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sic Search / Detailed Display

Author: 曾培祐
Thesis Title: 大學社團負責人領導經驗與影響因素研究
Advisor: 劉若蘭
Degree: 碩士
Master
Department: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Thesis Publication Year: 2011
Academic Year: 99
Language: 中文
Number of pages: 138
Keywords (in Chinese): 大學社團負責人領導經驗學習與發展
Keywords (in English): club leader, leading experience, learning and developing
Thesis Type: Academic thesis/ dissertation
Reference times: Clicks: 617Downloads: 66
Share:
School Collection Retrieve National Library Collection Retrieve Error Report
  • 本研究目的主要探討大學社團負責人領導經驗與影響因素,研究設計為質性研究取向,研究參與者為台灣某公立大學曾擔任社團負責人的學生,共六名,以半結構式訪談收集資料,並以質性分析整理訪談內容,且運用研究參與者檢核、同儕檢核以及厚實敘寫檢驗研究信實度。
    研究結果發現,大學社團負責人領導經驗發展歷程由「承擔責任的衝擊與準備」、「從挫折中茁壯培養默契」、「彈性疲乏與重新出發」、「面臨人心流動的考驗」,至「帶領社團增長領導經驗與能力」,而影響領導經驗發展的相關因素,包含:「同儕與師長的認同和支持」、「參與培訓,學習領導技巧並增加信心」以及「投入社團時間越長,學習成長越多」。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大學校院方面,建議學校應充分支持社團負責人的培訓活動,並提供相關教育人員在職培育的機會;社團輔導方面,建議積極爭取和社區合作的機會、鼓勵社團辦理寒假營隊,籌備過程強調授權與分工以及鼓勵辦理幹部訓練,訓練內容應加入情感凝聚與溝通技巧相關課程;進一步研究方面,建議納入社團輔導老師、系上教師以及相關教育人員觀點,並增加多元之研究方法。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leading experiences of college club leaders and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on their leadership development. The participants included six students of a public university. They were club leaders before interviews. Data were collected through semi-constructed and in-depth interviews. Major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are the following:
    1. The process of leading experience include: preparing to take responsibility, building tacit understanding in frustration, suffering from mental fatigue and starting all over again, confronted with the trust issue among the crew, and growing from the leading experiences
    2. The related influential factors on leading experiences include: getting support from peers and teachers, enhancing leading skills and gaining confidence through training program, and learning more for involving more.
    Recommendations for colleges are: the authority should fully support the training program, and provide on-the-job training to relevant educational staff.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club guidance and assistance are: the authority should strive for cooperation with community and encourage clubs to hold summer and winter camps. The preparation process should emphasize empowerment, sharing responsibility, and training program for the crew, with group-cohesion skills and communication skills included in the program. In addition, collecting more opinions from club instructor, faculties and relevant educational staff and using multiple research approaches are the recommenda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和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和限制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大學社團之意涵、功能與現況 8 第二節 領導的涵義、相關理論與研究 13 第三節 大學生發展相關理論 38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第一節 研究取向與架構 45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的選擇 46 第三節 研究設計和工具 48 第四節 研究資料分析 51 第五節 研究之信實度 52 第六節 研究倫理 5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承擔責任之前的衝擊與準備 56 第二節 從挫折中茁壯培養默契 63 第三節 彈性疲乏與重新出發 73 第四節 面臨人心流動的考驗 78 第五節 帶領社團增長領導經驗與能力 84 第六節 影響領導經驗的相關因素 92 第七節 研究者反思 9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100 第二節 建議 106 參考文獻 110 附錄一 129 附錄二 130 附錄三 132

    中文部分:
    井敏珠(1982)。我國大學生社團參與、人格特質及其相關之研究。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文科(1990)。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市:師苑。
    王誕生、吳昌憲、葉綺文(2003)。影響我國大專院校學生社團組織發展之因素研究。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頁240-258)。台北市:東吳大學。
    王誕生、賴科位(2001)。彰化師大學生社團負責人之經營管理能力研究。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頁387-403)。台北市:東吳課外活動指導組。
    王曉麟(2001)。科技大學學生社團負責人領導行為、領導特質與領導效能關係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王璽惠(2008)。大學學生團體領導人道德兩難情境及其做決定歷程之質性研究--以一所私立大學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白麗美(1998)。國民小學校長領導風格與教師工作動機關係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任凱(譯)(2005)。Johnson, D. W. & Johnson, F. P.著。團體動力--理論與技巧(Joining together: Group theory and group skill)。台北市:學富。
    朱偉競(2000)。大專社團輔導實務。嘉義縣:濤石文化。
    何進財(2000)。社團指導老師的角色。訓育研究,39 (1),1-3。
    何進財(2001)。亦師亦友的社團老師。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頁22)。台北市:東吳大學。
    余朝權(2005)。組織行為學。台北市:五南。
    余朝權(譯)(1990)。Yukl, G. A.著。領導學(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台北市:五南。
    吳宗立、林保豐(2003)。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教學報,15,193-229。
    吳芝儀、李奉儒(編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市:桂冠。
    吳芝儀、廖梅花(譯箸)(2001)。Strauss, A., & Corbin, J.著。質性研究入門──紮根理論研究方法(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ground theory procedures and techniques)。嘉義縣:濤石。
    吳清山、林天祐(1998)。轉型領導、互易領導。教育資料與研究,24,63-64。
    吳曉宣(2007)。服務學習課程對國中生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呂秋慧、胡益進(2003)。大學生學生社團自我期許與自我實現之研究(壹)-以國立台灣師範大學90學年度社團負責人為例。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頁259-282)。台北市:東吳大學。
    呂雅燕(2005)。大學社團參與經驗對其畢業後生涯發展影響之研究-以東吳大學畢業生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宋秋儀(譯)(2006)。Yukl, G. A.著。組織領導學(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台北:華泰文化。
    李明憲(2001)。探討如何提升學生參與社團活動之願景。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頁421-436)。台北市:東吳大學。
    李政賢、廖志桓、林靜如(譯)(2007)。Flick, U.著。質性研究導論(Qualitative Sozialforschung)。台北市:五南。
    李美蘭(2005)。大學生社團參與、社團運作及社團評價之研究---以淡江大學社團學生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未出版,台北市。
    李郁文(2000)。社團輔導工作的心得與建言。訓育研究,39(1)40-46。
    李淑貞(2000)。我國國稅稽徵人員工作滿足感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企管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李燕美(2004)。服務學習方案在大學服務性社團中實施及其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沈 六(1995)。訓導生態學。訓育研究,34(4),1-16。
    吳定。(1988)。公共行政論叢。台北市:天一圖書公司。
    吳清山(1993)。學校行政領導的新取向。教育研究,32,13-18。
    周甘逢(1988)。實用主義變化實體論對大專院校社團活動的啟示。載於周甘逢(主編),社團理念(頁3-29)。高雄縣:復文。
    林水波(2006)。領導新論。台北市:五南。
    林文達(1984)。教育行政學。台北市:三民。
    林合懋(1995)。學校主管與企業主管轉型領導之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邦傑(1993)。如何培養領導能力。載於吳靜吉,與青年人談心-青年人的自我追尋,5-20。台北市:遠流。
    林至善(1999)。掌握自我成長的契機~社團是您最佳的選擇,一九九九年社團導引,台北市:東吳大學課活動組。
    林至善(2000)。學生社團之輔導與發展。訓育研究,39(1),6-15。
    林至善(2001)。從美國校園活動標準及指導原則探討課外活動指導組之經營與運作。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頁234-270)。台北市:東吳大學。
    林至善(2002)。大學生發展理論-社團負責人研習方案之運用。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頁75-94)。台北市:東吳大學。
    林至善(2003)。轉型領導對學務主管的應用與啟示。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頁149-155)。台北市:東吳大學。
    林至善(2007)。我國大學校院學生事務長領導特質、領導行為與領導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玫玫(1996)。領導風格對組織承諾之影響--以組織氣候及內外控為中介變項。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林淑芬(2009)。學習風格對童軍露營活動滿意度影響之研究-以台中市國中童軍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銘雄(2002)。學生社團團體氣氛週期圖出炭與輔導策略。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頁209-224)。台北市:東吳大學。
    邱皓政(1996)。大學社團活動與學生的心性發展—一個發展心理學的觀點。訓育研究,35(3),37-42。
    邱馨儀(1995)。國民小學學校組織文化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力。台北市:巨流。
    范熾文(2002)。國小校長領導行為、教師組織承諾與學校組織績效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秦夢群(2005)。教育領導新理論與研究取向之分析。教育研究月刊,136,106-118。
    高子梅(譯)(2004)。Kouzes, J. M. & Posner, B. Z.著。模範領導(The leadership challenge)(3rd ed)。台北市:臉譜。
    張火木(2004)。課外活動與通識潛在課程關係之探討。載於東吳大學教務處出版組(主編),高等教育潛在課程(頁171-178)。台北市:東吳大學。
    張彥輝(2003)。營造一個學習型的社團---大專青年學子應當參與社團。學生事務,42(1),73-76。
    張昭仁(2001)。國小校長轉型領導、互易領導與學校組織學習能力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菽萱(1998)。我國專科學校領導行為量表之建構及其應用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張雪梅(1999)。大學教育對學生的衝擊---我國大學生校園經驗與學習成果之實証研究。台北市:張老師。
    張雪梅(2002)。介入或放手:大學生參與課外活動的問題與輔導對策。論文發表於東吳大學學生事務處課外活動指導組主辦之「大學校院社團課程教學與活動領導研討會」,台北市。
    張善楠(譯)(2008)。Derek, Bok著。大學教了沒?哈佛校長提出的8門課(Our underachieving colleges)。台北市:天下遠見。
    張瑞村(1997)。高級工業職業學校校長領導行為、教師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潤書(1998)。行政學。台北市:三民。
    張賜光(2004)。桃園縣國中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徐抗宗(1981)。領導在行政組織中之功能。台北市:幼獅。
    教育部(2002)。全國大專校院學生事務(訓導)工作調查分析報告。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4,5月)。教育小辭典-課外活動vs.社團。教育部電子報,27。2004年5月7日,取自http://epaper.edu.tw/027/dic.htm
    教育部訓育委員會(1988)。社團活動的參與。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訓育委員會(1990)。大專課外活動工作手冊。台北市:教育部訓育委員會。
    教育部統計處(2003)。大學生時間運用調查結果摘要分析報告。台北市:教育部。
    許士軍(1989)。管理學。台北市:東華。
    許龍君(2003)。大學生社團參與及其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陳木金(1997)。國民小學教師教室領導技巧評鑑指標之建構研究。政治大學學報,75,119-172。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
    陳怡君(2001)。職業學校校長領導行為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陳俊生(2002)。促進學校教育改革的關鍵---轉型領導。學校行政雙月刊,18。
    陳俞諺(2006)。夢想成真~青年志工自我實現歷程之敘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倩玉(2005)。高等教育中的服務學習-靜宜大學「服務-學習」課程之研究,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陳雅玲(2004)。兩種狀元。商業週刊,870,80-97。
    陳彰儀(1995)。組織心理學。台北市:心理。
    陳譓森(1991)。轉換型領導對警政服務品質之影響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陸宗璇(譯)(1981)。Gordon, T.著。領導人物的有效訓練(Leader effectiveness training)。台北市:華欣文化。
    傅木龍(2000)。校園學生社團活動之發展與輔導。訓育研究,39(1),16-24。
    彭森明(2008,4月)。大學生對大學教育的期待。臺灣高等教育研究電子報,20。2010年4月22日,取自http://info.cher.ed.ntnu.edu.tw/epaperi/index.php
    彭森明(2009,7月)。高等教育學生領導能力的自我評估。臺灣高等教育研究電子報,35。2010年4月22日,取自http://info.cher.ed.ntnu.edu.tw/epaperi/index.php
    彭馨瑩(2006)。學校社團參與對員工早期生涯成功之影響─以高科技產業員工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曾榮祥(2000)。有效推動學校行政革新---「轉化領導」在學校行政中應用之歷程與策略。學校行政,6,59-70。
    黃士招(1998)。師院生領導能力、領導類型及其相關問題之調查研究-以台南師範學院為例。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黃玉(1999)。Student Involvement and Involving College - The Theory and Imple- mentation。公民訓育學報,8,605-622。
    黃玉(2000)。大學學生事務的理論基礎—台灣大學生心理社會發展之研究。公民訓育學報,9,161-200。台北市:台灣師範大學。
    黃玉(2002,5月)。團體活動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探討。論文發表於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舉辦之「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統整課程之教學」研討會,彰化市。
    黃光雄、李奉儒、高淑清、鄭瑞隆、林麗菊、吳芝儀、洪志成、蔡清田(譯)(2002)。Bogdan, R. C. & Biklen, S. K.著。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嘉義縣:濤石。
    黃佳慧等(譯)(1990)。Bennis, W. & Nanus, B.著。領導新論--他們是如何成功的(Leaders: The strategies for taking charge)。台北市:天下文化。
    黃瑞琴(1997)。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曾仕強、劉君政(1989)。企管-及時的權宜應變。基隆市:伯樂。
    黑幼龍(主編)(1994)。陳真(譯)。Levine, S. R. & Crom, M. A.著。新世紀領導人(The leader in you)。台北市:龍齡。
    楊昌陸(2000)。學校對學生社團輔導之策略。訓育研究,39(1),25-30。
    楊國賜(1992)。校園活動的社會學分析。訓育研究,31(3),7-16。
    楊淙富(1999)。彰化縣國民小學校長領導特質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楊淑娥(1996)。大學生社團參與及其心理社會發展之分析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楊極東(1976)。我國大學院校學生課外活動現況調查研究。台北市:正中。
    溫健蠶(1999)。大學生的服務學習及學生發展之研究。公民訓育學報,8,371-408。
    葉紹國(2006,10月)。大學生的校園生活及其對學生發展的意義。高等教育電子報,2。95年11月3日,取自ttp://www.cher.ed.ntnu.edu.tw/epaper/prevcato/index.php
    廖燦輝(1991)。社團活動的建言。幼獅月刊,59(5),51-53。
    鄭智文(2002)。職業學校科主任中國式領導模式、貝式領導行為與領導效能相關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趙婉君(譯)(2002)。Light, R. J.著。哈佛經驗:如何讀大學(Making the most of college: students speak their minds)。台北市:立緒。
    劉志鵬(1995)。國民小學教師參與決定、組織承諾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劉春榮(1993)。我國國民小學組織承諾及相關研究。初等教育學刊,2,93-143。
    劉惠琴(1994)。臺北地區大學生參與課外活動對通識教育相關之研究。國科會八十三年度「科學教育專題研究計畫」成果討論會,計畫編號:MAC-8209364-5200。
    劉雅菁(1998)。國小校長運用轉型領導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維群(1992)。大學法修正後課外活動輔導組輔導目標之探討,訓育研究,31(3),頁20-23。
    劉慶中、沈慶楊(1991)。卓越學校行政領導理念研究、文化領導內涵初探。台灣省第二屆教育學術論文發會論文集(頁710-756)。新竹市:新竹師院。
    劉鎔毓(2008)。高等技職校院進修部成人學生持續學習歷程之研究 -以台北市都會區某技職校院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麗娜(2007)。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生社團幹部組織承諾相關影響因素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潘慧玲(2004)。教育論文格式。台北市:雙葉。
    蔡培村(1985)。國民中小學校長的領導特質、權力基礎、學校組織結構及組織氣候與教師工作滿足關係之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進雄(1993)。國民中學校長領導方式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進雄(2000)。轉型領導與學校效能。台北市:師大書苑。
    蔡進雄(2005)。學校領導理論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蔡寬信(1993)。國民小學學校組織氣候、教師內外控信念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蕭詠琴(2005)。大學社團參與經驗與心流經驗相關之研究--以國立台灣大學學生社團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賴科位(2002)。大專校院社團負責人之經營管理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盧瑞陽(1993)。組織行為管理心理與心理導向。台北市:華泰。
    謝文全(2003)。教育行政學。台北市:高等教育。
    謝春霞(2006)。領導行為與情緒勞務對組織公民行為影響之探討--以大學學生社團為例。國立屏東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謝海平、龔充文、黃世埩(1992)。我國大學學生參與社團活動現況之探討。訓育研究,31(3),39-56。
    顏妙桂(2000)。學生社團之輔導與發展。訓育研究,39(1),31-33。
    羅中展(2002)。課外活動與全人教育之探討。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頁387-400)。台北市:東吳大學。
    羅志明(1988a)。如何推動社團活動。載於周甘逢、蔡武志、羅志明(合著),社團理念(頁156-158)。高雄市:復文。
    羅志明(1988b)。社團活動的內涵如何提昇。載於周甘逢、蔡武志、羅志明(合著),社團理念(頁143-155)。高雄市:復文。
    羅虞村(1989)。領導理論研究。台北市:文景。
    羅麗雲(2001)。大學生社團參與態度及其評價之研究—以逢甲大學為例。中華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竇希皓(2006)。大學社團領導人心理社會發展之探究-以服務性社團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蘇家瑩(2001)。大學女生社團領導經驗與心理社會發展歷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西文部分:
    A social change model of leadership development: Guidebook version III. (1996).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Allen, K. E., & Cherry, C. (2000). Systemic leadership: Enriching the meaning of our work. Lanham, MD: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Allen, K. E., Bordas, J., Hickman, G. R., Matusak, L. R., Sorenson, G. J., & Whitmire, K. J. (1998).Leadership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In Hickman, G. R. (Ed.), Leading Organizations: Perspectives for a new era(pp.572-580).Thousand Oaks, CA: Sage.
    Astin, A. W. (1990).Student involvement: a developmental theory for higher education.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Personnel,25, 297-308.
    Astin, A. W. (1993). What matters in college: Four critical years revisited.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Astin, H. S. (1996, July/ August). Leadership for social change. About Campus, 4-10.
    Bass, B. M., & Avoilo, B. J. (1993).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A response to critiques.In Martin, M. C., & Roya, A. (Eds.). Leadership Theory and Research:Perspectives and Directions.CA:Academic Prss.
    Bass,B. M., & Avoilo, B. J. (1997). Full range leadership development: Manual for the Multifactor Leadership Questionnaire. Redwood City, CA: Mind Garden.
    Bennis, W.G. (2002). Geeks & geezers: How era, values, and defining moments shape leaders.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Boatman, S. A. (1999). The leadership audit: A process to enhance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 leadership. NASPA Journal, 37, 325–336.
    Bonous-Hammarth, M. (2001). Developing social change agents: Leadership development for the 1990s and beyond. In Outcault, C. L., Faris, S. k., & McMahon, K. N. (Eds.), Developing non-hierarchical leadership on campus: Case studies and best practices in higher education (pp.34-39). Westport, CT: Greenwood.
    Bryman, A. (1992). Charisma and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s. London: Sage.
    Burns, J. M. (1978). Leadership. New York: Harper & Row.
    Buschlen, E. (2009). Can college students learn to lead? An examination of a collegiate leadership course using the social change model of leadership. Michigan University,191; AAT 3351998
    Copper, D. L., Healy, M. A., & Simpson, J. (1994). Student development through involvement: Specific changes over time.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35, 98-102.
    Covey, S. R. (1992). Principle-centered leadership.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Cress, M. C., Astin, S. H., Zimmerman-Oster, K., & Burkhardt, C. Jq1. (2001). Developmental outcomes of college students' involvement in leadership activities.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42(1), 15-28.
    Dugan, P. J. (2006). Explorations using the social change model: Leadership development among college men and women.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47(2), 217-226.
    Evans, N. J., Forney, D. S., & Guido-Dibrito, F. (1998). Student development in colleg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Fassinger, R. E., & Schlossberg, N. K. (1992). Understanding the adult years: Perspectives and implications. In Brown, S. D., & Lent, R. W. (Eds.), Handbook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2nd ed., pp. 217-249). New York: Wiley.
    Goodman, J., Schlossberg, N. K., & Anderson, M. L. (2006). Counseling adults in transition: Linking practice with theory (3nd ed.). New York: Springer.
    Guba, E. G., & Lincoln, Y. S. (1989). Fourth generation evaluation. Newbury Park, CA: Sage.
    Hall, S. L., Forrester, S., & Borsz, M. (2006).A constructive case study examining the leadership development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 campus recreational sports.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49(2), 125-141.
    Jacoby, B. (1996). Service-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San Francisco: The Jossey-Bass.
    Jones, S. R., & McEwen, M. K. (2000, July/ August). A conceptual model of multiple dimensions of identity.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41 (4), 405-414.
    Kahn, R. L., & Antonucci, T. E. (1980). Convoys over the life course: Attachment, roles, and social support. In Baltes, P. B., & Brim, O. G. (Eds.), Life- span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 (pp. 383-405).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Kolb, D. A. (1981). Learning styles and disciplinary differences. In Chickering, A. W., & Associates, The modern American college: Responding to the new realities of diverse students and a changing society(pp. 232-255).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Kolb, D. A. (1984). Experi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Kolb, D. A. (1985). The Learning Style Inventory. Boston: McBer.
    Komives, S. R., Lucas, N., & McMahon, T. R. (1998). Exploring leadership: for college students who want to make a differenc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Komives, S. R., Lucas, N., & McMahon, T. R. (2007). Exploring leadership: for college students who want to make a difference (2nd ed.).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Komives, S. R., Owen, J. E., Longerbeam, S. D., Mainella, F. C., & Osteen, L. (2005). Developing a leadership identity: A grounded theory.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46(6), 593-611.
    Komives, S. R., Wagner, W., & Associates. (2009). Leadership for a better world.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Kuh, G. D. (1993). In their own wrods: What students learn outside the classroom. American Education Research Journal, 30(2), 277-307.
    Kuh, G. D., Schuh, J. H., Whitt, E. J., & Associates. (1991). Involving colleges: Successful approaches to fostering student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outside the classroom.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Lazarus, R. S., & Folkman, S. (1984). 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 New York: 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Marchese, T. J. (1990). A new conversation about undergraduate teaching: interview with prof. AAHE Bulletin, 42(9), 3-8.
    Moriarty, D., & Kezar, A. (2000). The new leadership paradigm: Expanding our notions of leadership development.Net Results. Retrieved May 15, 2005, from http://www.naspa.org/membership/mem/nr/article.cfm?id = 18
    Morton, K. (1995, Fall). The irony of service: Charity, Project and social change in service-learning. Michigan Journal of Community Service-Learning, 19-32.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tudent Personnel Administrators and American College Personnel Association. (2004). Learning reconsidered: A campus-wide focus on the student experience. Washington, DC: Author.
    Pascarella, E. T., & Terenzini, P. T. (2005). How college affects students: Vol. 2. A third decade of research.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earlin , L. I., & Schooler, C. (1978). The structure of coping.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19, 2-21.
    Riahinejad, A. R., & Hood, A. B. (1984).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in college.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Personnel, 25, 498-502.
    Robbins, S. P. (1998).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New Jersey: Prentice-Mall, Inc.
    Rogers, J . L. (2003). Leadership. In Komives, S. R., Woodard, D. B., & Associates, Student Services: Handbook for the Profession (4rd ed., pp. 447-465).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Rost, J. C. (1993). Leadership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Westport, C. T.: Praeger.
    Rost, J.C. (1991). Leadership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Westport, C. T.: Praeger.
    Schlossberg, N. K. (1984).Counseling adults in transition. New York: Springer.
    Schlossberg, N. K., Waters, E. B., & Goodman, J. (1995). Counseling adults in transition (2nd eds.). New York: Springer.
    Schlossberg, N.K. (1981). A model for analyzing human adaption to transition.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9 (2), 2-18.
    Schwartz, M. K., Axtman, K. M., & Freeman, F. H. (1998). Leadership Education Source Book(7th ed.). Greens-boro, NC: Center for Creative Leadership.
    Seligman, M. (2002). Learned optimism. New York: Knopf.
    Sergiovanni, T. J. (1990). Moral leadership: Getting to the heart of school improvement.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Shertzer, J. E., & Schuh, J. H. (2004). College student perceptions of leadership: Empowering and constraining beliefs. NASPA Journal, 42, 111-131.
    Snyder, N. H., Dowd, J. J., Jr., & Houghton, D.M. (1994). Vision, values, and courage.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Sommers, W. B. (1991).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ege student organization leadership experience and post-college leadership activity.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Oregon State University.
    Strain, C. R. (2006). Moving like a starfish: Beyond a unilinear model of student transformation in service learning classes. Journal of College and Character, VIII, 1-12. Retrieved September 5, 2008, from www.collegevalues.org/pdfs/moving.pdf.
    Susan, R.K., Felicia, C. M., Susan, D. L., Laura, O., & Julie, E. O. (2006). A leadership identity development model: Applications from a grounded theory.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47(4), 401-419.
    Thompson, D. M. (2006). Student leadership process development: An assessment of contributing college resources.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47(3), 343-351.
    Trujillo, C. W. (2009). College involvement and leadership develop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The role of race/ethnicity, sex, and mentoring relationships.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103.
    Wielkiewicz, R. M. (2000). The leadership attitudes and beliefs scale: An instrument for evaluating college students’ thinking about leadership and organizations.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41, 335-347.
    Zimmerman-Oster, K., & Burkhardt, J. (1999). Leadership in the making: Impact and insights from leadership development programs in U.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ttle Creek, MI: W. K. Kellogg Foundation.

    下載圖示
    QR CODE