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梁嘉芸 Liang, Chia-Yun |
---|---|
論文名稱: |
2004 年至 2015 年臺灣進口兒童圖畫書插畫風格演變與美感特色研究 Illustration Style and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of Imported Children's Picture Books in Taiwan from 2004 to 2015 |
指導教授: |
伊彬
I, Bin |
口試委員: |
伊彬
I, Bin 徐秀菊 Hsu, Hsiu-Chu 張婉琪 Chang, Wan-Chi |
口試日期: | 2022/01/13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設計學系 Department of Design |
論文出版年: | 2022 |
畢業學年度: | 11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367 |
中文關鍵詞: | 進口圖畫書 、圖畫書出版 、兒童美感 、插畫風格 |
英文關鍵詞: | imported picture book, picture book publication, children's aesthetic awareness, illustration style |
研究方法: | 內容分析法 、 整體直觀法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200475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28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圖畫書除了有助於提升讀者的觀察力與閱讀力,圖面的呈現也會影響兒童對於美感的培養。曹俊彥(1997)讓兒童在成長中接觸精美的插畫作品,可以漸漸培育兒童的美感。臺灣市面上的圖畫書有相當高比例仰賴國外進口,進口圖畫書的多元形式也因此漸漸影響臺灣圖畫書呈現樣貌。本研究將2004年至2015年臺灣進口兒童圖畫書2599本依照圖畫書繪者國籍比例進行四分之一系統化的分層抽樣,蒐集出650本圖畫書進行分析,並將抽樣的樣本以「整體直觀法」,進行風格分析與屬性特色探討,探究其數據代表的意涵與風格變化的趨勢。依照伊彬2015之風格分類方式將樣本分為15大項37小項,研究結果以各風格、進口大國、臺灣與原出版年、與既有研究臺灣樣本比較等面向,做全面性的數據分析與趨勢探究,經由研究結果與結論探討歸納出:一、「風格變化趨勢」中歸納出五項整體趨勢變化:(1)傳統媒材的創新與結合科技多媒材的創作,許多圖畫書畫面開始增加電腦渲染、電腦繪圖的技法,並適時將傳統媒材融合科技多媒材進行創作。(2)平面設計人才的跨足,多元藝術背景加入圖畫書創作,發現許多創作者的多元背景,使圖畫書創作更具創意且獨具特色。(3)影視、動畫卡通與圖畫書的連結性增強,且具有商業化、品牌化行銷的整體趨勢。(4)細膩寫實的成人化表現與兒童化視角構圖趨勢極端化,兩種風格表現手法對比,且比例都有上升的趨勢。(5)「抒寫」、「溫甜」風格清新插畫的綻放,發現在本研究樣本中有相當多此二類風格的出現,且占據進口五大國相當高的比例。二、「各國特點觀察」中整理出五項特色:(1)歐美圖畫書商業化與品牌化呈現。(2)歐洲圖畫書的浪漫氛圍與情境創造。(3)日本「漫畫」風格的集中化趨勢,與「童趣」、「怪趣」的豐富。(4)韓國的多變風格與轉化創新,善於學習他國技法,並融合成自我特色。(5)中國與鄰近國家的相近特色展現。三、臺灣與原出版年的時代趨勢。四、「與既有研究臺灣樣本差異觀察」中統整出四項特點:(1)相近地緣的文化影響,發現亞洲地區各風格的交互影響。(2)成人化或兒童化的氣氛營造,兩者比例皆呈上升趨勢。(3)特色化、偶像化的品牌識別,具有強烈商業行銷手法。(4)各風格視覺記憶點。藉由國內外的比對,全面性的觀察臺灣進口圖畫書的風格脈絡與趨勢。
The presentation of pictures can not only help children enhance observation and reading ability, but also affect their aesthetic cultivation. According to Cao Jun-Yan (1997), reading picture books benefits kids on their aesthetic sense because the themes of children's picture books are suitable for building children’s reading and comprehension ability, and the illustrations include a variety of styles. A large proportion of the picture books in Taiwan’s book market relies on imports, and the diversified forms of imported picture books have gradually affected the appearance of Taiwan’s picture books. This study collected imported children's picture books from 2004 to 2015, with a total of 2599. These books were selected using “Stratified quarter-systematic sampling method” according to the ratio of painters’ nationality. From the samples, 650 picture books were selected to be analyzed through the “Overall direct-vision method”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yle analysis and attributes, which led to further analysis of data’s meaning, and the trend of style changes. According to I Bin's 2015 style classification, the sample is divided into 15 major items and 37 sub-items.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are summarized by comprehensive data analysis and trend analysis of various styles’ comparison, import countries, Taiwan and the original publishing year, and Taiwan’s samples.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Firstly, for “trend of style changes,” (1) the innovation of traditional media and the creation that combined multi-media technology. (2) graphic design talents’ stepping-in and picture books created by artists from different artistic backgrounds; (3) the strengthened connection between film, animated cartoons, and picture books; (4) the trend of exquisite and realistic adult-oriented expression and the extreme child-oriented perspective composition; (5) the blossom of "realistic yet lyrical" and "sweet" illustration styles. Secondly, for the “observation of various countries’ characteristics,”: (1) commercialization and branding of European and American picture books; (2) romantic atmosphere and situational creation of European picture books; (3) centralization trend of Japanese comic style; (4) changeable style and transformational innovation in South Korea; (5) the similar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 and neighboring countries. Thirdly, for “trends of the times in Taiwan and the original year of publication.” Lastly, for the“observation of differences with Taiwan's old structure,” (1) cultural influences of neighboring regions; (2) adult or child-oriented atmosphere creation; (3) characteristic and idolized brand recognition; (4) memorable parts for each style. In short, by comparing domestic and foreign situations, we thoroughly observe the style and trend of Taiwan’s imported picture books.
Alaca, I. V. (2019). Materiality in picturebooks: An introduction. Libri & Liberi: časopis za istraživanje dječje književnosti i kulture, 8(2), 243-255.
Arizpe, E. (2021). The state of the art in picturebook research from 2010 to 2020. Language Arts, 98(5), 260-272.
Arnheim, R. (1981). Style as a gestalt problem.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39, 281-289.
Cabo, B. H., Suero, M. J. L., & Campos, A. M. R. (2017). Interpictoriality in picture books. In B. H. Cabo (Ed.), The routledge companion to picturebooks (pp. 91-102). London, UK: Routledge.
Do Rozario, R.C. (2012). Consuming books: Synergies of materiality and narrative in picturebooks. Children’s Literature, 40, 151-166.
Epstein, C. C. (1991). The art of writing for children: Skills and techniques of the craft. Hamden, CT, USA: Archon Books.
Fang, Z. (1996). Illustrations, text, and the child reader: What are pictures in children's storybooks for? Reading Horizons: A Journal of Literacy and Language Arts, 37(2), 3.
House, C. A., & Rule, A. C. (2005). Preschoolers’ ideas of what makes a picturebook illustration beautiful.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32(5), 283-290.
Kiefer, B. Z. (1982). The response of primary children to picturebooks. Columbus, OH, USA: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Kümmerling-Meibauer, B. (2015). From baby books to picturebooks for adults: European picture books in the new millennium. Word & Image, 31(3), 249-264.
Kümmerling-Meibauer, B. (2018). The routledge companion to picturebooks. New York, NY, USA: Routledge.
Kümmerling-Meibauer, B., & Meibauer, J. (2013). Towards a cognitive theory of picturebooks. International Research in Children's Literature, 6(2), 143-160.
Nodelman, P.(2010)。話圖:兒童圖畫書的敘事藝術〔Words about pictures: The narrative art of children’s picture books〕(楊茂秀、黃孟嬌、嚴淑女、林玲遠、郭鍠莉譯)。臺東縣:財團法人兒童文化藝術基金會。(原著出版於1990)
Ramos, M. A. (2020). Picturebook format: Beyo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ords and pictures. Libri et liberi: časopis za istraživanje dječje književnosti i kulture, 9(1), 61-74.
Short, K. G. (2018). What's trending in children's literature and why it matters. Language Arts, 95(5), 287-298.
Shulevitz, U. (1980). What is a picture book? Wilson Library Bulletin, 55(2), 99-101.
Sutherland, A. & Thompson, B. (2001). Kidfluence: Why kids today mean business. New York, NY, USA: Paramount Market.
Wasko, J. (2001). Understanding disney: The manufacture of fantasy. Cambridge, UK: Policy Press.
Wölfflin, H. (2015). Principles of art history: The problem of the development of style in early modern art. (J. Blower, Trans.). Los Angeles, CA, USA: Getty.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15).
方淑貞(2003)。FUN的教學:圖畫書與語文教學。臺北市:心理。
王孟惠(2005)。臺灣高中生圖畫書插畫風格偏好之趨勢(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臺北市。
正置友子(2013)。日本における子どもの絵本の歴史:千年にわたる日本の絵本の歴史 絵巻物から現代の絵本まで その 1. 平安時代から江戸時代まで。メタフュシカ,44,81-98。
伊彬(2000)。臺灣兒童圖畫書插畫風格演變。國科會91年度研究計畫補助結案報告(NSC89-2411-H-011-001)。
伊彬(2003)。臺灣民間出版圖畫書插畫風格演變-I。國科會91年度研究計畫補助結案報告(NSC91-2411-H-011-002)。
伊彬(2015)。從風格分布看中華兒童叢書之外臺灣政府出版圖畫書之特色與限制。國科會101年度研究計畫補助結案報告(NSC101-2410-H-003-047-MY2)。
伊彬、李鏡琪(2021)。視障者雙視觸覺圖畫書類型分析與圖畫書使用者意見。藝術教育研究,41,1-37。
伊彬、林慧雅(2007)。臺灣兒童圖畫書插畫之時代風格:1987-2003 年民間出版現象與美感偏好。藝術教育研究,13,29-66。
伊彬、張婉琪(2003)。洪義男、曹俊彥、趙國宗三位臺灣兒童圖畫書插畫家插畫風格之演變。中華民國設計學會2003年設計學術研究成果研討會論文集(頁41-46)。臺北市: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伊彬、鄧逸平、黃永宏(2004)。從中華兒童叢書(1965-1999)到信誼基金會(1979-2001)出版兒童圖畫書插畫風格之演變及其意義。藝術教育研究,7,23-53。
行政院主計處。(2021)。國民所得統計常用資料。行政院主計處統計資訊網。https://www.stat.gov.tw/ct.asp?xItem=37407&CtNode=3564&mp=4
行政院國發會。(2021)。國家發展委員會全臺人口總數統計資料。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資料開放平臺。https://www.ris.gov.tw/app/portal/346
何三本(1995)。幼兒故事教學。臺北市:五南。
何三本(2003)。幼兒文學。臺北市:五南。
何儀(2004)。臺灣圖畫書行銷(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研究所,桃園市。
何懷碩(1979)。藝術 文學 人生。臺北市:大地。
吳幸玲(1991)。從圖畫書的功能及重要性談起。載於吳幸玲(主編),親子共擁書香(頁54-58)。臺北市:牛頓。
李宗翰、莊依璇、陳婉琳(2017)。國小家長購買童書之消費偏好研究。圖文傳播藝術學報,13,100-110。
杜明城(2004)。臺灣兒童文學研究的限制與可能性。兒童文學學刊,12,37-52。
周芷綺(2010)。成人繪本閱讀行為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臺北市。
周惠玲(2001)。淺談西方圖畫書起源與教育的關係。出版界,62,11-17。
松居直(1995)。幸福的種子(劉滌昭譯)。臺北市:臺灣英文雜誌社。
林文寶(2020)。兒童文學與書目‧四。臺北市:萬卷樓。
林文寶、邱各容(2018)。臺灣兒童文學史。臺北市:萬卷樓。
林文寶、蔡淑娟(2003)。臺灣圖畫書發展年表。兒童文學學刊,10,212。
林良(1989)。「內容」和「意味」──談兒童文學的翻譯。精湛季刊,9,73。
林玲遠(2018)動靜皆宜:淺談圖畫書轉譯動畫的實務與理論。叮叮咚創作研究室。https://www.practitioners-lab.org/picturebookanimation
林羿均(2000)。臺灣圖畫書的文化風貌-以和英文化「我們的故事」系列圖畫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臺東縣。
林真美(2010)。繪本之眼。臺北市:親子天下。
林訓民(2016)。近年來童書出版產業的趨勢觀察。全國新書資訊月刊,207,16-21。
林敏宜(2000)。圖畫書的欣賞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林德姮(2004)。圖畫故事書的意義與界說。為兒童為文學─臺灣資深圖畫作家作品研討會論文集(頁9-55)。臺北市: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
林慧雅(2005)。1987年至2003年信誼基金會以外—臺灣民間出版之兒童圖畫書插畫風格演變與時代意義(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工商設計研究所,臺北市。
林慧雅、伊彬(2004)。插畫風格分類研究中質化與量化方法之探討。中華民國設計學會舉辦:2004國際設計論壇暨第九屆中華民國設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47)。臺南市:國立成功大學。
河合隼雄、松居直、柳田邦男(2005)。絵本の力。日本:岩波書店。
邱各容(2017)。兒童文學與閱讀。全國新書資訊月刊,221,4-8。
洪文瓊(2004)。臺灣圖畫書發展史:出版觀點的解析。臺北市:傳文文化。
徐素霞(1996)。從美育觀點談-國內兒童讀物插畫品質的提昇。載於施政廷(主編),認識兒童讀物插畫(頁110-123)。臺北市:天衛。
徐素霞(2002)。臺灣兒童圖畫書導賞。臺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神林恆道、潮江宏三、島本浣(1996)。藝術學手冊(潘璠譯)。臺北市:藝術家。
郝廣才(2006)。好繪本 如何好。臺北市:格林文化。
高瑞仁(2018)。嚴家淦與戰後台灣經濟發展(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研究所,臺北市。
張婉琪(2000)。洪義男、曹俊彥、趙國宗三位台灣兒童圖畫書插畫家插畫風格之演變(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工商設計研究所,臺北市。
教育部。(2020)。中華民國教育部統計處主要統計–歷年資料(2020更新)。教育部資料開放平臺。https://depart.moe.edu.tw/ed4500/
曹俊彥(1988)。兒童讀物圖畫的功能。國教月刊,34(7),4-8。
郭姿君(2015)。消費者對現有幼兒玩具布書之意見調查(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臺北市。
陳玉金(2003)。繪本的世界裡,你看見了什麼?。東海岸評論,176,11-17。
陳玉金(2014)。臺灣兒童圖畫書發展史論(1945–2013)(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臺東縣。
陳玉金(2020)。臺灣兒童圖畫書的興起與發展史論(1945–2016)。臺北市:萬卷樓。
陳玟如(1991)。童話的想像世界。載於吳幸玲(主編),親子共擁書香(頁201-206)。臺北市:牛頓。
陳昭吟(2000)。隱匿在色彩下的訊息-從幾米的繪本文學談起。第四屆青年文學會議研講稿。http://www.tnfsh.tn.edu.tw/teach/chi/candy.htm#_msoanchor_1
陳麗秋、江振維(2014)。常用傳統與數位之整合性插畫技法應用研究。設計學研究,17(2),97-116。
陳麗秋、蕭仁璋(2011)。拼貼插畫技法初探–以傳統與數位整合性插畫技法為例。2011「新媒體創作與資訊科技」國際研討會。彰化市:建國科技大學。
彭懿(2007)。遇見圖畫書百年經典。臺北市:信誼。
湯書昆(2001)。科技傳播與當代社會。北京市:科學。
馮永華、楊裕富(2008)。「設計風格」形成因素之研究。設計學報,11(3),99-116。
黃永宏(2002)。信誼基金會出版之兒童圖畫書插畫風格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工商設計研究所,臺北市。
黃永宏、伊彬(2001)。風格研究過程中可能之涉及問題、方法及其意涵之探討。2001年設計學術研究成果研討會論文集(頁121-126)。臺北市: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工商設計研究所。
黃淮麟(2001)。兒童對圖畫書插畫風格喜好發展(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工商設計研究所,臺北市。
楊淑卿(1993)。兒童圖畫書之探討。教育研究,33,65-72。
楊錦鑾(1991)。培養孩子成為愛書人。載於吳幸玲(主編),親子共擁書香(頁118-122)。臺北市:牛頓。
誠品(2019)。【2019 年度閱讀報告】:意見領袖時代,閱讀是按個鍵下載?或是更深刻的存在。迷誠品。https://meet.eslite.com/tw/tc/article/201912040004
趙國宗(1991)。趙國宗’ 90:繪畫創作理念。臺北市:竹本堂。
劉思量(1989)。藝術與創造—藝術創作與欣賞知理論與實際。臺北市:藝術家。
劉思量(1992)。藝術心理學。臺北市:藝術家。
鄧美雲、周世宗(2000)。繪本創作DIY。臺北市:雄獅。
鄭明進(1985)。談兒童讀物的插畫研究。載於馬景賢(主編),認識兒童文學(頁69-77)。臺北市:中華民國兒童文學會。
鄭明進(1996)。認識兒童讀物插畫。臺北市:天衛。
鄭明進(1999)。傑出圖畫書插畫家–亞洲篇。臺北市:雄獅。
鄭明進(2002)。國內外兒童圖畫書的源流與發展。載於徐素霞(主編),臺灣兒童圖畫書導賞(頁16-20)。臺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鄭雪玫(1993)。臺灣地區的兒童圖書館。臺北市:漢美。
鄭雪玫(2009)。從美國兒童圖書業談起。臺北市立圖書館館訊,6(3),41-47。
鄭瑞菁(1999)。幼兒文學。臺北市:心理。
冀文慧(2003)。幾米繪本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研究所,臺北市。
賴素秋(2002)。臺灣兒童圖畫書發展研究(1945~2001)(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臺東縣。
簡言喻(1999)。返老還童閱讀復興運動。出版情報,135,12-14。
嚴淑女(2002)。兒童文學與網路文化。兒童文學學刊,8,396-397。
嚴淑女(2019)。童書出版新視界:新圖像閱讀潮流再進化!。臺灣出版與閱讀,2(6),12-23。
蘇振明(1990)。「兒童讀物插畫」的導賞教學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1,389-412。
蘇振明(1998)。認識兒童讀物插畫及其教育性。美育,91,1-10。
蘇振明(2001)。圖畫書的定義與要素。載於徐素霞(主編),臺灣兒童圖畫書導賞(頁13-15)。臺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蘇振明(2006)。圖畫書與兒童教育應用之探討。國教新知,53(4),3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