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
市川春樹 Ichikawa, Haruki |
---|---|
Thesis Title: |
日治前期(1895-1919)的臺灣本土語言教學、教材之硏究 |
Advisor: |
賀安娟
Heylen, Ann 羅濟立 Lo, Chi-Li |
Degree: |
博士 Doctor |
Department: |
臺灣語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 Culture,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
Thesis Publication Year: | 2018 |
Academic Year: | 106 |
Language: | 臺文 |
Number of pages: | 525 |
Keywords (in Chinese): | 臺灣閩南語(臺灣語) 、臺灣客家語(廣東語) 、臺灣南島語(蕃語) 、臺灣本土語言教學 、語言教材 、臺灣語假名 |
Keywords (in English): | Taiwanese Southern Min (Taiwango), Hakka languages (kwantongo), Formosan languages (Bango),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Taiwanese native languages, Language teaching materials, Taiwanese Kana phonetic system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DIS.NTNU.DTCLL.008.2018.A08 |
Thesis Type: | Academic thesis/ dissertation |
Reference times: | Clicks: 318 Downloads: 16 |
Share: |
School Collection Retrieve National Library Collection Retrieve Error Report |
本研究探討日本時代日本人按怎研究、教學臺灣本土語言,特別重視hia--ê教材有啥物款的特色。日本時代是按1895年6月17到1945年10月25,有51冬久。本文以彼前半期的時間做研究對象,也就是對樺山資紀總督的始政宣言(1895)到臺灣教育令宣布(1919),大約是24冬。
當時的臺灣本土語言大約分臺灣閩南語(臺灣語)、臺灣客家語(廣東語)、臺灣南島語(蕃語),這寡語言的教學、教材的發展攏無仝。為著舞清楚這个問題需要對伊的源頭講起,譬論講臺灣語研究分析是繼承佇廈門佮臺灣島的傳教士進行的語言研究,臺灣客家語教材的起源是對臺灣閩南語教材的翻譯開始,臺灣南島語研究無前人研究,是對殖產局相關人士抑是撫墾署員的調查開始。因為上初期各个語言研究和教材的關係互相密切,所以概括閩南語、客家語、南島語攏歸納為臺灣本土語言,做伙討論也不止仔妥當。
本文以有出版的教材做主要資料,koh加上當時有關語言教授法的雜誌論文、報紙記事、總督府檔案等史料做補充資料,查明教育的進展,koh照語言教育史的方法分做黎明期(1895-1898)、發展期(1898-1907)、確立期(1907-1919);敘述臺灣語カナ音標系統的創造以及普及,私立、官立教育機關籌辦,伊的課程規劃佮教學活動。本文看重教材類型以及綴時代的變遷,提倡分類臨時教材、翻譯教材、對譯教材、情景教程教材、發音學習教材、辭典、習題集7个類型。
本文回顧按內地人的臺灣本土語言學習、教學、研究的歷史,仝時做規劃將來對外地人士的臺灣本土語言教學、學習的發展。
This study explores how Japanese mainlanders studied and taught Taiwanese native languages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in Taiwan, especially with a focu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eaching materials. Taiwan had been occupied by the Japanese for 51 years, from June 17, 1895 to October 25, 1945. This thesis pays attention to the first 24 years of the period, namely from the declaration of the start of administration by General Kabayama Sukenori in 1895 to the proclamation of Taiwanese Education Order in 1919.
During that time, native languages in Taiwan included Taiwanese southern Min (Taiwango), Hakka languages (Kwantongo), and several Formosan languages (Bango). Since the teaching methods and materials of these languages were quite different, we need to investigate into their origins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teaching in each language. For example, researches and analyses on Taiwanese southern Min followed the earlier linguistic researches conducted by missionaries in Taiwan and Amoy. Hakka language textbooks were originally translated from the example of southern Min textbooks. Researches on Formosan languages began with the social investigation work of Bureau of Colonial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Bureau of Pacification and Exploitation since there had been almost no previous study by then.
In an effort to outline the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studies and teaching, this thesis mainly focuses on published teaching materials, together with supplementary materials such as historical data in bulletins, newspapers and the archives of Government of Formosa (Taiwan Sotokufu) in respect of language teaching issues at that time. Furthermore, it explores the cre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of Taiwanese Kana phonetic system, the establishment of both private and public educational organizations, as well as their curriculum planning and teaching activities. In light of this, the educational history of Taiwanese native languages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initiative period (1895-1898), the period of development (1898-1907), and the period of establishment (1907-1919). Moreover, this thesis put emphasis on the types and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materials, which could be divided into 7 categories: temporary materials, translation, parallel texts, scenario texts, pronunciation textbooks, dictionaries, and workbooks.
This thesis reviews the history in which Japanese Mainlanders (Naichijin) studied and taught Taiwanese native languages, with a hope to facilitate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methods of the language for foreigners in the future.
參考文獻
(Ⅰ) 華文、臺文部份
丁邦新(1970),《臺灣語言源流》,臺中:台灣省政府新聞處。
中村孝志(1997;2002),《荷蘭時代臺灣硏究》,臺北:稻鄕。
尤侗(1900),《明史外國傳》,臺北:台灣學生書局。
王育德(2002),《閩音系研究》,臺北:前衛。
王育德(2002),《台灣語研究卷》,臺北:前衛。
王森田(2010),《日治時代日本人學習台灣語的困境》,新北:花木蘭文化。
古國順、其他八人(2007),《臺灣客語概論》,臺北:五南。
市川春樹(2013),〈日治最初期臺灣福佬話教材編纂之相關考察:日本人對臺灣福佬話的認知與概念〉。《臺灣學誌》8,頁29-58,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
市川春樹(2014),〈殖民地語言政策與日語教育裡的當地語言習得現 象―以伊澤修二在臺之語言教育為例〉,第八屆台灣師大暨國北教大台文系所研究生論文發表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文學院會議室。
市川春樹(2014),〈東洋協會專門學校之臺灣語教育研究──以柯秋潔(1872-1945)教授法及其教學活動為討論核心〉,《靜宜中文學報》6,頁29-62,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
市川春樹(2015),〈自傳教語言學至殖民語言學─臺灣語カナ(假名 輔助發音符號)的創造與發展〉。第9屆台灣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地下一樓國際會議廳。
石丸雅邦(2008),〈臺灣日本時代的理蕃警察〉,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博士論文。
石丸雅邦(2010),〈從「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看理蕃警察通譯兼掌制度〉,第六屆臺灣總督府檔案學術研討會論文,南投:國立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石丸雅邦(2011),〈臺灣日本時代理蕃警察所使用之蕃語教材研究─以1930年代被出版的「理蕃警察蕃語集」為例─〉,《臺灣語文研究》第6卷第1期,新竹:台灣語文學會。
石守謙主編(2003),《福爾摩沙—十七世紀的台灣.荷蘭與東亞》,國立故宮博物院。
伊原大策(2013),〈日治初期的台語教本系譜〉,《編譯論叢》6(2),頁67-97,台灣國家教育研究院。
伊原大策(2015),〈日治時期初始臺語教材作者俁野保和與岩永六一之考察〉,《臺灣語文研究》10:1,頁31-56,新竹:台灣語文學會。
吳文星(1983),《日據時期臺灣師範教育之研究》,台灣師大歷史研究所專刊(8),台灣師大歷史研究所(原係民國68年7月師大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文星(1987),〈日據時期臺灣總督府推廣日語運動初探(上)〉,《臺灣風物》第37卷第1期,頁1-31,臺北縣:台灣風物雜誌社。
吳守禮(1948),《福建語研究導論: 民族與語言》,出版地未詳:出版者未詳。
吳守禮(1955),《近五十年來台語研究之總成績》,臺中:大立出版社。
吳守禮(1963),〈臺灣方言研究文獻目錄〉,《臺北文獻》6,頁67-89,臺北市立文獻館。
吳守禮(1997),《福客方言綜誌》,臺北:南天書局。臺北: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吳守禮(1998),《閩台方言研究集(2)》,臺北:南天。
李壬癸(1997),〈台灣南島語言學的先驅〉,《台灣南島民族的族群與遷移》,頁199-215,臺北:常民文化。
李壬癸(1997),《台灣南島民族的族群與遷徙》,臺北:常民文化。
李壬癸(1999),《臺灣原住民史:語言篇》,南投:省文獻會。
李壬癸(2005),〈台灣言語學先驅者小川尚義教授〉,《小川尚義、淺井惠倫台灣資料研究》,頁282-287,東京外國語大學。
李壬癸(2009),〈日本學者對於台灣南島語研究的貢獻〉,《臺灣語文研究》4:頁1-20,新竹:台灣語文學會。
李壬癸(2009),〈日本學者對於台灣南島語言研究的貢獻台灣語文研究〉,《台灣語文研究》4,頁1-20,新竹:台灣語言學會。
李幸真(2008),〈日治初期警察台灣語能力的推展概況(1895-1906)〉,《台灣教育史研究會通訊》第58期,頁2-16,臺北:臺灣教育史硏究會。
周美香(2018),《荷日時代臺灣語文教育規劃和語文教學法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系博士論文。
周長楫(1996),《閩南話的形成發展及在台灣的傳播》,臺北: 台笠出版社。
周長楫(2009),《閩南話的形成發展及在臺灣的使用》,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
岡本眞希子(2012),〈日本統治時期臺灣的法院通譯與《語苑》〉,第五屆台灣總督府檔案學術研討會,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岡部三智雄(2011),〈日本治台前來台日人之研究(1874-189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修澈、黃季平、王雅萍(2003),《原住民重大歷史事件:牡丹社事件》,臺北市: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林晉輝(2005),〈臺灣語言教育發展之研究—以日治時期為中心〉,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惠美、小山綾子(2008),〈附錄:日文臺灣原住民研究文獻目錄〉,《臺灣原住民研究論叢》第4期,頁191-240,花蓮:臺灣原住民教授學會。
林媽利(2010),《我們流著不同的血液:台灣各族群身世之謎》,臺北:前衛。
林慶勳(2001),《台灣閩南語概論》,臺北縣:心理出版社。
姚榮松導讀(1991),《臺灣語典》,臺北:金楓;原作連雅堂《臺灣語典》(1933)。
姚榮松(1997),〈字源與流俗詞源的迷思〉,第二屆中國近代文化解構與重建學術研討會,臺南:國立成功大學。
洪惟仁(1991),〈閩南語辭書簡介〉,《閩南語經典辭書彙編》第一冊, 臺北:武陵出版社。
洪惟仁(1992),〈日據時代的台語教育〉,《臺灣風物》43-3,頁61-63,臺北縣:臺灣風物雜誌社。
洪惟仁(1993a),〈巴克禮《廈英大詞典補編》及杜典以後的辭、字典〉,收錄佇《閩南語經典辭書彙編》第四冊,臺北:武陵出版社。
洪惟仁(1993b),〈日據時代的辭書編纂〉,收錄佇《閩南語經典辭書彙編》第五冊,臺北:武陵出版社。
洪惟仁(1993c),〈日據時代的辭書編纂〉,收錄ti《閩南語經典辭書彙編》第五冊,臺北:武陵出版社。
洪惟仁(1994),〈小川尚義與高本漢漢語語音研究之比較—兼論小川尚義在漢語研究 史上應有的地位〉,《台灣史研究》1.2,頁25-84,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
洪惟仁(1996),《台灣文獻書目解題:語言類》,臺北: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
洪惟仁(2009),〈小川尚義對漢語研究的貢獻〉,《台灣語文研究》,第4期,頁33-68,新竹:台灣語文學會。
宮啓崴(2009),〈伊澤修二在臺的教育理念初探——以芝山巖學堂為例〉,《史苑》69,頁63-83,臺北縣:輔仁大學歷史系學會文書組。
涂紋凰(2014),〈日治時期原住民蕃語集中的「警察」形象解析 ─以1905~1933年日蕃對譯教本為範疇─〉,輔仁大學跨文化研究所翻譯學碩士論文。
張光宇(2003),《閩客方言史稿》,臺北:南天書局。
張良澤(1998),〈日治時代台語正規教育始末〉,新竹:台灣語言及其教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張屏生(2010),〈日治時期臺灣客家話辭書研究—《廣東語辭典》的音系及其相關問題〉,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
張德水(1992),《激動!台灣的歷史》,臺北:前衛。
悠蘭、多又(1997),〈泰雅語研究書目(上)〉,《宜蘭文獻雜誌》28期(泰雅專刊),頁132-157,宜蘭縣史館。
曹永和(1979),《臺灣早期歷史研究》,臺北:聯經。
許雪姬(2006),〈日治時期的台灣「通譯」〉,《輔仁歷史學報》18,1-44頁,臺北縣:輔仁大學歷史系。
許雪姬(2012),〈臺灣語集中顯現的澎湖歷史--由日治時期最早編成的《臺灣言語集》[岩永六一編]、《臺灣日用土語集》[俣野保和編]談起 -上-〉,《姥𥑮石》,頁96-126,澎湖縣文化局。
許雪姬(2013),〈臺灣語集中顯現的澎湖歷史--由日治時期最早編成的《臺灣言語集》[岩永六一編]、《臺灣日用土語集》[俣野保和編]談起 -下-〉,《姥𥑮石》,頁59-80,澎湖縣文化局。
許極燉(1998),《台灣語概論》,臺北:前衛。
許極燉(2000),《台灣話通論》,臺北:南天。
許極燉(2003),《台語學講座》,?:開拓。
野間晃(1996),〈臺灣閩南語研究文獻目錄〉,《東北大學中國語學文學論集》1,頁59-88,宮城:國立東北大學。
陳君慧(2002),《《訂正臺灣十五音字母詳解》音系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玟錚(2007),〈蔡培火與日治時代大眾媒體之關係-以《臺灣青年》、《臺灣》、《臺灣民報》與《臺灣新民報》為例-〉,《臺灣風物》,第五十七卷第三期,頁103-132。
陳恆嘉、洪惟仁(1992),〈日治時代臺語著作目錄〉,《臺語文摘》5-1(25),頁36-39,臺北縣:臺語文摘雜誌社。
陳培豐(2001),〈殖民地臺灣國語「同化」教育的誕生—伊澤修二關於教化、文明與國體的思考〉,《新史學》12巻1期,頁115-155,臺北市:新史學雜誌社。
陳培豐(2006),《同化同床異夢:日治時期臺灣的語言政策、近代化與認同》,臺北:麥田。
陳培豐(2008),〈日治時期台灣漢文脈的標游與想像:帝國漢文、殖民地漢文、中國白話文、台灣語文〉,《台灣史研究》第15卷第4期,頁42-43,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
陳培豐(2013),《想像和界限:臺灣語言文體的混生》,新北:群學。
陳淸義(1934),〈岩崎先生的小傳〉,《臺灣敎會公報/芥菜子》第593卷(昭和9年8月1日),30-31頁。
陳偉智(2014),《伊能嘉矩:臺灣歷史民族誌的展開》,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陳輝龍(1934),《臺灣語法 附臺灣語助數詞》,臺北:臺灣語學社。
彭馨平(2011),〈日治時期臺灣的客語教材研究—以《廣東語集成》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森丑之助著、楊南郡譯註(2000),《生蕃行腳:森丑之助的台灣探險》,臺北市:遠流出版社。
賀安娟(1998),〈荷蘭統治之下的臺灣教會語言學—荷蘭語言政策與原住民識字能力的引進(一六二四~一六六二)〉,《臺北文獻》125,頁81-119,臺北市立文獻館。
賀安娟(2001),〈殖民地臺灣的漢文教育--同化政策中的另一個面向〉,《臺灣教育史研究會通訊》第13期,頁18-26,臺北: 臺灣教育史硏究會。
黃幸素(2007),〈伊澤修二與小川尚義的語言觀—從日語教育的觀點論述—〉,「台灣語言學一百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臺中教育大學。
黃宣範(2001),《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臺北:文鶴。
黃愛霞(2009),〈『臺灣語典』語音硏究〉,廈門大學碩士論文。
楊允言、張學謙、呂美親(2008),《台語文運動訪談暨史料彙編》,臺北縣:國史館。
楊秀芳(1991),《台灣閩南語語法稿》,臺北:大安。
楊承淑(2014),〈譯者的角色與知識生產:以臺灣日治時期法院通譯小野西洲為例〉,《編譯論叢》第七卷第一期,頁37-80,臺北:國家教育研究院。
經典雜誌出版社編(2006)《臺灣教育400年》,臺北:經典雜誌出版社。
葛西健二(2010),〈日本統治初・中期的「理蕃」政策之變遷與「蕃通」警官-該角色變化以及語言學習-〉,新北:淡江大學日本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董忠司(2014),〈台灣多元化語文教學的源流與對比語文教學法的建立—以本國語文教學為論述中心〉,《臺灣語文研究》第9卷第1期,新竹:台灣語文學會。
樋口靖(2004),〈觀看日本時代遺產的價值反思現代臺語教學方法〉,《臺灣文學評論》4卷3期,頁70-71,真理大學台灣文學資料館。
潘為欣(2009),〈通譯經驗的轉化—小野西洲土語小說「羅福星之戀」創作〉,《地六屆臺灣文學研究生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臺南:國立台灣文學館。
潘為欣(2011),〈日治時期臺語白話書寫與文字拼音系統關係之研究—以《語苑》、《臺灣府城教會報》為中心〉,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曉峰(2012),〈書評:評林初梅編《小川尚義論文集》〔復刻版〕日本統治時代における台灣諸言語硏究〉,《臺灣語文研究》第7卷第2期,頁131-139,新竹:台灣語文學會。
橫路啟子(2012),歷史事件論述中的譯者形象-以芝山巌事件與口譯員吧連德為例,日治時期的譯者與譯事活動工作坊論文,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北, 2012年9月27日,頁43-57。
盧俊方(2012)〈日治時期閩南語語音教學探析—以劉克明所撰三本教科書為主〉第十三屆國際暨第三十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
盧廣誠(1999),《台灣閩南語詞彙研究》,臺北:南天書局。
盧廣誠(2003),《台灣閩南語概要》,臺北:南天書局;初版一刷。
賴欣宜(2011),〈日治時期臺灣語教科書之研究—《臺灣語教科書》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建國(1997),《台灣主體意識發展與對兩岸關係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香林(1955),《百越源流與文化》,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委員會。
羅香林(1973),《客家源流考》,世界客屬第二次懇親大會籌備委員會。
羅香林(1975),《客家研究導論》,臺北:古亭書屋。
羅肇錦(1984),《客語語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羅肇錦(1990),《臺灣的客家話》,臺北:台原出版社。
羅肇錦(2000),《臺灣客家族群史語言篇》,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羅濟立(2006),〈統治初期日本人之臺灣客語學習-“廣東語”“臺灣土語〉,《東吳外語學報》23期,頁87-123,東吳大學外語學院。
羅濟立(2008),〈『日治後期殖民警察與臺灣客家語言、文化之學習:以『警友』雜誌為資料〉,《東吳外語學報》第27号,173-202頁,東吳大學外語學院。
羅濟立(2010),〈由《警友》雜誌初探日治後期警察之臺灣客語詞彙學習〉,《新竹教育大學人文社會學報》第3卷第1期,67-85頁,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羅濟立(2011),〈由《廣東語集成》(1917年)初探日治初期客語中日語借詞的特色〉,《東吳外語學報》第32号,157-182頁,東吳大學外語學院。
羅濟立(2012),〈日客對譯《廣東語辭典》裡的日本文化特色詞釋義略論〉,《淡江外語論叢》第19号,189-206頁,新北:淡江大學外國語文學院。
(Ⅱ) 日文部份
三尾裕子、豐島正之編(2005),《小川尚義、淺井惠倫 臺灣資料硏究》,東京外國語大學アジア・アフリカ言語文化硏究所。
三尾裕子(2009),〈「蕃語編纂方針」から見た日本統治初期における臺灣原住民語調査〉,《日本臺灣學會報》11,頁155-175,千葉:日本臺灣學會。
三尾裕子(2011),〈警察官用原住民語教科書に見える原住民へのまなざし〉,《臺灣における〈植民地〉經驗 日本認識の生成、變容、斷絶》,東京:風響社。
上沼八郎(1962),《伊澤修二》,東京:吉川弘文館。
上沼八郎(1975),〈臺灣教育史〉,梅根悟監修、世界教育史研究會編《世界教育史體系2 日本教育史》Ⅱ,東京:講談社。
土田滋、山田幸宏、森口恆一(1991),《台灣‧平埔族の言語資料の整理と分析》,東京大學。
大方高典(2008),〈臺灣語を教えて〉,《東方》323,頁7-11,東京:東方書店。
小島麗逸(1979),《日本帝國主義と東アジア》,東京:アジア經濟硏究所。
小野眞盛[西洲](1935),《警察官對民眾臺語訓會要範》,臺北:臺灣語通信研究會。
小熊英二(1998),《<日本人>の境界――沖繩・アイヌ・台湾・朝鮮:植民地支配から復帰運動まで》,東京:新曜社。
山田萬年(1895),〈日本語學の本源〉,明治廿八年六月十五日,東京:經濟學協會演講。
中田敏夫、廖繼思(1999),《『臺灣教科用書國民讀本』「土語讀方」部の日本語訳》,愛知教育大學研究報告48(人文、社會編),頁218-201,愛知教育大學。
中田敏夫(2006),〈故折井英治氏藏臺灣統治初期言語資料『軍隊憲兵用臺灣語』『臺灣語』—資料並びに解說—〉,《國語國文學報》64,頁81-114,愛知學藝大學國語國文學會。
中澤信幸(2010),〈『日臺大辭典』附載「日臺字音便覽」について〉,《山形大學大學院社會文化システム研究科紀要》第7號,頁154-162,山形大學大學院社會文化システム研究科。
中島利郎(1999),〈鷲巢敦哉と東方孝義氏について〉,《臺灣協會報》第534號,東京:臺灣協會。
井上勝生(1998),〈佐藤昌介「殖民論」講義ノート:植民學と札幌農學校〉《北海道大學文學部紀要》46-3,頁1-39頁,北海道大學文學部。
井出季和太(1937),《臺灣治績志》,東京:博文館。
今西一(2007),〈帝國日本と國內植民地—「內國植民地論争」の遺産—〉,《立命館言語文化研究》19(1),頁17-27,立命館大學國際言語文化研究所。
六角恒広(1959),〈伊沢修二とその中国語研究〉,《早稲田商学》138,頁161-180,東京:早稲田商学同攻会。
木村万寿夫,(1967),〈伊沢修二と台湾教育の創業〉,《鳥取大学教育学部研究報告 教育科学》第9巻,頁1-16,鳥取大学教育学部。
木村宗男、窪田富男其他(1989),《日本語教授法》,東京:櫻楓社。
片岡巖(1921),《臺灣風俗誌》,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
片倉佳史(2010),〈臺北の歷史を步く その3—教育の聖地、芝山巖を步く〉,《交流》830,臺北:日本台灣交流協會。
王秋陽(2012),〈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の設立と言語教育の推進〉,《アジアの歴史と文化》16号,頁143-169,山口大学アジア歷史・文化研究会。
王育德(1964),《臺灣:苦悶するその歷史》,東京:弘文堂。
王育德(1970),〈泉州方言の音韻体系〉,《明治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紀要》第8、9合倂號,東京:明治大學,頁1-31。
王育德(2012),《王育德の台湾語講座》(復刻),東京:東方書店。
北村嘉惠(2008),《日本植民地下の台灣先住民教育史》,北海道大學出版會。
史明(1962),《臺灣人四百年史》,東京:音羽書房。
市川春樹(2010),〈臺灣統治最初期の語學教材『臺灣語學案內』の對譯敎材としての特徵〉,《國學院大學日本語敎育硏究》第1號,頁24-42。
弘谷多喜夫、広川淑子(1973),〈「日本統治下の台湾・朝鮮における植民地教育政策の比較〉,《北海道大学教育学部紀要》22,19-92頁,北海道大学教育学部。
田淵武吉(1937),《公學校用國語讀本指導書》卷一,臺北市:東都書籍株式會社臺北支店。
矢內原忠雄(1926),《植民及植民政策》,東京:有斐閣。
矢內原忠雄(1929),《帝國主義下の臺灣》,東京:岩波書店。
矢野隆景(1979),〈臺灣教育と伊澤修二先生〉《伊那路第》264號,長野:上伊那鄉土研究會。
石田敏子(1995),《日本語教授法》,東京:大修館書店。
伊原大策(1998),〈臺灣語標準語成立史に關する研究〉,財団法人交流協会日台交流センター歴史研究者交流事業報告書。
伊能嘉矩撰(出版年未詳),《臺灣に於ける土蕃語の組織及び語系上の位置》,手稿:頁數327面。
伊能嘉矩撰(出版年未詳),《平埔蕃語(北投社に於ける)とマレー語との關係》,手稿:2面。
吉岡英幸(2002),〈明治期の語法型教材〉,《日本語研究教育センター紀要》(15),頁133-146,東京:日本語研究教育センター。
吉岡英幸(2003),〈明治後期の語法型教材〉,《早稲田大学日本語教育研究》(2),頁27-36,早稲田大学大学院日本語教育研究科。
吉野秀公(1927),《臺灣教育史》,臺北:南天重印(1997)。
安倍明義(1930),《蕃語硏究》,臺北:蕃語硏究會。
安達信裕(2003),〈統治初期の台湾での同化教育について〉,《アジア社会文化研究》4,頁81-104,広島:アジア社会文化研究会。
江秀姿(2004),〈領台初期における日本人講習員の台湾語修得について〉,《久留米大学大学院比較文化研究論集》16,77-89頁,比較文化研究論集編集委員会。
江秀姿(2005),〈臺灣における日本領台時代の臺灣語教育—國語學校を中心に〉,《久留米大學大學院比較文化研究論集》17,頁33-45,比較文化研究論集編集委員会。
江秀姿(2005),〈『臺灣教科用書國民讀本』に見える「土語讀方」について〉,《台灣日本語文學報》紀念號,新北:台灣日本語文學會。
江秀姿(2007),〈台湾における日本語統治明治期の台湾語教育─教員講習所及国語学校を中心にー〉《東吳日語教育學》30,頁49-79,臺北:東吳大學日本語文學系。
池田憲彥(2001),〈臺灣協會學校の創設—『臺灣協會會報』から接近する方法について—〉,《拓殖大學百年史研究》七號,頁47-95,拓殖大學。
成田武司(1912),《臺灣生蕃種族寫眞帖》,臺北:成田寫眞製版所。
竹越與三郞(1905),《臺灣統治志》,東京:博文館。
佐治圭三、真田信治(2005),《日本語教授法》,東京法令出版。
佐藤源治(1943),《臺灣教育の進展》,臺北:成文複刻(1999)。
佐藤春夫(1943),《有馬晴信》,東京:三田文學出版部。
志保田鉎吉、國府種武(1930),〈臺灣に於ける國語教授の變遷〉,《言語と文學》3號-4號,臺北國語國文學會。
村上嘉英(1966),〈日本人の臺灣における閩南語研究〉,《日本文化》45,頁62-108,天理大學出版部。
村上嘉英(1967),〈通俗韻書に見られる中國人の閩南語研究〉,《日本文化》46,頁18-36,天理大學出版部。
村上嘉英(1985),〈舊殖民地臺灣における言語政策の一考察〉,《天理大學學報》144,頁21-35,奈良:天理大學學術研究會。
村上嘉英(1989),〈19世紀末日本人の臺灣閩南方言音韻の硏究〉,《天理大學學報》160號,頁27-40,奈良:天理大學學術研究會。
村上嘉英(2004),〈日本人の台湾語学習と研究の事始め〉,《中国文化研究》(21),頁21-56,天理大学国際文化学部アジア学科中国語コース研究室。
泉哲(1921),《增訂 植民統治論》,東京:有斐閣。
谷口知子(2011),〈伊澤修二の日本語教材『東語初階』・『東語真伝』〉,《関西大学東西学術研究所紀要》通号44,頁341-355,大阪:関西大学東西学術研究所。
足立栗園(1894),《臺灣志》,東京:哲學書院。
岡本眞希子(2008),〈日本統治時代臺灣の法院における『通譯』たち—『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人事關係書類から見る臺灣人/內地人『通譯』〉,「2012語言訓練測驗中心國際學術研討會:譯者的培養」,國立臺灣大學。
岡本眞希子(2012),〈日本統治時代前半期臺灣の官僚組織における通譯育成と雜誌『語苑』—1910-1920年代を中心に—〉,《社會科學》第42卷第2、3號(合併),頁103-144,京都:同志社大學人文科學研究。
岡本眞希子(2013),〈日本統治前半臺灣の官僚組織における通譯育成と雜誌《語苑》—1930-1940年代を中心に—〉,《社會科學》42(4),頁73-111,同志社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
岩本祐生子(1986),〈伊沢修二と日本語教育〉,《日本語教育》60号,頁11-41,東京:日本語教育学会。
李尚霖(2005),〈漢字、臺灣語、そして台湾話文 : 植民地台湾における台湾話文運動に対する再考察〉,《ことばと社會》9,頁176-200,東京:三元社。
李尚霖(2006),《漢字、台湾語、そして台湾話文 : 植民地台湾における台湾話文運動に対する再考察》,東京:國立一橋大学博士論文。
拓殖大学創立百年史編纂室編(2003),《拓殖大学百年史資料編 一》,東京:拓殖大学。
拓殖大学創立百年史編纂室編(2004),《拓殖大学百年史資料編 二》,東京:拓殖大学。
拓殖大学創立百年史編纂室編(2005),《拓殖大学語劇祭資料集》,東京:拓殖大学。
拓殖大学創立百年史編纂室編(2005),《台湾と拓殖大学》,東京:拓殖大学;主編黃文雄客員教授。
東方孝義(1926),《臺灣語の學び方》,私家出版。
東京帝國大學文學部史料編纂掛(1969),《大日本史料》十二編五冊,東京帝國大學。
東郷實(1906),《日本植民論》,東京:文武社。
東鄕實(1915),《臺灣農業殖民論》,東京:富山房。
東郷實(1925),《植民政策と民族心理》,東京:岩波書店。
林田芳雄(2010),《蘭領台灣史―オランダ治下38年の実情》,東京:汲古書院。
林初梅編(2012),《小川尚義論文集〔復刻版〕―日本統治時代における台湾諸言語研究》,東京:三元社。
林美秀(2005),〈小川尚義と『日台大辞典』〉,天理台湾学会第15回研究大会。
林美秀(2008),〈日本統治時代における台湾語仮名表記の変化過程—「オ」「ヲ」表記の分析を通して〉,《岡山大学大学院社会文化科学研究科紀要》(25),頁92-77。
林美秀(2008),《日本統治時代における日本語・台湾語対訳資料についての研究》,岡山大学大学院社会文化科学研究科博士論文。
林嘉純(2013),〈台湾殖民地初期の日本語教育―伊沢修二の教育政策をめぐって〉,《植民地教育史研究年報》第15号,頁82-101,東京:日本植民地教育史研究会運営委員会。
林淑美(2004),〈清代台灣の「番割」と漢・番關係〉,《NUCB journal of language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6(2),頁83-96,名古屋商科大學總合經營學部。
林惠玉(2000),〈臺灣史における明治期日本人による臺灣語研究の位置—19~20世紀東アジアの歷史と言語の一斷面〉,《中央大學經濟研究所年報》31,頁487-509,中央大學經濟研究所。
林嘉純(2014),《臺灣植民時期初期の日本語教育と「ペスタロッチ主義の教育」の研究》,拓殖大学大学院言語教育研究科博士論文。
河野登喜壽(1933),《廣東語の硏究》,新竹州警察文庫。
近藤純子(1974),〈侵略と日本語教師〉,《日本語教育》25号,頁35-38,東京:日本語教育学会。
近藤純子(1986),〈芝山巖事件〉,《日本語教育》60号,頁42-53,東京:日本語教育学会。
近藤純子(1998),〈伊沢修二と「対訳法」―植民地期台湾における初期日本語教育の場合〉,《日本語教育》98号,頁121-130,日本語教育学会。
近藤純子(2002),〈伊沢修二と日本語教育〉,《アジア教育史研究》第11号,頁14-28,東京:アジア教育史学会。
邵艷(2005),〈近代日本における中国語教育制度の成立〉,《神戸大学発達科学部研究紀要》第12卷第2号,371-400頁,神戸大学。
金田一京助(1934),《北の人》,東京:梓書房。
金地院崇傳編、辻善之助校訂(1928-1934),〈異國日記〉1-22,《史苑》第1卷第1號-第18巻第3、4合倂號,立教大學。
長谷部茂(2012),〈台湾と拓殖大学〉,《新日本学》24,86-100頁,拓殖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
長谷部茂(2014),〈明治、大正期における拓殖大學草創期の臺灣語敎育について〉,《拓殖大學語學研究》131,121-147頁,拓殖大學。
長谷部茂(2017),〈西洋人は日本統治以前の臺灣社會をどう見たか―總督府英國人顧問マイヤース「臺灣自治制度」意見書を事例として—〉,《拓殖大學臺灣研究》第1號、拓殖大學臺灣研究センター。
信濃教育會編(1958),《伊澤修二選集》,長野:信濃教育會。
前田均(2007),〈日本統治下臺灣の教科書の中の臺灣語〉,《台灣語言學一百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語系。
後藤新平、臺灣總督府(1921),《日本植民政策一斑》,東京:拓殖新報社。
持地六三郎(1912),《臺灣殖民政策》,東京:富山房。
持地六三郎(1926),《日本植民地經濟論》,東京:改造社。
柯德三(2005),《母国は日本、祖国は台湾―或る日本語族台湾人の告白》東京:桜の花出版。
原平夫(1987),《伊沢修二・伊沢多喜男》,長野:伊那新聞社。
埋橋徳良(1991),《伊沢修二の中国語研究 日中文化交流の先覚者》,東京:銀河書房。
宮川次郞(1926),《家康とパンチヤア國》,臺北:拓殖通信社。
宮川次郞(1927),《征臺始末》,臺北:拓殖通信社。
秦貞廉(1940),《享和三年癸亥漂流臺灣チヨプラン嶋之記》,臺灣總督府圖書館內臺灣愛書會。
酒井亨(1994),〈小川尚義—ある偉大な台灣語學者故鄕‧松山〉,《ふおるもさ》5,頁2-8,臺灣文化研究會。
馬淵東一(1951),〈高砂族の分類〉,《民族學研究》18,1-2,頁1-10,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冨田哲(1998),〈日本統治開始直後の台灣での「台灣語」研究〉《不老町だより》第3號,頁10-19,世界社會言語學會。
冨田哲(1999),〈日本統治初期の臺灣總督府による「臺灣語」の創出〉,《國際開發研究フォーラム》11,頁155-166,名古屋大學大學院國際開發研究科。
冨田哲(2000),〈統治者が被統治者の言語を学ぶということ—日本統治初期台湾での台湾語学習〉(言語と植民地支配—特集1植民地教育と言語問題),《植民地教育史研究年報》(3),頁6-21,東京:皓星社。
冨田哲(2000),《統治者の言語學―日本統治時代初期臺灣での言語硏究と言語敎育》,名古屋大學大學院國際開發硏究科博士論文。
冨田哲(2007年),〈台湾総督府の「種族」・言語認識-日本統治初期の人口センサス・戸口調査・通訳兼掌手当-〉,崔吉城・原田環編《植民地の朝鮮と台湾-歴史・文化人類学的研究-》,東京:第一書房。
冨田哲(2009),〈日本統治開始直後の 「臺灣土語」をめぐる知的空間の形成〉,《多語言社會研究會年報》第5號,頁56-77,東京:三元社。
冨田哲(2010),〈日本統治初期の臺灣總督府翻譯官—その創設およびかれらの經歷と言語能力〉, 《淡江日本論叢》21,頁151-174,淡江大學日本語文學系。
冨田哲(2012),〈日本統治期台湾をとりまく情勢の変化と台湾総督府翻訳官〉,《日本台湾学会報》第14号,145-168頁,千葉:日本台湾学会。
冨田哲,〈統治の障害としての「通譯」—日本統治初期臺灣總督府「通譯」 に對する批判—〉,《殖民地統治下の通譯、翻譯—世紀轉換期臺灣と東アジア—》,臺北:致良出版。
參謀本部編纂課(1895),《臺灣誌》,東京:八尾新助。
國府種武(1931),《臺灣に於ける國語敎育の展開》,臺北:第一教育社。
國府種武(1936),《臺灣に於ける國語敎育の過去及現在》,臺北:臺灣子供世界社。
國府種武(1939),《日本語敎授の實際》,臺北:東都書籍。
國語調査委員會(大矢透)編(1911),《假名源流考》,國定教科書共同販賣所。
國書刊行會編(1911;1912),《史籍雜纂》,東京:國書刊行會。
張良澤(1984),〈臺灣語とは?:臺灣語著作書誌を兼ねて〉,《筑波大學外國語論集》6,頁141-176,筑波大學。
淺井惠倫(1954),〈臺灣言語學はどこまで進んだか?〉,《民族學研究》18/1-2,東京:日本民族學會。
淺田喬二(1990),《日本殖民地研究史論》,東京:未來社。
陳文媛(1999),〈台湾近代教育における伊沢修二の業績〉,《景文技術學院學報》第9期第2冊,頁213-223,臺北縣:景文技術學院。
陳恆嘉(1993),《日本領台期における台湾語教育と研究の一考察》, 東吳大學外國語學院日本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陳培豊(2010),《「同化」の同床異夢 日本統治下台湾の国語教育史再考》,東京:三元社。
陳麗君(2010),〈日本、臺灣における臺灣語の研究と教育〉,日本臺灣言語文化協會研究會,東京語文學院。
森下正夫(2003),《伊澤修二 その生涯と業績》,長野:高遠町圖書館。
森口恒一編(1998),《伊能嘉矩 蕃語調査ノート》,臺北:南天書局。
揚村剛(2014),〈伊沢修二の台湾教育構想:混和主義を中心に〉,《東洋史訪》21,頁86-101。
渡辺正文(1969),〈外地における日本語教授法の変遷〉,《日本語教育》13号,東京:日本語教育学会。
渡邉俊彦(2015),〈対訳日本語教材における伊沢修二の教育観とその台湾語の文体〉,《拓殖大学語学研究(先川暢郎教授退職記念号)》132,頁169-193,拓殖大学言語文化研究所。
菅野敦志(2006),〈「臺灣語を媒介とした國語教育」再考〉,《日本臺灣學會報》第八號,千葉:日本臺灣學會。
菅野敦志(2012),《臺灣言語文字「國語」、「方言」、「文字改革」》,東京:勁草書房。
黃文雄(2001),〈<論稿>拓殖大学台湾語教師考〉,《拓殖大学百年史研究》7,35-45頁,拓殖大学。
黃文雄(2005),〈拓殖大学の台湾語講座と台湾の言語事情〉,《外国語・地域研究の系譜・拓殖大学百年の学統》2,390-418頁,拓殖大学創立百年史編纂室編集。
黃馨儀(2010),《臺灣語表記論と植民地臺灣—教會ローマ字と漢字から見る》,一橋大學言語社會研究科博士論文。
新渡戸稻造、矢內原忠雄編(1943),《新渡戸博士植民政策講義及論文集》,東京:岩波書店。
臺北帝國大學言語學硏究室編(1935),《原語による臺灣高砂族傳說集》,東京:刀江書院。
臺灣敎育會(1933),《芝山巖誌》,臺北:臺灣敎育會。
臺灣敎育會(1939),《臺灣敎育沿革誌》,臺北:臺灣敎育會。
臺灣敎育會(1944),《伊澤修二先生と臺灣敎育》,臺灣敎育會。
臺灣總督府(1902),《臺灣敎育志稿》,臺灣總督府。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1918-32),《理蕃誌稿》第一~四篇,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
臺灣新民報社編(1934),《臺灣人士鑑》,臺北:臺灣新民報社。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學務課(1900),《國語科話方教材:國民讀本參照》,臺灣總督府民政部學務課。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學務課(1900),《臺灣公學校國語敎授要旨》,臺北:臺灣總督府。
樋口靖(1984),〈『十五音』と『臺灣十五音』—臺灣語研究のために—〉,《筑波中國文化論叢》第5號,頁1-11,筑波大學中國文化研究室。
樋口靖(1983),〈閩南語泉州方言音系についての覺え書〉,《言語文化論集》第15號,頁353-364,筑波大學現代語、現代文化學系。
樋口靖(2012),〈領台初期の台湾語教学(1)〉,《文学部紀要》25(2),頁23-40,文教大学。
樋口靖(2015),〈領台初期渡台日本人の見た台湾語〉,《臺灣文學研究》8,頁43-96,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
蔡茂豐(1989),《臺灣における日本語教育の史的研究》上卷,東吳大學日本文化研究所;原書名為《中國人に對する日本語教育の史的研究》(1975)。
蔡茂豐(2007),〈小川尚義と臺灣の日本語教育〉,臺中:台灣語言學一百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紀念台灣語言學先驅小川尚義教授。
蔡錦堂(2000),〈日本治台時期所謂「同化主義」的再檢討——以「内地延長主義」為中心〉,《臺灣史蹟》第36期,南投市:臺灣史蹟研究中心。
蔡錦堂(2002),〈日本治台時期所謂「同化政策」的實像與虛像初探〉,《淡江史學》13,頁181-192,臺北縣:淡江大學歷史學系。
諸星美智直(2009),〈John・Macgowan“A manual of the Amoy colloquial”と三矢重松・辻清蔵訳述『台湾会話篇』〉,《国語研究》72號,頁65-82,國學院大學國語研究會。
駒込武(1996),《殖民地帝國日本の文化統合》,東京:岩波書店。
橋本武抄譯(1900),《グアン氏言語敎授方案》,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學務課。
篠原正巳(1980),《臺中:日本時代の50年》,橫濱:サンプリンティング。
篠原正巳(1993),《臺灣語雜考 日本漢字音との近似性》,東京:海風書店。
篠原正巳(1999),《續臺灣語雑考 日本人と臺灣語》,東京:海風書店。
篠原正巳(2001),《芝山巖事件の真相 日台を結ぶ師弟の絆》,東京:和鳴会。
鍾清漢(1993),《日本殖民地下における臺灣教育史》,東京:多賀出版。
魏穗君(2002),〈台湾語言政策導論〉,《近畿大学語学教育部紀要》2(1),頁77-86,近畿大学語学教育部。
羅香林著、有元剛譯(1942),《客家研究導論》,臺北:吉村商會刊
羅濟立(2005),〈日本統治下台湾における客家語の学習と研究序説〉,《東アジア地域研究》第12号,47‐58頁,東吳大學外語學院。
羅濟立(2006),〈日本統治初期日本人による臺灣客家語の學習:「廣東語」『臺灣土語叢誌』の成立とその音韻表記、語彙〉,《東吳外語學報》第23期,頁87-123,東吳大學外語學院。
羅濟立(2006),〈統治初期の客家語假名遣についての一考察:「廣東語」『臺灣土語叢誌』の同音異注を中心に〉,《東吳外語學報》第24期,頁65-99,東吳大學外語學院。
羅濟立(2007),〈日本統治初期の客家語仮名遣いについての一考察—「廣東語」『臺灣土語叢誌』の同字異注を中心に—〉,《東吳外語學報》24,頁65-99,東吳大學外國語學院。
羅濟立(2007),〈『語苑』から見た日本人による臺灣客家語の學習研究—資料 內容 性格 概觀〉,《地域文化研究》第5号,頁1-20,福岡:地域文化研究学会。
羅濟立(2007),〈日本統治下の日本人による台湾客家語音韻の学習:『廣東語會話篇(1916年再版)』仮名表記の一考察〉,《日本学と台湾学》第六号,頁44-68,靜宜大學日本語文學系。
羅濟立(2007),〈『廣東語會話篇(1916年再版)』の同音異注について—聲母を中心に—〉,《台灣日本語文學報》22號,頁335-357,台灣日本語文學會。
羅濟立(2008),〈『廣東語會話篇(1916年再版)』からみる日本統治初期の日本人による客家語語彙の学習:「語構成」「意味分野」「語意」の分析〉,《天理台湾学報》第17号,頁73-85,奈良:天理大学天理台湾学会。
羅濟立(2008),《統治初期の日本人による台湾客家語音韻、語彙の学習:「廣東語」『臺灣土語叢誌』、『廣東語會話篇』を手がかりに》,臺北:致良出版社。
羅濟立(2010),〈劉克明著『廣東語集成』(1917)の客家語語法学習〉,《天理台湾学報》第19号,頁77-91,奈良:天理大学天理台湾学会。
羅濟立(2010),〈統治後期の植民地警察と台湾客家語の四県音、海陸音の学習〉,《東吳外語學報》第31号,頁61-89,東吳大學外語學院。
羅濟立(2016),《多言語社会台湾における日本語と客家語、台湾語との交流に関する実証研究―言語教育との関連において―》,臺北:尚昂出版公司。
藤井彰二(2005),〈台湾での伊澤修二評価についての考察〉,《臺灣教育史研究會通訊》第38期,頁11-21,臺北:臺灣教育史研究會。
藤井彰二(2000),〈伊澤修二の臺灣語硏究〉,《元智人文社會學報》3,頁92-106,桃園:元智大學人文社會學院。
藤井彰二(2006),〈台湾総督府日本語講習員と領台初期の日本語教育〉,2006年「日語教育與日本文化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日語教育學會。
藤木久志(2005),《刀狩り―武器を封印した民衆―》,東京:岩波新書。
鷲巢敦哉(1935),《甲乙種巡查採用試驗の實際と受驗の要訣》,臺北:編者發行。
鷲巢敦哉(1938),《臺灣警察四十年史話》,臺北:編者發行。
Heaton, Jenine L.(2009),〈日本統治初期下の教育―伊沢修二と芝山巖学堂〉,《東アジア文化還流》4,頁75-92,大阪:「東アジア文化還流」研究会,。
Heaton, Jenine L.(2010),〈「日本統治時代における芝山巌事件の余波--巻き込まれた3人の運命〉,《アジア文化交流研究》第5号,563-576頁,関西大学アジア文化交流研究センター。
Riess, Ludwig著、吉國藤吉譯(1898),《臺灣島史》,東京:富山房;原書為"Geschichte der Insel Formosa". Mitteilungen der Deutschen Gesellschaft für Natur- und Völkerkunde Ostasiens. Tokyo. 6: 405–47. April 1897.
Schumacher(シユマツヘル)著、宇津木信夫譯(1896),《臺灣戰役》,東京:宇都木書店。
Szpilman, Chriatopher.W.A.(1999),〈「<資料>東洋協会専門学校要覧(大正三年)について <Documents>The 1914 Bulletin of the Toyo Kyokai Senmon Gakko〉,《拓殖大学百年史研究》3,111-121頁,拓殖大学。
著者不明(1913),《理蕃概要》,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蕃務本署;大正元年12月編纂。
(Ⅲ) 外文部份
Andrade, Tonio (2007),《福爾摩沙如何變成臺灣府?》,臺北:遠流.
Blussé, Leonard編(2003),《Around and About Formosa:Essays in Honor of Professeor Ts’ao Yung-ho》, 南天書局.
Chiu, Fred Y.L.(1994) “Some Observations on Social Discourse Regarding Taiwan’s “Primordial Inhabitans””, Unbound Taiwan Closeups from a Distance, p.133-154, The center for east studie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Copper, John F.(1993).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Taiwan (Republic of China)”. Scarecrow Press.
Gouin, M. Francois (1892), The art of teaching and stading languages. London:G.Philip&Son.
Heylen, Ann(2001), Missionary Linguistics on Taiwan. Romanizing Taiwanese: Authentic Chinese Christianity: Preludes to its Development (Nineteenth and Twentieth Centuries),Belgium:Louvain Chinese Studies, Leuven: F.Verbiest Foundation and Leuven University Press.
Heylen, Ann(2008), “台灣羅馬字的歷史意義The Historical Meaning of Taiwanese Romanisation”, keynote speech at Inaugural First Conference on Taiwan Romanisation for Young Scholars, Taipei: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Heylen, Ann(2012),《Japanese Models,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Dilemma of Taiwanese Language Reform.》,Wiesbaden:Harrassowitz.
Klöter, Henning (2005),《Written Taiwanese》(後刊為Harrasowitz’s studia formosiana series, Volume2), The Research unit on Taiwanese Culture and Literature, Ruhr University Bochum.
李海雨(2005),〈『彙音妙悟』를 通해본 18世紀 泉州 閩南 地域 白話音의 特徵〉,《中國言語硏究》Vol.21,頁215-238,서울:韓國中國言語學會。
李海雨(2013),〈臺灣 客家語 次方言의 言語接觸과 語音層次)〉,《中國言語硏究》Vol.45,頁53-74,서울:韓國中國言語學會。
李海雨(2016),〈《彙集雅俗通十五音》의 體例와 音韻 特徵〉,《中國學論叢》Vol.51,頁189-205,서울:韓國中國文化學會。
李海雨(2010),〈臺灣 客家語 次方言 四海語 音韻의 特徵—1950年代에서 現代까지의 音韻 變化를 中心으로—〉,《中國言語硏究》Vol.32,頁 35-58,서울:韓國中國言語學會。
Lí, Khîn-huānn(李勤岸), (2008),《Taiwanese Lexical Change and Variation(Tâi-uân-uē gí-sû ê piàn-huà)》, 臺南:金安文教機構.
Li, Khin-hoaN (2000), “Lexical change and variation in taiwanese literary texts, 1916–1998--a computer-assisted corpus analysis”, Thesis (Ph. D.)--University of Hawaii at Manoa.
Macgowan, John (麥嘉湖) (1883),《English and Chinese Dictionary of the Amoy Dialect》(マツゴワン氏英華字典)。
Macgowan, John (1892),《A Manual of the Amoy Colloquial》(英華口才集), 廈門:鼓浪嶼萃經堂.
村上嘉英(1965),“W.H.Medhurst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nguistics”,「Tenri Journal of Religion」7:59-63 1965.12.
小川尚義著、李壬癸、豊島正之編(2006),《A Comparative Vocabulary of Formosan Languages and Dialects 臺灣蕃語蒐錄》, 東京:東京外國語大學アジア・アフリカ言語文化硏究所.
派翠西亞=鶴見著、林正芳譯(1999),《日治時期台灣教育史》,宜蘭:仰山文化教育基金會;原書為Tsurumi, E. Patricia, “Japanese Colonial Education in Taiwan, 1895-1945”,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Talmage, John Van Nest (打馬字)(1894),《Ē-mn̂ g-im ê Jī-tián》(廈門音的字典).
Tsuchida Shigeru(土田滋)(1982), “A Comparative Vocabulary of Austronesian Language of Sinicized Ethnic Groups in Taiwan, Part I: West Taiwan.- ”, 東京大學文學部研究報告7(語學‧文學論文集).
Tudor, I. (1996) “Learner-centeredness as Language Educa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ilkins, D. A. (1976) “Notional syllabus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Ⅳ) 史料
《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日報、臺灣新報),1896-1945,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
《臺灣土語叢誌》1-9號,1899-1901,臺北:博文堂。
《臺灣語學雜誌》1-6, 8, 10-11; 2.1-3,1902-1904,臺北:臺灣語學同志會。
《語苑》(後改為警察語學講習資料),1908-1941,臺北:臺灣語通信研究會。
《臺灣教育會雜誌》(後改為臺灣教育)1-128號,1901-1912,臺北:臺灣教育會。
《臺灣協會會報》1-100號,1898-1907,東京:臺灣協會。
《東洋時報》101-279號,1907-1921,東京:東洋協會。
《臺法月報》,1905-1943,臺北:臺法月報社。
《語友》1-8號,1904-1906,臺北:臺語會/臺灣語學院。
《國語學校校友會雜誌》1-25號,1899-1909,臺北: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
《蕃情硏究會誌》1-3號,1898-1900,臺北:蕃情硏究會。
(Ⅴ) 資料庫和線上資料
「台語文記憶」http://iug.csie.dahan.edu.tw/memory/TGB/MoWT.asp
「台語拼音字-普實台文」http://www.taconet.com.tw/hioong/
「平埔文化資訊網」 http://www.sinica.edu.tw/~pingpu/
「台灣白話字文獻資料館」 http://www.tcll.ntnu.edu.tw/pojbh/script/project-2.htm
「後藤新平文書資料庫」 http://tbmcdb.infolinker.com.tw/huotengapp/index
「日治時期與光復初期檔案」 http://db1n.sinica.edu.tw/textdb/twhist/index.php
「日本政治・国際関係データベース」,東京大学東洋文化研究所:田中明彦研http://www.ioc.u-tokyo.ac.jp/~worldjpn/documents/texts/pm/19440907.SWJ.html
「傷寒與副傷寒」,疾病管制局全球資訊網http://www.cdc.gov.tw/ct.asp?xItem=6467&ctNode=1733&mp
「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 http://who.ith.sinica.edu.tw/
「平埔族與南島民族」,中央研究院平埔文化資訊網http://www.sinica.edu.tw/~pingpu/museum/linguistics/htm1/AN_1.htm
「臺灣原住民數位典藏計畫」,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http://www.aborigines.sinica.edu.tw/
「臺灣南島語數位典藏」,中央研究院語言研究所http://formosan.sinica.edu.tw/formosan/ch/intro.htm
「文化資產叢書」,行政院文建會 http://web.cca.gov.tw/Culture/museum/antic.htm
「臺灣考古簡史」『台灣考古』,行政院文建會文化資產叢書。http://web.cca.gov.tw/Culture/museum/anti/sec3.htm
「日本台湾語推進協会」 http://tai-gu.blogspot.com
「泉君の日本語教育史講座」,泉史生 http://www.bl.mmtr.or.jp/~idu230/index.htm
「臺灣總督府檔案」 http://db1n.th.gov.tw/sotokufu/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http://www.th.gov.tw/web/index.php
「國立臺灣圖書館日治時期期刊全文影像系統」 http://stfj.ntl.edu.tw/cgi-bin/gs32/gsweb.cgi/login?o=dwebmge
「白話字台語文網站」 http://210.240.194.97/taigu.asp
「字典綜覽」 http://210.240.194.97/iug/ungian/Soannteng/subok/poj.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