Free.asp?Classid=7&id=972

    NCC(2008)。《「開放行動電視服務業務執照」政策規劃方案公開意見徵詢》。2009年1月2日取自NCC網站:http://www.ncc.gov.tw/chinese/files/08022/54_5327_080225_3.pdf

    Tanaka, H.(2008)。Mobile TV of NHK, Japan﹝演講﹞。2008數位高畫質及行
    動電視國際研討會會議手冊(頁15~20)。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
    金會。

    Yin, R.K.(2001)。《個案研究》。〈尚榮安譯〉。台北:弘智文化。〈原著
    出版年:1994〉。

    二、英文部分
    Bancroft , N.H. (1992). New partnerships for managing technological change. NY: John Wiley & Sons, Inc.

    Denzin, N. K. (1986b). The Research Art (3rd edn).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DiBEG (2006). Brazil adopts Terrestrial Digital TV Broadcasting system based upon Japanese system. New Breeze Vol.18, No.4, Autumn October 2006. Retrieved Jan 2, 2009, from DiBEG Web site:
    http://www.dibeg.org/techp/Rev-NB-18-4-ISDB-T-Brazil.pdf

    Digital Terrestrial Television Action Group (2005). Television on a handheld receiver- broadcasting with DVB-H. Retrieved Jan 2, 2009, from DigiTAG Web site: http://www.DigiTAG.org/DVB_Handbook.pdf

    Electric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2005). Prediction of Digital
    Multimedia Broadcasting [Research report]. Taejoen, Korea: ETRI Press.

    Fontana, A., & Frey, J. H. (1994). Interview: The Art of Science.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housand Oaks: Sage.

    Freeman, R.E. (1984). Startegic Management: A Stakeholder Approach. Boston: Pitman Publiching.

    Galbraith, M. (2005, April 15). T-DMB takes on S-DMB in Korea. Retrieved Jan 2,
    2009, 2008, from
    http://www.telecomasia.net/telecomasia/article/articleDetail.html

    Information Media Law. (2005). A bill proposed by Congresswoman Seunghee Yoo
    in the Korean National Assembly.

    Kim, D. (2003, May 14). Phone camera now in limit. Digital Times, p.17.

    King, J., Gurbaxani, V., Kraemer, L.K., McFralan, W.F., Raman, K.S., & Yap,
    S.C.(1994). Institutional factors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5(2), 139-169.

    Kirk, J.H.,Miller, M. (1986).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Beverly Hills, CA: Sage.

    Leavitt, H. J. (1965). Applying Organizational Change in Industry: Structural, Technological, and Humanistic Approaches. Handbook of Organizations, Rand McNally, Chicago.

    Mayring, p.(2002). Qualitative Research: A Handbook. London: Sage.

    Papazafeiropoulou, A. & Pouloudi, A. (2000). The government's role in improving electronic commerce adoption. In Hansen, H.R. et al. (Eds.), The European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 2000, July 3-5, Vienna, Austria.

    Pasmore, W.A. (1988). Design Effective Organizations: The Sociotechnical Systems
    Perspective.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Sattler, C. (2006). Mobile Broadcast Business Models. Retrieved Jan 2, 2009, from bmcoforum Web site:
    http://www.bmcoforum.org/index.php?id=10

    Savage G.T. (1991). Strategies for Assessing and Managing Organizational Stakeholder. 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 5(2), 61~75.

    Sawyer, S., Allen, J., & Lee, H. (2003). Broadband and mobile opportunities: A sociotechnic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18, 121–136.

    Shani, A. B. (1992). Advanced Manufacturing Systems and Organizational Choice: Sociotechnical System Approach.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34, 91-111.

    Shin, D. (2005a). Technology convergence and regulatory challenge: A case from
    Korean digital media broadcasting . INFO: The Journal of Policy, Regulation,
    and Strategy for Telecommunications, Information and Media, 7(3), 47-55.

    Shin, D.H., Kim, W.Y., & Lee, D.H. (2006). A Web of Stakeholders and Strateg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DMB: Why and how has DMB been developed in Kore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Media Management, Volume 8, Issue 2 June 2006, 70-83.

    SmaTV Project. (2000). A rollout of SmaTV project. A periodic newsletter from
    Ministry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Retrieved Jan 2, 2009, from World Wide Web:
    http://eng.mic.go.kr/eng

    Ten Million Multimedia Education Program. (2000). Ministry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eng.mic.go.kr/eng/tmmep

    tu Media. (2005). S-DMB Service Status. Retrieved Jan 2, 2009, from World Wide Web:
    http://www.aptsec.org/meetings/2005/AWF/docs/(16)Korea_TG3_SDMB.pdf

    Venkatesh, M., & Shin, D. (2001). Next generation community network development: A dialectical view.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2362, 177-190.

    二、網站部分
    台灣Nokia:http://www.nokia.com.tw/

    行政院國家資訊通信發展推動小組:http://www.nici.nat.gov.tw/index.php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http://www.ncc.gov.tw/chinese/

    bmcoforum:http://www.bmcoforum.org/

    DVB-H:http://www.dvb-h.org/services.htm

    Kobaco:http://www.kobaco.co.kr/eng/index.asp

    MediaFLO:http://www.mediaflo.com/mediaflo/index.html

    WorldDAB:http://www.worlddab.org/country_information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