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
鄧翠雲 DENG, TSUEI YUN |
---|---|
Thesis Title: |
意願動詞「想」、「想要」、「要」之語義與語用分析 A Semantic and Pragmatic Analysis of the Chinese Optative verbs "xiang", "xiang yao", "yao" |
Advisor: |
鄧守信
Teng, Shou-Hsin |
Degree: |
碩士 Master |
Department: |
華語文教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
Thesis Publication Year: | 2012 |
Academic Year: | 100 |
Language: | 中文 |
Number of pages: | 71 |
Keywords (in Chinese): | 意願動詞 、想 、想要 、要 、禮貌策略 、合作原則 |
Keywords (in English): | Chinese optatives verbs, "xiang", "xiang yao", "yao", Politeness, cooperative principle |
Thesis Type: | Academic thesis/ dissertation |
Reference times: | Clicks: 446 Downloads: 140 |
Share: |
School Collection Retrieve National Library Collection Retrieve Error Report |
本文從語義及語用的角度對現代漢語意願動詞「想」、「想要」、「要」這組近義詞,進行功能性的對比。這組詞由於意思和用法相近,使得外籍學習者常常有使用錯誤並出現難以掌握的情形。本研究著重於從認知的角度去探討現代漢語這三個意願動詞呈現的語意特徵、試圖找出三者的語義共性及殊異性,並逐一分析其句法搭配規則及語用上的表現。
研究中發現「想」、「想要」、「要」以助動詞的形式出現時,都具有「主觀的意願」義。「想」呈現的是靜態,隱藏於內心的意願。而「要」則是動態的,決定行動之意願。「想要」一詞是近代漢語演變過程中大量存在於口語中,卻被忽略的詞彙。趙元任(1984)認為「想要」跟「要想」都跟「想」同義,然而研究中也發現,從歷時的角度來追溯,它是從「欲」字演變而來。《現代漢語辭典》中“欲”的解釋為:想要、希望 , 如「欲蓋彌彰」,「欲加之罪,何患無辭」。雖然“想要”是由 “想”與“要”兩個獨立的詞所構成的,但它除了具有「強烈的嚮往」義之外,所呈現的主觀意願強弱也不同,因此「想要」應可成為「詞彙」而非僅是「想」義而已。
本文同時也以合作原則、禮貌策略等理論來探討「意願動詞組」在對話交際中所扮演的角色。希望透過分析使讀者對其語用功能能有更深入的了解。文末以「教學語法」之原則為指標,對目前市面上常用的漢語辭典進行相關內容之檢視,同時對詞典的編寫提出建議。
This thesis focuses upon the semantic and pragmatic analysis of the Chinese optative verbs “xiang,” “xiang yao,” and “yao.” Because these verbs share similar meaning and usage, foreign students often misunderstand and misuse them. This thesis seeks to tackle the problem from a cognitive perspective in order to further explore the shared similarity and difference among these verbs. Detailed pragmatic performance of these verbs will also be analyzed.
This study finds that when these verbs serve as adverbs, they all call for subjective willing. “Xiang” presents the static, concealed will on mind; in contrast, “yao” is active and presents the will to act. But the common usage of “xiang yao,” though combining both “xiang” and “yao,” is very different from other verbs, and this difference is often overlooked. This thesis finds that “xiang yao” has a different, stronger will to act, and must be treated as an independent verb.
Another focus of this study is to discuss the communicative roles of these optative verbs from the theory of cooperative principle and politeness strategy. Finally, this thesis uses pedagogical grammar index to examine common Chinese dictionaries and proposes some improvement advices.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丁聲樹(1963)。《現代漢語語法講話》。北京 : 商務印書館.
丁邦新譯(1994) 。趙元任(原著1968)《中國話的文法》。《A Grammer of SpokenChinese》台北 : 學生書局
王力(1987)。 《中國語法理論》。台北: 藍燈文化事業公司
王力(1959) 。《中國現代語法》(上下冊) 。 台北: 中華書店
胡裕樹(1992) 。《現代漢語》。台北 : 新文豐出版公司
古川裕 (2006) 。《關於要類詞的認知解釋-論要由動詞到連詞的語法化途徑》 。《世界漢語教學》第一期
呂淑湘 (1980) 。《現代漢語八百詞》 。北京: 商務印書館
呂淑湘 (1942) 。《中國文法要略》 。 上海: 商務印書館
呂淑湘 ( 2001) 。 《 漢語語法分析問題》 。北京: 中國社會出版社
段業輝 ( 2002) 。《 中古漢語助動詞研究》。 南京: 南京大學出版社
劉 利 (2000) 。 《 先秦漢語助動詞研究》。 北京: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葉德明(2005)。《華語文教學規範與理論基礎。台北: 師大書苑出版
葉德明 (2004) 。《教學理論與方法》 。 台北 :五南出版公司
葉德明 (2002)。《雙語教學之理論與實踐》 。台北 :師大書院
邵敬敏 (2001 ) 。《 現代漢語通論 》。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崔希亮(2004)。《語言理解與認知》 。 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賈彥德(1992) 。《漢語語義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林壽華(1997)。《外語教學概論》 。台北:書林出版社
屈承熹(1999)。《漢語認知功能語法》 。台北:文鶴出版社
鄧守信 (2009) 。《對外漢語教學語法》。台北: 文鶴出版社
鄧守信 (2005) 。《漢語語法論文集 》。台北: 文鶴出版社
鄧守信 (1984) 。《漢語即物關係的語意研究》。台北: 學生書局
陳俊光(2007)。《對比分析與教學應用》。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陳張煥等編(1982)。《常用構詞字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姜望琪 (2006) 。《當代語用學》 。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何自然 (1987) 。 《語用學概論》 。 湖南: 湖南教育出版社
林進財 (2004)。《教學理論與方法》 。台北 :五南出版公司
H.Douglas Brown著 施玉惠等譯 (2005) 。原則導向教學法。 台北 :培生教
育出版公司
H.Douglas Brown著 余光雄譯 (2005) 。第二語教學最高指導原則。 台北 : 培生教育出版公司
劉 珣 (2002)。《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簡論》。 北京: 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王建勤(2005)。《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習得研究》。 北京: 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魯曉琨 (2004)。《現代漢語基本助動詞語義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劉月華、潘文娛、故韡 (1983) 。《實用現代漢語語法》 。北京: 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徐烈炯(1995)。《語義學》。北京:語文出版社
Jean Aitchison 著 徐家禎譯(1997 )。《語言的變化-進步還是退化》北京: 語文出版社
錢乃榮( 1995) 。《漢語語言學》。北京: 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徐通鏘(1994) 。《語言學綱要》。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朱德熙(1961) 。《現代漢語語法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邢福義(1961) 。《漢語語法三百詞》 。北京:商務印書館
胡明揚(1961) 。《詞類問題考察》 。北京: 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邢福義(2002) 。《漢語語法學 》 。吉林: 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
魯健驥( 1999) 。《對外漢語教學思考集》。 北京: 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盧福波 (2011) 。《對外漢語教學實用語法》。北京: 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索振羽 (2004) 。《語用學教程》 。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湯廷池 (1992) 。《英語認知語法:結構、意義與功用(上集)》。台北: 學生書局
湯廷池 (1992) 。《英語認知語法:結構、意義與功用(中集)》。 台北: 學生書局
黃成穩 (2003),《實用現代漢語語法》 。 北京 :知識出版社
陳立元 (2010) 。從語料庫量化、語義、FTA語用策略來辨析「要」、「想」、 「想要」。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100周年系慶系列學術會議。走向當代前沿科學的現代漢語語法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
黃郁純 (1999) 。《漢語能願動詞的語義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王楚蓁 (2008) 。《現代漢語詞類劃分與教學語法 》。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葉信鴻 (2009) 。《現代漢語助動詞的界定與教學運用》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蔡惠玲 (2009) 。《要的多義性解釋與教學語法》。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魏妙純(2006)。《漢語抱怨言語之母語和中介語對比分析──兼談美籍華語學生的第二語言教學》,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英文部份
Quirk, Randolph.et.al.1972.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Quirk, Randolph. et al. 1985. 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London & New York: Longman.
Halliday,M.A.K,2005,studies in English Language,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Leech, G.T. 1983.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London: Longman.
工具書
周何主編(1995)。《國語活用辭典》第二版。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纂室《現代漢語辭典》(2009)。 第五版 。北京。商務印書館
黃南松 孫德金(2000)《HSK詞語用法詳解》北京: 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傅興岭 陳張煥(1982)。《常用構詞字典》。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教材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語教學中心(2008),新版實用視聽華語1,臺北市:正中書局。
網路資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網路版)http://dict.concised.moe.edu.tw/main/cover/main.htm
現代漢語詞典
(網路版) http://www.51240.com/cidian/
中央研究院現代漢語平衡語料庫,http://www.sinica.edu.tw/SinicaCorpus/。
Google. http://www.google.com/。
YouTube - Broadcast yourself,http://tw.youtube.com/。
北京大學語料庫(網路版),http://ccl.pku.edu.cn:8080/ccl_corpus/index.j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