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sic Search / Detailed Display

Author: 謝佳霓
Thesis Title: 演化理論在學校組織變革應用之研究—以一所國民中學推動九年一貫課程為例
The Study of the application of Evolution theory on the change of school organization: A case study in a junior high school for Grade 1-9 curriculum
Advisor: 黃乃熒
Whang, Nai-Ying
Degree: 碩士
Master
Department: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Thesis Publication Year: 2006
Academic Year: 94
Language: 中文
Number of pages: 194
Keywords (in Chinese): 演化理論學校組織變革九年一貫課程
Thesis Type: Academic thesis/ dissertation
Reference times: Clicks: 191Downloads: 16
Share:
School Collection Retrieve National Library Collection Retrieve Error Report
  •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學校組織應用演化理論推動九年一貫課程變革的現況、功能、限制與其可能的排除策略。在本研究中,應用演化理論於組織變革是強調組織在整體、開放、遠平衡態和非線性條件下,以訊息溝通回饋和探索平衡關係,開展組織演化歷程。而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方法,以一所國民中學進行個案研究,並藉由訪談、觀察與文件資料蒐集方式,歸納研究發現,做成結論並提供建議。

    依據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結論如下:
    一、應用演化理論推動變革,校長可藉「目標」與「共識決」方式建構整體。
    二、應用演化理論推動變革,可用訊息溝通回饋建構子系統新的平衡關係。
    三、應用演化理論推動變革的功能,可幫助成員瞭解變革內容。
    四、應用演化理論推動變革的功能,能幫助成員相互理解立場。
    五、應用演化理論推動變革的限制,成員可能會虛應變革行動。
    六、應用演化理論推動變革的限制,組織需花費時間取得共識。
    七、排除應用演化理論推動變革限制的策略,成員應具主體意識,決斷組織發展。
    八、排除應用演化理論推動變革限制的策略,要建構參與式願景,標榜組織功能。
    九、排除應用演化理論推動變革限制的策略,要建構社群關係,連結組織情感。

    依據本研究結論,分別提出對學校校長、行政人員與教師成員的相關建議。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xplore the presentation and the function of Evolution theory on the change of target school organization which is implementing the Grade 1-9 curriculum. And understanding the restriction, then find out the strategies to resolve the restriction. In order to have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change of target school organization, this study takes a junior high school as case study and adopts qualitative approaches, such as methods of interview, observation ,and the document material collection to collect data, make the conclusion and provide the suggestion.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data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the conclusions are synthesized as follows:
    1.The presentation of Evolution theory in the target school, the principal may constructs the whole by "the goal" and "the equilibrium of relationships".
    2.The presentation of Evolution theory in the target school, the members of the school may use the communications and the feedback to construct the new balance relationships.
    3.Evolution theory helps the members to understand the transformation content.
    4.Evolution theory can help the members mutually understand the standpoint.
    5.The restrictions from the application of Evolution theory, the members probably do the reformation perfunctorily.
    6.The restrictions from the application of Evolution theory, the organization must spend the time to obtain a common consensus.
    7.The strategies to resolve the restriction, the members should have the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8.The strategies to resolve the restriction, the members must construct the community relationship to hold together.

    According to the discussion of this study, bring up some related suggestions to the school principle, administrators, and school teacher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6 第三節 名詞釋義---------------------------------------------------------------------------6 第四節 研究基本觀點---------------------------------------------------------------------9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13 第一節 九年一貫課程的形成背景與基本理念-------------------------------------13 第二節 學校組織變革的意義與其相關內涵----------------------------------------18 第三節 演化理論的意涵、各種相關學說及其特性-------------------------------34 第四節 演化理論在組織運作的應用機制-------------------------------------------65 第五節 演化理論在學校組織變革應用的必要性與可行性----------------------8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85 第一節 研究方法-------------------------------------------------------------------------85 第二節 研究對象-------------------------------------------------------------------------89 第三節 研究步驟-------------------------------------------------------------------------91 第四節 資料的整理與分析-------------------------------------------------------------94 第五節 研究的信實度-------------------------------------------------------------------96 第六節 研究者倫理----------------------------------------------------------------------97 第四章 個案學校研究結果之分析-------------------------------------------------------99 第一節 太陽國中的學校背景概況與組織變革現況-------------------------------99 第二節 太陽國中應用演化理論推動九年一貫課程變革的現況---------------111 第三節 太陽國中應用演化理論推動九年一貫課程變革的功能---------------144 第四節 太陽國中應用演化理論推動九年一貫課程變革的限制---------------151 第五節 排除太陽國中應用演化理論推動九年一貫課程限制的可能策略---15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63 第一節 結 論----------------------------------------------------------------------------163 第二節 建 議----------------------------------------------------------------------------167 參考文獻---------------------------------------------------------------------------------------173 附錄---------------------------------------------------------------------------------------------186 附錄一 正式會議觀察紀錄表---------------------------------------------------------186 附錄二 訪談指引------------------------------------------------------------------------188 附錄三 訪談紀錄表---------------------------------------------------------------------191 附錄四 學校文件資料表---------------------------------------------------------------192 表 次 表2-1 兩種不同科學哲學觀點的比較------------------------------------------------38 表2-2 新興演化理論之相關學說及其特性------------------------------------------40 表2-3 新興演化理論的相關學說與其特性抽繹------------------------------------70 表3-1 訪談對象身分代碼---------------------------------------------------------------90 圖 次 圖2-1 學校組織變革歷程圖------------------------------------------------------------29 圖2-2 耗散結構的基本圖式------------------------------------------------------------46 圖2-3 系統結構有序化過程------------------------------------------------------------51 圖2-4 組織演化核心機制的構圖------------------------------------------------------75 圖2-5 演化理論在組織運作的應用機制---------------------------------------------78 圖2-6 組織演化的整體動態歷程------------------------------------------------------79

    壹、中文部分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著)(1990)。現代漢語詞典。香 港:商務印書館。
    中國經濟學教育科研網(2005)。歷史哲學進化論(三十一):進化論。2005年12月2日,取自http://web.cenet.org.cn/web/michaelchen/index
    .php3?file=detail.php3&nowdir=&id=76636&detail=1 - 19k-
    仇萬煜、左蘭芬(譯)(2000)。E. Schrödinger著。生命是什麼?台北:貓頭鷹。
    孔令宏(1997)。試論理論體系的比較與與評價。雲南學術探索,2,73-76。
    方舟(2002)。自組織與耗散結構。2005年10月6日,取自http://www.
    swarmagents.com/complex/nonlinear/
    方德隆(2001)。課程的理論與實務。台北:麗文。
    方潤(2002)。變異和演化-演化理論簡述。2005年10月6日,取自http://
    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bs/fy1379/public_html/evolve.htm
    王明心譯(1998)。從對話中學習─提升成人學習的有效互動與改變。台北:洪健全基金會。
    王雨田(2005)。統計物理在物理學革命與複雜系统自組織演化理論形成中的地位作用。中國公眾科技網。2005年12月6日,取自http://database.cpst.
    net.cn/popul/xsjldt/artic/50529135501_5.html
    王彥文(譯)(1993)。J. Briggs & F. D. Peat著。混沌魔鏡。台北:牛頓。
    王順平(1999)。學校本位管理之理論建構與實證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道還(譯)(2002)。R. Dawkins著。盲眼鐘錶匠(The blind watchmaker)。台北:天下文化。
    地球神經網路(Earth Neural Network)(2004)。協同學。2005年10月6日,取自http:// www.earthnn.com/cn/article.php/15
    朱彥榮(2005)。我國報業集團的協同治理架構。2005年10月6日,取自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504/26/content_2879714.htm
    江志正(2000)。國民小學團體動力、組織學習、學校發展策略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江濤、向守平(合譯)(1993)。P. Coveney & R. Highfield著。時間之箭—揭開時間最大奧秘之科學旅程(The arrow of time – A voyage through science to solve time’s greatest mystery)。台北:藝文印書館。
    何麗華(2003)。全面品質管理在企業組織運作之探討—以系統科學理論為觀點。私立中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中壢。
    余自強(1992)。從存在到演變。新竹:凡異出版社。
    吳定(1996)。組織發展理論與技術。台北:天一。
    吳定、陳錦德、黃靖武(譯)(1985)。D. D. V. Fleet著。組織行為。台北:天一。
    吳定遠(譯)(1986)。H. Reichenbach著。科學的哲學之興起(The raise of scientific philosophy)。台北:水牛圖書出版社。
    吳岩、趙樹賢、尚靜(2003)。從管理範式轉變看教育管理者培訓。教育研究大陸版,6,56-63。
    吳怡萱(2001)。教育決策權力平衡之研究—以九年一貫課程決策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分析。台北:五南。
    吳明清(2001a)。教育向前跑—開放社會的教育改革。台北:師大書苑。
    吳明清(2001b)。教育向前跑(續)—教育改革的思維與實踐。台北:師大書苑。
    吳秉恩(1993)。組織行為學。台北:華泰文化。
    吳秉恩(2002)。管理學:本質、演化與新趨向。台北:翰蘆圖書。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4)。M. Patton著。質的研究與評鑑。台北:桂冠。
    吳建華(2003)。國民小學推動組織學習之個案研究:以九年一貫課程實施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春助(2001)。國民小學校長學校行政混沌現象敏銳度與學校組織文化塑造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清山(2001)。教育品質與績效責任。載於黃德祥(編)。教育改革與教育發展—葉學志教授祝壽論文專輯(頁85-106)。台北:五南。
    吳清山(2003)。當前學校組織變革的理念與策略。教師天地,123,4-16。
    吳清山(2004)。教育發展新思路。教師月刊,12,14-18。
    吳清山、林天祐(2000)。混沌理論。教育資料研究,34,69-75。
    李文昭(譯)(1999)。J. Rifkin著。第二個創世紀(The biotech century: Harnessing the gene remarking the word)。台中:晨星。
    李幼蒸(譯)(1990)。R. Rorty著。哲學和自然之鏡(Philosophy and the mirror of nature)。台北:桂冠圖書。
    李玉梅(2004)。國民中學語文(本國語文)學習領域課程綱要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再長(譯)(1999)。R. L. Daft著。組織理論與管理(Organizational theory and design)。台北:華泰文化。
    李君宜(2005)。語言遊戲在學校組織變革應用之研究—以一所完全中學為例。國立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明(譯)(2000)。D. Hock著。亂序(Birth of the chaordic age)。台北:大塊文化。
    李明堂(2005)。以Kotter變革法則分析學校組織變革領導的策略—以一所都會型國小為例。論文發表於台南師範學院舉辦之「第一屆台灣博士生教育行政學術論文研討會」,台南。
    李青芬、李雅婷、趙慕芬(編譯)(2002)。S. P. Robbins著。組織行為學(Organizational behavior)。台北:華泰文化。
    李茂興、李慕華、林宗鴻(譯)(1994)。S. P. Robbins著。組織行為(Essentials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台北:揚智。
    李衍達(2001)。信息世界漫談。台北:牛頓。
    李健源(2004)。企業流程內在績效評估指標建立之研究—以系統科學理論為探討。私立中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中壢。
    李陽(譯)(2002)。D. Burnie著。進化論(Get a grip on evolution)。香港:三聯書店。
    李凔哲(譯)(1999)。G. Binney & C. Williams著。傾身未來(Leaning into the future)。台中:晨星出版社。
    李聖賢(譯)(2000)。J. P. Kotter著。領導與變革—企業變革中的領導新思維(What leaders really do)。台北:中國生產力。
    李學勇(譯)(2001)。T. H. Huxley著。進化論與倫理的關係(Evolution & ethics)。台北:文鶴。
    沈力(譯)(1990a)。A. Toffer著。科學和變化(Science and change)。收錄於沈力(譯),混沌中的秩序(Order out of chaos)(頁1-9)。台北:結構群文化。
    沈力(譯)(1990b)。I. Prigogine著。從存在到演化(From being to becoming: Time and complexity in the physical sciences)。台北:結構群。
    沈力(譯)(1990c)。I. Prigogine著。混沌中的秩序(Order out of chaos)。台北:結構群。
    沈小峰(1993)。混沌初開:自組織理論的哲學探索。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汪霞(2004)。耗散架構理論與後現代課程範式。2005年11月7日,取自http://www. pep.com.cn/200406/ca484027.htm
    肖迪、黎冷(譯)(2003)。C. R. Darwin著。物種起源(The origin of species)。台北:華立文化。
    系統科學之窗(2002)。2005年11月7日,取自http://www.systemscience.org/main/ index.
    htm
    周守仁(2001)。複雜性研究與混沌控制及其哲學闡析。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周成功、陳文盛(2001)。人類基因與演化。2006年5月15日,取自:http://www.dls.
    ym.edu.tw/lesson/hum.htm
    周旭華(譯)(1994)。R. Lessem著。發展型管理(Developmental management: Principles of holistic business)。台北:天下文化。
    周旭華(譯)(1998)。M. L. Tushman & C. A. O’Reilly著。勇於創新:組織的改造與重生(Winning through innovation: A practical guide to lead organizational change and renewal)。台北:天下文化。
    周旭華(譯)(2000)。J. D. Duck著。變革(Change)。台北:天下文化。
    周淑卿(2002)。課程政策與教育革新。台北市:師大書苑。
    周鴻玲(譯)(1988)。組織社會學。台北:桂冠。
    孟祥森(譯)(2001)。B. M. Hubbard著。你正在改變世界:有意識的演化(Conscious evolution: Awakening the power of our social potential)。台北:方智。
    尚榮安(譯)(2001)。R. K. Yin著。個案研究(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台北:弘智。
    林水木(2001)。國民小學組織變革與教師工作壓力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林水波(主編)(1999)。組織理論。臺北:智勝文化。
    林生傳(1999)。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九年一貫課程之展望(頁3-28)。台北:揚智文化。
    林岐旺(2000)。國民小學學校組織變革與學校效能相關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239-262)。高雄:麗文文化。
    林和(譯)(1995)。G. James著。混沌—不測風雲的背後(Chaos-making a new science)。台北:天下文化。
    林新發(1999)。教育與學校行政研究-原理和應用。台北市:師大書苑。
    邱美虹、湯偉君、劉嘉茹(譯)(2003)。P. Thagard著。概念革命(Conceptual revolution)。台北:洪葉文化。
    邱淑玲(1997)。混沌理論在政府組織管理上的運用。私立東海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金觀濤、華國凡(1988)。控制論和科學方法論。台北:谷風出版社。
    俞文釗、丁彪(譯)(2001)。H. Don, S. John, & W. Richard著。組織行為學(Organizational behavior)。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姜靜繪(譯)(2000)。J. Briggs & F. P. David著。亂中求序:混沌理論的永恆智慧(Seven life lessons of chaos: Timeless wisdom from the science of change)。臺北市:先覺。
    柯雅琪(譯)(2002)。K. M. Eisenhardt & D.C. Galunic著。組織學習(Organizational learning)。台北:天下文化。
    查有梁(1993)。系統科學與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苗東昇(1990)。系統科學原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胡皓、樓慧心(2002)。自組織理論與社會發展研究。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胡瓊文(1998)。學校組織成員屬性、組織文化與組織變革支持度之研究:以台北市國民中小學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范熾文(2000)。學校行政溝通:機器模式的探究省思。中等教育,51(5),113-114。
    范熾文(2004)。學校組織變革的策略與做法:知識經濟觀點。教育論文全文檢索資料庫。2005年12月6日,取自http://192.192.169.101/93/930811/01.pdf
    唐勤、梁錦鋆(譯)(1998)。J. Brockman著。第三種文化:跨越科學與人文的鴻溝(The third culture: Beyond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台北:天下文化。
    孫本初(2000)。管理變革。載於孫本初、吳復新、夏學理、許道然(編),組織發展(頁55-78)。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徐振邦(2000)。國民中學學校行政混沌現象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士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凌復華譯(2001)。H. Haken著。協同學—大自然構成的奧秘(Erfolgeheimnisse der nature synergetik)。上海:世紀出版集團。
    徐輝(2004a)。耗散結構。2005年11月7日,取自http://www.systemscience.org/ chistory/hsjg.htm
    徐輝(2004b)。控制論。2005年11月7日,取自http://www.systemscience.org/xgxk/ kzl.htm
    高子梅(譯)(1996)。R. Ludlow & F. Panton著。有效溝通。(The essence of effective communication)。台北:桂冠。
    梁美靈、王則柯(1990)。混沌與均衡縱橫談。香港:中華書局。
    梁家雍(2004)。學校組織變革弔詭管理之研究—以一所國民中學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
    秦夢群(1997)。教育行政—理論部分。台北市,五南
    常紫薇(2002)。企業組織運作之內在績效指標建立之研究—以一般系統理論為研究觀點。私立中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中壢。
    張之傑(譯)(1988)。E. Mayer著。演化。載於張之傑(主編),生物科學巡禮(Scientific American)(頁47-55)。台北:牛頓出版。
    張仕宏(2004)。組織變革認知與員工工作壓力及組織承諾關聯性之研究—以三家國防機構合併案為例。私立中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中壢。
    張明輝(1997)。學校組織的變革及其因應策略。教育研究集刊,38,1-21。
    張明輝(1999)。學校教育與行政革新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張桂權(2002)。玻姆自然哲學導論。台北:洪葉文化。
    張凱元(2004)。解讀九年一貫教育。台北:心理。
    張善智(譯)(2005)。A. Kinicki & R. Kreitner著。組織行為:觀念、技巧、與實作(Organizational behavior: Key concepts, skills & best practices)。台北:麥格羅希爾。
    張善智、謝馥蔓(譯)(2000)。J. Greenberg著。組織行為(Organinational behavior)。台北:學富文化。
    張德銳(2000)。教育行政研究(第三版)。台北:五南。
    張馨怡(2000)。學校行政對話權力及其對學校革新影響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控制論(2003)。2005年11月7日,取自http://mengyungs.nease.net/1dxwl/d7pfzxt/27.3.
    htm
    教育部(1998)。國民教育階段課程總綱綱要。台北:教育部(編印)。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編印)。
    莊西真(2003)。從封閉到開放—學校組織變革的分析。教育理念與實踐,2003(8)。2005年12月10日,取自http://www.pep.com.cn/200406/ca486745.htm
    莊淑琴(2002)。另類的課程組織─自我組織。教育科學期刊,2(1),123-136。
    許激(2004)。組織的含意。管理學理論研究網。2005年12月18日,取自http://www. manage9.com/type.asp?news_id=66
    郭生玉(1998)。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精華。
    郭治安、寧存政、王鴻謨、羅久里(譯)(2001)。H. Haken著。信息與自組織—複雜系統中的宏觀方法(Xinxi yuzuzhi)。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郭進隆(譯)(1994)。P. M. Senge著。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and plants of the learninf organization)。台北:天下文化。
    陳木金(2000)。從奇異吸子理論談新世紀的學校行政革新。學校行政雙月刊,5,30-44。
    陳木金(2003)。學校組織變革壓力與抗力對學校行政之啟示。學校行政雙月刊,2,14-27。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伯璋(1990)。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質的研究方法。台北:南宏。
    陳伯璋(1999a)。九年一貫新課程綱要修訂的背景及內涵。教育研究資訊,7(1),1-13。
    陳伯璋(1999b)。九年一貫課程的理念、內涵與評析。載於國立花蓮師範學院(主編),地方教育輔導叢書:國民教育改革的理論與實務論文輯(頁1-28)。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陳伯璋(2001)。新世紀課程改革的省思與挑戰。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克晶、王貴友(1994)。解自生之謎。台北:淑馨。
    陳俊生(2001)。國民小學學習型組織發展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俊生、林新發(2003)。學校本位管理及其實施成效評析。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6(1),379-412。
    陳禹(譯)(2000)。B. Terry & G. David著。沙地上的圖案:電腦、複雜和生命(Patterns in the sand: Computers, complexity and life)。台北:知書房。
    陳恒安(2005)。教科書外的演化論—台灣科普的演化論爭議。科學發展,10(394),78-80。
    陳婷、徐中緒(譯)(1998)。M. Kaku著。財富、生命與智慧,在未來20年級之後的面貌(Next: 20 years and after)。台北:大塊文化。
    陳朝福(2003)。組織轉型研究—新科學典範的創造性演化觀點。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順民(2004)。「渾沌理論」對國小現場教師的啟發。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38。2005年12月6日,取自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38/index.htm
    傅佩榮(譯)(2000)。A. N. Whitehead著。科學與現代世界(Science and the modern world)。台北:立緒文化。
    彭文賢(1991)。組織原理。台北:三民書局。
    斯平(譯)(2000)。M. Klaus著。哈肯、協同學與複雜性(Haken, synergetics, and complexity)。2005年10月6日,取自http://www.gmw.cn/01ds/2000-09/27/GB/
    2000%5E319%5E0%5EDS2211.htm
    曾國屏(1996)。自組織的自然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曾國屏、吳彤、宋懷時、何國祥、秦文彥(譯)(1992)。E. Jantsch著。自組織的宇宙觀(The self-organizing universe-scientific and human implications of the emerging paradigm of evolution)。河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湛墾華(1995)。系統科學的哲學問題。陝西:陝西人民出版社。
    程恩富(2004)。生物的共生與經濟演化-生物學方法在經濟學中的運用。2005年12月6日,取自http://www.southcn.com/nflr/llzm/200403300418.htm
    進化論(2004)。2005年12月2日,取自http://web.cenet.org.cn/
    web/michaelchen/index.php3file=detail.php3&nowdir=&id=45460&detail=1
    閔家胤(譯)(1988)。E. Laszlo著。進化—廣義綜合理論(Evolution –the grand synthesis)。北京:社會科學文獻。
    馮朝霖(1994)。自我創化與教育-自我組織理論之教育學義涵初探。教育與心理研究,17,263-282。
    馮朝霖(2000)。教育哲學專論:主體、情性與創化。臺北:元照出版社。
    黃乃熒(1999a)。教育行政溝通。載於王如哲、林明地、張志明、黃乃熒、楊振昇(合著),教育行政(頁101-126)。高雄:麗文。
    黃乃熒(1999b)。學校目標弔詭管理導向的意義及其在學校革新上的應用。行政院國家科學社會人文彙刊,9(4),653-677。
    黃乃熒(2000)。後現代教育行政哲學。台北:師大書苑。
    黃乃熒(2002)。知識經濟觀點之理想學校組織形態及其知識管理的原則,今日教育,67:104-114。
    黃乃熒(2005)。學校組織變革之意識型態研究—以一所國民中學為例。師大學報,50(1),101-121。
    黃永和(2001)。科學典範的後現代轉向及其課程意涵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瑞琴(1994)。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榮村 (2003)。國內教育改革的回顧與前瞻。立法院院聞,31(4),46-67。
    黃譯瑩(2001)。從系統理論觀點探究活動課程與九年一貫綜合活動課程:本質、原理與展望。應用心理研究,9,215-251。
    湛墾華(1995)。系統科學的哲學問題。陝西:陝西人民出版社。
    楊文雄(1990)。教育組織革新的策略與發展方法。教育文翠,19,159-176。
    楊巧玲(2001)。性別議題融入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課程設計與教學計畫:以語文學習領域為例。載於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下的創新教學研討會論文彙編(頁147-158)。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楊深坑(1997)。溝通理性‧生命情懷與教育過程:哈伯瑪斯的溝通理性與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楊龍立、潘麗珠(2001)。統整課程的探討與設計。台北:五南。
    溫興琪(2005)。企業與環境互動關係︰一個系統論的視角。2006年5月30日,取自http://www.hrblog.net/blog/user1/36/archives/2005/
    348.html
    葉連祺(1998)。混沌理論對國小教師課程設計之啟示,教育資料與研究,25,36-42。
    葉蓉樺,黃俊霖(譯)(2004)。M. Hoagland, B. Dodson, & J. Hauck著。新觀念生物學(Exploring the way life works: The science of biology)。台北:藝軒圖書。
    葉蕙棻(2003)。熵理論在組織內部稽核中的意涵與衡量模式建立之研究。私立中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中壢。
    裘之君(2005a)。控制論、資訊論、系統論。摘要於領導幹部科技手冊。2005年11月7日,取自http://yeahwt.blogdriver.com/yeahwt/601035.html
    裘之君(2005b)。控制論。摘要於領導幹部科技手冊。2005年11月7日,取自http:// www.bast.cn.net/kxmc/b20624-05.htm
    鄒應瑗(譯)(1989)。H. Cleveland著。巨觀思考的智慧。台北:中國生產力中心。
    廖春文(2001)。九年一貫統整課程:理念與設計實例(緒論)。載於廖春文(主編),九年一貫統整課程:理念與設計實例(頁5-47)。台北:五南。
    廖春文(2004)。學校組織變革發展整合模式之探討。教育政策論壇,7(2),131-166。
    甄曉蘭(2000)。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理想與挑戰。載於高強華(主編),九年一貫課程革新論文集(頁84-100)。台北:師大。
    甄曉蘭(2001)。中小學課程改革與教育革新。台北:元照。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2005a)。控制論。2005年11月7日,取自http://zh. wikipedia.org/wiki/%E6%8E%A7%E5%88%B6%E8%AE%BA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2005b)。演化。2005年10月6日,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8%BF%9B%E5%8C%96%E8%AE%BA
    齊若蘭(譯)(1994)。M. M. Waldrop著。複雜:走在秩序與混沌邊緣(Complexity: The emerging science at the edge of order and chaos)。台北:天下文化。
    劉興國、周迎春(2005)。非線性動力學理論與現代管理學的發展。中華管理論壇--VCMC.NET(1998-2005)。2005年12月6日,取自http://www.vcmc.
    net/forum/magazine/read.php?article_id=505
    歐用生(1996)。課程與教學革新。台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2002)。披著羊皮的狼?—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深度思考。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新世紀教育工程:九年一貫課程再造(頁1-25)。台北:揚智文化。
    歐陽敏(譯)(2000)。E. Sober著。生物演化的哲學思維(Philosophy of biology)。台北:韋伯文化。
    潘慧玲(2002)。學校革新的脈動。載於潘慧玲(主編),學校革新:理念與實踐(頁1-40)。台北:學富文化。
    潘慧玲(編著)(2004)。教育論文格式。台北:雙葉。
    蔡文杰(2001)。國民小學學校經營混沌現象敏銳度及組織權力關係重建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蔡伸章(譯)(1994)。A. Toffler著。未來對話錄(Next)。台北:時報出版。
    蔡清田(1998)。九年一貫國民教育課程改革與實施策略。教師之友,39(4),1-9。
    蔡樹培(1994)。人群關係與組織管理。台北:五南。
    鄭淑惠(1999)。國民中學組織發展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鄭燕祥、伍國雄(1991)。學校組織變革:理論、策略和技術。教育學報,19(2),133-144。
    魯貴顯(譯)(1998)。K. Georg & N. Armin著。盧曼社會系統理論導引(Niklas Luhmanns theorie sozialer systeme)。台北:巨流。
    黎加厚(2004)。信息時代的教育敘事與教師主體意識的覺醒。中國電化教育,2004年10期。2006年6月2日,取自http://blog.edu.cn/user2/ wangxuejun/archives/2006/1266996.shtml
    盧盛忠、余凱成、徐昶、錢冰鴻(1997)。組織行為學。台北:五南。
    賴紹榮、周更生(2004)。熱力學的發展簡史。載於科學發展,377,6-15。
    閻自安(1999)。學校組織興革理論之探討。教育研究資訊,7(5),101-127。
    戴國良(2004)。組織行為學:從企業觀點出發。台北:五南。
    謝文全(1991)。教育行政—理論與實務。台北:文景。
    謝文全(1994)。學校行政。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謝文全(2001)。比較教育行政。台北:五南。
    謝長宏(1999)。系統概論。台北:華泰文化。
    韓經綸(譯)(1994)。R. M. Steers著。組織行為學導論(Introduction to organizational behavior)。台北:五南。
    簡守邦譯(2002)。D. Layder著。社會科學研究的理論與方法:從落實理論到調適理論(Sociological practice : linking theory and social research)。臺北:韋伯文化。
    藍采禾譯(1997)。J. Horgan著。科學之終結(The end of science)。台北:時報文化。
    魏宏森(1993a)。系統論。台北:博遠。
    魏宏森(1993b)。信息論。台北:博遠。
    魏宏森(1993c)。控制論。台北:博遠。
    魏鳳文、申先甲(1994)。20世紀物理學史。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嚴澤賢(1993)。現代系統理論。台北:遠流。
    嚴澤賢、陳忠、胡皓(1993)。複雜系統演化論。北京:人民出版社。
    嚴澤賢、張鐵明(1991)。教育系統論。河南省:河南教育出版社。

    貳、英文部分
    Barnard, C. I. (1938). The functions of the executive.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aum, J. A. C. & Singh, J. V. (1994). Organizational hierarchies and evolutionary processes: Some reflections on a theory of organization evolution. In J. A. C. Baum & J. V. Singh (Eds.), Evolutionary Dynamics of Organizations(pp.1-13).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eer, M. (1980). Organization change and development: A system view. Illinois: Scott, Foresman and Company.
    Bertalanffy, L. V. (1968). General system theory: Foundations, development, applications. New York: G. Braziller.
    Bobner, R. F., Newman, I., & Wessinger, C. (1989). Chaos modeling: Increas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s' awareness of a new tool.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Mid-Wester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Chicago, IL.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23215)
    Burgelman, R. A. & Mittman, B.S. (1994). An intraorganizational ecological perspective on managerial risk bahavior, performance, and survival : Individual, organiz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effects. In J. A. C. Baum & J. V. Singh (Eds.), Evolutionary Dynamics of Organizations(pp.53-75).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ampbell, J. H. (1985). An organizational interpretation of evolution. In D. J. Depew & B. H. Weber (Eds.), Evolution at a crossroads(pp. 133-167). Cambridge, mass: The MIT Press.
    Coveney, P. & Highfield, R. (1995). Frontiers of complexity. New York: Ballantine Books.
    Crawford, L. (1997). Conflict and Tao. The Howard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s, 8, 357-370.
    Dyke, C. (1985). Complexity and closure. In D. J. Depew & B. H. Weber (Eds.), Evolution at a crossroads(PP.97-132). Cambridge, Mass.: The MIT Press.
    Eve, R. A., Horsfall S., & Lee M. E. (1997). Chaos, complexity, and sociology.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Freeman, R. E. (1984). Strategic Management: A stakeholders approach. Boston: Pitman Publishing.
    Fullan, M. (1982). The meaning of educational change. Toronto: OISE Press.
    Fullan, M. G. (2001). The new meaning of educational change.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Gaylord, S. G. (1949). The meaning of evolution. New York: The New American Library.
    Goodlad, J. I. (1975). The dynamics of educational change: Toward responsive schools. New York: McGraw-Hill.
    Goodman, J. (1995). Change without difference: School restructuring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65(1), 1-26.
    Grene, M. G. (Ed.) (1983). Dimensions of Darwinism: Themes and counterthemes in twentieth century evolutionary theory. Pari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uralnik D. B. (Ed.) (1979). 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 of the American language. N. J.: Prentice-Hall.
    Habermas, J. (1979). Communica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society. Boston: Beacon Press.
    Haken, H. (1964). Theory of coherence of laser light.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3(11), 329-331. Retrieved January 13, 2006, from http://prola.aps.org/pagegif/PRL/ v13/ i11/p329_1/p329
    Haken, H. (2003). Synergetics. Retrieved January 13, 2006, from http://www.itp1.uni-
    stuttgart.de/en/arbeitsgruppen/?W=5&T=1
    Hannan, M. T. & Freeman, J. (1989). Organizational ecology.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Holbrook, D. (1987). Evolution and the humanities. England: Gower.
    Jantsch, E. (1972). Technological planning and social futures. London: Associated Business Programmes.
    Kottler, M. J. (1983). Evolution: Fact? theory? or just a theory? In J. P. Zetterberg (Ed.), Evolution versus creationism: The public education controversy(pp.36-47). Canada: The Oryx Press.
    Langness, L. L. & Frank, G.. (1981). Lives: An anthropological approach to biography. California: Chandler and Sharp.
    Leavitt, H. J. (1964). Managerial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 to individuals, pairs, and groups in organization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ewin, K. (1951). Field theory in social science: Selected theoretical papers. Westport, Conn.: Greenwood.
    Luhmann, N. (1990). Essays on self-referenc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Lyotard, J. F. (1984). The postmodern condition: A report on knowledge.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March, J. G. (1994). The evolution of evolution. In J. A. C. Baum & J.V. Singh (Eds.), Evolutionary Dynamics of Organizations(pp.39-49).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ayer-Kress, G. & Newell, K. M. (2002). Stochastic iterative maps with multiple time-scales for modelling human motor behavior. An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5(4), 418-427.
    Meyer, M. W. (1994). Turning evolution inside the organization. In J. A. C. Baum & J.V. Singh (Eds), Evolutionary Dynamics of Organizations(pp.109-116).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organ, G. (1997). Images of organization. California: Sage.
    Neiman, S. (1994). The unity of reason: Rereading Kant.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wens, R. G.. & Steinhoff, C. R. (1976). Administering change in schools. N. J.: Prentice-Hall.
    Peter, C. & Roger, H. (1996). Frontiers of complexity: The search for order in a chaotic world. New York: Fawcett Columbine.
    Prigogine, I. (1980). From being to becoming: Time and complexity in the physical sciences. San Francisco: W. H. Freeman.
    Robbins, S. P. (1991).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concepts, controversies, and application, (5th). N. J.: Prentice Hall.
    Robbins, S. P. (1994). Essentials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N. J.: Prentice Hall.
    Robbins, S. P. (2005).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N. J.: Pearson Prentice Hall.
    Schilcher, F. von & Tennant N. (1984). Philosophy, evolution and human nature.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plc.
    Schrödinger, E. (1967). What is life? The physical aspect of the living cell & mind and matter.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Stoll, L. (1999).School culture: Black hole or fertile garden for school improvement? In J. Prosser (Ed.), School culture(pp.169-177). London: Paul Chapman Publishing Ltd.
    Wicken, J. S. (1987). Evolution, thermodynamics, and information – extending the Darwinian progra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