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sic Search / Detailed Display

Author: 陳純芝
Thesis Title: 周秦漢大一統思想的常與變
Advisor: 管東貴
Degree: 博士
Doctor
Department: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Thesis Publication Year: 2011
Academic Year: 99
Language: 中文
Number of pages: 294
Keywords (in Chinese): 大一統奉天承運聖君民本王者無外
Thesis Type: Academic thesis/ dissertation
Reference times: Clicks: 145Downloads: 52
Share:
School Collection Retrieve National Library Collection Retrieve Error Report
  • 本文將中國古代大一統思想發展,分成四個時期:發端於西周、轉型於東周、奠基於秦代、定型於西漢。論文內容分為「統治者立場」與「士人立場
    」、「大一統思想的三個面向」三篇。
      在第一篇「統治者立場」中,透過統治者的角色,探討從封建到郡縣的政治轉型過程中,大一統思想有何變革。共分為四章,即西周「封建大一統的形成」、東周「封建大一統思想的轉折」、秦代「郡縣大一統思想的奠基」、西漢「郡國大一統思想的完備」。此篇章就表面而論,是依序探究西周至西漢的統治者意識;但以深層面而言,則包含下列兩大議題:首先,釐清中國古代的統治者何以如此看重大一統思想,及說明中國古代大一統君主如何形塑其政權基礎、統治藍圖與疆域範圍。再者,考察在中國古代大一統思想中,統治者的角色定位,及人民的主體性。
      在第二篇「士人立場」中,筆者所言的士人意指東周以後崛起的集團。此部分的討論,分為兩章,涵蓋春秋戰國時期及秦漢兩個階段。在大一統實質政體已漸崩解的東周,士人是可以為自身道統作高度自主性立論。而士人的高度自主性,反映在大一統思想的詮釋上,尤為明顯。本文稱之為「高度的大一統思想」。在秦漢時期,隨著皇帝集權帝國的建立,士人不僅無法規避於政治力量;更逐漸納入統治體系中。從而士人在道統理想與政治現實中,必須尋出中間路線,本文稱之為「相對自主的大一統思想」。其最大的特色,是出現一套與統治者相似卻又略有不同的大一統思想。士人開始肯定君主及其統治的天下
    ,乃大一統思想體系的主體範疇。不過,士人的道統思想並未消失,反而透過對大一統思想的不斷修正與完備,使大一統思想雖在形貌上利於君主,但實質中仍保有為天下之民立論的思想。以此而言,這個章節的核心問題有二:其一
    ,士人在面對政治勢力考驗時,其大一統的獨特詮釋。其二,儒家於武帝時期受到獨尊的歷史發展與士人的大一統思想變遷的關聯性。
    在第三篇「大一統思想的三個面向」中,分為三章。旨在總結前兩篇內容,進而歸納自西周開始,迄於西漢時代有關大一統的「正當性理論」、「統治理論」,及「疆域理論」的發展。這方面的討論焦點,不僅以縱向的時代脈絡貫穿三個面向的轉化歷程,亦希望以橫向的思想內涵釐清三個面向中的常與變。因此這三章的討論,乃是依據前兩篇的內容,並進而剖析三個面向所蘊含的主要觀念以作為章節探究的議題。在第一章「正當性理論」中,分成「天下統一的正當性」、「統治者的正當性」兩個部分。「天下統一的正當性」單元
    ,以春秋戰國與秦代為主;而「統治者的正當性」單元,則以奉天、承運、聖君、民本四個觀念作為主軸。在第二章「統治理論」中,分成「現實取向」與「理想取向」兩個部分。「現實取向」單元,分析由封建到郡縣,及長治久安兩個主題;而「理想取向」,則由奉天、承運、聖君、民本四個觀念出發。在第三章「空間理論」中,分成「海內中國」與「夷夏之防」,以及「王者無外
    」與「四方來傚」兩個部分。
      在結論部份,本文對周秦漢大一統思想的沿革、三個面向,及理想與現實層面等議題作一綜述,以考察西周至西漢大一統思想的常與變。

    緒論 …………………………………………………………………………… 4 壹、研究動機…………………………………………………………………… 4 貳、研究概況…………………………………………………………………… 5 叁、研究方法與章節安排……………………………………………………… 13 第一篇 統治者立場 第一章 西周:封建大一統思想的奠基 ……………………………… 22 第一節 正當性理論…………………………………………………………… 23 第二節 統治理論……………………………………………………………… 28 第三節 疆域理論……………………………………………………………… 32 第四節 小結…………………………………………………………………… 39 第二章 東周:封建大一統思想的轉折 ……………………………… 41 第一節 諸侯國君對天下權位的覬覦………………………………………… 41 第二節 從封建走向郡縣……………………………………………………… 61 第三節 小結…………………………………………………………………… 83 第三章 秦代:郡縣大一統思想的奠基 ……………………………… 84 第一節 正當性理論…………………………………………………………… 84 第二節 統治理論……………………………………………………………… 92 第三節 疆域理論……………………………………………………………… 101 第四節 小結…………………………………………………………………… 105 第四章 西漢:郡國大一統思想的完備 ……………………………… 107 第一節 正當性理論…………………………………………………………… 107 第二節 統治理論……………………………………………………………… 111 第三節 疆域理論……………………………………………………………… 116 第四節 小結…………………………………………………………………… 119 第二篇 士人立場 第一章 先秦時期:高度自主性的大一統思想 …………………… 122 第一節 正當性理論…………………………………………………………… 125 第二節 統治理論……………………………………………………………… 133 第三節 疆域理論……………………………………………………………… 138 第四節 小結…………………………………………………………………… 142 第二章 西漢時期:相對自主性的大一統思想 …………………… 144 第一節 正當性理論…………………………………………………………… 145 第二節 統治理論……………………………………………………………… 151 第三節 疆域理論……………………………………………………………… 160 第四節 小結…………………………………………………………………… 163 第三篇 大一統思想的三個面向 第一章 正當性理論 ……………………………………………………… 165 第一節 天下統一的正當性…………………………………………………… 167 第二節 統治者的正當性……………………………………………………… 175 第三節 小結…………………………………………………………………… 202 第二章 統治理論 ……………………………………………………………206 第一節 現實取向……………………………………………………………… 208 第二節 理想取向……………………………………………………………… 211 第三節 小結…………………………………………………………………… 229 第三章 疆域理論 ……………………………………………………………234 第一節 「海內中國」與「夷夏之防」……………………………………… 235 第二節 「王者無外」與「四方來傚」……………………………………… 241 第三節 小結…………………………………………………………………… 247 結論 壹、大一統思想的沿革………………………………………………………… 249 貳、大一統思想三個面向的流衍……………………………………………… 250 叁、大一統思想的理想與現實糾葛…………………………………………… 253 肆、大一統思想的常與變……………………………………………………… 254 參考書目 壹、文獻………………………………………………………………………… 260 貳、出土文獻…………………………………………………………………… 262 叁、專書………………………………………………………………………… 262 肆、學位論文…………………………………………………………………… 269 伍、期刊………………………………………………………………………… 269

    壹、文獻
    《詩經釋義》,屈萬里著,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0年版。
    《尚書釋義》,屈萬里著,臺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63年版。
    《禮記》(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版。
    《春秋經傳集解》,【晉】杜預,臺北,新興書局,1979年版。
    《左傳會箋》,【日】竹添光鴻,臺北,漢京出版社,1984年版。
    《春秋公羊傳注疏及補正》,【漢】何休注,臺北,世界書局,1963年版。
    《逸周書集訓校釋》,朱右曾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版。
    《國語》,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校點,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戰國策》,【漢】劉向集錄,臺北,里仁書局,1982年版。
    《墨子閒詁》,【清】孫詒讓撰,臺北,世界書局,1986年版。
    《論語釋義》,康義勇著,臺北,麗文文化出版,1993年版。
    《論語集注補正述疏》,【宋】朱熹譯著,簡朝亮述疏,臺北,世界書局,1961年版。
    《孟子譯註》,楊伯峻譯註,臺北,源流出版社,1982年版。
    《荀子約注》,梁叔任撰,臺北,世界書局,1977年版。
    《管子校注》,黎翔鳳著,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版。
    《商君書解詁定本》,朱師轍解詁,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版。
    《韓非子》,姜俊俊標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呂氏春秋》,【漢】高誘注,【清】畢沅校,余翔標點,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老子釋義》,黃登山,臺北,學生書局,1987年版。
    《莊子集釋》,【清】郭慶藩輯著,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版。
    《晏子春秋集釋》,吳則虞編著,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版。
    《列子集釋》,楊伯峻撰,臺北,明倫出版社,1970年版。
    《禮記集解》,【清】孫希旦撰,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版。
    《爾雅注疏》,【晉】郭璞注,【宋】邢昺疏,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7年版。
    《新語校注》,王利器撰,臺北,明文書局1987年版。
    《新書與先秦兩漢典及重見資料彙編》,何志華、朱國藩、樊善標編著,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史記會注考證》,【日】瀧川龜太郎著,臺北,宏業書局,1992年版。
    《漢書》,【唐】顏師古注,臺北,宏業書局,1992年版。
    《鹽鐵論校注》,【漢】桓寬撰,王利器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新語校注》,王利器著,臺北,明文書局,1987年版。
    《三輔黃圖》,【清】孫星衍撰,【清】畢沅校正,臺北,商務印書館,1936年版。
    《春秋繁露義證》,蘇興撰,鐘哲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版。
    《說苑》,【漢】劉向,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7年版。
    《全唐詩》,【清】清聖祖御定,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版。
    《貞觀政要》,【唐】吳競著,臺北,宏業書局,1986年版。
    《朱子語類》,【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臺北,正中書局,1973年版。
    《胡仲子集》,【明】胡瀚著,收入《叢書集成新編》六六,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版。
    《新校資治通鑑注》,【宋】胡三省注、章鈺校記,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版。
    《白虎通疏證》,【清】陳立,臺北,鼎文書局,1973年版。
    《歐陽修全集》,【宋】歐陽修,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版。
    《春秋胡氏傳》,胡安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版。
    《王忠文公集》,【明】王衣韋,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62冊,臺北, 台灣商務,1986年版。
    《陸宣公集》,【唐】陸贄著,劉澤民校典,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讀通鑑論》,【清】王夫之,臺北,里仁書局,1985年版。
    《明實錄》,夏原吉等撰,臺北,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1965年版。
    《呻吟語》,【明】呂坤,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出版公司,1981年版。

    貳、出土文獻
    《一九七七年以來新出土商周彝銘彙編》,劉龍勳彙編,臺北,大安出版社,2001年版。
    《西周青銅彝器彙考》,高木森彙考,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6年版。
    《睡虎地秦墓竹簡》,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版。
    《秦出土文獻編年》,饒宗頤主編,王輝著,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0年版。
    《郭店楚墓竹簡》,荊門市博物館編著,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馬承源主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参、專書
    徐復觀,《陰陽五行觀念之演變及若干有關文獻的成立時代與解釋的問題》,臺
    北,民主評論社,1961年版。
    李漢三,《先秦兩漢之陰陽五行學說》,臺北,維新書局,1967年版。
    徐復觀,《收入周秦漢政治社會結構之研究》,臺北,學生書局,1972年版。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4年版。
    黃俊傑,《春秋戰國時代尚賢政治的理論與實際》,臺北,問學出版社,1977年版。
    李 杜,《中西哲學思想中的天道與上帝》,臺北,聯經出版社,1978年版。
    黃錦鋐,《秦漢思想研究》,臺北,學海出版社,1979年版。
    蕭 璠,《先秦史》,臺北,長橋出版社,1979年版。
    徐復觀,《知識分子與中國》,臺北,時報出版社,1980年版。 
    楊 寬,《戰國史》,上海,上海出版社,1980年版。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0年版。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續編》,臺北,時報出版社,1982年版。
    馬非白,《秦集史》,臺北,中華書局,1982年版。
    高 敏,《秦漢史論集》,許昌,中州書畫社,1982年版
    許倬雲,《求古編》,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年版。
    葉達雄,《西周政治史研究》,臺北,明文書局,1982年版。
    錢 穆,《國史大綱》,臺北,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年版。
    張純、王曉波,《韓非思想的歷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3年版。
    翦伯贊,《秦漢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年版。
    劉德漢,《從陰陽五行志看春秋對漢代政教的影響》,臺北,華正書局,1984年版。
    李學勤,《東周與秦代文明》,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
    吳福相,《呂氏春秋八覽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版。
    王孺松,《董仲舒的天道觀》,臺北,教育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
    栗 勁,《秦律通論》,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郭志坤,《先秦諸子宣傳思想論稿》,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張傳璽,《秦漢問題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年版。
    王云度,《秦史編年》,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田鳳臺,《呂氏春秋探微》,臺北,學生書局,1986年版。
    何 漢,《秦史述評》,合肥,黃山書社,1986年版。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臺北,谷風出版社,1986年版。
    林劍鳴,《秦史稿》,臺北,谷風出版社,1986年版。
    帛書出版社編輯部集體編輯,《雲夢秦簡研究》,臺北,帛書出版社,1986年版。
    陳淑平,《西周冊命制度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1986年版。
    蔡英文,《韓非的法治思想及其歷史意義》,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版。
    韓連琪,《先秦兩漢史論叢》,濟南,齊魯書社,1986年版。
    余宗發,《秦人出入各家思想分期初探》,臺北,學海出版社,1987年版。
    邢義田,《秦漢史論稿》,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7年版。
    袁仲一,《秦代陶文》,西安,三秦出版社,1987年版。
    劉澤華,《中國傳統政治思想反思》,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7年版。
    王貴民,《商周制度考信》,臺北,明文出版社,1987年版。 
    張福信,《齊都春秋》,濟南,山東友誼書社,1987年版。 
    林劍鳴,《法與中國社會》,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
    顧頡剛,《中國上古史研究講義》,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版。
    劉澤華、王茂和、王蘭仲,《專制權力與中國社會》,香港,中華書店,1988年版。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9年版。
    中國秦漢史研究會編,《秦漢史論叢》第四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版。
    祝瑞開,《兩漢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郭志坤,《秦始皇大傳》,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9年版。
    郝鐵川,《周代國家政權研究》,合肥,黃山書社,1989年版。
    Goran Therborn 著,陳璋津譯,《政權的意識形態與意識形態的政權》,臺北,遠流出版社,1990年版。
    杜正勝,《編戶齊民--傳統政治社會結構之形成》,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年版。
    周天游,《秦漢史研究概要》,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陳麗桂,《戰國時期的黃老思想》,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1年版。
    林聰舜,《西漢前期思想與法家的關係》,臺北,大安出版社,1991年版。
    王永祥,《中國古代同一想史》,濟南,齊魯書社,1991年版。
    蘇志宏,《秦漢禮樂教化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王曉波,《先秦法家思想史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1年版。
    李向平,《王權與神權》,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林聰舜,《西漢前期思想與法家的關係》,臺北,大安出版社,1991年版。
    陳 槃,《古讖緯研討及其書錄解題》,臺北,國立編譯館,1991年版。
    黃中業,《秦國法制建設》,瀋陽,遼瀋書社,1991年版。
    張秉楠輯注,《稷下鉤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楊東晨、楊建國著,《秦人秘史》,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劉澤華主編,《中國傳統政治思維》,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余英時,《中國歷史轉型時期的知識分子》,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2年版。
    中國秦漢史研究會編,《秦漢史論叢》第五輯,北京,法律出版社,1992年版。
    余宗發,《雲夢秦簡中思想與制度鉤摭》,北京,文津出版社,1992年版。
    林劍鳴,《秦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2年版。
    林麗娥,《先秦齊學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版。
    劉澤華,《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
    徐中舒,《先秦史論稿》,成都,巴蜀書社出版,1992年版。
    丁禛產、吾敬東,《春秋戰國時期觀念與思維方式變革》,長沙,湖南出版社,
    1993年版。
    王關成、郭淑珍編著,《秦刑罰概述》,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日】尾形勇著,張鶴泉譯,《中國古代的「家」與國家》,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版。
    周桂鈿,《中國歷代思想史(秦漢卷)》,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版。
    施治生、劉欣如主編,《古代王權與專制主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版。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研究室編,《秦文化論叢》,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
    徐富昌,《睡虎地秦簡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版。
    祝瑞開主編,《秦漢文化和華夏傳統》,上海,上海學林出版社,1993年版。
    賀榮一,《孟子之王道主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
    劉俊文主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二卷,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版。
    蘇才、武殿一主編,《中國人傳統思維方式新探》,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王志民,《齊文化概論》,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吳福助,《秦始皇刻石考》,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版。
    黃進興,《優入聖域:權力、信仰與正當性》,臺北,允晨文化出版社,1994年版。
    張文立選注,《詠秦詩》,西安,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王宏彬,《中國帝王術》,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
    王健文,《奉天承運--古代中國的「國家」概念及其正當性基礎》,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版。
    郭杰、李秉海、張慶利著,《先秦詩歌史論》,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徐衛民、賀潤坤,《秦政治思想述略》,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謝維揚,《中國早期國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徐又光,《楚國哲學史》,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徐連達、朱子彥,《中國皇帝制度》,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6年。
    陳江風,《天人合一--觀念與華夏傳統》,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6年版。
    饒宗頤,《中國史學上之正統論》,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年版。
    張榮明,《殷周政治與宗教》,臺北,中華發展基金管理委員會、五南圖書出版公司聯合出版,1997年版。
    王長華,《春秋戰國士人與政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楊寬,《西周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版。
    秦海軒、盧路,《中國皇帝制度》,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周良宵,《皇帝與皇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楊陽,《王權的圖騰化--政教合一與中國社會》,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周書燦,《西周王朝經營四土研究》,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孟祥才,《先秦秦漢史論》,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張有智,《先秦三晉地區的社會與法家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王更生等著,《賈誼、董仲舒、劉安、劉向、揚雄》,臺北,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
    甘黎明、劉新光著,《宏碁初奠:秦漢改革及其因果成敗》,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張秋升,《天人糾葛與歷史運演--西漢儒家歷史觀的現代詮釋》,濟南,齊魯書社,2003年版。
    晁福林,《先秦社會型態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楊寬,《戰國史料編年輯證》,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2年版。
    西鳩定生,武尚清譯,《中國古代帝國的形成與結構:二十等爵制研究二十等爵制》,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版。
    陳鼓應,《管子四篇詮釋》,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版。
    韓維志,《上古文學中君臣事項的研究》,上海,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版。
    劉海年,《戰國秦代法制管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王 毅,《中國皇權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余英時,《知識人與中國文化的價值》,臺北,時報文化出版,2007年版。 
    甘懷真編,《東亞歷史上的天下與中國概念》,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7年版。 
    周桂鈿,《中國古人論天》,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年版。 
    (日)左竹靖彥,《殷周秦漢史學的基本問題》,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版。 
    臨淄齊文化研究中心,《齊文化與當代社會》,濟南,齊魯書社,2008年版。 
    熊 逸,《春秋大義:隱公元年》,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李 山,《先秦文化史講義》,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版。
    童書業,《春秋史料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版。
    甘懷真,《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8年版。
    錢宗範、朱文濤,《先秦史十二講》,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9年版。 
    許倬雲,《我者與他者--中國歷史上的內外分際》,臺北,時報文化出版,2009年版。 
    管東貴,《從宗法封建制到皇帝郡縣制的演變》,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版。
    傅佩榮,《儒道天論發微》,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0年版。
    孫季萍、馮勇,《中國傳統官僚政治中的權力制約機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費正清編,《中國的世界秩序--傳統中國的對外關係》,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版。 
    【日】工藤元男著,【日】廣瀨薰雄、曹峰譯《睡虎地秦簡所見秦代國家與社會》,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肆、學位論文
    孫廣德,《先秦兩漢陰陽五行說的政治思想》,國立臺灣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1969年版。
    金甲均,《中國古代國家政治型態與社會勢力運作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所博士論文,1993年。
    顧邦猷,《戰國至漢初關於「大一統」的思考》,臺灣淡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3年。
    陳純芝,《秦帝國的大一統思想》,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98年。
    吳清輝,《董仲舒的春秋大一統思想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1999年。
    何湘英,《中國大一統的歷史研究》,臺灣南開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王保國,《西周民本思想研究》,鄭州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2003年。
    張純純,《先秦儒家天人觀演變研究》,南京師範大學古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
    田延峰,《秦思想研究--以秦統一前的思想發展為核心》,西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2004年。
    李曄琳,《楚簡所見儒家仁學思想研究》,武漢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
    林松坡,《試論孔子的"大一統"思想》,華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
    郭國泰,《秦漢思想有關「陰陽」、「五行」之探討》,台灣東吳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7年。
    王雲濤,《兩漢民本思想論述》,山東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

    伍、期刊
    雷海宗,〈皇帝制度的成立〉,北京,《清華學報》第九卷第四期,1936年。
    唐君毅,〈先秦思想中的天命觀〉,香港,《新亞學報》第二卷第二期,1957年。
    協玉華,〈商鞅變法與西方秦國以及秦漢統一帝國封建制的成長〉,天津,《歷史教學》十二月號,1957年。
    柯學欣,〈西周政治思想的調和性〉,香港,《民主評論》第九卷第十六期,1958年。
    李 度,〈先秦時期之天帝觀〉,香港,《新亞書院學術年刊》第三期,1961年。
    芮逸夫,〈釋兄弟之國〉,臺灣,《清華學報》第二卷第二期,1961年。
    唐端正,〈先秦天道觀與人道觀之關係述評〉,香港,《新亞生活雙週刊》第三卷第十七期,1961年。
    陳 直,〈秦始皇六大統一政策的考古資料〉,天津,《歷史教學》第八期,1963年。
    鄺健行,〈春秋諸夏與戎狄接觸情形〉,香港,《新亞學院中國文學系年刊》,1963年。
    許倬雲,〈戰國的統治機構與治術〉,臺灣,《臺大文史哲學報》第十四期,1965年。
    李宗侗,〈封建的解體〉,臺灣,《臺大文史哲學報》第十五期,1966年。
    勞 榦,〈戰國時代的戰爭〉,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三十六本,1966年。
    陳 槃,〈春秋列國的交通〉,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三十七本下,1967年。
    唐端正,〈論先秦諸子天人關係思想之發展〉,香港,《新亞書院學術年刊》第三期,1968年。
    屈萬里,〈論《禹貢》著成的年代〉,收入《書傭論學集》,臺北,開明書店,1969年。
    徐復觀,〈封建政治社會的崩潰及典型專制政治的成立〉,香港,《新亞書院學術年刊》第十一期,1969年。
    藺喜德,〈秦漢創建的皇帝制度--帝制〉,臺灣,《中興文史學報》第一期,1971年。
    薛順雄,〈贏秦焚書與漢得書考略〉,臺灣,《東海學報》第十三卷,1972年。
    李宗侗,〈春秋時代社會的變動〉,臺灣,《臺大文史哲學報》第二十二期,1973年。
    沈剛伯,〈從古代禮、刑的運用探討法家的來歷〉,臺灣,《大陸雜誌》第四十七卷第二期,1973年。
    陶希聖,〈秦用晉法‧漢行周道(上)〉,臺灣,《食貨月刊》第三卷第二期,1973年。
    張柳雲,〈呂氏春秋與統一思想〉,臺灣,《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六卷第五期,1973年。
    白壽彝,〈論秦始皇〉,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第一期,1973年。
    朱紹侯,〈秦始皇在歷史上的功績〉,開封,《開封師院學報》第一期,1973年 。
    協顯恩,〈厚古薄今的專家秦始皇〉,廣州,《中山大學學報》第一期,1973年。
    顧岱思,〈論秦始皇的功業〉,南京,《南京大學學報》第一期,1973年。
    田餘慶,〈關於秦始皇評價的幾個問題〉,北京,《北京大學學報》第二期,1973年。
    施 丁,〈“焚書坑儒”辨〉,瀋陽,《遼寧大學學報》第二期,1973年。
    張滌華、胡炎祜,〈論秦始皇“書同文”的進步作用〉,合肥,《安徽師範大學學報》)第二期,1973年。
    施 丁,〈秦始皇--厚古薄今的專家〉,瀋陽,《遼寧大學學報》第四期,1973年。
    王世民,〈秦始皇統一中國的歷史作用〉,北京,《考古》第六期,1973年。
    北 文,〈秦始皇“書同文字”的歷史作用〉,北京,《文物》第十一期,1973年。
    姚秀彥,〈五霸考述〉,臺灣,《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第六期,1974年。
    馮佐哲、揚升南、王守信,〈秦刻石是秦始皇推行法家路線的歷史見證〉,北京,《考古》第一期,1975年。
    天津市計量管理所理論小組,〈儒法鬥爭和秦始皇對度量衡的統一〉,北京,《
    考古》第六期,1975年。
    陳紹棠,〈從近年出土文字看秦代書同文的基礎及其貢獻〉,香港,《新亞書院學術刊》第十八期,1976年。
    嚴耕望,〈戰國學術地理與人才分佈〉,香港,《新亞書院學術季刊》第十八期,1976年。
    田昌五,〈秦國法家路線的凱歌--讀雲夢出土秦簡札記〉,北京,《文物》第六期,1976年。
    林甘泉,〈秦律與秦朝的法治路線--讀雲夢出土的秦簡〉,北京,《文物》第七期,1976年。
    谷瑞兆,〈先秦時代的夷夏觀念〉,臺灣,《復興崗學報》第十七期,1977年。
    李 度,〈中國古代自然義的天的演變及天道觀的不同涵義〉,香港,《新亞書院學術年刊》第十九期,1977年。
    饒宗頤,〈天神觀與道德思想〉,臺灣,《中國上古史待定稿》第四本,1977年。
    饒宗頤,〈神道思想與理性主義〉,臺灣,《中國上古史待定稿》第四本,1977年。
    劉斯奮,〈評《論“黔首”》〉,北京,《歷史研究》第一期,1977年。
    周繼旨,〈略論秦漢之際的儒法合流和統一的封建主義思想體系的形成〉,濟南,《文史哲》第四期,1977年。
    鄭 實,〈從秦雲夢秦簡看秦代的主要矛盾〉,武昌,《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六期,1977年。
    馬 政,〈春秋戰國政治思想的衍變〉,臺灣,《東南學報》第三期,1978年。
    陶希聖,〈孔子的道統〉,臺灣,《孔孟月刊》第十六卷第十二期,1978年。
    楊亮功,〈先秦政治制度之演變與文化發展〉,臺灣,《孔孟月刊》第十六卷第十二期,1978年。
    劉海年,〈秦漢“士伍”的身分與階級地位〉,北京,《文物》第二期,1978年。
    西 定生,〈中國古代統一國家的性質--皇帝統治之出現〉,收入《中國上古史論文選集》(臺北:華世出版社),1979年。
    杜正勝,〈周代封建的建立〉,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五十本第三分,1979年。
    張秉權,〈卜辭中所見殷商政治統一的力量及其達到的範圍〉,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五十本第一分,1979年。
    楊亮功,〈秦建帝國對於文化所產生的影響〉,臺灣,《孔孟月刊》第十七卷第十一期,1979年。
    溫洪隆,〈屈原愛國論〉,武漢,《華中師院學報》年第二期,1979年。
    劉澤華、王連升,〈論秦始皇的是非功過〉,北京,《歷史研究》第二期,1979年。
    陳抗生,〈秦法和秦人執法〉,武昌,《江漢論壇》第三期,1979年。
    金立人,〈評秦始皇〉,上海,《復旦學報》第四期,1979年。
    施之勉,〈九鼎入秦〉,臺灣,《大陸雜誌》第六十卷第五期,1980年。
    吳鎮烽,〈新出秦公鐘銘考釋與有關問題〉,西安,《考古與文物》創刊號,1980年。
    李文初,〈法家思想與秦王朝的興亡〉,廣州,《暨南大學學報》第一期,1980年。
    張傳璽,〈“更名民曰黔首”的歷史考察〉,北京,《北京大學學報》第一期,1980年。
    朱森溥,〈試論陰陽五家鄒衍及其學說〉,貴陽,《貴州社會科學》第三期,1980年。
    魏文清,〈“焚書坑儒”簡析〉,哈爾濱,《北方論叢》第三期,1980年。
    譚世保,〈秦始皇的“車同軌、書同文”新評〉,廣州,《中山大學學報》第四期,1980年。
    崔春華,〈戰國時期秦封建法制的發展〉,瀋陽,《遼寧大學學報》第五期,1980年。
    王曉波,〈秦的興亡與法家之治〉,臺灣,《大陸雜誌》第六十三卷第三期,1981年。
    谷瑞兆,〈先秦時期華夏族在國際關係中自處與共處之道〉,臺灣,《復興崗學報》第二十六期,1981年。
    韓 釗,〈春秋時期的秦國社會經濟〉,西安,《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一期,1981年。
    晁福林,〈如何評價秦始皇“書同文字”的歷史作用〉,哈爾濱,《學習與探索》第二期,1981年。
    應永深,〈說“庶人”〉,北京,《中國史研究》第二期,1981年。
    戴志鈞,〈關於屈原愛國思想的幾個問題〉,哈爾濱,《北方論叢》第二期,1981年。
    鍾肇鵬,〈先秦五行說的起源和發展〉,北京,《中國哲學史研究》第二期,1981年。
    田昌五,〈論中國專制主義的形成和特徵〉,天津,《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版)》第六期,1981年。
    邢義田,〈天下一家--中國人的天下觀〉,收入《中國文化新論‧根源篇》(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年。
    邢義田,〈奉天承運--皇帝制度〉,收入《中國文化新論‧制度篇》(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年。
    張端穗,〈天與人歸--中國思想中政治權威合法觀念〉,收入《中國文化新論‧思想篇》(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年。
    劉紀曜,〈公與私--忠的倫理內涵〉,收入《中國文化新論‧思想篇二》(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年
    蔡英文,〈天人之際--傳統思想中的宇宙意識〉,收入《中國文化新論‧思想篇二》(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年
    陳立森,〈先秦諸子政治思想中以民為本和重禮守法的觀念〉,臺灣,《逢甲學報》第十五期,1982年。
    張炳式,〈焚詩書而明法令辨疑〉,瀋陽,《瀋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版)》第一期,1982年。
    鄒賢俊,〈呂不韋在秦統一事業中的貢獻〉,武漢,《華中師院學報》第一期,1982年。
    夏 淥,〈中華民族的根--釋“帝”字的形義來源〉,武漢,《武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二期,1982年。
    官哲兵,〈晚周時期“一”“兩”範疇的動態研究〉,濟南,《齊魯學刊》第六期,1982年。
    吉書時,〈“封禪”的緣起和發展〉,北京,《文史知識》第八期,1982年。
    王爾敏,〈「中國」名稱溯源及其近代詮釋〉,收入《中國近代思想史論》(臺北:華世出版社),1982年。
    鄭慧生,〈“天子”考〉,天津,《歷史教學》第十一期,1982年。
    杜正勝,〈「編戶齊民」的出現及其歷史意義-編戶齊民的研究之一〉,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五十四本第三分,1983年。
    呼林貴,〈秦尚水德說質疑〉,西安,《考古與文物》第二期,1983年。
    魏文清,〈秦始皇在秦統一中的作用問題〉,哈爾濱,《北方論叢》第三期,1983年。
    郭光華,〈試論殷“周天命觀”的演進〉,銀川,《寧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四期,1983年。
    黃 釗,〈試析老子書中的“一”--兼論“大”“一”“道”三者的關係〉,湘潭,《湘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四期,1983年。
    周瀚光,〈先秦哲學之“一”考〉,上海,《社會科學》第五期,1983年。
    孫開泰,〈論孔子的統一思想〉,濟南,《東岳論叢》第六期,1983年。
    齊思和,〈戰國制度考〉,《中國通史論文選輯》(臺北:南天出版社),1984年。
    朱大昀,〈從荀子論秦看兩種不同的“統一觀”〉,北京,《中國哲學史研究》第二期,1984年。
    胡炳權,〈關於秦封建化的幾個問題〉,保定,《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版)》第二期,1984年。
    呂文郁,〈春秋時期的士〉,長春,《史學集刊》第三期,1984年。
    呂立琢,〈試論孔子的大一統思想〉,濟南,《齊魯學刊》第三期,1984年。
    徐復觀,<中國的治道>,收於《中國思想史論集續編》(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5年版。
    韓復智,〈關於秦始皇「書同文字」的問題〉,收入《中國史新論》(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版。
    呂宗麟,〈我國先秦時期民本思想之研究〉,臺灣,《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十二期,1985年。
    涂公遂,〈天命史觀〉,香港,《珠海學報》第十四期,1985年。
    張永雋,〈春秋「大一統」述義〉,臺灣,《哲學年刊》第三期,1985年。
    鄭月梅,〈從金文看周人的天命與倫理思想〉,臺灣,《孔孟月刊》第二十三卷第六期,1985年。
    嚴定暹,〈天命徵於民主、天命歸於德政〉,臺灣,《復興崗學報》第三十四期,1985年。
    王大華,〈論中國封建社會分裂時期的內聚性〉,西安,《陜西師大學報》第二期,1985年。
    沈星棣,〈春秋時代民主因素的探索〉,南昌,《江西社會科學》第二期,1985年。
    林劍鳴,〈秦尚水德無可置疑〉,西安,《考古與文物》第二期,1985年。
    黃留珠,〈試論秦始皇對祭祀制度的統一〉,西安,《人文雜誌》第二期,1985年。
    胡新生,〈西周春秋時期的國野制與部族國家形態〉,濟南,《文史哲》第三期,1985年。
    曹大中,〈論先秦無愛國觀〉,貴陽,《貴州文史叢刊》第三期,1985年。
    唐嘉弘,〈略論夏商周帝王的稱號及國家政體〉,北京,《歷史研究》第四期,1985年。
    史蘇苑,〈國、天下、國號〉,北京,《文史知識》第五期,1985年。
    邵 勤,〈析“民本”--對先秦至西漢“民本”思想的考察〉,北京,《歷史研究》第六期,1985年。
    李解民,〈民和黔首--兼評秦始皇“更名民曰黔首”〉,濟南,《文史哲》第二十三輯,1985年。
    王仲孚,〈試論春秋時代的諸夏意識〉,臺灣,《中央研究院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1986年。
    韓復智,〈秦始皇「車同軌」的問題:秦史研究之三〉,臺灣,《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第十二、十三期,1986年。
    劉寶才,〈水德與秦制〉,西安,《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版)》第一期,1986年。
    羅祖基,〈論我國王權的形成與專制主義的發展〉,合肥,《安徽史學》第一期,1986年。
    丁原明,〈《呂氏春秋》的封建統一說〉,徐州,《徐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二期,1986年。
    于溶春,〈“中國”一詞的由來、演變及其與民族的關係〉,呼和浩特,《內蒙古社會科學》第二期,1986年。
    田繼周,〈秦漢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漢族人們共同體的發展〉,昆明,《雲南社會科學》第四期,1986年。
    許倬雲,〈東周到秦漢:國家形態的發展〉,北京,《中國史研究》第四期,1986年。
    郝鐵川,〈帝的觀念的演變與皇帝制度的產生〉,天津,《歷史教學》第五期,1986年。
    郝鐵川,〈論西周春秋的國家政體〉,鄭州,《史學月刊》第六期,1986年。
    尹振環,〈對“焚書坑儒”歷史作用的重新認識〉,貴陽,《貴州社會科學(文史)》第十期,1986年。
    徐文珊,〈儒家和五行的關係〉,收入《古史辨(第五冊)》(臺灣:藍燈文化事業公司),1987年版。
    陳 槃,〈寫在五德終始說下的政治和歷史之後〉,收入《古史辨(第五冊)》(臺灣:藍燈文化事業公司),1987年版。
    梁啟超,〈陰陽五行說之來歷〉,收入《古史辨(第五冊)》(臺灣:藍燈文化事業公司),1987年版。
    鄭良樹,〈秦國政治與商君書〉,臺灣,《書目季刊》第二十一卷第二期,1987年。
    錢 穆,〈評顧頡剛五德終始說下的政治和歷史〉,收入《古史辨(第五冊)》(臺灣:藍燈文化事業公司),1987年版。
    謝扶雅,〈田駢和鄒衍〉,收入《古史辨(第五冊)》(臺灣:藍燈文化事業公司),1987年版。
    譚戒甫,〈思孟五行考〉,收入《古史辨(第五冊)》(臺灣:藍燈文化事業公司),1987年版。
    顧頡剛,〈五德終始說下的政治和歷史〉,收入《古史辨(第五冊)》(臺灣:藍燈文化事業公司),1987年版。
    趙伯雄,〈從“國”字的古訓看所謂西周國野制度〉,西安,《人文雜誌》)第
    一期,1987年。
    林劍鳴,〈以君主意志為法權的秦法〉,上海,《學術月刊》第二期,1987年。
    陳學凱,〈論先秦兩漢的天君同道觀〉,北京,《中國史研究》第二期,1987年。
    熊鐵基,〈秦漢時期的統治思想和思想統治〉,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二期,1987年。
    周桂鈿,〈評董仲舒大一統論的功過〉,哈爾濱,《北方論叢》第三期,1987年。
    劉澤華,〈戰國時期的“士”〉,北京,《歷史研究》第四期,1987年。
    周行易,〈論孔丘屈原愛國思想之異同〉,武昌,《江漢論壇》第六期,1987年。
    陳錦忠,〈大一統政局的奠基者--秦帝國的建立與統治〉,臺灣,《歷史月刊》第五期,1988年。
    黃筱慧、劉若韶,〈先秦典籍中的天思想〉,臺灣,《哲學與文化》第十五卷第四期,1988年。
    項退結,〈孔子與孟子對天的看法〉,臺灣,《哲學與文化》第十五卷第四期,1988年。
    啟 良,〈我國早期國家大一統政治的特點及其成因分析〉,哈爾濱,《學習與探索》第一期,1988年。
    劉修明,〈秦王朝統治思想的結構和衍變〉,上海,《學術月刊》第一期,1988年。
    丁原明,〈先秦諸子的國家起源說初探〉,濟南,《齊魯學刊》第二期,1988年。
    林劍鳴,〈秦人的價值觀和中國的統一〉,西安,《人文雜誌》第二期,1988年。
    葛 荃,〈春秋時代君主專制主義初探〉,北京,《中國史研究》第二期,1988年。
    張世龍,〈論秦始皇“焚書”未“坑儒”〉,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學報》第三期,1988年。
    尹振環,〈法家理論指導下形成的封建國家--試析周秦國家形式的演變〉,貴陽,《貴州文史叢刊》第四期,1988年。
    楊向奎,〈先秦儒家之一統思想--兼論“炎黃”、”華夏”兩實體之形成〉,濟南,《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四期,1988年。
    楊東晨,〈秦漢時期的三次焚書及其性質〉,四平,《松遼學刊(社會科學版)》第四期,1988年。
    郝鐵川,〈中國古代的“君主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五期,1988年。
    洪廷彥,〈先秦兩漢儒家的大一統思想〉,北京,《文史知識》第六期,1988年。
    金善珠,〈試論秦始皇的「統一法令」--以雲夢睡虎地秦簡為中心〉,臺灣,《史原》第十七期,1989年。
    侯家駒,〈從經濟發展觀點看由封建制度到秦漢大一統的演變與特色〉,臺灣,《大陸雜誌》第七十九卷第四期,1989年。
    許倬雲,〈先秦諸子對天的看法〉,收入《求古編》(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9年版。
    管東貴,〈封建與漢初的宗藩問題〉,(臺灣︰《中央研究院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1989年。
    陳連慶,〈論周邦的建立及周王與多方的關係〉,收入《古代城邦史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
    劉漢東,〈論秦漢大一統觀念與傳統政治文化〉,收入《秦漢史論叢》第四輯(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89年。
    王宗維,〈論秦漢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鞏固和發展〉,西安,《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一期,1989年。
    呂振業,〈中國皇帝專制權威合法性的思想系統〉,西安,《人文雜誌》第一期,1989年。
    楊天宇,〈秦漢郊禮初探〉,開封,《河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一期,1989年。
    趙克堯,〈論忠與君權觀念的歷史演變〉,杭州,《浙江學刊》第一期,1989年。
    羅祖基,〈論我國從王政到霸政的轉變--兼及春秋戰國之變的性質〉,大連,《大連教育學院院刊》第二期,1989年。
    郭 杰,〈先秦國家觀念與屈原的宗國意識〉,長春,《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四期,1989年。
    蔡 鋒,〈試論秦國的禮俗及其對統一六國的影響〉,西寧,《青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版)》第四期, 1989年。
    張世龍,〈秦始皇“焚書坑儒”辨析〉,北京,《文史知識》第六期,1989年。
    楊 睫,〈試略先秦時期的孝與忠〉,天津,《歷史教學》第六期,1989年。
    顧孟武,〈七國爭雄中秦的戰略問題〉,上海,《學術月刊》第六期,1989年。
    周桂鈿,〈大一統思維方式的由來發展與作用〉,臺灣,《中國文化月刊》第一百二十七期,1990年。
    楊振之,〈秦皇、漢武“封禪”意圖考〉,成都,《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一期,1990年。
    張博泉,〈「中華一統」論〉,長春,《史學集刊(長春)》第二期,1990年。
    詹鄞鑫,〈巡守與封禪--論封禪的性質及起源〉,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三期,1990年。
    劉新建,〈秦漢建設“大一統”文化的嘗試及其特點〉,上海,《社會科學》第三期,1990年。
    余英時,〈儒家「君子」的理想〉,收入《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1年版。
    呂春盛,〈試論秦末六國的復國意識〉,臺灣,《史原》第十八期,1991年。
    斯維至,〈說古代王權、革命與民主〉,長春,《史學集刊(長春)》第一期,1991年。
    馮慶余、閻忠,〈春秋戰國時期的人才流動〉,長春,《史學集刊》第一期,1991年。
    劉自斌,〈先秦時期楚與諸夏忠的觀念之比較〉,武漢,《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二期,1991年。
    陳勝勇,〈國、中國與天下:關於傳統國家型態的一般性考察〉,哈爾濱,《學習與探索》第三期,1991年。
    趙錫元、趙玉寶,〈從三皇五帝到秦皇漢武--中國古代專制君主形成的過程〉,長春,《史學集刊》)第四期,1991年。
    楊 平,〈神化泰山是為了神化自己--論封建帝王封禪〉,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版)》第六期,1991年。
    阮芝生,〈泰山與封禪小識〉,臺灣,《故宮文物月刊》第九卷第十期,1992年。
    洪安全,〈封禪的來龍去脈〉,臺灣,《故宮文物月刊》第九卷第十期,1992年。
    陳伯鏗,〈先秦時代之國家論〉,臺灣,《復興崗學報》第四十七期,1992年。
    蔡光慧,〈秦漢政權合法性的探究〉,臺灣,《史學會刊(師大)》第三十六期,1992年。
    袁 林,〈析“更名民曰黔首”〉,蘭州,《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二期,1992年。
    曾振宇,〈先秦兩種政治理想析論〉,濟南,《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二期,1992年。
    石俊華,〈《論語》中的國家形式論〉,長春,《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三期,1992年。
    胡家聰,〈《管子》中“王、霸”說的戰國特徵〉,淄博,《管子學刊》第三期,1992年。
    吳予敏,〈物本與民本︰春秋時代的觀念變革〉,深圳,《深圳大學學報》第四期,1992年。
    周慶智,〈試析先秦“大一統”民族觀〉,昆明,《雲南社會科學(昆明)》第五期,1992年。
    彭 年,〈中華統一國家始建於何時〉,成都,《社會科學研究(成都)》第五期,1992年。
    楊建華,〈論先秦德刑合一的政治觀〉,杭州,《浙江學刊》第六期,1992年。
    陳桐生,〈戰國時期的價值觀和士林文化心態〉,武昌,《江漢論壇》第七期,1992年。
    李訓祥,〈戰國時代「壹」的觀念論〉,臺灣,《新史學》第四卷第三期,1993年。
    何樹環,〈從郡縣制度談秦始皇焚書〉,臺灣,《中華學苑》第四十三期,1993年。
    高明士,〈皇帝制度下的廟制系統〉,臺灣,《臺大文史哲學報》第四十期,1993年。
    管東貴,〈從李斯廷議看周代封建制的解體〉,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四本第三分,1993年。
    東晉次,〈秦漢帝國論〉,收入《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二卷(劉俊文主編,高明士、夏日新等譯,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版。
    小倉 方彥,〈《左傳》中的霸與德--「德」概念的形成與發展〉,收入《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二輯專論(劉俊文主編,高明士、夏日新等譯,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版。
    西 定生,〈中國古代帝國形成史論〉,收入《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二輯專論(劉俊文主編,高明士、夏日新等譯,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版。
    東群,〈西周“保民”思想發微〉,海口,《海南學院學報》第一期,1993年。
    趙昆生,〈春秋社會理想評述〉,重慶,《重慶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版)》第一期,1993年。
    王 勇,〈論春秋戰國時期謀士階層的獨立人格〉,杭州,《浙江學刊》第二期,1993年。
    孫家洲,〈天子、霸主、諸侯〉,貴陽,《貴州社會科學》第二期,1993年。
    孫開泰,〈試論《公羊傳》的大一統思想〉,北京,《中國史研究》第二期,1993年。
    孫福喜,〈焚書坑儒與“獨尊儒術”原因的雙向考察〉,銀川,《寧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一期,1993年。
    陳 明,〈從殷周之變到周秦之變--論中國古代社會基本結構的形成〉,北京,
    《社會學研究》第二期,1993年。
    王 青,〈從區域社團崇拜到統一帝國崇拜--論秦漢時期的宗教統一運動>,北京,《世界宗教研究》第三期,1993年。
    王鑫義,〈先秦兩漢時期民本思想的發展軌跡〉,合肥,《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三期,1993年。
    宋秀麗,〈韓非論君臣關係〉,貴陽,《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三期,1994年。
    楊建華,〈論先秦神人一統的宗教觀〉,杭州,《浙江學刊》第三期,1993年。
    洪 煜,〈先秦秦漢天命觀對王權的影響〉,鄭州,《史學月刊》第五期,1993年。
    李福泉,〈秦始皇禮俗改革〉,長沙,《湖南師大社會科學學報》第六期,1993年。
    晁福林,〈周太史儋讖語考〉,鄭州,《史學月刊》第六期,1993年。
    劉澤華、侯東陽,〈論帝王尊號的政治文化意義〉,上海,《學術月刊》)第十一期,1993年。
    沈星棣,〈古代中國“家天下”政體下的心態畸變〉,南昌,《江西社會科學》第二十一期,1993年。
    王仲孚,〈先秦的王霸論與大一統論〉,收入《中國歷史上的分與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4年。
    吳榮曾,〈戰國秦漢歷史演進的趨勢〉,收入《中國歷史上的分與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4年。
    劉家和,〈論先秦時期天下一家思想的萌生〉,收入《中國歷史上的分與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4年。
    陳其南,〈傳統中國的國家型態、家族意理與民間社會〉,收入《認同與國家近中西歷史的比較論文集》(臺北:中研院近史所),1994年。
    黃文興,〈先秦聖王觀念出現的歷史意義--皇帝制度形成之探究〉,臺灣,《中華文史學報》第一期,1994年。
    魯瑞菁,〈「天命」觀念的產生及其意義〉,臺灣,《中國文學研究》第八期,1994年。
    江廣新,〈試論春秋戰國時期的人才流動〉,南寧,《學術論壇》第一期,1994年。
    斯維至,〈神仙思想與兵馬俑的羌戎文化〉,西安,《陝西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版)》第二期,1994年。
    寧可、蔣福業,〈中國歷史上的皇權和忠君觀念〉,北京,《歷史研究》第二期,1994年。
    趙 瀟,〈論五德終始說在秦的作用和影響〉,濟南,《齊魯學刊》第二期,1994年。
    白國紅,〈論戰國時期的人才流動〉,石家莊,《河北師院學報》第三期,1994年。
    奚樁年,〈秦始皇實行法治疑論〉,南京,《江海學刊》第三期,1994年。
    趙平安,〈試論秦國歷史上的三次“書同文”〉,保定,《河北大學學報》第三期,1994年。
    范學輝,〈秦始皇在“獨尊儒術”過程中的歷史作用商榷〉,瀋陽,《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四期,1994年。
    蔣明宏,〈先秦文化論爭管窺--論“和”與“同”的較量〉,濟南,《齊魯學刊》第四期,1994年。
    尤西林,〈有別於“國家”的“天下”〉,上海,《學術月刊》第六期,1994年。
    李奧烈,〈孔子思想中的“人格”、“國格”觀念與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昆明,《雲南師範大學哲學社會科學學報》第二十六卷第六期,1994年。
    劉澤華,〈秦始皇神聖至上的皇帝觀念:先秦諸子政治文化的集成〉,天津,《天津社會科學》第六期,1994年。
    于汝波,〈儒家大一統思想簡議〉,濟南,《齊魯學刊》第一期,1995年。
    劉文瑞、周生玉的〈略論中國政治制度史的特點〉,西安,《西北大學學報》)第一期,1995年。
    陳琳國,〈論中國古代民族觀的形成和發展〉,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一期,1995年。
    王開元,〈論屈原的愛國主義思想〉,烏魯木齊,《新疆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二十三卷第二期,1995年。
    伍星明、黃生文,〈《左傳》、《國語》中的重民思潮〉,蘭州,《甘肅社會科學》第二期,1995年。
    周偉洲,〈周人、秦人、漢人和漢族〉,北京,《中國史研究》第二期,1995年。
    劉家和,〈論漢代春秋公羊學的大一統思想〉,北京,《史學理論研究》第二期,1995年。
    黃留珠,〈秦文化二元說〉,西安,《西北大學學報》)第三期,1995年。
    陳江風,〈五德終始理論與中國古代政權更迭兩種方式之關係〉,開封,《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三十五卷第三期,1995年。
    陳恩林,〈論春秋五伯的爭霸戰略〉,吉林,《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四期,1995年。
    林小茵、巴新生,〈秦漢之際政治格局的思考〉,天津,《歷史教學》第九期,1995年。
    宮長為,〈試論《秦律》中的手工業管理〉,上海,《學術月刊》第九期,1995年。
    宣兆琦,〈齊文化與秦漢社會〉,成都,《齊魯學刊》第一期,1996年。
    奚樁年,〈秦代的儒生及其動向考說--再論秦始皇不廢儒學〉,南京,《江海學刊
    》第一期,1996年。
    關榮華,〈試論秦政治制度的形成及其特點〉,昆明,《雲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版)》第一期,1996年。
    田靜、史黨社,〈論秦人對天或上帝的崇拜〉,北京,《中國史研究》第三期,1996年。
    喬 健,〈論商鞅的一元化思想〉,蘭州,《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三期,1996年。
    何冠彪,〈王衣韋二題〉,收入《明清人物與著述》(臺北:臺灣商務,1996年版)。
    管東貴,〈整體觀與歷史研究--以中國古代封建制的變遷為例〉,臺灣,《歷史學報(師大)》第二十五期,1997年。
    劉增貴,〈天堂與地獄:漢代的泰山信仰〉,臺灣,《大陸雜誌》(94:5),1997年。
    李祥俊,〈呂氏春秋的大一統宇宙系統論〉,太原,《晉陽學刊》第2期,1998年。
    池萬興,〈《史記》的體制架構反映了司馬遷的民族大一統思想〉,渭南,《渭南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1998年。
    杜勇,〈略論周人的天命思想〉,濟南,《孔子研究》第2期,1998 年。 
    范立舟,〈宋儒正統論之內容與特質〉,安徽,《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7 卷第2期,1999年。
    高兵,〈大一統再認識〉,濟南,《山東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期,1999 年。
    金晟煥,〈陰陽五行說与中國古代天命觀的演變_兼論陰陽五行說對易學發展的影響〉,濟南,《周義研究》第3期,1999年。
    張富祥,〈《呂氏春秋》的安民思想〉,濟南,《濟南大學學報》10卷3期,2000年。
    丁德科,〈略論中國古代的大一統思想〉,西安,《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3期,2000年。
    王為民,〈“大一統”簡釋〉,平頂山,《平頂山師專學報》第15卷第1期,2000年。
    汪高鑫,〈吕氏春秋历史觀析論〉,合肥,《江淮論壇》第3期,2000年。
    劉增貴,〈秦簡《日書》中的出行禮俗與信仰〉,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2:3),2001年。
    丁德科,〈老子的大一統思想〉,西安,《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1卷第1期,2001年。
    秦永洲,〈春秋戰國的華夷之辨與華夏正統之爭〉,濟南,《山東師大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第6期,2001 年。
    晉文,〈略論漢代的“《春秋》大一統”理論〉,徐州,《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4期,2001年。
    朱丁,〈從“上帝”到“天命”的信仰變遷─兼論商周宗教信仰的理性化〉,
    重慶,《重慶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2002 年。
    李祥俊,〈《呂氏春秋》的執一統眾之術〉,淄博,《管子學刊》第2期,2002年。
    杜永吉、徐長安,〈“天下觀”與“文化中國”的歷史建構〉,石家莊,《河北學
    刊》第22卷第6 期,2002 年。
    李增洪,〈中西古代“大一統”理念之比較〉,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期,2002 年。
    李家發,〈《史記》構建大一統歷史觀的意義〉,重慶,《重慶教育學院學報》第15卷第4期,2002 年。
    蕭平漢,〈大一統的文化意蘊〉,衡陽,《衡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第24卷第1期,2003年。
    田延峰,〈聖王‧正統‧神仙─論秦漢時期黃帝傳說的政治文化內涵〉,寶雞,《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2卷第1期,2002年。
    龐天佑,〈秦漢正統思想的形成及其對政治與史學的影響〉,湛江,《湛江師範學院學報》,第23 卷第1期,2002年。
    張大可,〈司馬遷的民族一統思想〉,長春,《社會科學戰線》第1期,2003年。
    于春海,〈《子虛賦》、《上林賦》:大一統思想的文學闡釋〉,延吉,《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6卷第3期,2003年。
    郭傑,〈夏商時代的天命理念及其文化形態〉,淮安,《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5卷,2003年。
    張新科,〈大一統:《史記》十表的共同主題〉,上海,《學術月刊》第6期,2003年。
    汪高鑫,〈司馬遷與董仲舒夷夏觀之比較〉,昆明,《雲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0卷第4期,2003年。
    王繼訓,〈兩漢儒家天命思潮演進的歷史脈絡〉,青島,《青島大學師範學院學 報》第20卷第4期,2003年。
    黃開國,〈《公羊》學的大一統〉,西安,《人文雜誌》第1期,2004年。
    雷戈,〈正朔、正統與正閏〉,鄭州,《史學月刊》第6期,2004年。
    李建,〈西周初期人文意識與歷史觀念的轉變及其意義》,濟南,《孔子研究》第6期,2004年。
    汪高鑫,〈論董仲舒對《公羊傳》大一統思想的發展〉,淮北,《淮北煤炭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5卷5期,2004年。
    徐永明,〈王衣韋年譜〉,收於《元代至明初婺州作家群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5年版)。
    何平立,〈兩漢天命論:皇權政治的雙刃劍〉,上海,《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12卷第1期,2005 年。
    黃瑞英,〈先秦“天命”觀的發展及其道德內涵─從周公到孔子〉,南京,《南京郵電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7卷第4期,2005年。
    王文光、翟國強,〈“五帝”世系與秦漢時期“華夷共祖”思想〉,北京,《中國邊疆史地研究》第15卷第3期,2005年。
    王兵,〈上古時期天命觀的起源與演變〉,西安,《陝西教育學院學報》第21卷第3期,2005 年。
    郭昊奎,〈周公的神權思想〉,呼和浩特,《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綜合版)》第3卷第3期,2005年。
    王兵,〈論孔子對上古天命觀的繼承與改造〉,西安,《理論導刊》第3期,2005年。
    陳喜波、韓光輝,〈大一統"思想的演變及其影響〉,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學報》第9卷3期,2005年。
    金鑫、曹家齊,〈說歐陽修的正統論思想〉,北京,《史學史研究》第2期,2005年。
    2005年江湄,〈從“大一統”到“正統”論〉,北京,《史學理論研究》第4期,2006 年。
    劉信君,〈“華夷一統”思想的演變及對治理東北邊疆的影響〉,吉林,《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7卷第5期,2006 年。
    唐眉江,〈漢代公羊學“ 大一統”概念辨析〉,廣州,《學術研究》第1 期,2006年。
    葛志毅,〈戰國秦漢之際的受命改製思潮與封禪--對封禪禮形成的學術思想探源〉,哈爾濱,《學習與探索》第5期,2006年。
    張振安,〈說"泰山封禪"〉,德州,《德州學院學報》22卷3期,2006年。
    劉浦江,〈“五德終始”說之終結—兼論宋代以降傳統政治文化的嬗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6年第2期。
    趙奉蓉,〈《左傳》預言所體現的“大一統”思想〉,太原,《太原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卷第1期,2006 年。
    鄭明璋,〈論漢代的大一統觀與漢賦包攬宇宙的快意〉,西安,《唐都學刊》第22卷第1期,2006年。
    邱文山,〈稷下爭鳴與經學一統〉,淄博,《管子學刊》第1期,2006年。
    劉信君,〈“華夷一統”思想的演變及對治理東北邊疆的影響〉,吉林,《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7卷第5期,2006 年。
    汪高鑫,〈論漢代公羊學的大一統思想〉,合肥,《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5期,2006年。
    吳海蘭,〈正統論與黃宗羲的史學〉,昆明,《雲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2期,2006年。
    吳尚忠、柒文英,〈試論孔子的天命觀與其生命格調─兼談孔子天命觀與其“大同世界”〉,長沙,《文史博覽‧理論》第12期,2006年。
    于逢春,〈華夷衍變與大一統思想框架的構築--以《史記》有關記述為中心〉, 北京,《中國邊疆史地研究》第17卷第2期,2007 年。
    侯艷芳,〈春秋以前的天概念〉,安陽,《殷都學刊》第3期,2007年。
    蘇安國,〈先秦五行思想考述〉,太原,《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6期,2007年。
    徐健,〈《史記》首著黄帝用意探析〉,合肥,《安徽農業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7年5月。
    劉興順,〈秦始皇泰山封禪與身份認同的訴求〉,煙臺,《魯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4卷第3期,2007年。
    徐義華,〈中國早期一統理念的起源與成因〉,南昌,《南方文物》第1期,2007年。
    余英時,〈天人之際〉,收入《人文與理性的中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8年。
    王傳,〈正統論的演變及其價值述論〉,淮北,《煤炭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9卷第4期,2008年。
    鄒華,〈殷齊文化與黃帝傳說--中國美學上古文化背景考察〉,煙臺,《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1卷第3期,2008年。
    李若暉,〈東周時期中華正統理念之形成〉,北京,《政治學研究》第1期,2008年。
    呂廟軍,〈試論西周“天命”理念〉,邯鄲,《邯鄲學院學報》第18卷第1期,2008 年。
    季乃禮,〈儒學正統論說〉,長沙,《求索》第11期,2008年。
    雷海燕,〈略論殷周“天命”觀與王權合法性問題〉,長沙,《湖南科技學院學報》第29卷第3期,2008年。
    劉敏,〈秦漢時期編戶民對皇權的崇拜和依附〉,天津,《歷史教學》第16 期,2008 年。
    王振紅,〈《史記》述“天”與歷史理性的萌生〉,武漢,《湖北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8卷,2008年。
    侯艷,〈封禪起源新探〉,貴陽,《貴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 2008年。
    侯艷,〈漢代封禪文獻研究〉,畢節,《畢節學院學報》第27卷第10期, 2009年。
    劉俊男,〈原文化意義上的三皇五帝考論〉,北京,《中國文化研究》冬之卷, 2009 年。宋麗,〈儒家“德性”概念的文化詮釋〉,玉溪,《玉溪師範學院學報》第25卷),2009年。
    吾淳,〈春秋末年以前的宗教天命觀與自然天道觀〉,北京,《中國哲學史》第4期,2009年。
    徐燕斌,〈天道觀念下中國君權的合法性建構─基於禮的視角〉,無錫,《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8卷第4期,2009年。
    王岩,〈《尚書》帝權政治思想闡釋〉,寧波,《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22卷第5期,2009 年。
    王兆響、褚冠軍,〈先秦儒道天道觀異同探微〉,濟南,《濟寧學院學報》第30卷第4期,2009年。
    張義明,〈孔子天命思想的歷史作用及影響〉,西安,《陝西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4期,2009 年。
    李恆,〈孔孟荀“天命觀”認識發展芻議〉,長春,《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6期,2009 年。
    孫迎輝、孫萌,〈論孔子哲學思想的天命鬼神觀〉,哈爾濱,《哈爾濱學院學報》第30卷第11期,2009年。
    徐難于,〈天命信仰嬗變視野中的孔子天命思想〉,成都,《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 期,2009 年。
    張舜清,〈從知天命到製天命─論原始儒家“生”之倫理的實現模式〉,武漢,《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62卷第5期,2009 年。
    李雷東,〈先秦墨家的神話及其天命思想〉,長沙,《求索》第7期,2009年。
    李華,〈由迷信到純粹的政治工具─試論天命觀在秦始皇時期的嬗變〉,廊坊,
    《廊坊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2期,2009年。
    李憲堂,〈大一統專制權力之象徵體系的完成︰從秦皇到漢武〉,濟南,《文史哲》第6期,2010年。
    劉成榮,〈中國帝王封禪考略〉,《井岡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1 卷第1 期,2010 年。
    鄧向國,〈天人感應思想的歷史蘊含〉第20卷第1期,信陽,《信陽農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0卷第1期,2010年。
    李筆浪,〈黃帝祭典與中華民族精神家園建設〉,西安,《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0卷第1期,2010年。
    蘇允蘋,〈從荀子的天人觀看先秦儒家天人關係的衍化〉,延吉,《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43 卷第2 期,2010年。
    徐燕斌、吳瑩,〈中國道統政治合法性的道德之維〉,重慶,《重慶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2010年。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