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
張麗雀 Chang,Li-chueh |
---|---|
Thesis Title: |
都會區與鄉村區國小設置社區多功能學習中心角色與功能之比較研究 A Comparative Study of Multi-purpose Community Learning Center :An Urban Elementary School versus a Rural Elementary School -Taking New Taipei City as Example |
Advisor: |
林振春
Lin, Jenn-Chuen |
Degree: |
碩士 Master |
Department: |
社會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
Thesis Publication Year: | 2012 |
Academic Year: | 100 |
Language: | 中文 |
Number of pages: | 210 |
Keywords (in Chinese): | 城鄉差異 、社區學習中心 、社區多功能學習中心 |
Keywords (in English): | urban -rural difference, Community Learning Center, the Multi-purpose Community Learning Center |
Thesis Type: | Academic thesis/ dissertation |
Reference times: | Clicks: 382 Downloads: 13 |
Share: |
School Collection Retrieve National Library Collection Retrieve Error Report |
本研究旨在探討社區多功能學習中心在(一)組織規劃與外部競爭;(二)人員與信念;(三)課程規劃與學習參與;(四)經費收取;(五)環境設備等五大面向呈現出之城鄉差異,歸納出城鄉學校實務推展可行模式,作為不同類型小學日後辦理社區多功能學習中心參考。
本研究為質性研究,以新北市都會區與鄉村區二所學校校長、主任、社區人士共14位人員為研究對象,以自編「國民小學辦理社區多功能學習中心訪談大綱」作為研究工具進行訪談,輔以文獻探討、實地觀察等研究方法。經資料分析與討論後,獲得以下結論:
(一)組織規劃與外部競爭方面:都會區具有學習資訊中心之雛形;鄉村區社區學習中心具社區資源網絡連結核心之雛形。
(二)人員與信念方面:校長是城鄉學校推動社區教育最具影響力之關鍵人物;而鄉村學校社教師資明顯不足,影響課別與期程。
(三)課程規劃學習參與方面:都會民眾參與動機傾向「社交關係」、「認知興趣」,多達至社交與尊重等學習需求;鄉村民眾傾向「職業進展」、「逃避/刺激」等動機、多位處生理與安全需求層次。
(四)經費收取方面:都會區已達收支平衡可自負營運;鄉村區受限於經濟收入有限,無法達到使用者付費理想。
(五)環境設備方面:都會區集中使用校內設備與場地;鄉村社區外部環境景觀與資源亦成為社區學習課程之教學資源與設備。
基於上述結論,本研究提出下述建議:
一、對政府行政機關的建議
(一)組織規劃與外部競爭方面:社教相關法令有重新修改與調整需要;學校員額編制與組織執掌應進行修訂。
(二)人員與信念方面:領導者與行政人員有再接受研習培訓的需要;依學校辦理績效給予適當之人員編制,或以補校轉型。
(三)課程規劃與學習參與方面:發展健全完善的課程認證制度;相關師資、課程之認定可採多元方式辦理。
(四)經費方面:各齡教育經費與資源應重新審視編列,經費與人事應專款、專責;對於偏鄉應予以經費補助。
二、對都會區學校辦理建議
(一)組織規劃與外部競爭方面:處室輪調應思考有效銜接方式並思考業務整併可能;建立與社區團體互動交流之常態模式。
(二)人員與信念方面:鼓勵學員進修學分學位,提升學習階層;鼓勵社教師資參加社教研習培訓,透過認證提升專業。
(三)環境設置方面:門禁安全維護可從學生識別、教室空間區隔等方面著手;運用社區環境資源成為社區學習之教學資源與設備。
(四)課程規劃與學習參與方面:發展學術性課程並克服學員參與障礙;固定性課程應申請課程認證與師資認證。
(五)經費收取方面:可鼓勵高齡者創作藝品進行販售或網拍。
三、對鄉村區學校辦理建議
(一)組織規劃與外部競爭方面:善用組織外部之各類環境設備與生態資源;建立社區組織伙伴策略聯盟模式。
(二)人員與信念方面:強化志工培訓轉化為社教師資;導入社區耆老成為社教師資;可採用「共聘教師」方式解決問題。
(三)課程規劃與學習參與方面:破除新住民家庭對新住民之學習迷思;積極爭取弱勢族群經費資源補助,降低學習參與障礙。
(四)經費收取方面:使用者付費依對象分三段式收費;可與社區團體組織合作、籌募成建中心營運基金,使經費留用具備彈性。。
四、對後續研究的建議
(一)就研究主題而言:可就相關議題進行個別研究或會議,以多了解實務現況,建立出合宜可行的推展模式。
(二)就研究對象而言:可進行各類研究對象(不同辦理學校、多功能學習中心內設社教單位、參與民眾等)全面性或個別性研究調查
(三)就研究方法而言:可以更宏觀的視野看待與評估社區多功能學習中心推動效益,不應只侷限在質性的研究方式。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discuss the differences of the Multi-purpose Community Learning Center between an urban and a rural elementary school . The study adopted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ology to interview the principals, their assistant principals, the community residents in the urban and rural elementary school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mad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organization structural practices , human resources and belief, curriculum arrangement and learning activities, funds charged, environmental equipment.
The major findings are shown as following:
In the organization structural practices:The urban Multi-purpose Community Learning Center made a role of the information center about learning, the rural one made a role of a network center connection to the community resource.
In the human resources and belief:the principal is the most influential person to promote the community education ;the rural Multi-purpose Community Learning Center has a serious lack of teacher, it also made a influence on the types and periods of courses.
In the curriculum arrangement and learning activities :
The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s of the urban community residents dependence on “social relationships” and “conscious interest”; the learning needs of them are up to “Love and belonging needs” and “Esteem needs” .
The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s of the rural community residents tend to “career progression” and “escape/stimulation”; the learning needs of them are up to “Physiological needs” and “Safety needs” .
In the funds charged:The urban Multi-purpose Community Learning Center had achieved to the balance of payments ;the rural Multi-purpose Community Learning Center is limited by the income poverty therefore it couldn’t reach an agreement of user fees.
In the environmental equipment:The urban Multi-purpose Community Learning Center primarily use the equipments in the urban elementary school ; the rural Multi-purpose Community Learning Center often takes advantage of the environmental equipments and the landscape resources outside the community.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and conclusions above, the study provided some suggestions and references for the administrative organs of government, the urban and the rural elementary schools which want to establish the Multi-purpose Community Learning Center and future studies.
中文部份:
王文姬(2011)。漫談土城國小推動社區教育、終身學習經驗。新北市終身教育第一期,76-79。新北市政府編印。
王本壯、周芳怡(2007)。建構社區終身學習體系:政府、非政府組織與社區民眾的共同治理。社區終身學習體系的政策、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師大書苑。
王政彥(2011)。不同類型社區終身學習伙伴關係發展之比較(上)。台灣教育雙月刊,第667期,p29~37。
王政彥(2011)。不同類型社區終身學習伙伴關係發展之比較(下)。台灣教育雙月刊,第668期,p29~39。
王政彥(2009)。在地老化與國小閒置空間的運用。成人及終身教育,25期,37-51。
王政彥(2008)。我國小學角色轉換為社區學習中心的可行評估與策略規畫研究。行政院國科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96-2413-H-017-001),未出版。
王政彥(2006)。主要國家設置社區型學習中心的作法及其啟示。成人及終身教育,13期,12-22。
王政彥(2002)。終生學習社區合作網絡的發展。台北:五南。
王派仁(1994)。兩個城市發展個案之比較:以一個城市社區與一個鄉村社區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內政部(2004)。社區發展工作綱要。http://www.volnet.moi.gov.tw/sowf/06/new06.htm
內政部地政司全球資訊網(2011)。鄉村區定義。線上檢索日期:2012年3月16日。網址:http://www.land.moi.gov.tw/chhtml/landnamequery.asp
內政部統計處(2011)。http://sowf.moi.gov.tw/stat/year/list.htm#二、戶政
文建會(2005)。台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2011)。中華民國統計標準地區附錄。線上檢索日期2011年10月30日,網址:http://eng.stat.gov.tw/ct.asp?xItem=19104&ctNode=3115
尹一晶(1995)。國民小學推動社區成人教育之策略。社會教育雙月刊,81期,29-35。
石玉森(2003)。台北縣泰山鄉民大學經營及其發展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台北縣特色學校相關資訊(2011)。http://arts-culture.tpc.edu.tw/school.php
台灣社區通網群平台。線上檢索日期2012年3月13日,網址:http://sixstar.cca.gov.tw/blog/A207002/communityAction.do?method=doCommunityView
行政院人事局。「全國軍公教員工待遇支給要點」。線上檢索日期2011年10月30日,網址:
http://www.issp.sinica.edu.tw/chinese/adm/law1/1.pdf
林明瑞(2008)。支持社區永續發展之周圍自然及環境教育資源設施的發展研究整合型計畫(II)-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心之發展模式建立及成效影響因素之探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96-2511-S142-006-MY3),未出版。
林秋發、黃美玲(1994)。台灣省所得收入者所得分配之研究。國立屏東商專學報,2,19-58。
林振春(2007)。社區學習的意涵與作法—從空間概念來解析學習。社區終身學習體系的政策、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師大書苑,75-100。
林振春、蔣玉嬋(2006)。社區學習體系的內涵與推動策略。社區學習新思維。台北市:師大書苑,19-43。
林振春(2002)。從社區教育理論談學校社區化策略。國立教育資料館教育資料集刊,學校社區化27集。
林振春(1999)。台灣社區教育發展之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林振春(1998)。社區營造的教育策略。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學習型社區。台北:師大書苑,95-117。
林振春(1998)。終生學習與社區。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終生學習與教育改革。台北:師大書苑。
林振春(1997)。學校社區化。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台北:師大書苑。
林振春(1994)。學校與社區結合以建立社區文化。社會教育雙月刊 ,64期,20-24。
林振春(1988)。運用學校資源參與社區發展工作。台北: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
林勝義(1995)。學校辦理社會教育─理論與實務。台北:師大書苑。
林立荻(2009)。臺灣外籍配偶之時空變遷。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
羊憶蓉(1994)。教育與國家發展—臺灣經驗。桂冠圖書公司,24-25。
朱芬郁(2006)。高齡者學習社區策略規劃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朱岑樓編(1991)。社會學辭典。臺北:五南。
朱楠賢(2007)。終身學習新利器:建立共同治理的社區教育體系。社區終身學習體系的政策、理論與實務。師大書苑,台北市。
朱富榮、蘇珍蓉(2011)。從新北市終身教育的執行現況評析邁向學習型城市。新北市終身教育,第1期,11-27。
行政院主計處(2010)。http://www.dgbas.gov.tw/ct.asp?xItem=15409&CtNode=4595&mp=1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
多元文化學習網(2012)。http://www.multiculture.ntpc.edu.tw/
邱淑雯(2002)。性別與移動—日本與台灣的亞洲新娘。台北:時英。
吳明烈 (2009)。從社區總體營造論析社區終身學習的發展。成人及終身教育,20期,27-41。
吳明烈(2005)。終身學習:理論與實踐。台北:五南。
吳清山、蔡菁芝(2002)。國民中小學學校社區化的重要理念與實施策略。教育資料集刊第27輯。
李建興(1994)。學校應成為社區文化的堡壘。社會教育雙月刊,64期,11-13。
李建億(2008)。縮短科學學習落差---弭平南部偏鄉學童地球科學學習落差計畫。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96-2515-S024-003),未出版。
李雅婷(2007)。台北縣國小教師運用社區資源進行學校本位課程教學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邱天助(1994)。推展社區學校教育落實終生教育理念。社會教育雙月刊,64期,14-19。
柯正峯、陳素芬(2011)。推動我國「學習型城鄉—社區永續發展實驗站」新思維。成人及終身教育雙月刊:34。32-41。
柯文欣(2009)。台灣地區區域發展差距之再檢視(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南成功大學,台南市。
胡勝正(2007)。縮短城鄉差距—均衡國家資源分配。台北:總統府月會報告。
胡夢鯨(1994)。台灣地區城鄉國民小學教育資源差異之比較。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82-0301-H194-032),未出版。
高華強(1997)。創造學校與社區互動的新境界。中等教育第48卷,3-11。
夏曉鵑(2002)。流離尋岸—資本國際化下的「外籍新娘」現象。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郭瑞坤(1999)。社區總體營造與社區資源活化利用之研究—以社區活動中心為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編號:NSC88-2415-H110-005)。
許暐琪(2006)。都會區與偏遠區國小圖書館利用教育之比較研究-以台北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陳其南(2001)。學校、社區與地方的教育學習體系。教改會第二十次委員會議委員報告。
陳其南(1997)。社區總體營造與生程學習。台北:文化環境基金會。
陳奎熹(1996)。學校與社區的關係。彰化文教,38,4-7。
陳姵言(2006)。學校經營社會教育工作站困境及其解決途徑研究-以國立新竹社教館所屬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義霖(2003)。社區教育機構資源整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靜蘭(1996)。社區民眾文化活動參與及需求之研究—都市社區與鄉村社區的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張宏政(2010)。地方產業文化節慶活動之意義與影響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嶺南科技大學觀光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苗栗縣。
張明輝(2001)。美國中小學課後輔導計畫。http://web.cc.ntnu.edu.tw/~minfei/afterschool.htm
張德永(2002)。未完的旅程?--檢視社區的概念、議題與運動。社區教育的突破與創新。台北市:師大書苑。
張德銳、丁一顧(2002)。美國中小學學校社區化之內涵分析及其對我國之啟示。教育資料集刊第27輯。171-187。
張哲琛(2000)。我國人力及服務再造的規劃、推動與展望。研考雙月刊,24(2),19-26。
雪朗.梅倫(Sharan B. Merriam), 羅絲瑪莉.卡法雷拉(Rosemary S. Caffarella)著 ; 楊惠君譯(2004)。終身學習全書。臺北市 : 商周出版 。
曾秀珠(2011)。國民小學設置社區終身學習中心之芻議。新北市終身教育第一期,71-75。新北市政府編印。
單文經(2002)。強化學校與社區關係、增進學生學習機會:美國的作法。教育資料集刊第27輯。
教育部(2011)。教育部99 年度施政績效報告。公告日期:100 年 5 月 3 日。
教育部(2011)。偏鄉地區中小學網路課業輔導服務計畫。http://www2.cc.ncnu.edu.tw/pop/nasc/top02.htm
教育部統計處(2011)。國小學生、教職員統計表(99學年度)。2011年10月30日取自:http://www.edu.tw/statistics/index.aspx。
教育部(2010)。教育部補助國民中小學附設補習學校推動社區多功能學習中心作業原則。
教育部樂齡學習網(2010)。http://moe.senioredu.moe.gov.tw/front/bin/home.phtml/
教育部(2008)。教育部設置各鄉鎮市區樂齡資源中心實施計畫。
http://epaper.edu.tw/files/topical/教育部補助設置各鄉鎮市區設置樂齡學習源中心計畫.doc。
教育部(2007)。教育部補助直轄市、縣市國中小學補校試辦社區性多功能學習中心實施計畫。
教育部(2006)。教育部補助推動社區教育學習體系要點。教育部台社(三)字第0950177413C號令修正。
教育部(2004)。建立終身學習社會五年計劃http://www.edu.tw/files/bulletin/B0034/960524-1.doc
教育部(2004)。建立社區教育學習體系計畫。
教育部(2004)。中小學特色學校資源網。http://163.20.79.146/default.asp?info=412
教育部(2004)。終身學習法。
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OCIETY/EDU3759001/old/Laws/L01/1-8/lifelearning
教育部(2002)。永續校園資訊網http://www.esdtaiwan.edu.tw/index_c.asp
教育部(2002)。「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說明。
http://teach.eje.ntnu.edu.tw/data/a01/2000330144152/。
教育部(1998)。邁向學習社會白皮書。台北:教育部。
黃世輝(2005)。南投縣竹山竹藝文化節慶的在地效應與評價研究。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黃瑞茂(2007)。區域型文化資產環境保存及活化計畫--台北縣淡水地區文化資產環境保存及活化計畫。國科會專題計劃(編號:PG9612-0063)。未出版。
黃政傑(2006)。「落實教育機會均等之研究(整合型研究)子計畫三--中小學數位應用機會均等之研究。國科會專題計劃(編號:PG9508-0070)。未出版。
黃鴻文(1994)。推展社區學校教育落實終生教育理念。社會教育雙月刊,64期,25-28。
黃富順(2004)。台灣地區社區學習體系的發展、特色與問題。成人及終身教育雙月刊,4,27-37。
黃惠如(2002)。影響單親家庭生活品質相關因素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新北市土城區公所(2012)。線上檢索日期2012年3月13日。網址:http://www.tucheng.ntpc.gov.tw/_file/1315/SG/39781/D.html
楊國德(2009)。普及全民終身學習的策略:地區性終身學習中心之設立與運作。成人及終身教育,21期,26-33。
楊國德(2002)。成人教育在學校社區化的角色與功能。教育資料集刊第27輯,73-91。
楊傳蓮(2009)。活化學校閒置空間成為社區學習中心之初步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28期,313-323。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
蔣玉嬋(2011)。社區學習、人文空間營造與資源整合策略初探。新北市終身教育,2,44-54。新北市。
蔡宏進(1989)。鄉村社會學。臺北:三民。
蔡承家(2003)。社區大學整合社區終身學習資源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蔡承家(2002)。學校型社區成人教育體制之建構:資源整合策略。公教資訊,6:2,25-34。
蔡承家(1997)。國民小學推展社區成人教育之合作模式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秀美(2007)。建立在地特色與自主運作的社區教育體系之策略。社區終身學習體系的政策、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師大書苑。
蔡秀美(2004)。社區營造中社區增權展能概念與學習規劃之探討。成人及終身教育,1,1-18。台北市。
蔡春燕(2002)。台灣消費社會之形成—家戶所得與消費關聯性的階層及城鄉分析。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蔡孟儒(1997)。比較台南地區不同社區間出外交通、停車問題差異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蔡惠華(2002)。2000年台閩地區戶口及住宅普查之弱勢族群探究-單親家庭、原住民族群及老年人口概況。國立政治大學統計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培村(2010)。社區學習文化的形塑:涵義、目標、步驟。成人及終身教育:30期。2-12。
厲以賢(1998)社區教育的理念。載於98 上海社區成人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市:上海市社區教育研究中心。6-15。
劉奕權(2006)。台灣地區社區學習體系的建構與發展。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社區學習新思維。台北:師大書苑。
劉雯瑜(2005)。偏遠社區縮短數位落差之歷程研究。國立暨南大學資訊管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數位機會中心入口網(DOC)。線上檢索日期2012年4月13日。網址: http://itaiwan.moe.gov.tw)。
西文部份:
American School & University.(2000,January),72 (5),18-25.
Blumer, H. (1951). Collect Behavior . in Alfard Mclung Lee(ed.) New Outline of the Principles of Sociology. New York : Barness & Noble.pp.165-220。
Brookfield, S.(1984). Adult learners, adult education and the community. British: Open University. 84-89.
Brookfield, S.(1985). Community adult education: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ory and practice.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 29(2), 232-239.
Bryan W. Barry(1997). Strategic Planning Workbook for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Revised and Updated . Saint Paul, Minnesota : Amherst H. Wilder Foundation
Bryson, J.M.(1995).Strategic planning for public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 A guide to strengthening and sustaining organization achievement .San Francisco :Jossey -Bass Publishers
Dewey, J. (1938).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
Faure ,E. (1972). Learning to be : The World of Education Today and Tommorrow . London : Harrup。
Illich , Ivan. (1970). Deschooling Society. New York : Harper & Row。
Keller , S.(2003).Community: Pursuing the Dream, Living the Realit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Knowles, M.S. (1971) . The Modern Practice of Adult Education, Andragogy versus Pedagogy. New York : Association Press.
Martin, I. (1996). Community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Kingdom: The dialectics of development. 1996 年臺北國際社區教育學術研討會。臺北: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協會。
Moore, G.T., & Lackney, J.A.(1995). Design patterns for American schools: Responding to the reform movement. In A. Meek(Ed.). Design places for learning (pp11-22).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Parsons, T. (1971).The System of Modern Society. New Jersey : Pentice- Hall,pp35-70。
Parson, S. R.(1999). Transforming schools into community learning centers. Larchmont NY: Eye on Education, Inc.
Paul F. Delargy (1991) .Public School and Community Education. Handbook of Adult and Countinuing Education,287-302.
Peters, Richard O.(1977).The Community Based School and Community Oriented Teachers: For Student Learning in the Real World of the 1970’s.(ERIC Document Reproducation Service No.ED138572)
Ree, H. (1973).Educator Extraordinary. London : Longman.
UNESCO(1996). Learning: the treasure within. Paris:Author.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2003). When Schools Stay Open Late:The National Evaluation of the 21st-Century Community Learning Centers Program Retrieved October 1, 2010, form http://www2.ed.gov/pubs/21cent/firstyear/index.html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2003).21st Century community Centers. Non-regulatory guidance. Washington: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2006). 21st century Community Learning Centers. Retrieved March 16,2006,from http://www.ed.gov/programs/21stcclc/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