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
朱宜文 Chu, Yi-Wen |
---|---|
Thesis Title: |
解讀偶像劇性別意識型態:以臺中市某國中教學行動研究為例 Interpreting Gender Ideology in Idol Drama-The Action Research in one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chung City |
Advisor: |
王錦雀
Wang, Chin-Chueh |
Degree: |
碩士 Master |
Department: |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
Thesis Publication Year: | 2017 |
Academic Year: | 105 |
Language: | 中文 |
Number of pages: | 170 |
Keywords (in Chinese): | 偶像劇 、性別意識型態 、行動研究 |
Keywords (in English): | idol drama, gender ideology, action research |
DOI URL: |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2105 |
Thesis Type: | Academic thesis/ dissertation |
Reference times: | Clicks: 217 Downloads: 21 |
Share: |
School Collection Retrieve National Library Collection Retrieve Error Report |
本研究主旨在探討國中九年級「解讀偶像劇中性別意識型態」教學方案的發展歷程與實施成效。了解學生在教學方案實施後,解讀偶像劇中性別意識型態能力的轉變情形,並呈現教師在教學方案實施過程中的省思與成長。
本研究採取行動研究法,以研究者任教之臺中市某區的一所公立國中九年級班級中26位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11堂「解讀偶像劇中性別意識型態」教學活動。研究者以性別刻板印象、性別階層化、性別歧視和性別互動迷思四面向設計教學活動,讓學生解讀並加以省思偶像劇中的媒體再現。
本行動研究的工具以錄影、課堂觀察記錄、教師反思札記、與研究同儕的討論、學生學習單、回饋單及訪談等質性資料為主。
學生在參與過程中,經歷了討論分享、共同學習的學習歷程,並在參與教學方案後發現偶像劇中的性別意識型態,且其批判思考開始萌芽。教師亦在過程中透過不斷反思與修正,獲得專業上的成長。最後,本研究也針對教學方案的設計與實施和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This study is conducted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effect of implementing “Interpretation of Gender Ideology in Idol Drama”, an instructional project targeted on the ninth grades in junior high school. The changes of students’ ability to interpret gender ideology in idol drama are investigated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and also, the reflection and growth of the instructor.
This study adopted an action research approach. The participants were 26 ninth graders instructed by the researcher herself in a public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chung City. The researcher designed 11 lessons in accordance with four dimensions-gender stereotypes, gender stratification, sexism and the myths in gender interactions, to promote the students’ interpretations and reflections on media representation in idol drama.
In this research, the researcher utilized videos, classroom observation records, teaching reflective notes, discussions with peers, student worksheets, student feedback forms, and interviews to explore the related issues.
In the process of participating in an instructional project, students learned through discussions and sharing. Students investigated the gender ideology in idol drama and displayed emerging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The researcher developed professionally through the continuous process of reflections and revisions. Finally, the study provided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instructional projects and further research.
中文部分
方韻均(2013)。台灣戲劇中女性職場角色的變與不變(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南華大學,嘉義縣。
王文科(2000)。質的研究問題與趨勢。「質的研究方法」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王文科、王智弘(2014)。教育研究法(第十六版)。臺北市:五南。
王敏如(2000)。閱聽人與電視劇互動情形之探索:以兒童詮釋連續劇性別刻板印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世新大學,臺北市。
王錦雀(2007)。提升媒體公民素養的課程設計範例。載於劉阿榮、王佳煌、鄧毓浩、洪泉湖(主編),兩岸四地的公民教育(165-201頁)。臺北市:師大書苑。
王錦雀、吳盈萱、黃雅鈴、劉怡婷(2008)。媒體識讀完全教學手冊。臺北市:學富文化。
朱蘭慧(2002)。男性性別角色刻板印象形成與鬆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余陽洲(2003)。媒體公民教育的重要概念與教學特色。師友月刊,436,21-24。
吳方馨(2011)。以ADDIE模式發展媒體素養融入國小綜合活動領域課程之研究-以性別平等教育議題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吳亞倩(2013)。從偶像劇探索台灣女性未來意象(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淡江大學,新北市。
吳翠珍(2000)。媒體、社會與教育。社教雙月刊,98,25-27。
吳翠珍、陳世敏(2011)。媒體素養教育。臺北市:巨流。
呂純如(2005)。七年級社會學習領域性別平權教育之研究-教科書分析與教室觀察(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素月、陳延昇(2015)。偶像劇中愛情與性別角色的再現與迷思:以台灣偶像劇的男女主角互動為例。中華傳播學刊,28,157-196。
性別平等教育法(民93年6月23日)。
林子斌(2001)。媒體識讀與多元文化課程----以日本偶像劇為課程設計素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縣。
林子斌(譯)(2006)。媒體教育:素養、學習與現代文化(原作者:David Buckingham)。臺北市:巨流。
林佳蓉、林宇玲、林曉薇、陳彥文(譯)(2010)。媒體素養教育:兒童、青少年與媒體(原作者:Victor C. Strasburger, Barbara J. Wilson, & Amy B. Jordan)。臺北市:華騰文化。
林歆婕(2011)。從雜草到敗犬:台灣偶像劇中的性別意識與形象建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臺中市。
徐西森(2003)。兩性關係與教育。臺北市:心理。
張世平(1999)。行動研究法。載於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341-363頁)。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宏源、廖筠茹、曾惠苹等(2005)。大眾娛樂類型電視節目內容分析。載於張宏源、蔡念中等(合著),媒體識讀-從認識媒體產業、媒體教育,到解構媒體文本(212-235頁)。臺北市:亞太圖書。
張錦華(1999)。女性主義與傳播研究。載於王雅各(主編),性屬關下(下):性別與文化、再現(95-129頁)。臺北市:心理。
教育部(2002)。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取自http://depart.moe.edu.tw/ed2400/News_Content.aspx?n=115F1082F1FB6842&sms=EFB4F5BEE71F2ECF&s=6C920BC512718EC7
教育部(2012)。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重大議題(性別平等教育)。取自http://teach.eje.edu.tw/9CC2/9cc_97.php?login_type=1&header
許可茵(2011)。臺南市國中學生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判讀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莊雪華、黃繼仁(2012)。媒體識讀教育的發展及在中小學課程與教學的應用。課程與教學季刊,15(1),35-66。
郭力盺(1990)。電視批評與媒體觀察。臺北市:時報文化。
郭魯萍(2008)。在台播映的日本偶像劇類型與閱聽人解讀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世新大學,臺北市。
陳一香(2005)。電視劇節目。載於成露茜、羅曉南(主編),批判的媒體識讀(130-143頁)。臺北縣:正中。
陳玉珍(2003)。澎湖縣國小教師對電視媒體中性別意識型態的解讀與性別平等教育實施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師範學院,臺南市。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伯璋(2001)。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行動研究。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行動研究與課程教學革新(33-47頁)。臺北市:揚智文化。
陳金定(2004)。兩性關係與教育。臺北市:心理。
陳宥妤(2009)。國小六年級學生收視偶像劇之認知真實與愛情態度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陳俐伶(2013)。解讀新聞中的媒體再現-一所國民中學媒體識讀教學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建儒(2004)。台灣偶像劇弔詭價值觀分析及國小學童實施議題中心法教學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陳容(2013)。發現媒體中的性別刻板印象-一所國民中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雅玲(2014)。類型與性別想像:論韓劇的在台接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臺中市。
陳蘭芳(2012)。我/閱聽人可能不同意你-偶像劇《我可能不會愛你》的解碼與翻轉。性別平等教育季刊,60,124-131。
陸偉明(2016)。性別教育與生活(第二版)。臺北市:雙葉書廊。
富邦文教基金會(2008)。2008全國青少年媒體使用行為調查。取自http://www.fubonedu.org.tw/projectActionView.aspx?itemID=new20081016163820LL3
曾承涵(2014)。從台灣偶像劇之性別意識型態探討台南市國中生性別平等意識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游美惠(2001)。性別意識&性別意識型態。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5,98-100。
游美惠(2010)。性別教育與臺灣社會。載於游美惠、楊幸真、楊巧玲(主編),性別教育(4-19頁)。臺北市:華都文化。
游美惠(2012)。教育大辭書。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453883/?index=1
黃政傑(1991)。教育研究的倫理。載於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83-88頁)。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政傑(2001)。課程行動研究的問題與展望。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行動研究與課程教學革新(225-239頁)。臺北市:揚智文化。
黃國儀(2001)。兩性教育:揭開男女神祕的面紗。臺北縣:啟英文化。
黃雅莉(2006)。流行奇「機」──以手機廣告進行媒體識讀教育的性別教育(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楊佳羚(2002)。性別教育大補帖(下)學生活動作業百寶箱。臺北市:女書文化。
楊幸真(2012)。性別好好玩:流行文化與情慾教學。新北市:巨流。
劉秀娟(1999)。兩性教育(第三版)。臺北市:揚智。
劉秀娟(2003)。「公民養成方案」在社學習領域教育的意義。公民訓育學報,14,55-77。
劉容襄(2007)。青少年對電視偶像劇之觀點研究:次文化的觀察(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蔡佳倩(2008)。國小學童對電視卡通中性別意識型態解讀之研究-以台北市某國小中年級學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蔡清田(2004)。課程發展行動研究。臺北市:五南。
鄭明樁(2003)。換個姿勢看電視。臺北市:揚智文化。
鄭雅鈴(2009)。青少年性別意識型態詮釋之研究-以動畫《花田少年史》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臺南市。
賴慈芸、雷文玫、李金梅(譯)(1993)。性騷擾與性別歧視:職業女性困境剖析(原作者:Catharine A. Mackinnon)。臺北市:時報文化。
魏吟珊(2010)。以ADDIE模式發展媒體素養融入國小社會領域課程之研究-性別平等議題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羅燦煐(2000)。從媒體的性別到性別的媒體。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1,26-36。
龔琳娟、龔琳婉(2011)。人魚公主與性別錯置-談《韓版秘密花園》。兩性平等教育季刊,54,93-96。
西文部分
Basow, S. A. (1992). Gender stereotypes and roles (3rd ed.). California: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Buckingham, D. (2003). Media education: Literacy, learning and contemporary culture. Cambridge, UK: Polity.
Cheng, C. K. (2004). Media Education in Hong Kong school: Possibilities and challenges. Educational Studies, 30(1), 33-51.
Friesem, E. (2016). Drawing on Media Studies, Gender Studies, and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to Develop an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to Media and Gender Classes.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Inquiry, 40(4), 370-390. doi: 10.1177/0196859916656837
Garrison, D. R. (1991). Critical thinking and adult education: A conceptual model for developing critical thinking in adult learn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felong education, 10(4),287-303.
Goessling, K. P., Vadeboncoeur, & Jennifer, A. (2013). Media literacy. Retrieved from Research Starters Online Database.
Jennifer, K. (2015). Gender Socialization. Retrieved from Research Starters Online Database.
Jary, D. & Jary, J. (1995). Dictionary of sociology (2nd ed.). New York: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Livingstone, S. (2004). Media literacy and the challenge of new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The Communication Review, 7, 3-14.
Lacian, J. (2005). Media literacy and learning. Childhood Education, 82(2), 118-121.
Potter, W. J. (2001). Media Literacy (2nd ed.). CA: Thousand Oaks.
Potter, W. J. (2012). Media Effects. CA: Thousand Oaks.
Potter, W. J. (2016). Introduction to Media Literacy. CA: Thousand Oaks.
Ruth, D. D. (1980). Expanded literacy: The New basic skills. AFI Education, 4 ,8-9.
Shaffer, D. R. (1996).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4th ed.). New York: Brooks/Cole, and ITP.
ŠUPŠAKOVA, Božena. (2016). Media education of children and youth as a path to media literacy. Communication Today, 7(1), 32-51.
Williams, R. (1978). Marxism and Literature. Oxford, Engl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 (1988). 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 : College Edition (3rd ed.). New York: Gramer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