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sic Search / Detailed Display

Author: 張肯銘
Chang Ken-Ming
Thesis Title: 從認識到認同:晚清中國朝野對德國軍事能力的認知(1861-1890)
Advisor: 呂芳上
Degree: 碩士
Master
Department: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Thesis Publication Year: 2011
Academic Year: 99
Language: 中文
Number of pages: 153
Keywords (in Chinese): 清朝德國李鴻章軍事軍備政治外交教育
Thesis Type: Academic thesis/ dissertation
Reference times: Clicks: 300Downloads: 27
Share:
School Collection Retrieve National Library Collection Retrieve Error Report
  • 中國對德國起先的印象是從一個「歐洲弱小國家」開始,1861年,當普魯士也想與中國簽約,以取得和英國、法國等的同樣權力時,中國其實並不想,因為她認為普魯士只不過是個歐洲小國,憑什麼與其他歐洲強權相提並論。然而,普魯士對外戰爭的獲勝,讓中國開始轉變對普的態度。加上當時普魯士對中國使節團表現出相當友好的一面,讓中國對普魯士的印象已經是非常深刻。
    1871年,普法戰爭後,由普魯士一手建立出來的德國,一夕之間轉變成歐洲強國,這帶給了中國非常大的衝擊。中國剛好處於同光自強運動時期,故她對於這種國力「竄升」的國家就有著相當濃厚的興趣。而這一道濃厚的興趣,也就告訴我們,中國對德國的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軍事」,這是因為他的統一過程,主要是由三場對外戰爭獲勝取得。
    中國對德國的軍事印象之深厚,也促成了她無論在武器方面,或是在軍事人員方面,都大量使用「德國貨」。原因如下:
    (一)客觀角度論。如克魯卜火砲(Krupp)及毛瑟火槍(Mauser)等,就品質而論,是各國武器中,精品中的精品,中國採用乃是無庸置疑。
    (二)德國的態度。德國對華的態度一直相較於其他強權都是比較友善的,這或許是因為德國首相俾斯麥(Otto von Bismarck)知道中國市場對德國的重要性,而他也想利用中國牽制法國的力量或分散法國在歐洲的注意力。
    (三)中國的態度。晚清不少人都對德國武器讚譽有加,也為德國武器打響知名度。而軍事人員的交流,則以李鴻章為主要討論者。李鴻章對於德國的軍事能力也是讚不絕口,他大量聘請德國人在華工作,甚至在光緒年間,兩次派遣學生到德國作軍事留學。應該注意的是,雖然李鴻章對於兩國間的軍事交流很重要,但是若沒有「德國的主動性」(德國態度與駐華公使作用),及其他華人在幕後的推動,中德間的軍事交流也不會如此頻繁。
    不過,在所有的軍事交流中,比較特殊的個案是「海軍」。世界各國都認為,英國一定是海軍最強國家。但光緒年間,中國向德國購買的軍艦數量,竟然遠超過向英國購買的數量。一部份原因是英國在華的矛盾政策,這致使德國有機可趁。加上中國在李鴻章主導下,軍艦多半都向德國購買。不過,多數的晚清人士還是認為英國的海軍能力比較好,故中國在海軍方面的親德,只能算是李鴻章的主導。這裡也延伸出英國與德國在中國的軍事市場三方角力之局面問題。
    最後,對德國的軍事印象是可以相當廣闊地延伸,例如在外交層面,他促成一種「親德」政策的可能性。中國確實曾在光緒年間想拉攏德國去對付其他國家。不過,中法戰爭後,中國對德國不理睬態度相當失望,致使在外交走向上也傾向不再與德親密。但需注意的是,這並不影響中德的軍事交流。意即,軍事印象與外交想像,是「相關聯又獨立」的兩個個體。
    教育與政治是由軍事印象延伸最明顯的個案。在教育層面,中國看到德國的軍事教育之成功,也聯想到學校教育之提倡。不過,光緒末年雖然頒佈了教育章程,但其教育體制並未依照德制辦理。也因此,中國提倡德國的教育制度,其實也只是在書中討論而已。在政治方面,普法戰爭之獲勝,德國之強,統治者被認為是重要的關鍵,故威廉一世與俾斯麥的形象也在中國廣為流傳。顯然,中國對於國內出現威廉一世與俾斯麥,一直抱著希望。
    這一連串的軍事印象及其延伸,也可說是德國軍事印象「塑造」之成功。就事實論,德國不僅對中國的軍事、國防影響甚鉅,連民國初年的政壇影響也很大,當時政壇人物,多半都是留德出身。其實不只是晚清,延續到民國,中國都在追求自立自強,這絕對仍與「軍事」脫離不了關係。

    壹、緒論........................ 1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2 二、研究回顧與研究方法............... 4 貳、中國認識德國的開始................. 7 一、鴉片戰爭前中國人所認識的「德意志」....... 7 二、中德天津條約的簽訂............... 12 三、十九世紀下半葉中德雙方交流密集化........ 18 (一)軍事交流之始............... 18 (二)考察團與外交使節團出訪歐洲的記載..... 23 1、斌椿考察團(一八六六)........ 23 2、蒲安臣使節團(一八六七至一八七〇).. 31 四、小結...................... 34 參、中國使用德國軍備及其論述.............. 39 一、普法戰爭與德國的興起.............. 39 二、中國採用德國軍火及其感想............ 43 三、軍艦購買及其衍生之問題............. 58 四、小結...................... 68 肆、李鴻章在中德軍事交流之作用............. 73 一、德籍人員的聘用................. 74 二、赴德軍事留學之派遣............... 86 三、英、德兩國在華軍事市場的競爭.......... 94 四、小結...................... 99 伍、德國軍事能力的延伸與想像..............103 一、德國軍事力量與晚清聯德政策之形成........103 二、軍事能力對德國教育與政治的宣傳作用.......122 (一)從軍事教育到學校教育...........122 (二)軍事能力對政治體制的想像.........130 三、小結......................134 陸、結論........................141 徵引書目........................147

    中文史料
    (波斯)拉施特主編,余大鈞、周建奇譯,《史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北洋人物史料三種》(臺北:文海出版社,1971)。
    《皇朝續文獻通考》。
    《晚清外交會晤并外務密啟檔案匯編》(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8)。
    王之春,《國朝柔遠記》(臺北:臺灣學生,1985)。
    王彥威,《清季外交史料》(臺北:文海出版社,1985)。
    王錫祺,《小方壺齋輿地叢鈔》。
    王韜,《弢園文錄外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
    王韜,《弢園尺牘》(臺北:文海出版社,1983)。
    中華書局編,《清史列傳》(臺北:中華書局,1962)。
    文慶,《道光朝籌辦夷務始末》(臺北:文海出版社,1970)。
    左宗棠,《左文襄公全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79)。
    甘韓,《皇朝經世文新增時務洋務續編》(臺北:文海出版社,1973)。
    艾儒略,《職方外紀》(臺北:臺聯國風出版社,1967)。
    志剛,《初使泰西記》(臺北:成文出版社,1969)。
    志剛,《初使泰西記》(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宋育仁,《泰西各國采風記》,收入於王錫祺,《小方壺齋輿地叢鈔再補編》(臺北:廣文書局,1964)。
    李鳳苞,《使德日記》(臺北:文海出版社,1968)。
    李鴻章,《李文忠公全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65)。
    吳大澂,《吳愙齋尺牘》(臺北:文海出版社,1972)。
    吳汝綸,《桐城吳先生日記》(臺北:文海出版社,1969)。
    柯劭忞,《新元史》(臺北:藝文出版社,1956)。
    軍機處編,《清光緒朝中法交涉史料》(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
    夏燮,《中西紀事》(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
    徐繼畬,《瀛環志略》(臺北:華文書局,1968)。
    陸元鼎,《各國立約始末記》(臺北:華文書局,1968)。
    陳忠倚,《皇朝經世文三編》(臺北:國風出版社,1965)。
    張之洞,《張文襄公全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63)。
    張德彝,《航海述奇》(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許景澄,《許文肅公遺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72)。
    崔國因,《出使美日秘國日記》(臺北:文海出版社,1968)。
    麥仲華,《皇朝經世文新編》(臺北:國風出版社,1965)。
    梁啟超撰,何卓恩評注,《李鴻章》(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湯震,《危言》。
    斌椿,《乘槎筆記》(臺北:華文書局,1970)。
    楊炳南,《海錄》(臺北:學生書局,1984)。
    賈楨,《咸豐朝籌辦夷務始末》(臺北:文海出版社,1970)。
    楊家駱主編,《楊校標點本清史稿》(臺北:鼎文書局,1981)。
    葛士濬,《皇朝經世文續編》(臺北:文海出版社)。
    趙爾巽等撰,周駿富輯,《清史稿列傳》(臺北:明文書局,1985)。
    薛福成,《出使英、法、義、比四國日記》(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
    薛福成,《出使日記續刻》(臺北:華文書局,1968)。
    魏源,《海國圖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
    寶鋆,《同治朝籌辦夷務始末》(臺北:文海出版社,1971)。

    中文著作
    (英)艾瑞克‧霍布斯邦(Eric J. Hobsbawm)著,王章輝等譯,《革命的年代:1789-1848》(The age of revolution: Europe, 1789-1848)(臺北:麥田出版,1997)。
    (英)林恩‧艾布拉姆(Lynn Abrams)著,鄭明萱譯,《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Bismarck and the German Empire, 1871-1918)(臺北:麥田出版社,2000)。
    (美)強納森‧羅斯(Jonathan Rose)著,郭季嫻譯,《俾斯麥》(Bismarck),(臺北:鹿橋文化)。
    牛秋實等著,《李鴻章幕府》(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5)。
    王宏斌,《晚清海防:思想與制度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王家儉,《清史研究論藪》(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
    王曾才,《中國外交史要義》(臺北:五南出版社,2002)。
    王鳳喈,《中國教育史》(臺北:正中書局,1998)。
    王爾敏,《清季兵工業的興起》(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8)。
    王爾敏,《淮軍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
    王爾敏,《弱國的外交──面對列強環伺的晚清世局》(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余文堂,《中德早期關係史論文集》(臺北:稻香出版社,2007)。
    林永昌,《清末民初中國學生留學德國之研究(1876-1917)》(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9)。
    李揚帆,《走出晚清:涉外人物及中國的世界觀念之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金鍾潤,《洋務運動時期的兵工業》(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
    周志宇《近代中國的軍事改革(1860-1900)—以淮軍為中心的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
    周惠民,《德國租借膠州灣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
    吳劍雄,《海外移民與華人社會》(臺北:允晨文化出版社,1993)。
    姚賢鎬編《中國近代對外貿易史資料》(北京:中華書局,1962)。
    高時良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洋務運動時期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徐中約(Immanuel C. Y. Hsü)著,計秋楓等譯,《中國近代史》(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8)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臺北:曉園出版社,1994)。
    郭明中,《清末駐德公使李鳳苞研究》(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2)。
    陳振昌,相豔,《德意志帝國》(臺北:慧明文化,2002)。
    陳嘉陽,《教育概論》(上冊)(臺中:教甄策略研究中心,2008)。
    陳靜瑜,《美國族群史》(臺北:編譯館,2006)。
    廖和永,《晚清自強運動軍備問題之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
    鍾魯齋,《德國教育》(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
    嚴和平,《清季駐外使館的建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

    期刊論文
    王宏志,〈清末首批駐歐使節之派遣〉,收入於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主編,《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5),第七編,自強運動(二),外交。
    王家儉,〈李鴻章對於中國海軍近代化的貢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16期(1988.6)。
    王家儉,〈旅順建港始末〉,《近代史研究所集刊》,5期(1976.6)。
    王家儉,〈德意志帝國對於晚清軍事現代化的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27期(1999.6)。
    王曾才,〈自強運動時期中國外交制度的發展〉,《清季自強運動研討會論文集》(上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8)。
    李國祁,〈自強運動時期李鴻章的外交謀略與政策〉,《清季自強運動研討會論文集》(上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8)。
    李國祁,〈清季自強運動前期國人對西方的認識與其改革思想〉,《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17期(1989.6)。
    余文堂,〈元、明兩朝漢文典籍與圖籍中對「德國」的敘述〉,《興大人文學報》,39期(2007.9)。
    呂士朋,〈中法越南交涉期間清廷大臣的外交見識〉,《清季自強運動研討會論文集》(上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8)。
    周惠民,〈自帝國主義成因看一八九〇年前後德國東亞政策之轉變〉,《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8期(1991)。
    卓遵宏,〈清季外交職權的嬗遞〉,收入於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主編,《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5),第七編,自強運動(二),外交。
    徐健,〈晚清第一批官派留德軍事生:動因、表現及影響〉,《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6卷,1期(2010.1)。
    馬幼垣,〈甲午戰役前旅順威海衛大連等地之經營〉,收入於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主編,《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第八編,自強運動(三),軍事。
    郭明中,〈操縱離合:李鴻章對德政策的形成(1867-1876)〉,《中興史學》,8期(2002.4)。
    陳月清,〈德國對近代中國的經濟侵略〉,收入於趙振玫主編,《中德關係史文叢》(北京:中國建設出版社,1987)。
    劉鳳翰,〈清季自強運動與軍事初期改革(1861-1895)〉,《清季自強運動研討會論文集》(上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8)。

    外文資料與書籍
    Djang, Feng Djen, The Diplomatic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Germany Since 1898. (Taipei 1971)
    Huang Fu-teh, Qingdao: Chinesen unter deutscher Herrschaft, 1897-1914. (Bochum 1999)
    Great Britain, Foreign Office (China Correspondence)
    Geiss, Imanuel, German Foreign Policy, 1871-1914. (London 1976)
    Graichen, Gisela/ Gründer, Horst, Deutsche Kolonien: Traum und Trauma. (Berlin 2005)
    Gregor Schöllgen von, Imperialismus und Gleichgewicht, England und die orientalische Frage. (München 1984)
    Kiernan, E. V. G., British Diplomacy in China, 1880-1885. (Cambridge 1939)
    Kirby, William C., Germany and Republican China. (Stanford 1984)
    Kuo, Heng-yü, Von der Kolonialpolik zur Kooperation: Studien zur Geschichte der deutsch-chinesischen Beziehungen. (München 1986)
    Lee, Kuo-chi, Die Chinesische Politik zum Einspruch von Shimonoseki und gegen die Erwerbung der Kiautschou-Bucht. (Münster 1966)
    Mühlhahn, Klaus, Herrschaft und Widerstand in der „Musterkolonie“ Kiautschou. Interaktionen zwischen China und Deutschland, 1897-1914. (München 2000)
    Schrecker, John E. Imperialism and Chinese Nationalism, Germany in Shantung. (Cambridge, 1971)
    Stoecker, Helmuth, Deutschland und China im 19. Jahrhundert. (Berlin 1958)
    Tenbrock, R. H., (trans)Paul J. Dine, A History of Germany. (München 1968)
    Teng, Ssu-Yu, China’s Response to the West (A Documentary Survey 1839-1923). (New York 1971)
    Wright, Mary C., The Last Stand of Chinese Conservatism: The T’ ung- Chih Restoration, 1862- 1874. (Stanford 1957)
    Yü, Wen-tang, Die Deutsch-chinesischen Beziehungen von 1860-1880. (Bochum 1981)

    工具書、其他
    《中外歷史辭海》(臺北:東華書局,1993)。
    《清季中外使領年表》(臺北:文海出版社,1986)。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事日誌》(臺北:曉園出版社,1994),第一冊,清季。
    維基百科(Wikipedia)網站:http://zh.wikipedia.org/zh-tw/
    中華民國教育部線上字典:http://dict.mini.moe.edu.tw/
    蔡冠洛編著,《清代七百名人傳》(北京:中國書店,1984)。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