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sic Search / Detailed Display

Author: 黃明忠
Ming-Jhong Huang
Thesis Title: 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運用社區資源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
Correlations Between Using Community Resources and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the teachers in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oyuan County
Advisor: 柯正峯
Ke, Jeng-Feng
Degree: 碩士
Master
Department: 社會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Thesis Publication Year: 2006
Academic Year: 94
Language: 中文
Number of pages: 139
Keywords (in Chinese): 社區資源教學效能
Keywords (in English): community resources, teaching effectiveness
Thesis Type: Academic thesis/ dissertation
Reference times: Clicks: 180Downloads: 29
Share:
School Collection Retrieve National Library Collection Retrieve Error Report
  • 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運用社區資源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
    指導教授:柯正峯 博士
    研 究 生:黃明忠
    日 期:2006年6月
    摘 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運用社區資源與教學效能之現況及其關係。為達研究目的,依據文獻探討分析所得,自編「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運用社區資源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問卷」為研究工具,並以桃園縣之公立國民小學現職教育人員為研究對象,採分層隨機抽樣方式進行問卷調查。所蒐集的資料運用積差相關、典型相關、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考驗。透過本研究,瞭解國民小學教師運用社區資源對教學效能的影響,並提出具體可行的建議,提供教育行政單位、學校及教師作為提昇教學效能之重要參考。
    本研究之發現,提出結論與建議如下:
    一、結論
    1.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對於運用社區資源現況的程度皆屬中上水準。
    2.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對於教學效能現況的程度亦屬中上水準。
    3.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運用社區資源與教學效能的提升有高度相關性。
    4.女性、兼任行政、資深的教師在運用社區資源與教學效能間的表現較佳。
    5.學校部份背景的不同在運用社區資源部分沒有差異,在教學效能部分以中
    型(13-24班)學校有較佳的表現。
    二、建議
    1.對教育行政單位的建議:透過適當管道建立社區資源資料庫,提供學校利用
    與諮詢。
    2.對學校的建議:辦理專業進修活動,鼓勵教師於教學過程中充分運用社區相
    關資源投入教學以提升教學效能。
    3.對未來研究的建議:擴充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及工具上除採用問卷調查外可
    輔以深度訪談,以獲取更詳實之研究結果。

    關鍵詞:社區資源、教學效能

    Correlations Between Using Community Resources and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the teachers in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oyuan County
    Master’s Thesis,2003
    Advisor: Jeng-Feng Ke Ph. D.
    Ming-Jhong Huang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orrelations and status between using community resources and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the teachers in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oyuan county. For the goal, the researcher edited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Using Community Resources and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the Teachers in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oyuan County Questionnaire” as the research instrument that was based on the literatures review, and those who work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oyuan county for levels random sampling taking questionnaire were target population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Canonical correlation, t-test and One-way ANOVA were used for Statistics analysis.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influences between using community resources and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the teachers in elementary schools and brought up some practical suggestions to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s, schools, and teachers as referring to promot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were concluded and suggested below:
    First: conclusions
    1. The status of using community resources for the teachers
    in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oyuan county was mid-high
    level.
    2. The status of teaching effectiveness for the teachers in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oyuan county was mid-high level.
    3. Using community resources and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the teachers in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oyuan county had
    high correlation.
    4. Female, taking administration, experienced teacher in
    using community resources and teaching effectiveness has
    better score.
    5.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using community resources in
    schools; mid-size schools ( thirteen to twenty four
    classes) had better score in teaching effectiveness.
    Second: practical suggestions
    1. For the administration: to build up the community
    resources data base through a appropriate tunnel, for
    better use and consult in school.
    2. For school: to conduct professional further education,
    to encourage teacher to use the community resources
    integrated for promoting teaching effectiveness.
    3. For future research: to expand research populations,
    research method and instrument, besides of questionnaire,
    in-depth interview can get more detail findings.

    Key words: community resources, teaching effectiveness.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待答問題與名詞釋義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學校與社區關係之探討 9 第二節 社區資源意義與內涵 20 第三節 教學效能意義與內涵 28 第四節 社區資源與教學效能關係之探討 53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7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75 第二節 研究對象 77 第三節 研究工具與實施程序 83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86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92 第一節 教師運用社區資源現況與教學效能現況分析 95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在運用社區資源的差異分析 97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受試者在教學效能知覺程度的 差異分析 112 第四節 教師運用社區資源與教學效能之相關分析 12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29 第一節 主要的發現 129 第二節 結論 133 第三節 建議 136 附錄 153 附錄一 「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運用社區資源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問卷」 (專家效度問卷) 153 附錄二 專家學者內容效度審核名冊 162 附錄三 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運用社區資源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問卷 (預試問卷) 163 附錄四 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運用社區資源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問卷 (調查問卷) 171 表 次 表2-2-1 學者對社區資源分類一覽表 26 表2-3-1 國內、外學者對「教師自我效能」的定義 32 表2-3-2 國內、外學者專家對「教師有效教學」的定義 36 表2-3-3 教學效能的定義 39 表2-3-4 近年國內、外學者對教學效能的內涵之研究 43 表3-2-1 桃園縣國民小學學校班級數基本資料表 77 表3-2-2 預試問卷填答學校及數量一覽表 78 表3-2-3 正式問卷填答學校及數量一覽表 79 表3-2-4 抽樣問卷數一覽表 81 表3-2-5 研究樣本資料一覽表 82 表3-3-1 專家內容效度統計 85 表3-4-1 運用社區資源量表之試題決斷值分析 87 表3-4-2 學校效能量表之試題決斷值分析 89 表3-4-3 「運用社區資源部分」問卷向度與總量表之信度 90 表3-4-4 「教學效能部分」問卷向度與總量表之信度 91 表4-1-1 運用社區資源各層面之平均數及標準差 95 表4-1-2 教學效能各層面之平均數及標準差 96 表4-2-1 不同性別受試者在運用社區資源各層面之顯著考驗摘要表 98 表4-2-2 不同年齡受試者在運用社區資源各層面之差異比較摘要表 99 表4-2-3 不同服務年資受試者在運用社區資源各層面之差異比較 摘要表 101 表4-2-4 不同職務受試者在運用社區資源各層面之差異比較 摘要表 104 表4-2-5 不同最高學歷受試者在運用社區資源各層面之差異比較 摘要表 105 表4-2-6 不同服務學校歷史之受試者在運用社區資源各層面之差異 比較摘要表 107 表4-2-7 不同服務學校規模之受試者在運用社區資源各層面之差異 比較摘要表 109 表4-2-8 不同學校所在地之受試者在運用社區資源各層面之差異 比較摘要表 111 表4-3-1 不同性別受試者在教學效能各層面之顯著考驗摘要表 112 表4-3-2 不同年齡受試者在教學效能各層面之差異比較摘要表 113 表4-3-3 不同職務受試者在教學效能各層面之差異比較摘要表 115 表4-3-4 不同服務年資受試者在教學效能各層面之差異 比較摘要表 117 表4-3-5 不同最高學歷受試者在教學效能各層面之差異 比較摘要表 119 表4-3-6 不同服務學校歷史之受試者在教學學效能各層面之差異 比較摘要表 121 表4-3-7 不同服務學校規模之受試者在教學效能各層面之差異 比較摘要表 123 表4-3-8 不同學校所在地之受試者在教學效能各層面之差異 比較摘要表 124 表4-4-1 教師運用社區資源與教學效能各層面之相關分析 125 表4-4-2 運用社區資源與教學效能之典型相關分析摘要表 127 圖 次 圖1-3-1 「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運用社區資源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 流程圖 7 圖2-4-1 教育改革促使學校運用社區教學資源以提升教學效能的 自主性邏輯關係圖 54 圖2-4-2 主題式的教學活動設計 55 圖2-4-3 融入式的教學活動設計 55 圖2-4-4 校外教學場所、學校課程和教育目標三者之間的關係 65 圖3-1-1 教師運用社區資源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架構圖 75 圖4-4-1 典型相關分析徑路圖 128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受榮(1992)。我國國民中小學教師效能感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王湘栗(1996)。國民小學教師關注與教師效能感之研究。台北市立
    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保進(1999)。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台北:心理。
    王秀雲(1999)。社區學校與社區教師。北縣教育,27,10-12。
    王恭志(2000)。國民小學教師美育教學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淑怡(2002)。國民小學教師教學效能指標之建構。台北市立師範
    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朱岑樓主編(1991)。社會學辭典。台北:五南。
    江展塏(1994)。國民小學校長領導形式與教師教學自我效能關係之研
    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江秋玫(1997)。國小教師專業承諾、自我效能感與專業踐行關係之研
    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江易穎(2002)。國中音樂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之研究。國立台灣
    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建興(1979)。小學與社區。台北:正中。
    吳清基(1989)。教師與進修。台北:師大書苑。
    吳明清(1990)。正視教師專業成長的需求。一週教育論壇,教育廣播
    叢書,11,388-395。台北:教育廣播電台。
    李聰明(1990)。創造學校文化。現代教育,5(2),85-100。
    李俊湖(1992)。國小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
    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康寧(1992)。I.Illich原著:非學校化社會。台北市:桂冠。
    李柏桂(1993)。田園教學的理念與實務。台北市:指南國小。
    李詠吟(1995)。教學原理。台北:遠流。
    沈翠蓮(1994)。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教學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
    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鐵雄、李坤崇、劉佑星、歐慧敏(1996)。工作價值觀量表之編製研
    究。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吳清山(1998)。學校效能研究。台北市:五南。
    吳清山(2001)。知識經濟時代的教師多元進修。教師天地,115,4-13

    呂錘卿、林生傳(2001)。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指標及現況之研究。
    教育學刊,17,45-64。
    邱皓政(2003)。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五南。
    邱淑媛(1993)。工作價值觀對員工工作態度及工作表現之影響研究。
    私立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清財(1990)。我國國民小學教師教育信念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
    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林清江(1991)。教育社會學新論。台北:五南。
    周新富(1991)。國小教師專業承諾、教師效能信念與學生學業成就關
    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萬億(1992)。社區資源的整合與應用。社教雙月刊,51,P.5-9。
    林海清(1995)。高中教師激勵模式與其工作滿意、服務士氣、教學效
    能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林海清(1996)。高中教師激勵模式與教學效能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
    教育與心理研究,19,59-92。
    林清達(1996)。國民小學校長對學校與社區互動之角色期望與實際參與
    狀況研究。花蓮師院學報,5,1-46。
    林清山(1997)。教學心理學的新趨向。有效學習的方法,1-12。台
    北:教育部。
    林進材(1997)。國民小學教師教學思考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
    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林進材(1999)。促進教師教學效能的途徑。教育實習輔導季刊,4
    (4),45-50。
    林振春(1999)。社區營造的教育策略。台北:師大書苑。
    林明地(1999)。學校與社區關係。載於王如哲、林明地、張志明、黃
    乃熒、楊振昇合著:教育行政,p183-222。高雄:麗文文化公司。
    林清達(2003)。教育改革時代的學校與社區互動關係。花蓮師院學
    報,16,P.135-158。
    孫邦正(1958)。如何利用社區資源。台北:師範大學教育系。
    徐震(1985)。社區發展-方法與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徐震、林萬億(1986)。當代社會工作。台北:五南。
    徐薇(1999)。台北縣國民小學教師運用社區教學資源之調查研究。花
    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徐慧真(2003)。桃竹苗四縣市國民小學教師文化之研究。國立新竹師
    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高強華(1988)。教師生涯發展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研
    究所集刊,30,113∼133。
    高強華(1992)。教師信念研究及其在學校教育革新上的意義。國立台
    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34,85-114。
    高強華(1995)。論提升教師專業成長的教師評鑑。教育評鑑。台北:
    師大書苑。
    孫志麟(1991)。國民小學教師自我效能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
    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孫志麟(1995)。教師效能的研究途徑與評量理念。教育資料與研究,
    5,67。
    孫國華(1997)。國民中學小學教師生涯發展與專業成長之研究。國立
    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梁茂森(1992)。高級職業學校教師教學成敗歸因及其相關因素之研
    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陳奎憙(1986)。教育社會學。台北:三民書局。
    陳英豪(1987)。工作價值觀量表修訂報告。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
    員會。
    陳奎憙(1990)。教育社會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奎憙(1990)。學生次級文化的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集
    刊,32,51-76。
    陳奎憙、高強華、張鐸嚴(2000)。教育社會學。台北:空大。
    陳益興(1992)。我國社會教育析論。台北:五南。
    陳木金(1997)。國民小學教師教學效能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台
    灣藝術學院院刊,61,221-253。
    陳木金(1997)。國民小學教師領導技巧、班級經營策略與教學效能關
    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陳木金(1999)。班級經營。台北:揚智文化。
    陳美言(1998)。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師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
    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蘭馨(1998)。教師人格特質、自我效能、學生行為信念與班級經營
    風格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
    陳伯璋,盧美貴(1976)。開放教育。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建州(2001)。建構終生學習社會的第一步—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
    化、「中間機構」模式。現代化研究,27,P.89-97。
    陳奕安(2002)。基隆市國民中小學教師文化與教師專業成長態度之研
    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怡安(2003)。國民小學教師文化與教師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國立
    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碧娟(1991)。國民中學校長領導、學校教學氣氛與教師教學效能關
    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張俊紳(1992)。教學評量與回饋。國教之聲,26,3,54-56。
    張俊紳(1997)。國民小學教師教學效能之研究--不同教學效能信念類
    型教師的教學表現及其教學生產力。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博士論文(未出版)。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幸愉(1994)。國民小學運用社區資源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
    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德銳(1994)。變中求勝-論教育組織革新。國立編譯館館刊,23,
    2。
    張如慧(1995)。民間團體國民中小學教育改革主要訴求之研究。台灣
    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德銳、吳明芬(2000)。營造親師生三贏局面的班級經營策略。課程
    與教學,3(2),33-45。
    張碩玲(2001)。台北市國民小學與社區資源共享之研究。台北:國立
    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德永(2002)。緒論:未完的旅程?--檢視社區的概念、議題與運
    動。輯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社區教育的突破與創新。台
    北:師大書苑。
    范琳佩(1995)。從社區發展需求探討國民小學校園開放與規劃—以幸
    安/和安、日新/建成、清江/奇岩為例。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
    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明堂(1995)。國小教師任教專長、教學經驗、養成型態與其教學效
    能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教育部(1995a)。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5b)。教師法。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8)。國語辭典。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試辦與推動工作。國小組學
    校經營研發輔導手冊(8)整合社區、家長人力實例。台北:教育
    部。
    許芳懿(1997)。國民小學教師溝通型態、自我角色知覺與教師自我效
    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
    許育榮(2003)。國民小學教師文化文化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丁熒(1998)。教學。載於陳奎憙主編,現代教育社會學,207-250。
    台北:師大書苑。
    郭明德(1999)。國小教師自我效能、班級經營策略與班級經營成效關
    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郭蘭(2003)。國民中學教師參與在職進修動機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
    究—以台灣中部四縣市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
    士論文(未出版)。
    國立編譯館(1998)。課程教材教法通論。台北:正中。
    程健教(1991)。國小社會科教學研究。台北:五南。
    游淑燕(1993)。國民小學教師課程決定權取向及其參與意願之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湯仁燕(1993)。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單文經(1995)。班級經營策略研究。台北:師大師苑。
    單文經(2002)。固本然後創新—論教學的基本原則。反省與前瞻—課
    程改革向前跑。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游家政(1997)。社區資源在教學上的運用。國教園地,59/60,
    P.63 – 69。
    馮莉雅(1997)。國中教師角色衝突、專業成長與其教師效能感關係之
    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馮朝霖(1998)。教師文化的轉化。社教雙月刊,87,5-7。
    馮莉雅(2001)。國中教師教學效能評鑑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
    育研究所未出版博士論文。
    馮雯(2002)。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效能之研究。國立屏東師
    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曾榮祥(2000)。國民小學教師轉化、互易領導與教學效能之關係及其
    應用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妙芬(1997)。國小教師工作價值觀、工作滿意度、任教職志與其相
    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學報,10,97-132。
    楊國賜(1988)。重視教師權利提高教師地位。中華民國教育,3,
    22 – 23。
    雷國鼎(1988)。教育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黃昆輝(1979)。台北市高職教師態度與教學問題之調查分析。國立台
    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22,189-330。
    黃炳煌(1987)。從教學的概念分析談教學設計。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
    育學系主編,教學研究論集。台北:南宏圖書。
    黃政傑(1993)。課程教學之變革。台北:師大書苑。
    黃國彥、吳靜吉、李新鄉(1994)。教師專業承諾量表編製初步報告。
    中華測驗學會測驗年刊,41,143-156。
    黃政傑(1995)。課程設計。台北:東華書局。
    黃政傑(1996)。重建學校與社區的教育關係。載於桃縣文教,3,16 -18。
    黃義良(2002)。學校與社區資源的合作教學模式。學校行政雙月刊,
    21,P.64-77。
    廖吳勇(1998)。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動機、參與決定與自我效能關係之
    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廖居治(2000)。國中生活科技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效能之研究。國立
    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熙彥(1985)。學校教育與社區發展。高雄:復文。
    鄭英耀(1992)。國小教師創造思考﹑批判思考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鄭英耀、黃正鵠(1996)。教師自我效能相關因素之研究。教育學刊,
    12,219-244。
    鄭世仁(1996)。我國國民小學教師次級文化之研究(行政院國科會專
    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編號:NSC 85-2418-H-134-001),未出版。
    鄭宏財(1998)。國民小學教師全面品質管理信念與教師效能關係之研
    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葉淑花(1998)。國民小學教師文化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威德(1994)。國中教師教學成敗歸因、社會支持與教學自我效能相
    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鎮寧(1999)。尋求資源。載於蔡秀美主編:學校推展社區教育工作
    手冊(頁61-77)。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推廣教育中心編印。
    劉國兆(2003)。國民小學運用社區教學資源之研究—以無尾港水鳥保
    護區及關渡自然公園為例。學校行政雙月刊,27,117-136。
    歐陽教(1986)。教育哲學導論。台北:文景。
    盧美貴,廖雪珍(1988)。緒川學校-開放式的個別化教學。台北:師
    大書苑。
    賴國州編(1998)。閱讀社區—台灣24個社區營造故事。台北:文化總
    會青社會。
    賴奇俊(2003)。國民小學啟智班教師工作價值觀與教學效能之研究。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歐用生(1994)。課程發展的基本原理。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蔡碧璉(1993)。國民中學教師專業成長與其形象知覺之研究。國立政
    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蔡瑞榮(1996)。「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化」的理念與做法。輯於中
    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學校社區化。台北:師大書苑。
    蔡宏進(1985)。社區原理。台北:三民。
    蔡漢賢(1984)。社會工作辭典。台北:社區發展訓練中心。
    蔡麗華(2001)。台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工作投入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
    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簡玉琴(2002)。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自我效能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
    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顏銘志(1996)。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教師效能與教學行為之相關
    研究。國立屏東師院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二、外文部分:

    Amidon, E.,& Hunter, E.(1966). Improving teaching: The
    analysis of classroom verbal Inter action.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Anderson, L. W., & Burns, R. B. (1989). Research in
    classrooms: The study ofteacher,Teaching an
    dinstruction. Oxford: Pergamon Press.
    Ashton, P. T., & Webb, R. B. (1986). Making a difference :
    Teachers’sense of efficacy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New York: Longman.
    Barnard, C. I. (1979).The functions of the executive.
    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erman, P., Mclaughlim, M. W., Bass, G., Pauly, E.,&
    Zellman, G. (1977). Federal programssupporting
    educational change, Vol, VII: Factors affecting
    implementation andcontinuation. Santa Monica, CA: The
    Rand Corporation.
    Borich, G. D. (1994). Observation skills for effective
    teaching. New York: Macmillan.
    Boyatzis, R. E, & Skelly, F. R.(1991). The impact of
    changing values on
    organizational life. In A. D, Kolb, I. M. Rubin & J. S.
    Osland(Eds.), Th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reader. New
    York: Prentice Hall.
    Breeding, J. J. (1983). A process-product study of teaching
    effectiveness. In A Local Head Start program.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Taxas.
    Calderwood, P. (2000). Learning community: Finding common
    ground in difference. New York, N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Cavers, L. (1988). Teacher efficacy: Its relationship to
    school level organizational conditions and teacher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49(12), 3536A.
    David, H.(1985). Finding the culture of productivity.
    Organizational Dynamics,19-20.
    Demmon, B. D. (1986). Effective teaching: Observations from
    research.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274 087).
    Duke, D. L. (1990). Teaching: An introduction. New York:
    McGraq-Hill. Publishing Company.Emmer,E.T.,
    Evertson,C.M., & Anderson,L.M.(1980).Effective
    Classroom management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school
    year.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anl,80(5),219-231.
    Enon, J. C. (1995). Teacher efficacy: Its effects on
    teaching practices and student outcomes in mathematics.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57(3), 995A.
    (University Microfilms No. AATNN-06207)
    Erffermever, E. S.,&Martary, C. R. (1990). A quantified
    approach to evaluation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professional leadership through a goal-
    setting process.Journal of Personnel Evaluation in
    Evaluation in Education,3,275-300.
    Forster, C. D. (1984).Selection of evaluation criteria for
    the devolopment of a teacher assessment system.
    Research Report No. 84-1 Teacher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
    Franklin, V. L. (1989). Teacher efficacy and selected
    organization climate variables in urban and suburban
    school setting. (CD-ROM).
    Greenwood, G. F., Olejnik, S. F.,& Parkey, F. W.
    (1990).Relationships between four teacher efficacy
    belief patterns and selected teacher characteristics.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Education,23
    (2),102-106.
    Hargreaves, A. (1994). Changing teachers, changing times-
    teachers’work and culture in the postmodern age.
    Haigh, N. & Katterns, B. (1984). Teacher effectiveness:
    problem or goal for teacher education.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34, 23-25.
    Hammerman, D. R. et al.,(1985).School-community
    interaction. CA:Mc Cutchan Publishing Corporation.
    Hill, F. H. (1991). Assess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flective practice, content knowledge and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student teacher.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38565)
    Hudgins, B. B.(1988). Children’Self-Directed Critical
    Think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81(5),262-273.
    Hungerford, H. R. and Peyton, R. B. (1986). Procedure for
    Developing a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urriculum.
    UNESCO:Paris.
    Keddie, N., (1971). Classroom Knowedge. In Young, M. F. D.
    Knowledge and Control.
    Kindsvatter, R., Wilen, W., & Ishler, M. (1988). Dynamics
    of effective teaching. NY:Longman.
    Kindsvatter, R., Wilen, W.,& Ishler, M. (1996). Dynamics of
    effective teaching.WhitePlain, NY: Longman.
    Mclinden, D. J. (1988).Teacher thinking:Instructional
    belief about effective teaching among expert teachers
    of visually impairal children.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Medley, D. (1979).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ers. In P. L.
    Peterson. and H. J.
    Walberg(Eds.). Research on Teaching: Concepts,
    Findings, and Implications.Berkeley, CA: McCutchan.
    Modaff, W. M. (1992).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udent Audit
    Teacher Behavior.University of Missouri.
    Newman, F. M., Rutter, R. A., & Smith, M. S. (1989).
    Organization factors that affect school sense of
    efficacy, community and expections. Sociology of
    Education, 62,221-238.
    O’neill G. P. (1988).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Canadian-Journal- of- Education, 13, 162-
    185.
    Pajares, M. F.(1992).Teachers’belief and educational
    research:Cleaning up a messy construct. Review of
    Education Research, 62(3),307-332.
    Porter, A. & Brophy, J. (1988). Syntheses of research on
    good teaching: In sights from the work of the institute
    for research on teaching. Education Leadership, 45,74-
    78.
    Ravlian, E. C. & Meglino, B. M.(1989), The Transitivity
    of Work Values:
    Robertson, E. (1987). Teaching and relatives. In M. J.
    Dunkin (eds)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New York: Pergamon Press.
    Rosenshine, B. (1983).Teaching functions in instructional
    programs.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83(4), 335-351.
    Rosenshine, B. V. (1986).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explicit
    teaching. Educational Leadership , 83, 60-66.
    Sisk, K. A. (1989). A study of beginning teachers’sense of
    efficacy.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50(7),
    1927A. (University Microfilms No.AAT89-22918)
    Walberg, H. J. (1979). Structual and affective aspects of
    classroom climate.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 5(3).247-253.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